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中介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影子银行”成为重要的机构。影子银行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却受到不相匹配的监管约束,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风险隐患。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也呈现出特有的特征。预防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有针对性加强监管,是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1:

影子银行监管

摘要: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和资金需求增加,影子银行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进行期限,信贷和流动性转换,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然而,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之外,高杠杆经营和存在严重期限不匹配,从而这种金融中介活动内在是脆弱的。亟需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减少监管套利激励,促进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审慎监管

一、 影子银行体系

在最近信贷危机中,恐慌性银行挤兑引起广泛关注,但挤兑不是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而是发生在影子银行体系,尤其是回购市场。回购率增加,补偿回购价格上升和回购交易量下降损失,市场流动性枯竭。金融稳定委员会认为,广义影子银行体系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FSB,2011a)。

1. 影子银行业务。在传统银行体系中,存款人向银行转移货币,以有保险的储蓄账户作为交换,而且存款人可以随时取回存款。银行再把这些资金贷出,以财产作抵押,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投资者向影子银行提供资金,影子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抵押,这类似于传统银行吸收存款,但也存在重要差异,在传统银行体系中,存款由政府提供保险,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投资者从银行获得抵押品,实现与政府保险相同保护。换句话说,传统银行业务是发放贷款和持有贷款,有保证的活期存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而影子银行业务是打包和再出售贷款,回购协议是其主要资金来源。

2. 影子银行职能。本质上,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都是金融中介。信贷中介是相对直接放贷而言,信贷中介有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信用转换指中介所发行债务因具有优先索偿权,从而债务信用质量提高。期限转换是中介把短期存款转化成长期贷款,中介面临展期风险。流动性转换指中介使用流动性好的工具为非流动性资产融资。因此,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有许多共同之处。准备金,存款保险,存款利率和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是传统银行最主要构成。首先,通过要求部分存款以准备金形式持有,以提高银行清偿能力,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而利用这些准备金。类似地,当影子银行通过回购市场融资,回购折扣(即贷款与抵押品之间价差)使影子银行持有部分资产作储备。其次,存款保险是政府所作承诺,违约时向存款人实施支付。影子银行所提供债券抵押品起相似作用。再次,如果银行急需现金,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存款,影子银行回购率类似于存款利率。最后,传统银行把存款贷出,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资金只是暂时借出,贷款被重新包装并作为证券化債券出售。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加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本质上,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庞大的二级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定价机制越完善、流动性越高,商业银行越有激励将其发放的信贷资产出售,从而在获得价差收益的同时回收流动性。在此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逐渐由传统的获取存贷利差收益转变为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即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为“生产”贷款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并非持有其产品获利(Pozsar et al.,2010)。

3. 影子银行特征。尽管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职能相仿,但影子银行具有自身特征。

(1)高杠杆、期限错配。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影子银行进行期限转换,即融入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非流动高收益项目。此外,影子银行持有大量短期负债,从而再融资频率高。当影子银行资产遭遇不利冲击且无法迅速变现,资产与负债期限严重错配效应通过高负债放大,流动性干涸,偿付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

(2)对市场信息敏感。由于影子银行资产主要依赖经常发生波动的汇率、股票、债券等资产,从而影子银行资产价格可能发生剧烈波动。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影子银行资产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即资产市值不随机波动。但当市场陷入危机时,影子银行资产,尤其是用作短期债务抵押的资产,可能遭遇巨大、意外冲击,从而对市场信息变得很敏感,而且影子银行严重期限错配和高杠杆,冲击迅速扩散,可能诱致恐慌性挤兑。

(3)不受监管。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不受金融机构审慎监管标准约束,也没有信息披露要求,从而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流向、内在风险等不透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影子银行资产遭遇冲击,冲击可能通过高杠杆被迅速放大,并向传统银行体系溢出,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提供抵押品。在影子银行中介活动第一阶段中,与传统银行不同,影子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抵押,这使债权人免于破产诉讼,这是增加债务安全性的另一特征。由于存在抵押,关于影子银行挤兑,关键问题不是哪些银行可能违约,而是当银行发生违约时,抵押品在市场上出售所能回收的价值。由于抵押品是盯市的,一旦债券风险增加,债券价格下跌,抵押品的风险缓释效应大打折扣。影子银行信贷中介第二部分与传统银行不同,传统银行体系中,银行自身承销贷款,而影子银行体系中,影子银行把该功能转移给直接放贷人,专门承销这类贷款,即在出售给银行之前仅暂时持有贷款。在这里,贷款决策与资金来源发生分离。

