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找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高职会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广西现阶段高职会计类专业现状1.会计类专业设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法务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院校法务会计论文 篇1:

浅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作用已被社会、学生甚至是教师广泛质疑,有些学校《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已被明显弱化。针对这些实际现象,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从业职业资格的获取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法》课程 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性

1.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称;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行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在相应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可能违反法律,甚至主动违法。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上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极其薄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法律实践能力较弱等。而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着的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执法环境差等现实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全面发展,就必须强化《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加大《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的力度。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时意识到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权限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经济法》课程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作用。

2.对会计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票据法等法律规定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和衔接,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公司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股权为纽带,以权益与责任相对等的社会经济组织。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的运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遵循一般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公司法设定的财务规范。公司法除了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般要求。如公司应当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公司法还对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用途、公司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处理以及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财务信息、非法转移公司资产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②企业经济合同对企业会计影响最为广泛,它决定企业产品销售、材料购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购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企业购销活动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企业材料购进的顺利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顺畅。借款合同深刻影响企业筹资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的每份合同的履行事关企业会计工作。要准确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和读懂合同的条款内容。合同法的学习与今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③票据法规范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业务,票据法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使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贴现、承兑、付款、质押等环节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核算,决定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票据结算不等同于现金结算,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责任的可传递性,决定这一结算方法十分复杂,要运用好这一结算方式,必须熟悉票据法。④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税法与会计是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两种经济行为,税法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会计维护的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税法与会计既统一又相互冲突,在法律效力上税法大于会计,也体现了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间找到相互接受的平衡点。会计中的应交税金体现的是国家债权,在企业清算中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已交税金反映了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同时税赋大小,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能力,决定着国家资金的投向和资源的分配份额,同时深刻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⑤破产法从程序上规定了公司破产条件、破产债权申报、破产财产处置和破产责任认定等。破产会计从接管被破产企业起,充当管家的角色,从清理资产、核定债权、制定清算方案,到最后对破产财产的处置均进行全程核算;在处置破产财产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首先考虑破产企业职工利益,其次是国家利益(税收),最后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会计的整个工作要按受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国有资产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条件、销售方式、定价模式、预售房款的使用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规定以及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和质押等担保方式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自1990年开始,我国会计人才的入门及不同层级会计人才的选拔实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论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还是取得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都在施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除取得学校学历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顺利毕业、通过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毕业后取得会计职称资格,实现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就业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肤浅,对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茫然无措。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许多经济法律支持。如,学生学习了《经济法》课程中的劳动合同法,就较容易识别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企业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不签劳动合同、长期试用、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懂得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较为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如学生学习了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后,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特点的企业形式,熟悉企业设立的程序,并能自己准备设立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在企业运行中,能够依法雇佣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经济合同以及合理地开展市场竞争等。所以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强化《经济法》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既是学校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2]周书灵.论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7-138.

[3]王玉兰.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方案研究[J].会计之友,2009,(3)86-88.

[4]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0,(2)98-99.

作者简介:

喻靖文(1966-),男,湖北云梦人,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律教育。

作者:喻靖文

高职院校法务会计论文 篇2:

广西高职会计类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找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职会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广西现阶段高职会计类专业现状

