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危机研究论文

2022-04-18

社会信用危机研究论文 篇1:

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和直播等行业的兴起,让高职学生成为网络互动的参与者和接受者,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学生网络甄别能力差和道德素养弱等,导致学生网络素养问题日益凸显,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隐藏性风险。因此,探究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路径,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自媒体时代

[基金项目] 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对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19CPYJ105)

[作者简介] 唐琳琳(1990—),女,山东聊城人,研究生,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徐群杰(1990—),男,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王进军(1966—),男,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一、引言

《201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56亿,占整体网民的53.1%。在自媒体快速发展时代,各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和学习观产生了巨大影响。高职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互联网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由于长期沉浸于虚拟世界游戏、音乐、聊天、直播等网络活动中,导致他们网络依赖性较强、网络道德能力较弱、网络失范行为等问题凸出,如何有效实现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内涵

《汉书·李寻传》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思想内涵和修养品质。随着大众媒介逐步深入人们生活,“媒介素养”一词应运而生,是指在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评判和辨别能力。“网络素养”的概念衍生于“媒介素养”。在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学生利用网络计算机,客观判断分析、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认知、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网络安全和网络自我管理五个方面。

三、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網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覆盖面广、信息良莠不齐等特点,学生容易受到低俗风气和不良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甚至造成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1.网络认知能力薄弱

当今社会互联网是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渠道,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能够从中获取精准安全有效的信息,做互联网的理性用户,坚决抵制举报低俗信息,是网络认知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是衡量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方面。调查显示,高职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娱乐,对学习和专业方面的信息并不关注,学生对于网络认知的能力比较薄弱。

2.网络道德行为淡漠

“网络的快捷是把双刃剑”。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的必须品,学生在享受其便利性、丰富性的同时,也使得初出茅庐的学生面对网络道德迷失自我,道德淡漠,并引发了信用危机、信息滥用、网上侵权、学术造假和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道德缺失不良行为的产生。

3.网络法律法规淡薄

当今世界虽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由于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健全,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认为网络具有言论自由性,网络法规素养整体淡薄,这样增加了学生网络犯罪。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面对频繁发生的网络犯罪问题,高职生应提高自己的网络辨别能力,自觉守法、依法上网。

4.网络安全意识缺乏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专门针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严重缺乏,诱发了一些网络骗子将目光锁定在涉世未深的高职生群体,利用充话费、招聘兼职、冒充他人号码进行钱财诈骗、学生贷款等手段,获取他人信息、诈骗钱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5.网络自我管理困难

互联网技术的推陈出新,打破了高职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网络带给学生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依赖,甚至沉迷其中。他们的不良行为以沉迷游戏旷课最为严重,他们长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疏于人际交流,远离父母,导致不良学术之风盛行。

四、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路径

网络道德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下的产物,自媒体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暴露出人性的丑恶。学生经常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只有学会判断正确地价值取向,区分善恶美丑,积极倡导网络正能量,才能实现健康的成长。

1.国家层面

(1)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是约束网络主体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确保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积极倡导全民守法遵法。同时,加强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建设,建立网络行业自律,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播,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互联网平台。

(2)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指导网络素养教育。教育部门应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加强对网络素养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学生网络素养的国家标准,对学校开展网络爽教育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

2.学校层面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构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学生网络素养是自媒体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社会思潮的“网络温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为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提供了解决之道。

“富强、民族、文明、和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深刻认识到网络素养对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充分融入网络素养的宣传工作中,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校园人物等评选活动,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开设相应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比如,心理学、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网络道德等相关内容,推动高职生网络素养教育。同时,加强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制定学生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微信平台、学校微博、BBS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2)建立网络素养评价体系。建立网络素养评价体系,能对高职院校所有师生起到约束和督促作用。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针对自媒体时代下学生的网络素养特征及存在问题,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综合测评,根据学生在测评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建设的意见和方案,对学生采取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纠正网络不良行为,形成文明、自律的上网习惯,做一个理性、遵法、守法的网民。

3.个人层面

面對自媒体时代中丰富的网络信息,作为高职学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内涵,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体信息,切勿人云亦云,不要盲目的转发或恶意伤人,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误入歧途。同时,面对校园借贷等金融诈骗案件的频繁发生,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摒弃拜金主义、攀比思想,拒绝诱惑,做到理性消费、理性上网。其次,面对网络时代的一些负面言论,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少一些人云亦云的主观臆断,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最后,要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和净化能力,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注重知行统一,注重精神追求,时刻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在自媒体客户端异常活跃的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约束力大大降低,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作用,强化学生网络法律法规观念、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化育路径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9.

