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校本课程人文素养论文

2022-04-30

校本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出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德育校本课程人文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人文素养论文 篇1: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 通过对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以现代教育学理论和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接当今社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和开展好教学评价等对策和方法,推动中职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生;人文教育;人文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如何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而是促进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向个体身心的内化,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我国中职学生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专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概括起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

许多中职学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职后发展的现象。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要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过硬的操作技术是务实,搞人文教育是务虚;热衷于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等。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教育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 人文素质课程偏少

据统计,我国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占的课时多, 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专业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特色[ 2]。以致职业道德教育功能有限。

3 课程体系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人文素质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很强,但课程间的交叉融合考虑较少,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4 教学评价及教学方法欠科学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人文素质课程的评价方法虽经多方改革,在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评价形式虽创造了多种形式,但仍以笔试为主,分为考查和考试,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与我们的教学强调理论体系宗旨密不可分,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评价重共性、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灌输为主,教师主要为专业教师。

5 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课堂讲授中,讲专业知识多,讲心理社会知识少,不能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1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学生职业基本能力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教育的优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

2 做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对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科学构建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合理选用内容,形成自身特色,以娄底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为例,对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课程体系安排改变了传统中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除保证政治类课程开出以外,还加大社会和人文知识比例,增加基本人文知识覆盖面,满足中等护理学生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3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应对现代职场对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的新要求,突出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 3],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创新编写与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和班会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材。既要体现专业服务和灵活办学的特点,又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编写教材的模式,开发应用与专业工作相一致,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并及时调整设置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发符合实际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完善和丰富教材形态。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式,将部分人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强化人文教育。

4 改革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采用授课、访谈、调查、网上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活动、角色扮演、展评等教学方法,形成自学—问题—引导—讨论—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社区—图书馆—网络—医院—社会,形成教学实践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应根据不同层面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形成笔试—口试—小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

5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发挥人文教育功能。专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存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职业教育既要以专业教育为其存在的前提,又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来实现人文教育与护理教育的相互渗透。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既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又要通过专业课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达到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陶冶健康的职业情感的目的[ 4]

6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靠以课程教育为本的教学因素,也要配合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貌等隐性教育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才有利于形成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隐性课程蕴含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 5]。只有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资源和内容,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才能使教育的人文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和释放。

参考文献:

[1 ] 唐志鹏.中专教育与人文素养 [ J ] .中国轻工教育,2001(4).

[2 ] 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 J ] .中华护理教育,2006(3):132—134.

[3 ] 熊慧群.浅论中职校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 J ] .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4 ]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 J ] .中华护理杂志,2001(6).

[5 ] 刘 波.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 J ] .岳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FL)0〗

作者:王健龙 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人文素养论文 篇2:

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出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学校、班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物质、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定的地方和学校特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

(一)从地方、学校实际出发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从当地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制定开发策略。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地区发展需要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能力、兴趣,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学校设施、图书、教材,校外可利用资源、地区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准最佳切入点,选择和确立德育目标,保证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发挥德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性

过程是针对课程实施提出的,注重过程要求我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检验德育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及时修正偏离实际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德育目标成为一种“引导着现实的生长和发展的手段”。此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将过程性原则引入评价,体现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的关注。

(三)坚持体系多元化

一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以及地区或社区人员等,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大家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二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多元化,课程载体多元化。课程内容可以根据本校及当地社区资源、学生道德发展需要,选取思想、道德、法律、心理、文化、礼仪等具体问题。课程的载体即德育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比较常用的有:课堂教学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心理咨询、礼仪训练等。

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条件,具体包括: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等;音像资源,主要有电影电视、录像、音频、各类教育软件等;设备资源,主要有视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遗迹、纪念馆、文化馆等;乡土资源,主要是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家庭成员、社区人士等。全面调查和分析德育资源后,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既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也增强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设计必须依据德育新理念、德育规律、国家德育目标、学校特点、已有相关条件和资源,需要经过自我评估、合理定位、达成共识三个阶段。

自我评估阶段要准确客观分析学校的情况,认清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我校为例,学校在管理风格、学校底蕴、科研能力、社区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在学生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校有三年制中职生和五年制高职生两类学生,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层次不同,相应的学业水平与个人素养也不同。其次是合理定位阶段。在构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确定层级式德育目标,以保证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导向。层级式德育目标为:达到熏陶教育的目标,达到养成健康道德习惯的目标,将所有德育文化和德育实践内化为学生个人品格,渗透进生活,影响至人生三个层级。最后是达成共识阶段。通过宣传和讨论,将德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内容等传达到每位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甚至家长,获得共识,内化为全校共同价值追求,保证目标的落实。

(三)设计德育校本课程

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之前需要设计好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课程类型、学分、课程方法、考核评价等。

1.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如果繁难偏旧、过于重理论、脱离实际,必然达不到德育的目标。因此课程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科专家意见,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德育资源,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校编写的系列德育校本微课程教材:《读行天下——涵养最有品位的你》《礼行天下——雕饰最有魅力的你》《德行天下——成就上善若水的你》就是考虑到中职学生注意力分散、个性活跃等特点,结合社会对道德、文化、职业礼仪等方面的需要,特意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有效达成德育目标。

