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排名第一的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现象日趋严峻,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得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老龄人群的养老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文 篇1: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升高。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如何使得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便成为时下热门话题。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金缺口 长期护理保险

人们的平均寿命变长,使得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情况下发生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养老金数额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长时间的支付,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使老年人在发生伤残疾病时可以获得补偿变得非常必要。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在建国后不久就奉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子女。使得出生率急速下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翻番,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随着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死亡率也大幅下降。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使得老龄化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我国属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阶段,现阶段仍然注重劳动力成本,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又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2.家庭结构导致生活压力大。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现今中国家庭结构大多为: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两位年轻人不仅要担负起抚养孩子的义务,还要起到赡养老人的责任。随着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巨大,而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相应的就会出现离婚,盗窃等危害社会安定的情形发生。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使得老年人发生保险责任规定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时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这不但使老人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还减轻了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3.养老金缺口不断放大.我国规定从职工的工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比例的工资放入养老金账户中,以作为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我国的养老金只是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扩大,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养老金账户数额已经无法满足长时间的给付要求,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扩大,养老金缺口也会逐渐扩大。单纯依靠养老金已经不足以维持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在此关键时刻,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商业保险来弥补养老金的缺口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目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以前解决类似问题通常采用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所以对长期护理保险从未涉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单单依靠财政支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反观德国和日本,早已建立起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必然会在总结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高龄群众的养老问题都是依靠国家财政解决,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使得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财政补贴的依赖心理根深蒂固。只有政府主动减少财政补贴,并且大力宣传长期护理保险,才能使人民群众从心里真正接受保险,亲自去购买保险产品。在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于保险产品的偏见之后,国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减少国家财政支持还不足以彻底解决养老问题。保险属于类奢侈品,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只有人民群众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之后才有闲散的资金去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所以国家应该在税收政策上做出调整,主动减少人民群众纳税金额,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去购买保险产品。

2.设计具有特色的保险产品,采用浮动费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高龄群众可以推出具有不同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保证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保险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辅助性的保险责任。针对投保人年龄的不同也应该采用不同的保险费率,年龄越高投保时所需要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多,反之则越少。采用浮动费率可以使得具有投保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人群具有时间上的压迫感,能够增加其投保的积极性。

3.借鉴国外经验,吸引专业人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保险历史源远流长,在人口老龄化未到来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必要性。德国、日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我国在面临相同情况时完全可以向德国和日本借鉴相关发展经验,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发展初级阶段,保险产品的设计是关键。由于之前没有发展经验,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只有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产品。

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前景展望

虽然我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推出了“二孩政策”,希望以此来解决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长久以来生育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加之生活成本的逐渐加大,使得大部分家庭无力来抚养“二孩”。“二孩政策”短期内不会对人口老龄化造成任何影响,只有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才是明智之举。老龄化比例加重,配合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具有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何玉东.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2.

[2]荆涛.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余涛. 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作者:史英超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文 篇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制度探究

摘要: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排名第一的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现象日趋严峻,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得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老龄人群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保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被保險人认知及收入仍无法逾越

首先是认知存在偏差,传统观念不易转化。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看,由于受儒家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仍无法接受长期护理保险,特别是老龄人群。一方面是老龄人群更向往晚年生活,从心理上抵制养老院等护理机构,倾向于在家中安享晚年。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担心将老人送入养老院,会被父母及舆论认为不孝,心理上亦存在压力,无法坦然地护理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

其次是人均收入水平不足以增加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普遍偏高,政府及社会给予的额外补偿相对较少,而老龄人群的收入又较低,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门槛提升,这就降低了人们对长期护理险的需求,人们的关注点仍集中在当下的生活,无法从容的筹划自己的未来与养老方式。

(二)法律法规及政策仍不健全

根据我国国情,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完善,各项措施的制订仍不得力,亟需得到改善。譬如我国的税收政策严重滞后,尚未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仅仅对补充医疗保险进行了4%的财务优惠政策。这些现状迫切需要改革,国家应制定税收政策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到长期护理保险的队伍当中,这将会更加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逆向选择促使保险公司提高费率,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保险公司为有效防止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势必会在被保险人投保时増加提调率及体检力度,全力核实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在被保险人每次发生理赔时均需详细调查案件,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核保、理赔费用的増加。两种结果最终将会影响保险市场并使其不断萎缩。

