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会类成本会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这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共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财会类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财会类成本会计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实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对接。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范围进行界定,对比分析传统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提出作业成本法是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必然选择。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是可行性的,可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合理,能够提高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高职理工类 学生培养成本 核算问题 对策

高职院校现行财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实行“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模式和“核定收支,定额拨款,量入为出,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原则,高职院校只核算日常的经费支出而不核算学生培养成本。2013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2014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开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引导,因此,研究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范围和核算方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学生培养成本的研究比较早,早期多采用“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这个术语。约翰·维泽(John Vaizy,1958)将教育经费等同教育成本进行研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e,1963)提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科恩(Elchanan Cohn,1979)将教育成本细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莱文(Henry M. Levin,1983)认为除了公共教育成本以外,教育的实际成本还包括私人成本。

国内多数学者侧重对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周期进行研究,赵聚辉,窦敏(2016)、牟江(2016)等认为应以公历年度作为成本核算的会计年度,而邱延敏(2018)坚持应以学年制作为成本核算周期。也有学者对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方法进行探讨,谷书平,谷福云(2016)运用ABC成本法构建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丁立红,张冬霞(2016)提出作业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成本管理能力。任伟等(2017)从专业、学院、学校三个层面探讨公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也有学者对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进行研究,如潘念萍(2017)提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由人员经费成本、公用经费成本、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成本、资本性成本和其他成本组成。此外,部分学者对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概念进行界定,李偲萌,薛翔(2016)认为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总额,不应包含机会成本。

由以上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较为粗略,少有文献对特定类别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深度研究;其次,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项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应该将固定资产折旧、科研费用以及離退休人员费用等计入学生培养成本。因此,本文选择以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范围进行界定,充分论证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意识不强

我国高职院校现行财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受“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预算编制原则影响,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收支平衡和经费的支出,很少考虑支出成本的合理性和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完备、资金利用率不高、日常费用开支不规范等缺陷,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成本控制缺乏主动性,所以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制约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是一种相对应的会计基础,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的会计核算基础,收入要素和支出要素不用进行配比,也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收入与支出的明确对应关系,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出现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同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反映高职院校收益。因此,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实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对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三)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范围存在争议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中指出,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包含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国内学术界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科研经费、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费等是否应计入学生培养成本,存在很大的争议。此外,向大学生提供的财政资助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食堂和住宿方面的补贴等是否应计入学生培养成本,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

(四)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较为粗略,一般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即用学生培养成本支出总额与学生人数相比得出生均成本,或者根据此算法进行改进,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类别加以区分,选用一定的标准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计算得出生均成本。这两种传统成本法的优点是数据来源简单,计算方便快捷,但最终结果由于成本归集不全面、不准确,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成本核算的可靠性较低。

三、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范围

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是用事业性经费支出减去资本性支出,再加上本期计提折旧和摊销来计算。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可以具体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如表1所示。

(一)确定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项目

由于不同培养层次和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学生培养成本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应由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折旧和摊销四部分构成。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社会保障缴费、绩效工资及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培训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奖助学金、住房公积金等。此外,与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无关的支出不得计入学生培养成本,例如:学生伙食补助、购房补贴、因公出国(境)费用等。可将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分为如图1所示的构成。

(二)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收益性支出是指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经常性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中收益性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通常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中资本性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中,其他资本性支出包括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等。

(三)明确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界限

直接费用是指学生培养过程中,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工资福利支出、社会保障费、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它直接计入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的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办公费、水费、电费等。间接费用通过分配计入学生培养成本计算对象,是指不能直接计入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费用,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部门为管理学校而发生的工资、水费、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等。例如:高职院校理工类毕业生论文答辩费归属于直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承担的公共课教师课酬归属于间接费用,不能直接计入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

(四)正确计提折旧和摊销

按照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为了正确反映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及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对接,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应按照一定的方法,成立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审计监察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资产清查小组,由分管國有资产管理处的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人员积极配合,全面进行资产清查。应正确区分固定资产类别及折旧年限,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中的折旧和摊销,来降低本期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高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四、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比较及改进对策

