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2024-05-09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通用6篇)

篇1: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期待作出国际贡献

致力于建造一个“重信守诺”的诚信社会,打造“无信不立”的信用体系,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鲜亮特色。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也期待为国际及地区信用体系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日前会见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国际顾问理事会成员时表示,中国支持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平衡的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现有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与标准。

在克服现行国际评级体系主要缺陷、给市场更多选择方面,中国已经作出了实际努力,与美俄共同出资组建了全球首家“非主权国际评级机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打破了西方三大评级机构行业垄断的局面。6月25日是该集团在香港正式成立一周年之日。

继续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进与完善的意愿,要求中国加速建设好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当然,中国经济3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诚信”价值观相冲突的现象,民间借贷违约、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问题,更在催促中国加速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张高丽在23日的会见中表示,中国正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共享,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分析说,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除了是率先垂范者外,还是信用体系规则的最高守护者和裁判者。因而,政务诚信的建立必须具有优先性。上海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陆小文说,政务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风向标,亟待将政务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据悉,中国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分析人士表示,从国家层面进行信用体系建设的设计,有助于打造“国家样板”,又好又快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市场交易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信用,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就是要通过强制的方式规范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建构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由央行牵头建设信用评估机制,而在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界则依靠数据逐渐建立起一套虚拟社会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带来巨大价值和财富,2013年的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

燕继荣表示,商业领域信用体系为政务、社会、司法提供了“发现-惩戒”的模式,而这一模式需要制度和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前者的成功探索经验可以为后者借鉴。

201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开通“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统一对外公布“失信者黑名单”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同时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有关单位定向通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了中央对信用的重视。2013年中国有500多万人对其个人信用报告进行过查询,体现了个人信用意识的增强。包括江苏、贵州、陕西、江西等省份在内的中国多地纷纷进行了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尝试。燕继荣说,中国在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方面正在大踏步前进。只有破解了信用方面的“囚徒困境”,才能为国际信用体系的完善作出更多贡献。

篇2: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如果说经济、政治和法德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结构之骨,那么其信用体系就是该社会结构的筋。一个信誉差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一个信用水平低的社会则不可能有很好的公序良俗。在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社会信用缺失的恶果埋单。

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而且信用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以避免资源配置的自发性为理由,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禁止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同时,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因而失信行为广泛发生。此外,造成中国目前信用危机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社会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诚信意识的背离。市场经济对大众行为的根本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动机方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这是导致人们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封建专制长期压抑对诚信意识的扭曲。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面临着“人治”社会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不仅人们的欲望不能真实地表达,思想也受到种种限制。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实诚信却常常吃亏遭殃,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第三,道德教育政治化对诚信意识的弱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对

德育非常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与政治教育相融合,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服从于政治需要,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个人本性的“诚”,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是导致失信的重要原因。

第四,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薄弱,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五,信用中介服务十分落后。目前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因此,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信用体系建设大致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公民信用等三个层面问题。不过,人们更为热衷于讨论的是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问题,而对至关重要的政府信用问题却鲜有问津。所谓政府信用就是民众和社会对政府信誉的主要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是国家信用的主题,同时也是执政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政府信用堪称一国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取信于民”是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政府信用直接关系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信誉,政府信用是政府权威的灵魂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张维新先生的观点一样:“要建设中国信用体系,首先要打造信用政府”。实际上,政府的威信一靠外在的政绩,二靠内在的信用,以牺牲政府自身的引用炮制的所谓政绩必然是“失信于民”的泡沫政策,“取信于民”其实就是政府最大的政绩,最有威信,最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通过“取信于民”赢得民心的“信用政府”,用老百姓的大实话讲:政府“说话就要算数”。

俗话讲: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无形的心中之秤就是用老衡量政府信誉度的“信用之秤”。政府信用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政令朝令夕改,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行政腐败严重,行政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泛滥,行政缺乏透明度,制造行政神秘感氛围,滥用行政管制,不当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倾向明显等等。在现代法制国家,政府治理模式已经由官僚行政向民主行政、人治型行政向法治型行政转变,而民主型行政和法治型行政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恪守信用。政府的存在就是基于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服务的需要,用句中国式的政治话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政府制定的每一项法规、政策,措施其实就是对民众的承诺,都是与民众订立的无形的公共契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滥用职权,执法不力,执法不公、执法随意,甚至执法犯法都是对政府信用的嘲笑。

