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家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新时代和新常态下,我国学术科研水平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进入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文章尝试分析比较国外知名出版集团及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策略,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并提出可行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护理专家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护理专家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篇1: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已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分析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探讨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东莞市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近30%。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东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制造业大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日趋严峻。2019年,东莞市全市60周歲以上人口达到32.9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2%。东莞市居民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东莞市已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幸福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居家养老,监督评估机制欠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基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探讨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东莞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和寿命质量,营造良好的老龄社会氛围。

1 居家养老相关概述

1.1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家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和家庭的护理照顾,来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需求。居家养老是一种有力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1.2 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会资源,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日常起居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康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三大类别。日常起居照料具体包括配餐助行、卫生清洁、家政服务等日常的基本照料;而精神慰藉则是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联系等方式来排解老人孤独感和不安感;医疗保健包括疾病防治、器具配备、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普及等项目。东莞市特色居家养老服务有“平安铃”、长者饭堂“大配餐”服务等。

2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的必要性

健康老龄化是在老龄化进程加深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老年人在心理、生理上要达到健康的标准,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和深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要之举。心理、生理、适应社会是构成健康老龄化的三大核心要素。下面从三大核心要素出发,具体分析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目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可能会因行为习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转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而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服务承载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人移居至养老院等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老人可以通过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以丰富生活、调整心态,通过交流以增进家庭感情和融洽关系,为老人提供了心理建设的缓冲平台。心理健康不仅有益于老年人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有益于社会进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2.2 有益于身体健康

居家养老服务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对医护休养的多层次需求,有利于加快健康老龄化进程。在东莞市医疗资源紧张、优质星级养老机构数量较少的现状下,依托社区医疗资源,为老人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居家提供了良好熟悉的居住环境,隐私性也得到了保障,享受疾病防治、保健康护等项目,在健康幸福的心态下更有益于疾病的治疗和痊愈。

2.3 更好地适应社会

居家养老服务融合了社会服务,能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以社区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资源作为补充,以达到“就近便利”的养老服务目标,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联系街坊邻里等方式满足健康保健、社会交往的需求。

3 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东莞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卓有成效。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32个镇街593个社区(村)基本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累计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老人达到一万四千余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东莞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现了“东莞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建设目标。2019年出台的《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拓宽了服务对象范围、改变了以家政为单一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多种服务项目的发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实现东莞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仍存在需要改进完善的方面,具体如下几点。

3.1 居家养老服务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一,未形成系统的监督问责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其表现在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可能会漠视老年人的切实需求,或没有按照服务条例和服务标准,提供不诚信、低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等问题。监督问责制度的作用不仅是约束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更是为了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东莞居家养老服务。由此,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建立系统全面的监督问责机制是关键之举。

第二,线下评价反馈机制缺失。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老年人本身的体验和感受。目前,居家养老智慧平台的发展为东莞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必须考虑老年人认知能力低、对高新科技产品的学习能力低等特点,需尽快推出方便快捷、适合老年人的线下评价反馈渠道,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双轨监察反馈机制。

3.2 安全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安全建设是社会建设之重。实现健康老龄化,其首要之举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由于东莞区域发展的进程不一致,莞城现仍留有老旧楼房、老旧设施,莞城的安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缺少安全普及教育工作、居家和社区安全评估工作未落到实处等问题。其次,建立社会公共急救机制等工作仍需加快进程。

3.3 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主要是以“4050”人员组成。据统计,2016年底,聘用居家养老护理人员总人数为2395人,其中81.42%是东莞本地户籍“4050”人员。由此可见,现阶段东莞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在护理团队的人才配置方面需加快筛选和扩充。此外,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800万;并且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较高,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讲达到7611万人。尤其是难以自理的老年人需依靠他人的帮助,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护理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社区医疗配置低,医疗资源短缺紧张

