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分析了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以学校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自身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发挥专业“育人”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与思考

摘    要: 本文分析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探索此业课程建设中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为此专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以实现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新时代    开放大学    汉语言文学    课程创新

一、背景

(一)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文化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建设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

世界各国早已把文化发展纳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文学科代表,其施教过程中,如何在增强科学性的同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应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重要课题。

(三)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提出开放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当前,开放大学日益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肩负着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和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全民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情况说明

(一)针对学历继续教育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现状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目标。一些学生因热爱文化和文学而学习汉语言文学,期望提高文学素养。部分学生只为文凭,认为该学科通过考试相对容易,易获得毕业证书。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态度不够积极,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只是应付了事,致使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学生“预期学习成效”无法实现。

2.阅读情况。学生阅读频率和数量均不理想。受商业与科技化影响,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成为学生主要阅读对象,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却没能进入学生视野,学生多为浅阅读,潜阅读和深度阅读有待建构。学生阅读多通过网络,所读作品多为朋友推荐,偶尔会去图书馆,只有特别喜爱的书籍才会购买。

3.课程设置。部分学生认为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专业课程过于仓促,所得较少。

4.教学方法。学生多为成人,存在工学矛盾,均认同远程教学,但更期待灵活的教学方式。目前,网上互动流于形式,能积极参与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即使参与论坛,气氛也不活跃。

5.学习方法。课前自觉预习的学生基本没有,坚持课听讲并经常上网浏览在线学习平台的寥寥无几,听课后不再复习也很少拓展学习的占多数。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能力不够。

6.学习资源。近两年经过改革,课程资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陈旧,数量有限,更新不及时、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喜欢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资源和相对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7.学习教材。课程教材相对陈旧,缺乏新意,需要改进。

8.考核评价。国开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学生期待考试方式有所创新。

(二)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设计《长春市民汉语言文学需求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时间。坚持学习汉语言文学超过半年以上的居民占有一定比例,但从未参加过的占大多数。

2.学习频率。居民平均每周文学学习或阅读时间,多在2小时以下。

3.學习形式。居民主要通过网络和线下阅读书籍自主学习。

4.学习动机。这里分为内部动机(兴趣爱好、娱乐休闲)与外部动机(工作需要、获得学历证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中存有外部动机者较多。

5.学习内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归纳为:汉语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外国文学、汉语言应用(言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文学理论等八大板块。居民喜爱内容依次为中国文化、汉语言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则较少。

6.学习方式。居民主要学习途径是书籍、移动设备(手机)或互联网(电脑),并喜欢随时随地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学习。

7.教学方式。居民多以自主学习为主,网络交流和现场活动均喜欢。

8.课程资源。居民多喜欢时长20分钟以内、制作精良、有声有色的多媒体。

9.课程评价。希望一段时间学习后有评价成绩、证明参与课程的证书等鼓励。

三、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的思考

(一)创新课程模式。

建立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从总体评估上看,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逐年减少和教师教学任务量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开放大学重点专业,要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全力以赴地提高课程质量,由本专业优秀教师承担课程设计开发和主讲任务。对应非学历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居民对汉语言文学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力,开发基于社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激发市民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与情趣。

(二)创新课程内容。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但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历继续教育中,课程需要注重本专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非学历教育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大众化,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休闲、娱乐和趣味性,使蕴含真善美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力求在专业与普及之间、在文学殿堂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营造一个雅俗同赏的审美境界,使学习变成惬意舒服的阅读之旅,逐渐激发学习者兴趣后,再指导其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三)创新学习方式。

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灵活采取“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面授课尽可能增加互动环节,更多采用讨论、小组发言等形式。远程课程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直播方式,实时互动,课程教学界面应设置记录笔记、随感、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随时随地展开泛在式学习。精研课程活动,设置讲座、沙龙和论坛,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圈。