(5)更强信用创造能力。类似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取决于初始抵押贷款数量和折扣率(即贷款与抵押品之间价差),?驻A=■?驻L,?驻A为资产总额增加量,?驻L为初始抵押贷款增加量,rd类似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K代表货币乘数,K=■。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到监管,由于rd不受限制,从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能力更强(李波,2011)。当rd趋近0,乘数■趋于无穷大,从而资产总额无穷大。在正常市场环境下,rd趋近于0,而当经济陷入危机时,rd增加以补偿损失,这是由于市场环境不好时,回购协议价格上升,交易量下降。

二、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

在欧美发达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各类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信用衍生品等非常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从传统银行获取零售存款),证券化(把传统银行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移走)和回购(加速把证券化债券作为货币使用的回购协议)是主要表外融资(Gorton & Metrick,2010)。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主体、业务模式、资金来源、内在风险上存在一定差异。

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有强烈监管套利动机,通过表外业务转移资产获得更高收益、规避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主,此外,银信合作、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储蓄转投资业务,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民间金融,都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包括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和民间社会资金。

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信贷需求增加,影子银行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主要表外业务快速增长,其中2011年委托贷款新增1.3万亿元。银行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5万亿元。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快速扩张,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占比下降,2011年仅为54%。

3. 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因素。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供给上看,商业银行开发证券化、衍生产品等创新产品和工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通过高杠杆,投资这类产品以谋取高额利润,此外,民间资本充裕,但投资渠道有限,形成庞大影子银行体系。从需求上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大,但由于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容易遭遇银行信贷配给。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央行实施信贷紧缩政策,资金供需严重失衡,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转向影子银行。此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4万亿。加之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总量控制,地方政府融资转向影子银行体系。

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影子银行体系深刻改变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影子银行采用批发业务模式,促进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从传统零售业务模式向零售和批发并重模式转变。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巴曙松,2013)。从金融结构演进考察我国影子银行形成及其监管无疑具有重要启发含义。欧美资本市场发达,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繁多,影子银行迅猛发展,几乎与银行体系并驾齐驱。而我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仍绝对处于主导地位,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为获得较高收益,很大部分投向实体经济,这与欧美发达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主要是为分散风险不尽相同。目前,我国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主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也便利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转化。对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这可能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容易遭遇信贷配给,尤其当央行实施信贷紧缩政策时。间接融资占比高使风险在银行体系积聚。作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理财、信托、委托贷款、财务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也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 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資约束。此外,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互竞争,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调节市场流动性,推动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影子银行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宏观调控产生不利影响。避免过度负债和严重期限不匹配很重要,两者都可能损害金融稳定。

1. 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通过期限转换获取收益,融入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非流动高收益风险项目,从而负债与资产期限严重不匹配,而且短期负债需要经常进行再融资,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市场预期变化时,资金出逃,出售风险资产,购买安全资产,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多个理财产品与多个金融资产相应,如果新的理财产品无法发行,则无法满足资产池流动性需求。

2. 违约风险。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没有资本充足率要求,自有资本金少,业务规模大,此外影子银行高杠杆率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面临较高经营风险,进而引致危机并使危机加重。在经济繁荣时,负债持续攀升、风险累积。尤其当融资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高杠杆影子银行面临更高保证金要求和资产贬值而被迫减少负债引发进一步损失,违约风险很高,可能造成系统性危机。

3. 监管套利风险。商业银行有强烈激励进行监管套利,通过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扩大表外资产,规避存贷比限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及声誉,当理财产品发生亏损时,银行仍承担保兑义务,从而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银行还通过银信合作把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而信托只是中间环节,风险最终仍由银行承担,从而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民间借贷不受监管,利率高,债权人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信用链断裂,极易引发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4. 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我国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调节货币流通量。而我国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行使货币银行职能,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总体融资结构,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影子银行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而在经济陷入危机时,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可能影响传统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信贷过度紧缩。此外,影子银行利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影响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传导效应,抵消其部分效应,甚至可能使货币政策失效。

