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新模式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包含的思想理念,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内化于心。通过探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联系学校德育的现状,寻找提高学校德育效率的途径,更好地为培养有道德的新时代人才助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德育新模式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德育新模式管理论文 篇1:

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快捷性特点,给中小学德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网络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学校要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构建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新模式。引导学生做到文明上网,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总体中,10-19岁的网民已经达到1.4亿多人,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而且现在,正以每天3万名的速度在增加。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在迅速加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为中小学生打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2011年9月,我们以连云港市区中学生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连云港市区中小学生上网普及率达到91.7%。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日趋降低.每次上网时间中,半个小时的占23.3%,一个小时的占24.9%,两个小时的占51.8%。上网地点以家庭为主,其次在学校上网占12.1%,在网吧上网的占9.3%。从以上数据和调查内容可以看出,网络正在颠覆以往青少年人需要在家长、老师和社区的监护下成长过程,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青少年的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

首先网络是使学生的观察视角更为宽广。网络可以让人“随时、随地、无限量、多角度”地遨游大千世界,既可鸟瞰全球、亦可细品热点,使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为现实。学校和社会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德育素材。

其次是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充足得学习资源。网络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具海量性、储备性,更方便检索,更能体现受众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多样性学习需求,有力促进了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

再次是网络为师生对话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有鲜明的即时交互性,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这种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青少年养成祟尚民主和竞争的人格、提高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二、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网络在使青少年开阔认知视野、丰富求知载体、提升创新思维、拓展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像一个无形的有着巨大吸引力的“黑洞”,吞噬着青少年的健康的“好奇”和“兴趣”,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1.网络的游戏性使一部分学生沉迷游戏。由于青少年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还比较薄弱。面对网游---这一“电子海洛因”的巨大诱惑,他们一旦沉浸其中就无力自拔。据学校调查显示,沉溺网络游戏的中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承认网游的刺激和冒险让自己上瘾;20%的学生认为网游中既真实又虚幻的创造性体验让自己欲罢不能;15%的学生认为网游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自己不想上学;80%的人认为网络游戏使学习成绩和与同学交往都受影响。由此可见,沉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是贻害无穷的。长时间的沉溺网游有害身体健康,引起神经系统失调、注意力发散以及紧张性头痛,还会明显地导致学习成绩滑坡,旷课逃学,荒废学业。

2.网络的仿真性使学生缺乏辨别盲目效仿。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辨别能力有限,在网络世界中容易把所见所听当成正确的道理,以致迷失方向。而青少年自身的求异冒险的天性又驱使着他们不断探索、确证并盲目效仿,以至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心理学生认为,青少年长期玩暴力游戏,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会形成暴力心理和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据调查,长期玩暴力游戏的中小学生,都有过用暴力去解决的记录。近几年出现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3.网络的虚拟性诱导学生交友不良。网络的存在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为人际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电脑屏幕背后的真正面目和真正目的成为“雾里看花”,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想象”来满足精神需求,不知不觉陷入困局。一方面未成年人比较单纯,沉迷于网上理想的“友情”或者“爱情”不能自拔,一旦受挫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引发不良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三、 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策略

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应着眼于创新,必须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覆盖、立体化的德育体系的新方法。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方法实现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主动、积极的引导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网络时代,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去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在网络时代,与传统德育相比,学校德育应该实现平台和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中小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政府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能进入成人网吧,网吧的网站和游戏一般都带有明显的不健康内容,游戏一般也都是有暴力倾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小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去过网吧,有30%以上的学生经常去网吧,学生迷恋网络上网主要原因一是看不健康的带有明显色情内容的网站,还有就是迷恋网络游戏。要构建健康的网络条件下的德育新模式,首先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可以开展远离网吧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倡议签名等活动教育学生远离成年人的网吧。要有硬性的规定,在学校期间,学生一律不许去网吧。

其次,要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留住学生不去网吧。控制学生不去网吧,但不能限制学生的网络生活。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应该有新的阵地意识,主动地将德育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利用学校免费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比如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开设学生“网上论坛”或“学生网吧”,引导让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开展自由讨论。以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为中心,组织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自己的微博和QQ空间,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定期评比学生的微博和QQ空间。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留住学生,引导学生在学校文明上网。学校网络应主动建造免费开放、课余时间可以自由上网的校园网吧,吸引学生回到校园,留在校园,将学生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隔离开,并自信可以将网络开辟为德育主阵地。

第三,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健康网站让学生玩得开心。由于许多网站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不顾国家法律提供许多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和游戏,学校要用自己的网站留住学生,就要提供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兴趣性的健康网站。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学校应丰富网上各类德育活动内容,吸引学生接受德育素养的渗透:如利用学生爱动手、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开展班级或个人网页设计制作比赛。丰富的德育形式和健康的德育内容将学生的心逐步引导到高境界的道德健康行为中。

学校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选择思想素质高、信息技术强、精通心理咨询等知识的师资力量对网络资源进行过滤开发,科学确定正面网络德育主题,无痕引导学生网络德育活动,爱心疏导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确保绿色网络资源无污染,健康网络德育活动无阻力、畅通网络心理交流无杂音,从而真正提高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家长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文明上网。据调查,有许多学迷恋网络是受家庭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就网络成瘾,乱交网友。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3.社会营造良好的大德育环境。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应充分开发博物馆、健身俱乐部场所的教育功能,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健康、良性的娱乐、健身和交往的场所,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与交往中,沟通、传播和知识分享,提高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增强抵御和防范不良风气和行为的能力。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要构建网络条件下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充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充分开发适合的多种德育形式,不断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整体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德育新体系,让青少年的道德生命能得以“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 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05(10).

