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中职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单一技能的学生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难以支撑优秀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应紧跟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改革课程设置,努力培育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岗位职业能力调查 探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

在当前达者为尊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自身能力过硬,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需要根据当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选择。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当前岗位职业能力的调查,根据当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对课程进行改革,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从围绕市场需求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来强化实践教学、承办市级大型活动、搭建师生鏖战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建议。

围绕市场需求,科学地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构建课程体系

在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多方向、宽专业、活模板的理念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旅游课程教学中,以学分制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之一,主要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和构建专业知识基础,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就业证书,全身心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

科学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中职旅游专业一般采取“2+1”的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则直接到企业实习或者继续在校复习。对于学生就业实习的问题,学校方面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负责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实习企业,例如:一些旅游景区的农家乐、高档酒店、旅行社或从事旅游管理的企业。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实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从而为后期的就业打好基础。

提升就业指导专业水平

对于旅游专业毕业班的学生,可以额外增加一些就业指导课程,以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后期的就业进行指导。例如,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领导来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们分析当前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让学生明确后期的就业方向,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决定后期的就业方向,达到高水平就业的目的。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

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型、成长型和成功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情况,对旅游专业的实践课、理论课和选修课的课时进行调配,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引进企业“七S”管理文化及企业技能课程

根据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按学期、分阶段进行达标考核。通过开展班级技能竞赛、学校技能展示活动以及参加省、市技能竞赛等途径,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创新意识。

改革技能训练模式

不同阶段的训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開展,专业教学实习训练可以在各个模拟实训室内开展,而综合训练则可以在校外培训基地进行。通过一级工作项目训练和二级工作项目训练,如景区的农家乐服务和中餐服务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能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服务的具体流程,拥有胜任服务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为后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开展德育导师制

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等,重点对学生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培养,便于学生在后期能够更好地上岗工作。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双赢

首先,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定某一就业目标作为主攻方向,并且还要学习其他技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通过中级工考核之后才能给予毕业证,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其次,鼓励学生多多考证,学生还可以跨专业考技能等级证,为后期的就业、转岗等打好基础。此外,学校方面可以根据当前酒店的设施模拟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进行实践,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与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积极承办市级大型活动,搭建师生成长平台

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建设酒吧、西餐厅、商务中心等实训室,并积极与市教研室进行联系,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如课堂观摩、旅游专业教师技能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为旅游专业师生的发展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旅游专业课程的改革,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专业课程知识的讲解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并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便应对教学中的一些突发状况。而在学生方面,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协同工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进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为后期进入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将对专业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还较为年轻,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内部结构。并且,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

此外,加大“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对师资队伍的比例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对在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再教育,鼓励教师继续学习,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来积极引进旅游专业的高水平教师,发展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促进旅游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对于中职旅游专业多元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面对当前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观念,中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永不终止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得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行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重新划分专业方向

一般服务行业的企业到校招聘主要以导游员为主,因此,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都是围绕导游服务之一——技能培训来开展教学的。但是,随着当前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仅仅把培养导游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来满足企业招聘需求的定位是片面的。在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的划分需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和具体的工作来调整,主要分为旅游社综合业务方向和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旅游社综合业务方向主要以培养前台销售、计调、客户服务等文职人才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以旅行社实务操作和旅游产品销售能力为主;而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主要以培养导游员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导游讲解、处理突发事件和导游服务技能等。根据这样的专业划分形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满足当前市场多样化要求的旅游专业人才。

结语

总之,在目前就业人数大于工作岗位数量的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全能型或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随着当前岗位的需求而改变。因此,中职学校方面需要根据当前旅游专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对旅游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实现高水平就业。

作者:勾国品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摘 要: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中职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单一技能的学生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难以支撑优秀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应紧跟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改革课程设置,努力培育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文旅融合;课程设置;旅游服务专业;中职学校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JC20107);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21YB140);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9038)。
引言

2018年3月13日,国家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正式將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组成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与旅游结合,实为一种共赢,一方面既能利用旅游传递文化知识,壮大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和提升游客旅游体验[1]。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站,中职院校势必要为人才后期的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具体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优化课程设置,进而满足整个社会对于旅游文化人才的需要。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现状

就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充分,相对应的文旅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发展最快速的行业。目前,国家已经把文旅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放在同一高度,在文旅产品供给过程中,给予了优质的团队以及品牌足够的重视,加强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使我国旅游业走向品质化发展的道路,可见国家扶持文旅产业的决心[2]。就个人层面而言,人们不再单一地追求“旅”,而是更多地希望能够以“旅”见“文”,这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旅游产品供给要越来越优质,旅游服务要越来越周到、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提高了旅游业的准入门槛,不再是凭借一张“导游证”就可以一步跨入的行业,需要的是懂“旅”又懂“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批量向旅游业输送人才的中职学校有义务承担起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设置与文旅产业联系不紧密

