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3

多年来,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在特色建设实践探索方面,进行了交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特色选择:在关键处着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特色学校建设要着眼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养等全方位的工作,全面建构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目标体系、活动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体系。重点从特色学校办学理念系统的确立、特色学校目标体系的编制、特色学校建设切入点的选取、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的打造、特色学校骨干队伍的培养、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入手,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提炼办学理念;特色学校建设的前提:编制目标体系;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选准切入角度;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营造文化氛围;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石:培养骨干队伍;特色学校建设的载体:开发校本课程。

关键词:特色学校 建设 实践 思考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与努力,要着眼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养等全方位的工作,全面建构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目标体系、活动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体系。重点从特色学校办学理念系统的确立、特色学校目标体系的编制、特色学校建设切入点的选取、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的打造、特色学校骨干队伍的培养、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入手,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提炼办学理念

学校特色发展,要抓住关键,做好规划定位,科学确定办学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要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型校园,组织管理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学习先进思想、先进理论,提高思想文化素养,提高决策能力,认清教育发展新形势,做出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从千头万绪中,理出思路。二是全面分析学校优势。学校的优势在哪里,教师的优势在哪里,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从学校的优势出发,选准突破口,改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下足工夫,做好斟别与选择。三是凝聚全校师生之力,打好群众基础,走群众路线。全校上下要进行深刻反思,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都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做到了决策的民主与透明,才可能实现学校决策的“稳准狠”,减少决策中的失误,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求学校从政策理论中、从优良传统中、从外来经验中、从社会环境中去分析、把握,提炼出精神文化中的“魂”——办学理念系统。办学的思路的明确,就等于学校发展站到了一个制高点,站在制高点,用以统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就需要发展宣传机器的作用,广泛宣传,在学校内师生中宣传,在社区中进行宣传,对家长进行宣传。在师生中宣传,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在社区中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得到社会的参与支持;对家长进行宣传,在家庭教育理念中融入学校教育理念,增加学校教育的功效。

二、特色學校建设的前提:编制目标体系

实际上,目标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与灵魂,目标不清晰、不具体,势必影响到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如果对目标缺乏深刻、清晰的理解,就会在建构目标体系时无法准确把握,或者目标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在校本教材目标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别知识内容的水平层次要求,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计划安排学生能力的培养顺序。

目标体系的编制应从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入手,认真领会其内涵,由内到外进行辐射延伸,具体操作可从两个方面去实施,一个方面可以先编制高年级的目标体系,然后在其基础上做减法,形成中年级的目标体系,在中年级的目标体系上做减法,得到低年级的目标体系;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先编制低年级的目标体系,然后在其基础上做加法,形成中年级的目标体系,在中年级的目标体系上做加法,得到高年级的目标体系。相对而言,第一个方法难度要小一些,做减法毕竟比做加法更得心应手。

涪陵城三校在人品教育的实践研究中,秉承“好人品铸就好学校,好学校培养好人品”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人品好的理想追求者、能力强的实践探究者、会生存的合格小公民”培养目标,建构了一、二、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真、善、美”,然后把一级指标中的“真”又分解为二级指标“明真理、干真事、求真效”,一级指标中的“善”分解为二级指标“存善心、行善举,有善为”,一级指标中的“美”分解为二级指标“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把二级指标中的“明真理”分解为三级指标“爱国、求知、明理”,然后根据不同的年段再把“爱国”指标具体化为高年级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同损害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在高年级的基础上做减法,制订出中年级的“爱国”具体目标“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敬仰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同损害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在中年级的“爱国”具体目标基础上做减法,制订出低年级“爱国”具体目标“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选准切入角度

