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金融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选取主要的流动性指标,将浦东发展银行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算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并预测。预测结果充分逼近实际的流动性水平,表明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流动性风险预测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流动性金融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流动性金融学论文 篇1:

全球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 要: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展示了现代金融风险的错综复杂给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探讨了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的演进,着重分析了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由此引出全球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挑战。最后在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监管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做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全球金融发展; 次贷危机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穿透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作为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直接后果,很多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流动性问题面临倒闭风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使得危机已演变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的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引发了人家对其的思考,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演进

所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资产的变现能力。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风险种类,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而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近二三十年来,银行系统内不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一直吸引着学者和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管理策略及其理论也经过了多次演进和调整,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而演变。

现代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与流动性风险以及其他各种风险的抗争中总结了许多流动性管理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策略。现代商业银行从成立开始先后采用了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资产和负债联合管理策略和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商业银行占重要地位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由于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货币政策局势偏紧,又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银行业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实际收益逐渐下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因素都使得银行的传统业务经营走出困境。针对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开始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做文章,不断地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采取了存贷款差额管理策略、资产证券化、远期市场套期保值、存贷款定价策略等方法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科学的控制,从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和控制风险。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大的商业银行把营销重心从公司客户向个人客户转变,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和负债业务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之外,还应当经营多样化的表外业务。存贷业务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信贷处理、资产管理、基金管理以及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西方发达商业银行在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的指导下,为追求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放松信贷标准,盲目扩大贷款客户群体,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和业务创新,这就为近20年来国际上多次发生的全球银行流动性危机打下了基础。可见全球金融深化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的指导下,在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业务模式、经营范围、产品种类和复杂性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性风险的性质,进而给银行业的管理和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可见以金融创新为特征的资产负债表外流动性管理策略在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提高的同时也要求银行敢于和能够承担更多的风险。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更深刻地暴露出全球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也警示了在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监管对于维持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与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性。

(一)更多复杂的金融产品投入使用的影响

金融创新的核心动力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在过去10年期间,金融市场不断出现各种复杂的创新金融产品,如衍生产品、信用违约掉期、总收益掉期、中介渠道融资和其他结构性产品。这些新产品通过在交易双方和市场间重新分配和转移风险,有助于提高收益、化解风险、管理投资组合、有效融资或保护投资者,但同时由于这些产品具有以下特征,其广泛使用又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产品上市的时间不长,缺乏历史数据,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其风险特征;二是产品结构复杂,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较低,银行难以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以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关性,或有资产负债类的表外业务更会加剧这种风险;三是产品交易欠活跃,价格波动性强,流动性风险高;四是产品一般都具有高杠杆率,对银行资金头寸的影响往往具有放大效应。

特别衍生产品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更难处理,由于银行更倾向于利用衍生工具,尤其是远期、掉期和期权交易来管理利率风险,另外由于衍生工具在表外核算,这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剧了挤兑的风险。

(二)融资渠道改变的影响

过去几年持续的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更多个人及家庭转向投资其他高收益产品,许多商业银行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全球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依赖批发市场工具,如商业票据、可交易存单及其他货币市场产品等,同时也更加依赖同业拆借市场。欧洲央行(ECB)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日交易总额几乎翻了一番,回购和逆回购交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资本市场产品波动性和周期性使得融资渠道的拓宽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2007年次级债风波中,很多国家的短期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恰恰就出现了冻结和僵死的局面,而且我们看到融资渠道的改变在帮助商业银行丰富资金来源的同时,也传递了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上的很多风险,其中就包括流动性风险。

(三)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从而扩大批发市场的融资渠道,缓解资产负债表的压力。这项业务在过去10年当中发展非常迅速,且市场潜力巨大。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完成交易的时间较长,银行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流动性问题;整个证券化运作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此次次贷风波中,那些曾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增加收入和减少表内资产的主要途径的银行,不得不延迟其证券化业务,其结果反而加大了资产池的流动性需求压力。

(四)抵押品使用的影响

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内,商业银行增加了对抵押品的使用。国际衍生产品与掉期协会的调查显示,2000年的抵押品合约只有12000份,而2006年则达到了110000份。使用抵押品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交易对手风险,但是大范围地集中抵押品则可能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因为交易对手必须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抵押品,而且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会严重影响复杂产品及非现金抵押品的市场价值。在这次次贷风波中,部分大的对冲基金因为抵押品价格的大幅下跌而被要求大量追加保证金,这样对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五)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传递机制的影响

