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会建设理论层面思考论文

2022-04-30

【摘要】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个人征信的认知偏差、征信意识薄弱等问题,征信教育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用社会建设理论层面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用社会建设理论层面思考论文 篇1:

试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诚信缺失及其规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背信弃义、弄虚作假、行骗欺诈等各种不诚信现象日益滋生蔓延,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这些虽非社会主流,却已相当程度地阻碍了社会发展、国际交往和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败坏了社会风气和国家声誉。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 诚信缺失; 规制

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的主题、价值诉求和理想目标,已深入人心。在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中至少有五个与诚信建设密不可分。民主法治是政治层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是经济层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管理层面的普遍期待,充满活力则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而诚信友爱本身就是文化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无疑都离不开诚信原则的规范、支持和维护。没有诚信,社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已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是达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态势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强势扩张,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催生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造成了许多人道德冷漠,致使人与人之间关系隔阂、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社会的诚信根基受到撼动,诚信这一传统美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实践的严峻挑战,失信现象触目惊心。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冒劣质食品、药品;从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到伪造假账骗税逃税;从股市造假到企业“三角债”;从普通人恶意消费透支到一些官员言行相悖、道德败坏等,所有这一切都正在消解着社会中尚存的良好人际关系,严重动摇着整个社会和谐运作的伦理道德根基,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障碍和突出瓶颈。和谐离不开诚信,诚信能够带来和谐,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

一、 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其中个人诚信是前提,企业诚信是中心,政府诚信是重点。

1. 社会和谐离不开个人诚信。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诚信关系最基本的载体。诚信作为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与外在表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无论是孔孟的“人无信不立”、“诚者,人之道也”的千古传唱,还是“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抱柱之信”等佳话的不绝入耳,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诚信的推崇与敬仰。千百年来,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假外求应自备于我的首要德性、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然而,当今社会个人诚信缺失的现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办假文凭、做假证件、开假发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

2. 企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诚信关系的主要载体,其诚信度不仅直接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市场关系的维系和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失信惩治机制弱化等原因,企业失信现象仍很严重,主要包括:(1)企业对消费者失信,大多表现为产品或服务质量差,甚至制假售假坑害消费者;(2)企业之间的失信,主要有不正当竞争、合同欺诈、合同违约;(3)企业内部失信,主要指企业失信于职工;(4)企业对社会的失信,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采用各种手段逃、偷、漏税,有些则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或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有些则兼而有之。企业失信现象的大量存在已成为制约市场秩序乃至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瓶颈。有专家估计,我国市场交易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2]一些知名企业也因失信行为搞得声名狼藉乃至破产,如南京冠生园、三鹿集团等。

3.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点、关键和灵魂。所谓政府诚信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社会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必须履行其对公众承诺的责任及由此获得的信任。目前,我国政府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权力过于集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理念欠缺等多种原因,政府诚信缺失现象在某些领域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1)政策不诚信,常常是一届政府一种政策,或政策朝令夕改、政出多门;(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机关实践承诺不到位;(3)政务不公开、决策不透明、信息不对称;(4)政府机关内部职能界定不清,相互“扯皮”现象严重;(5)政府行政的错位、越位和缺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6)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保护主义严重,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7)少数政府官员官德失范、或随意行政、违法行政,一些公务员“官僚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

二、 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1.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2.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3. 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4.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 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经济利益的驱动,利己主义膨胀,利欲熏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获得了独立经济人地位,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膨胀,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社会诚信受到冲击。

2.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社会活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在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市场监督和信息反馈等诸多方面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在对失信者处罚力度还缺乏有效的措施。此外,某些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方法不当、自身素质不高,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舆论环境作用不充分等,也是失信存在和蔓延的原因。

3. 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十多部,对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信用要求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并且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对造假,在美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加上10年徒刑,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对造假的赔偿只有两倍。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近年来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4.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分官员不正确的政绩意识。基于“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作怪,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于所属企业恶意欠债逃债行为,千方百计予以包庇,甚至为其出谋划策;对于外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是依法加以保护,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横加干预。一些地方干部为了政绩私利,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制假售假者听之任之,并为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干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查处,成了制假售假者的保护伞,以至于一些地方制假售假达到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

5. 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诚信是社会道德在企业经营中的体现。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那么企业经营的诚信也就成了问题。不可否认,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有关。由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经营道德错位,许多企业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其行为已远远突破了应有的道德防线;有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抢注商标、偷税漏税等,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