四、 影子银行监管

影子银行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需要防范其潜在巨大风险。

1. 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内部化影子银行体系所产生的外部性。在“一行三会”监管架构下,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成立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构,制定相机抉择目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协调,共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影子银行形使传统银行职能,相比机构监管(指对传统银行的监管造成这些银行通过影子银行进行更多监管套利),功能监管可能更有效,重点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及时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设计。

2. 推进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替代或补充。在我国,理财产品规模急剧扩张与人为压低利率条件下银行间高息揽储的竞争密切相关。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之间价差和套利空间。

3. 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影子银行监管着重关注银行负债如长期负债,还有其资产。对于表外或者资产证券产品和业务要求提高风险准备金。对于理财业务和委托贷款,计提资本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对理财产品等表外资产业务监管,例如理财产品销售合规审查、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包括规模、资产配置动向等、资金流向监控,尤其是信托贷款以及信托股权融资。监管银信合作业务、理财业务、券商资产管理等表外业务(张振轩等,2013)。

顺周期资本充足率和直接监管银行短期借贷,可以减轻信贷周期波动和控制系统性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稳定策略是合理的。更高资本充足率限制经济繁荣时期资产负债表扩张和经济衰退时期资产折价销售。更高顺周期资本充足率限制项目融资,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在经济不好时期,资本充足率下降限制资产清算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收缩。顺周期资本充足率减少实体活动波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4. 堵、疏相结合。由于影子银行快速发展,需控制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和增速,避免社会总信贷过快增长。在增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同时,完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居民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缓解资本供求不平衡。就民间借贷而言,推动民间借贷立法,明确民间借贷主体及其责任义务、监管主体、权限、方式,促进民间金融公开化、合法化和规范化。

总体上,欧美金融市场发达,影子银行通过复杂金融衍生品以分散风险,而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影子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和其他融资模式满足资金需求,获取较高收益和规避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避免过度负债和严重期限不匹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拓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表外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实现影子银行体系健康、穩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 FSB.Shadow Banking: Scoping the Issues[EB/OL].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list/f- sb_publications/index.htm,April12,2011.

2. Pozsar, Zoltan, Tobias Adrian, Adam Ash- craft, and Hayley Boesky.Shadow Banking.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10.

3.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12):77-84.

4. Gorton, Gary and Andrew Metrick.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10,(2):261-312.

5.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4):27-30.

6. 张振轩,陈伟.浅议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宏观经济研究,2013,(5):65-67.

作者简介:郑和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20。

作者:郑和明

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对策

【摘 要】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中介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影子银行”成为重要的机构。影子银行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却受到不相匹配的监管约束,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风险隐患。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也呈现出特有的特征。预防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有针对性加强监管,是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监管对策

一、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1.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是影子银行系统,指的是区别于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结算为核心的业务组织形态,以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行使传统银行信用、期限和流动性转化功能的机构。国际上典型的影子银行机构有: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SIV)、债券保险公司等。

2.我国影子银行概述

(1)我国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影子银行实质上是在信贷资源稀缺背景下,担负连接存贷款市场与货币市场功能的中介体系,它是对传统银行机构信用扩张渠道的补充和替代。主要形式包括: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货币市场基金、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各类私募基金、民间融资、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

(2)我国银子银行的主要融资方式

我国的影子银行,从事的业务多类似于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直接融资的成分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的融资:一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部分理财产品资产池涉及委托贷款、信贷资产转让等,从而规避了监管层对信贷规模、拨备等的管控。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等。三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是我国影子银行范畴中的一项重要融资类别。

二、影子银行的一般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各类创新在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减少资金融通障碍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

1.错配方式引发风险积聚

通常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方式。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错配和资产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匹配长期资产,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如我国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都在10%以上,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2.由对冲基金高杠杆交易带来的高系统性风险