(一)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传统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估算法和实算法,估算法是根据往年学生培养成本与支出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估算现行需要支出的学生培养成本。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数据容易获取,计算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估算结果与实际学生培养成本不完全吻合。实算法是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把一切与学生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扣除掉,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按照不同类别分别给予折旧从而得出学生培养成本的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实算法的实施与当前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的会计制度不相符。另一类是会计处理法,包括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会计调整法是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培养成本与收支情况相关的会计资料,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学生培养成本数据的方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简单便捷,但是核算的原始数据可能会包含不属于学生培养成本的项目,使得统计出的学生培养成本数据不够精准。会计核算法是按照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利用会计系统来设置和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耗费从而得出学生培养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工作量大,核算成本高,实用性不强。

(二)作业成本法是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必然选择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又称ABC成本法,是以“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指导思想,运用成本动因理论,确定以作业为中心,通过作业对资源的耗用量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心,然后按照产品或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确定作业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最终将成本分摊到产品或服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会计创新成果之一。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其次,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分析资源动因;第三,确定作业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第四,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总体来说,核心步骤在于选择作业和确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作业是成本核算的中心和基本对象,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中而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中,而产品或服务成本是实际耗用资源的终结。如图2所示。

2.作业成本法相比于传统成本法的优势。首先,作业成本法能够克服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弊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在直接费用的分配上计算方法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和依据。作业成本法在间接费用的确认上,依据学生培养消耗的各种作业量和单位作业量进行成本核算,更好地解决了传统成本法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不合理的问题,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更为科学,为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和适时调整学费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作业成本法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在计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时,能够分析出每项费用发生的原因,即学生培养成本动因,这相较于传统成本法来说更加科学,不仅在于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学生培养的真实成本,提供更加精确的学生培养成本信息,还可以全面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最后,作业成本法能够管控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中间接费用的分配依据是成本动因,通过对资源动因、作业动因等成本动因的分析,确定成本对象与作业、作业与资源间的分配比例,计算和控制每项作业的成本形成动因,从而抓住主要作业进行重点管控,这种根据成本动因进行分配的方法是对传统成本法中分配方法单一问题的有效解决,相对传统成本法更多地考虑到理工类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的实际消耗资源情况,从而进一步细化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程序,更真实准确的反映了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实际情况。

(三)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的可行性

1.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执行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保障。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要把握好投入与产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投入最少的学生培养成本,培养出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自2014年1月1日起,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新制度最大的突破和亮点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收入和支出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调整和细化,这些变化充分考虑了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现实需要,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间接费用所占成本比重较高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前提。由于高职院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它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各个院系、专业在职能上相互联系,因此,在高职院校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是可行的。从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特点来看,培养学生发生的成本费用多与教学、管理和后勤等活动相关,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成本动因复杂,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能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归集、分摊和计算,使間接费用的分配更科学,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3.高职院校培养对象的专业化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基础。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学校在实训方面的支出较多。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活动不同,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活动侧重点不同,因此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成本费用相差很大,例如:理工类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消耗支出要比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支出大。高职院校只有将不同类别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本分别核算,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培养对象的专业化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基础。

4.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技术和高素质管理人才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条件。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较好、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对学生管理均采用信息化技术,例如:图书借阅、教师测评、新生报到等均运用信息化系统,为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提供技术条件。此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较高,这就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具备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人员,为高职院校实施成本核算提供了人才条件。

参考文献

[1]谷书平,谷福云.ABC成本法在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6,(26):86-87.

[2]任伟,杨莉,李雨阳.再谈公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J].财会月刊,2017,(31):56-61.

[3]潘念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分析与控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62-65.

[4]邱延敏.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学习,2018,(1):132.

[5]施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5,(11):127-128.

[6]翟志华.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实践困境破解[J].财会月刊,2014,(3):68-70.

[7]张钦宇.试析统一成本核算制度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145-146.

[8]韩宇骞.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6):42-43.

[9]郑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4):90-92.

[10]杜荣江,马祥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74-77.

[11]丁立红,张冬霞.基于作业成本管理视角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成本控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11-15.

[12]秦路,彭泽平.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13-117.