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是多角度的,能够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抓到问题的实质,力要用在点子上,重拳出击,特色学校建设的起步才会变得顺利,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做的工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果不能选准突破口,多头并进,撒拦河网,摊子铺得太开,将会导致浅尝辄止,劳而无功,将会使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事倍功半。从特色学校具有的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和优质性出发,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可以从者多个方面入手,可以是观念的、可以是德育的、也可以是教学的、还可以是学生的、或者是管理的。涪陵城七校“个性教育”的突破口是特色意识的培养;涪陵荔枝希望小学“启导教育”的突破口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支撑;涪陵李渡小学“实践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涪陵江东天台小学“参与教育”的突破口是以象棋特色带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涪陵百胜河岸完校“生活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涪陵城五校“智能教育”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为突破口;涪陵城六校“生态教育”以构建共同遵循的管理理念为突破口;浙涪友谊学校“知行教育”的突破口定位于突出鲜明的“个性”;涪陵九中“和谐教育”的突破口定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机制;涪陵十八中“励志教育”则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突破口;涪陵十五中“生命教育”把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长江师院附中“艺体教育”则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涪陵十四中“成长教育”以教师特色教学、学生特色成长为突破口;涪陵四中“协同教育”以学生协同、学生社团活动为突破口;涪陵十六中“主体教育”以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为突破口;涪陵实验小学“合作教育”以细化目标系统、编写校本教材为突破口。各特色学校建设单位根据自己学校的特殊情况,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研究和实践,从而使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营造文化氛围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整体的文化特色体现在个体的文化特色之中,学校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校长文化特色、教师文化特色和学生文化特色之中。校长文化特色可从如下方面思考: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师文化特色可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教学风格;学生文化特色可从下面几点去探究:强化智能强项、弥补智能弱项、兴趣入手、效能为本、特长发展、锻炼学生口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文化特色应以校园文化特色、年级文化特色、班级文化特色为支撑,以校园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为载体,处理好丰富性与多样性、大特色与小特色、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课题研究与工作开展的关系,为学校整体发展积淀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文化功底。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的整体建构,反过来,也影响到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了内蕴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外,还要加强外显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营造特色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用这种办学理念来熏陶影响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政风、校歌、校徽给予展示,以校报校刊形式给予宣传推广。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形成学校独特的气质和精神。

五、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石:培养骨干队伍

学校有品牌,学校有声誉,才能吸引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才能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后劲靠什么,靠骨干队伍、靠好的思路、靠扎实的措施。队伍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打造名校长、打造名教师、打造特长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依靠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和思考型学生,建构特色课堂,铸造特色风格,形成特色成果。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校长是“创建”工作的领导层,教学校长、教科室主任是“创建”工作的管理层,教师是“创建”工作的实践层。特色学校建设,校长是关键,是灵魂,校长必须对学校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的描绘;教学校长、教科室主任作为中坚力量、执行者,具体实施,全面协调,勇于担负起引领者和监督者的职责来;教师作为第一线的耕耘者,需在调查——研究——实践中不断把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做细做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个萝卜一个坑”,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实就是不平凡。

人的因素是最宝贵的,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涪陵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善于发挥学校的三个主体力量,即全面調动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三个主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一是领导班子这个管理主体方面,成员人人负责一个子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同时,规划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学校校长工作会和开展特色学校校长沙龙等方式给领导班子加压,引导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学校校长亲自参与到特色学校建设课题研究工作中来,以亲身的实践操作来更加深入的推动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对于分管教学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则通过搭建特色学校教育科研论坛的方式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二是教师这个教育主体方面,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一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规划办则通过组织开展特色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方式,为教师的研究和交流搭建平台。三是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方面,通过引导学校结合本校课题理念,组建若干学生社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为学校的建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六、特色学校建设的载体:开发校本课程

特色学校建设应根据师资和教学设备情况,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建设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或校本教程,从而使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有着丰富的彰显载体。

校本教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中介及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按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其中课程新编又分为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学校还可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校本课程一般限定在整个学校课程计划的10%—30%范围内。从内容来看,可以是地方史或与当地有关的著名历史人物,还可以是当地社区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当地博物馆中的艺术财富,地方贸易与产业,当地经济资源,某一特定地区的动植物,也可将城市开发、城市交通、住房、人口老龄化等社区专题纳入其中,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国庆六十周年纪念、重庆城乡统筹等时事专题也可作为校本教材编写的内容。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或办学理念,三是学生需求的评估(人际交住、承受挫折、学习方法),四是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现有的课程资源)。