(四)创新课程资源。

一是建设优质的微课程。微课程具有粒度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等特点,适应情景化、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运用微课程的制作理念,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制作成精品微课程。如能再进一步发展,则以“知识付费”方式传播课程资源,调动人们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热情。实践中,组建围绕选修课程《经典电影作品赏析》,微课程开发团队,制作精品微课程20节。二是整合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长春全民学习网”等网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践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利用终身学习公益性平台“长春全民学习网”制作《“长春全民学习网”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列表》(含视频69个、著作391个),为学生呈现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和温儒敏、孙绍振等教授的精彩解读。利用互联网制作《改编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涉及22位作家)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53部),呈现作家纪录片、影视作品和改编自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五)开发课程教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需要集中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的特点,打造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新时代优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在实践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拔优秀教师编写《中国文学十五讲》,这一教材在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均可使用,同时配套教材制作微课程22节。

(六)探索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探索学习者激励机制系。調研发现,抱有外部动机的学习者希望学习能获得实际收益。因此,建立学分银行,设计系列认证课程(例如文秘类课程),凸显应用型课程中应实效性,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实在收益。针对抱有内部动机学习者,开发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的课程,设计“微证书”或“无学分证书”,使学习者收获愉悦,激发兴趣。

四、 结语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过程[J].卷宗,2018(19).

[2]崔新有.开放大学是什么?[J]. 终身教育研究,2018(4).

本文为国家开放大学“十三五”规划2018—2019年度青年课题《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18A1011Q)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晓辉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如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摘        要]  分析了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以学校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自身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发挥专业“育人”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必然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文素养的淡薄和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时代呼唤高素质公民,“强国梦”需要高素质公民。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将推动“强国梦”的实现和人的个性全面

发展。

电大系统顺应潮流,努力向开放大学全面转型。开放大学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需要,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开放大学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开放大学的任务和主旨。

二、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任务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将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目标概括如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此专业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尤重审美与人文,有益于学生增强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启蒙心智,提高素养,引导人格的目的。

三、培育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博学勤思的创新精神、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这样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理想和追求方可促其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当广泛涉猎历史、哲学、宗教、美学、法学等人文知识,深入学习,积淀储备。教师要加强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论素养的学习,提高科研意识。尤其针对当前开放大学成人教育的特点,教师要大力钻研远程教学技能,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是开放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它倡导给予学生各方面最佳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而在众多教学方法中“三维教学法”可有效地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任务。

三维教学法要求在教学中建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三者统一不可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指在系统性教学内容上,强调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突显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过程与方法则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鼓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真善美的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健全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中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传达的是思想、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教师立足教学,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等方式,吸收优秀文化营养,传播弘扬先进文化。

1.加强经典文化教育,注重人文引导。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一方面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教育力度。传统文化是源头活水,有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戏曲鉴赏》《中华文化概论》《地域文化》等文化类型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特点,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课程。贴近当代生活的课程,因其与生活交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为我所用,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国梦”实现。

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品味、鉴赏和评价等方式,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升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感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而转化为文学素养,达到“育人化人”的目的。

2.丰富课程文化资源,搭建文化平台。一是利用好图书馆,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书目,比如《国学经典》《乡土文化》《跨文化交际使用礼仪》等兼具文学和实用性书籍,鼓励学生到校园图书馆或社会图书馆借阅学习;利用好国家开放大学各联盟学校的网络平台,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学校,远程教育是其突出特点,目前各开放大学正积极整合优化网络资源,一个优质的文化网络平台正在形成,这无疑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开辟了广阔路径,增加了人文素养的广度和深度。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开放大学教师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鼓励学生走入生活,进行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通过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提升人文素养。

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如开展猜谜语,赏诗文,办朗读、演讲、读书会,创作剧本、诗歌等带有竞赛和趣味性质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味“母语”之美,创造言语新智慧;开展文化教育普及活动,通过诵读文化经典,开办道德论坛,举办公益文化讲堂,举办节庆仪式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普及文化知识,丰富文化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地,带领学生欣赏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走入生活,了解历史,体会民风民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总之,通过各式各样、生动有趣、富有活力、具有内涵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惯,提升德行和操修。开放大学的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机遇也是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育原则,以宽容博爱的教育情怀,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程玉.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6).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6).

[3]任育仙.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科学[J].中学教师,2011(4).

[4]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J].语文教学通讯,2004(3).

作者:吴晓辉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摘 要: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具体措施主要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等八个方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方法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唐贤清

上一篇:债券学解释毕业论文下一篇:研究生态环境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