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业转型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直接经济损失。作为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农业保险,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论述了我国扩展农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世界各国农险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再保险业转型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再保险业转型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与制度创新

摘要: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中小企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制度空间,在逐步分享金融深化所带来的金融便利的同时,也向现有金融体系不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融资困难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手段: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和推进信用担保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国会提供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到“金融缺口”。他发现,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时(约合400万英镑现值),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调查统计显示,今天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遇到了全新的资本缺口和债务性缺口的融资障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就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目前,我国融资体制正在改革之中,而制度的转换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融资体制创新中的不对称。由此带来的“错位”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表现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有其特殊性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

(一)我国间接融资体系存在制度缺陷,导致效率低下

1我国间接金融融资渠道的所有制性质歧视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目前,我国间接融资供给主体主要有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由于资金供求双方所有制性质不相称,直接影响资金供给方的预期目标收益和风险。我国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集中于存贷款市场,而且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我国银行业的所有制特征与高度垄断性造成了金融服务效率的低下,金融工具单一,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缺乏。造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一点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2我国间接融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缺少民营和私人银行。从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我国中小银行现状看,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目前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主要是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四大银行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削减了县以下分支机构,或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农村信用社虽然数量众多,但许多出于经营亏损状况,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缺乏层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缺陷,融资效率缺失

1尚未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层次、不同风险度的股票交易市场。为了控制金融风险,我国政府近年来已将证券交易严格控制在证券交易所范围之内,其余的场外交易基本上属于非法交易,形成了资本市场几乎只有交易所一个层次的独有景观。这一结构单一的资本市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突出表现在:一是难以发挥资本市场机制;二是难以提高资本市场的集中度;三是不利于降低资本市场的整体风险。导致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资本市场渠道筹集资金。

2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不够。在(《公司法》《证券法》修改之前,我国仅规定了一套发行上市标准。3年连续盈利、5000万总股本、无形资产出资不超过注册资本20%等规定显然将很多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多层次上市标准是海外成熟市场的共同经验。美国市场上NYSE、NASDAQ市场的上市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NASDAQ全国市场和小型市场的上市标准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香港和新加坡市场都在主板之外设立了新的创业板市场,通过设定差别化的上市标准为高成长公司创造了上市途径。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其“两个不变”的前提决定了其并未降低上市门槛,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

3中小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融资方式。至于发行债券,尽管我国民间投资的潜力巨大,但社会投资需求与民间投资供给的长期错位造成了民间投资领域的极度狭窄,目前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利率固定,期限较长,主要用于大规模进行的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化进程以及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带有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型色彩。姑且不说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这一投资领域,投资项目也不是中小企业的强项,就债券本身所具有的利率、期限特征和所有制特征也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剩下的只能是民间借贷,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外,还因其“非法”而受到打压。

(三)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

我国现有银行体系仍然为国有银行所控制,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较高。即使有少量民间资本得以进入银行业,也因受到行政控制而无法真正按照市场准则运行。正式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融资活动盛行是现有金融市场规模小、缺少中小银行的必然结果。民间融资活动基本上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况,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相当普遍。同时市场发育程度很低,仅仅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而非社会信用关系进行操作,难以发展真正市场化的融资活动。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出现多样化趋势,但蕴涵较大的金融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1998年试点以来,在2002——2003年期间发展迅速,出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担保机构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担保品种多样化和机构多功能化的特点。但由于其经营的对象多是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的信用等级差的中小企业,造成该行业的高风险特性。目前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信息)的不确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在客观上存在着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因素:

1整体担保行业存在着制度性的亏损。据最新统计,2003年底全国955家担保机构中,80%以上的担保机构经营业务处于“放空”状态。

2担保风险随着担保机构的发展不断累积,年度代偿率与承保金额出现了同步增长趋势。经验数据显示,担保机构成立第三年以后其累计代偿率进入增长期。

3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位。由于再担保机制和机构的缺位,很多担保机构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普遍以被担保企业的反担保抵押充足状况作为担保机构批准企业首次担保的惟一条件,均要求担保企业法人代表大股东及家庭承担担保的无限责任,提供有形资产作反担保措施。由于中小企业担保审查中的最大问题依然是企业财务信息不对称,再加上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本身不完善,担保机构不属于金融机构,又无法直接进入现有的企业信贷咨询登记系统来取得担保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使得客观上仍然存在着被担保企业的信用风险、行业风险及由于担保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个人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整体上的担保风险并不比银行信贷风险低。