特色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按不同年段特点,一般情况应每学期单独编一册,按照一般的校本教材编写的格式而言,每册书的结构应包括前言(编写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及附录。每一学习主题一般由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构成。每篇课文可由诱发性导语、主辅栏结合的课文和课后的“学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导语目的在于创设学习情景,提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导语文字力求流畅生动,富于启发性。每课由主栏、辅栏构成。主栏呈现学习内容,辅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还可用大小字等多层次要求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辅栏可以设计读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等,给予学生学习中的明确的方法指导。而学习与实践部分可以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测评、思维与拓展等内容。按照一学期18周左右计算,可以一学期安排四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下安排3——4课,留出一定的灵活机动的时间,一学期也就是安排15课时左右。

作者:徐 梅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论文 篇2:

特色建设,学校何为

多年来,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在特色建设实践探索方面,进行了交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特色选择:在关键处着力。

我们走特色之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单一发展局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二是每所学校办学之路应是校本的、特色的,办学目标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校获得飞跃发展。

选择与定位学校特色有很多成功的角度:第一,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升华并形成学校的特色;第二,分析、聚焦学校现有优势,提升并扩展为特色;第三,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和扩大,发展为学校的文化特色;第四,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内化、建设并形成特色;第五,在学校已有“特殊性”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学校特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这些因素就是校本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或能够优化的关键因素,那才是恰当而有效的。

海安县实验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经调查发现,小学儿童尤其是城镇小学儿童素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健康第一”的口号喊了几十年,而学生的体质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是反复强调“德育为首”,而相当多的学生任性、孤僻、冷漠、懒惰。一方面是厚厚的书本、繁重的作业、无尽的考试;另一方面是知识僵化、技能残缺、学生厌学……城镇小学如何优化儿童的素质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以主体素质发展的双向建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城镇儿童素质发展中的种种障碍,寻找原因。一是教育活动节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相悖。表现为儿童单一记忆负担重,缺乏学习情感支持,背离大脑活动规律;过量作业负担挤去了儿童必要的活动、睡眠时间等。二是交往渠道不畅。师生交往不平等,家校育人价值存在矛盾,班级教学交往单一灌输,独生子女同辈交往缺失等。因此学校把“活动”和“交往”作为突破口,开展“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改革,在课堂节奏控制、一日作息时间调整、长短课结合、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探索。在近20年的特色建设之路行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特色发展:在研究中丰厚。

特色学校的形成、发展和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科研的支持。伴随着学校教育创新实践的坚定步伐,不管这样的研究是通过显性的课题研究,还是隐性的自主思考探索的改革,在创办特色学校方面,要把科学研究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基础和首要步骤,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研究工作,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坚持不懈,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独特路径。

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一直与课题研究相伴。在海安县实验小学,课题研究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张网。这张网以学校主课题的推进为经线,以部门、年级部、教研组的子课题和教师微型课题为纬线的教科研网络。正是这张网,推动着学校特色创建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横向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及每个教职工的心中。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把握着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命脉,适时推出学校的主课题。“九五”期间,学校在“八五”整体改革“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参与柳夕浪先生主持的国家青年专项课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模式”研究,着重进行“小学交往活动课”的开发实验,以主题综合实践来进一步优化人际交往,提高交往水平,积累了一定量的交往活动课的案例和经验,以活动为切入口将学校的交往教育研究推向深入。“十五”期间,学校综合10年对教育交往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概括以及对新时期小学生交往教育现象与发展趋势的把握,着力用鲜明的“共生”理念来统摄日常交往行为,并以此作为“交往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关怀,开展“为了‘共生理想’的交往教育研究”主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交往过程的优化,管理场景的改善。之后,学校开始了“十一五”主课题“走向共生的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交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试图以“共生”理念指导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改善和生态优化,以实现彼此的共生发展,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校园。

