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文明遗留的产物,保留着人们生活特征、传统文化、生产民俗、景观风貌,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及村落景观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日益受到重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理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分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摘  要:文化是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社会的凝聚力、生命力。群众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该文在阐述群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其社会功用和文化价值两个角度具体探究其在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  内涵  社会功能  文化价值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由此对精神文化方面也呈现出更高的发展追求,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和人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能够进一步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需要以群众文化为根基,响应号召,借助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来不断优化我国文化建设。

1  群众文化内涵

群众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发展中除了正规的文化事业之外的,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开展以人民群众活动为基本中心,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个衍生体,也是文化平民化、广泛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发展的社会文化状态。

2  群众文化所具备的社会功能

2.1 促进我国基层文化发展建设的功能

在群众文化深化发展过程中会吸引一大批有兴趣的、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使得在没有利益的熏陶下更好地发展和培养人的个性,挖掘出人性中积极美好、乐观向上的内容,进而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为实现基层文化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2 交流娱乐功能

群众文化在某种形式上就是一种群体娱乐活动,这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本能的需要,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快乐和满足,降低人们在激烈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压力。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加大,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和人之间的冷漠问题。

2.3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功能

(1)群众文化能够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多元化风气的影响下,群众文化的出现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彰显出正确的观念、信仰和社会风尚,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2)群众文化能够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群众文化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的支持。在群众文化的深入发展下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力量支持,为多种多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沃土。(3)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软实力的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理念。

2.4 仪式和团结功能

人类社会生活的开展离不开各类仪式,而各种仪式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文化仪式的作用下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而培养人们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仪式,且群众文化活动也是群众聚集在一起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团结。

2.5 遗产保护功能

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强、参与范围广的特点,同时还具备宣传娱乐、启迪心灵、凝聚人心的功能,这些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群众文化的开展能够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另外,群众文化的组织者、实施者包含一批热心的民间文化艺术家、艺术骨干,在他们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而带动社会全体人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

2.6 社会群体的象征功能

群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符号和象征。同时,群众文化還能够充分反映出民族文化和民俗。通过群众文化的开展能够将城市文化风气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

2.7 群众认同功能

认同是一个反思性的自我意识理念,是对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一种认可。在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也更加注重认同感。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包含群体认同功能,在各类形式的群体活动中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方发展特色,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

3  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3.1 借助群众文化引导主流文化发展

群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其对文化的引导作用,实现多种文化和多种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在文化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主导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主导文化和群众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借助群众文化能够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主导文化——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重要支持。

3.2 借助群众文化打造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发展所得到的支持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下,文化产业也开始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完善依托人民群众和支持和各种艺术文化的感染。因此,在群众文化的作用下能够为文化产业打造提供有力支持。

3.3 借助群众文化发展精英文化

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关键是区分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不同,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二者相互依存,但是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又存在一些差别,群众文化的发展主体是人民群众,精英文化的发展主体是知识分子。精英文化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需要对群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只有在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和谐统一发展下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

3.4 借助群众文化促进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深受群众文化的发展影响,同时,文化产品素材积累和文化产品的创作也需要从群众文化中取材。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社会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沃土支持。

4  結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具备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促进我国基层文化发展、促进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人们的认同、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精英文化、引导主流文化发展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群众文化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视,不断强化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挖掘,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重要平台支持,并通过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部门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彰显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覃雄.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参花,2017(7):157.

[2] 符桃娜.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4):165.

[3] 李珍娟.探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8,2,25(13):35.

[4] 金学英.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探微[J].北方文学,2018(2):166.

[5] 田景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祖国,2018(10):72.

作者:吴凝

护理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文明遗留的产物,保留着人们生活特征、传统文化、生产民俗、景观风貌,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及村落景观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村落文化、村落景观面临严峻生存及发展挑战,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文化底蕴正逐渐消失,因此从地域文化特征在传统村落景观应用为视角,以地域文化特征为核心,分析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及特征,阐明村落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村落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载体、表现手法及策略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域文化 特征分析 传统村落景观 创新应用

一、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和特征

1.景观与传统村落景观

两者之间有本质性区别。景观指形成于地表,有观赏性的景致、自然景观。传统村落多指过去,人们因为生活而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群落式的建筑民居,村落景观突出人文景观的延续,不是单一的景色,而是注重表达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可以是某区域内人们为生活需求而创造的文化,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们思想的呈现,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地域性。

