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情境下的高校危机预防和管理

2022-09-10

高等院校是培育合乎时代要求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要场所, 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与教学秩序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深度与广度的延伸, 我国高校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与社区经济建设的联系日趋密切, 高校已经不在是“象牙塔”;另一方面, 在高校内部, 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学生人数的激增、学分制的逐步完善、就业压力的增强等因素, 使得高校师生必须不断的适应环境的新变化与要求。在内外形势的双重影响下, 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不断, 由于缺乏危机预防与管理的意识、经验和有效措施, 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 也使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与破坏, 甚至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 加强危机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是校园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 危机与高校危机

1.1 危机与高校危机

危机即“危险与机遇”, 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 危机是指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社会情境, 是潜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激化积聚, 一般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等特征。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难以避免危机,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面临危机、不断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高校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 其自身可能引发危机或受到外界危机影响与冲击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所谓校园危机就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 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 可能严重威胁到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与管理工作, 并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事件。这种情况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 并迅速采取行动, 尽可能把危害减少到最低。

1.2 高校危机的表现形式

认清高校危机事件的表现形式, 是高校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加强危机预防, 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环节。总结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危机事件, 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 社会性危机。有两种, 一种主要是指高校因自身管理上的疏漏, 校园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高校的印象, 甚至对整体高等教育体制产生了疑虑和不信任而产生的形象危机。如:教授论文剽窃、道德腐败、经济腐败、债务危机、类马加爵事件等;另一种主要是指因社会性公共危机对高校内部管理上造成的冲击, 如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乱、偷盗等。

第二, 政治性危机。主要是指学生对校方或政府因为不信任或不满意而采取的包括罢课、罢餐、集会、游行、示威、绝食等行为。

第三, 心理性危机。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学生自杀事件, 都在提醒和告戒家长、社会、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危机的预防是目前高校危机预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四, 自然性危机。是指对多数人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灾、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1.3 高校危机的特点

校园危机的发生是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在校园中的反映, 决定了它既具有一般社会危机的特点, 又因特殊的环境背景而带有其独特性。

第一, 复杂性。高校是一个由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聚集的特殊场所, 危机一旦爆发, 它所涉及的对象因对危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就会不同, 这就会使得危机管理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既准确又合理的决策, 危机事件也将日趋复杂。同时, 校园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社会问题与矛盾在学校内的反映, 它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由此带来的复杂性更高。

第二, 不确定性。“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危机在爆发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 但真正爆发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反映的不确定性。

第三, 危机具有两面性。危机本意为“危险”与“机遇”。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失败的根源, 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危机会干扰和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工作, 会给师生的生活与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严重的话会对学校的生存构成威胁。但是, 有效的危机预防与管理却会使学校借“机”重生, 实现体制上的革新。

2 高校危机预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从传统经验上看, 危机管理大多着眼与危机爆发后的救济。而现代管理学的观点却认为:“尽量用少量的钱预防, 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 即危机的预防比危机处理显得更具有意义。如果能在危机未发生之前就把产生危机的根源消除, 既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平衡, 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危机预防是避免危机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但因我们在日常的危机管理活动中未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视, 高等学校近年来各类危机事件的频发, 干扰了广大师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 严重影响了和谐的校园环境。

2.1 建立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加上近年来的高校扩招,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来, 而且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的特点。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第一阶段, 它着眼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 是一种超前的管理。重视高校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的避免危机的发生, 保证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侵犯, 保证师生员工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正常生活与学习。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必须不断的消除校园内外不稳定的因素, 建立校园危机预防和管理的机制, 提高广大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2.2 加强校园危机预防管理, 提升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危机不可避免, 危机事件的爆发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的不确定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预防管理的目的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最好使危机转变为机遇。对高校而言, 危机如果一旦爆发虽然会给学校造成一定的危害或损失, 但是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压力也往往会转变成改革的推动力, 使学校重新评估原有的政策和行为, 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改进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过失。因此,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学校提高构建和谐校园能力的重大考验。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此, 高校管理者要从校园发展、稳定的高度认识危机预防处理的重大意义, 保持高度敏感性, 杜绝麻痹大意, 及时了解各种潜在威胁, 同时做好对抗危机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危机, 战胜那些无法回避的危机, 尽快地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3 高校危机预防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危机管理体制, 使危机管理日常化