在主课题的整体改革下,学校采取了子课题、微型课题与主课题协调共进的策略。一方面主课题由学校把握,充分发挥其在理论引导、集体调控、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子课题由部门、年级部招标承担,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还有微型课题由教研组、教师自主申报,充分体现贴近底层工作实际、短小快捷、自由开放的操作优势。三者互动互补、和谐交融,激活部门、年级、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打造出学习共同体,课题研究与部门、年级、教师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工作当学问做”成了海安实验小学一个独特的风景。

三、特色构架:以文化为追求。

对特色的理解,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把学校个别突出的“强项”表现出来就是特色;有的认为效果显著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就是特色;也有的认为办学效果好,学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才能谈得上形成特色……在认识层面上的混沌,也导致了实践层面上的错乱。有的把硬件当特色,认为学校有超前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教师便是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学校;有的把“点”当成特色,将个别学生的突出成绩看成是学校特色的标志;有的把历史当成特色,对于学校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只知传承虚名,没有创新;有的把时髦当特色,盲目跟风,经常转舵;也有的把外在形式当特色,注重学校的外包装,但缺乏内涵,只是停留在表面,等等。

我们认为上述内容只能成为学校特色项目或学校特点,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是有区别的,应该是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追求。一个特色学校应该具有文化的属性,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它在我们身边,弥漫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如沈正元先生所说,“特色学校实质上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学校,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特色学校建设应该是在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整体构架的,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环境建设中,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幸福生活。

海安县实验小学特色文化的构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价值追问。当学校发展到“十五”的时候,在教育交往的优化改革和交往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交往的“共生”理念逐步凸显,“交往”、“共生”成了学校发展的主题词。这时学校进行了艰难的追问:“交往”、“共生”是否符合教育本质规律的要求?以“交往”、“共生”指导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是否具有适切性?经追问,我们坚定了信心,形成了“以共生为学校教育理想,以交往教育为实施路径”的办学方略。

因为,如果把人与所处的环境看作各种不同层次的生态圈的话,那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与所处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所处的生态系统持续影响着人的发展,同时每个人也在影响着他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人。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与终极目标,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的发展过程,教育是人与教育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交往,共生是教育的本质诉求。

第二个阶段:明晰主张。“以共生为学校教育理想,以交往教育为实施路径”的办学方略如何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生根?我们觉得有必要把课题研究中凸显并逐步向全校渗透的共生理念的内涵予以明确,易于教职工理解、践行。于是学校将共生思想提炼为三句话:以差异为前提,以交往为途径,以生命协同发展为目的。将教育中的共生概括为16个字:“尊重差异、顺应自然、对话生成、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整体优化”的培养目标和“放学早,作业少;教学好,质量高”的师生共同的“校园、家园、学园、乐园”的学校办学追求。

第三个阶段:模型构架。到“十一五”时,为让学校共生的价值追求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以生态的视角建构了立体化的学校发展模型,对交往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架。学校认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其教育生态应是一个立体、开放、动态的系统,其中一个静态的学校生态截面由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组织关系、研究关系、教学关系、教育关系等构成了其基本关系。围绕这些基本关系在学校场景的实现,构成了一系列生态圈:学校管理生态圈,教师研修生态圈,学校教学生态圈,学校德育生态圈。学校以此为分析框架,以共生的思想观照、优化学校管理生态、教师研修生态、课程生态、课堂教学生态、学校班级生态,以制度构架了交往教育的实施模型。

四、特色生成:以制度为抓手。

一方面,特色学校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形而上的价值追求的;另一方面,学校特色建设就是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是一体化的。学校特色建设只有落实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才不会流于形式。这样一个“上天入地”的工作就是特色学校的生成。

特色生成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学校在理念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一些特色活动、特色做法;另一方面学校在自发的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好的做法、规则、氛围。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路径,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路径,无论哪条路径都需要一个中间抓手,这就是制度。制度的设计制定,就是改进、提炼、凸显学校特色实践的过程,而制度的实施就是学校特色实践的内化阶段,逐步积淀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