一是杠杆交易导致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对冲基金存在成功可获高收益而失败则仅损失本金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性,这诱发对冲基金进行将风险转嫁给交易对手或市场的高风险投资。二是对冲基金投资会出现分散风险策略应用的盲区。比如影子银行可以通过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进行层层分散,最终结果是这些风险逐渐集中到风险偏好较高但是几乎没有受到监管的对冲基金这里,风险反而被放大。三是“羊群效应”可能会引起市场的较大波动。对冲基金一般都利用数量模型按照既定程序操作找出合适的标的资产进行投资,由此导致许多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和交易条件非常相似,往往一家大基金的行动会牵动多家基金的反应,引发整个市场的巨大波动。

3.风险跨境传递变得更容易

影子银行体系极大地推进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但是,随着资本的跨境配置,风险也在全球分散。资本的跨境配置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资本的国际流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而且,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更会影响到资本投资的目的地市场。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风险源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或衍生工具的使用也较少,因此影子银行也体现出特有的特征,风险源也较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1.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一是规模相对较小,运作较为简单。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约占国内GDP的29%,远低于美国、欧元区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国内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二是杠杆率较低。在我国,对杠杆率的管理非常谨慎,我国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为私募股权基金发放并购贷款。所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率远低于欧美国家。

三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主体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影子银行提供丰富的客源。

四是证券化产品少。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很少涉及资产证券化,具有证券化特征的只是很少数银信合作产品。

五是以零售为主。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

2.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源分析

由于与西方发达金融体在影子银行发展阶段及存在形式上存在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源也体现特有的特征,主要风险源包括:

(1)民间金融

我国民间借贷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占影子银行系统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主要风险有:一是高利贷等民间金融方式可能加剧企业破产风险;二是民间借贷风险经由银行信贷渠道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三是民间和会、标会等互助组织容易出现利益不清、财务混乱等情况,损害参与者权益。

(2)资产证券化

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范围明显扩大,不仅包括一般贷款以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现在还包含中小企业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其风险主要有:一是商业银行对证券化资金进行隐形担保,风险没有实质剥离;二是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审批标准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资产池信贷风险高于一般贷款;三是部分资产证券化是借助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非正式途径进行,缺乏有效监管;四是各银行交叉持有问题突出。

(3)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较大

地方投融资平台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银行体系内,余额大约为10万亿;另一部分是在影子银行系统内,余额在3-8万亿之间,总体规模较大。而且考虑到平台负债每年的利息可能到1.5-2万亿之间,这就要求地方财力每年至少增长20%以上。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不容忽视。

(4)私募基金

近年来,在我国以委托理财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私募基金、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为代表的阳光私募基金等都发展迅猛。其风险有:一是对民间私募基金的运作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相当多的私募基金尚未受到监管。

四、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

1.影子银行快速扩张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如果将“信用中介”的内涵也扩展到针对同业机构的信用行为,那么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估计会在30万亿左右,其中,银行理财7万亿存量规模、券商资管1万亿、资金信托扣除贷款和股权后的总资产3万亿。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下,影子银行极有可能对可投入股市资金造成挤出效应,同时其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潜在的信用风险,可能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实质性损害。

2.影子银行造成的关联风险

当前,由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够健全,一些银行就将贷款由信托公司包装成金融衍生产品,然会通过信托公司的这些产品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房地产领域、高风险的股票市场等,并通过出售股份等方式将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当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时,这些紧密相连的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关联的风险组合。此外,有学者估算民间借贷资金约30%来自银行,民间借贷风险也可能传递至表内。

3.影子银行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

影子银行没有受到像存款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要求等一般审慎监管制度的约束,通常具有自有资金少、业务规模大的特点,其潜在的信用扩张倍数甚至达到几十倍,由此造成对M2数据以及人民币存款的扰动也比较明显,对将M2作为中间目标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挑战。

五、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1.健全金融立法,填补法律空白

一是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条例,为资产证券化规范开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出台法律法规对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规范,对基金管理公司资质、门槛、基金管理模式、限售渠道等多方面进行细化。三是积极推进对民间金融相关法律的建设,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

