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实证发现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公司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明显增加,而且商业信用使用提高的公司,其获得的银行授信往往减少,商业信用变化和银行信用变化负相关,对于难以获得银行信用的公司,商业信用成为它们有效的融资渠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1: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以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为例,通过具体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相对应地找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融资

1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首先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的依赖内源融资。其次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渠道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又不太通畅,因此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金融机构,但各地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最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信贷,它们绝大多数无力进入正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中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的贷款。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还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因此,大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对银行贷款还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银行信贷也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很多,有银行贷款、贷款担保、担保投资、项目融资、海外融资、租赁融资等,这些不同的融资渠道又有许多不同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法。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表现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1.1 资金缺口大。据调查,东部地区80%以上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调查的300户中小企业中,91%的企业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或只能满足部分需求,仅十几户企业可以满足融资需求。

1.2 融资成本高。不论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都显得高昂。过高的融资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遏制了企业发展动力,也降低了企业抗风险能力。

1.3 融资渠道窄。除业主自有资金外,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当前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80%以上的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融资主渠道。在银行融资困难时,企业更多地考虑民间借贷和企业间拆借,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极少,融资渠道狭窄。

2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问题造成融资难。规模偏小和自有资金不足导致贷款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而寻求担保又遭遇重重困难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在抵押担保贷款方面成功概率极小。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滞后及相关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私营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公司制中小企业数量很少。这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未有效分离,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财产也未能明确区分,使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同时,中小企业出于成本原因,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较为严重。中小企业信用程度整体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之实等事件时有发生。根据对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型企业。信用观念缺失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银行不得不采取“惜贷”、“慎贷”措施严格控制贷款。

2.2 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信贷资金是我国资金循环的主要渠道,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突出表现在取得银行信贷的困难。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上极端地依赖银行,融资渠道的单一和银行商业化过程中偏好的转移,造成了二者之间供求关系的扭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与整合,许多原先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在整合中被撤销或合并,使得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量也相应下降。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国际同业竞争与挑战局面日趋严峻,许多难以化解的不良贷款使银行业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迎接挑战,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逐步加大,这使得信用度较低、负债率偏高、经营效益相对欠佳的许多中小企业从银行主渠道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大为降低。有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重视。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常常是要得急、频率高、单笔贷款数额较低,因而,贷款的管理成本较大。

2.3 金融危机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变得比以前更加严格,金融机构为规避违约风险,宁愿将资金滞留在自己手中,也不愿意将资金贷给风险水平较高的企业或项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有些从事产品出口业务和“三来一补”业务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手中的出口订单向银行抵押,以取得贷款。金融危机爆发使这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贷款抵押物与以前相比更加匮乏,因此更难获得银行贷款。

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3.1 从解决企业自身问题入手。首先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以及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既要提高企业对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响应速度,又要提高信息指导经营的效率,进而改变企业的管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其次中小企业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还有企业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3.2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好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使企业能真正受益。鼓励、支持创业,为当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调整产业结构,要支持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升级。逐步引导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引进新技术,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好的信息服务。许多大企业有延伸国内外市场的广阔销售网络,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促销渠道,销售线短、面窄,信息不灵通,金融危机下更容易出现产品滞销,政府应主动帮助中小企业整合、延伸、扩大销售网络,促进营销。

3.3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且转变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必由之路。国家应在进一步深化企业、金融改革的同时,适时推出新的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逐步消除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壁垒”,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辅导体系,鼓励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的成长型、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上市融资机会。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允许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允许其在不同层次的债券市场上流通转让,方便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以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虽然他们下设了中小企业贷款部,但是贷款总额还是很小。因此,应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中小金融机构,让其专门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或融资担保。

3.4 适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优势。多措并举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度,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评价、担保、融资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剑鸣,孙晓玲.《中小企业融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鹏程.浅议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融资现状和对策.《今日财富》.2009年11月供稿.

[3]章文波,叶小兰.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4]胡赞赞,胡文捷.我国制度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国商界》.2008.

