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8

担保业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三位忧心忡忡的业内资深专家从改革行业监管的角度,提出了拯救担保业的一揽子政策建议令人焦虑的行业现状一、监管机构有待明确在当前的政府架构下,涉及到信用担保公司准入、定位、管理、监管的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再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再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三农”保障有望再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应阶段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其中指出,将组建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

《指导意见》第十九条指出,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科学确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结合财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财政补贴险种,合理确定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保费水平。探索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试点。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组建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引导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基层服务网点,下沉服务重心,实现西藏自治区保险机构地市级全覆盖,其他省份保险机构县级全覆盖。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速度较快,但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此次《指导意见》在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方面出现较多表述,可以看出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同时,针对各地大量的特色作物,《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以奖代补政策,以此对各地特色农业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建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朱俊生认为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完备,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由于农业风险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一场大灾往往影响范围很广,而且会影响保险机構财务方面的稳定性,间接影响到保险机构对高风险地区的承保积极性,因此,农业再保险公司的成立有助于让农业保险的巨灾分散机制更加健全,我国的保险体系也将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有5家专业性农险公司,分别为安信农险、国元农险、中原农险、安华农险、阳光农业相互保险。从数据来看,5家农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2.2亿元、57.6万元、16.6亿元、49.8亿元、34.2亿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1%、22%、50%、3%、5%。

此外,《指导意见》还指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期货”的实质是一种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分散的新型农业保险,是在我国深化粮食收储制度与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既要确保粮食供给,又要防止谷贱伤农的大背景下,期货业携手保险机构融合各自风险管理优势,补充完善传统保险定价的局限性所推出的一项金融创新。

数据显示,自2016年开展“保险+期货”试点至今,共有30多家期货公司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参与,围绕大豆、玉米、鸡蛋、白糖、棉花、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开展了上百个试点项目,涉及10多个省区市,覆盖农业种植面积数百万亩。

作者:宗禾

再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破解担保业危局

担保业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三位忧心忡忡的业内资深专家从改革行业监管的角度,提出了拯救担保业的一揽子政策建议

令人焦虑的行业现状

一、监管机构有待明确

在当前的政府架构下,涉及到信用担保公司准入、定位、管理、监管的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在其主管的领域颁发了一些内部规章,大都以行业扶持为主,涉及担保机构监管的主要是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包括原国家经贸委),但在相关的领域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未能区分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

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的产生机理、服务对象、经营目标和资金来源各有不同,决定了两者运作模式、支撑体系等各有侧重,应该有不同的监管规则。

政策性担保的服务对象是存在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等政策性扶持群体。而商业性担保机构由于要维持生存发展,服务对象必然是有一定信用基础和偿还能力的企业。

政策性担保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贯彻政府意图,提高社会总效益,政府必然成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要出资人;商业性担保机构出资人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的金融资本所有者。

目前担保业的监管规则没有区分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担保行业的投资结构是“政府为主,民间为辅”,担保机构大都以财政资金为后盾、以贯彻政府政策为运作目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是目前主要的市场需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担保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监管者也需要随之调整思路。

三、未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担保业务

要把担保业务作为一个行业来管理,需要大量监管框架的细化和设计的工作,业务品种、管理方式、责任、风险都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收益状况进行细分。严格来说,不同的业务类型应有不同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标准,不同类别应有不同的准入原则、按不同的标准提取风险准备金、有不同的追偿成本,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监管。

四、未能体现分类指导、扶优限劣的原则

目前的监管框架更多强调行政管理和审批,风险控制手段为单一的准备金提取要求,没有体现以风险为导向、分类指导、扶优限劣的原则。现代监管强调的都是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所谓风险为本的监管是指所有的监管活动均以风险及其监控为出发点,先确定和衡量金融机构在经营中所面对的各种风险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而确保金融机构对所承担的风险已经采取了足够的管理和处置措施。对担保业监管的制度设计也应遵循以风险监管为本的思路。

担保业监管的国际借鉴

在国外,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实行差别化定位,政策性担保机构一般从事高风险贷款的担保,商业性担保机构主要承担合同履约的担保,等等。欧洲国家实行信用担保的机构很多,综合起来主要特点在于:

一、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泾渭分明

欧洲某些担保机构既承做政府支持的政策性担保项目,也有公司自营的商业性担保项目。政府项目决策权在政府,由公司代表政府做业务,赔付由政府承担,或者政府定期给公司注入资金补偿公司损失,一般不需要再保险。公司自营项目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并通常由私有的再保险公司分散风险。两种担保业务泾渭分明,公司设立两个账户,互不干扰。