东莞市积极响应城镇医疗卫生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东莞市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配不全、配置简单、科室较少的问题。相对大型医院而言,社区医院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和资源都较为紧缺。多数社区医院只设立较少的科室,以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为基本配置,而缺少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精神科等具体科室,不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现。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人力资源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康复理疗师、心理治疗师、社区护士以及公共卫生医师存在人才短缺的现状。

3.5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群众掌握信息的差异性,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造成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2015年,东莞市开始在全市各镇街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为签约对象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规划和指引,家庭医生能够持续监测签约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但由于群众对家庭医生的项目了解较少,加之宣传度不高,导致大部分镇街的家庭医生签约率都较低。其次,存在老年人对新养老政策等信息的接收不及时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知悉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变化;还存在对居家养老政策不完全理解或过度解读的问题。

4 解决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建议

4.1 强化监督问责,建立线下评价反馈机制

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有关行业的标准,完善有关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等条例,强化服务能力。加快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规避机制、服务保险机制,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安全保险意识。落实考核监督制度,杜绝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将高质量、标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到实处。

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审查委员会,完善线下评价反馈机制。考虑到老年人对高新科技的不熟练使用问题,因此,完善线下评价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家养老服务审查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定期的回访制度,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收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反馈,并实时跟踪老年人的健康审查状况,降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

4.2 构建安全养老环境,建立社会公共急救机制

安全性是刚性要求,是实现健康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健康老龄化的根本要求。东莞市部分镇区存在安全性的问题,例如东莞市莞城老旧城区存在功能布局混乱、生活环境差、公共配备设施滞后等问题,无疑是影响了东莞市整体居家养老质量和水平。因此,以安全性为核心的养老基础设施改造刻不容缓。坚持科学、合理地规划改造,注重建设无障碍配套设施,增加消防安全设施,构建健康安全居家养老环境。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能存在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家中消防设施器材缺失等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和社区服务组织应当进一步加强安全评估工作,做到定期检查和及时整改。社区内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主题的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居家老人的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建立公共社会急救机制是重要之举。心脏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面对突发心脏疾病,4-6分钟是救援黄金时间,但常出现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悲剧。因此,东莞市可以借鉴参考国内上海、杭州以及日本等地的做法,在人群聚集地、老年人口密集地等地设置AED急救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构建联动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急救机制,加快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普及,呼吁民众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完善公共急救机制是积极响应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强调专业资质,重视持证上岗。优化人才配置,增加国家资格认定的养老护理员及技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人才数量,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强化政策保障力度、加强宣传,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增加专业护理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中的比重,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第二,目前东莞市老年护理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存在空缺,面对老龄化压力,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的必要之需。推动学校资源与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填补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市场空白,为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打开新思路。

第三,加快组建专业老年医学团队和设立老年综合医学科。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低、身体功能退化,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而多种疾病并存容易导致临床表现呈现复杂性,加重了治疗的难度,不利于痊愈。因此,从社区医院到大型医院,都应当成立由各科专家组建的老年医学团队,针对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加快设立专门的老年综合医学科,为老年人诊治疑难杂症、危重疾病,提供方向性的预警和干预,提供綜合性、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4.4 深化“醫养结合”,缓解医疗短缺

由于老年人多病并存、易引发并发症的身体特点,社区医疗资源已然不能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医疗需求,而坚持“医养结合”是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有力举措。

“医养结合”是推动东莞市医疗改革的新方向。加快推进东莞市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推动资源有效衔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东莞市签约家庭医生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市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水平,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提供多元保障。

推动东莞市医院改造,实现医养融合。东莞市的东坑医院、洪梅医院两家公立医院曾进行医养融合的改造改建工程,将东坑医院的旧住院楼改造成多间病房作为护理院,洪梅医院将住院部的两层楼改造成医养结合病房。以东坑医院和洪梅医院为标榜,加快对病床利用率低的东莞医院进行改造,通过增加病房和床位、招聘和培养医疗护理人员、增添医疗配备设施等方式,改造成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服务范围辐射周边的镇街,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和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4.5 信息体系完善和科技进步助力健康老龄化

