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社会问题论文

2022-04-30

摘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其承载的压力、带来的风险、引起的矛盾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不容小觑。本文旨在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全面认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和功能、积极吸收外界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地方债务的透明化等方面提出规范投融资平台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社会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社会问题论文 篇1:

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职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与对策

摘 要:从中国经济形势的前景和政治制度这两个角度出发,以四川省6所高职院校学生为个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对策

作者简介:钟慧琼(1973-),女,四川简阳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题简介: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0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以现代服务业人才职业素养形成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编号:CJS08-044)成果之一。

毋庸讳言,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导火线诱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波动。金融危机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甚为深远,它一方面使得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前途感到盲目自信,另一方面又使得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前途感到黯淡与悲观,而这种影响较多的体现为对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与表现。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政府在解决危机中采用的政治措施、经济措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将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一、研究概述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认识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2008年10月至11月,我们就金融危机对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思想影响对l四川省6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976份,回收有效问卷932份(其中男生488人,女生444人;一年级学生280人,二年级学生389人,三年级学生263人)。调查结果显示,波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对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认识产生了影响,多数高职学生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治理理念、运行模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认识比较理智、客观、全面和深刻,普遍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但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认识这场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误区,对未来的困惑和迷茫。高职学生多数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思想易于反复,加上价值观念的变革存在着多层次并存的取向,因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当代高职学生群体中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复杂的态势,存在着令人忧虑的现象。下面,笔者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开始,分析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认识方面产生的微妙变化。

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对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认识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与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两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1.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经济将持续与快速发展——乐观主义。在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凭借其巨大的外汇储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以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给处于低迷状态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曙光,也给国人带来了希望,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也将得到显著提升,而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这预示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同时,有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中国能救金融危机,只有社会主义能救资本主义”。

基于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导向,因而给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潜在隐患,中国正因为长期以来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才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政府政策的得力。因此,部分高职学生从当前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失败”中,看到了中国经济的美好明天。他们希望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广到世界,并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影响世界,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比较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夸大了我国经济的地位与影响,而低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从而造成了盲目乐观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形成盲目排外的“左倾”思想。

2.少数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将停滞与倒退——消极悲观主义。在调查中,19%的被调查者持消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如果不加快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不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那么,我国的经济前景将不容乐观,甚至经济发展将出现倒退现象。同乐观者相比,他们认为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自由化经济的救世主,而中国自己也需要别人救助。

许多高职学生的认识存在着极端化倾向,对阴暗面看得较多,对光明面看得较少,他们坚持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问题。比如分配不公平、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加剧、经济发展水分加大,外汇储备过大、大量购买美国国债、高职学生就业率下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不能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将减缓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揭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政策的失败,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巨大失误,如果我国经济没能抵住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将由此快速显露出来。概括地说,这部分高职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的信心感到不足,并产生了悲观的心理状态。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职学生对社会政治制度认识

1.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投入巨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1]。在调查中,7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措施的迅速采取与落实都取决于中国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国政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又同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在中国的政治模式下,政府能够集中各方面的人力、财力办大事,集中解决社会问题,这种速度与效率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模式下的政治体制所无法比拟的。2008年中国政府对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的反应速度与支援效力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是最好的例证,这说明了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这些事件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鼓舞了全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将足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还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得到发展。

2.少数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利于金融危机的解决。在调查中,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利于金融危机的解决。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我国经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严重依赖于出口,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尚弱,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抵受危机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弱,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等。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高职学生极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左右,而且,加上社会矛盾的加剧与社会问题的显露,暴露出的我们政治体制的不合理之处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实现“自由、民主、法治”的目标,我们应该借助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快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改革中国的各项政治配套措施,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建设融入现代政治文明之中。

由于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一代,有着比较高昂的热情与激情,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并且习惯于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当他们发现现实与理论相差太远时,就会对现存的政治制度产生极大的怀疑,并且极易把这种问题复杂化,进而产生“右倾”情绪化。因此,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极易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与金融危机的解决,从而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产生质疑。

三、结论与建议

(一)认真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当下“金融危机对今年高职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成了校园里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关注最多的话题。伴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达610万,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2]。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下,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将更加突出。高职学生面临着重要的人生选择,即工作,对于这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如果不能实现就业,那么,再美好的制度对于他们将都是“微不足道”。

政府切实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将进一步坚定高职学生对包括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因此,政府必须千方百计的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职学生不能就业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的解决高职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稳定情绪,切实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才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这里,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创业式就业的比重,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比重。具体来说,要实行促进就业的工商、财税、金融等政策配套措施,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帮助高职学生应对就业困难、生活困境和社会心理压力,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3]。

