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监管框架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协调度低并且再保险市场欠完善。本文从中国再保险行业存在的保险人分散风险意识薄弱、保险产品创新度低等问题入手,分析中国保险行业与再保险行业间的差距及再保险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再保险监管框架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保险监管框架研究论文 篇1:

澳大利亚银行业从分业到“双峰”

摘要:本文以澳大利亚金融监管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对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改革后实施目标监管的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结果表明,伴随着澳大利亚金融机构在改革后运行愈加稳定高效,当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监管变革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一体化特征,从分业监管框架发展至统一的监管框架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金融改革;“双峰”模式;目标监管;审慎

世界著名银行家Michael W Taylor提出金融监管的三大核心目标是金融系统稳定;金融机构安全稳定,保护消费者,特别是金融知识较少的消费者。而有效促进实现金融监管核心目标的便是Taylor于1995年提出的目标监管“双峰模型”(Twin Peaks Model)。这种模型生动地将金融监管比喻成自然人,强调了右眼监管安全,左眼监管服务。这两种监管类型分别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机构的审慎监管(prudential regulation),以及确保金融机构在为其客户提供服务时遵守一定标准的商业行为规范监管(conduct of business),据调查显示,目前世界上最接近“双峰模型”的金融监管是澳大利亚和荷兰,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出色表现。这种出色体现在澳大利亚已经建立了两个跨部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其中一个是金融稳定委员会(Australian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旨在針对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另一个则是消费者竞争保护委员会(Australian Competition & Con-sumer Commission),目的是针对金融机构商业行为规范进行监督管理。其中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诞生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APRA已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金融监管者之一。APRA完善的内部框架和精细的风险管理对整个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层层保护与监察。于1998年正式建立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是一个跨部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银行、信用社、建房协会、普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监管。APRA在政策制定方面也被赋予了广泛的职能。这一点体现在它可以指定审慎标准,对不遵从标准的机构进行调节指导,如不服从严重可视为犯罪行为。APRA内设有五个机构,分别为综合机构部、专业机构部、政策研究及统计部、监管支持部和行政部。其中前两个部门主要负责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而后面3个职能部门则负责提供功能监管方面的支持和运营保障,形成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监管组织架构。APRA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成功之处还体现在注重开发和运用风险评估的工具,对其职责范围的金融机构实行高效快速准确的监督和管理。其概率及影响评级系统(PAIRS)、监管和反馈系统(SOARS)在改善监管手段、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PAIRS是APRA在评估时采用运用的基本工具,用于评估某个金融机构不能履行金融承诺的概率和这个机构倒闭对澳大利亚金融体系的影响。APRA采用PAIRS评定级别是不公开的,但APRA会向每个机构告知他们的级别。一般来说,4种级别分别是“低级、中级、高级、极端级”,而APRA也会根据四种不同的级别提出四种不同的监管意见:正常、谨慎关注、督促改进以及重组。APRA除了在专业领域秉承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极为重视监管文化的建设。首先APRA建立了包括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在内的核心文化。这种核心文化的建立使APRA在专业领域能够做到更加公平公正,合作尽责。

透过澳大利亚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与开放化和自由化经济体制进程相伴随的是金融监管的强化和制度化。由此可见,金融监管的强化反映了金融业这一特殊行业所具有的典型外部性特征必须得到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在金融一体化进程加速和的背景下,任何监管上的疏漏和错误都可能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成本,甚至是一蹶不振的持久性萧条。因此,根据各国国情和现实需要设计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每一个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佳嶷

再保险监管框架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再保险业发展路径与选择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协调度低并且再保险市场欠完善。本文从中国再保险行业存在的保险人分散风险意识薄弱、保险产品创新度低等问题入手,分析中国保险行业与再保险行业间的差距及再保险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关键词:再保险市场;保险产品;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相关问题也渐渐显露,下面我们分别从保险人、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市场的三方面逐步论述。

一、保险人存在的问题

保险人在我国再保险市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人风险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的好坏。下面来分析我国再保险市场中,保险人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

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与公积金总和,对保险主体提供供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和衡量水平。从我国在保险市场的纵向分析比对发现: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份额大多被几家大型保险公所垄断,并且保险市场的供给量多数由保险寡头公司的资本金和承保能力所决定。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保费自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和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但是我国多数在保险公司的承保额超过了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限制。