好的管理无不依赖于良好的制度, 日常危机管理更是如此。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潜在的危机, 科学的进行预测, 制定措施加以防备, 并做好危机过后的总结, 将高校日常危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3.1.1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或委员会

危机能得到即使处理, 必须有一个危机管理的核心。高校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建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或委员会, 从学校的保安、教学、后勤服务、心理咨询、医院等相关部门选拔专业人员, 并考虑有各系 (院) 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比例。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将有关职能机构整合起来, 避免扯皮、延误时机, 保证能够紧急状态下各方面的有序协调运转。故小组的成员应当是可以迅速联系到的职能部门的核心人员。危机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应该为:处理校园内外的突发事件, 制定危机处理计划、预案, 监测、评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预防意见, 组织危机预防阶段的宣传教育、训练, 善后处理、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等。

危机管理小组或委员会应该成为学校的一个常态机构, 小组委员会成员要定期的讨论、修改危机预防计划, 及时向学校建议需要关注的领域。

3.1.2 制订危机管理预防计划

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危机预案的制定、演练, 用法制化的方式明确学校危机处理的范围、模式、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等, 防范于未然。预防计划制定后, 学校还应该适时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从中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修正, 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1.3 建立危机监测、评估体系

监测预报是危机管理的前提, 它的作用在于发现危机, 为防范危机提供依据。然后对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强度、范围做出评估, 并将评估的结论告之全体师生, 以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并做好防范准备。因此, 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危机监测、评估部门, 配备一定的信息安全预报员, 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并发布相关的信息, 为学校领导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对捕捉到的危机信息及时加以修正, 但要注意的是信息的监测与评估必须科学、公开、透明, 坚决杜绝信息的漏报、迟报、瞒报、伪报。

3.2 制订危机处理预案

危机处理预案是危机预防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的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 将危机对人、财产、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有统计表明, 有效的处理预案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无预案的百分之六。因此对高校管理者而言, 制定相关的危机处理预案其意义将不言而明。处理预案在内容上要求必须含盖危机的类型以及各类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的预测与评价;紧急联络数据库;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确定和准备;组织人员的职责;行动计划的战术和程序;训练与演练;危机善后的恢复程序等。预案制定并获得通过后须定时演练, 使每一个人都熟悉应急预案, 使各类人员熟悉自己在危机中的行动方式和路线。如:关键机构和人士的电话号码、备用号码;学校的详细平面地图、各类建筑物以及临近区域的地图;关闭、封锁学校或建筑物和撤离人员的指导方案等。

3.3 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与培训, 增强广大师生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高校应加强日常危机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和危机处理技能培训, 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应对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危机意识较差, 普遍忽视对师生的危机教育, 相关课程更少, 更没有针对防止高校危机事件的实践训练项目设计, 如:心理训练、体能训练、生存训练等。因此, 高校应该在日常管理中, 增加有关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宣传教育及培训;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门基础课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防范、处理、应对危机的综合思维能力;经常邀请公安、消防、驻地部队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入校讲解危机处理的专业知识, 提高师生危机处理的技术与技巧等。

3.4 加强校园环境的安全建设, 树立大校园安全观

校园平安是和谐校园的保障, 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高校以及高校四周都是一个人员群聚的场所,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 校园问题社会化, 社会问题校园化的现象日趋突出, 诱发校园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素增多, 给校园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校园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其复杂性, 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一个校园范围之内。因此, 加强校园危机预防, 必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 除了对校内的环境加强巡逻, 防止可疑人员进出校园, 对容易引发危机的校内设施及时检查和修理;对于校园周边环境要随时观察, 与社区、街道、公安、消防、商店等部门保持顺畅的信息沟通与合作。

俗话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大量的事例表明, 相当多的危机是可以控制、可以预防的。为此, 高校应加强日常管理, 树立危机意识, 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 做好危机预防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建立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 把危机预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优化校内外环境,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 提升校园应对危机的能力,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团结、有序的校园。

摘要:和谐、稳定的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机事件的爆发, 不仅严重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 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学校危机预防、管理和应对能力, 是保障校园安全, 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和谐,危机,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 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 朱敏.北京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调查[J].青年研究, 2005 (2) .

[3]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8) .

[4] 甘国华, 秦川.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5 (3) .

[5] 计卫舸.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有关问题之探讨[J].理论前沿, 2005 (17) .

[6] 简敏, 杨化.创新危机管理体制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8) .

[7] 白淘, 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上一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下一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