2.以完善风险防火墙为基础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建设,隔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商业银行的传输。二是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三是严格操作风险管理,严禁参与民间金融活动,避免民间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的传递。四是建立征信部门内部防火墙制度,禁止一切可能影响到公正评级的业务。五是加强私募基金经理人资质管理,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3.规范稳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是规范引导金融创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规模过小或创新不足。应在规范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金融创新。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使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4.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影子银行实质上已经具备了信用创造的能力,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央行需系统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改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加强信息披露,增加影子银行经营透明度

一是设计信息披露制度。对影子银行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市场参与者切身利益的重要基础。二是严格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加强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必要制度。应加强公司治理,严格公司内部评级程序;完善评级方法;提高评级透明度等等。将评级机构纳入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等。

参考文献:

[1]许芳芳.我国影子银行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61):66-67

[2]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与监管改革[M].1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邱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及其风险规避研究[J].金融会计,2012(7)

[4]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

[6]江衍妙,瞿炳建.试论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应对策略.现代经济信息,2013(6)

[7]余建强.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12(22)

[8]张健利.探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中国电子商务,2012(22)

[9]张越,张方舟,唐亚飞,陈希凡.浅谈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经济视野,2014(11)

[10]谢瑞芬.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华北金融,2014(3)

作者简介:

王心如,女,中国注册会计师,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作者:王心如

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3:

影子银行背景下私募债的风险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的创新,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子银行在解决传统银行无法纾缓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因为其隐蔽性与高风险性成为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私募债作为国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于2012年发行试点的债券,也具有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首先阐述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私募债的现状,然后详细论述了影子银行期限错配,买入返售等经典的运行机制及其风险,讨论了私募債通过在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金融包装变成另一种金融产品进而谋取利益的过程。同时认为私募债在影子银行体系下改变了其原有的资金募集模式,在利润扩大的同时风险与影响力也大大增强。最后,从市场改革,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三个方面给出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私募债;金融创新;系统风险

0 引言

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遭到进一步的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介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因此,金融创新与规避监管就成了其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且市场需求在逐渐扩大。就影子银行的内涵而言,贾生华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是能提供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和企业转换的金融中介,重要包括了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等业务。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在对于社会经济贡献较大的情况下,融资难问题成为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侯丽燕表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通道狭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非正式的金融仍是其解决创业与经营所需资金的渠道。而影子银行成了很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选择。此时影子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影子银行具有传统银行的相关业务功能,并且弥补了我国部分地区及部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融资问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使得闲散资金利用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资源配置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缺乏足够的监管与控制,许多影子银行业务在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程小可表示影子银行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金短缺者的需求,但是其具有明显的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

在影子银行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中国版的高收益债券私募债也是融资者较好的选择。私募债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重要金融工具具有其明显优势,但是其风险也较为明显。童彬表示私募债在发行过程中其汇率,价格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市场风险,其高风险结构与程序风险也不容小觑。并且在影子银行的体系下私募债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手段改头换面成为另一种金融产品从而规避监管。在利润增加的同时,风险程度与影响力都在扩大。因此,对于私募债在影子银行体系中的运行机制研究与风险应对策略思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我国影子银行与私募债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1.1.1 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特点

“银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在次贷危机之后于2007年提出的,并且被广泛认为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国家的大金融环境下,“影子银行”指的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其原始核心是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美国影子银行主要指的是一些没有在央行提供流动性及公共部门进行信用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让期、信用及流动性进行转换的金融中介机构;而在我国,影子银行大多数主要是指隐藏在传统银行之中的“影子银行”行为及少部分扮演“影子银行”角色的金融中介机构。在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中国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化功能,但未受《巴塞尔协议Ⅲ》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综合各方观点,可以认为影子银行有以下特点:第一,可以行使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流动性转化,期限及信用的转换功能,并承担风险;第二,由于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功能远超前于金融监管,所以使得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显得较为乏力;第三,影子银行融资投资门槛较低,资金来源不稳定,再加上其杠杆较高在缺乏政府监管的同时所受到的政府救助相应的也较为乏力,因此导致影子银行本身较为脆弱,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