4担保公司经理人的资质问题。担保公司与银行间最初的业务合作往往与担保公司创办人的职业背景有很大关系,早期的大多数担保公司其创办人有银行工作经历,这些创办人的个人信用和社会关系成了担保公司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敲门砖。而在2003年各地担保公司成立出现“井喷”,良莠不齐。一些新开办的担保公司老板坦言看中了担保公司“钱景”,担保公司成了一些人的“圈钱”机构,由此蕴涵极大的道德风险。

上述分析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是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创新建议

(一)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1目前只有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全国性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应的实施细则——《中小企业信用保证管理办法》尚在制定过程中。这种法律框架不能根本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与个体弱势的矛盾。建议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制定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

2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担保交易法律制度。修改完善《担保法》,将动产抵押、浮动抵押引入信贷实践。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允许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物,允许在普通债权上设立担保,引入浮动担保制度,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借鉴国际经验,将动产抵押概念引入法律和信贷实践中,这也许是解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死结”的关键点之一。

3应尽快出台《担保公司条例》,规范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退出,行业标准、担保从业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担保运行中的行为。

(二)增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根据国外主流文献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性,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世界银行投资环境局2003年对全球120多个国家投资环境进行的调查,在影响中小企业(主要指新兴私人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中,信贷人权利保护和私有产权保护这两项因素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信用体系、金融机构数量、利率市场化等其他外部条件。我国在整个法律制度安排中缺乏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已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和可得性。为此,建议借用世界银行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的评框架,从法律、合同、抵押制度等方面,建立我国的信贷人权利保护体系。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进行资本市场改革创新

1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要发展多层次市场就要发展多市场主办主体的场外交易市场,如类似于NASDAQ纯粹的场外交易市场和有中国特色的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也就是三板市场。

2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除了国家债、金融债外,要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数量,要立法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最近国务院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中,已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3发展各类基金方式融资,如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等等。发展基金业关键是人才、管理和法制建设。基金特点是资本集中、专家理财、风险分散、效益较高。

4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积极试办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方式筹措资金。

(四)创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建立专业性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1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方式。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建立一家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法定的中小企业贷款行为来规避地方政府与市场竞争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行为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这种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优惠贷款,优惠贷款利率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可以发行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资金。

2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可由已成立的省地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出售其拥有的国有资产而出资。

3建立民间合伙制的投资公司。大量调查表明:在温州民间信贷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地下钱庄”,就是由企业主自发组织的“排会”演变而来,组建合伙制的投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其组织变得透明和规范。可以通过民间合伙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组建,将民间融资市场“退化”为合伙制的投资市场,从民间金融发展中剔除“非法集资”的负面因素。这对于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中寻求互补性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五)进行信用担保制度的改革

1对信用担保机构严加区分,对某些担保机构进行重点扶持。根据是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还是以民间资金为主,是专门性机构还是兼营机构的分类,可以把中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分成四大类。

2建立全国性的制度,构筑全国性网络。

3建立再担保制度。如日本中央信用保险公司为地方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再保险,再保险比例一般为70%—80%;意大利担保公司每年最主要的再担保业务是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的,担保公司每年以承包项目75%的额度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再保险与担保行业结合,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将已承担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然后由再保险机构承担部分风险,即当担保机构发生赔付时,由再保险机构按照与担保机构约定的方式和承担责任的比例赔付,对保险公司来说可以创新品种,对担保机构又可以解除其后顾之忧,规避风险,控制损失。

4要建立法制化与制度化的财政弥补机制。实际上,对于担保倍数效应而言,担保机构每年的担保损失仅相当于财政的贴息支出。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要将财政弥补款项列入每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设立风险有限补偿基金。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张捷结构转型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完善[D].中国人民大学2003博士学位论文

[4]张志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金融时报[N].2004,1130

[5]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05

(责任编辑: 朱晶晖)

作者:金丽红

再保险业转型分析论文 篇2: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要】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直接经济损失。作为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农业保险,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论述了我国扩展农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世界各国农险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灾害 农业保险 借鉴 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1982-2008年,总保费增长了680倍,年均增长30%;财险保费增长了194位,年均增长12.3%;除2004-2008年外,农险保费基本原地踏步,占财险的比重基本不足2%。而农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20%的管理费用,农险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窘境还可从以下数据得到证实:保险深度,即保费占GDP的比重;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按农林牧渔产值和农村人口为衡量标准,我国多数年份农险保险深度低于0.05%;保险密度基本小于1元。因此,无论从农险保费额,还是从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来看,农险都落后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导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低,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程度近乎为零。