二、贷款担保业务少,担保与保险划分不明显

欧洲国家担保和保险区分不明显,他们认为担保是保险的一种,两者没有明显性质区分,只是操作形式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下,担保是对特定用户给予的信用,因此,领域较窄,承担的责任较大,风险度高。保险险种多,市场领域宽,风险不大。欧洲担保或保险的主要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信用担保,包括出口信贷担保、进口信贷担保、招标担保、维护服务担保、执照担保、关税担保。二是履约担保,包括建筑合同担保、供货合同担保、付款合同担保、银行间的偿债担保、贷款担保(业务量很少)。三是雇员忠诚担保,包括对公司员工、个别员工、关键位置人物、关键人物发生严重违规违纪或者偷窃公司财务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行为,由担保人负责赔偿。

三、具有规避风险的再保险制度

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保险市场已经或者正在趋于完善。从组织体系看,担保或者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担保或者保险公司都购买一个或一个以上再保险公司的保险,再保险公司与保险机构往往互为股东,互相关联、关系密切。从操作方式看,担保的风险规模决定于购买再保险的能力。购买的再保险越高,自己承担的风险范围越小,反之,保险机构自己就要承担高额保险。

四、国外商业性担保机构没有行政主管部门

靠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如美国的保险业协会中有一个担保分会,每年定期公布有多少担保公司经营哪种担保业务、平均收费标准是多少,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周期提供定期的行业风险指引,预测未来1~2年的行业趋势预测、担保费定价趋势,等等。

对策和建议

对政策性担保机构以应合规监管为主:政策性担保监管重点是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资格、社会责任、运作规范、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合规;政策性担保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担保业务的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

对商业性担保机构采取市场监管+行业自律:商业性担保机构通常是独立、社会化出资、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在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同时从事工程履约担保、合同担保、债券担保、诉讼保全担保等其他担保业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只是业务之一。对商业性担保公司的监管目的是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保护公众利益、控制风险、维护系统的稳定。对商业担保的监管主要是风险导向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担保机构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区分担保行业不同的业务类别及其风险,重在风险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市场越来越呈现细分趋势,担保机构之间的业务有很大区别,很难用统一的规则来针对所有类别的业务;而不同的担保业务需要不同的进入门槛、风险控制手段和信息披露制度:比如金融增级担保,证券监管机构表示,今后从事金融增级业务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应少于30亿元人民币,否则起不到金融增级作用,也无法覆盖其中的风险;工程履约担保有及时止损和分阶段担保的机制,所以,资本金几个亿的担保公司可以为几十个亿的工程担保。严格来说,笼统地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是没有意义的,要先明确风险的分类和定义,再来谈怎么控制。

担保行业风险监管的核心和监管步骤:以风险为本的监管重点明确,以风险及其管理为出发点,监管重点是担保机构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注重重大事故的预先防范:

强调担保机构面临的各类风险,重点在鉴别和衡量担保机构运营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程度;

强调要评估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担保机构对其所承担的风险采取了足够的管控措施;

实行差别监管,充分考虑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规模大小和业务复杂性制订监管和检查计划,针对不同认可机构存在的风险状况,灵活地做出监管反应,有利于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监管资源,提高效率;

将风险评估状况列入评级体系,实现风险为本监管与评级制度的融合。

建言:分类监管框架

国际上通常把担保产品按风险程度排序,分别称为“红色品种”、“橙色品种”、“绿色品种”。“红色品种”风险最大,“绿色品种” 风险最小,整个风险程度形成了一个风险从高到低的连续光谱。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资产的风险分类而已,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鉴于中国担保行业多头监管的现状和担保产品的风险特点,按不同业务品种和风险特征由不同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可能更容易覆盖更多的部委机构:

以上框架需要相对明确地区分行业监管层次和职责,以避免因监管模糊而导致监管重复、监管真空情况的出现。面对担保机构出现的违规行为,在某一业务领域发生的问题就有其相对的监管机构或监管层次负责。如果是单个业务领域发生的违规,则由直接负监管责任的部门进行处理;如果是担保机构整体性的运作出现违规,则需要更高层次的监管部门协调制度来负责。

我国担保业已经形成“多头监管”的局面,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分类监管的制度,但分类监管不等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随着担保品种的不断推出,其所需的监管能力必然超出单个监管机构的能力范围,各监管部门在明确本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联合协调的机制,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和举行定期联席会议加强各监管部门的沟通,在会议上讨论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希望其他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可以加强各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有利于强化总体监管效果。

不同监管领域之间的协调是最重要的,但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沟通的难度很大。主要难点在于:

根据我国政府部门运作的经验,官员们更习惯垂直沟通的方式,对于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现有法律并未对各监管机构协同监管、从组织体系上形成合力创造条件。

由于金融创新总是走在监管前面,各监管部门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界定监管责任和职能的金融活动。因此,必然会出现监管的交叉点和空白点。在交叉点难免会出现权力之争,在空白点又难免会出现监管真空。

事先约定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危机,也有助于避免监管的重复和真空,避免政策上的矛盾和反复。因此,在目前的分立监管体制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建立明确的协调机制,有效实施联合监管;同时在中央层面上形成伞形的监管状态,从而提高对担保行业的宏观整体把握,弥补整体性监管的缺失。这实际上已经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现实的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

本文作者巴曙松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马天骄系天华通宝投资顾问公司副总裁;尹竹青单位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巴曙松 马天骄 尹竹青

再保险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3:

“一带一路”建设与航运保险风险的防范

摘要: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是保险的两大功能,也是保险服务“一带一路”的两大主要领域。本文介绍了航运保险的内涵和分类,然后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航运保险需求及其风险,最后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 航运保险 风险防范

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到十三五规划中的“一带一路”,再到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关政策的通知》,以及《关于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设立方案的批复》,我国保险业参与“一带一路”有了制度保障,也促使航运保险“走出去”,为航运业参与“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1 航运保险及其分类

航运保险是航运业损失补偿、保障和风险管理机制,是转移和分散航运业风险的业务工具。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其按照不同分类包括:直接航运保险、航运再保险和衍生类航运保险业务(即针对现代物流而衍生发展的港口、物流、船舶经纪、船舶租赁、各类航运服务等领域面临可保风险的相应保险业务)。具体分类如表1-1。

2 “一带一路”建设的航运保险需求

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是保险的两大功能,也是保险服务“一带一路”的两大主要领域。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的四通,即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与保险有着密切关系。

(1)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的基础和优先发展领域如何确保投资安全性是保险资管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和统计2010-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高达7 500亿美元,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预计 7.9万亿美元,见表2-1。

如此巨大的投资体量和广泛的设施建设,如果没有风险防护机制,必然后果堪虞。海内外工程险、货运险、财产损失保险、船舶保险、境外投资保险等保险产品都是不可或缺的风险保障工具,特别是涉及航运业的船舶、海洋工程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港口投资保险等将成为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支持。

(2)在贸易畅通领域,涉及航运保险的首当其冲的便是船壳险、货运险,建造险、责任险、港口险、能源险等,其保障了整个贸易流程以及产品使用的各种风险,而出口信用险等产品则确保了应收账款的到位。

(3)在资金融通领域,保险的支持可以归纳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大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险必将是投融资体系的重要主体。一方面,通过保险投资基金、债券保证、贷款保证、信用保险等方式,保险将在投融资中发挥重要的增信功能,成为促进资金融通的催化器和保障货币体系良好运作的稳定保障。

(4)特殊的“另类”航运保险。如跨境并购保险、涉及人员安全的险种,例如海盗、战争险、船舶油污险、船东互保险等,以及风险的转移如再保险,以及巨灾保险等涉及航运保险。

3“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

3.1地缘政治风险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计划等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存在区域的重合。中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美国借助反恐战争插足其间,美俄形成争斗之势,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要通过中亚地区,这势必与美、俄发生碰撞,面临着美、俄两大势力的压力。南亚地区存在着印度这个地区大国,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使得印度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经营拓展面临着印度的强大压力,作为中国之后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在南亚的存在感是“一带一路”难以回避的地缘政治压力。东南亚地区的局势由于美国和日本的介入而变得格外复杂,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以东南亚为突破口,力图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本更是把东南亚当成与中国角力的重要战场,在美日的影响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严重的影响。

3.2政治、经济、法律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文化差异、民族宗教复杂,又是大国利益交汇区,经贸合作面临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风险。部分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经济状况不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些国家外资国有化和征收风险高、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欠发展。此外,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很重要一部分源自中亚和中东一些地区,而这些地区中有部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如何确保投资安全性是保险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600多位企业风险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中国企业影响最大的海外十大主要风险(见表3)。分区域和国别看,“一带一路”国家风险评级多为5-9级,其中国家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的国家有48个,占比为76% ,区域绝对风险水平处于相对高位。在21个关键国别中,国家风险水平在中等及以上的国家有14个,占比为66.7% 。

3.3 项目融资需求信息搜集困难

保险机构在“一带一路”相关的项目融资信息搜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现阶段中央和地方尚未最终确定和公布“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清单,保险机构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相应也缺乏一定前瞻性和预判性。同时,保险行业对沿线国家的信息掌握较少,单靠保险机构自行开展信息收集效率较低,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