1.1.2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及发展趋势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依附于商业银行存在的,如银信合作模式,商业银行间的买入返售,同业存放的业务;另一部分是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投资业务以及相关理财产品。其产品普遍具有期限错配,信用错配及流动性风险转换等功能。由其主要业务的组成可以看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小的衡量,取决于其所涉及的融资规模的大小。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来间接估算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及其他。根据孙博在其论文中的分析方法,可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委托贷款存量+信托贷款存量+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存量+企业债券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站关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2015年至2019年五年中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具体情况与动态变化,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数据可知,2015年至2019年影子银行规模呈稳步扩大趋势,其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在2015至2017年之间平稳维持在54%左右,于2018至2019年下降至50%以下。

综上可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政府相关调控措施下,其所占GDP比例逐年下降。但是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依旧很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子银行”依旧会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1.2 我国私募债发展现状研究

私募债本质是一种公司债券,私募债券最早来源于美国,是一种高收益债券,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银行贷款和债券的公募发行减小,私募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其主要的业务是为公用事业,铁路和工业企业等提供融资。在我国的主要发行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可以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预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并且不设行政许可。

我国私募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1年证监会拟推出的非上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制度。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级低,财务状况不佳融资难以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因此这些企业急需一种与其信用评级相匹配的融资工具,私募债由此应运而生。2012年5月22日深交所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规范了私募债的相关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三倍;期限在一年及以上;发行人的基本状况及财务状况;投资者为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企业法人等。还有相关部门在监管时要求发行人,投资人及发行机构所出具的必要的文件与证明方面的规范要求。现阶段我国私募债的发行面临以下问题:第一,资本成本过高导致债券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第二,发行环节较为繁琐导致企业融资效率较低;第三,监管的缺失导致风险过大。截至2013年10月28日,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27个省市,2013年9月23日,国内共有244家中小企业私募债顺利发行,平均票面利率为9.20%,平均期限为2.55年,发行總额为295.22亿元。通过数据的查询,得出2017年至2019年末我国私募债的总体发行情况及规模的大小,如表2所示。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私募债的发行期数在公司债中所占的比例基本高于50%,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甚至高达63.85%。并且其具体期数与规模从2017年开始一直持稳步上升趋势,规模逐渐扩大。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影子银行与私募债的规模均呈上升趋势,相应的其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又由于某些私募债的发行由于缺乏监管,会依托于“影子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因此二者所产生的风险的影响力与严重程度都会大大增加。故下面会从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与私募债券的发行方式入手,分析影子银行背景下公司私募债券的风险情况。

2 依托“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私募债的风险形成逻辑

我国的“影子银行”其主要的存在形式为某些金融中介机构与依附于传统银行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不论是哪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以及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对贷款进行包装从而逃避监管。由于影子银行运行模式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运作模式,委托贷款模式、银信合作模式以及民间金融模式。

2.1 “影子银行”运行模式

2.1.1 委托贷款模式

委托贷款的产生源于我国对于企业之间直接借贷服务的法律禁止,《贷款通则》与《商业银行法》均有条文规定任何非法定个人或单位不得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而企业之间又有必要的借贷需求,所以政府要求通过三方合作协议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首先由于我国内经济大环境对于国企,大型企业的政策倾斜,上市公司可以较为容易的从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或是从商业银行获取低息贷款。之后该公司为了将这一部分资金贷款给下属企业,关联企业或是非亲属企业,委托商业银行为第三方中介进行资金的借贷。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在委托贷款模式中,委托贷款的利率由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自行商定。根据2004年起国家相关规定,其利率的浮动范围不得超过基本利率的0.9倍至1.7倍。由2020年我国最新银行存贷基本利率可得,一年以内贷款利率为4.35%,一至五年为4.75%,五年以上为4.90%。本文取其平均值约为4.67%作为基本利率。因此可得委托贷款利息大致在4.21%至7.94%之间。而上市公司的低息与较低息贷款利率在4.32%至7.28%左右,高息贷款利率绝大部分在10%左右。