通过银行间资金拆解,广泛的衍生交易及多样的支付、清算和结算活动,银行间的流动性风险得以广泛传播。实时全额清算系统、证券交易的交割结算系统、外汇交易的连续联接清算系统等更为快捷和先进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的发展,增加了银行的当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银行一旦不能按时支付大额债务,就必然会对其他境内外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产生即使的影响。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对策

我国近些年来流动性过剩和较低利率环境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汇率制度、利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都会进一步增加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更多创新性的业务;我国金融管制也逐渐放开,商业银行纷纷朝着综合化经营方向迈进,积极开展基金业务、投资业务、保险业务和一些投行业务等;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容易造成银行各种风险的积累和膨胀。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贷比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应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的趋势推进下,要及时总结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先进的管理策略,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特别结合此次全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给我国商业银行以高度的警示:

(一)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的管理都比较粗放,并缺乏有效技术和经验。近年来特别是次贷危机提醒了我们在重视资产和负债各自的质量的基础上重视资产与负债数量和期限匹配的重要性,在重视每一笔资产和负债质量的同时,建立适当的流动性指标衡量体系,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资产与负债的质量、数量和期限的对应。

(2)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和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在坚持实现资本充足的同时,也事先流动性的充足。

(3)要注意新的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范。要对表内外、本外币的各种流动性风险进行并表管理,努力通过建立完整的流动性限额体系和可靠的应急计划来提升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管理水平。

(4)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的同时,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很快,隐含着一定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候,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然后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低于本金,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注重客户信用和偿还能力,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客户和重点机构的监管。

(二)各国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控

虽然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体系已经提出风险管理框架、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要求,但仍缺乏系统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引。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仍主要停留在量化指标水平,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界定。在现阶段,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当参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做法和各国现有的监管实践经验,借鉴此次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新资本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股的推动和实施,尽快制定有关监管指引提升监管效率。特别要关注那些依赖批发市场融资、产品结构复杂性、系统性风险影响突出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匹配程度,确保单体风险的及时发现和系统性风险的规避。

(三)加强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跟踪研究,加强各方协作

尽管本次流动性危机未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迅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对今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是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各国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改进,加强与跨境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切实维护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 袁平, 任杰, 韩丽, 李辉雨.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综述. [J]. 金融博览, 2008, (1).

[2] 黄纪宪, 张超.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 [J]. 金融论坛, 2008, (6).

[3] 廖岷, 杨元元. 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 2008, (6)

[4] 安国俊, 安国勇, 王峰娟. 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J]. 证券市场导报, 2008, (12)

[5] 冯彦明.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国外经验与中国选择. [J]. 全球视线, 2008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作者:陈 昕

银行流动性金融学论文 篇2:

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测

[摘 要]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选取主要的流动性指标,将浦东发展银行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算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并预测。预测结果充分逼近实际的流动性水平,表明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流动性风险预测工具。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粒子群神经网络;预测

1 引 言

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常常影响着银行的发展。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将会引发财务危机,严重的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流动性过剩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制约银行的赢利水平。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流动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过剩的状态。然而,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触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流动性水平,全面管理流动性风险。

2 模型的引入

2.1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采用Sigmoid激活函数(S函数)的三层前馈神经网络能够以任意精度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学习和存储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须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Input Layer,IL)、隐层(Hidden Layer,HL)和输出层(Output Layer,OL)。

对于神经网络的各个节点,有:

在PSO中,惯性权重w对算法的收敛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较大的w有利于全局搜索,收敛速度快,且搜索时易跳出局部最优值,但不易得到精确的解;而较小的w有利于局部搜索,且可以提高搜索精度,但收敛速度慢且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值。为此,线性递减权策略让w按式(5)的形式线性下降来实现早期的全局搜索和后期的局部搜索之间的平衡。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将建立一个基于PSO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模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变化趋势进行微观分析和预测,相对于BP神经网络算法,PSO-BP网络模型在运算速度和结果上都有了较好的提高与改进。

3 流动性风险的模型预测

3.1 指标的选取

2006年1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实行)》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除上述指标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指标可以衡量流动性风险。结合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现将以下五项指标作为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度量指标。

(1)存贷款比例(贷款/存款):按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不应高于75%,主要度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按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不应低于25%,主要度量商业银行筹措到净流动性资产来源的能力。