[2]施光荣.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18-19.

[3]袁德栋.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84-86.

作者:唐琳琳 徐群杰 王进军

社会信用危机研究论文 篇2: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对2003年到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公共安全问题的立项数量统计分析,同时基于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对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热点展开探讨显示,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是公共安全研究的五大研究热点,其中,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趋势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继续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生态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而社会安全研究则将逐渐减少。

关键词:公共安全;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社科基金

引言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从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2003年横扫中国的SARS病毒到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连环爆炸事件,再到2009年中国乌鲁木齐的针刺事件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事件……公共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风险社会和我国转型攻坚阶段的到来,新型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增多,网络安全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堪忧,矛盾纠纷引起的死伤问题频发,公共场所发生的群死群伤事件激增,各种潜在的灾难和风险使人们对公共安全的需求迅速增长。而要想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从容应对各种安全隐患,顺利解决各类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实现安全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公共安全问题,并对其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把握其基本特点和内在发展逻辑。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公共安全的内涵。潘加军等人认为公共安全是城市公民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所必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它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卫生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1]p10董晓峰等人认为公共安全是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市民人身健康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的和谐状态。[2]白钢认为,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3]目前,中国安全科学界倾向于将公共安全按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划分为四大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4]p5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公共安全是指涉及城市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包含劳动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医药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等。

我国真正的公共安全研究开始于“9·11”事件特别是“非典”事件后。2007年《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的颁布施行,使得对公共安全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被冠以“城市危机管理”“城市应急管理”“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等不同名称,但其研究内容,大都是围绕“城市政府如何预防和控制各类灾害和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主题进行的。当前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分化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公共安全研究相应的也急剧增长,针对公共安全研究的机构不断涌现,大量的公共安全研究成果问世。从目前公共安全综述类文献来看,学者对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的述评较多,这些对食品、粮食、信息、生态安全研究的评价及展望为公共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但目前归纳性的定性研究居多,依据可靠的统计数据而进行的定量研究相对不足,而且多数学者依据文献进行考察,以个案为基础的综合性研究不多。本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样本,利用软件工具对当前公共安全问题研究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反映当前公共安全研究动向,对于把握当前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具有较好的证实意义。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金研究项目,其研究课题居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之前沿,客观上反映各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现状及发展方向。[5]通过对公共安全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可把握我国公共安全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是考察我国公共安全研究发展的一个视角。因此,本文选择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一研究视角,对2004年来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认真的梳理,以期促进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一)资料收集

2003年“非典”的爆发在我国掀起了一场研究公共安全问题的热潮,因此,本研究的数据从2003年开始搜集。本研究样本数据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立项查询”系统,以“安全”作为篇名检索词进行搜索,由此,本研究共获得有效样本590个,其中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本研究基于590个有效样本展开分析,在数据处理中,先将所有数据汇总到Excel,进行简单整理,然后进行变量化处理并输入到spss22.0,对立项项目的数量和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二)资料分析

1.立项数量的历年变迁

资料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从图1可以看出,2003年来,全国社科基金公共安全立项在数量上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16项,增长到2015年的96项,十二年来项目数量提高了6倍。其上升趋势分四个阶段,分别为2004—2007年,平均每年为25项、2008--2010年,平均每年48项、2011--2012年,平均每年64项、2013—2015年,平均每年97项,可见,这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立项数都有较多的上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是公共安全研究的起步阶段;2008年是公共安全研究的发展阶段;立项数目显著上升发生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上升了29%和38%,说明2011年和2013年是公共安全研究的快速上升期。总体上看,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问题立项发展迅猛,这与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增多,国家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研究密不可分。