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董邦国 王志永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2:

金融危机中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变化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实证发现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公司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明显增加,而且商业信用使用提高的公司,其获得的银行授信往往减少,商业信用变化和银行信用变化负相关,对于难以获得银行信用的公司,商业信用成为它们有效的融资渠道。同时发现民营公司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在使用方面遭受“产权性质歧视”,即国有企业在发生金融危机以后获得商业信用扩展更多;同样,“规模歧视”在商业信用授信方面同样存在,规模较小的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也较少。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信用 产权优势 规模优势

一、金融危机前后企业商业信用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开始在新兴市场国家蔓延,下半年我国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出现明显下滑,银行信贷配给造成的融资约束是销售下滑的原因之一,危机期间商业信用所扮演的角色因为银行信贷紧缩和信贷配给问题的存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的深化,全球宏观经济恶化对于公司的冲击越来越大,上市公司需要建立起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常态机制,研究金融危机期间公司商业信用行为对于公司解决特殊时期融资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照Love等(2007)和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的研究,本文构建模型对金融危机中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变化进行实证检验。

Tci,t=β0+β1Year2008+β2Year2009+β3Banki,t+β4tabit+β5ReLi,t +β6RoAi,t+β7LnAsseti,t+β8Industry+εi,t

本文以2007年至2009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之所以选择制造业是因为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商业信用作为其融资途径,同时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影响较大,考察制造业企业在危机期间的商业信用行为具有代表性。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企业之后,样本数为819。

根据Love等(2007)和Levchenko等(2010)之前的研究,本文的商业信用用营业总成本进行标准化,即Tci,t是第t年第i家企业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之和与营业总成本的比值。Year2008和Year2009分别为年份虚拟变量,年度为2008年时,Year2008取1,年度为2009年时,Year2009取1,年度为2007年时都取0。Banki,t是第t年第i家企业获得的银行信用,本文用银行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代理,其中,银行贷款总额等于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之和。Statlit为表示第t年第i家企业的产权性质的虚拟变量,若企业最终控制人是中央直属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值为1,若企业最终控制人是外资或自然人,值为0。RECi,t代表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供给,也是可能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因素,为第t年第i家企业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值。模型还考虑了企业业绩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用指标,RoAi,t即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代理。企业规模也可能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本文对企业的总资产取自然对数,用LnAsseti,t代理。模型还包括了行业控制变量。

根据之前的理论分析,2008年和2009年的商业信用使用量应该显著增加,本文预期年份虚拟变量Year2008和Year2009的系数β1和β2显著为正。

二、金融危机前后的商业信用行为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1给出了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考察了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企业商业信用使用的存量指标与企业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当中虚拟变量Year2008和Year2009的系数为0.0157和0.0424,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会显著增加。尤其是2008年底,国家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松并没有全面传导至实体经济,仍然处于2008年前三季度紧缩的货币政策约束环境中,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倾向于压缩自身商业信用供给,在这种背景下,遭受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司仍然得到了商业信用扩展,说明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自身财务约束和信贷配给加重,公司对于商业信用等非正规金融的融资需求明显增加。

银行贷款Bank项的回归系数为0.0476,且在1%水平上显著,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使用的存量指标上来看,在2008~2009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商业信用授信与银行信用授信是正相关关系,即获得银行信用较多的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授信也较多,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从存量角度考察出的互补关系。代表产权性质的虚拟变量State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根据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的研究,当处于货币紧缩期时Stat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当处于货币宽松期时Stat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本文样本数据所处时间应是货币紧缩期(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本文实证结果与其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本文是以制造业而非全行业为样本,制造业公司规模偏大,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多,现金流稳定性相对较好,上述特征给予信贷供给方的保证淡化了国有企业的身份优势。代表公司自身商业供给的应收账款项REC的回归系数为0.2651,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自身获得更多商业信用的企业其對外提供的商业信用也较多。LnAsset的回归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表明在样本中规模越大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即使在商业信用这种非正规金融融资中,“规模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总结

我国的上市制造业公司因为银行渠道的信贷约束,明显增加了商业信用使用。这一方面证明了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和传统银行信贷的替代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商业信用在特殊经济时期融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用来弥补银行信贷的不足,解决金融危机期间融资渠道不畅对企业的发展制约问题。实证同时发现金融危机之前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国有上市公司并没有得到商业信用授信的优待,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即使在可抵押物相对充足的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危机之后也扩展了更多的商业信用,国有企业政府“隐性担保”的优势仍然存在。实证还发现了商业信用不仅存在“产权歧视”,还存在“规模歧视”,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

参考文献

[1]江伟,曾业勤.金融发展、产权性质和商业信用信号传递作用[J].金融研究,2013(6):89-103.