2.1.2 银信合作模式

银信合作模式的核心是通过理财产品的包装来突破监管机构对于资金投放量,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的限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向公众筹集大量资金,然后将理财产品等资产转交给信托投资公司,再由信托投资公司贷款给相关企业。在整个过程中,信托公司充当了中介角色。虽然本质意义上依旧是由银行贷款给企业,但是由于银行从始至终并没有使用存款与贷款,只是发放包装过的理财产品,因此可以很好的规避贷款额度的限制,实现表内业务向表外的专业,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其中企业支付给信托公司的利息大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的利率也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种贷款方式使得银行的筹资成和贷款利率同时变高。通过数据的查阅,目前信托收益率大致在7.6%至10.5%之间,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致在3.4%左右。扣除之后银行收益率可以维持在最低4.2%以上,大于我国银行目前的存贷利差3%。

2.1.3 民间金融模式

近几年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这一部分群体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正规贷款渠道又多有基准利率、风险和抵押品的限制,再加上中小民营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信用程度较低,其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大大增强。并且民间金融的融资方式简单,门槛低,这无疑使得民间金融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首选。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P2P网贷平台在我国兴起,这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民间金融。P2P网络平台一开始只是联系借贷双方的中介,但是逐步的也开始推出金融产品,涉及贷款担保等业务。其原理是通过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和较低的门槛来吸引众多大众投资者,再将筹集的资金以高息贷给相关企业来赚取利差。

2.2 依托“影子银行”机构发行私募债的风险分析

私募债的发行主要是为了解决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对于融资与投资双方均有严格规定。主要体现在债券利率不得超过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三倍,总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个人投资者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同时,私募债券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每期私募债券的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200人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方面的规定也正是其风险的爆发点。再加上影子银行的存在,私募债的可以通过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管的金融机构用不合规定甚至不合法的方式发行。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私募债券风险培养的土壤。

2.2.1 影子银行风险分析

影子银行现阶段在我国规模发展的趋势为稳步上升,公司企业对于“影子银行”融资贷款的需求逐年增长,再加上线上平台的兴起,影子银行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种类上也是五花八门。这样的发展形式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其经营风险也在提高。

(1)为规避规模管制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分析。

传统银行贷款有严格的审批及申请流程,在相关机构的监管下,资金来源、贷款利率和双方签署的协议手续都有一定保障,其风险计提较为合理。但是融资规模和贷款门槛都会受到限制。相比之下,影子银行其融资规模远大于传统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也可以发放较大数量的贷款。同时投资者的收益也要远高于银行利率。但是,影子银行体系中,相关金融机构运行中普遍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缺乏稳定性等问题。一旦一方的资金链断裂,如融资企业未能按时还债,投资方获得足够的资金收益而导致其经营困难等,整个体系就会发生系统性风险。由于其对于管制的规避,其风险数量与质量均无法得到准确估算。并且银行通过表内业务表外化的操作,如高风险融资项目包装成理财产品归于表外等,实现了风险的隐藏,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水平被严重低估,最终使得银行业务的风险偏好上升,增大系统性风险。

(2)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期限错配通俗的讲就是借短期的资金为长期的投资项目融资,通过长期投资与短期借款的利差来获利,即负债期限与资产期限的错配。这样会导致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期限错配,带来流动性风险。银行通过积极参予同业业务使得同业业务流动性的迅速膨胀,但是却使得银行的总体流动性下降。在银行内由于期限错配而是同业业务增多的情况下,资金在同业之间的空转较多,妨碍了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向。反而更多的投资者会选择将资金投入这种同业业务,加重了资金的“脱实向虚”。同时加强了银行的脆弱性,导致其风险应对能力降低。

(3)传染性风险分析。

影子银行的传染性风险主要来源于高杠杆及刚性兑付。影子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及结构嵌套等方式持续加杠杆以提高收益,从而使得投资者,融资者及金融中介机构这一资金链条不断延长,相关机构之间风险交错,极易引起系统性风险。而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影子银行业务中的理财产品所产生的风险最终由商业银行承担,再加上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高关联度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易传向传统商业银行,从而影响了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经营。

2.2.2 私募债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风险

私募债本身是公司自身行为,是典型的信用融资,产品种类与形式多样化。发行之初,第一批中小企业所发行的私募债资质较好。包括信用风险低,规模较小,公司经营情况稳定,偿债能力较强。但是随着私募债业务的发展,问题与风险也就自然地增加。第一,私募债的发行主体为中小民营企业,其大多因规模较小,信用较低,经营状况不稳定等因素而无法获得私募债的发行资格。因此私募债依旧无法很好的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第二,投资者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私募债市场尚未发展完善,相关监管措施还未到位,缺乏相应的风险缓释工具与对冲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所以投资热情较低。第三,承销商收取的承销费率一般不超过1.46%,在扣除成本,这相对于本身规模不大的私募债来说,承销商的收益相应的会比较低,导致了相关金融机构承销的热情不高。