针对老年人对政策不理解、对社区养老资源不了解的问题,东莞市政府可以借鉴参考上海市的“养老服务包”和“养老顾问”制度,在东莞市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咨询顾问”的服务项目,试点先行,示范推广。东莞“居家养老服务咨询顾问”拟定的项目内容包括:组建社区咨询团队、开展社区养老资源梳理和分类工作、制定个性化养老项目组合、提供指引和帮助等,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推动东莞智能养老模式的深化。进一步推进东莞“平安铃”项目进入到每一户有需求的家庭中,通过实时定位、智能感应、紧急呼救等先进技术,提供及时救助和适当关怀,为老人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养老智慧平台,研发和创新智能产品,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融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加快健康老龄化进程。

5 结语

健康老龄化是居家养老服务及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和要求。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力举措,更是整合多方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民生的长久之计。希望通过不断完善东莞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东莞市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质量,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陈茉.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鱼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31-38.

[4]葛延风,王列军,冯文猛,等.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20,36(04):86-96.

[5]李小鹰.中国医养结合的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6(03):1-3.

作者:廖润祯 方妙英

护理专家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篇2:

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和策略

【摘 要】  在新时代和新常态下,我国学术科研水平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进入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文章尝试分析比较国外知名出版集团及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策略,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并提出可行建议。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国际化;趋势;策略

【作者单位】张艳洁,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医学学术编辑出版中心期刊编辑部。

学术期刊荟萃科学发现,传承人类文明,体现了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自2019年起,我国期刊出版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在新时代和新常态下,我国学术科研水平已逐步实现由数量向質量的转变,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矩阵,夯实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期刊发展的新定位: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

在全球化经济和科技不断深入和渗入发展的影响下,学术期刊国际化已成为全球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摆在期刊人面前的现状是:我国学术期刊起步较晚,虽已快速成长为期刊大国,但尚缺乏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具体体现在相关学术成果、数据被同领域顶级期刊引用频次偏低,热点论文数量有限,很难发挥引领作用等方面。因此,了解并分析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策略,是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国际学术期刊发展前瞻

1.规模化管理与矩阵效应

期刊规模化管理在集聚多个办刊模式相近和专业领域相关的期刊的基础上,剥离编辑与出版业务,让两者互补共赢,统一配置资源,形成矩阵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资源利用率、多重开发信息,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等,同时刺激市场竞争力并激发社会影响力。

纵观国外期刊出版态势,20世纪末即呈现集群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端倪;21世纪初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涌现重组和并购的热潮,进一步形成矩阵效应。国外出版集群化和规模化过程的实质为兼并重组和跨国经营。比如享誉全球的爱思唯尔和原施普林格两家出版机构,利用其强大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本运作和并购集约化管理,积累整合形成数据库资源,通过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吸引优质资源,同时对外进行收购兼并。这在最大限度节省成本的同时,多重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了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2.开放获取出版态势有望惠及全球

未来,全球专业学术期刊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将是一个大趋势。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技术和运营策略重点在于:关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资源收集方式完备,与图书馆密切合作,平台利用率极高。在众多国家和机构的重视和推动下,全球开放获取出版已开始向开放数据和开放工作流等方面延伸,触及传统学术出版流程的核心内容,或将重构科学交流体系。无论2015年欧盟达成的OA2020倡议,还是2018年欧洲研究资助者宣布的Plan S(一项新的开放获取战略),无不剑指商业出版巨头的暴利[2],旨在打通已发表研究论文的付费壁垒,实现学术出版物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开放和可获取性。

