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学德语课标着力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多语歌曲对比这一教学方法,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该方法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为目标群,以其已有的多语知识与能力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和以多元视角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元文化意识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多元文化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往往都缺乏问题意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问题平台,不断更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通常对历史知识只是进行机械训练,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跟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几乎很少能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质疑,不愿意自主思考和提问,即便内心存在质疑,但因担心被同学取笑,害怕受到老师批评,很多学生也不会提出问题,再加上许多教师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模式,学生基本没有表现和质疑的机会,进而制约了他们问题意识的增强,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低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一直在进行不断地优化和革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只有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不断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史料为载体,在大量的历史知识中或缺有用的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通读大量的历史材料,对所需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将问题思维作为起点,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自主探讨和自我反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一定要重视史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教师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以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着的身份出现。例如:学生可以大胆假设“公元105年蔡伦没有发明造纸术会怎么样?”学生间和师生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并解答历史问题。

2.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己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学习中,教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领导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教师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材料和图书,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卢沟桥事变”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具体事件,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日军于1937年7月7日夜炮击宛平城,并调兵一营,偷渡到运河以西,从东西两面夹击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在团长吉星文带领下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并使学生通过联想法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问题平台,从根本上实现印度哦啊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教学目的。

总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学生的问题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开展情况,决定着历史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应掌握学生当前的问题意识现状,全面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鼓励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翠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4,30.

[2]边纳.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5,10.

[3]黄香萍.关于初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探讨[J].公试周刊,2015,22.

[4]官财林.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作者:买力彦木·依明

多元文化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2:

以歌曲为媒介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摘   要]中学德语课标着力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多语歌曲对比这一教学方法,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该方法以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为目标群,以其已有的多语知识与能力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和以多元视角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意识。

[关键词]中学德语;文化意识;歌曲活动;多语教学

一、多元文化意识

为了更好地规范中学阶段的德语教学,教育部修订和颁布了德语高中课程标准,为长期以来由于顶层设计缺失而主要依靠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感性摸索的中学德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学生的多语属性及其所处的多语现实为出发点,多语教学的理念在德语课程标准中被认可和提倡,涵盖各个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文化意识”方面,课标强调在“多元文化意识” 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多层面、多类别跨文化沟通能力”。依据德语课标,多元文化意识以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评判性思维以及跨文化敏感性为基础,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与自信为内核。

着力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意义在于:如Heyd (1990) 所指出的,外语课跨文化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文化现象与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更多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外国乃至本国的文化。由此,外语教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的育人功能并促进了各国的相互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课标强调创造“多语语境”,利用多语对比分析并探索“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 的各类话语活动。有鉴于此,本文将探索以歌曲为媒介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模式。该模式把以德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当作目标群,以学生母语、第一以及第二外语能力为基础,通过学习及对比不同语言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这一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宽容度及其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而促进其多元文化意识的提升。

二、歌曲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歌曲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以多元智商理论以及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为依据。多元智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商,如人际智商、语言智商等,因而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评判其学习能力的唯一依据,而要尝试发掘并利用学生的主导智商种类。以音乐智商为主导智商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和歌曲作为教学手段或者单纯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的音乐特性上,他们的外语学习状况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cf. Puchta et al., 2013) 情感过滤假设则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认为通过促进或阻碍对于成功的语言习得具有关键意义的“有意义的输入”,一些非语言变量如动机、自信或焦虑等会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让人信赖的氛围来打破学生的情感壁垒。(cf. Heyd,1990) 而歌曲在外语课堂中的运用正能起到这一效果。

尽管国内外语教学中歌曲的运用十分广泛,但目前国内的文献研究主要都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歌曲的文化意义基本局限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相关研究尚十分欠缺。而在国际上,虽然歌曲在外语跨文化教学中运用相当普遍,例如Heyd (1990) 倾向于语言简单而内容复杂的歌曲,并认为为了追求深度,在讨论中母语也是可以使用的;Eleuterio & al. (2011) 注重视听结合以及社会问题与文化价值的讨论; Attaviriyanupap (2016) 借助歌词翻译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但这些运用都主要集中在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和理解上。通过多语歌曲对比教学来实现德语新课标认知下的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基于相关文献的缺失,可以被认为是尚未得到深入探究的课题。

三、以歌曲为媒介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选择将歌曲作为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媒介,其原因在于:首先,歌曲被普遍认为是文化、历史与价值的特定载体,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学习及其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其次,相较于其他文本形式,歌曲感染力更强,有助于学生整体性的认知体验与情感触动。在这种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更易与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个体性的情感联系甚至共鸣。一旦这种个性化的联系被建立,无论学生对于所接触的歌曲喜欢与否,教师都能更容易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为即使学生不喜欢课堂上所展示的歌曲,其不喜欢的理由也为课堂讨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再次,歌曲往往旋律优美、内容丰富,但是语言相对简单,有助于缓解或克服学生对于多语学习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因而也更适合作为多语对比的媒介。最后,歌曲一般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因此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手段较为灵活,易于穿插在日常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浸润培养的结果。借助歌曲,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语言水平与认知需求,长期、系统地开展多语对比教学活动,使其成为正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打破单语种封闭的教学模式,营造多元的语言环境,积极构建跨语种、开放式的外语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德语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有鉴于此,以歌曲为媒介的教学活动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为了建立学生与歌曲内容的情感联系,首重学生个性的体验与感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避免将歌曲学习活动处理成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如听力测试、词汇填空或语法练习等。这些练习或活动片面地注重学生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训练,从而迫使学生忽视其情感体悟,不仅违背了以多元文化意识为导向的歌曲教学活动初衷,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部分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反感,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師应当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有整体性的把握,而不是纠结于个别字词句意义的理解。在第二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对比不同语种歌曲中不同的语言与文化现象,侧重其思辨与行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用语习惯、表达方式、歌曲处理手法、价值判断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种歌曲背后所隐藏的各国文化特质与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导致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在可能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协调处理好文化冲突。