四、 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诚信缺失的规制

信用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信用法律制度的创立和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统率作用,坚持以下几个关键点将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

1. 立法先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诚信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法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权利和义务,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制建设就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法律监督等环节,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诚信作为法律原则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文中已有直接体现,如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宪法》、《刑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相关的条文中也规定了违背社会诚信的法律责任,间接体现了诚信原则。打造信用,立法先行,这是法治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征信国家”通行的惯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一部统揽我国信用建设全局的《社会公平信用法》,对我国信用机构的设置,信用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它主体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有效推进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诚信是社会的诚信,只有公众正确认同诚信的价值,社会建立了有效的诚信机制,法律为诚信价值提供了保障,诚信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用才能真正发挥,经济才能增长,社会才能发展。

2. 示范激励。从信用结构来看,政府信用始终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没有良好的政府信用,就绝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重塑政府信用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无可替代的示范激励作用。

3. 市场主导。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举办者不应是执法者身份的政府机构或在市场中居垄断地位的利益团体,而是应当由民间投资者联合出资组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信用体系建设给予政策性的支持,扶持信用产业的发展。政府完全可以把基础信息公开,让多个信用公司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公平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良的信用服务。按照政府职能转变、WTO和电子政务的要求,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依法披露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步伐,提高政府各类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要尽快实现银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登记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依法向社会的公开披露。

4. 建立制度。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失信惩戒等一系列信用制度,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切实保护守信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奠定法律基础。同时,政府部门要营造有利于信用卡流通、开展商业信用、进行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保理与合法讨债等在内健康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切实培育和扩大全社会的信用需求。总结我国信用体系试点和示范经验,借鉴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强政府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各界和市场交易提供社会化与市场化的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和信用咨询等信用服务。

5. 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会员资料设立行业信用数据库,依法公布行业内失信者的黑名单,通过组建行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行业协会信用平台,形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的行业信用环境,为社会化的商业性联合征信体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分类组建信用平台,实现信用联合征集。在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依法公开披露的基础上,形成包括各级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征信体系、社会化的商业性联合征信体系;市场主体的自我服务性信用体系和同业互助的行业协会征信体系在内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合法征集与使用。

6. 加强监督。要倡导社会信用观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和完善其信用自律机制,重视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以及信用环境的监督作用。

7. 构建个人和企业社会信用制度。所谓个人社会信用制度,是指根据居民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惩罚与诉讼的情况,对个人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后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或贷款多少的制度。企业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和立业之本。要尽快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国有、民营企业要有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尽快建立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

8. 加强银行信用建设,构筑强健的金融体系。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体系的支柱,必须努力建立和完善诚信的金融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建立诚信的经营考核体系。

总之,诚信教育是基础,个人信用是前提,企业信用是中心,政府信用是重点,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在诚信建设中,必须把社会的立法建设、制度建设和个人的诚信品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德法并重,重塑诚信,建成真正的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苗荣,刘桂云.诚信机制: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内核[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

[2]赵黔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游伯笙.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诚信体系[J].福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

[4]殷建国,郭兴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

[5]方培虎.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J].铜陵社会科学,2004,(4).

[6]钱寿海.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李 萍

作者:张跃铭

信用社会建设理论层面思考论文 篇2:

大学生个人征信意识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个人征信的认知偏差、征信意识薄弱等问题,征信教育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本文主要根据大学生征信意识薄弱的表现,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所提原因,探究提升大学生个人征信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征信意识;征信教育

引言

在对现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小组于2020年5月5日制定了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平台以手机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江苏省镇江市范围内的高校大学生近300人发放了问卷,得到218份有效问卷。此次调查分3个部分,分别从大学生信用消费、大学生信用贷款、大学生对征信的重视程度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征信意识进行了解。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有效填写问卷的218人中,男生占比36.7%,女生占比63.3%,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在所学专业方面,文科类专业比36.7%,理学类专业占比11.93%,工科类专业占比12.84%,经管类专业38.53%,文科类与经管类专业人数较多。

1.大学生征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基于江苏省镇江市范围内高校大学生征信意识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1信用消费方面

(1)在信用透支额度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信用透支额度越高越好,并未考虑自身还款能力

数据显示,大学生主要资金来源于家庭且生活费处于中等水平,74.31%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剩余不多,近20%的大学生出现负债。部分大学生盲目希望提高信用额度而并未考虑后期自身还款能力,并不考虑因此可能带来的对个人信用情况的风险。