2.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要素

(1)自然景觀

草木、山水、风雨等是组成村落景观的基本元素。传统村落建筑一般坐落于平原且有河流、环境优美的地界,交通便利,有水适宜生存,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村落空间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水体流向、地表的落差决定村落走向,也是村落保持经久不衰的自然基础。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研究古历史文化的直接依据,也是支撑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架。村落中古道、建筑、文物、古庙、历史、名树及人们生活中的节日民俗、工艺技术、民间信仰等,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文化发源的根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遗迹?譹?訛。

(3)社会景观

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景观有较强的社会感染力,突出人及人类活动的社会现象。特色风景、浓郁民俗是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构成社会景观,传承于历史,沟通于现代。

3.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1)传统村落景观具有连续性

村落景观是民居空间景观的组合,构成一幅连续性的画面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延展成空间的质感,受方向与形式上的约束。巩义市海上桥村( 图1-1 )民居建筑最吸引游客的是建筑群体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的乡村特色景观,形成的连续性的历史画卷。

(2)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图像性

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影响传统村落内部院落规划及外部景观组成,通过对传统村落分析,利用光影、体块、空间、色彩增加建筑民居的层次感,呈现几何图像的重构性。如果建筑民居作为背景依托,外在空间环境则是图像,运用图与底的反转关系诠释村落灵动感。全国著名的写生基地——安徽宏村(图1-2)背面靠山,借助了山的轮廓,白墙灰顶的徽派民居、绿色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中涟漪不断,映衬了水景的优势,整个画面宜动宜静,亦近亦远,展现共生互融的微妙情怀。

二、 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景观认知

1.地域文化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指某一区域内的文化发展特征,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时间代表文化发展历史,空间象征着区域性?譺?訛。地域文化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有机组合,特色文化底蕴丰厚,区别于其他文化,具有独特性、独创性、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2)文化的传承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地域文化发展延续至今,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有极强的延展性、传承性。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环境文化相融合,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与地理区位相关的文化特征。

2.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关系

(1)传统村落景观反映地域文化

①地域文化塑造传统村落景观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譻?訛。地域文化已经渗透民居生活中,引导着人们思想行为,让村落景观更有特色,如巩义高低不平的地域环境,人们利用有利地形选择依山而居的窑洞民居,形成特色的窑洞群落,远看如画,近看如穴,周围的村落景观与民居构成一体,如图2-1。村落景观是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符合村民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精神需求是基于生态环境、村落文化体系相互融合发展。

②传统村落发展反作用于地域文化

传统村落选址是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并对村落发展有利因素、地域特点加以利用,并逐渐融入了特色文化,形成互生、互动、互约、互制的平衡局面。在长久的发展中,村落文化发展反作用于区域文化并折射着浓郁的人文现象,促成了村落文化丰厚的底蕴。

(2)地域文化对传统村落景观价值意义

①提升传统村落景观文化内涵

村落景观文化内涵不是单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完整的有机整体,是村落遗存的核心生命力?譼?訛,反映了历史风貌、文化脉络、社会变迁,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丰富村落空间立体感。缺失文化内涵的村落是单调,失去研究价值内涵,失去原本的生命特征,或面临文化枯竭,村落衰败也就不远了。

②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脉

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中,最大限度呈现村落景观文化氛围,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对历史文脉的梳理及延续,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秉承可持续理念,才能更好地保存和继承。

3.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规划原则

(1)文化传承原则

村落景观反映了居民生活状况、审美趋势、精神追求。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景观变迁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善于将特色的历史巧妙融入村落文化的发展,塑造特色的村落形象、生态环境,营造出空间感、历史感、特色文化融合的氛围,村落文化才能得以顺利传承。

(2)生态平衡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重建,要维持生态稳定,保持原有的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保护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提倡以“人”生存发展为根本,因地制宜,避免村落景观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体系受到毁灭性破坏。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村落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取证,并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化、系统化的评估。遵循自然规律,制定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实现村落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进程?譽?訛。

三、 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应用表达

1.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表达载体

(1)物质文化景观表达载体

①民居建筑

因地理位置、光照条件、温湿度差异、文化习俗等不同,故不同地域民居建筑有不同特征,如山西民居和江南民居等各有不同外形。村落建筑能直观的呈现出当时的歷史文化发展痕迹及地域风貌特征,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再现和延续。