中职院校作为文旅产业优秀人才的输送基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壮大无疑对中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仍然只注重通用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旅游业的联系不紧密,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导游证只作为一个基本项,企业招聘时并非只看导游证的获得情况,更多时候是把着眼点放在复合型技能人才上,要求中职院校增加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要更贴近现实。虽然现在的中职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将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社会的多方面需求纳入到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当中,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的影响地位还有待提升,同时课程设置在改进的时候仍然具有较大阻力,种种因素都使得学校课程设置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状况,目前培养的人才无法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后期储备力量[3]。

(二)课程结构安棑不合理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大纲对学生课程进行安排,各学科课程结构设置比例不同,学生岗位能力掌握程度不同。目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其中出现了餐饮、客房等不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不仅占用学生的专业课时间,降低学生学习效率,也使得学生专业方向模糊,对未来的就业产生迷茫。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课程被划分到了选修的行列,导致学生在从事讲解服务时一知半解,蒙混过关,严重违背了导游工作文化性的特征[4]。即使是一些课程设置较为全面的学校,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顺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只有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而缺乏实践到理论的查漏补缺。另外,大部分中职院校的课程跟高校的课程衔接不畅,而且在难易程度上缺少明显区分,让学生难以适应。

(三)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但就目前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际发展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应用了一些信息化手段,但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设施上投资不够,导致一些基础建设不够完善。目前,部分教师只是利用计算机播放一些文稿、课件,不能真正利用信息化手段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依旧延续以前的风格,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四)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学校重视学生成绩,教师也一直着眼于学生分数的高低,除了最基础的文化课,其他教学都是围绕考取导游证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展开,并且大多时候都是以课本为准,讲解为辅,就连案例也不够新颖真实,使得学生有一种距离感,不能产生共鸣。例如,事故紧急处理类的课程,如果单纯是教师在讲,学生的切身感受不足,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动脑去处理,才能积累经验,练就胆识[5]。尽管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工学结合,但是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走形式主义,到岗学生各方面素质均不达标,企业还需费时费力再次培训,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五)职业情感教育弱化

中职院校现阶段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把重心放在导游证通过率和就业率方面,并未把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可度教育归纳到课程的范畴,较多从业者并未建立起对于职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对于未来缺乏规划和向往,盲目投身于旅游业,感受不到这份职业的魅力,导致后期退出该行业的人员基数过大,该行业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六)课程评价体系缺乏多元性

目前的评价考核主体上过于单一,不能做到多方协调,未能厘清学校和企业的主次关系,评价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往往是一锤定音,缺乏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而且现在仍然存在片面地以书面成绩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专业能力不过关。中职学生大多数以往学习基础不太理想,仅依靠书面成绩评价学生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


三、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课程设置要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

文旅融合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大主题,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习惯,要将大门敞开,广泛接纳企业、社会的声音,以企业的需求为重点,以社会的需求为重心,只有这样才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知识底蕴、熟练操作技能以及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复合型旅游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肩负起行业企业发展的重担。同时,中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1]。学生入学前和毕业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同的,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与企业应在其入学前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需要,预测社会对学生毕业时的需求,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根据社会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力求使学生成为旅游行业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優化课程结构

首先,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中职学校要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结构群,以文化为基础,以专业为方向,将基础文化课和旅游专业课程相关联。在专业课方面,学校应该减少与旅游无关的酒店等课程,增设与旅游关系紧密的路线规划、大数据分析等课程[4]。历史课和地理课要同时进行,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旅游景点的由来、发展及其地理特征和特色,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文、旅充分结合。其次,实习课程要形成一种“学校-企业-学校”的模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切实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并在实习结束后总结自身差距,再次回到学校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二次学习。最后,中职学校应调整课程结构,增设与高校相衔接的基础课程,并依据学生水平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增加课程难度,剔除重复课程,将重心放在专业培养上,促进“中职-高校”联合培养现代化文旅人才。

(三)促进教学信息化发展

随着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加深,要充分发挥当今社会信息化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完善基础教学设施,提升教学水平,如在实训过程中利用慕课来模拟计调和一线导游的实务课程,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在导入部分、互动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程的丰富度、课堂活跃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团体性任务让学生互相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引进案例分析、微课程、文旅课程情景设计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益。

(四)三方联动,加强实践

“三方”指中职学校、高校和企业。首先,学校不能把实践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部,要主动出击。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开设当地旅游景区的选修课,让学生亲身实践,定期去景区做志愿讲解服务,自主处理各种事务和突发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导游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将学生的实践心得进行总结,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来提高整体的实践水平。其次,校企合作,形成“理论+实践+就业”的课程模式,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保证学生在毕业时符合企业需要,帮助学生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为学生解决工作问题,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3]。最后,中职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研究升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联合培养力度,共同培养人才。例如,将中职生升入高校的要求定为学分修满以及导游证的取得,并依据高校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保证中职学生顺利升学。

