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鉴赏》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戏曲艺术修养和传播民族戏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戏曲鉴赏》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1:

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而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资源的重要任务。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途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针对这一现状,陕西理工学院以“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试点,力图使高等师范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教育方针提出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基础教育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改变。针对当今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与人才输出的现状,陕西理工学院及时进行改革,出台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组建了实验班,着力培养“卓越中学语文教师”。[1](P.11)以亲身实践经历,实验班学习的心得与体会,来浅谈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一、高等师范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现阶段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诸多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只培养出“合格”毕业生,导致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不达标

有些高等师范院校迫于一些综合类院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压力,导致部分高等院校在竞争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就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现阶段整个高师院校包括综合类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很低。一些院校长期以来把“合格”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但依据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与人才需求状况而言,这样的目标培养下的人才已经是不能被社会认可的,甚至有人预言,再过几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能被称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趋势,只会使得高等师范教育在不久的将来陷入到尴尬的境地。邓小平同志很早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但如果我们只是以“合格”的标准去定位师范生培养,必定不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很难去与世界接轨和竞争。[2](P. 7-19)根据当今时代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那种专业素质强、综合能力过硬的高标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发展。

(二)理论重于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师范生提高师范技能

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该有师范特色。但是目前,在整个师范生培养中,我们总感觉师范特色不明显,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学生抱着“60分就好”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服务的现象,老师大量的念笔记,学生大量的背笔记,考完试就什么都不会了;二是学校即便开设几门例如教学论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很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的特色。[3](P. 62-63)

(三)部分师范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不能以一个准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基础教育的后备力量。师范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当今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里的师范生的现状却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从事基础教育兴趣不浓、师范意识不强、核心技能不精。相当数量的师范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并不准确,要想改进当前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不上的问题,高等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从自身开始反省,端正学习态度,扎实刻苦以一个“准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二、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实验班的建设

(一)加强知识构建,夯实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在实验班学生培养上,大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通过对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科学优化,开设了大量与中学语文良好对接的专业主干课程,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基础写作、逻辑基础、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论、教师技能等。对于这些主干课的讲授,文学院对实验班配置了全部的优秀教师资源。在课时安排上,这些课也是课时安排较多,比重较大的,比如我们所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必修课,在课时安排上,1-6学期中每学期安排了48小时课时,总学时为288个学时。开足主干课,正是为了使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确保所培养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素养。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师范核心技能培养。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在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时,就要求通过专业阅读训练、口语表达训练、写作能力训练、师范技能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实际培养中,文学院大部分教师参与编写了《文学类专业学生书目导读》、《文学类专业素质教育讲演录》等书,并下发给全体学生,通过对这类书的学习,学生整体的阅读面拓宽了;文学院还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教授以及西安铁一中、汉中中学等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校作报告,让同学们能够从他们的经历中领悟到作为老师的宝贵建议和经验。

(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优化师范生培养实践体系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以培养学生师范能力为指向,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将老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相结合,将听课与动嘴、动手、动脑相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强化训练等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每周的晚自习都会有五至六名学生在班级试讲,定时请几位老师作为评审,找出优点和不足,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中文S1201班是第一届实验班,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已经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育见习环节,我们走访了汉中当地的重点中学,例如汉中中学、汉台中学、龙岗中学等。我们走进中学课堂,听取了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见习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根据培养方案,今后每学期将会有一次教育见习,同时学院也加大了实践教学周数,将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至18周,并且进行顶岗实习。

(三)加强师范教育的内涵建设,培养职前教师的创新能力,突出师范专业的专业定位

师范专业要按照教师培养专业化的要求,立足于专业的本身特点,完善专业内涵建设。要在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素质标准三个方面去建设、去完善。在内涵建设时,要有宽文化、厚基础的理念,要有像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在“大成智慧学”背景下,培养出大智大德的、全面而优秀的学生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有轻重,辅之以一些讲座、见习等实践活动,同时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很好的保证了文化面的拓宽和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在内涵建设的同时要注入特色意识,彰显专业个性和特色。[2](P. 2)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诗文朗诵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写作大赛、演讲赛、辩论赛、优秀毕业论文答辩等活动。尤其是师范生技能讲课大赛,文学院从2006年至今,已经举办了8次,每次活动,都是精心准备。文学院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其中,从大赛的方案制定,赛前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到初赛、复赛,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同时也在文学院营造了热爱师范教育、争做好老师的良好氛围。而且,文学院的这种活动,也影响了学校对师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从 2010年开始,学校也围绕师范生的技能,举办了“未来之星”师范生技能大赛,在全校范围内,强化了师范教育的培养力度。