2.立项分类主题的频度和变迁分析

通过对立项主题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公共安全研究中各分类主题的进展情况,了解与掌握公共安全研究的深度及广度,认识现存的弱点和优势,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公共安全研究的主题和领域分布非常广泛,根据总计590项公共安全立项主题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我们把它归为五个分支领域,将粮食、食品、金融、产业、能源、生产、建筑、石油等涉及经济领域的安全归为经济安全;将政治、军事、科技、意识形态、民族、宗教,地区等政治军事领域的安全归为国家安全;将安全事故、社会保障、人口、社区、公共场所、居民安全感等社会领域的安全归为社会安全;将水资源、生物、环境、生态等安全归为生态环境安全;将媒体传播、价值、文化等安全归为文化安全。表1为2003年来各年度立项数、立项比一览表,从该表可以看出:

第一,立项项目的研究领域主要以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为主,经济安全为266项、国家安全为176项,两类立项项目为442项,占总立项数的74.91%,这反映了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社会安全为81项,占13.73%,这说明学界对于社会安全在促进社会矛盾解决、保障人们生活安全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少的是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分别为34项和33项,各占总立项数的5.76%和5.59%,说明了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占公共安全研究的比例较低,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发展。

第二,从2003年到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五个主题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虽时有波动,但总趋势呈上升状态,其中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增加的幅度最明显,分别从2003年的6项、5项,增加到2014年的33和34项,其次是社会安全,从2003年的0项,增加到2014年的11项,最后是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分别从2003年的2项、3项,增加到2014年的8项、10项。从立项的这五个主题的数量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安全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宽,其中,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是历年来研究的热点,且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社会安全则是近年来新兴研究领域,从2011年以来立项数开始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近年来立项数量增速较快,从2014年开始立项数相对增多,证明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研究由过去的不太受重视到现在相对被重视,正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热点。

第三,从2003年到2014年,公共安全问题共立项590项,占历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的2.32%,年均立项49项。如表1所示,公共安全每年立项数量占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的比例虽有所波动,但总趋势呈上升状态,由2003年的1.62%上升到2014年的2.51%,这一方面说明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比较重视公共安全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公共安全有许多难点与重点问题亟待解决。

3.立项的数量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的相关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立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相联系。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的人口和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由此而来社会矛盾和风险也随之不断膨胀,比如说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2011年的甬温高铁事故、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等,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与之相应,如表2所示,从安全研究项目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安全研究项目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性数值为0.953,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数值为0.722,与城镇化率相关性数值为0.936,统计学意义上表明,安全研究课题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化率呈显著相关性。反映了国家社科立项项目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出发,面向社会现实问题,也进一步证明了国家社科立项项目对研究领域起着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应对潜在安全威胁研究的任务不断加大,同时对安全的研究需要及时关注和回应执政党领导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

二、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分析

从表1和图1都可以看到,2003年来公共安全问题立项共有590项,其中涉及到经济安全问题的有266项,占公共安全立项总数的45%,可见,公共安全在这十二年内的第一研究热点是经济安全。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由于资源、能源和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金融信用危机和其他严重经济失常、经济动荡等涉及经济安全的突发事件,其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流失、金融风险、粮食、利用外资和经济全球化等问题。[6]p47我国正处在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结构问题和内外矛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内的安全风险将不断增多,粮食、食品、金融、信息、产业安全等经济领域的安全备受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安全研究成为学界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与核心问题。

在2003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安全立项课题中,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有176项,占公共安全立项总数的30%。可见,国家安全是公共安全研究的第二研究热点。国家安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安全,是国家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的状态,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民族、宗教安全,地区安全等分类。一直以来,国家是安全的惟一主体,国家安全一直占据安全研究和实践的核心。冷战之后,人的安全问题被提出,安全研究向人本回归。但是,人的安全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安全。比如流行性疾病、环境破坏等灾难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但灾难前的预防和灾难后的救援工作却是国家的职责。伴随着人的安全对国家安全依赖的加深,对国家安全的研究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第二研究热点。

2003年来社会安全问题立项项目为81项,占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立项的14%。社会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由于社会治安和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其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差距、燃放烟花爆竹、针对基层政府的群体闹事、就业需求与失业、社会保障与保护、征地拆迁、进城农民工、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6]p47随着社会的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现阶段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另外,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社会治安问题,节假日人员密集场所由于火灾、踩踏事故造成群死群伤的惨剧等各类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社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也相应引起了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第三大热点。