3.4 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和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政策、相关法规缺乏深入了解,另外,针对跨国性、高复杂性风险的识别、评估、防范、管控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的市场和非市场风险。除此以外,而保险企业在市场销售、债务追偿、理赔服务、风险评估、资信调查等各个方面还需建立应对风险的机制和体系。

4 航运保险风险防控的对策

4.1 加强顶层设计

从行业层上,要积极推动把保险机制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加快出台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意见,推动出台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鼓励政策。建立“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发布机制。各级政府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加快“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制定和公布,从政府和行业层面梳理并设立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保障目录,引导鼓励保险机构向重点领域倾斜和配套保险服务。完善上海、福建、天津、广东自贸区完善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保监会应及时出台保险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施细则。

4.2 加强基础建设

从行业层面,由银监会、保监会、交通部、工业信息不、商务部等部门牵头建立国家风险评价模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数据库,为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建立健全我国保险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监管部门之间、保险机构之间以及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和务

实合作机制。从企业看,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加大力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规、人文宗教等相关知识,加强对国家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金融风险、资金运用风险、宗教文化风险等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加大与海外机构的合作,统筹信息、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互通,以解决保险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项目对接难、缺少专业平台、沟通协调难度大等困难,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同时,重视再保险的发展,构建“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再保险中心。

4.3 精细化合作国家和地区分类

监管机构与保险行业组织对沿线国家制定优先开展保险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类或白名单制度,见表4。航运保险企业需强化对这些国别风险研究,控制航运保险风险,

4.4 构建有利于“走出去”的保险支持体系

鼓励资本实力雄厚、境外业务有一定规模且有经营管理经验的航运保险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区域铺设机构网络,为“一带一路”保险服务提供有效载体。调整保险机构监管政策和国际惯例、国际市场规则不适应的地方,使监管更加科学。创新风险承担方式,例如采用政府引导基金,在其之下设立专门的“一带一路”航运保险保障基金,与保险资金共担风险;对于商业机构难以承受的政治风险、种族和教派冲突风险和战争风险等,建议政府建立财政兜底机制。加强保险业公共产品的服务,需要风险信息的调查,需要专业的评级机构、第三方智库提供相应的专业服,重视保险信用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4.5 加强国际机构的合作

政府引导保险机构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国际机构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合作包括监管机构间的合作、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以及保险公司与多边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三个方面。同时,积极组织国内保险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机构开展合作,举办双边、多边的监管论坛和行业研讨,重点在市场准入、监管政策、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协调与信息共享,形成金融支持和风险管控的合力。

4.6 加强内部管控,建立服务创新和风险支持体系

航运保险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控,建立健全跨境产品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支持体系,搭建境外项目咨询及风险查勘服务平台,在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创新跨境保险模式;探索跨境保险项目“共保体”等合作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和发展的合力。重视和发挥再保险机制作用,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在人才方面,通过外引内培,打造适应海外航运保险投资业务发展的专业团队,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金融创新型人才、综合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4.7扩大专业航运保险公司的组建步伐

虽然有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海上航运保险业务,但专业航运保险公司尤其是海洋航运保险公司我国较少(目前只有1家),这与我国在国际上是航运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急需组建专业航运保险公司。同时,大力构建专属性的航运互联网保险模式。包括:一是B2C,包括保险公司网站、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和互联网金融超市。二是B2B,包括互联网风险市场和风险拍卖市场。三是P2P保险模式,其具有防止骗赔、节约销售和管理费用及方便小额索赔等优势。另外,为了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衔接,航运保险企业还需在条款制定、费率厘定、信息平台建设、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这将有利于带动国内保险整体管控水平与技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凌秀丽.“一带一路”战略与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J].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16,(5).

[2]吕岩.保险护航“一带一路”[J].金融博览,2015,(11).

[3]王虎云.为“一带一路”上保险 [J].金融世界,2015,(8).

[4]葛翎.发挥保险功能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发展研究,2016,(2).

[5]姚东.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访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J].中国金融家,2015(6) .

[6]肖扬.对接“一带一路”:保险资金走向多元配置 [N].金融时报,2016-1-1(3) .

[7]张兰.全国政协委员吴焰建议:运用保险机制护航“一带一路”建设[N].金融时报,2015-3 -4(4).

[8]卢晓平.保险借三路径嵌入“一带一路”战略[N].上海证券报,2015 -4 -3(2).

作者:甘爱平

上一篇:中小企业整合营销论文下一篇:综合性实验中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