市场经济是最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色的隐喻,信用经济的理论不仅仅指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个人或企业的市场行为要诚实守信,同时也强调作为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督主题的政府也应恪守信用,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后果负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应当坚持“有所谓”和“有所不为”的理念,戒掉动辄行政管制之“瘾”,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正当的市场调节行为。信用政府的魅力不只是在于美化政府的形象和提升政府的信誉,还体现在可以赢得民众的信赖,支持、配合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实现内外两方面的“双赢”。因此,讲求信用,取信于民是政府的形象所系和魅力所在,也是广大老百姓的福祉所依和民心所向。

孟子曾说:“诚,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与性善论基础上的,天道本身就是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诚不是法制社会对个人必须做出的基本要求,而是整个个人对社会的义务。

道德的诚信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利害算盘的诚信,而非换取利益的筹码、追求诚信并不局限于你的职业、年龄、社会地位,它是人的一种操守,是道

德、人格不可获取的因素,也是确立了这样的道德诚信,各种诚信制度才能从道德上得到保障。信用的建立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制度上不完善的转型期,诚信往往会使眼前利益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时道德的诚信尤为可贵,如果大家都追求策略的诚信,那么在诚信还未能获得明显利益的情况下,谁会讲究诚信?诚信又从何开始建立?

政府在信用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即政府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对失信行为的裁判者。政府的信用形象和维护信用的能力出现偏差,社会整个信用状况就会产生动摇。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给者。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在全社会的信用总量中起着支配和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关键是规范和提升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

建立信用政府,最基本的要求是“办事有章,言而有信”,转变职能,政务公开,依法行政。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其次,要加快制定《行政许可法》等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新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以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搭建起政府信用平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再次,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政府行为透明、积极、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使政府向服务与监督并举的角色转换,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不仅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还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尽快建立。在建设信用体系方面,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颁布法规,制定政策,实现对经济的指导,确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其二,支持守信,惩戒失信,行使广泛的监督职能,保障社会信用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律师、会计师、医师等各类维持诚信人员的监督管理及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方面,政府也应承担重要责任。

一言以蔽之,政府信用是百姓最好的“定心丸”,没有什么比拥有信用和赢得民心更加堪称政府最大的政绩。我认为打造信用政府是塑造“信用体系”的首要问题,我相信信用政府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舒心、更加开心、更加放心的好生

篇3:构筑社会信用新体系

在政府的推动下加之信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期,我国将掀起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热潮。在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信用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使用成为了这项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

概念解读

信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状况的信息,其中包括:基本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即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贷款、使用贷记卡或准贷记卡、赊销、担保、 合同履行等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其他信息,即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等社会公共信息。

依据主体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就信用信息内容而言,消费者的信用信息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益百利公司的数据库结构为例, 一是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 住址、电话、社会保障号码及征信公司赋予的个人代码;二是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包括信用卡、消费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租赁等信用交易及其付帐记录,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拖欠、收帐等负面信息;三是公共记录信息,如涉及个人财产、犯罪的法院判决记录、 个人破产信息、欠税信息等。

相比较而言,企业的信用信息内容比较复杂,以邓白氏公司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来看,其信用数据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企业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数据主要涉及企业的信用记录和状况。 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主要业务领域、品牌等。

体系建设

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用信息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主体的基本身份情况信息、参与市场交易的原始数据、各类资质记录,借贷行为记录,获奖情况、惩罚等评价情况记录,等等。这些信息,如果孤立地使用,并不能对主体信用状况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要对主体做出客观、 准确、全面的信用判断,需要将这些分散的记录、数据、信息、评价收集和综合起来。这种对众多主体上述记录信息的归集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过程。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工作。在此阶段,需要解决各种各类记录、数据, 信息的公开、收集问题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问题,投资建设问题等等。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是基础条件。

专家声音

就我国目前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及安全等问题,《财经界》记者对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进行了独家采访。

陈新年表示,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的现象愈发严重,信用体系的建设不容迟缓。当前,保障信用信息安全, 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是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几大要素。

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加速采集相关领域的信用信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下一步首先要打破信用信息的封锁, 尽快形成互联互通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拓展,流动性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信用信息不完整,就难以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当前,想要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做起来很难,可以考虑用有偿交换的方式打破僵局,实现共享。 同时,信息的采集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部分,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将涉及到企业、个人的相关信息, 如何保证所采集的信息安全也成了一项重点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所采集的信息的安全,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信息采集的内容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要做到既不侵犯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又要把信用信息最大限度地公开和传播,这就倒逼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尽快出台。 陈新年向记者表示。