[2] 高广生.为未成年人构建绿色网络环境.教育研究,2005(9).

[3] 沈德立.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玮.网络让未成年人产生双重人格.未成年人法学研究,2005(8).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韦霞

学校德育新模式管理论文 篇2: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包含的思想理念,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内化于心。通过探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联系学校德育的现状,寻找提高学校德育效率的途径,更好地为培养有道德的新时代人才助力。

【关键词】校园节日文化活动 学校德育 途径

一、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的发展。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造环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则因为人的不断改造反作用与人本身。古时,孟母为了儿子的健康发展三迁居所,创造了“孟母三迁”的佳话,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曾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劝学》)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德育主体对德育环境的自觉选择与改造。今时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也是现代教育人对教育环境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在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校园生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蕴藏的思想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德育方法,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传达的校园文化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理、心里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人进行的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的环境改造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有益尝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寓教于乐”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力与团体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道德的整体进步,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

1.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多局限在传统模式上,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单一,缺乏活力,千篇一律,不是邀请教师进行德育讲座就是局限在课堂上放教育影片比如感动中国等等,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与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人在心不在。特别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的膨胀发展更是让枯燥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成为摆设,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率变得极其低下。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外部环境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极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社会上各种思潮弥漫,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承载的各种积极、消极价值观与道德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学生深受德育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学校德育的复杂度与难度,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发出了挑战。

三、加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途径

1.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模式,与时俱进。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时代发展中寻求平衡与支撑,立足于现实环境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德育实际需要,建设新的校园文化,改革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模式,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制度,完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管理。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紧密联系教师与学生。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借助网络平台,采用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倡导人人参与,积極进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宣传,确保教师与学生、社会、家庭在德育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增强教师、学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更是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45、516.

[2]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作者:宋冰冰 刘强

学校德育新模式管理论文 篇3:

构建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我们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以“发现每位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影响。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尚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德育价值取向上,关注道德教育要求和道德规范的落实,缺乏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关怀。在德育方式上,注重了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形式上的创新,而对学校德育缺乏课程意义上的整体规划与思考,缺乏对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深入研究,缺乏现代德育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特色性不够。为此,我们试图借助生命德育活动课程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

生命德育活动课程,是我校在现代课程理论指导下,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加以调整、开发和整合而形成的校本课程。旨在改变学校德育的现状,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生命德育活动强调活动的综合性、主动性和生成性,强调师生在生命德育活动中共同成长的理念。

在探索实践中。我们力求务实创新,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关注学校德育中的真实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生命德育活动课程。

一 整体规划课程目标与内容结构

从生命德育的目标出发,整合和提升原有的德育内容。以生命德育为主线,整合学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同时,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新的内容,构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生命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生命德育专题教育包括三个主题板块:

1 认识和珍爱生命专题

课程内容:生命与健康(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训教育、体育节)、生命与安全(安全法制教育、禁毒防艾教育、自救自护、逃生演练等生存技能提升教育)。

2 关注和关爱生命成长专题

课程内容:生命与成长(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耐挫折教育、榜样教育、艺术节、文明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生命与价值(诚勤校训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自律自主教育、道德成长档案的评价研究)。

3 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专题

课程内容:主要是生命与关怀(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红十字活动、爱心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

二 探索生命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

生命德育活动的机制是“让学生在生命德育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教育主要不是通过说教来进行,而是通过真实的生命德育情境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得到生命的成长。在生命德育活动中,我们以班级为组织基础,把生命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性的体验、对话、分享过程,创造生命德育活动的心理场,通过集体教育的影响力,提高生命德育内化的实效。

一方面,要研究生命德育活动如何与学校原有的传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创造一系列新的生命德育的活动方式,使生命德育活动形成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三 开展以生命德育为主线的班集体建设研究

班集体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班集体建设是生命德育的载体,生命德育是班集体建设的新的路径。生命德育与班集体建设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我校有一支能力较强的班主任队伍,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命德育为班集体建设创造了新的途径。以生命德育为主线的班集体建设,强调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承担角色责任、发挥作用,体现生命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生命德育的班集体建设的新模式。

四 开发校本教材《生命德育读本》

根据生命德育的理念、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开发了《生命德育读本》校本教材,通过阅读、分享《生命德育读本》,使学生了解生命德育的内涵,学会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五 探索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实施生命德育活动课程,需要有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学校拟成立生命德育的课程管理机构,对生命德育的实施进行具体化的组织管理,包括形成校本化的《生命德育实施意见》,还包括形成生命德育课程实施的年级目标和活动组织建议,以使生命德育课程化和有序化。同时,要探索生命德育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及时对生命德育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和调整。

在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评价上,注重生命德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中尝试学生成长档案评价。通过评价研究生命德育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理机制。

作者:高静东

上一篇: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