(五)重视学生职业情感教育

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决定自身对于职业的忠诚度和奉献力,而他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他的情感教育密不可分,所以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从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方面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服务人才,进而满足当今社会需要。除了最基本的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教育,还要注重公序良俗的教育,更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线上可以通过慕课、网易公开课、职教云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线下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礼仪、茶艺、风景鉴赏以及导游风采等选修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而使其做好景区的宣传者、代言人,增强职业忠诚度和使命感[2]。

(六)多方协同,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要保证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为主改为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企业作为专业人才的接收者,在人才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明确指出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当前要求间的差距,以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并在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其次,课程评价要摒弃以成绩定高低的习惯,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文化知识作为一个基本项,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对于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职业素质评价同样不可忽视。最后,将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量化评价是把评价内容进行数字化分析,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辅之以质性评价,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描述课程价值与特点,加入一点主观因素,主客制衡,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改革课程评价体系[1]。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有效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学习步调,做到多方协同参与,切实将文旅融合贯彻到课程改革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才会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 姜燕.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6.

[2] 曹炳政.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54.

[3] 杨志玲.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天工,2019(8):8.

[4] 王慧.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20(26):136.

[5] 张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优化途径[J].当代旅游,2021(6):88-90.

作者:靳宏伟 叶张煌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基础英语与旅游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

[摘 要]在现有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对于专业英语的教授普遍是相对薄弱的,一方面源于旅游专业其自身对英语的要求总体较低,即能表述明白即可。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在衔接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需求与观念,这造成现有的中职教育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困难。现着重对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进行研究,找出最适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而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基础英语 旅游专业 英语衔接 策略

基础英语对于专业英语来说,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进行衔接也是切合时代需要的一种教学趋势,但是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依旧没有专业区分,并没有实现衔接教学,对于部分学校而言,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为了改变现有局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与英语素质,基础英语与旅游专业英语在衔接教学的研究上也应该加快步伐,为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英语能力做出自身的贡献。

一、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目前的研究现状

1.旅游专业英语侧重较少

在我国现有的中职院校中,对基础英语的侧重要远远高于专业英语。特别在旅游专业中只追求对传统基础英语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而对于专业英语的考试则并没有太多重视,一般只侧重于学习的中后期,且安排课时相对少,直接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受重视。而这些教学安排都促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全方位地掌握专业知识。

2.学校管理问题

在中职院校的管理中,对授课教师的安排上,普遍是课程决定教师。即基础英语课由于属于职高基本公共课,会由学校英语教学部进行统一的教学任务安排。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旅游专业英语而言,则会出现教师资源匮乏、教材不同步等缺陷,这只能由旅游专业自行聘请专业英语教师进行授课。而教师之间的不了解与沟通少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教学课程安排。反而言之,学校在管理上并没有充分地对专业英语进行重视,便会直接导致双方各行其是,在师资安排与教材等方面出现管理困难的情况。

3.教学方案设计调整不明显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中职院校中,基础英语由学校统一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规划并出台教学方案,不同的专业在英语课的设置上不会有差别。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学内容并没有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不同的专业对于英语的侧重点不同,其教学进度、课时甚至教材都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并由本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测试后使用。统一教学的基础英语模式不仅忽视教育中的专业针对性,更忽视了在统一基础英语之后对专业英语的提高。

二、基础英语与旅游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

1.改革英语教学授课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不同专业的针对性。而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交流为主体,教授学生与旅游相关的英语口语并使之熟练,在此基础上应该设计出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案。而基础英语与旅游专业英语在衔接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特殊性,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英语的锻炼。基础英语的典型句式与词汇,仍然应该作为教学重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与衔接。

2.合理设置课程

在旅游专业英语的课程教授中,从模式上看,现有中职院校采用的是“两段论”教学课程设置。即在专业英语教授的过程中,通过两种定位来细分为两类教学课程。其中一种是专业语言类的课程,而另一种则是基础英语课程,这造成的影响便是在现有的专业课授课中无法与语言课同步。学生在学习时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不结合,会造成知识不连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专业课的安排中,应该将旅游专业英语课程同步学习并优化现有授课模块,设置合理的英语课程。

3.整合师资力量与共享教学资源

在英语教学中,最不可忽视的一项便是师资力量的整合。当前中职院校教授基础英语的教师与专业英语的教师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专业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更为专业的英语教学水平。而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并不一定会对旅游专业的英语有所了解,因此在授课时便会出现知识衔接断档。在进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师资力量应该进行整合,通过交流学习与相互听课等方式,不断地改进现有英语教学方法与课程安排,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英语的前提下学习与旅游专业有关的专业性英语。

就现有的上述条件与解决方案而言,若想真正实现基础英语与旅游专业英语的衔接,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教学系统工程。该教学系统的建立需要从教学观念、课程管理、教学方案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而与之配套的教材与师资力量等也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当前的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训与加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负责,并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英语语言基础,快速投入社会工作中。

(责任编辑 斯 陌)

作者:何云

上一篇: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论文下一篇: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