(2)近1/4被调查大学生有过逾期还款的经历,且逾期还款的原因主要是手头没有足够多的现金和平时不注意看是否到了还款最后期限在问到“您是否有过逾期还款的经历”,24.11%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有过,其逾期还款主要是“手头暂时没有足够多的现金”、“平时不注意看是否到了还款的最后期限,无意识下的逾期”,占比分别为48.15%、40.71%,剩下11.1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逾期不逾期还款无影响,只是多点利率的事情”。可见部分大学生信用消费并未考虑自身还款能力且使用信用消费后并不在注意最后还款期限,不在意逾期还款对大学生个人征信的影响。

(3)过半数大学生将父母下个月生活费作为信用消费还款主要渠道,父母成为大学生信用消费隐形还款人,其信用状况的维持处于被动状态调查显示,父母生活费、兼职收入和压岁钱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还款渠道,分别被79.46%、39.29%、22.32%的使用信用消费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下个月生活费成为大多数使用信用消费大学生还款的首选渠道,一旦生活费稍有变动时,大学生信用还款就可能出现违约情况,影响大学生个人信用情况,而大学生依旧乐此不彼,信用危机意识薄弱。

(4)大部分大学生并未注意消费信贷产品的借还记录是否将上报到央行征信系统,逾期不还对后期个人征信是否有影响在问到“您知道下面哪几款消费信贷产品的借还记录会上报到央行征信系统,逾期不还后续将会影响个人信用”,花呗被82.11%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其次是借呗,占比61.93%;京东白条,占比59.17%;京东金条,占比42.66%;微粒贷,占比33.94%;苏宁任意付,占比28.9%。实际上,目前,花呗的服务主体没有查询、上报央行征信;京东白条是和花呗相似的网络信用支付产品,目前也没有收到客户反馈有上征信的情况;借呗、京东金条、微粒贷、苏宁任意付的数据则会上报央行征信系统,苏宁任意付使用时会上报征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哪种消费信贷产品数据将会上报到央行征信认识不清,对各种消费信贷产品对后期个人信用的影响程度重视不足。

1.2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方面

(1)办理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中近1/4后续还款有过违约现象(逾期还款或者不还),未到还款期限的学生中则有少数允许后续还款有违约现象发生在已经需要到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中,问到“您后续还款有过违约现象吗”,31.25%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有过,而在未到还款期限的大学生中,也有2.08%的学生表示允许后续还款有违约现象发生,2.08%的大学生表示允许后续还款偶尔有违约现象发生。

(2)半数被调查大学生不关心国家助学贷款的个人信息和还款情况是否将会上报到央行征信系统在问到“您知道助学贷款的个人信息和还款情况会被录入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吗”,只有55.96%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知道,而剩下44.04%的被调查大学生则表示不知道。

1.3大学生对征信的重视程度方面

(1)近半数大学生混淆“征信”、“诚信”概念。在问到“您了解过个人征信吗”,只有49.54%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了解”,另外50.46%的被调查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又问到“您是否认为征信和诚信是完全一样的”,27.52%的被调查大学生持肯定答案,“征信”、“诚信”混淆不清。

(2)过半数大学生目前为止从未查过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在问到“您是否了解您目前的个人征信报告”时,66.06%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从未查过”,只有32.11%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了解,记录良好”。

(3)大学生征信意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落实到日常生活行动。在问到“您认为不良信用信息一旦被录入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将会对今后的什么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绝大多数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对办理信用卡、房贷车贷等各种贷款、入职、人际交往、办理金融业务均有影响,表明大学生对征信不良的后果认识比较到位,但觉得征信离自己很远,并未真正去关心和维护自己的信用情况。

2.大学生征信意识薄弱的具体原因分析

2.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征信模式。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发展,但是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首先,我国的征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并未完全形成,社会信用记录缺失的情况仍然存在。其次,在社会建设中,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全国性法律法规尚未建立,难以对社会信用行为进行约束。

2.2家庭教育不足

目前大学生多为“90后”和“00后”,在步入大学之前,家庭教育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诚信道德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征信问题不甚在意。

2.3高校教育不足

高校作为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桥梁,在学生征信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据问卷调查,76.92%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及学院为举办过征信教育宣传活动,42.31%的学生表示征信教育仅仅只是形式,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征信。如今,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诚信档案,但是对学生的约束不足,教育只是拘泥于表面,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2.4学生认识不足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容易被社会不良信息诱骗,从而对自身的征信造成影响。其次,大学生由于未完全接触社会,自身的道德判断力较弱,容易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消极事件当做社会本质,被不良风气影响,产生不诚信的现象。

