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会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的组织和规范下落实各项服务机制,并以自愿和特色服务为基础,对社会和个体给予支援和帮助,发挥着服务社会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高校应秉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信用品质的原则,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用社会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用社会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对个人发展和我国信用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法律、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等影响因素提炼出关于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方面的指标,以调查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现状。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信用问题。基于问卷数据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四方面提出提高在校大学生信用水平的建议措施,借此助推在校大学生信用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行为;措施建议

1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征信系统构建日趋完善。信用已经成为度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近几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拖欠助学贷款还款、考试作弊、拖欠图书馆还书等。关注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记录,提高大学生的信用认识与信用习惯已迫在眉睫。然而,根据现有评级指标与体系发现,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信用评价指标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准确测评,评价在校大学生的信用优劣程度大多取决于评级人的主观判断。因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信用习行为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建立在校大学生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现状,了解在校大学生信用能力与信用意愿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就在校大学生信用状况的研究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网站收集信息进行文献搜索,通过比较分析,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法律、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等影响因素提炼出关于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方面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为改进问卷出现的问题,研究组成员在苏州科技大学石湖校区进行小范围发放问卷,完善形成30题的最终成稿问卷。

2.2 数据来源

考虑到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众多与广泛的分布范围,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样本为随机抽取的214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涵盖全国各地的高校,调研年级涉及本科大一到大四的所有年级,专业包括哲学、经济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艺术学等,性别比例上女性占62.6%,男性占37.4%。总有效样本数为214名在校大学生。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在校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定于在校大学生。据文献梳理发现,人的信用状况会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法律、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等方面有不同的情形,为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需分布在校大学生的不同专业中,这为从多种角度研究在校大学生信用状况分析提供良好的载体。

根据调查目的,将信用行为的评判分为信用能力与信用意愿,信用意愿下设信用认知、行为偏好、消费行为、法律认知、风险偏好五个具体范畴。问卷设置30题,其中1-5题记录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不计入总分;6-8题调查信用能力,每题满分16分;9-30题为调查信用意愿,每题满分4分,按7∶3的比例计入总分,满分为60分。

3 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3.1 基本情况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将年级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均值图1可知,从大一至大四,信用得分呈现递增的趋势,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丰富,对信用知识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将政治面貌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均值图2可得,群众、团员、预备党员的得分均值呈现出递增的状态,预备党员的得分均值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党员的得分均值有一个较小的下降趋势。可以看出预备党员在预备转正时期思想觉悟正处在一个高度积极向上的状态,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发展成党员后会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松懈,也从侧面看出需要对党员进行更好思想教育。

3.2 信用能力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将收入来源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图3所示,收入来源为“部分家人给予,部分兼职赚取”的被调查者信用得分明显高于收入来源为“家人给予”或者“兼职赚取”的被调查者信用得分,由于家人给予的收入来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突然中断,而兼职赚取的收入来源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二者综合构成的收入来源则具有“双重保险”。因而,收入来源越多样,收入结构越稳定,信用得分越高。

将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如图4,信用得分按照经济状况由好到较差依次递减,“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支撑条件,大学生对于信用的认知、能力以及行为会有所欠缺,侧面反映需要加大信用知识的普及力度。

3.3 信用认知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将幼时是否接受诚信教育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由图5可明显看出,幼时未接受过诚信教育的被调查者的信用得分明显低于进行诚信教育的调查者,說明幼时进行的诚信教育对于诚信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幼年时期接受诚信教育启蒙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接触的失信行为是否处理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均值图6中可得,当处理的严肃程度、被调查者的关心程度逐次递减时,信用得分也在相应递减。由此可得,当大学生处在一个周边信用状况较好、处理措施严密的环境中,他们对信用的认知程度更深,其信用得分也会更高。因此,举行信用宣讲以及制定严格的失信处罚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3.4 行为偏好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将图书馆位置选择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信用得分均值如图7所示,选择“否”的总分均值最高,说明该类人群是风险规避型,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信用能力较好;选择“是”的次之,说明该类人群是风险偏好型,信用能力相对较弱;而选择“不一定”的总分均值最低,可以认为该类人群的风险状态极不稳定,信用能力最弱。