在歌曲的选择上,为了克服学生自我文化中心的思维定式和可能的地域与文化歧视,应当避免选取主题与内容上差异性较小、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普遍共通的歌曲。虽然这些歌曲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正面迁移,但也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即各个国家的文化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选不同语种同一主题但不同呈现方式的歌曲,从而突显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对于德国人而言是一个相对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德国乐队“王子”的一首歌曲《德国》。与之作对比的可以是美国歌曲《上帝祝福美利坚》与中国歌曲《我爱你,中国》。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中美歌曲与德国歌曲的作者对于自己祖国的态度有着质的差别。作为拓展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类似于中美爱国主义的德国歌曲,从而让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积累更多个体性的经验,进而为之后课堂上更深入的讨论打下基础。

除了中、英、德三种语言歌曲的对比学习外,结合“DACH”的“去中心化”理念(简言之,即德国不应代表所有德语区国家。D代表德国,A代表奥地利,CH代表瑞士),以德语区不同国家的语言变体如方言等创作的歌曲同样可以作为教学材料运用在对比教学中。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学生对于德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能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平等地对待这些国家与文化,不以国家或其国际影响力的大小而区别对待。以此为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学生活动,如让学生猜方言歌词的意思并将其翻译成标准德语。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平时由于只接触标准德语而忽略的语言多样性,因此教师应当避免将之变形为传统的、仅仅注重目标语语言使用正确性的阅读理解测试或翻译练习。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正确应对跨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结合德语课标教学情境化与活动化的教学理念,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与认知水平,适当选取一些立意深刻、内容复杂和结构巧妙的歌曲,以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及其处理复杂语篇所需的语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最好是主人公的独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隐藏在歌词字里行间的信息,并运用自己的语用能力补全缺失的信息,进而还原歌曲故事发生的情境。以此为基础,作为拓展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歌曲的故事场景,或者以创意写作的方式从主人公独白对象的角度重新填写歌词。通过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学生以语用能力为基础的跨文化协调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本文立足于中学德语课标所要求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探讨了以歌曲为媒介、以多语对比为手段的多元文化意识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学习中学德语时已有的多语能力及其所处的现实多语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歌曲作为感染力较强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性,以体验、感悟、思辨和行动为教学设计的主线,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素材和文化现象,拓展学生视野,打破其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态度,进而提升其以多元视角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Attaviriyanupap, Korakoch. From Thai Country Songs to German Singable Lyrics: Creative Transl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I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6(5):348-354.

[3]  Eleuterio, Fernanda Pereira & al. Music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Going Beyond the Lyrics[J].In: Revista Eletronica de Letras, 2011(1):11-38.

[4]  Heyd, Gertraude. Grundwissen für den Unterricht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Wemding: Verlag Moritz Diesterweg, 1991.

[5]   Puchta, Herbert et al. Multiple Intelligenzen im Daf-Unterricht[M].Donauw?rth: Hueber, 2013.

(責任编辑   诺   依)

作者:毕文毅

多元文化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内容摘要】在高中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其广度和深度,通过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精神层面的提升。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实践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历史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变迁,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加上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导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支持和鼓励在学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进行教材内容挖掘和拓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材,是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多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修订的。教材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对这个阶段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方向和整体架构,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基础,突破教材的局限,结合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拓展,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知识点时,在讲到荀子的观点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历史知识或者著作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荀子在《荣辱》里讲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句话正是对荀子观点的精确阐述,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拓展,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就是进行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将一些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了解。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发明”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古代发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意义。

三、深挖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首先要读懂传统文化的内涵,明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领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反复梳理、归纳和总结,深挖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展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1.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对教材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于林则徐禁烟运动、邓志昌在甲午海战中为国牺牲,也有商鞅变法图强的伟大爱国精神等多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行培养。

2.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礼义道德,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弟子规》中都有关于重视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道德的论述。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伦理道德是这样阐述的:在家庭中,成员之间要遵从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家庭观念,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成员间互敬互爱,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

3培养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行有益的指导。传统文化中关于健全人格的阐述中指出,一个健全的人格,要具备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特质。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不具备这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这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紧抓教材主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要紧抓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度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郑琳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D]。浙江师范大學,2013.

[2]张曦琛.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教育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本论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文化回归历史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36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

作者:李国仁

上一篇:城市区域文化贸易发展论文下一篇:行业专用网络规划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