3.加强大学生征信意识的对策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征信意识,还需从源头抓起。大致可从两方面入手,即大学生群体本身与整个社会。

从学生自身看,大学生应提高思想觉悟,这有助于征信意识的增强。学术不端、逾期偿还助学贷款等行为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就是错误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并未深入学习且未在生活中贯彻诚信思想。诚信虽与征信有所不同,但却都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诚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征信意识,可以避免一定的征信问题。其次,大学生也应主动学习一些金融常识,对征信有初步的认识。随着对征信的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征信的重要性,从而会自觉提高征信意识。

大学作为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对其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若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征信意识,则不可忽略大学所发挥的作用。大学主要有引导与约束两方面的作用。

从引导的角度来看,大学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当地开设一些征信课程。对于经管专业,可以适当地拓展征信课程的深度,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科普;对于其他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在为大学生科普征信概念的同时,强调征信的重要影响,以此引导学生提高征信意识。除此以外,高校可以选择联系当地的征信机构,不定期的在校园开设征信系列讲座,用现实中的案例强调征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理解“征信”二字的分量。

上文提到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学习思政课程、贯彻诚信思想,这其实反映出教学课堂的不足:教学方式死板、学习氛围不浓厚。因此,对于思政课程及征信课程,学校应采用更为新颖、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内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除上述举措外,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征信氛围。定期、连续的征信宣传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征信的了解,同时还应注意宣传手段的创新。展板等传统的宣传很难令学生驻足,公众号等新媒体更受学生青睐,高校可开辟新型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征信。

从约束的角度来看,大学可以考虑设立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用行为的历史记录”。信用档案应如实记录,不可随意更改,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信用档案不应仅作为高校内部自身的资料,更应与社会征信系统对接,从而让大学生更早的意识到征信的重要性,刺激其提高自身的征信意识。

从整个社会来看,我国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提高大学生征信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以分数看高低,诚信教育应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父母也应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静.大学生征信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06):72-74.

[2]赵志芳.第三方征信成为大学生信用参考[J].中国商界,2016(06):97.

[3]谢婉莹.征信,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论《大学生与征信》[J].中国证券期货,2011(11):202.

[4]关搏.大学生征信体系的建立——就国家助学贷款浅谈[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12.

[5]江莉.论大学生与征信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1(04):3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924。

作者简介:黄静怡(1999.7--),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

高欣瑜(1999.1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

覃玉朗(1998.1--),女,壮族,广西河池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

作者:黄静怡 高欣瑜 覃玉朗

信用社会建设理论层面思考论文 篇3:

征信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最大挑战,是传统的城市管理问题在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影响城市社会和谐和居民利益。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征信体系在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减少行政成本、改善城市管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城市管理中,征信体系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利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征信体系可以增强民众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居民自律意识,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二是征信体系可以提升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手段,构建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3.016

一、征信体系内涵与征信体系建设

(一)征信体系内涵

信用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通常是指在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在商品贸易中达成的一种互相信任关系。信用在不同学科领域或实践层面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达。在伦理道德层面,信用讲求诚实守信并以此约束人的行为;在法律层面,信用通常指当事人契约之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社会学中,信用指建立在社会心理因素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经济学层面,信用是借贷双方兑现承诺的一种交易,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内容。

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注重发挥信用的作用。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指出:“更有用的方法是从信用交易着手”;另一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也曾这样概括:“货币实际上就是信用问题”。在中国,“征信”一词源于《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当下,征信一般被理解为通过依法收集、传输、存储和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以此帮助人们判断和控制风险,服务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征信体系就是与信用、诚信和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架构、文化教育以及市场管理等共同构成的体系。

(二)国内外征信体系建设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实践并形成了不同模式。典型的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模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政府基本采取这种模式;二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采用的模式;三是会员制模式,主要是日本政府推行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地方探索与实践。如上海自上世纪末就启动了信用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了涵盖信用管理制度、征信数据平台、信用服务行业和社会信用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由“一个平台和两大系统(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构成的征信体系。浙江省2010年提出构建执行征信系统,2011年又将执行征信系统纳入“平安县市”考核工作,浙江在全省法院、公安、工商、金融等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此外,广东、湖南、天津等地方政府也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其次是国家层面的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征信管理条例》并于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作出部署。可见,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运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