陈新年认为,只有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现在,征信机构受制于信息来源的限制,报告往往不能具有权威性,同时这也影响到报告的运用。此外, 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并在多大范围内使用和传播,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完善信用信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合作方的诚信度,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消费者很容易了解产品信息,减少购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损失。益处显而易见, 那么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达到人人参与,社会共建。” 陈新年告诉记者。

此外,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主任韩家平在接受《财经界》 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我国的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不高,想要了解企业的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是非常难的,导致了信用度无法识别,使得大家的交易安全没有保障,一旦发生失信行为就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应该大力提倡信息的开放、透明,让失信者无处可藏。信用信息完善之后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 企业一旦失信之后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行政处罚。让企业以及个人不敢失信,一处失信,处处失信。一时失信,在一段时间内都会记录在案, 从而使每个企业及个人讲诚信,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得到了提高。从监管部门来讲,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的复杂程度。对于行业组织而言, 有效提高了行业自律意识,强化了自律管理的职能和力度。

未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都要被登记。这对于信息管理部门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记者问到如何规范和管理信用信息时,韩家平告诉记者,“越详细越好,越开放越好,要明确要具体,要做到分类管理,实现有序开放和共享。这样能够更好更早地了解企业和个人信息,起到了提前防范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陈新年简介

篇4: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区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密切相连的社会信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要求也越高,但由于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低,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缓慢,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工作。 1998年国家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调整到扩大内需方面来,而扩大内需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信贷规模不足,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的缺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我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不论企业还是居民对消费信贷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从企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赊销现象大量增加,对企业之间的信用度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区不仅信用交易总量小,而且已经发生的信用交易也往往受到失信行为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的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但由于信用缺失行为大量存在,各商业银行惜贷的倾向日益严重。从居民消费状况看,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家庭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转移,这些消费仅通过家庭的现金积累显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客观上要求信用消费的增长,但由于完善的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消费的规模还很小,住房、汽车等长期消费信贷不仅起步晚,而且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规模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在信用工具方面,也只有吸收储蓄功能的借记卡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提供消费信用的规模非常有限,而商业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者信贷规模就更小。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我区开放环境的客观要求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优化开放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优势企业、高新技术和人才是我区的长期发展战略,良好的开放环境能够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而信用环境是开放环境的基础。信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必备的“通行证”,是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没有良好的信用,“走出去”寸步难行,“引进来”更不可能。信用缺失的地方,国际资本不会来,高层次人才不会来,先进技术也不会来,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不可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优化我区的投资和贸易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同时,加快提高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使我区的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建立完善我区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一)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我区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政府应积极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绝对主导。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中介组织或专业服务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应该各负其责,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做的工作是:规划和完善相关法规,社会诚信教育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信用技术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加大信用工具的投放,扩大信用交易,积极引进信用管理与咨询服务;企业则主要是尽快建立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经营与发展,同时建立起遵纪守法的信用文化和道德准则。

(二)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为信用体系建设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需要靠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理念,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该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该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信用度高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在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共识和理念的形成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应贯穿始终。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

首先,对征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要以现有的国家信用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自治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支持,确保征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约束,确保其征信活动不损害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和标准,整顿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减少不正当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据现有法规,对中介组织进行资格认定,制订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社会信用中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信息网络的管理规范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规范的制定,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资源的客观公正性。

1、信用信息平台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信用网络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设置安全措施和信息维护规范,并制定具体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商业秘密的保护与企业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

2、尽快制定信用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从业守则和从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确保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关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资源不会人为外泄,或出现其他人为事故。

(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依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重点针对我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不规范的情况,要求企业依据统一标准,加强管理,确保财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要求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编制和处理会计报表。在商业经营许可的范围内,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在数据平台内的真实、公开、透明。

第二,重点针对借贷款、合同纠纷等对企业信用程度有较大影响的突出事件,引导企业采用科学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同时向社会公开事件处理结果。

第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水平为方向,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加强对企业财务、营销、法律人员的培训,满足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人才需求。

(六)分步骤、有重点地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篇5: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文/肖上贤

摘 要: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关键词: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服务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normal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first stage,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incomplete,lack of overall planning,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mperfect.This paper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word:Credit Soci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ervices