2003年来,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立项有34项,占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立项的6%。生态环境安全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的危害。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热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环境状况的恶化。空气污染、酸雨及荒漠化的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匮乏,泥石流、地震、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森林和植被的破坏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仅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达标城市不足10%;其二,由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冲突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统计,有关生态安全的诉讼案件2014年共1188起,比上年增长了7.9倍,比之前十年的总数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如何调控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备受关注,生态环境安全将成为公共安全未来研究的热点。

2003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问题立项中,文化安全研究有33项,占立项总数的5%。文化安全是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不被别国的有害文化侵犯和渗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宣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严重危及我国民族文化的安全,因而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受到学者、专家的关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需保障和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在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保证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专家学者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热点。

三、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2和下图图2的数据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公共安全的研究热点,还可以大体上了解研究热点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基本趋势。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将依然是未来几年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因为,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一个事故灾难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在可预见的将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共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可以预知,对公共安全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根据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在12年中的上升幅度情况,可以将图2的曲线分为螺旋式上升、螺旋式快速上升和稳定上升三种类型,呈螺旋式上升的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与12年中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关,当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时,国家即会加大相关研究的投入,立项数会上升较快,而当突发事件减少时,立项数也会相对减少;呈螺旋式快速上升的是经济安全,下图图2中经济安全上升的速度最快,这与经济领域中安全事件频发,以及经济依旧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有关;呈稳定上升的是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立项数目一直不多,直到近两年才有一定的增长,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认识到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近几年加大了对这方面的立项投入。

通过对表2和图2的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共安全研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趋势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安全仍将是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对于正处在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经济体制转轨,又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结构问题以及内外矛盾的中国而言,能否有效地维护自己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稳定,保证居民正常生活是我们应予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内的安全风险将不断增多,因而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安全仍将是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

第二,国家安全将继续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尽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西方的“军事干涉主义”再度肆虐,美国挑起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的苗头显露。[6]在亚洲,美国同日、韩、东南亚等盟国建立双边军事联盟,构成一个针对我国的亚太地区“安全网络”。[6]美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它始终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潜在的敌人,它害怕中国作为一个强国,甚至地区性的强国存在。因此,虽然我们正处在和平时期,但国家安全对我国来说依然至关重要,可以预测,国家安全将长期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三,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将逐渐成为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首先,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消费量的增大以及污染的增多,生态环境压力剧增,由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冲突和灾害越来越多。可以推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同过去相比,生态环境安全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对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将会在未来成为研究热点。其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文化遭到了强势文化的攻势出现了安全困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可以预期,伴随文化建设的深入和文化需求的攀升,我国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必将对文化安全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得文化安全成为未来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另外,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游戏盗号、网站钓鱼、攻击敲诈、秘密窃取等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对整个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未来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

第四,社会安全研究将随着社会矛盾的减缓而逐渐减少。前文已经提到社会安全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差距扩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法治还不健全,一部分人腐败和非法致富,再加上收入分配体制还不完善所导致的;再比如针对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其原因也与目前法治不健全导致的基层工作失误偏差有关。另外,就业需求与失业、社会保障与保护、进城农民工、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国家社会管理职能不完善,整个国家的立法不全面,法治体系不健全有关。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以及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日益形成,涉及到社会安全的许多问题将不断得到解决,有关社会安全的研究也将逐渐减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在中央高层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7]p12014年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从而安全问题被历史性地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层面上。[7]p1可以推测,未来对于包括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在内的公共安全研究将会走向深入。但是在未来公共安全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必需引起注意:一是在我国,尽管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地位不断上升,但它们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才会考虑,这难免会在研究中出现轻视非国家安全诉求的情况。二是有一些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关系不大的安全,比如濒临灭绝物种的安全、跨国界危难人群的安全等安全类型,讨论得非常少。三是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安全这些安全类型大体按照国家决策层对“核心利益”与“非核心利益”的划分来区分权重,从而可能导致多元化安全诉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中国目前仍然有重国家,轻社会的思想有关。虽然未来公共安全研究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公共安全研究的前景是乐观的,将会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态度。

结语

国家社科基金公共安全研究立项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十多年来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变迁。从社科基金视角下对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研究进行分析是一个新的尝试,从这样一个尝试中可以看到:公共安全研究深受重视,立项数量日益增多,研究内容广泛、主题多样,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是公共安全研究的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需求的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而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备,涉及民生的社会安全问题将会逐渐得到改善。