多国政府为确保开放获取出版落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包括2019年1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Open,Public,Electronic and Necessary (OPEN)Government Data Act(《开放政府数据法》);科研资助机构与图书馆亦纷纷以签订协议和投资OA基础设施和项目的方式参与开放获取出版;以施普林格·自然为代表的国际出版集团则顺势而为,积极调整策略,对变革性转换协议进行协商,截至2020年4月,已签署12份转换协议,助推开放获取出版。

3.数字化转型与传统内容出版双轮驱动

信息时代,专业的学术内容出版“一统天下”的格局大势已去,数字出版裹挟着新思潮、新技术奔涌而来,不过十数年的时间,已占据出版领域重要的前沿阵地。当下,数字化转型呈现如下特点: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新媒体终端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已经发展成集资源、社交、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其本质是传统出版机构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内容+”,提升自身对外部产业的知识赋能和信息服务水平。

如今,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将发展定位于提供信息解决方案或信息服务,这使得学术期刊平台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特性更为突出。单个学术期刊更依赖平台与集群,越能够提供学术的终端服务就越能够实现“可见”,并且,数字化使得学术期刊逐渐形成新的评价体系[3]。因此,出版商亟须实现传统内容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性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由单一的专业内容提供商转变为解决方案的智囊顾问。

4.5G、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高铁”架构出版的“时空隧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崛起并投入运用,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搭上5G的信息“高铁”,加之大数据科学范式的兴起,当下的出版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生产流程发生巨变,并极大地推动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从而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难得的机遇。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供应链,无论在供给端、需求端,还是在传递媒介渠道上,都颠覆了传统模式。科技含量的增加构筑了出版的“时空隧道”——互联网出版、VR出版、3D出版及交互出版等全新出版样式横空出世[4]。高新技术还带来一个可喜的倾向:数据共享逐渐成为当下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话题,而数据出版又为数据共享另辟蹊径。尤其在5G环境下,数据出版面临的数据存储、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引用等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这将加快推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5]。

二、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学术交流融合发展的需要,亦是我国学术出版融入全球化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亦是提升我国期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媒介,可为国内学术成果在全球学术领域的传播和交流奠定基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构建服务有力、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1]。

1.不忘初心:根植本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学术期刊国际化虽然是一种趋势,但国内学术期刊立足中国,根植本土无疑是首要的。毕竟期刊首先是一种媒体介质,具有媒体的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国家形象关乎一国的国际地位和人心向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术期刊要牢记自身的媒体特性,成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的窗口和平台,让世界了解更真实的中国,在国际传媒中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提升传播能力。

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资料和舆论引导,从而促进本国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在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方向和策略时,我们要“不忘初心”,扎根本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书写好中国历史。正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勇于承担中国全球健康事业传播与推广的重任,瞄准并填补中国全球健康领域英文期刊的空白,创办《全球健康杂志(英文)》。该刊自2017年6月创刊以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致力于搭建中国国际卫生舆论话语权的分量载体;注重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打造报道中国的权威窗口,进而影响国际舆论走向。该刊对全球健康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判,及时做出独家社评、专业分析、权威解读,提供独树欧美媒体的中国一帜,增强中国在全球健康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

2.砥砺前行:编辑出版全流程瞄准“国际化”

一本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是由其编辑出版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国际化”程度来决定的,包括杂志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稿源、编委会、同行评审队伍、市场运营等环节的“国际化”的程度。国内第一本光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通过明晰国际化定位——在编委会成员分布、稿源争取、审稿者队伍构建、宣传推广等方面全面铺开国际化建设,仅用1年半时间将自身打造成国际一流精品期刊,使“中国之光”照进国际光学期刊领域。