三、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思考

改革试点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一些师范生到了实习单位并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她们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却倒不出来,或许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下不来台,课堂气氛严肃,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中小学生失去了对课堂与老师的期待,也随之减少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基础教育学校对“准老师”和“新老师”最大的担忧,尤其是那些在高等师范院校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她们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我想其中的原因还得回到我们如今的高等师范教育中来。前文提到,一些师范专业的老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上课大量的念笔记,学生大量的记笔记,为了使学生考出比较高的平均分,一些老师在考前为学生们“划重点”,并承诺只要把卷子答完就给学生及格的分数。这使得大学考试成了一次记忆力的比拼,谁在短时间内记得快记得全谁就能拿高分,而全然不顾从学期初就开始踏实学习的“老实学生”的感受。而最后的结果也往往都是,考完试又把知识全部还给课本和老师了。如此往复,学生们看起来也上课做作业,参加期末考试而且最后还取得了高分。但实际上全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并不多,能把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师范生更是屈指可数。

每年国家对高等师范教育花费了很大的心血,面对如此入不敷出的现状,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导和一线教师们应该好好反思,为未来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全.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2]许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4,(10).

[3]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陈慕兰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2:

高等师范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鉴赏》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戏曲艺术修养和传播民族戏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戏曲鉴赏》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 《戏曲鉴赏》 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课外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基础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责任重大。《戏曲鉴赏》作为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一门,截至2009年底,教育部各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普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从2006年至今,该课程走过了几年的历史,因此,对该课程及时进行自我评判与总结,进行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对该课程的顺利发展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确立《戏曲鉴赏》课程的重要地位

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戏曲鉴赏》课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将其放在其应有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戏曲鉴赏》课是公共课,但是这种公共课既不同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又不同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因为这两类课程都是考试课,而《戏曲鉴赏》是考查课。教师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而对于公共课则不太重视,而对公共课中的考查课,则更不重视。二是教学目的模糊,该课程既不同于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的专业课程,又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戏曲课程。前者更注重舞台实践,后者更注重文本研究,而《戏曲鉴赏》则介于两者之间,因为鉴赏要兼顾舞台表演和戏曲文本,所以较难把握,并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标准。三是有的老师认为,戏曲鉴赏就是选取一些经典戏曲或其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并作些讲解,这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不甚严格。

事实上,高等师范院校的《戏曲鉴赏》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戏曲是我国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文化品位。董健说:“(戏剧的)状况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1]P23我国的戏曲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程度,戏曲文化的复兴,也有待于大学生的加入,而对于为社会培养基础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其次,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师资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将直接影响下一代。董健有言:“参与戏剧创作实践的人,可以养成自我表达能力与群体协调能力,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而参与戏剧欣赏与批评的人,也可以养成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自己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个性被融入社会。”[2]P32戏曲本质上属于戏剧,因此,董健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戏曲、欣赏戏曲、评价戏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再次,戏曲是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戏曲的了解和鉴赏,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批判和继承。最后,许多剧种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大学生了解戏曲,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热情洋溢的介绍使学生萌发学习的欲望。

在引导学生鉴赏之前,先要对将鉴赏的内容进行热情洋溢的介绍。比如在对戏曲做总体介绍时,可以引用国内名人对戏曲所作的评价,也可以引用国外戏剧家对中国戏曲的评价,例如罗伯特·科恩在评价中国戏曲时说:“中国戏曲讲故事的传统、雄壮的音乐、壮观的视觉和杂技表演使观众能够真正领略世界上最扣人心弦、最宏伟华丽的一种戏剧艺术。”[3]P225通过外国人看中国戏曲的“第三只眼”,身处戏曲文化中的中国学生可以看到平时所忽略的戏曲美。在鉴赏昆曲《牡丹亭》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牡丹亭》的感染力,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断肠而死,杭州女伶商小玲演《牡丹亭》时猝死在舞台上的故事,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解的欲望。