二、我国农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1、政府方面

一是补贴明显不足。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正式承诺给农险补贴,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与商业险一样。二是监管成本高,有效性差。保监会对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实施基本相同的监管规则,致使一些扶持农险的政策难以落实。三是经营管理的机构不健全。从中央来看,并未设置独立的政策性农险机构,只是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内部设立农险部,部分省级人民保险公司有农险处,有的只在财险处指定专人负责;在县级人保公司,绝大多数没有专门经办农险的机构。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置与发展要求是极不适应的。四是政府以直接提供救助为主,但救济款很难真正落实到灾民手中,致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不利于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五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政策性农险的启动经费巨大,短期内难筹措,短期内也无明显成效,与地方政府快速发展经济、迅速提高政绩的愿望相悖。

2、农民方面

一是农民的低收入难以支付相对较高的保费。经验表明,农作物保险的费率一般在2%-15%之间,比家财险、企财险的损失率高出十几倍至几十倍,而农险需求方是收入较低的农民。其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增幅又更小,严重制约其投保能力。二是农户小规模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险的经济保障功能。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以家庭为主,拥有的田地较少,规模上根本无法同外国的大农场相比。尽管非系统性风险得到充分分散,但信息不对称却更加严重,这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展业、承保、定损、理赔难度,使供给减少。由于商品率很低,农业收入成了部分农民的副业,不打算靠农业脱贫致富,当然就更不需要保险了。三是农民的“声音”太小,农险法迟迟没出台。虽然我国农业人口占一半多,但在GDP中的比重已下降到10%左右,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很小,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时代已经结束。虽然农民人大代表数量不少,但理论水平有限、说服力不强,“声音”太小。关心农业的专家学者不少,但由于分区选举的原因又很难当上人大代表,使我国的农险法一直未出台,甚至没有全国性的农险条例。

3、保险公司方面

保险公司从1996年开始向商业化转型,国家不再对属于政策性险种的农险进行补贴。农险的商业化运营,使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风险集中,综合赔付率较高,形成了“小保小赔,大保大赔,不保不赔”的现象,使一些保险公司望而生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险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险的扶持力度,保费才逐步有大幅上升,公司数量也逐渐增加。说明政府的支持对农险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三、世界各国农险模式的基本特征

纵观美国、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等世界各国农险模式,总结出一些基本特征。

1、具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农险作为农业发展的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从国外农险立法的背景和农业保障制度变迁乃至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考察,其立法的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

2、建立政策性农险机构

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农险的支持实行分级负责制,即设立农业部和省级农作物保险局;在法国设立的农业相互保险集团,日本设立的农民共济会,美国设立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等,都是政策性农险机构。它们或者指导农险经营,或者参与经营,或者为农险提供再保险服务。

3、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菲律宾1978年颁布的《农作物保险法》明文规定,对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民必须投保农险。虽然美国、加拿大不强制,但《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日本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保险。

4、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

美国保费补贴比例因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2000年的平均补贴额为纯保费的53%。其中,巨灾保险全额补贴,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为40%。加拿大政府从195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由政府组织的农作物保险。《农作物保险法》规定,农民只支付保费的50%,不负担任何行政业务支出,保费其余部分由政府和农险集团承担。日本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费率越高,补贴越高。

5、基本都有行政保护

从世界各国来看,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农险制度,对于农险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实行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当然,在发展农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效率和效用,简单地强调行政保护只能挫伤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最终制约和阻碍农险功能的发挥。

6、政府对农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农险的保险人,把千万家农户转嫁来的风险责任集于一身,按大数法则和经营规律,必须通过再保险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在风险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农业再保险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对参与农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邦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日本则由都、道、府、县的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为市、町、村的农业共济组合提供两级再保险。

7、以收支平衡为主要经营目标

在农户收入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农险不可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虑,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效益退居次要。当然,不能仅仅考虑社会效益而完全忽略了经济效益,否则,农险将会背负更多的包袱,难以为继。这样既可以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保障农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8、根据国情选择模式

国外农险组织形式有政府组织、合作组织、私营公司、公私合营股份公司等,但农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险市场的垄断性或低竞争性。纵观世界各国农险发展模式,农险经营主体实行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即便是同一种模式,在各个国家又有所侧重,不完全相同。

四、完善我国农险制度的思考

1、指导原则

循序渐进、基本保障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政策下的多种模式并存原则。

2、关于立法

就目前国内各个省、区、市开展的多种农险试点来看,各个地方之间差异很大,很难形成统一的农险制度。建议先由试点地区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和农险公司根据辖区内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根据试点情况,国务院制定农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险法。