1.会计类专业设置。会计专业作为传统行业的常青树,是目前高校开设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在广西37所高职高专职业院校中,就有36所开设了会计类专业。会计类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开设一般包括会计学专业(包括税务会计、涉外会计、法务会计等方向)、会计电算化、审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2.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培养目标大致相同,主要面向制造业、金融行业、信息服务业等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应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熟悉会计政策,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能力,具有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岗位业务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和应用等工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商务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在会计学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增减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各专业再根据各自方向,开设如纳税实务、审计学、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特色课程。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會计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口大。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已有2000多万的会计持证人员。在我国会计岗位上,95%以上为传统会计,也就是说会计工作依然停留在基础财务核算层面,中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少。这样的人才结构分布,在会计职称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得到印证。截止2017年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累计共有637万人通过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其中初级443万人,中级180万人,高级14万人,中高级职称占比为30.46%。同时,在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报考人数是115.9万人,每门通过率仅为17%左右。会计行业专业人才呈现了金字塔的状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变化不相适应,而随着企业财务共享的建立,传统财务人员的可替代性越来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2.会计类专业教育与会计实操不能有效衔接。“教育产业论”使得经济效益成为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弥补财力投入水平的不足,节约教育成本成为当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选择。这种批量式的快速产出,使得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雷同,学科专业滞后于地方产业发展速度,并且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相对较小,单核方式单一,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会计类专业班级人数通常编排50—60名学生一个班。在大班授课模式下,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一节课较难实现与多数学生进行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包括校外的顶岗实习。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来说,对口的顶岗实习是一个比较难突破的困境。一方面,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涉及企业的机密信息较多且责任重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太愿意给实习生提供这些岗位;另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能容纳会计专业实习生也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规模。

3.师资力量分布不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短缺。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但是仍存在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一方面,高素质的师资多数存在于老牌财经类高职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而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或者工科类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相对薄弱,师资稀缺并留不住人才。而就区域上来说,高质量师资普遍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这三个区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任老师大部分都是学校到学校的模式,虽然理论知识过硬,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进入高职课堂的教师,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是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又相对欠缺。

4.会计人才素质未能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求。根据2017年广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信息软件、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和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也使得财务人员要充分参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做到“业财融合”,实现“业财一体化”。而现阶段,传统核算会计人才已经饱和,中高级管理会计短缺的现状已经不满足广西经济的发展。

三、广西高职会计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会计专业精细化培养教学体系。紧扣广西重点产业结构和项目布局,结合支柱产业及新兴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规划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以满足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参加专业分析会,了解目前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探寻打破以往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行业类型(如按制造业方向、商品流通企业方向、现代服务业方向),不同的行业方向除了以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外,可以融合各行业和岗位特点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2.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有效的校内外实训资源。校内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邀请校外企业参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共同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教学实施模式、教学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效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双主体作用,汇聚人才培养合力。校外则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成立会计服务公司。安排学生分批轮流上岗,通过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完成实践课程,并承接企业代理记账、税务代理等业务。运用校内代理记账公司平台,也可以进行考证培训、已就业学生的会计业务咨询,通过会计服务公司实体服务形式,为所在社区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会计教学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会计专业教师技能提升计划。要拓宽教师队伍的学习空间,鼓励会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习,增加自身的实践业务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积极参与会计实训室建设,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加强建设高职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积极从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渠道引进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担任实践课程教师,建立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

4.打造“互联网+”会计在线服务平台及APP建设。运用信息化资源,打造“互联网+”会计在线服务平台,聘请企业、税务、财政、法律等方面专家定期不定期开展网上咨询互动,与用友公司、网中网、中华会计网校等知名软件网络企业联合开发会计学习APP应用,开放各种在线培训包,并在线为社区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后续教育、资格考试提供服务。

四、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的发展是相互支撑的,尤其是区域规划的启动,无疑使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产业的转型离不开会计服务,会计服务在经济服务体系中践行社会责任,为各行业、企业、机构等提供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代理记账等优质会计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玉荣.當前广西会计人才需求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报,2018,(5):80-83.

[2]傅立芝,周永清.安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现代商贸,2016,(1):174-175.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in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s

NONG Jing-ping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Guangxi 530000,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regional econom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农敬萍

高职院校法务会计论文 篇3:

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实践研究

摘  要: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的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针对会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足,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素。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素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 2025》,这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政府制定的制造业发展十年行动纲领。该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1]。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之一的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经济越发展,会计专业需求就越大。然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如何达到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要求,已成为高职财经类院校存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作为国家优质专科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针对会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足,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素。