(二)多元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戏曲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观众在剧场里现场观看。但在教学中,现场观看很难实现。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元化授课媒介提高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课内教学效果。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对有关戏曲基础知识、戏曲发生发展史、剧种特征、戏曲名家生平及表演特点进行详尽讲解之外,若能充分运用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图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便可增强戏曲艺术鉴赏过程中戏曲的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强化学生对戏曲的理解。

(三)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认识中国戏曲,将中国戏曲与国外戏剧相比较,加深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中国戏曲有其独特之处,但对于从小耳染目濡戏曲的学生来说,若不将戏曲置于世界戏剧的背景下,则很难认识中国的戏曲。在介绍中国戏曲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的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在介绍这一特点时,教师先介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曲下的定义。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合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4]P201然后将戏曲与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相比较,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以歌舞为载体,话剧、歌剧、舞剧分别以语言、音乐、舞蹈为载体,使学生对戏曲有直观的把握。同时,可使用视频资料加以说明。比如,给学生放映表演同一题材的话剧《骆驼祥子》和京剧《骆驼祥子》的片段,两相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认识。

在讲解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史、中国戏曲的演出特征、剧场特征等知识要点时,教师应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两个或多个剧种相互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剧种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不少教师在讲解剧种特征时,往往只专注于剧种本身,只能“钻进去”,却“出不来”。教师费了很大劲,但学生还不能对该剧种的特征作整体把握。若教师能将一个剧种与其他剧种相比较,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则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欣赏昆曲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就可以选取一段昆曲唱词,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另外再选取一段豫剧的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将这两段唱词写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住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

(五)激发学生传播戏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戏曲是我们民族创造的珍贵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我们民族过去的一面镜子。大多数剧种都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而保护戏曲,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介绍戏曲保护的重要性,激发起大学生对民族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参与到家乡地方戏的保护工作中,在实践中促进戏曲理论、戏曲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课外实践,组织戏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戏曲表演实践与鉴赏实践

重视并有计划地安排课外实践,是将课内鉴赏性内容落于实处的关键。在校内组织戏曲兴趣小组,将有爱好的同学吸收进来,学习吹拉弹唱,在实践中促进他们知识的学习、鉴赏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戏曲比赛,参与戏曲表演,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验证自我、激发自我、肯定自我。

总之,与我们所要实现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比,本课程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缺乏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完善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仍需优化,学生学科构成复杂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专业戏曲剧团很少到学校演出,由于经费原因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戏曲演出,等等。另外,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熟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2]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3][美]罗伯特·科恩著.费春放译.戏剧.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8,(1).

[4]王国维.戏曲考原.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周口师范学院200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语境下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重构与实施》(项目编号:J200826)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 燕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3:

高师“古代汉语”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

[摘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是高等师范院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密切,意义重大。“古代汉语”是高师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阵地。结合古代汉语课加强对学生进行美育,要在感知、升华和知行结合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美育

[作者简介]张俊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广西桂林541001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作为“古代汉语”课的任课教师,应如何结合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值得认真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阵地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彼此渗透,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让学生接受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和认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美,才能按照美的要求去为人处世,去创造美;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才能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运用审美标准正确地分辨美丑、善恶和是非,明白哪些是自己应该学习的,哪些又是自己应该唾弃的;也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良好的品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才能日渐养成。很难设想,不懂得真、善、美的人,会热爱生活、善待他人并为造福于社会而奋斗。如果说,一般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美育,那么,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因为只有让高师学生接受良好的美育,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并推己及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教育学生,让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对师范生进行美育,作为教师,人人有责。如果就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则“古代汉语”课因其教学内容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而更便于进行美育。见于各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选文,就文体而言,有诗歌、散文、政论、传记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内容涉及美的诸多领域。如《巫山、巫峡》一文,选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巫山挺拔巍峨的气势和三峡两岸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热情赞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教学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教育,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又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是一首以“忠愤”著称、大气磅礴的词作。在国家和民族遭受金兵入侵、朝中主和派千方百计阻挠抗战之际,岳飞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词,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入侵者的愤恨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这是岳飞心灵美真实、完美的写照。教学这首词,可以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和熏陶。