3、关于财政补贴

从国际看,凡是搞得好的国家,政府对农险都给予多方支持。相比,由于没有财政政策支持,我国农险保险责任和保障程度得不到扩大和提高。因此,在坚持“国家财政扶持、商业化运营、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有尽量大范围的风险分散机制,有严格的市场监督和完善法律保障”的农险发展方针下,财政补贴的优先顺序遵循“先粮食作物、后经济作物;先种植业、后养殖业;先粮食主产区、后全国推广”的基本路径。

4、关于税收优惠

现行税制规定,农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这对促进农险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仅界定在种养殖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种养两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应该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农险服务范围。因为从农险中受益的并不只是农民,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从农业稳定发展中得到收益。

作者:谢 辉

再保险业转型分析论文 篇3:

浅析我国金融保险业的现状及合规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保险业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中,社会见证了这个行业一步一步兴起,发展越来越好,也看到了我国金融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是需要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需要一个个解决的。本文就我国金融保险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合规化管理的必要性,以促进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金融保险业的现阶段状态

近些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保险业也不断发展,并与金融业逐步合并为了一个行业,就是现在的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从其在我国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使得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一)目前发展所呈现的弊端

一是较低的发展水平。虽然发展速度快,却不能否认在我们国家,金融保险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如果将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目前的现状与发展初期相比,就会发现人均投保的金额至少翻了十倍,这是我国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铁证。但是如果将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的现状同世界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完全处于下风,我国的年保费收入率甚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人年保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人都没有投资和保险的意识,限制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二是不均衡的发育现状。从我国金融保险业相关公司的分布来看,我国的金融保险业这一块大多数分布在少数的发达城市,少数不在发达城市的公司分布的区域也有限,这就造成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的不均衡。在我国只有在一些发达的,人口密集的地方才有一些保险公司,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保险业这块对于宣传不能到位,使得很多地区的人都没有投资保险的意识。

三是对于再保险市场的关注。我国对于保险业十分关注,但缺乏对于再保险的关注,对于社会以及我们民众也是这样,往往会忽视再保险这一市场,这也导致了我们对于外来保险公司这一块的依赖。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保险公司之间的信任不够,没有构建足够稳定可靠的再保险市场结构。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于再保险市场这一部分不够完整,对于这一市场的监察力度明显不够。

(二)目前发展所呈现的积极方向

一是资金的多元化运用以及保险业务的积极转变。近年来,我国的保险公司逐步增多,在数量上明显占有优势,数量增多意味着保险业务涉及渠道的扩宽,业务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再加上国家支持的引进的国外的保险公司,使得我国的保险业呈现发展的高峰期。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保险公司在资金使用这一块不再局限于购买国债与银行存款这两方面了,对于基金、金融债等等各个金融投资的方面都开始涉及。使得我国金融保险这一行业资金运转更为灵活,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二是我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一组织起,我国就开始了在金融方面与各国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学到了经验,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保险业方面我们也从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很多的发达国家都看到了我国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优秀的保险公司纷纷在我国落脚,促进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再者我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对于保险业加大了监管力度,以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的保险业越来越国际化。

二、我国金融保险业合规管理的问题

(一)合规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一个行业要想发展的好,不仅要有优秀的指导方针,还要有健全的管理系统,金融保险业也是这样,非常可惜的是,在我国,合规化管理体系仍处于不完善的地步。没有建立较为权威的合规管理体系,使得各项业务的管理很难落实到位,而且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内部的制度体系混乱,组织结构不够清晰,导致了保险业务难以正常运作。因此,现阶段对于这一行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全合规管理体系。

(二)专业人才与相关技术的缺乏

我们国家在现代化经济的各个方面起步都比较晚,这也导致了我国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要,而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的是各个行业人才的缺乏与人才的断成,对于金融保险业这一行业也是这样。这一行业需求的是有丰富的经验,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深厚的知识储备的人才,而这樣的人才不是一日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发展时间不够长也意味着我国相关技术的缺乏。对于保险业而言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风险评估,而我国在这一方面仍处于较为不利的局面,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三、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全球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各个行业都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对于金融管理业来说,世界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金融保险也要紧跟这一趋势,而往往新的发展趋势也会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甚至是一些不合法的竞争,因此,建立合规管理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风气与发展。只有有合规管理,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才是健康积极的,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的国家必须重视对于合规管理的建设。

四、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行业越来越兴旺,随之而来的便是各个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我国的金融保险业,也要时刻提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做好对于保险业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作者:杨会梁

上一篇:企业理由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新闻传播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