一、把握人才供需结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会计岗位将被财务机器人所代替,会计的职能将会更多地转向“预算、控制与决策”。人工智能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和培养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给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一般会计岗位人才过剩,人工智能压缩了会计人员的就业空间。而高职培养的会计人才恰恰是在一般会计岗位上就业。例如,出纳、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总账会计等,这些岗位较容易被财务机器人代替。再加上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本就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会计人才培养更需要改革。因此,针对现状唯有不断改革,抓住机遇,把握智能时代出现的新的会计岗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发现,企业更多地需求具备管理、控制、分析、决策等能力的會计人才。常见新型会计岗位有:战略会计、规划会计、决策会计、执行会计、评价会计、法务会计等,这些会计岗位更高的能力要求和综合素养,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准备不足

1.教育理念更新缓慢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办学思路上,培养的学生面具有很大的失业风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出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加强产教融合,既培养学生的传统岗位核心能力,还要培养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专业建设方案缺乏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方案对人才培养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从调研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方案缺乏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顶层设计,方案虽然每年都会改动,但是缺乏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还未进行深入研制。

3.教育资源达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标准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大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几乎不大可能。这就决定了会计专业对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需要打破传统手工实训室的建设方式,建立“会计云端实训室”“ERP资源统筹实训室”等高端实训场所。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任重道远,高职院校需以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养,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高职会计系列教材还是传统的编排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二)毕业生综合素养尚需提升

1.专业能力单一

人工智能时代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分析、创造和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2]。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停留在一般的核算岗位能力之上,对于财务管理、财务决策、财务分析、成本控制等岗位能力培养涉及不足,人文素质薄弱,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

2.职业判断能力缺乏

根据调研,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强化了会计应用能力的训练,而弱化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进入了过分强调“技术”的怪圈,造成学生对会计实训课劲头十足,而对会计理论课则打不起精神,造成的后果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衍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课程虽然每个高等院校都要求开设,但由于此类课程开设时间较短,缺乏课程资源的积累,加上有经验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往往又是一百多个学生(大班)一起授课,课程安排上基本都是理论课程,缺乏实践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1.产教融合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成功的职业教育都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目前难以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企业没有义务承担职业教育的重任,这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到位等原因有重大关系。

2.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调研显示,高职会计专任教师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还有部分教师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核方法还是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还是多以期末纸质试卷考核为主,虽然也有平时成绩考核,但院系往往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体系,基本还是任课教师定成绩。调研显示,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考核效果不是很理想,最后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以免部分学生不能顺利毕业。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根据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质量要求,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特点,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队伍、评价方法等方面是其重要要素[3]。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抓住机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4]。“培养什么样的人”重点关注的是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培养人”重点关注的是切合时代特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人才。据此,我院不断加强师资培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将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要素融入课堂。因此,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中小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培养不仅具有日常会计核算能力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还有财务分析、成本控制、辅助决策等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具備良好工匠精神的德才兼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培养模式

根据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构建“双主体育人、三环节相扣、三能力并重”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贯彻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校企为育人双主体,将职场引入课堂,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会计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课程”,“双师队伍”、“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二是,课堂教学、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环相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于一体,并通过安排在前五个学期的高度仿真会计实训和第六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好地将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有助于学生尽快上岗[5]。三是,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三能力并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管理学基础、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企业管理思维。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并以社团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岗位迁移能力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我院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一是,拓宽专业口径。为了达到多岗位能力要求,我院会计专业取消过细的专业方向,注重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适度交叉融合,将这些专业的优秀建设经验融入会计专业建设,并将其核心素养课程融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二是,优化专业群建设。整合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等专业资源,对其进行合并建设,既发挥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相互弥补协调发展,提升人才职业链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的适应性。

(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条件

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对实训基地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建立高度仿真智能实训室。一方面,继续建设好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仿真财务部、ERP沙盘实训室等传统的实训室,目的是夯实专业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建立会计云端实训室,将业务、财务与税务包含于一个云端系统,打破业务、财务与税务的人为界限,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其管理决策水平。