(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首先,应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四个结合,即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素养与人文修养相结合、强健体魄与提高心理素质相结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实现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金融危机为高职学生施展才华、服务人民和报效祖国提供了舞台,是当代高职学生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面对严峻的形势,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要变挑战为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自觉为中华之崛起而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对于政府而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确保社会稳定发展为第一要义,从而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目前,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媒体对企业倒闭和裁员等现象的报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部分报道存在严重的失真和夸大现象,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与稳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大相径庭的,也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政府应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宣传力度,确保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加强心理疏导,帮助高职学生辩证地正确看待金融危机。首先,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给高职学生带来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心理需要等的变化,应结合实际,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其次,通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逐步建立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基于危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乃至稳定高职学生由危机引发的盲目的乐观、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增进心理健康,故应建立快速、高效的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在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度过危机,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4]。

总之,波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对高职学生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数高职学生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治理理念、运行模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仍然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场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信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心理疏导,帮助高职学生辩证地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素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春嘉,王千.中国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条件和方法[M].开放导报,2008(5).

[2]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EB/OL].http://www.jvt.cn/,2008-11-6.

[3]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2008,12.

[4]赵天武.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颜小兵

作者:钟慧琼

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社会问题论文 篇2: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思考

摘 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其承载的压力、带来的风险、引起的矛盾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不容小觑。本文旨在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全面认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和功能、积极吸收外界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地方债务的透明化等方面提出规范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建设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正面激励,更提升了地方政府搞建设的热情。但是由于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层层上收,地方政府的财力增长远跟不上其所承担事务对资金需求量的增长;同时由于《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除特殊情况外不列赤字。地方政府急需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建设投资与政府财政明显吃紧的矛盾十分突出,于是地方政府采取“表外负债”的方式进行隐性融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由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创建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等,由地方政府划拨土地资源、股权等众多资产,组建成一个资产和现金流都能够达到相应融资标准的机构。必要时地方政府部门会以地方政府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最终实现多渠道聚集资金的目的,所筹资金重点投向市政工程建设、公共事业工程建设中去,以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代表地方政府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的主要运营实体,投融资平台的定位就是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融资平台。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融资由来已久,但是投融资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则是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紧急启动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挑战,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策需要大量的融资工具支持,基于现实考虑,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这一信息被地方政府看作是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大幅增长。

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效果看,确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公司不仅撬动了银行贷款,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较有成效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扭转了宏观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有效缓解了地方民生投入的财政压力,推动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并完善了基础设施,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面对外需下滑、消费需求短期乏力的局面,平台公司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其承载的压力、带来的风险、引起的社会矛盾早已引起广泛关注,问题不容小觑。

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大量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家质疑,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而银行对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担保承诺情况根本不清楚,甚至于地方政府对自己的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都不清楚,一旦投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导致其融资能力下降,还款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土地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会引发经济波动风险、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等。

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有利于保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统一性。其次,要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发生某些行业的恶性竞争。第三,要确保平台公司管理能力与平台组建发展规划相匹配。最后,要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二)要适时重建和改革分税制,从体制上改变地方财政积弱状况

我国于1994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对税法进行了深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制度的改革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有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减,很多地方政府渐渐演变成为“吃饭财政”,当地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仅能维持当地政府部门基本运转资金花费,对本辖区内的公共基礎设施建设没有能力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资金紧张问题,究其本质就是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务权利方面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地方政府要用45%左右的预算内财力承担75%左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务支出,收支之间有30%的财力缺口。创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采用地方土地资源出让等手段弥补财政资金缺口,属于我国地方政府的不得已行为。所以降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的风险不能仅仅依靠“防”和“堵”,更要侧重于“疏导”,要从体制根源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应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款征收权利,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三)要明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性质和功能定位

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一定的清理。对于只是承担地方政府公益性工程项目融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以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益进行债务偿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能够再承担相应的融资任务。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对于债务偿还的责任,积极主动落实各项债务的偿还措施,并对相应的平台公司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当地政府管辖范围内具有稳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工程项目,需要用自身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的偿还;对于那些并不属于公益性工程项目融资任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工程项目进行市场化转型,使其独立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缓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还需注意的就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需要理清和认识到与其它政府部门,以及我国政府之间的联系,坚决杜绝认为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潜在担保”的思想误区,控制不良道德风险的产生,要预防日后可能发生的“倒逼”货币发行的不良情况。

(四)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全面性的认知,分清类别

对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共承担了多少债务都要严格查明,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各项债务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融入资金的到位情况、固定资产的质量、资金的应用程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的债务偿还能力等多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统计,最终确定对各项债务的偿还措施。我国的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其中严格要求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对其承担的债务进行一次性的债务清理,理清债务包括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直接借贷、拖欠等众多因当地政府信用形成的债务。当地政府融资平台要对其结构进一步优化,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的透明度,定期、全面的发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报表,保证信息透明化管理,不断增强对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

(五)继续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有的职能

通过妥善处理不同类别存量债务、资产重组、剥离公益性项目等多种举措,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角色更加清晰,要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健全治理结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投融資平台未来的投融资行为将在规范的相关法律约束下,和其他民营企业一起参与公平竞争,地方政府将对其承担有限责任,在清晰界定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各自所承担的风险责任条件下,地方投融资平台将自主进行经营决策,运用公益性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工具为项目融资,成为独立的市场法人主体。