二、当代城市管理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城市管理的内涵界定

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的人和物两方面因素进行的整体性管理。[1]城市管理是一个多维度、多结构和多层次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一是宏观上的城市管理,主要指政府组织或相关机构对城市所有事务的管理;二是中观上的城市管理,主要指政府专设机构或职能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秩序的管理;三是微观上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对扰乱社会秩序和正常经营的具体事件的管理。[2]本研究所探讨的是微观层面的城市管理,意在分析当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检讨当前城市管理工作机制与方法,解决城市管理具体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当代城市管理问题

城市问题是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客观现象。作为城市问题的组成部分和末端呈现,城市管理问题是指城市管理活动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困扰。当前城市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常见问题大致可分为建筑规划类、生产经营类、环境卫生类、城市交通类和市容市貌类(如表1)。城市管理问题不但给本来应该美好的城市生活制造了不和谐音符,扰乱城市生产生活秩序,也与现代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其实,城市管理存在问题是客观现象,城市管理问题本身也并不可怕,但如果陷入“整治-又现-再治-再现”的重复怪圈,就会严重困扰社会管理活动,就会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当代城市管理问题成因

当代城市管理问题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但可以从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机制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1.城市居民自身原因

城市居民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居民状况关乎城市管理水平。从当前城市居民整体状况看,至少有三方面不足:

(1)城市居民遵纪守法意识和文明意识薄弱。文明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居民都应当遵守和倡导的基本规范。尽管当前城市居民遵纪守法意识和文明程度比以前有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比如,尽管我国城市管理有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但依然很难避免违章建筑、违法经营、违反交通规则等不良行为。

(2)城市居民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低下。城市居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城市居民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才能管好城市。从现状来看,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普遍不强,多数居民认为,“城市管理是政府的事,我只是被管者”,甚至“城市管理与己无关”。这些思想误区和认识上的不足影响着其意识提升。

(3)城市居民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是指在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时立足于整个集体,做好配合。城市居民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城市整体利益决定了居民对城市管理的配合度。近年来,在西方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冲击下,民众集体意识整体弱化是客观事实。城市居民的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薄弱,突出表现为:凡事利字当头,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对集体和对城市整体利益关注不够,若损及自身利益或者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不支持或不接受城市管理活动。

2.城市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为三方面:

(1)系统意识不够,缺乏整体协作。作为城市总体发展的一部分,城市管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城管、城建、公安、工商、交通、环卫等多部门,管理部门间职能上有交叉,流程上有真空,也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在部门利益面前存在“有好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不良现象,各部门之间联手联合与联动不够,协作不够,合力不强。

(2)长远意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是一项动态性、反复性工作,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也绝非朝夕之事。当前,城市管理重眼前而轻长远,主观性、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规划。就管理行为而言,突击执法、集中行动、专项整治等是主要形式,[3]以至城市管理综合整治一拥而上,表面见效,运动后一哄而散,死灰复燃,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法规不完善,执法形式单一。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当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依据主要是《行政处罚法》,尚缺少专门的城市管理实体法规,现有条款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执法手段以单一的经济处罚为主,对居民接受处罚后的改正态度和效果缺乏关注。同时,城市管理中存在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的现象,助长了说情风、钻空子和不当交易与腐败等不正之风。城市管理执法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实质是社会信用的缺失。[4]

三、征信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适用

(一)征信体系与社会管理

征信体系最初主要为借贷市场所用,服务于银行业发展,后扩展至商品交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征信体系功能不断拓展。西方各国政府已开始探讨和发挥征信体系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信用监管和惩戒相结合是西方近年来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征信体系逐渐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4]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加速,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成为党和政府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此外,网络问题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管理的革新,也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探讨网络管理下的社会监管形势。在此背景下,征信体系在我国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并得到了应用,其应用主要分以下方面:一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部门或领域利用征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管理;二是工商企业、行业协会等运用征信体系改善生产经营与商品交易管理;三是税务部门借助征信体系保障征税、交税活动,解决税收管理问题;四是通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结合相关信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五是司法机关借助征信体系,通过搜集、共享甚至公开个人信息等手段解决“执行难”问题。也有学者主张,结合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与需求,针对征信体系进行网络社交管理,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网络征信时代。[5]