(3)现金资产比例(现金资产/总资产):一般在20%以上的水平较好,主要度量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水平。

(4)核心负债比例(核心负债/总负债):不应低于60%,主要度量银行负债的流动性水平。

(5)超额储备比例(超额储备金/存款总额):主要度量银行的支付能力状况。

3.2 样本数据预处理

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中上市较早的浦东发展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该银行1996—2009年的季度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5第四季度的数据作为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注:对于个别缺失数据,本文采用差值的方法获取。)

为了加快人工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增加模型的稳定性,消除异常值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在训练和预测之前,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现采用式(6)对数据进行处理。

4 结果分析

(1)通过分析近四年浦发银行各流动性指标的季度数据,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该银行流动性水平总体表现较好,存贷款比例值(按本币计算)基本保持在临界值75%左右。2006年,流动性略有上升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流动性开始出现波动,甚至出现80%的高峰值,在此期间,出现短暂性的流动性短缺,银行用稳定的存款来发放贷款的能力不足,有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上表中,该指标的PSO-BP预测结果为53.8028%,远远低于75%的水平,流动性处于充足状态;资产流动性比例值(按本币计算)显示,该指标充分满足银监会的要求,并且波动幅度不大。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处于充足状态,银行拥有较高的资产变现能力。上表中预测结果表明银行应对流动性需求的能力较强,短期内不会发生流动性风险;现金资产比例值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该银行的基础头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上表中PSO-BP预测结果为18.6906%,流动性处于暂时短缺的状态;核心负债比例值较高,近几年均保持在70%的水平以上,远远高于银监会的规定,表明该银行的负债流动性水平较高。上表中预测结果较高,预示流动性仍保持在充足的状态;银行的超额储备比例变化较为明显,在经历2007年年初的高峰值后,趋于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2008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出现了负值。

(2)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发展路径并不是平稳的。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市场利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2006年,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和繁荣,吸收了一部分银行存款,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体现在按外币计算的存贷款比例有明显的上升。2007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环境的日趋恶劣,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稳定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传递到国内的银行业。按外币计算的存贷款比例和资产负债比例在金融危机前后都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说明了国际金融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重要的影响力。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吸收银行业一部分流动性,使得流动性开始出现趋紧迹象并且波动变大,表现在超额储备比例值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上市较早的浦东发展银行,近几年,它的流动性总体上处于较安全的水平。但是,受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出现了较明显的波动。针对上述现象,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的流动性度量指标,动态地衡量流动性水平。

5 结 语

本文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一个流动性风险预测模型,不仅能吸收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同时也引入了粒子群局部和全局的搜索能力。将国有股份制银行中的浦东发展银行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预测结果。通过比较BP和PSO-BP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PSO-BP预测的精确度显著高于BP算法。该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总体处于较充足的状态,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流动性水平有所波动。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09年年末,该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引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银行的流动性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田雨波.混合神经网络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阎平凡,张长水.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姚李孝,宋玲芳,李庆宇,等.基于模糊聚类分析与BP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J].电网技术,2005,29(1):20-23.

[4]Kennedy J,Eberhart R 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ustralia:Perth,1995:1942-1948.

[5]李洪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M].1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6]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牛锡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金融,2008(11):23-24.

[作者简介]唐佳(1985—),女,江苏扬州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吉余峰(1966—),男,江苏南通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

作者:唐 佳 吉余峰

银行流动性金融学论文 篇3:

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速降缓,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和前期经济刺激消化期的新常态。为此,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其中与13年之前的货币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不乏新意之举便是在2013、2014年中国集中运用了包括定向降准、MLF、PLS等多项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无疑在中国一揽子的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结合了已实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效果分析2013年至2014年货币政策的效果。

【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 小微企业 “三农”贷款

一、相关的理论概述

(一)2014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

2014年中国的经济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处于三期叠加的状态,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增速的换挡器和前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在调结构、稳增的同时不使用大量的经济刺激计划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由此一揽子的经济计划应运而生。其中货币政策无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首先从2013年至2014年的银行流动性来看,货币政策稳中带紧,总体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CPI增长速度过快,在人民币面对升值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的状态下,中国首先选择的就是压物价。今年9月份,中国的CPI增速首创新低,可见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