这些在传统银行业务中发行的私募债所遇到的问题,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看似可以很好解决。但是却有着比私募债券本身更大的风险。第一,通过影子银行进行发行私募债并没有资质限制,公司获得融资较为方便。但是由于这种“地下”的金融业务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融资公司的还债能力和其信用情况均是未知数。一旦融资公司发生“跑路”现象,投资者将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二,影子银行中的投资者并不会因为风险问题而丧失投资热情,较高的利率与收益使其风险偏好较大,因此并不缺乏投资者。同样,风险偏好的增加使得其资金面临的风险也会增加。又由于缺乏相应管制制度,投资者的经营情况与其资产额度并无限制,导致其在风险偏好情况下盲目投资,从而有可能造成自身的经营危机。第三,由于并无制度,中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更大的利差来和发行债券时产生的相关金融衍生品来获取收益。但是一旦融资方或投资方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中介机构均会面临赔偿风险。私募债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风险形成机制如图3所示。

3 结论与启示

私募债本身具有一定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与包装下,私募债本身的角色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其风险也被放大,甚至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管与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3.1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规范金融创新

由于利率的限制从而缩小了放贷的空间,也从侧面刺激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通过放开利率管制可以使市场基准利率如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风险结构,减轻利率的非理性波动及不稳定性。这样高利贷与相关民间借贷机构对于资金需求者的吸引力就会大幅降低,从根本上减少了影子银行业务的发生。在放宽利率的同时,也应当适度拓宽投资渠道,增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程度。并且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规范金融创新,不僅可以控制风险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发挥影子银行在服务经济实体方面的独特优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2 提高信息披露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其业务的监管程度,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尤其是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尽量降低影子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确保影子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且及时的信息披露还可以使得相关部门或者融资投资主体及时做出补救措施,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3.3 强化司法介入,建立风险监测机制

近年来我国债务违约事件,金融纠纷事件层出不穷,最后绝大多数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完善法律措施,可以有效,及时的处理违约事件。明确责任双方,对相关机构或个人进行惩处,防止风险的蔓延。再加上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突出表现是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在监管规则和标准上的不同,选择最薄弱的环节进行违法操作,由此要在规范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强化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借助网络模型,STV模型的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风险监控,并设立相关指标来判断影子银行风险的大小与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贾生华.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与房地产市场[J].当代经济科学,2016,38(3):18-20.

[2]侯丽燕.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98-102.

[3]王晓枫,申妍.影子银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了吗[J].财经问题研究,2014,(4):49-56.

[4]程小可,姜永盛.影子银行、企业风险承担与企业价值[J].财贸研究,2016,(6):143-153.

[5]童彬.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功能、风险和法律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4,(5):192-196.

[6]何启志,张旭阳.基于中美对比视角的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J].财贸研究,2017,(3):63-76.

[7]于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结构、规模测算与监管策略——基于金融结构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5,(3):48-57.

[8]孙博.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9]李训,李萍.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对中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借鉴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182):45-49.

[10]高涛.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与监管模式的再反思[J].金融发展研究,2012,(11):71-76.

[11]张佳.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监管对策[J].经济纵横,2012,(10):92-95.

[12]徐军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3,(2):11-21.

[13]刘绘.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險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52-60.

[14]周卫江.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177):9-15.

[15]项后军,曾琪.期限错配、流动性创造与银行脆弱性[J].财贸经济,2019,(8):50-67.

[16]李俊霞,刘军.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与监管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4,(5):26-33.

[17]周敏.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展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13,(5):73-78.

[18]贺建清.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改革研究[J].金融论坛,2013,(3):15-21.

[19]杨霞,王敏.我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经济影响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9):79-87.

[20]潘静.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其监管的制度构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2):121-126.

作者:张晛天

上一篇:开放实验室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