“古代汉语”课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而且结合对汉字的形、音、义的教学,亦可对学生进行美育。以汉字形体教学为例。我们知道,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造成的,其形体结构,既有规律,又富于变化,许多优美的汉字书法作品,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汉字的形体构造”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作品向学生展示,必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在《古代汉语》教材中,能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内容可以说触处皆是,如能深入发掘,充分利用,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美育于智育之中,在帮助学生“感知”与“升华”上多下功夫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古代汉语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师不是把古代汉语课上成美学课、美术课或音乐课,而是寓美育于智育之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细心地帮助学生通过对教材所表达的各种美的深切“感知”,激发起自己的审美情感,培育和发展自己美的想象力、鉴赏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譬如从北朝民歌《敕勒歌》所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辽阔景象中,可使学生感知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象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中,学生又可体会到词的语言美和作者慷慨豪迈的情怀。教学这些诗词佳作,仅仅讲清词义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指导和鼓励学生反复吟咏,吟出韵律、吟出节奏、吟出感情,从中接受美的情感教育。“古代汉语”中的作品,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其内容丰富,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受到美的教育。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篇,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出浓郁的英雄之美;《晏子使楚》所体现的则是智慧之美;而《孔雀东南飞》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又分别体现了忠贞之美和生活之美;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一种悲壮之美。所有这些感人的作品及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均可激发学生从善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

美对于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语言艺术在表达事物的状态特别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方面,能达到非常清晰和精确的程度,这就使“古代汉语”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更能发挥出其他一些课程所难以取代的作用。作为“古代汉语”的任课教师,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自信,要自觉地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扬善弃恶、爱美憎丑,进而以“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情感高尚、人格完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确能产生巨大的陶冶和激励作用。如许多爱国志士,正是高唱着岳飞的《满江红》,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还有许多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牢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把生死置之度外,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除应多方设法、实施情感教育外,还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他们提高美学的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它

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等。审美观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人们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可能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时下,据笔者所知,无论在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都有一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例如,有的学生把奢侈浪费视为会享受生活,争相效仿,而把勤俭节约视为观念落后,嗤之以鼻;又如有的学生不仅对父母养育之恩不思感激,而且对父母态度傲慢,动辄训斥,甚至以不孝为荣,以孝顺为耻。显然,这些学生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有待于教师结合教学,加强教育。在“古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可供利用的美育资源。例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就直接涉及“孝”的问题。那么“孝”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就成为教师可结合智育进行美育的一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和有关资料,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求得对孝亲敬老这一行为美的正确认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尔雅·释训》谓“善事父母为孝”。后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又作了生动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奉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因此,“孝”最初仅限于人伦范畴,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陈情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密对其祖母是非常孝顺和尊敬的,而且“知恩图报”。为了奉养90多岁的祖母,他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在表中,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这些充满孝心的话语,感人至深,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何以这篇文章千百年来会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虽然传统孝道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传统孝道教导子女应该奉养孝敬父母乃至尊老、敬老,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则是符合人情,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家庭的和睦与社会发展的,值得批判地加以继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孝文化,使之能更好地为塑造完美人格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把课内与课外、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尽管美育有着多种任务,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为此,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且还应把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在社会实践中,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如结合对周敦颐《爱莲说》一文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考察。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村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理学先驱周敦颐后裔聚居的地方。该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青砖灰瓦,木檐重叠,古朴典雅。周氏一门,以书香传家,重视教育,科第联绵,出仕为官者达200余人,大多政绩显赫,以为官清廉著称,故有“清官村”之誉。学生到此参观访问,从村里的房屋建筑和村民的言谈举止中,可领略农村自然环境之美、古代民居建筑之美,还可以感受到村民淳朴之美。作为教师,如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就能把美的感受,内化为良好的行动。

又如,最近几年,各地高校和共青团组织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和献爱心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有的以奉献校园、奉献社区、奉献社会为题,走出校园,进入社区,为孤寡老人理发、洗衣、料理家务、排忧解难;有的以抗击自然灾害为题,奔赴灾区,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或抗震救灾,或抗击雨雪冰冻,或抗洪,或抗旱;还有的举办义演或开展募捐,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凡此种种,均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美育的角度说,组织学生开展这类活动,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值得肯定和弘扬。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曾经说过:“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对于当今高师学生来说,如何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学生仅仅从书本上接受审美教育是不够的,美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磨炼,才能逐步提高和养成。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号召大学生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其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胡总书记的这一殷切教导,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心灵美、行为美的人。这是社会对合格公民的期待,也是教育工作对高师学生的要求。

[责任编辑:清泉]

作者:张俊杰

上一篇: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论文下一篇:施工管理市政交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