本课题对公共安全立项课题的统计分析,虽然构成了一个对我国公共安全研究发展进行考察的独特视角。但这种从基金的角度分析公共安全研究状况的思路,仅仅是我们分析公共安全研究格局的一种视角,它没必要也不可能代替其他视角。总的来说,这种从基金角度的研究是一种外部视角的研究,其呈现的只是我国公共安全问题发展图景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同其他认识视角一起,共同完成对公共安全研究格局进行全面审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鹏森.公共安全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2]董晓峰,王莉等.公共安全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1).

[3]白钢.解决公共安全问题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04-02-27..

[4]李瑞昌.干预式治理—公共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张秀华等.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图书情报知识生产[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

[6]张维平.公共安全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7]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

责任编辑:谭桔华

作者:王义保 王莹

社会信用危机研究论文 篇3:

山西省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之我见

摘 要: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随着经济货币化、证券化、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金融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和显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风险和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文章客观分析了目前山西省存在的金融风险,并根据山西省实际,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 现状 建议及措施

一、山西省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

1 国家金融风险对山西省金融行业的影响。国家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对金融造成的潜在损失,是与国家行为有关而无法为金融企业和个人行为所左右的,并可导致投资、信贷等损失的风险。它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战争、内乱导致金融业停滞;政策与法律的重大变化导致金融业营业状况的改变;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如急剧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导致金融业营业困难;政权变更导致没收或冻结私人或外国资本;社会信用危机,人们无诚实信用可言,三角债、连环债络绎不绝,不良金融资产大大超过警戒线。国家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作为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山西省的金融行业也势必发生风险。

2 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山西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事实上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确弥补了一些市场空白,对中、小资金需求者提供了所需资金,促进了其持续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了一定的贡献。但不言而喻,无论从金融监管、资金实力、业务规范操作和人员素质等方面,非正规金融机构比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更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民间借贷风险更甚,由于其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利率较高,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经济纠纷,甚至引发刑事案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3 农村信用联社违规将基层社农贷款资金调剂用于工业贷款带来的风险。由于工业贷款的收益大于农业贷款、工业贷款的周转速度相对较快、工业贷款即期成本较小等原因,山西省部分本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联社纷纷将涉农贷款调剂用于工业贷款。使得信用社的风险隐患日益显现,造成农业区信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如山西、省某县联社自2005年以来,陆续将基层信用社农贷资金调剂用于发放工业贷款。随着国家取缔小焦庐、关闭小煤矿政策的实施,该县共关停土、焦、改良焦及9万吨以下煤矿上百个,共涉及工事机构工业贷款上千万元,其中大多数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目前已全部逾期,一时难以收回,使得本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资金规模较小的、艰难经营的农村信用社雪上加霜。

4 各类金融机构的操作性风险。操作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因人为的失误、被各种欺诈、技术故障等引起的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损失,或使金融机构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经营业务,或违规操作,或因道德风险进行内外勾结诈骗,造成客户或银行的资金损失等职务犯罪风险。

5 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性风险和支付陸风险。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各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虽然有体制灵活的优势,但在抗风险能力上有一定的内生缺陷。一方面资本实力较小,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却去经营一些高风险产品和业务,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抢业务争地盘,而相应的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手段与措施明显缺乏。如省内很多农信社不满足于服务三农,而是违规将服务三农的信贷资金调剂于工业贷款。据统计,2006年底,全省110家农村信用联社中有22家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上升有98家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比例降幅与2002年末相比未达50%以上,全省10个市中有7个市反映农村信用社存在不良贷款形态不实问题。截至目前,农村信用联社的不良贷款状况仍未好转。

6 非法集资引发的金融风险。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山西省发生了17起非法集资案件,涉及全省7个市,参与人员两万余人。在目前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例中,不法分子有的以生态环保、绿色产业、植树造林为名,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业务;有的以支付高息、红利或给予定期分配实物为诱饵,使群众获得暂时实惠,进而扩大非法集资活动规模。在房地产市场,部分不法开发商以返租商铺名义,许诺低风险高回报,非法吸收公众钱款;在股票、基金市场,非法集资者以出售内部职工股、原始股、投资基金的名义、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进行业务活动。非法集资一旦发现不及时,募集资金过大,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给群众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损失,造成很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山西省金融风险的建议