[2]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6-14+45.

[3]石晓军,张顺明,李杰.商业信用对信贷政策的抵消作用是反周期的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1):213-236.

[4]石晓军,张顺明.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替代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10-22.

[5]王彦超,林斌.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与现金价值[J].金融研究,2008(3):177-199.

作者简介:汪一林(1988-),男,安徽明光人,助教,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金融法。

作者:汪一林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3:

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

[摘 要]面对全球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如何制定财务管理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是每个中小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加强现金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优化筹资渠道、加强财务控制、降低投资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策略

[作者简介]陶晓峰,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南昌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江西南昌330038)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正如我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指出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必然产生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场危机不可能不影响中国。而在中国,首当其冲受冲击的是中小企业。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是中小企业最困难时期。

面对海啸般的国际金融危机,至200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已由3453万家锐减到3400万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出现市场需求骤减、企业间竞争加剧、销售收入下降、库存积压增加等突出问题,继而产生资金链绷紧断裂、盈利水平下降等连锁反应,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不断上升,导致有的企业停产、限产、裁员,甚至倒闭。相对于我国的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较低,因此,在全球经济陷入寒冬时,中小企业如何制定财务管理策略、提高抗风险能力,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权现象严重,现金流管理意识缺乏

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民营企业性质,“家族化”管理现象比较严重,企业的投资者也就是企业经营者,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家长制”、“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如在经营决策程序较粗糙、经营决策方式上较简单,导致出现重大事项不经集体讨论,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经营决策准确度较差、可靠度偏低。加上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者多数是非财务人员,现金流管理意识缺乏,有的经营者片面地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预留过多,造成资金闲置;有的经营者则缺少现金使用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日常经营周转,陷入财务困境。由于上述情况盲目使用现金流,导致潜在风险日益增加,一旦现金流短缺很可能引发企业倒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比重不断下跌,订单明显减少,出口下降,企业停产、歇业、倒闭现象较为严重。如纺织服装行业的第三、四季度订单明显下降,国外消费需求水平大幅度降低,导致中小企业出口难,而国内厂商的数量在增加,而需求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大量的商品囤积,造成资金无法回笼,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已达20%。

(二)人员素质偏低,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

不少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受自身业务素质的局限,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和手段落后,最突出表现在缺乏财务管理基本理念,没有树立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现金为王等意识,习惯听从领导安排,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上在工作中会计与财务的职责划分不清,经常是重会计轻财务,对财务活动的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能力不够。另外,多数中小企业属于粗放式经营,对成本费用管理基本上属于事后控制,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尚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差。如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方面的预算控制,出现了不少不合理的消耗。加上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致使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偏高。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因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得企业在谈判中的议价空间不大,导致出现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的竞争力差,企业逐渐限产、停产、裁员等,最后甚至濒临倒闭。

(三)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加剧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现在存在的问题,也是过去始终存在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于公司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规定了较多硬性条件,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上市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更多采用银行信贷等间接方式融资,融资渠道极其狭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影响,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融资受阻。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融资成本,更加剧了融资的困难。2009年1—7月全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7.77万亿元,在新增的贷款中。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的新增贷款比例仅为3.31%,低于其贷款总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3.74%。在我国最大的运动鞋出口基地福建晋江市,2009年1—5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26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6.8亿元,说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仍在加剧,

(四)营运资金管理混乱,财务控制薄弱

大多数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混乱,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财务控制方法,缺乏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规范,很少编制现金计划,造成现金闲置或不足。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甚至出现大量采用现金交易的现象,企业业务人员随意支取现金、不及时结算,现金收入不入账、正常的费用支出也不入账等。二是信用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制定严格、具体赊销政策,缺少有力的催收措施。对于即期付款、延期付款、超期付款没有具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应收账款失控。三是存货管理混乱,造成资金呆滞。没有建立完整、准确的材料、产品仓库明细账。因资金紧张引发的材料采购赊欠业务,对方没有开具发票或为了压价不要求对方开票,造成人账无原始凭证,有的以白条入账,甚至干脆不入账,造成存货账目混乱。