作者:何慧霞

应对金融危机解决社会问题论文 篇3: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劳动法的新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法选择的思路及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措施。

关键词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国际金融危机

一、劳动法选择的思路

关于劳动者保护水平是否已经达到或接近“底线”的问题,无非有两种判断,一是尚未达到或接近“底线”,二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底线”。基于不同的判断,劳动法应当作出不同的选择。基于劳动者保护水平尚未达到或接近“底线”的判断。换言之,从社会安全考虑,劳动者利益还有可降低的空间,即使劳动者利益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也不致发生社会危机和加剧经济危机。在此前提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可适度降低劳动者保护水平,即适度降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力度,以利企业与劳动者共渡难关。这既可以是放缓劳动基准(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幅度,或暂时性地不提高甚至降低劳动基准;也可以是减慢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和改善劳动法制环境的进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种选择只能是阶段性、过渡性的权宜之策;且只可推迟社会危机发生而不能消除社会危机因素,甚至还有使社会危机因素积累、恶化的风险;同时,还不利于落实国家“把扩一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的决策。基于劳动者保护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底线”的判断,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不得以降低劳动者保护水平为代价,反而还应当适度提高劳动者保护。即是说,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力度非但不能减弱,反而还要加强。对此,又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只要求或强制企业不降低或适度提高劳动者保护水平,而政府对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提高用工成本的能力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利益为代价的应对危机措施,不可能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二是在要求或强制企业不降低或适度提高劳动者保护水平的同时,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以维持和增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提高用工成本的能力。这是保障劳动者利益与企业发展利益相统一的应对危机措施,可以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二、危机应对中治标与治本的选择

(一)治标与治本的差异。

之所以说我国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这次冲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受到的最大的外部冲击,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正好击中了我国的两大软肋,一是经济的软肋,即外贸依存度高,制造业低端“繁荣”,以及失业严重、社会保障缺失、“三农”问题突出等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二是经济与社会之关系的软肋,即经济建设优先而社会建设滞后,经济与社会断裂,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阻碍经济持续发展。这两大软肋正好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与社会之关系转型的根本原因。只可惜转型才刚刚启动,如果转型已经完成或初见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危害后果,就会因抵御和承受能力的增强而不像当前如此严重。只有继续转型动力结构和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模式,才可最终走出危机。这才是应对危机的治本之道。相反,危机应对中如果因求稳定和救市,而中断、阻碍、放慢转型,则是治标的举措。比较而言,降低外贸依存度与稳定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与援救低端产业,扩大消费需求与阻止消费需求下降或减小消费需求降幅,分别是治本与治标之间差异的标志。可见,劳动法持续加大其保护劳动者的力度,为实现转型所必然,无疑是应对危机的治本之策。

(二)标本兼治中的劳动法选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治本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治标更有其紧迫性,故标本兼治,治标为主逐步转向治本为主,应当是我国劳动法的理性选择。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就业数量与质量的选择单纯追求就业数量,虽然可解决当前农民工、毕业大学生等就业的燃眉之急,但大面积的低质量就业无助于扩大消费需求,当下一波经济危机袭来,可能仍然面对同样的问题,甚至由于问题的积重难返,而难以抵御经济危机,甚至引发社会危机。而单纯追求就业质量,在国家政策支持未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经营困难的企业将因用工成本的提高而更加艰难,加剧其倒闭、破产的风险。因而,应当在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逐步适度提高就业质量,而不能长期容忍低质量就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总体上会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因而有人认为这会使失业增加。其实,低用工成本未必能增加就业。我国的用工成本一直偏低,且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就业形势一直严峻,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一直在减弱。可见,低用工成本并不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这在农民工因工资低而“主动”要求加班的实例中也得到说明。相反,普遍适度提高用工成本未必减少就业。如果普遍适度提高工资水平,虽然企业在本期的利润会有所减少,但企业本期多发的工资会变成下一期企业多接订单的机会,面对多接的订单,企业就会多雇劳动者。这在发达国家已有提高真实工资而扩大就业的例证,在发展中国家已有低工资竞争而使失业增加的例证。所以,为应对危机,即使从就业考虑,《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强度也不应当减弱,更不能中断。

(三)一般法与特别法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行业、地区、企业规模、劳动者群体的不同而有影响还有负面与正面、不利与有利之分,而现行劳动立法中,多为一般法,很少特别法,“一刀切”的政策和法律显然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构性不适应。为此,在继续完善尤其是细化一般法的同时,应当加强特别法的立法,针对受危机冲击大的行业、地区、企业、劳动者群体,制定专门的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志春.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利益平衡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9 .

作者:武英梅

上一篇:农村养老保障的投资与理财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课程实训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