②水体景观

水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水体景观或环绕民居而建,给动植物的生长注入生机,丰富了村落景观。对已经枯竭的水体进行重新疏通,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对死水景观改建成活水自然流通,要注重对水体景观进行循环利用。

③其他景观

包含街巷布局、村口广场等物质文化载体,为人们引导连接各景点的通道,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地,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2)非物质文化景观表达载体

①名人故事、历史传说

为丰富村落文化内涵,使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挖掘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故事、传记,甚至是民间传说,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融合到当地人文景观建设规划中,增加神秘色彩,增强趣味性,使人们产生共鸣。

②传统民俗文化

形成于民间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地域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如彝族的姑娘出嫁活动,傣族泼水节,不同地区的祭祀活动,民俗风采浓厚,人们对自身民俗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2.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表达手法

(1)再现的表达手法

深入研究该地区文化、了解历史发展并结合现代表达手法,对即将消失或已经失去原有形态进行提炼和修复,让历史文化与场景特征再现,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譾?訛。

(2)隐喻的表达手法

隐喻是让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采用联想、夸张等手法与主题性或文化性的符号结合起来,给予作品生命力,有代表性,传递地域文化思想和历史发展烙印,彰显特色文化。

3.地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表达策略

(1)历史文化与现代的协调

传统村落自然、质朴的气息,是历史文化沉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传统村落景观规划不仅要对以往文化传承,也应当满足于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适应于当今发展模式,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协调。

(2)地域特征的创新

对能引人注目的文化特征重新整合,加以提炼并注入新的创意元素,提炼后的文化元素特征既有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又有新的寓意情感,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地域文化创新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肯定与褒扬,同时也是居民适应现代生活的渴望与需求。

四、 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珍藏馆,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村落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居民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营造地域文化特征在村落景观中应用的重要性,使村落景观设计在地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中得以顺利发展,对今后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有一定借鉴意义。

注释:

?譹?訛朱哲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5(1).

?譺?訛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譻?訛张文君.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韩城党家村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譼?訛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

?譽?訛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譾?訛武雯婷,吴苹.现代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5).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作者:朱华

护理文化发展论文 篇3: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公众视野的关注重心也越来越向文化领域偏移,尤其在“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以后,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缩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問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的进步与教育密不可分,要缩小文化差距就必须加强文化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从目前的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民族地区由于文化发展起步较晚,往往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也就要求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学生抓起,综合性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学生;文化素养

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在文化素养方面也存在整体上的差异,这也导致在中职阶段进行文化素养培育的任务变得更为紧要,在政策落实的时候也会面对更大的压力。而且,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现有的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并没有掌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策略,这也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得到文化素养的提高,这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文主要从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文化发展现状出发,就提高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目前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现状

(一)传统文化知识浅薄

由于以往的教材设置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这也导致目前的中职学生往往都存在传统文化知识浅薄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中职阶段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基础性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历史、地理等知识往往都是为了应付以后的考试,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去进行特别的了解,这也就使得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而且,许多民族地区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上的流行文化,反而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哈尼族为例,目前许多哈尼族的中职学生并不会说本民族的方言,而且对在哈尼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莫批”等角色及其定位都一无所知,包括对哈尼族本身的一些禁忌事项等也缺乏了解,这就给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缺乏尊重意识

尊重意识也是文化素养培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中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许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并没有良好的尊重意识,这与小学阶段对尊重意识培养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尊重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时缺乏尊重。目前民族地区的许多学生没有办法正确意识到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的意义,他们在与同学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往往缺乏基本的常识,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二是对教师缺乏基本的尊重。许多学生在下课期间路上遇到教师并不会主动问好,在面对教师的批评许多学生也缺乏一种正确的态度,甚至对教师的批评无视或者顶撞,这也显示出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三)学习兴趣不浓,功利心较强

中职阶段的许多学科都与学生未来工作的方向和从事的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抱着一种相对功利的态度,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必备的技能,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最基本的兴趣,这也导致教师在进行文化素养提高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大多数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期末检测的时候,学生大多都存在很强的功利性态度,这种功利性态度本身就与文化素养的提高相违背。而且,由于学生本身对学习并不太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育活动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很难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完全吃透,甚至也没有这种主动接受文化素养培育的积极性。