[13]曹宏进.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J].财务与会计,2016,(1):55-57.

作者简介:谢娟(1987-),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

作者:谢娟

高职院校财会类成本会计论文 篇2: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这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共识。该文首先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过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职业能力、教学方法中无法满足职业能力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及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且具有职业能力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近20年来,高校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会计职业在未来的就业中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由此,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且具有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出了职业能力这个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这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共识。而这里的职业能力是指多种综合能力的集合,既要包括会计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R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原有重复性的会计工作,对于只掌握传统会计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在下降,社会对于会计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传统会计的技能,同时对于数据分析、管理应用及新技术使用等技能都要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自己。会计职业能力不可能一躇而就,需要学生、高校、企业与家庭共同努力,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断修正与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会计从业人才。

2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2.1 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执行过程中缺乏过程管理

部分高职院校针社会需求制定了比较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并不能全部实现其培养目标。例如: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核算能力。但是执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实践课程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完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教授,缺乏非常细致的指导,导致部分同学只懂得流程而对于其实践能力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实现。

2.2 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职业能力考虑较少

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于传统的会计核算类课程,对于职业能力中的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视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统计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仍然是原有的理论或者软件的应用,对于如何利用软件去做相应的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利用分析的數据去帮助决策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传递给学生。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仅仅通过部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而没有真正地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2.3 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黑板和PPT等传统教学方法,而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能达到最佳。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教师首先关注于是否将内容讲清楚,而对于学生是否掌握、掌握多少、是否需要互动等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影响,在实习平台及实验人员的配备上都存在缺口,同时,虽然开设了比较多的实训课程,例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综合实训、税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但是,整体的实训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真实的业务流程,甚至部分高校由于实验室有限且开设班级较多等因素,将开课顺序打乱,并非按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

2.4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师是培养人才,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业岗位经验等方面来看,仍然相当比例的教师对于职业能力了解不多,同时在职业岗位上的时间过短,对于当今社会会计人才能力的真实需求并不是非常了解。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会计能力的考核机制并不合理,并不能够激励教师去主动地学习,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能力。部分高校目前对于教师的激励主要来源于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专利等方面,教师想要获得更高的待遇及收入,就必须要评上更高级的职称,而与职称评价体系直接相关的是科研课题、论文甚至是各种技能大赛获奖等,对于教师而言,与其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上,还不如提升科研水平,加强论文撰写能力。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是以考试为主,对于学生平时的管理及过程考核要求并不是很高,导致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平时不听课,期末下苦功甚至作弊的情况。

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3.1 基于职业能力重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成功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只有目标准确,模式才会成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属于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在于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掌握社会对于会计职业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使其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性。在培养学生传统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多种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其个性化发展,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同时,在日常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要将会计职业道德逐步渗透。

3.2 基于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里,删除部分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课程,优化整合和原来重复或者相似的课程。同时,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部分课程的学时,尽量做到“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将互联网等最新的科技应用等相关课程及信息化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例如将大数据分析课程、统计软件SPSS课程及管理沟通技巧、会计案例分析等课程。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社会交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大赛、心理健康、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里面。在职业能力课程方面,将“1+X”技能证书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3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改进教学方法

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的機会与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交流,同时,增加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到企业定点实习的机会。在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及教学水平。针对于各高职院校的特点,鼓励教师编写适合于该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利用超星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将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可以在课下随时随地学习。

3.4 调整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

针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例如: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纳入科研体系中来,教师通过申请金课、撰写理论教材、实践教材等作为教研课题,同时将科研课题与教研课题共同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支撑。鼓励学生与教师在课下紧密沟通交流,改革学生评价标准,丰富学生的考核方式,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次数、内容等都可以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标准。

综上所述,基于会计职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各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与企业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会计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克辉.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财会月刊,2017(24):81-85.

[2] 章君.“互联网+”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58-63.

[3] 刘金彬,赵蓓,曹明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8(20):99-105.

[4] 赵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新能力结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91-96.