3.5 消费行为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蚂蚁花呗的出现助长了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观念,也一定意义上助长了不理性消费的现象发生。将花呗还款选择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在该选项下的信用得分均值如图8所示,当有足够的还款资金,选择提前还款说明对自己的消费有一定的规划能力,秉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不给自己留信用隐患,这个举动是正确可取的。而到期日还款的举动则提现了一定的被动性,基于还款日期的压力而施行,因此其信用均值低于“提前还款”,但是这两种行为均是可取的。而“按最低还款额还款”则反映出对自己的消费规划具有不可控性,不能预留足够的金额填补超前消费的亏空,因而信用均值最低。

随着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电子消费已占据大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地位。通过电子消费的一系列途径方式可以较好地衡量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将实名制认证作为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可得其实名制认证越多,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也就会越高。因此,实名制认证的由多到少会产生信用均分不同程度的递减,具体均值图如图9所示。

是否习惯使用同样的生活用品侧面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人格特征。将购买生活用品的习慣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均值图如图10所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习惯于使用同一生活用品的人属于保守型人格,习惯于规避风险,因此其信用均分最高。而选择不确定是否会更换的被调查者属于温和型人格,他们会规避一定的风险,也会进行一些挑战,因此其信用均分处在一个中等的位置。尝试使用新产品的被调查者则属于激进型人格,他们喜欢挑战新事物,且不惧怕风险,对信用值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其得分较低。

3.6 风险偏好视角下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差异分析

理财属于中高风险,一方面可以用于考量在校大学生对于风险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用于评价在校大学生的金钱管理观念。将对理财的看法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均值图11可得出,“有兴趣,并且正在进行投资活动”体现了具有较高的风险认知水平和较为完善的金钱管理观念,而随着对理财兴趣的减少,其信用均分也在相应的减少。信用均分最低的是不提倡投资行为,反映其对金钱管理观念的匮乏,应多增加此类知识的宣传普及,营造良好的金钱观念。

将答题选择作为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其均值图12可得,选择“继续答题”的被调查者属于激进型人格,追求一定的风险刺激感,会对信用值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得分最低;而选择“难以选择”的则属于中庸稳健型人格,会按照当时的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既不偏好风险也不会选择待在舒适区,因此它的分数会略高于激进型人格的信用值。选择“拿着现有奖品离开”的属于保守型人格,他们不偏好风险,习惯于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做出选择,因而信用值较高。

4 建议措施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年轻群体,对在校大学生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个人、社会以及政府更好地了解、改善和利用自身或人才资源。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用状况,需要从个人、家庭与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进行。

4.1 个人:认识并树立关于信用的正确观念

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自觉认识和树立关于信用的正确观念。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而如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信用观念的丰富资源。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快速了解有关信用行为的案例或者使用电子刊物来阅读信用行为与信用心理香瓜的文献书籍。对信用形成良好的认知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从自身提高信用状况,也更为直接、高效。

4.2 家庭与学校:加强教育、形成信用教育一体化

4.2.1 家庭:以身作则树立良好信用形象

家庭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家庭教育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家庭中的长辈应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从而培养孩子积极的信用行为与心理。

4.2.2 高校:重视在校大学生关于信用行为和信用心理的教育

而各高校应组织各学院进行信用行为和信用心理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与媒体相联系,通过观看一些有关信用行为与心理的案例和宣传信用状况重要性的认知视频来达到向在校大学生进行信用普及的作用。考虑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与信用打交道,学校可以通过联系银行等金融机构来为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信用行为准则与何为良好的信用心理,并最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用状况。

4.3 社会:加大引导、构建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社会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大信用状况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以及构建良好的在校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用状况。

4.3.1 加大信用状况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如今互联网发展得非常迅速,媒体应该通过正确使用互联网这一途径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信用状况不良人士所受到的警告和处罚从而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到信用状况的重要性。例如,各大媒体可以在微博、知乎、QQ、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关于信用状况重要性的正能量推广宣传活动,以促使在校大学生参加并形成认知。

4.3.2 构建良好的在校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在校大学生信用状况分析可以通过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定从而为在校大学生寻找实习、开展活动等提供信用证明。此外,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将为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这将总的有利于健全在校大学生信用体系。同时,良好的在校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对于在校大学生信用状况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为构建好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在校大学生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比如,一旦某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较差信用评价体系就会根据其行为数据等进行评价,而此时学校以及社会就会有所了解,从而对该学生的评奖评优以及将来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以此起到警告作用。

参考文献

[1]铁学健,严鸿雁,孙睿.大学生个人信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19,(35).