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从五个方面将“以共生为学校教育理想,以交往教育为实施路径”的特色办学方略落实在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共生文化”正逐步形成。

1.基于年级部的学校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更多借鉴了行政管理的思路与方式,强调职位的层级和权力,要求每个个体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在此管理方式下,“服从”成为工作的核心关键词,下级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的安排。而基于年级部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年级部为管理的基础和中心,凸显年级部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年级部管理自主、现场、协商的优势,使管理的活力得以充分激发。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年级部主任公开选举、年级部人员双向选择、年级部事务协商自治、年级部绩效团队考评”的运作模式。

2.“卷入式”的校本研修制度。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外界的、强制的、被动的学校主导路径,二是内在的、自主的、积极的个体主体路径。走向共生的学校教师研修,追求学校本位的主导路径与教师的主体诉求遥相应和,学校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成了一个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召唤机构,将教师卷入其中,称之为“卷入式”的教师研修方式。近几年学校探索了制度、主题、场景、文化等“卷入式”的教师研修范式。

3.多样化的学校课程制度。

尊重人存在的多样性,倡导以“异质者为讨论的前提,强调对不同个性、不同群性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是共生的意蕴之一。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人素养的整体优化、共生发展作为鲜明的追求,尝试从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交往教养、独特的个性发展、丰富的活动体验四个方面建构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方式进行实施。

4.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制度。

对话式课堂教学制度,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主体,在自由开放的教学场景中,开展积极、广泛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学校从教学场景自由开放、教学主体生命绽放、教学交往互动对话、教学评价引领发展四个方面,建构了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制度,并通过教研组的主体聚焦和教师个人的微型课题同步进行的方式展开研究,努力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的实践范式。

5.儿童化的学校班级生活制度。

班级一直被作为一个教学组织单位,事实上它也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日常单位,具有不可估量的育人功能,学生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与人交往、处事方式等都易受到班集体的诸多影响。学校在共生理念指导下,从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活动化的班级教育、生活化的班级交往三方面着手,努力营造儿童化的班级生活。

特色建设,学校何为?大有可“为”!“为”在发展关键处,“为”在研究过程中,“为”在文化追寻里,“为”在制度建设上……当然,这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追问,唯有始终“在路上”探索不息。

责任编辑 任小艾

作者:陈金贵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论文 篇3:

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模型构建与探索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必须在德育工作特色建设上下功夫,开展德育工作创新研究。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支撑,构建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并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创新    模型构建

课   题:本文系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前进的软实力,是素质教育的助力引擎。纵观近年来职业院校呈螺旋式发展的态势,对照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可以看到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很突出,职业院校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实践路径把握还不够准确等。

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理清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基本支撑,进而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发展实际的德育工作创新途径势在必行。

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重大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建设的生力军,必须种下初心的种子,扛起使命的责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换句话说,无论是满足国家建设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是适应学校内涵建设还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创新德育方法、践行立德树人宗旨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

(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是推进特色职业教育建设的必然要求

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千百年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坊间流行语就是最淳朴的职业教育思想。特色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释义,但始终离不开一个“德”字,可以是品德,也可以是道德,还可以是美德,说到底就是立德。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之“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鼓舞人,说到底就是树人。

时代在变,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建设,就必须在德育工作特色建设上下足功夫,开展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问题,准确诠释立德树人教育的时代内涵,探索实践路径。

(二)職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是助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宏观经济处于新常态、产业经济缺乏新支柱的形势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南阳市为例,要发挥豫西南政治、 经济、文化等中心职能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南阳市必须大力推动市场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发展。南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少,农业科技含量不足,生产效率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较为保守,习惯安于现状,这些因素导致南阳市的经济市场并不活跃,资金交易环境不够优化,投资资金较少,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推进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的根本遵循,也是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南阳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动力。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是检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标准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画好了施工蓝图,也为南阳打响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打响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必须走内涵化发展道路,提升职业院校师生综合素质。作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职业院校要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都真正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中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基本支撑