(二)保险人分散风险的意识薄弱

保险业的逐步发展,人民群众对保险认识渐渐加深,保费收入也随之扩大。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只是把保费收入作为衡量公司发展速度快慢主要标准,有些保险公司只片面的关注短期盈利忽视了企业财务稳定性。一些应该分散的风险搁置或避而不见。长期的风险积累得不到有效的分散,风险问题的累积大大的超过了自身的承保能力限度,危机一旦爆发,造成的影响使保险公司始料未及。

二、再保险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一)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性较低

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再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性较低技术性较差经验不足,再保险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相对落后、专业性知识欠缺。我国专业性再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较少。这足以证明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不够健全,对于出现要求承保专业性强技术高的承保项目时,我国再保险公司就会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经验、知识、人才而面临着巨大的承保风险,也会错失再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

(二)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中再集团作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唯一的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的保险产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财产再保险为主,寿险再保险和其他形式的再保险的品种更丰富度和业务量相对落后。比例再保险是的主要产品形式,但是针对我国时而发生的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却又相对较少。

三、再保险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再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

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保险主体既有直接提供保险业务的服务能力,又有提供间接保险业务服务的能力。再保险市场主体不仅包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也应有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的再保险经纪公司。但是我国再保险市场恰恰缺乏再保险经纪公司,致使我国再保险行业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经验,也很难与世界再保险市场接轨。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化会减少行业竞争,阻碍保险市场发展。

(二)保险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

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环境相对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再保险公司管理规定》、《法定分保条件》等均为原则性要求、治理办法少,遇到相关问题处理很艰难。由于保监会鼓励和促进再保险市场竞争的同时,缺乏对完善,致使我国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与国际再保险的法律相差较大。保险法中对再保险公司的财务不足、资金水平的问题涉及较少。

四、适合我国再保险业的发展路径择

(一)加强保险公司的分散风险的意识

要加强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意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机构加强引导作用。相关机构应该制定与再保险市场相符合的目标,加强引导保险公司力度,使之明确现阶段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逐渐纠正保险公司单纯追求保费收入、扩大保险公司规模的错误经营观念,强化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控监督机制。

其实,增强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自留额监管力度。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自留额进行核算监管,若保险公司的自留额超过资本金和公积金总额就对保险公司进行严格的处罚规定,以法律手段强制规定保险公司的自留额度、以实际行动加大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最后,政府对相关的再保险项目提供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保险公司提高分散风险意识,保持和本公司资本金一致的自留风险,缩减自留风险。促使我国再保险市场充分发挥分散风险的主要作用,在农业在保险和巨灾在保险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

(二)引进专业化的再保险主体,提高再保险产品的创新意识

1.引进外资再保险公司,促使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架构多元化

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中,中资再保险公司占我国再保险市场份额的1/3。国内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使双方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和人才,保证市场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促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外资再保险公司的加入,不仅缩小了我国再保险市场和世界再保险市场的差距、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我国再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也为国际再保险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再保险业务量,促进国际再保险资源均衡分布。实现了国内国际再保险公司的互利共赢。

2.加强合作增强中资再保险公司竞争力

引进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的再保险经纪公司。国内再保险市场在航空航天再保险等专业性在保险项目上缺乏相关经验,引进再保险经纪公司可以提高我国再保险公司的专业素养,并且再保险经纪公会提供具体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项目,保障保险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这样,客户不仅获得了满意的服务,国内保险公司更积累了相关专业性方面的经验,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技术方面国内再保险公司也得到了增强,使客户得到了优质的再保险服务。

五、加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法律监管

(一)对中资和外资都制定相同法律效力的规范

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中资再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保险人的保险偿付能力,但是在对外资再保险公司监管方面法律法规却相当欠缺。因此,中资再保险公司在拓展国际再保险业务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对外资保险公司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中资再保险公司和外资再保险公司在法律上受到相等的对待,这样才更有利于协调发展。

(二)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近些年来,再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法律完善阶段,监管部门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这对再保险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在最近几年里,我国再保险市场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再保险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技术强、知识密集度高、经营领域风险高的行业,只有高效、完善、严格的法律监管体系才能促使中国再保险行业朝着更良性的发展趋势发展,在再保险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保险规定、再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自留额度监管、行业自保公司的管理会顶等方面都要进行强力有效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北京工商大学.2005

[2]兰虹.保险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2008

[3]肖艳颖.再保险研究综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

[4]李凌.我国再保险的发展.2006

[5]祝向军.我国再保险市场运行规则的完善与发展.2007

[6]张琳.再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原因.太平洋财险.2003

[7]魏勤.发展我国在保险市场的现实路径.2006

[8]陈红喜.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问题探析.2004

作者:林行

再保险监管框架研究论文 篇3:

试论我国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构建

【摘要】农业再保险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和保障农业生产体系顺利运转的关键一环。而完备的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是确保农业再保险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农业再保险在组织架构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立法方面还较为欠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等都亟待完善。须尽快有针对性地解决此类法律层面的问题,以保障农业再保险经营活动和业务开展有序进行,保障农业再保险行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一、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辽阔、土地类型众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我国也是一个受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2019年我国农作物直接损失达3270.9亿元。因此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业再保险的开展具有重要且迫切的现实意义。在农业保险发展逐渐健全的当下,农业再保险的发展却不能与之匹配,特别是立法方面。因而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业再保险发展历程

1.分散再保险(2004—2014年)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开启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时代。2006年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及“农业再保险”。2012年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对我国之前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较为完善地提出了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相关制度规定。在这一阶段的我国农业再保险主要是向国际再保险巨头进行分保,其次是中国再保险。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业再保险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分出公司农险业务规模较小,议价能力较低,原保险公司在再保险合同中并不占优势,且财政补贴的农险保费等有可能通过国际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而“外流”。另外,当国际再保险公司出现巨额赔付情况而无法盈利时,国际再保险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中国农业再保险市场,因此亟须一个能承担分散中国农业再保险风险这一责任的国内机构或组织来解决困境。

2.国家农业再保险共同体阶段(2014—2020年)

为填补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空白,更大地发挥国内农业再保险机构的作用,2014年中国国家农业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农共体)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农业保险和农业再保险机制上的一次创新。2019年,农共体的成员公司达34家,累计承担行业风险责任达1.06万亿元,为行业提供农业再保险承保能力近6000亿元,支付赔款和手续费约288亿元。

但随着我国农业保险不断地发展,对农业再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共体在此基础上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农共体作为一个行业组织,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运行较为松散,缺乏配套制度,阻碍其持续发挥分散风险的作用。其次,农共体成员由于自身利益,选择将风险更加聚集、赔付率更高的业务多分出,将风险较低的业务多自留。过高的风险聚集,不利于农共体自身的经营稳定与我国农业再保险的稳健发展。最后,由于没有国家财政作为最强有力的支持,一旦有大范围甚至全国性的农业巨灾发生时,农共体岌岌可危。

3.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阶段(2020年至今)

2020年,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再)正式成立。中农再是由财政部组织牵头,联合中再集团等其他8家单位共同筹资成立的公司,其中财政部持股占比达55.9%。财政部的加入,将很大程度上解决农共体无国家财政支持,持续经营难以维系,承保能力难以扩充等难题,为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和再保险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家实行商业化运营的政策性再保险公司,中农再既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又有中央财政为依托,发挥其政策性功能,实现政策目的。可以说,中农再作为国内农业再保险体系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在提升自身经营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肩负着推动完善国家农业大灾风险分散体系的职责与使命。

三、完善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必要性

(1)逆选择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农户的投保意识匮乏,即使投保也倾向于对风险发生率高,损失成本高的农作物或动物进行投保,对风险较小的农作物因较高的保费或觉得没必要而直接放弃,导致保险经营机构的保险费率不断升高且展业困难。这种逆选择加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这产生了对农业再保险的客观需求。

(2)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是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保险经营机构基于道德风险而受的损失较大,占向农业投保人偿付赔款额度的20%。鉴于此,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增加费率或提高免赔额来提升投保人的违约成本。但费率的增加又会直接使部分其他农户望而却步,放弃投保农业保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巨灾损失高,“保险+期货”无法兜底

巨灾风险一旦发生,单靠农业保险承担赔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可能引发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为应对这一问题,“保险+期货”的模式应运而生。而期货公司的加入,在为保险公司规避风险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期货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主要是为提高公众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而提供资助的。同时因其财力有限,缺乏财政支持,长期来看,它无法作为农业保险“兜底”的一道屏障,最终将扬弃该模式。而农业再保险不管是在当下还是未来,都能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金融工具,能够推进农业保险有序进行。

2.重要性

农业再保险不仅可以为农业原保险人分担风险、扩大其承担能力、避免过度损失,还可以使受灾农户在农业风险面前得到更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受灾农户的损失。从社会角度来看,农业再保险更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四、我國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现存问题

1.缺乏具体立法,影响监管

无论是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再保险的高度重视还是中农再的成立,都表示社会和政府不断持续关注着中国农业再保险的发展。但是关于农业再保险相关法规的明确规定始终未见踪影。在现阶段,全国性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还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尚待完善,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另外,我国农业保险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监管主体不明确、权责推诿的现象。农业再保险也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清晰的权责界定,将会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增加监管成本,影响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业再保险市场的长远发展。