[2]郭天云,陈艺婷.大学生信用管理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镇江高校为例[J].营销界,2019,(52).

作者:邹若珉 胡钰爽

信用社会建设研究论文 篇2:

“志愿+信用”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研究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的组织和规范下落实各项服务机制,并以自愿和特色服务为基础,对社会和个体给予支援和帮助,发挥着服务社会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高校应秉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信用品质的原则,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式纳入青年信用体系构建中,整体和深度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关    键   词]  “志愿+信用”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是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举措,可有效改善既往教条化的育人问题。高校既要注重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特质,还需增强“信用”品质。基于“志愿+信用”模式,有战略思想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从传统的临时性、孤立性服务转型为延续性和系统性服务。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式、流程、规则、方法等进行再设计。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

(一)在共青团组织领导和规范下进行

共青团是我党重要组织,有着良好的“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光荣传统。在党和国家战略部署方面,共青团发挥十分重要的号召和组织作用。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就是在共青团的组织和领导下,推进和践行工作行动和任务。新时代下,在共青团的引导和规范下,需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根据社会现代化需求、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诉求,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二)以自愿和特色服务为基础

从发展历程维度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一直以来都是以自愿和特色服务为基础,落实和完善各项服务工作内容和方法。以特色服务活动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救助。无论是由大学生志愿者推进的“扶贫接力计划”,还是“绿色行动营计划”,都由志愿者自愿参与和主动实施。随着大学生志愿队伍的扩大,会不断增加特色服务活动,利用不同的公益项目,助力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注重凸显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既是社会塑造人文精神、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覆盖抢险救灾、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精准扶贫等各个领域。高校可利用内涵深刻、内容厚重的特色公益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层次体验中,使大学生体悟生命价值和意义,并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新的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注重突显思政教育功能,为此需以生为本,有明确目的和方向地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

二、“志愿+信用”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

大学生志愿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发展的稳定剂和助推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需始终坚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需服务于自我健康和高素质成长,服务于学校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作为志愿服务的理念和根本宗旨,注重服务细节和关照弱势群体。大学生志愿者对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多人对社会建立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才能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而这些需要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对普通大众进行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为此需采用“志愿+信用”模式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内容,以保证人文精神塑造和公益服务的品质。

(二)健康可持续推进的原则

高校既要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和“信用”特质,还需推进该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凝聚和团结一切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科学相融合。全面、科学整合志愿服务资源,逐渐形成更强、更持久地服务社会的力量。高校应秉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做好信用体系的完善、服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需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打造一支高品质和健康态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三)加强信用品质的原则

志愿服务工作本身具有显著的公益属性和性质,映照的是志愿者的个人品质和思想觉悟。但当大学生志愿队伍不断扩大后,因工作人员数量增加,在管理和监督上产生一定的难度。为此,在实际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需注重加强信用品质的评价和考核,秉承这一原则,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尤其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金融和信贷服务获得蓬勃发展,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引领提出新的挑战。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和评价大学生志愿者的信用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切实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政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志愿+信用”模式下大學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式纳入青年信用体系构建中

新时代下,个人征信对大学生求职、创业、借贷、出行等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同居民身份证一样,成为大学生身份或信用的标志。目前,大部分院校会将个人征信记录在学生信息档案中,并成为外界考核和评价他们道德品质和信用品质的重要依据。从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志愿+信用”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建设是极其必要的。高校应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式纳入青年信用体系构建中,规范、全面地监督和管理各类信息。