(二)征信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适用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管理中,征信体系同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利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征信体系可以增强民众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居民自律意识,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就城市管理而言,缺少城市居民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必然陷于困境,而提高城市居民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最关键的措施。征信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注重信息资源利用和公民信用考核,讲求惩戒与预警结合,促进自律和他律统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自律意识,促使公民将个人利益融入社会公共利益之中,促进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二是征信体系可以提升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手段,构建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征信体系可以实现信息在不同部门的传输和运用,借助信息共享,促使部门间加强合作,变城市管理后果惩治导向为原因破解导向,同时弥补执法形式单一的城市管理短板,以丰富执法手段,推动城市管理流程再造,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长效化。总之,征信体系可以通过增加违约成本,减少行政成本,约束城市居民不文明行为,以他律促成良好意识和生产生活习惯,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理念,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我国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将征信体系运用到城市管理中,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杭州市2006年获批省信用建设试点城市后,启动了城市征信体系建设,将“健全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作为“生活品质之城”品牌建设的基本内涵,通过开发和完善市民卡系统、出台市民信用奖惩办法等手段,发挥征信体系建设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6]上海在2010年提出以征信制度建设为契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诚信上海”。[7]另外,上海还尝试通过利用电子监控,对城市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将相关信息纳入“公共征信”系统。[8]宁波市2013年提出,城市执法和相关行政部门要利用信息平台对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调查等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存储和共享,严查城市管理中违法违纪行为。[9]显然,征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创新的手段。

四、城市管理征信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营造城市征信管理的氛围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管理是城市建设运行的重要保证。培养社会诚信意识,优化社会环境,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就当前城市管理而言,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打造“诚信守法”的城市精神,本着“全面普及与重点突出,持续性和阶段性并举”的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宣传教育,强化公民诚信道德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另一方面要本着“道德与法制结合,自律与他律并用”的原则,依据现有法律规范,加大对信用不良行为的惩戒力度,让违法违规者在身份管理、教育培训、租房住房、证件办理等方面受到警告或限制,提高公民违法与失信成本,压缩城市违规失信空间,培养“守信者利,失信者亏”的自律和他律意识。

(二)完善城市征信管理规章制度

城市管理征信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没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城市管理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征信管理条例》等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符合不同城市特点的《城市征信管理体系建设条例》,明确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重点开展信息采集保密与使用、征信机构设立与监管、征信程序及违规行为认定等方面的法规完善工作,让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建立城市征信管理专门机构

城市征信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特点,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框架是城市征信系统的重要保障。作为当代城市,要结合市情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的城市征信管理统筹协调机构,促进城市征信管理的层级与条块互动;可依托城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建立专门的征信管理专门机构,明确其在城市征信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具体推进城市征信管理体系建设和监管工作。

(四)实现城市信用信息的共享

信用信息数据是支撑城市征信体系的基础。当下,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城市管理征信系统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公民信用信息“碎片化”的客观事实不但制约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也影响城市管理效率。城市管理应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托城市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实现银行基础数据库、工商部门企业信息数据库、公安部门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开发包括城市征信管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公开等内容的城市管理征信系统,为城市管理搭建容量大、传输快和应用性广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在城市管理系统内各个部门推送、流通,借助信息化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并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五)促进征信建设的社会参与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变革的中坚力量。调动全社会力量并整合全社会资源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征信系统固然需要政府主导,但建设城市管理征信系统并非政府一家之事,它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征信体系要在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在城市征信管理中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应结合城市管理需要,尽快催生和扶持一批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征信管理第三方机构,承担公民信用记录的征集、咨询、分类、评估等工作,由其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城市管理征信系统建设社会化,打造城市征信管理合力。

城市管理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居民根本利益。诚实社会呼唤公民诚信,城市管理需要征信支持。城市管理征信体系建设是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的体现,是塑造城市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激活社会发展因子的点火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说明: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史研究”(15BDJ026)、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工程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发展道路研究”(2015MGCHQ008)。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2]孙柏瑛.我国政府城市治理结构与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3]罗许生.从运动式执法到制度性执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5(7).

[4]杨柳.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被执行人信息公开——以浙江法院执行征信系统建设为研究对象[J].人民司法,2012(17).

[5]吴晶妹.开启网络征信时代[J].金融世界,2015(3).

[6]杜泽俊.关于推进杭州市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7).

[7]施凯.加快征信制度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N].解放日报,2010-02-21.

[8]苑广阔.“宠物扰邻”与“公共征信”[N].甘肃日报,2015-11-11.

[9]宁波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实施办法[N].宁波日报,2013-12-27.

责任编辑:王 缙

作者:陆继锋 曹梦彩 刘自豪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专业人才培养下的经济统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