2.政策支持和补贴优惠力度不够

我国农业再保险要想进一步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必不可少。当前我国再保险补贴优惠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贴品种少范围窄。我国农业保险已开始探索特色农业保险领域,但在农业再保险方面,还多停留在普通常见的动植物品种,这大大限制了农业再保险作用的发挥。二是补贴方式使地方财政与待补贴地区不相匹配。我国农业再保险补贴方式为“中央+地方”的混合补贴,但我国地方财政实力雄厚的省份与第一产业占比大、需财政补贴农业发展的省份并不匹配,这不利于在以农业为主或第一产业占比大的地区发展农业再保险。三是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在一些农业再保险发达的国家均免除农险的一切税收种类,而我国只免征农险营业税和印花税。同时农险税收优惠的幅度小,这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再保险积极性的提升。

3.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有待完善

多元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对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后果至关重要。农共体由于其承保能力和组织架构问题,难以担当未来国家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主渠道的重任。中农再的成立,使得农业再保险经营机构可以降低其风险,可改善农业再保险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但这些都依托于农业再保险的具体法律制度,没有详尽完善的法律引导,容易导致多方面的糾纷,影响市场效率和市场环境。由于中农再成立时间较短,短时间内还难以看出显著成效,且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做法细则和具体行业规范是否确立、如何确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细化。

五、完善我国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议

1.细化农业再保险制度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制定有关法律条文。鉴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再保险发展过程中,没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以供参考,可以考虑先在《农业保险条例》中增设针对农业再保险的专门章节,待到我国农业保险与再保险发展更加成熟,再专门设置《农业再保险条例》,层层递进,逐步完善。

其次,对农业再保险进行制度拟定时,可对险种、费率、经营管理等重要内容做出更细致规定,增强制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农再的成员包括了发展农险较为成熟的几大保险公司,加之政府的加入,中农再的示范效应在全社会和全行业大大增强。因此中农再可以率先订立内部运行的规章制度作为试验,然后逐步在实践中进行修改完善,为之后修订专门法规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撑。

2.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补贴制度

改变补贴原保险的方式,从补贴农业再保险入手,再由原保险公司作为桥梁连接再保险公司与农户,形成更多元有效的联动,以抵御农业大灾风险和保障我国农业体系安全。

在细化农业再保险补贴优惠的法律制度时,一是在提高总体财政补贴比例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偏远贫困省份的地方政府,助其结合地域地理、气候特点、农业特色来发展农业再保险。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的推动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发展所做的举措设计一套评估体系用以监督考核,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承保赔付情况、财政补贴工作、宣传监督工作等。二是要扩大再保险补贴范围。除现有再保险补贴内容外,积极建立其他农业种类的再保险补贴机制。增加种类且加大优惠力度,逐步减免农业保险与农业再保险的赋税,增强吸引力。

3.发挥各主体作用,健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从农共体到中农再,我国社会各界对农业再保险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越来越意识到农业再保险的重要性。政府层面的加入,不仅仅只是在财政上保障了农业再保险的发展,更有助于推动完整高效的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的制定,有助于农业再保险经营管理的规范。

同时,要注重发挥微观主体的独特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第一,对于农业再保险涉及企业内部经营和操作等微观环节,应大胆放手交由市场自行判断,在市场反馈中不断修缮。第二,实现农业再保险与其他多学科、多行业的跨区联动。例如,与气象、地质等行业相结合,以降低巨灾风险发生时损失程度;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相结合,以更精准地测算费率和预测未来风险概率等。多领域的交互可将农业再保险这一风险分散手段打造得更加牢固。第三,积极寻求海外合作,吸引外资进入本国农业再保险市场,将风险一部分转嫁至全球,以减轻国内压力,实现风险共担。

参考文献

[1]庹国柱.试论中农再建立的意义[J].保险理论与实践,2020(09):1-7.

[2]刘学杰.论我国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2020(12):95-97.

[3]刘惠明,林方倩.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03):145-150.

[4]魏加威,杨汭华.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1-13.

[5]何小伟,刘佳琪,肖宇澄.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完善研究[J].中国保险,2016(10):28-32.

[6]李有祥,张国威.论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框架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4(07):106-111.

[7]彭春凝,杨玲.论我国农业再保险的法律制度完善[J].理论与改革,2013(09):13-16

[8]徐克勤.我国农业再保险法律体系的构建[J].中国保险,2018(05):57-60.

作者:李霓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人文关怀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有效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