2.课程类型选择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与选修是一组对应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言;学科与活动是一组对应概念,学科课程是学科知识系统传授,而活动课程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课程类型选择要符合本校特点,更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3.选择课程实施方法

职业学校存在就业导向、学生个性差异显著等问题,德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必须坚持多元化,采取多主体参与、多种载体并行、多种方式合力的原则。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法要做到被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校情况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展开。校内可以开展德育课堂教学、班级德育活动、团委校内活动、教师讲座、学生研究探索、主题班会、播放影像资料、演讲讨论、辩论竞赛等活动。校外举行企业实习实训、社区德育、志愿活动、参观教育、家庭德育等活动,有效利用实习企业资源、社区资源。例如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设置听、说、读、写、演、评的独特德育实施方略。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社区志愿活动等来配合校内德育形式,增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学分设置、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

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全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定学分,一般设为1~2学分。根据情况设定开课学期、开课班级及学时。考核的方式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需要注意避免考核形式化。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方案有助于调控特色德育课程,促进特色德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正确把握社会价值观,立足学校实际,依据先进评价理论。其次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参与,通过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德育表现,避免单一而导致评价失真,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德育历程,关注学生的改进和努力。对学生德育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可以分阶段设立标准,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过程。

(四)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

评价反馈是指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听课、谈话、考核等方式把握德育课程的进展和实施情况,总结正确的经验加以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重视课程教学中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反思,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商业学校)

作者:李慧敏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人文素养论文 篇3:

浅谈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

摘 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持续深入,探讨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对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近年来,核心素养是职业教育领域讨论的重要话题,它深入回答了职业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建构了三大领域六个指标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回答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这三个重大问题,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中职阶段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源自于国家对当下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生缺乏必备品质,如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缺乏关键能力。工业4.0时代,经济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发展所需的岗位技能不断更新,如果没有不可替代的关键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因此,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中职阶段经过学习以后形成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1.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6~18岁,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他们大多智力水平正常,身体发育良好,但他们都是中考的落榜者,感觉自己上职业学校是矮人一等,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这部分中职学生在心理特征方面表现为自卑、懦弱、依赖等,缺乏自尊、自信、自立;在学习上表现为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的动力;在动手操作方面表现为懒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在中职阶段,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校企深入合作,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2.符合时代变迁的新需要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加大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了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为缓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避免掌握知识技能却不能胜任工作的尴尬情况,中职学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核心素养,主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符合时代变迁的新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奋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的标志,更是学校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支撑。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是薄弱环节。但是职业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为职业教育是培养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承担着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当前要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于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奋力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将其作为实施职业教育“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三、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

1.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建立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扎根课堂,依托课程。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一方面,在开设好德育、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建立职业素养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场礼仪、创业创新、法律法规、心理健康、学校文化、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真心喜爱并能终生受益的职业素养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要健全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的培养机制,挖掘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训课的德育资源,在专业教学中体现职业素养培育要求,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科学素养、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

核心素養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融合。其中,教师的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中职教师作为整个中职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的一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会深深影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开展。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岗位培训、主题沙龙、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师“示范课”等形式不断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进而有效提高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

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职学校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开展校企合作,要以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为载体,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提升有机地融合,将职业素养协同培育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充满活力的职业素养协同培育机制。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批企业家、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优秀校友等担任学生的“职业成长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校企共同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实习归来话成长”“传承工商基因,讲述创业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提升主题活动,深化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与体验,增强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4.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体系

评价改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杠杆。在评价内容上,首先要增加日常生活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言行的内在支配要素,往往是其核心素养发展状态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更为真实的表现。其次要增加学科评价内容。如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参与意识等。

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上,首先通过创新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等方式,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不能局限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情境数据的搜集,还应该对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情境数据进行搜集。有了这些较为全面的学生活动情境数据后,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揭示数据间内在关联度及发展趋势,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

5.丰富校园活动载体,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校园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一般组织两类校园活动,一类是社团活动,另一类是专业活动。

社团活动包括学校各类社团组织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通州中专围绕“走班制、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式、能展演”六个社团特色,让2017级中专学生及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选修社团课程,有适合音乐表演的声乐表演、器乐演奏等课程,有适合体育表演的武术、健身操、街舞、轮滑、篮球、羽毛球等课程,有职业生涯必备的礼仪表演类课程,有素养提升表演的演讲、朗诵、鉴赏类课程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趣,又做到了劳逸结合。

专业活动包括各级组织举办的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学生通过参与这类活动能够学到平时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自豪感。

此外,要实施“互联网+职业素养”行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网上中职的学生学习资源,加快信息技术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注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參考文献:

[1]申起.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电子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6(5).

[2]周浩.解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教育论坛,2019(1).

[3]高艺娟.中职光电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9(1).

[4]吴梨萍,刘军.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的探究[J].职业,2018(35).

[5]刘婉贞.中职教育中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8(15).

作者:曹国标

上一篇: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防护研究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