一、引言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信任。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信用的经济内涵不断丰富,在商品经济时代,商业信用起着主导作用,信用关系主要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信贷信用和消费信用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各种信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步融合形成一个统 1 一的体系,其本质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受到惩罚,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至此,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主要表现为:第一,制定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功建立,部分行业和地方也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并且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共享;第三,信用服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产品不断丰富。但总体来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全国性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虽然目前一些行业和地方已制定了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但整体来看,覆盖面有限,全国性的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目前中国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行为进行规定,但由于较为零散,且深度和广度不够,均很难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约束机制。更重要的是,对于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信用信息使用、信用市场监管以及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较低,信用服务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使用,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2、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已充分认识,但却缺乏统筹规划,对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譬如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建 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社会信用体系到底要建什么?应采取何种模式建设?建设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等等。虽然目前行业和地方纷纷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局面,但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行业和地方的作用和分工不明确、信息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信用数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社会信用信息涉及金融、经贸、财税、工商、物价、公安、海关、司法、质监、劳动保障、环保和住房等一系列行业,目前中国有一些行业尚未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导致部分行业信用信息的缺失。此外,从已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行业来看,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了所有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之外,其他行业的信用信息基本只局限于执法信息层面,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信用信息分散在各行业,互相割裂垄断,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4、信用服务机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先后成立了一些民营征信机构,一些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截至目前,中国从事信用评级、信用征集与调查的信用服务机构大约有100家。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从事综合性业务的机构较少。

5、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对信用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批征信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但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再加上高等院校也较少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导致信用管理人才(包括监管人才和市场各参与主体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需要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扩大内需为未来五年的首要任务。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居民转变观念,提高信用消费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规模。信用消费可以促使消费者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实现消费规模的扩张;而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特点,可以使得企业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进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终在宏观上带来内需的扩张。信用消费和信用销售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信用销售是信用消费的重要支撑,信用消费又对信用销售起着重要拉动作用。只有通过加强和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诚信意识,才能有效推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展信用销售和信用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实现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的。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信用交易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扩大信用交易规模,带动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社会机制,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信息传播和预警,解决经济社会中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惩罚和警戒失信行为,褒扬和奖励守信行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财务失真和假账假票等问题比较普遍,建筑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滋长蔓延,非法经营问题突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4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假冒伪劣和违法违约不仅影响社会信用环境,甚至会破坏国家对外形象,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世界各国已被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国外,开拓国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

虽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产权不明确、法制不健全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难以实现与国际的有效接轨。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中的失信现象,如单方毁约和商业欺诈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因此,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优化经济环境,促使中国企业树立强烈的信用意识,使其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拓展国际市场,使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

四、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不仅法律法规的种类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例如,美国制定了16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 涉及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信用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尽快推出《征信管理条例》,同时加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征信行业发展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建设时,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行政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

2、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为了切实履行政府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能,应加强总体协调与指导,尽快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职能与任务。考虑到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保障工作,涉及到金融、商贸、税务、海关和质监等多个部门,亟需打破各种利益壁垒。建议尽快明确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同时对所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实施特许经营,明确特许经营范围,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以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其次,尽快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作用。

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信息的披露,建立不良信用信息目录,建立黑名单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1)加快行业信用建设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编制行业信用信息目录,明确本行业信用信息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工作,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对于已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门,要继续完善整合本行业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对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 6 门,要加大建设力度。

(2)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建立信用信息目录,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鼓励部门间开展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整合各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与共享平台。信息需求紧迫的行业或重点领域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充分调动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形成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衔接与信用信息共享,避免信用信息封锁和重复建设。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的征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将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加强政银合作,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户信用评价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完善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水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和加工信用信息,同时开展多种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动信用交易的发展,提高全社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信用信息市场化是征信机构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 7 由之路。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向合格的征信服务机构开放,以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跨地区和跨行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的投资,制定有关政策,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

(2)扩大产品使用范围

推进信用征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有效使用。信用征信产品的广泛有效使用是推进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各有关部门应通过法规和政策来积极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有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逐步推广使用信用征信产品,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例如,近几年可以重点引导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贷款、政府投融资项目招投标、个人求职、租房、公务员录用、评奖评优、登记注册、资格资质认定、行政审批、领导干部公选和公务员考核等领域市场准入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5、加大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信用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社会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应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未来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向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公共信用管理人才;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公共信用管理人才主要是社会行政管理,包括信用监管、信用法律和社会学之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包括银行、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等所需的高端信用管理人才。

6、建立健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

一方面,加强信用思想教育,统一认识。通过在学校开立信用管理课程、编写信用知识读本、举办信用知识培训和考试、组织信用宣传下乡以及新闻媒体宣传和引导等多种形式,持久、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信用普教机制和信用文化宣传长效机制,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统一认识,最终形成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同时将信用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此来调动政府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中的 8 积极性。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为加强社会对失信惩戒的认识,营造“失信为耻”的社会观念,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现阶段可重点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质量、环保、住房、进出口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袁胜: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月