(一)党和国家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2014年6月,习近平同志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风尚。2016年9月4日,教育部专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为了更好地落实职业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些足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各类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二)职业院校进行德育工作创新的内驱动力

1.职业院校开展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需要进行德育工作创新

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环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等。职业院校推进“双高”建设,需要进行德育工作创新。无论是高职学校的“双高计划”,还是中职学校的“双高工程”,探索实行好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等新形势下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都是面向企业、依托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开展的任务式德育培养模式创新。

2.文明校园创建复评建设,需要狠抓德育工作创新

创建文明校园,需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构建新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打造校园德育建设品牌。

(三)职业院校师生享受德育工作创新的成果红利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职业院校师生的成长营造了更好的德育外部環境,拓宽了德育资源,带来了发展机遇。

从长远来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但职业院校师生享受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成果红利已日渐凸显。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广泛关注,为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突出德育创新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德育土壤,倒逼职业院校各项改革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浓厚育人氛围的营造,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生源素质的提高,为职业教育出彩提供了保障。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倒逼职业院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为师者的综合素质,让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可能。职业院校关于加强匠人精神培养,提升职业素养的创新实践,为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双创精神提供了滋养。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模型建构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招生生源渠道多样,学生年龄、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学生管理仍面临诸多新的问题。要管好教好学生,使学生成人成材,就必须解决好思想的问题,建立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研究模型。

职业院校要想让学生摆脱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失败阴影,树立自信,“素质教育”是撒手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要将“素质教育”确立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心轴线。对于学生而言,“习惯养成”和“职业素养”是两种关键的能力,犹如激发学生腾飞的双翼。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校良性的运行机制,离不开学校丰富的课程建设,更离不开学校多元的活动建设驱动。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其关键因素都是人,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本”。一切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实现思想的认同,德育工作铸魂育人,靠的是“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离不开反复的操练,需要经年久月的“实践强化”,培养人和教育人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和德育创新,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系统庞大的工程,“团队带动”能充分凝聚力量,传承经验。

因此,开展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其基本模型可以构建为“一轴两翼三驱四核”,即始终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轴线,着力抓好“习惯养成”和“职业素养”这两个发展翼,充分体现“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的三驱联动,重点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实践强化”“团队带动”四个保障。

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的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是一所在校生近万人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在“一轴两翼三驱四核”模型构建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现将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在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融合德育工作内容,始终围绕“素质教育”中心轴线

立德树人教育要始终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轴线,把育人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确立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即成人成材的工作目标,提出立德树人教育要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轴线的发展定位,根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工作要求,融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品牌建设于一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

(二)紧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着力抓好“习惯养成”和“职业素养”两个发展翼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里的生活教育,有日常的“家长里短”,也有成长的“经验改造”,还包括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岗位“工作规范”。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注重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打造平常生活的“习惯养成”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这两个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发展翼,从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风校纪、劳动教育等方面入手,在学生参与真实的情景实训、真干的劳动值周、真正的顶岗实习活动中,有条不紊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利用数据信息平台,充分体现“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三驱联动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实施“校级领导—学生处、团委—系—班主任”多元参与的德育管理模式,形成三全育人、齐抓共管的合力。在开足德育常规课程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名篇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组织策划了“铭记师恩、感恩母校”主题教育活动、“弘扬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情景育人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特色活动育人模式。

(四)开创齐抓共管局面,重点夯实“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实践强化”“团队带动”四个保障的基础

让思政课“有知有味”,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形成齐抓共管的战斗力,关键在于思想引领。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重点在于强化德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本在于打造德育团队。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齐抓共管,秉承“重德重才、品正学笃;善管善教、技精身健”的育人理念,强化用时代担当勇气投身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意识,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创新意识,营造“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兼职德育队伍,引领学生学会在德育实践中自主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宋亚刚.立德树人 关键要以人为本[J].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4(5).

[2]戴丽红,潘光林.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魏德才.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为例[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1).

作者:裴文超

上一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论文下一篇:做中学理论下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