杂志定位需要牢牢把握全球化办刊的方向和宗旨,着力于搭建云集世界资源和精粹的、立足世界视角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出版平台,捕捉和洞悉国际期刊的出版动向,积极借助《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等精品期刊,探索制定国际视野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栏目设置则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哪些栏目除了能展示本刊的內容和特色,还能吸引全球读者和作者的眼球。如《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即在深入研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和读者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对栏目的策划和设置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开设的特色栏目主要有四个。栏目 Bridging Belt and Road Countries:体现该刊在全球关注贫困与卫生问题的理念引导下,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下,覆盖众多发展中及欠发达国家,实现我国同沿线国家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初衷。栏目 Window for China: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国内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与责任,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了解中国、支持中国,提升我国卫生舆论的国际话语权。栏目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及时、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不断实践并完善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疗经验,为受疫情影响国家的防控和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享信息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栏目 Commentary:集权威性、导向性、易读性、新颖性、争议性于一体,旨在追踪全球热点、透析环球焦点、洞悉国际舆论导向、捕捉世界争议性话题,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总体来看,《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彰显了鲜明的特征,即全球视野、中国智慧、权威引领、聚焦热点。

选题策划的国际化要求追踪全球热点、洞悉国际舆论导向、捕捉世界争议性话题,最好能以独到的视角为世界范围的读者报道分析国际广泛关注的议题。作者国籍的来源和分布是期刊国际化的体现,可反映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作者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比如《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力邀Abt Associates澳大利亚高级全球顾问Jane Thomason博士就区块链技术对全球妇幼卫生的深度影响展开评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Kai Hong Phua教授就全民健康覆盖和公私医疗资源的平衡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的马冠生教授从趋势、危险因素、政策及行动层面全面剖析全球儿童肥胖问题,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主席Shaw Watanabe 教授针对日本长寿现象和老龄护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Lizheng Shi教授利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案提纲挈领地解决特殊药品高成本的政策选择问题。

编委会是一本学术期刊的灵魂和内核,是一个以期刊品牌为核心的集体。从期刊办刊方针、发展策略、统筹与管理、整体编辑规程、作者和审稿专家队伍的培养及拓展到栏目设置、重点选题策划、期刊运营各项事务,无不需要编委会的领导和决策,尤其国际化的编委会对期刊的国际化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委及同行评审专家的国际化可保证期刊论文质量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进而保证期刊的权威性。譬如《全球健康杂志(英文)》联合编委会成员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学术会议、专业数据库的作者和同行评审专家库、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网站中的专家库等,筛选、组建全球健康领域专家信息库,以备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文章审稿所需。而在投审稿系统中,为投稿作者至少设置推荐2名同行评审专家,也不失为增加刊物同行评审专家库储备的有效措施之一。总体来看,互荐互推的审稿制度在增加国际化评审专家黏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评审专家潜在的宣传能动性,促使“口碑效应”形成。

3.全球视野:规模集聚与高端定位比翼齐飞赢得未来

纵观国外大中型出版集团,它们无不通过期刊的集群化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资源利用率、多重开发信息的同时,发挥资源共享优势,由此彰显品牌优势,累积迸发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国内学术期刊应转变运营思路,以“互联网+”思维引导期刊的谋变之路。期刊出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升对全球范围内兼具创新思想和一流水准人才的汇聚能力;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利用好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增强存量期刊发展活力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批拥有国际视野的数字化期刊旗舰。依托融合出版,创新知识服务,无疑是中国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要紧紧拥抱数字化、智能化,以融入学术期刊出版之大变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科学化运营战略,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建设好论文引文库、科技期刊应用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国内期刊人要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以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为抓手,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进程,着力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2019-08-16)[2020-08-18]. http://www. xinhuanet. 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 htm.

[2]任翔. 开放生态改变出版规则:2019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J]. 科技与出版,2020(3):28-34.

[3]刘红. 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思考[J]. 中国编辑,2017(3):60-64.

[4]刘睿君,吴锋. 5G背景下出版智能化的供应链赋能路径研究[J]. 出版广角,2020(11):10-14.

[5]张莉婧,张新新. 论5G环境下的数据出版[J]. 出版广角,2019(23):6-9+63.