篇6:社会信用体系

苏人社发〔2010〕252号

关于开展创建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活动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信用办:

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立与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建立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劳资双赢、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根据《江苏省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实施意见》(苏劳社„2005‟29号)的有关精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信用办决定开展创建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创建对象

江苏省境内的各类企业。

二、创建标准

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是指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保障信用评价优良、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标准:

(一)全面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保障职工合法劳动权益。

1.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权利,无就业歧视行为; 2.无使用童工、收取押金、扣押证件等违法行为; 3.与所有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建立职工名册;

4.依法制订劳动规章制度;

5.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经济补偿; 6.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和加班工资,无克扣和无故拖欠行为;

7.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为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履行法定义务;

8.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和休息休假的各项规定,依法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

9.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无损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行为;

10.遵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组织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11.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劳动保护措施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权利,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1.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工会履行民主管理职责的权利; 2.结合本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科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制度;

4.定期开展集体协商,依法订立集体合同并全面履行集体合同;

5.有职工活动场所,经常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和关怀职工业余生活;

(三)劳资矛盾协调有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1.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及时合理地处理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2.建立健全劳动争议、纠纷调解组织和制度,依法及时调处劳动争议和纠纷。

3.建立健全劳资双方交流平台,提供心理疏导,职工反映意见渠道畅通;

(四)近两年来未发生以下行为:

1.发生重大伤亡和职业危害事故; 2.违法使用童工;

3.发生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等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4.本有举报投诉,经查实确有违法行为。

三、组织领导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江苏省劳动监察总队。省、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信用管理部门根据管辖规定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创建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具体实施培育、认定和管理工作。

四、名额分配

各市按规定名额向省创建小组推荐,经省创建小组审核后确定公布名单。2010年具体名额为:南京、无锡、苏州15家,徐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10家,宿迁5家。

五、创建步骤

创建活动开展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12月30日,并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培育自评。7月20日-10月10日,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信用管理部门在前2年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为A级以及获得市级以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的企业中确定培育对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用人单位至少3次,对照创建标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活动。确定初步培育合格的用人单位,并要求其对照标准进行自评。

(二)申报。10月11日~10月21日,由自评合格单位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送申请材料。

(三)评定。10月22日~11月10日,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组成评定小组进行实地检查考评。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负责提供和审核与本业务相关的单位参评信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提供有关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劳动关系部门负责提供企业建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工时安排等情况;职业技能开发部门负责提供企业执行职业资格、职业培训情况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对有关部门(单位)提供的情况进行综合,并结合在执法检查中采集的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信息,提出初评意见,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拟定本级管辖范围内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名单,并填写《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推荐表》(附件1),由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信用管理部门统一报送省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公示。11月11日~12月20日,省创建领导小组对各市推荐企业将组织实地抽查,将拟评定为江苏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的名单通过“诚信江苏”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网站、人力资源有形市场和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

(五)公布。12月21日-12月31日,经公示无异议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省信用办授予“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称号,并颁发证书或牌匾,同时通过“诚信江苏”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人力资源有形市场和其他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诚信示范企业名单予以表彰。

六、奖惩措施

(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省级诚信示范企业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1.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诚信示范企业,在无举报投诉情况下,2年内免予对其进行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社会保险稽核。

2.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职责范围,优先推荐诚信示范企业及其经营者、负责人为各类评先、评优活动的候选对象。

(二)各级信用管理部门对省级诚信示范企业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1.将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作为企业的良好信用信息,组织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录入省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

2.在信用管理部门组织发布的各类信用评级标准中,对获得劳动保障诚信示范的企业予以加分;

3.优先安排示范企业参加信用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诚信创建和信用培训等活动;

4.在省社会信用体系相关财政资金项目申请时,对示范企业予以优先考虑。

(三)省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的期限为2年,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信用管理部门应当确定专人为诚信示范企业提供定点联系和服务,2年期满后按照评定标准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四)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当即取消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称号并予以公布: 1.发生集体上访、罢工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或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

2.克扣或无故拖欠职工工资,或者瞒报、漏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或人数的;

3.存在其他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被查实的;

4、被省市其他相关部门查实的严重失信行为,且有信息归集至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中。

七、工作要求

1.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将其摆上重要位置。要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和本地实际,迅速研究制定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序时进度,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创建标准,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积极开展创建培育工作。

2.要加强创建活动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宣传开展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建环境和氛围,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

上一篇: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喜迎党的十八大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