1 加强金融监管刻不容缓。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等方式,严格监督商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金融政策法规,对违规机构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按风险等级对各商业银行进行排列,对具有较大风险的银行要及时警示,进行重点监测,对确实发生风险的银行要及时采取措施,实行必要的救助,最大限度維护银行和社会资金安全。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公众风险教育,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

2 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农民解决了急需资金,填补了市场空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内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欠缺,需要各监管部门积极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康发展。同时,应采取措施,限制非正规金融规模的壮大,控制其风险范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任何金融机构只要吸收县及县以下农村存款,就应有一定比例必须用在其吸存业务所在社区,如果不用,就退出存款市场。在目前资金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情况下,为中小企业和农村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程度。同时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工作。研究制定监测办法,为民间融资监测提供制度保障,精心筛选监测样本,确保民间融资监测工作持续进行。制定出台民间借贷法,界定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的界限,赋予民间融资合法的地位,为民间融资提供制度保障,规范、指导、合理约束民间金融行为,引导民间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

3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步伐。明确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服务、为农户服务、为农业服务”的市场定位,充分体现农村信用社“自愿、互助、互利和低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宗旨,提升服务档次、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特别要改善服务设施,强化电子化建设和改造,尽快将其改革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产权明晰、抗风险能力强、经营有特色的股份制社区性农村商业银行。

4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保障资金安全。打击、防范非法集资活动不仅关系到金融业稳健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人

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山西省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打防并举,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和完善打击非法集资的预警、防控、协作机制;二是综合治理非法集资案件;三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五是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 要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防范操作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内控制度的建设,设置严密的内控制约机制,以法治行,使每位员工的每项业务操作都置于严密的规章制度约束之下,坚决杜绝“一手清”。要增强银行全员内控意识。内控机制是针对风险提出的,风险意识的不足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全员都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自控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每位员工都要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观念,使内控机制真正起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加强金融知识的社会宣传教育,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而促进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

600大对公众的风险教育。目前,基金受到了很多居民的热捧,在不完全懂基金为何物时,大多数居民将毕生的心血,甚至举债将资金投资基金市场,将基金作为储蓄来看待,完全没有风险意识。很多新股民在周边一个个财富故事的吸引下,直接进入股市,推动股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股市泡沫的逐步累积,政府应切实负起教育的责任,广泛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以正确的心态应对股市和基金的风险。

7 大银行要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各大银行要切实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在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适应市场,调整战略目标,以企业效益为原则,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信贷的力度,为优质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拓展自己在中小企业、农村经济领域中的融资市场,在加大对中小企业、农村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发展自已的业务。

8 政府应尽快建立煤炭行业风险基金。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山西省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兴衰会严重影响到其他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的发展。煤炭行业属高风险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将发生巨大的资金损失。因此,政府应建立煤炭行业风险基金,对因产业政策關停的煤炭企业给予一定补偿,防止因产业政策变化引起相关行业的连锁反应;对出现重大事故的煤矿职工应给予生活补偿,以保障煤矿职工的生活;锥护社会的稳定。基金来源于政府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矿产资源税,专款用于弥补因政策性煤矿关停或重大事故所造成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损失。

9 建立地方金融安全稳定的长效协调机制。金融安全稳定协调机制是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部门为达到金融稳定目的而建立的相互沟通信息、相互协调行动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可以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共同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首先,政府各部门必须明确本部门在金融稳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置预案,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形成合力,参与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揮好新闻媒体在风险处置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在进行及时救助过程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起到消除和化解矛盾的作用。第三,积极发挥公检法等部门的保驾护航作用。实践证明,金融风险处置中极易诱发社会事件,这就需要政法部门及时进驻现场,维持秩序,以消除社会事件隐患,这在金融风险的处置阶段至关重要。

10 应加强金融调研分析工作。政府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金融调研分析工作。不仅要定期汇总;统计和分析各类金融统计报表,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社会,面对群众;及时了解掌握现实金融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那种没有在各类统计报表中反映的;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对经济金融工作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的现象,如民间融资。

(责编 贾伟)

作者:左立华

上一篇: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会计计量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