(三)教师队伍素养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足以开展完善的人文素养培育活动,许多教师在毕业入职以后只接触过所在学科的教学策略等知识,并没有学习如何系统化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入手的情况。而且,由于应试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认为进行文化素养培育是一种浪费教学时间的行为,大多数教师依然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文化素养本身又难以直接检测出来,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对文化素养培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存在严重的忽视。此外,中职阶段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掌握文化素养培育的正确策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缺乏认真的思考。所以,要在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应该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入手,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文化素养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净化的作用,这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文化素养往往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始终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塑造作用,所以教师借助民族精神的内容来开展文化素养培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地区的中职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认可和理解,从而更好的塑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

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对我国文化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如何对我国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也成为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中职院校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但是当代的年轻人往往对这些文化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开展高质量的文化素养培育也能够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对文化传承工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今天,国家和社会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情况,反而更关注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身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关键举措,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来说也有著积极的意义。中职本身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中职院校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数课程都与未来的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中职阶段的教学中融入文化素养的培育,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能够带动当地文化素养的群体性提高,这有利于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三、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一)做好教育顶层设计,强化人才培养定位

要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真正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摆在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上。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是顶层设计的内容,教师必须从理念转变入手,将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纳入到教育内容之中。中职阶段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国家未来基层发展的栋梁之材,中职阶段的学生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各种专项政策正在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倾斜资源,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和有关教师也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基本出发点,按照教育部对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建设意见来开展教学活动,探究在中职阶段开展文化素养培育的策略。

以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为例,幼儿教育专业的人才通常会在当地的各个幼儿园入职,那么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情况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对祖国下一代的文化素养提高情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认清幼儿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真正将文化素养的提高纳入到幼儿教育专业的日常课程之中,甚至可以针对性的开设一门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以更好的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给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将文化素养的培育以一种公共课的形式纳入到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规划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性学科的建设,确保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够在保障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那么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就必须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入手,优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更好的带动民族地区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性提高。在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有关教育部门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情况也被纳入到各个教学指标的衡量标准之中,这也就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所以,学校应该优先做出调整,从师资力量的培训入手,针对民族地区中职教师目前存在的文化素养培育短板来进行针对性的补足。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抓,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文化教研室”来完善每一个学科教研组在文化素养提高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学校应该将文化素养的培育情况也纳入到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中,并且以量化考核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激励,激发教师开展文化素养培育的热情。在人文类的科目中,学校应该引导教师在科研的时候进行更多与文化素养提高有关的专题探究,并且在指标上向文化素养培育专题倾斜,这能够从政策上给教师一种良好的指引,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综合性提高。再次,学校也应该密切关注各个科任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的压力情况,以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来对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进行重点提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学校应该坚持公平原则,给教师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文化素养培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和各个学科教研组的负责教师积极沟通,对各个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和文化素养培育相融合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文化类的边缘课程的开发来促进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文化素养培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注重民族文化建设,注重开展生活教学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民族地区进行文化素养提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发挥本民族文化,真正将当地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既弘扬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实现了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还能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提高。

首先,要更好的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中职院校应该将民族文化吸纳到课堂教学中,在各个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学校可以让一些人文性学科的教师组织到博物馆的文化之旅,或者从当地的民族文化图书馆请一些专业的讲解员来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介绍,既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建设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并且选择一些当地的优秀文化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引导教师以民族文化进行调研活动,既充分保护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学校中的文化素养培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造良好文化环境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中职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构建一个适合开展文化素养培育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先从物质文化的建设出发,从校园的各个园区规划和布局入手,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每一个专业的学习区域也应该有着不同的设计,比如在护理专业的区域学校应该设置一些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区域可以设置一些与孔子有关的内容,并且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张贴出来,这能够潜移默化的为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学校也应该积极构建“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投入到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中,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这种自身的兴趣去接触更多与文化有关的内容,解放学生的天性,真正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且从目前文化素养培育的现状入手进行调整,切实意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从师资力量的壮大出发,做好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构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茜茜,张莉,杨平等.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4(17):2079-2080.

[2]宋扬,赵鹏,邓林等.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5(9):106-108.

[3]陆向荣,元曙冬.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学实践论析[J].医学与社会,2015(9):106-108.

[4]司娟.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51-52.

[5]谭属春.关于构建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3-57.

作者简介:蔺玉梅(1973-),女,甘肃武威,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文化素养培育。

作者:蔺玉梅

上一篇:民族音乐文化论文下一篇:水产动物营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