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2022-04-28

摘要:根据经济社会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考虑民办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办学的多样性和不同使命,鼓励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专业办学实际,特色发展,加快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推广对于民办高校在高举迎接2020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背景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深远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办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办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和挑战

民办高等学校是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以下统称“民办高校”)。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国高考生源骤降的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发展遇到了相当大的挑战。民办高校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紧面向市场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和精品。而民办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更需要整合现有专业方向,尽快适应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几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区市)都在重点统筹推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在保障机制改革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鼓励支持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措施。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今年,政府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全面清理针对民办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教育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

从实际出发,探索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民办高校应秉承的教学理念。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毕业生就业难,专业学习也有一定难度。民办高校的学生要想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找到自己的职位,就必须具备独特的技能。学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应用,加强实践训练和技能培训,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总体来说,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促进民办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良性发展。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先决条件,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专业建设紧跟前沿等特点,师资队伍建设更应该培养大师级人物,才能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2)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整合现有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当前市场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紧缺,但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民办院校要根据市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剖析市场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特色专业,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对于IT业来说,先进的技术才是最有用的。国际化的IT人才应该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IT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各个层次竞争的国际化、工程化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走国际化合作之路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发展的正确选择,目前“2+2”“3+2”“3+1”等培养模式正在悄然崛起。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祝愿民办高校蓬勃发展,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彭远红)

作者:徐志立

民办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2:

民办高校通识课与国家等级考试并轨模式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 要:根据经济社会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考虑民办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办学的多样性和不同使命,鼓励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专业办学实际,特色发展,加快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推广对于民办高校在高举迎接2020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背景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模式

为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及时反映和交流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新建本科民办院校高举迎接2020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背景下,充分调研通识课C语言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并轨新模式,其研究价值不仅局限在为在校学生实实在在地提供了既能修满通识课C语言学分,又能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C等级证书,这样一举两得的好机会;而且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优化知识结构,创新课程建设,敦促搭建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环节的教学平台,承载起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

C语言作为多数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才的培养有多重意义。从长远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的认识和动手能力,还可以直接用C语言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C语言的考试,获取相关证书,这不仅增强学生成就感,还为学生增加一定就业筹码。据统计,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生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报考二级C语言,顺利考取二级C俨然成为高校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

一是通过尝试对民办高校通识课C语言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并轨新模式的研究,梳理相关教学成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与特征提取,并根据这些特征严谨审视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二是深入研究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優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从学生迈入大学第一学期开始起步,从通识课C语言着手,激励学生获取必修学分的同时,又能考取全国计算机二级C合格证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是优化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反复推敲C语言教学大纲以及全国计算机二级C考试大纲,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C语言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并轨新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的模式,建立灵活的学习和调整机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安排,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专注于主动学习的项目,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收获显著的教学成果。

五是探究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步骤及实施方案;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实验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专项训练,探索学生项目应用能力的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规划学习节奏,有针对性地考取相应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认证,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走访省内民办高校和计算机培训机构,认真调查分析高校通识课C语言教学模式和近些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情况,根据社会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评估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创新:

一是将课堂教学与国家二级C考试环境、C语言教学大纲和国家计算机二级C考点相互渗透、逐步融合,不断提炼教法,精华题型,指引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是改变教师传统的课堂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启发总结,讲练结合,突出重点,探索研究型、创新型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典型例题深入剖析,重视并认真指导上机操作,举一反三,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三是要对C语言教学大纲和二级C考试大纲的融合有的放矢,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要求,建立灵活的专业学习和调整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校通识课与国家等级考试并轨新模式。

四是充分重视教研室活动建设,号召青年教师创新思维,共同探讨命题研究;同时构思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激励学生提交C语言程序设计作品参赛。要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总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积累教改经验;强化上机指导,精炼题型,提炼算法,掌控考点脉络,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潜能,发挥教研室集体备课作用,钻研创新教法教学;专心打造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型实施方案,研讨修订C语言教学大纲,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程序设计逻辑思维。继而升华C语言和二级C教改方案,使之融会贯通,实现创新民办高校通识课与国家等级考试并轨模式的调查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一美.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74-76.

[2]王一美.转型期民办高校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写作,2016,(12):95-96.

[3]王一美.创新创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7,6(9):69-70.

作者简介:

王一美,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作者:王一美

民办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3:

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方性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定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就是实践能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成败。本文主要梳理国内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以两所民办高校为例,探讨计算机科学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进入了大众型的发展阶段,这必然要求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在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教学中起着其它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成败[1]。

本文将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以本地区其它民办本科院校为参照,实践并研究当前计算机专业各主流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各模式的约束条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评价,为丰富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帮助民办普遍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转型的机遇下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实践教学理念研究和教学模式研究

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张日新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了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的“两段式”培养过程。曹屯裕、张晓谦、刘长宏,王刚等学者都强调通过校企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产学研结合培养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实践方案[2-4]。邹景超、付大鹏等学者从实验课程内容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校内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的推动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5]。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魏良模,陈舒怀在计算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学生教育全过程在企业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校负责基础课教学及提供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企业负责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杨起帆等针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211”培养模式,将大学4年分成3个阶段:2年时间学习数学、外语及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1年时间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1年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设计和编程的能力。顾可民在计算机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教育,校企互动,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雷虎对民办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将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嵌入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软件开放能力为主线,融合企业资源和高教资源,把4年本科教学模式调整为3+1形式,将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放到企业中去。贾庆节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通过教学过程的实验模块设计、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和实例驱动、假期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和企业的合作上采取订单教育培养模式,高校和用人企业针对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人才订单,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教学,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供实践场所[6-9]。

综观国内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用。但结合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这些成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从理论层面看,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以各自办学现状和个性为基础探索可用的培养模式。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规律研究和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对于民办高校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问题,如何科学地设计与制定培养模式等基本问题模糊不清。计算机专业动态发展的能力因素也未被考虑,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操作上的误差。

(2)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现有文献注重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途径。但对于这些模式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效果的检验都提的较少。各种培养模式效果如何,怎样选择及设计需求匹配,各模式的约束因素如何、如何对不同的模式进行互补优化和完善等问题都没有被系统地研究。

3.**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學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的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高级IT工程师”,构建了以“实用型、复合型”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具有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突出实践能力方面首先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专业教师既能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又能进行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指导工作,能够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与技能;其次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实训场所;最后鼓励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设计师资格与水平考试。除了各个专业实验室外,设置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对日软件外包实习实训基地、云计算实习实训基地、物联网实习实训基地、青岛软件园实训基地、网络建设与维护实训基地、嵌入式实习实训基地。

4.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学校“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嵌入式和网络两个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在实践构成方面均从三方面要求出发: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设立了随堂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构成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服务,组织学生听取各类学术报告与讲座,报考各类专业证书。

在師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老师外出培训或进修,提高实践能力。50%以上的教师具有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

通过以上的调研,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应贯穿始终,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课堂到实习实训,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并不拘泥与实习基地一种方式,可以将它引入日常的课堂,而且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必须是具备实践能力或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1-4.

[3]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23-224.

[4]曹屯裕,潘菊素,傅琼.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0-51.

[5]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6]杨燕,魏良模,陈舒怀. 校企联合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27-28.

[7]杨起帆,陈观林,朱勇,柳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01:65-67.

[8]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4-86.

[9]贾庆节,何保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基金项目:青岛工学院2012年校长基金资助项目(2012JY013)。

作者简介:

房正华(1982—),女,硕士,软件设计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孙月江,青岛工学院副教授。

葛苏惠,青岛工学院讲师。

作者:房正华 孙月江 葛苏慧

上一篇:企业档案与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