(二)基于“志愿+信用”服务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

“志愿+信用”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创新,应对既往的工作平台和空间进行延伸和优化。基于高校优质和逐渐扩大的志愿者队伍,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信用实践平台。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和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各大院校需全面联动,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工作平台构建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工作当中,打造信用、健康、创新的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以信息化工作平台为基底,统筹管理和布置工作任务。各院校、各院系在联合会的倡议和指导下,需科学、积极建立分会,实现共同协商、上下联动,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性、组织性、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特点和问题,制定统一的培训章程和课程,并联合“暖心工程”“青春正能量”等实践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心且信用良好的志愿者。

(三)整体和深度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需深度嵌入社会环境中,积极引进最新的工作理念和技术。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辐射学生学习、实习、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高校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志愿工作平台,将社会服务与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既要全面强化志愿服务的效能,还需引领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志愿服务的过程,是检验学生能力和品格的过程,更是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现代教育语境下,基于“志愿+信用”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应整体深度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将“志愿”“信用”“服务”等工作要素进行有效串联。基于网络数据和志愿者行动轨迹,对他们的工作成效、态度、信用进行评价和测评。利用可靠的大数据分析,理性和客观地构建志愿服务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可在线上获取志愿服务信息,了解具体工作的流程和细则,而后在线下能快速、有序地投入工作。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丰富和完善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大型赛事、文化传播和推广、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促使志愿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服务精神等获得有效强化,更加科学性、技术性地落实服务工作。同时,高校需注重培养和评价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品质、思维品质,将“志愿”和“信用”进行有效的结合,建设一支专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社会服务队伍。将“志愿+信用”模式贯穿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始终,真正彰显其独特的品质和特征。

参考文献:

[1]田银双,李佳凝.以“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J].才智,2020,4(29):130-131.

[2]刘莉.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4(10):85-86.

[3]张华金,邓飞,谢费斯.闲暇生活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探析[J].大众标准化,2020,4(19):84-85.

[4]潘静.大学生志愿服務的实践育人功能与实施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5):19-23.

[5]石汉荣,徐梦芝,金浙奇,等.大学生志愿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64-65.

◎编辑 郭小琴

作者:周清

信用社会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地方政府行为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研究

地方政府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而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相关行为是否有效,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地方政府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中的行为表现及参与方式

(一)制定宏观经济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目标,指导和推动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如制定GDP增长率、推进“三化”进程和实施“四大建设”的总体目标,并通过实施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系统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社会经济金融的协调运作。

(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搭建银企和谐发展平台。一是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发布了涉及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信贷政策指导文件36个,引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建立政、银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牵头,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参与的政、银联席联席会议,通过互相交流经济金融政策信息,分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协商解决经济金融运行突出问题。三是建立银、企协作制度。建立了湘西州重点建设项目库,按照企业报项、政府立项、银行选项、共同支持的程序,对经过论证符合产业、环保政策规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统一纳入市县重点建设备选项目库,然后再由相关企业提请金融部门自主选择。如2010年湘西州按照调结构、保稳定、促增长的重点投资领域,全辖上报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额达126亿元。

(三)制定产业发展导向,夯实金融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不断加强对各县市产业布局和产业准入的管理,根据各县市的资源、区位、技术、文化等优势,逐步确立了“一主三化”的工业主导战略和“双百双千”工程,形成了吉凤、芙蓉镇景点圈等10余个工业园区,克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向技术、资源优势的转变。

二、地方政府行为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一)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几年来,湘西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本着发展地方烟叶、小水果等特色农业,依托辖区丰富的矿产、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民营矿产冶炼及加工、生物制药及旅游服务业。至2010年末,全辖生产总值达304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49.37亿元、121.27亿元、132.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99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5%,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3%。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金融业得以稳步发展:至2010年末,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60.66亿元,存款年均净增率约33%;各项贷款余额达162.11亿元,贷款年均净增率达12%。

(二)改善了经济金融投融资环境。近些年,湘西州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湘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湘西州信用社会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引导金融生态建设,大大改善了辖区投资的软、硬环境。2009年4月20日,为解脱非法集资给湘西州经济金融造成的不良影响,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长沙举行金融支持湘西州发展专题会议暨银企合作签约仪式,16家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与州委、州政府领导面对面沟通,经过银企洽谈,现场签约项目33个,签约金额42亿元;2010年,全辖8县市先后举办了银企洽谈会暨信贷签约仪式,签约项目65个,签约金额达54余亿。