(五)优化课程体系,塑造发展能力

1.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多渠道、多维度专业调研,分析岗位需求,继续加强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程体系设置兼具科学性和开放性。就业岗位、关键能力与对应课程,如表1所示。

仅依靠专业课程的教学很难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还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课程之外,需将人文素质课程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管理沟通、法律基础等课程。

2.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时代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现“岗课融通”,优化教学内容。由于课程内容自成体系,每门课程间具有“内在的隔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性养成。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前(第五个学期)开设一门贯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综合实训课程,这门课程应以网络系统的形式开设(会计云端实训系统),本课程不仅考核传统的岗位技能要求,还需考核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战略决策、预算管理、业绩分析等能力要求,集财务、业务、税务、管理于一体,至少安排60课时,集中训练两周为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研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不再受时空所限制。因此,我院会计专业建设团队尽力研发优质教学资源,满足现代教学的多种需要。一是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对于职业领域课程需要建设成高质量的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开放课程、APP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教学渠道。目前,我院会计专业已经建成《会计基础与操作》与《成本核算实务》两门在线课程,《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四门资源共享课程,并且都在混合式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开发与实际工作内容对接的系列教材。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岗位迁移、仿真模拟、学做结合、知识技能并重”的要求,产教融合开发职业领域课程教材,使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与职场岗位需求达到无缝对接[5]。《成本核算实务》属于国家级规划教材,曾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会计基础与操作》曾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六)搭建智能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6]。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智能教学场景的构建,应用好了智能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一是,构建智慧教室。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人手一台的网络交流工具,教师一味地禁止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甚至教室里放置手机袋收缴手机等做法,其实都起不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我校着力建设智慧教室,在每个教室覆盖无线网络,教师在电脑和学生的智能手机上安装教学软件,教师方设置为控制端,学生方设置为接收端,并且学生以学号+姓名的方式登录APP。APP中含有教学微视频、教学练习、教学案例、教学测试、智能评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实现智能考勤、智能教学,并且适时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二是,实施“互联网+”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既注重个性化教学,又注重团队教学。首先,教学团队在准备教学资源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优化资源安排,实施因材施教;其次,布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自学的视频内容与作业;第三,实施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团队方式解决问题,特别是案例分析;第四,教师布置定期内完成有针对性的课后提升任务,并且及时跟踪,及时反馈。

(七)培养优秀师资,打造“1+N型”团队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教师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承担大部分现在教师的工作。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做“双师型”教师,还要做一个与学生能够心灵碰撞、智慧对话、个性引导的“灵魂塑造师”,这是“人工智能教师”所不可企及的。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我校从师资引进到培养都制定了各项标准。第一,引进师资时除了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外,更需要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职业技术资格中级以上职称;第二,对于在职的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不少于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教师的后续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通过多措并举,打造“1+N型”团队,使教师不仅是专业技师,还能担任心理咨询师、职业引导师、人格塑造师等多种角色。

(八)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发挥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调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首先,在实施“互联网+”教學模式时,教师就要及时布置任务,包括教学前的预习,教学后的巩固,然后在课堂讲授新课之前及时讲解,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难题,提升学生自我诊断能力。其次,在一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在手机或电脑上考试(教师事先需准备充分的题库,避免学生互相抄袭),实现系统自动评分。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实训考核和最终考核加权平均组成(系部和课程组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成绩权数,报学院审批通过)。第三,为了监督教学效果,落实“学院—系部—教师”三级责任制,教师考核完成之后,学院和系部进行随机抽考(抽考比例不低于班级人数的20%),以评估教学效果,并推进教学效果与工资绩效和职称评审挂钩的管理制度,激发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Trajtenberg, Manuel. AI as the next GPT: a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J]. Cepr Discussion Papers,2018.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4]王竹立.技术是如何改变教育的?-兼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 2018(4):5-11.

[5]谭玉林.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国家骨干院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实践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4-6,78.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7]蔡泽寰,肖兆武,蔡保.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基于“中国制造 2025”视域[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11.

作者:谭玉林

上一篇:生产运行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企业民主管理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