[5] 吴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6] 姚小平.高职院校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作者:王丹

高职院校财会类成本会计论文 篇3:

国内“会计实训”研究知识图谱(2001-2019)

摘  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关于“会计实训”的中文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分别对主要作者及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期为国内研究者剖析会计实训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实训;知识图谱;CiteSpace;文本挖掘;可视化

自从21世纪初国家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会计实训就受到国内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都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正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启动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回顾近20年来我国会计实训的发展历程。这构成了撰写本文的原始动机。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关于“会计实训”的中文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分别对主要作者及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期为国内研究者剖析会计实训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会计实训”研究主题进行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由国际著名的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用Java语言开发的,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1]文献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采集文献数据包括作者、作者单位、文献来源、篇名、关键词、刊发时间及摘要。检索主题为会计实训,检索时间为2019年6月29日,时间跨度为2001-2019年。剔除无关文献,检索得到中文文献979篇,分两次将Refworks格式文件导出,对Refworks格式文件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二、主要作者及机构辨识

考察2001-2019年间“会计实训”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在CiteSpace中设置Top N=100,TopN%=35%,前中后三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时间跨度为2001-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和机构,使用寻求网络算法对网络中的连线进行剪裁,以降低网络的密度,提高网络的可读性[2],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CNKI 2001-2019“会计实训”研究作者合作及机构的核心网络(图1),涵盖节点95个,关键路径58条,网络密度为0.013,模块值为0.9293,平均轮廓值为0.6154。

由图1可知,国内“会计实训”研究主题主要作者及机构有: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陆春芬、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金融系陈健、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张永团队、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周红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陶燕、内蒙古财经大学王红梅、九江学院乐长征、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赵筠、玉田职教中心张玉水、武汉工程大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三、研究主题识别

(一)第一阶段(2001-2009)

考察国内2001-2009年间中国知网中“会计实训”主题论文研究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Top N=100,Top N%=35%,前中后三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时间跨度为2001-200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CNKI 2001-2009“会计实训”主题时间线图(图2),涵盖节点61个,关键路径169条,网络密度为0.0923,模块值为0.5406,平均轮廓值为0.506。[3]同时输出“network_summary_2001-2009”文件,通过消除乱码,整理得到CNKI 2001-2009“会计实训”研究文献关键词一览表(中介中心性≥0)。

由图2可知,在2001-2003年间,国内“会计实训”主题没有出现中介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说明此阶段“会计实训”主题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正好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从2004年开始,关于“会计实训”主题的研究力度开始加强,一直到2009年“会计实训”的共现频次达到54次,一度成为所有关键词共现频次的榜首。按照共现频次大小排名,会计实训、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会计、高职院校等5个关键词位于前5名,说明2001-2009年间,会计实训在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发展起来,并被划分为实践教学的范畴。按照中介中心性大小排名,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会计实训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5个关键词位于前5名,说明2001-2009年间,国内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逐步将会计实训教学纳入课程设置。同时,高职院校还重点关注了会计工作岗位、财政管理、教学改革、实训基地、会计报表、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实训模式、成本会计等主题。这说明2001-2009年间,国内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陆续建立了实训基地,探究了实训模式,开展了财会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的会计模拟实训。此外,高职院校还关注了仿真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簿记循环等主题,说明2001-2009年前,高职院校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始模拟企业环境开展仿真教学,并关注了簿记循环。

(二)第二阶段(2010-2014)

考察国内2010-2014年间中国知网中“会计实训”主题论文研究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Top N=100,Top N%=35%,前中后三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4],时间跨度为2010-2014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CNKI 2010-2014“會计实训”主题时间线图(图3),涵盖节点113个,关键路径426条,网络密度为0.0673,模块值为0.4169,平均轮廓值为0.4269。同时输出“network_summary_2010-2014”文件,通过消除乱码,整理得到CNKI 2010-2014 “会计实训”研究文献关键词一览表(中介中心性≥0.01)。