(三)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商标质押权贷款管理办法》、《金融支持湘西州民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2008年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商标质押权贷款75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贸易融资贷款5.4亿元,缓解了企业流动性压力;2009年在龙山县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成功推出了“信贷+保险+财政”的新型支农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三农”抵押担保不足、大额信贷需求难实现、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的问题;2010年州政府出台了《“金融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全辖金融机构按照调结构、促增长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至年末,全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4.65亿元,同比增速27.18%,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7个百分点;全州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7.18百分点,超过全州GDP增速19.08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政银协调机制缺失。地方政府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抓经济、招商引资和地方财力的增强上,对区域金融工作不愿过多参与。由于缺乏沟通与协调,地方的“经济自主性”不可避免地遭遇货币政策的“刚性”,导致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区域执行过程中的不协调。例如,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战略的调整,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政府召开各类会议仅要求农村信用社参会,且将相当一部分公存款先后从各国有商业银行转存到农村信用社,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银政关系。

(二)地方政府行为本位化。即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经济或社会利益出发,不顾及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有利于本地的政策就用足,不利于本地的政策就敷衍拖延。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观念淡薄,失信行为惩治不力。截止2010年底,湘西州公职人员还拖欠银行贷款1.5亿元,行政事业单位拖欠贷款5.6亿元。二是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现象继续存在。据统计,2008年以来,湘西州企业改制逃废银行债务占改制企业银行债务总额的64%,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仅为33%。据工行湘西分行反映,某企业在该行贷款1.4亿元,累计欠息3864万元,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方便”,使其贷款抵押物得以出让,造成银行抵押物悬空。湘西州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高达19.54%,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湘西州矿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矿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7.2%,工业对GDP的贡献达46%),全辖有电解锰、电解锌企业近63家,按金融信贷准入“电解锰年生产能力6万吨、电解锌年生产能力10万吨”要求,全辖没有1家达到准入标准。而州委、州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整合,但至今尚未见成效。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优、产业结构现状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不匹配,国有商业对湘西州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等信贷管理约束,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基本丧失了信贷权。据统计,金融机构存差数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3年末存差仅为2.52亿元,到2010年末存差达到199亿元。其结果是大量资金外流,使湘西州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需求满足率低。

(三)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在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热衷于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对于能够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科研、教育、环境等方面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调查显示:近5年来,湘西州年均对大中型企业科研活动经费的财政支出只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4%,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仅达1%,用于改善环境建设支出年均仅为2%。这些都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导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与信贷准入的高标准不相符合,形成获得金融信贷支持难的局面。据统计,近5年湘西州信贷资金净投放额年均约12亿元,贷款增速8.8%,其增速比全省平均年增速低15个百分点;与周边地区相比:信贷资金净投放额比怀化少投放19亿元、增速低7个百分点,比张家界少投放22亿元、增速低11个百分点,比铜仁少投放27亿元、增速低16个百分点,比黔江少投放9亿元、增速低5个百分点,比恩施少投放25亿元、增速低12个百分点。

四、改善地方政府行为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议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如对民族贫困地区实行差别金融信贷政策,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把一定比例以上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明确规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促使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经营管理体制,为支持县域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制度保证。

(二)全面落实创立新型金融主体的政策法规。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型金融机构创设制度的宣传解释,使社会公众明白新型金融主体的创设条件、申办过程,以减少行政寻租行为;要通过公开透明的制度建设尽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保险、信托、租赁等新型金融主体的设立。

(三)发挥政府调控对金融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紧密结合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加强区域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融合、对接,通过统筹规划地方产业布局,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金融运行提供持续的发展基础。二是搞好公共信息服务。地方政府不仅要在谋划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时,与金融部门加强沟通,让金融部门提早介入,全面了解项目情况和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在规划实行的过程中定期地与金融部门联系;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办公室,或者充分发挥地方发改委等部门的作用,制订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区域金融业发展,通过经济金融形势季度分析联席会议等形式,定期互通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当地经济和金融形势,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重大经济金融问题。三是着力市场环境建设。地方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经济管理机关的管理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作者:田东山

上一篇:电视谈话节目探究论文下一篇:城乡税制构想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