道德风险同样是保险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保险公司无法在日常行为中对医疗机构方面进行约束,只能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才可以与之进行正面联系,这其中就存在了道德风险的隐患。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风险正在国内蔓延且有加剧趋势,送不仅扭曲了医护服务的市场价格和信息,这便增加了保险人对风险的预估成本,影响了保险人的承保意愿。

(四)护理机构与护理人员缺乏

自建国来,我国能够提供的老龄护理服务机构与护理人员基本不符合国际标准,且严重匮乏,仅能提供最基本的低级护理服务。除护理机构相对不足外,我国护理人员质量、数量与总体素质亦严重失衡。护理机构局限于社会福利机构性质,主要每括由护理院与疗养院,该类社会福利机构只是局限于基本运转,几乎不涉及商业化运作,但面临的问题却层出不穷,譬如经常资金链断接、影响范围及涉及面不够、床位紧缺、内部配置及环境条件差、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我国疗养院数量呈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正视与日俱增及加速扩张的老龄人群的护理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在逐步的扩大,而我国现有的医护人员数量缺口却很大,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仍需改善,加快构建完备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探讨

(一)家庭养老等长期护理模式

家庭养老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也就是居家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传统孝道的延续,一般是老年人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成年子女也能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通俗地说,就是指老人在家里居住,单独居住或者与子女共同居住,由子女或者其他亲属提供照料,并且更多的是指由儿子赡养。本质上讲,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它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经济收入、子女实用价值观息息相关。它具备两个优点,一是养老费用支出少,二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多,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享受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习惯。虽然家庭养老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困难,而且各方面关系十分微妙,但就目前形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家庭养老的重视程度与关注度只会増加不会降低。

(二)机构养老等长期护理模式

机构养老是由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娱乐健身等内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形式多样化,有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等。目前我国的各种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专业护理人员匿乏,因此想要在我国的长期护理事业上长足发展,必定要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提高其专业性。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长期护理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的长期护理模式,简单地讲,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在老年人自己家中接受护理照顾、精神慰藉等。第一种是由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第二种是早上由子女或亲属送老人去社区内或附近的老年人托管中心,下午下班后再将老人接回家中。这两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不离开或者不远离住所的意愿,也能解决子女工作忙碌没有充足时间照顾老年人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当今最符合人们意愿的一种养老模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张嘉洋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论文 篇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和挑战

摘要: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定位,长期护理保险起到了制度平台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地方试点的情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切实减轻了失能老人及家庭的经济和事务负担,值得呼吁和继续推进。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老龄化
一、发展长护保险的背景和意义——老龄化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需要,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2000年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体量大。我国有13亿多人口,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2亿3000万,其中有18%的失能老人,就是4000万人,相对于加拿大的总人口,所以体量大;二是速度快。在发达国家完成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大约用了60年时间,而中国仅用了18年时间,所以从老龄化的速度来看我国也是非常突出的,数据表明,从2016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陡增的阶段,同时伴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大量流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而凸显的,现在基本都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而大量流动人口就业这个前提下,“四二一”的“一”不在父母身边。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另一个背景就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在1万美元左右,而我国仅有8000美元左右。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以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旦一个家庭有了失能老人,全家都要面临经济和事务性负担,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一段时间内引发了大量讨论。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空巢家庭大量存在,甚至引发各种伦理问题。
二、长护保险国外成功经验