作者:张艳洁

护理专家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篇3:

旅游市场需求背景下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泰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其文化自觉的过程是革新扬弃和适应新时代的过程。文章以旅游市场需求为背景,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分析目前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并据此就传播策略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贡献于泰安市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泰山文化;文化自觉;海外传播;旅游业;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8.127

當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国家之间软实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因此,本土文化的海外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综合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文化产业也被普遍认为最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拥有着悠久的皇家封禅历史和深厚的儒道释诸家文化,大自然的鬼斧造化更是形成了泰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长期的人文积淀逐渐衍生了久远丰厚、特色独具的泰山文化、封禅文化、石敢当文化、石刻文化、大汶口文化、挑山工精神等众多文化资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泰山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众多丰富的素材。

1 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现状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某个城市重点研究方向已经从经济产业发展转向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不同城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建议发展文化产业应采取何种有效策略,但是对本土文化产业的海外传播研究鲜有涉及。根据笔者查阅参考众多相关文献,发现对于泰山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泰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殷士刚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泰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泰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找出现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对策分析;朱海龙以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泰安市文化资源开发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开发泰安市文化资源所采取的对策;张春国深入探究了泰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刘亚君、史笑笑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泰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马钊对泰安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做了深入研究,李巧玲探索并分析了泰安如何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谢玲分析了泰安市旅游业竞争力及发展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陈静通过分析泰山诗词海外传播现状,认为泰山诗词既更好呈现泰山文化的价值,也可增强泰山旅游国际竞争力。田芬借助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理论分析了目前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上研究的对象相对较为单一,参阅和引用的资料也略显陈旧,为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外相关政策,应大力实施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归纳总结海外传播方式和路径。

2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泰山文化海外传播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于1997年提出来“文化自觉”(Cultural Awareness)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他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趋向,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对本土文化进行海外传播,要全面分析本土文化自身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在与其他不同文化交往中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异族文化的差异性,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实现本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表示,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全面弘扬中华文化,必先把弘扬泰山文化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泰山“挑山工”精神,以毫不懈怠的精神面貌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争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要实现泰山文化的自觉,需要对泰山文化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自有特色有充分的认识,准确把握泰山文化的定位,做到文化自信,从而与其他文化进行深入交流。

首先,泰山文化有着自身相对特殊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根植旧有的经济社会制度。现在,既要大力宣传泰山文化并加以弘扬和传承,又要使泰山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相融合,推动泰山文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泰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和学习泰山文化精神,进而对中华文化更加亲近。

其次,有待进一步挖掘泰山文化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文化自信是对于本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自身核心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肯定自身核心文化的价值追求,进而逐渐形成对本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如果没有对泰山文化的自信,也不可能不遗余力地推动泰山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泰山文化自觉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索和挖掘泰山文化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的过程,要坚持把泰山文化的现代价值和长远价值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泰山文化的作用。泰安市人民政府在2016年印发了《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号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以泰山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提出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全省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3 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3.1 促进泰山文化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为了使泰山文化得到有效的海外传播,要明确传播的主体包括哪些。毋庸置疑,政府部门应该作为传播的主体,起到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另外,各种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外语导游对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此外,国内外还有着诸多泰山文化民间社团,同样也是泰山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样化主体由此构建。文化知识的传播、理解、认可和普及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加上泰山文化的内容多样性,因此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除了要有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学术团体的积极倡导,还要有普通民众的大力参与。因此文化的普及化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泰山石敢当文化,大家只认为这是泰山特有的文化现象,却鲜有人知道它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寓意。只有在泰山文化大力普及的情况下,人民大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文化。