(五)缺乏科学分析论证,投资风险偏高

在实际投资工作中出现以下现象:投资项目未按期投产,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获利水平很低,投资报酬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项目即使没有亏损,投资报酬率也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低于企业目前资金利润率等。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不了解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和总体走向,投资时缺乏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仅仅关注项目的近期回报。总是想尽快收回投资,不愿进行战略性的长期投资,导致企业投资存在较多的短期行为。表现在:一是对投资方向难以把握,打着多元化经营的旗号,盲目投资,急切地上马,一

旦项目进入经营期却长期处于亏损。导致背上了更沉重财务负担。二是在投资决策方法上,中小企业多采用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利润率等静态分析方法,很少采用净现值等动态投资决策方法。三是在投资项目建设、投产期间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表现没有运用多种投资组合方式,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树立现金流战略管理意识,加强现金预算管理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现金预算是现金流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小企业资金筹集能力弱,更应做好现金预算。通过现金预算,强化现金流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树立现金流战略管理意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现金流”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必须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应做到:一是加强现金预算管理,重点组织制定和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的比例。二是严格现金收支预算控制,掌握现金流人、流出情况,及时补足余额。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建立资金的储备制度,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企业风险准备金,供企业在出现现金流断裂危机时使用。三是调节资金收付平衡,重点监测经营性现金流与到期债务等情况。严格控制现金支付风险。

(二)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世界经济走向,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财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和丰富财经知识,及时了解新准则、新财税法规,提高专业素质,应做到:一方面要不断分析和探讨金融危机形势下财务管理的特点,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实现财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关注企业成本费用的异常增加和资金链的中断现象,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树立转“危”为“机”观念,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调“危机防控”意识,强化精细化管理,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在生产经营上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消化价格对成本的影响,严格控制可控成本,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首先,将企业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产品成本、环境成本、风险成本等,分析可控成本构成要素,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所在。其次,进行量本利分析,根据“目标利润(EBIT)=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确定预算总成本,实行责任成本控制。

(三)加大融资力度,优化筹资渠道

中小企业除注重自身积累,利用自有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外,还可通过合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通过项目融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另外,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买方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争取国家设立的资助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或发展基金的投资和贷款都可以成为企业的融资方式。据了解,浙江绍兴地区的许多民营轻纺企业,70%至80%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就是通过融资租赁实现的。中小企业应增强自身的实力,尽可能从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发行企业债券,获得融资的机会。根据2009年央行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对短期融资债券发行企业没有设立准人“门槛”,这为中小企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机会。另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信用担保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组建各类担保公司、金融中介等渠道,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实施担保机构资信评级,担保机构的担保规模和风险控制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浙江省通过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运行监测、政策激励、风险警示等一系列监管举措,促进了担保机构的规范有序发展。截至2008年底,该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328家,担保资金总额123.55亿元,累计担保企业达9.31万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强化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金融危机下较多中小型企业营运资金趋紧更为严重,一方面要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一是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收账款备查台账、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逾期催收办法),跟踪客户履约情况,定期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将货款的回笼与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挂钩,落实收款责任。防止坏账损失的发生。二是建立存货预警机制。重点加强对原材料、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料、燃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采用经济批量等方法,科学确定存货最佳采购批量,适时采购,有效控制储存成本,避免资金积压。另一方面要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维护财产物资安全。对财产物资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绝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物资,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五)正确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贵风险

为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经营状况,以财务部门提供的真实财务指标作依据,从产品的先进性、市场生产力、市场竞争力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进行科学的投资预测、决策。在投资方向应以“对内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向,通过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等,实现企业产品结构改良、产品质量的提高。当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可以仿照大型企业的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一是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确定合理的投资种类和比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二是对投资方案的评价应采用动态评价方法,用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评价指标来选择投资项目,把资金投入到主业的发展,提高主业的造血功能,增加现金的流人量,防范投资风险。三是面临风险不确定型的投资项目应主动回避,即使在实施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偏离预期目标现象时,应及时调整甚至果断终止项目实施,真正做到科学投资。

责任编辑 熊一坚

作者:陶晓峰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讨论文下一篇:创业风险资本筹资成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