由图3可知,从2010年开始,“会计实训”这一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两种指标都位居第一,说明国内高职院校已经广泛开展了会计实训教学。按照共现频次对关键词进行排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会计、高职院校等4个关键词分别为2至5名,进一步说明,在2010-2014年间,国内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展开实训教学活动。按照中介中心性对关键词进行排名,会计实训、会计、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等5个关键词位于前5名,说明在2010-2014年间,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非常重视开展会计实训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还重点关注了实训教学、会计实训教学、会计岗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训课程、职业能力、会计仿真实训、基础会计、会计实训课程、创新、财务会计、会计学专业、教学、应用、问题、ERP沙盘、成本会计、会计报表、ERP沙盘模拟、微课、建议、岗位等主题。此外,高职院校还关注了课程改革、教学创新、技能竞赛、应用型人才、实训課程体系、会计模拟、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实训途径、人才培养、教学效果、项目教学、会计职业能力等主题。综合以上主题不难发现,在2010-2014年间,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通过“教学创新”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展实训途径,进行了课程改革,注重会计实训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分“岗位”开展了《会计仿真实训》和《ERP沙盘模拟》等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举办各个级别的“技能大赛”以检验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实训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教学方式的创新等方面都比较欠缺,需要继续加强。

(三)第三阶段(2015-2019)

考察国内2015-2019年间中国知网中“会计实训”主题论文研究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Top N=100,Top N%=35%,前中后三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时间跨度为2015-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

由图4可知,从2015年开始,“会计实训”这一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这两项指标依然都位居第一,说明国内高职院校一直都非常重视“会计实训”的教学工作。按照共现频次对关键词进行排名,实训教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等4个关键词分别为2至5名,说明在2015-2019年间,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实训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教学改革。按照中介中心性对关键词进行排名,会计实训、实训教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等5个关键词位于前5名,说明在2015-2019年间,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非常重视会计实训教学工作。同时,高职院校还重点关注了会计、应用型本科、翻转课堂、教学、会计实训教学、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实训一体化、会计教学、会计实训课程、项目教学法、高职会计、应用、合作学习、VBSE等主题。此外,高职院校还关注了实践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会计实训类课程、趣味教学、互联网+、应用研究、信息化、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教学设计、一体化、职业能力、项目教学、会计实训教学策略、会计实训教学改革等主题。综合以上主题不难发现,在2015-2019年间,会计实教学及其教学改革依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从2015年起,国家通过探索“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针对会计实训教学继续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把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微课、合作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中。

四、研究前沿识别

考察国内2001-2019年间中国知网中“会计实训”研究关键词突发性情况,在CiteSpace中设置Top N=100,Top N%=35%,前中后三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时间跨度为2001-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运行CiteSpace软件,输出“network_summary_2001-2019”文件,通过消除乱码,并绘制会计实训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信息表。[5]

2001-2004年间,没有出现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只到2005年才出现“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在第一阶段(2001-2009),出现仿真教学、实践教学、会计实践、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会计岗位等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在第二阶段(2010-2014),出现实践教学体系、ERP、ERP沙盘、ERP沙盘模拟、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等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在第三阶段(2015-2019),出现翻转课堂、实训一体化、合作学习、应用型本科等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综合以上突发性较强的关键词,不难发现,从2005年开始,国内关于“会计实训”的前沿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从教学层次层面分析,国内关于“会计实训”的前沿从“高职会计专业”转向“应用型本科”,说明会计实训教学刚开始主要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开展,最后逐步被引入到“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与近年来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总体趋势一致。第二,从教学模式层面分析,国内关于“会计实训”的前沿从单纯的“实践教学”向“实训一体化”转化。高职教育从创办以来就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养成。第三,从教学方法层面分析,国内关于“会计实训”的前沿经历了“仿真教学”、“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三个阶段。从2005年开始,“仿真教学”成为研究的前沿问题,但是其突发性持续时间不长。仿真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出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财务处理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从2016年开始,“翻转课堂”成为研究的前沿问题,其突发性持续的时间较长。翻转课堂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致使学生有着更多探索未知领域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2016年开始,“合作学习”一度成为研究的前沿问题,但其突发性持续的时间却不长,到目前为止,还仍未成为国内前沿研究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林玲,陈福集.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7(2):119-125.

[3]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1771-1780.

[4]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13):3693-3703.

[5]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作者: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