3.2 促进泰山文化内容的细化分类

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比如泰山和岱庙中的石刻石碑、名木古树、诸多建筑、各种文物等就有着历史典故和文化,需要文化研究者对泰山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并根据不同文化程度的目标群体推出不同的研究内容,如果目标群体以研究为目的,要尽量做到研究内容的专业化,提高精细化程度;如果目标群体是普通民众,一定要做到研究内容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相当多的传播者在为普通民众宣传讲解泰山文化时不能做到浅显易懂,因而民众不能真正了解泰山文化,更不用说外宾了。由此可见,为了对泰山文化海外的高效传播,传播者不仅需要对泰山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又需要兼顾民众的特定思维模式,使用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传播泰山文化。显而易见,高质量的泰山文化海外传播要力求传播内容的浅显化和通俗化,目前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

3.3 加强对传播文化的精准翻译

泰山文化的精准翻译也在海外传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为海外宣传的英译旅游等资料是世界了解泰安的窗口和桥梁,也激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笔者曾对泰山景区旅游资料的英译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语言翻译失误、语用翻译失误及文化翻译失误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利于国外游客欣赏和理解泰山文化。因此,有效的文化海外传播离不开精准的翻译,希望以政府官方推动各项文化翻译事务的开展,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形成统一、权威的文化传播目标语文本。

3.4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图书是泰山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目前市场上可见的众多泰山文化研究成果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都过于深奥,数量相当多的记载大都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一方面要力求使泰山文化相关图书通俗化;另一方面还应该尽力做到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以受众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普及,为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多元的传播媒介。新形式媒介的引入和推广,不仅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又能把复杂的文化背景简单化,在乐趣中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去理解并传播泰山文化。

3.5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的目的在于让外国友人理解我国的文化,同时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同文化意象的概念之间做比较或者对比。如何做到让外国友人以自己的语言和概念来理解我国的文化内容,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比如给日本人讲泰山文化时,为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播者就可以以日本的富士山为对比对象,对比这两座山在各自文化中的异同,从而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做到概念对等,这就需要泰山文化传播者了解我国自身的文化,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对对方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让目的语国家的人体会到泰山文化的深厚内在美。

4 结语

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既是自身的需求,同时也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世界各国应消解其传统的文化壁垒,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异域文化经验恰恰是本土文化发展和进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坚定“走出去”信心的同时,更要不断审视和总结传播过程中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翻译策略等在内的各要素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综合策略体系,最大程度提升泰山文化的海外接受度,真正推动泰山文化走向海外。

参考文献:

[1]NGUYEN,HANG THUY THI.Oliver Turner,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Identity, power,policy[J].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2015(4).

[2]SCHWARTZ S H.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round the world[M]// Comparing cultures, Dimensions of cultur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004.

[3]W SUN.Mission impossible?Soft power, communication capac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4):54-72.

[4]陳静.文化走出去语境下泰山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译策略研究——以泰山诗词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4):370-371.

[5]曹旺儒.中原文化海外传播:问题与对策[J].新闻知识,2018(6):8-10.

[6] 惠敏,张国霞,蒋云磊. 功能论视角下的泰山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J]. 山东外语教学,2014(3): 103-108.

[7]李巧玲.泰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与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11,33(2):30-34.

[8]刘肖梅,宁奉菊.泰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1,33(2):26-29.

[9]刘亚君,史笑笑.“互联网+”背景下的泰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J].现代商业,2018(12):48-49.

[10]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30).ttp://www.tafgw.gov.cn/contents/5/1198.html.

[11]田芬.拉斯韦尔模式下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5,37(2):50-53.

[12]谢玲. 泰安市旅游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13]殷士刚.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泰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4]张春国. 泰安——亟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名城[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5]张国霞.目的论视角下泰安市景区公示语英文翻译失误研究[J].海外英语,2017(1):143-144.

[16]朱海龙. 泰安市文化资源开发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20年泰安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跨文化视域下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YB-180)阶段性成果;泰安市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泰山文化海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KX17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国霞(1984—),女,山东莘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传播学研究等;通讯作者:蒋云磊(1981—),男,山东莘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作者:张国霞 蒋云磊

上一篇:逆向思维能力下高中生物论文下一篇:纳税筹划与会计处理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