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荷兰是第一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之后是德国、日本和韩国,国外制度本身有一定的经验可以遵循,国外包括荷兰、德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国家都有基本的原则,比如说独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参保基本跟随医疗保险,筹资上遵循多渠道,另外就是长期护理保险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国际上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财政保安体系。任何保险模式都有路径依赖问题,我国原来是社会保险模式,那么长期护理保险也要遵循社会保险模式,国内已有部分地区进行了先行探索,青岛、上海、长春、南通和台湾地区。这些地方的探索都有自己的特点,参保范围还是跟随了城镇的医疗保险,利用了城镇医疗保险的平台,保障对象基本是老人。社会环境普遍较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点战略决策后,各地探索的意愿和想法都比较高,势必意味着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以规制,以防今后出现制度不统一的现象。
三、国家制度定位和试点政策框架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十三五”期间重大社会制度安排,比如调整一项重要国策,放开二孩,着眼长远,调整人口结构,但是政策调整在人口上效用的显现需要时间,可能很漫长,估计十几年的时间,想解决燃眉之急,动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困扰全社会的问题,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的长期护理体系,体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平台作用。从制度定位上讲总体的情况是,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为托底,商业护理保险等多种形式为补充,协同促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国家宏观上明确了基本制度构架和政策体系,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在具体保障范围和标准上给试点地区留下探索空间。明确六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基本保障,责任分担,因地制宜,机制创新和统筹协调,目标是用1~2年的时间,积累探索经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基本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它的主要任务包括四大体系,一是政策体系;二是管理体系;三是标准体系,即各种结算办法;四是服务体系。实现四个促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引导养老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增进社会和谐包括家庭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基本政策包括五个方面,1.保障范围,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保障的范围不能盲目参考国外。2.参保范围,长期护理保险立足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保障对象主要是失能人员,但是在试点阶段主要覆盖的人群是职工医保参保的人群。3.资金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资方式并不过多依赖于财政,在试点阶段起步条件更好,然后视情况逐步扩大,资金筹集方面强调建立个人、单位等多个渠道,鼓励政府补助。4.待遇支付,包括社会照料及其相关的医疗护理费用,其中对居家服务是鼓励支持的,居家服务有自己的优势就是省钱,失能人员不离开熟悉的环境。支付比例基本上控制在70%左右,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应该和住院费用相比有自己的优势。5.管理服务。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并积极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
四、地方试点实践和效应初现

全国各地方试点情况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各方面积极推动,大部分城市都把它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向全社会做出许诺,15个试点城市绝大多数已经印发文件启动实施。11个开始待遇支付,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将在全省推开。主要实践做法是筹资方面是多渠道,年人均筹资标准是30~700元,参保方面跟随医疗保险,节省成本。按床日付费,鼓励居家。提供医疗保障方面是基本生活照料和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支付方面体现了付费方式和倾斜政策。管理服务方面,各个试点都有社会力量积极參与。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保险必须经过失能程度鉴定,必须长期失能达6个月以上,意味着必须经过鉴定才能享受待遇。这是与医疗保障的区别,医疗会有治愈,但对失能人员的照顾不能治愈,照顾和照护的过程是维护人的尊严。

效应方面切实减轻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和事务负担,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增强了,靠退休金支付失能养老服务的情况得到了缓解。数据表明收费标准是很公平的。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不用年轻人浪费太多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长期护理费用是医疗机构费用的1/10到1/20,节约了医保基金成本。不一定能节约医保基金,只是提高了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制度综合社会功能得到发挥。社会保障在劳动就业效应,扶持养老服务产业方面,有700万~800万的就业空间。社会反响热烈,很受欢迎。家属被从两难的情况中解放,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增加。
五、思考和讨论

长护保险与长护市场的关系。花钱买不到服务,花钱买不到优质服务。基金有,但不一定有床位,也不一定有优质的服务,“4050”人员居多,素质相对差。不同于其他国家先有相对完善的服務市场再建立长护保险制度的发展路径,我国面临的是先建立制度,再引导和规范服务市场的现实选择。引导投入到建设当中去,先建立制度,引导规范、服务市场、全社会参与,先引导后规范,保基本与多层次,是社保永恒的主题。定位社会救助,主体,托底补充如何识别不同的需求,有些人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等。具体做法是明确边界和定位,多层次之间的协调。补充护理保险的合理定位和内部协调。公办长护机构应注意不同需求之间的适配,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和相应的社会角色。

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试点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落地还是存在问题,长期护理保险国际上的经验也不如医疗保险多。建议使用渐进式决策。国家确定试点原则和政策框架。地方因地制宜,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上海与安庆700元与30元,不同制度安排。总的把握,1.完善公共治理体系,引导多方主体参与。2.鼓励发挥市场作用,培养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发展。3.坚持主动作为,运用支付政策规范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4.研究整合政策和资金来源,发挥协调效应。5.持续推进制度试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模式。6.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挖掘和发挥制度的综合功能。长护长保险作为解决制度问题,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当中去,去呼吁关心。

参考文献:

[1]周延.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瓶颈分析及险种的改进探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2]潘金洪,等.中国老龄人口失能率和失能规模分析——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3]张卜泓.中国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及借鉴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17ZLZXZF00040。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张天懿

上一篇:合作学习商务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字信息交流法律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