2014年像再贷款、PSL、SLF、定向降准等等更具有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相继出台。主要是因为央行在物价上涨的压力逐步下行的同时,开始将目光转向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央行今年4月25号第一次实施了一批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预示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之后6月份央行集中实施了一批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今年7月,央行对国开行发放3年期1万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PSL):9月,多家机构证实央行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进行规模达5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同样是9月,央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并在9月和10月通过其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央行的动向预示着新一轮的货币政策将会以结构性货币政策为主。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

从非常规货币政策使用的地域范围、运用的手段种类以及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力三个角度与常规性货币政策的不同赋予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以下内涵:它是相对于常规货币政策而言的,是各国中央银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失效(即零利率边界)或者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仍然可用时,对各类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的创新;其次是为提供短、中、长期流动性而分别采取的政策创新(如扩大交易对手范围、货币互换、外汇宽松等)。因此它是非常规使用的货币政策和创新性货币政策的总称。笔者认为非常规性货币政策与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央行是否有主动性,凡是央行定向发力、主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导向的都属于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由于中国并没有完成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常规性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因此,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一直是非常规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处于一个改革转型期,中国还并没有达到实施传统货币政策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的经济条件”。在2014年中国创新和使用了很多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和区分,仍把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调整等视为传统的货币政策。把类似于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强的货币政策称为结构性货币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和传统的货币政策比较起来,笔者认为从他们的作用范围、作用效果和传导机制上来看他们有以下几点异同:

(三)中国央行结构性性货币政策简介

2014年中国创新和运用了很多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定向降准、再贷款、PLS、MLF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国民经济短板(如:中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发展、引导中长期利率、抑制信贷资源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文将介紹各种主要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1.定向降准。2014年4月25日央行曾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合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4年6月16日实施年内第二次定向降准,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定向降准主要是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向符合审慎经营要求和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释放一定的流动性。

2.再贷款。信用贷款是指人民银行根据金融机构资金头寸情况,以其信用为保证发放的贷款。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2条和第27条的规定,信用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包括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中国,再贷款即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

再贷款包括四种:①年度性贷款;②季节性贷款;③日拆性贷款;④再贴现。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实施贷款额度控制,同时运用临时性贷款主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也可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和社会的货币需求。

最近2年央行的再贷款政策主要集中运用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和2014年的第一季度,由人民银行各分行执行,其投放方向主要集中在支农商业银行。

3.PLS。中国央行2014年11月6日央行证实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资金。印证了此前媒体曾多次报道央行创设新工具释放流动性,关于PLS的具体规模和作用机制目前央行没有公布,笔者认为该产品可能主要是引导中长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央行已经有了引导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

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央行PSL最大突破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纳入用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合格抵押品框架,从而摆脱再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打造一个常规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4.MLF。由于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強以及各种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波动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保障。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运用。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2013年1~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及评价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影响

2014年6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比3月份下降0.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6%,

比3月份下降0.11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5.51%比3月份下降0.7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小幅走高,6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6.93%,比3月份上升0.23个百分点。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6月份,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9.32%和21.57%,比3月份分别上升0.97个和0.17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9.11%,比3月份下降1.14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1~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作用效果

近两年来国家信贷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一直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保持较强的力度。同时通过再贷款和定向降准的引导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表2 银行信贷结构 单位(万亿元)

表2是根据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整理而来的原始数据,其分别表示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和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要使它们可以进行比较,本文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处理,首先计算每一个季度的增长率,然后设基期即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都为1,算出每一个季度增长后的值,通过Eviews软件的趋势图分析法可以看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增长速度与金融机构信贷余额的增长速度孰高孰低。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1

由图可看出,央行一系列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评析

笔者认为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相对于国外经验来讲应该还算是比较成功。首先,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上来讲,无疑是正确的和当务之急的。一是让更多的信贷资源分配到“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微企业。其原因是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小微企业的的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我国80%的就业,创造的GDP的占比达到近6成;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局,关乎着我国国家的稳定。

其二是支持“三农”贷款,“三农”一直是我国长期政府支持的产业,因为中国有57%的人口居住在乡村,支持“三农”关乎着我国的国计民生。

第三,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有利于解决中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贵的问题。由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竞争优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步入到改革的深水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要把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降下来,利率的下降再由金融机构传导至实体企业。

作者简介:杨狄灵(1987-),男,汉族,四川省犍为县,任职于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杨狄灵

上一篇:劳动者知情权分析论文下一篇:导游业务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