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6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价值主体意识觉醒,价值取向走向多元、走向务实、走向客观与理智。但因为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原因,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实际参与度较低,且流动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因此,政府应加大监管和投入,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服务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思考

摘 要: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例,详细介绍项目背景,提出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发展举措:建立常态培训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读书活动;着力做好对儿童网络阅读的引导;做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评估;加强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当地农家书屋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阅读;儿童阅读推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儿童暑期科普阅读夏令营——赢在阅读,让梦想起航”活动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动感地带杯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之一,由校图书馆组织下属社团“惜抱轩?阅读推广”协会申报,并成功获得校级项目立项。该项目通过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积极参与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旨在探索由高校图书馆主导、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与路径,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地方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 活动开展背景阐述

(一) 实践“全民阅读”的要求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作为全民阅读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阅读,近些年在国内风生水起,声势渐大,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2009年和2010年分别定位为“儿童阅读年”和“亲子阅读年”,旨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全民阅读,不落下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老少边穷”地区儿童,但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儿童“阅读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童书拥有及儿童阅读上的“城乡差别”。全民阅读,要让农村儿童“人人有书”,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条阅读起跑线上,这是中国农村儿童的基本诉求,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 弥补当前服务主体存在不足的需要

目前,国内儿童阅读服务供给主体主要是家庭、学校和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工程起点的家庭,家长在对儿童的阅读认知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投资较高,但在阅读方面投入的时间很少,据相关统计,即便是在北京等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能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或对儿童阅读的开展年龄阶段存在偏差,认为儿童阅读是上学以后的事;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特点不了解,在读物的选择和阅读方式的指导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广大中小学,图书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在对儿童阅读引导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是提供儿童阅读服务的专业机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在这方面,很多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已经做得很成熟,这些地方图书馆资源设施大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而在小城市特别是在农村的基层图书馆数量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贫乏,造成公共图书馆针对农村儿童阅读服务状况不理想。

(三)师范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师范院校也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大学生具有与中小学学生沟通、推广阅读的优势。相关专业的学习使他们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认识到中小学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也有渴求服务中小学学生阅读的愿望。因此,高校图书馆除了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外,还应积极参与并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发展举措

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事关儿童智力开发和地方人才培养,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儿童阅读服务却十分匮乏。地方高师院校不仅拥有庞大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而且拥有开展儿童阅读服务的大学生人才,应该担负起儿童阅读服务角色。

(一) 建立常态培训机制

儿童阅读服务本来应该由专门的公共儿童图书馆提供,因此高师院校图书馆必须对参与推广服务的大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和儿童阅读方法、方式、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在实践中,应建立起一整套的招聘、选拔、培养机制,吸收、培养在校有志于参与、指导儿童阅读的大学生志愿者,图书馆可以利用好这一有利人力资源,让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深入农村去引导儿童阅读,指导儿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读书活动

儿童生性热情好奇,他们需要的是互动、快乐、有趣、自由活泼的读书氛围。图书馆应以长远的眼光来规划系列的儿童阅读活动,活动应由浅入深,长期持续地推动儿童阅读,以期有效发展儿童创作思考性的阅读、培养文字书写的表达能力,并能观察阅读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帮助。

(三)着力做好对儿童网络阅读的引导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式的快速阅读逐渐成为儿童阅读的主要方式,网络阅读能够极大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時,少年儿童在网络阅读中也存在如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盲目阅读、逆反阅读、猎奇阅读、恶意阅读等。因此,在实际阅读推广中,应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对儿童的影响,认真研究他们的社会心理、阅读兴趣、阅读动机,以平等的心态、真诚的关爱对待儿童;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让儿童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加强信息导航,当好网络信息导航员,引导和培养儿童掌握鉴别信息优劣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网络世界。

(四) 做好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评估

对开展任何活动而言,活动的反馈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每次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做好对参与者及相关者的满意度调查。由于儿童年龄尚小,所以必须结合对家长的调研来了解他们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实际感受,找出哪些活动受到孩子的欢迎,应该继续坚持,哪些活动应该改善,或者取消,形成评估报告,并予以保存,为以后开展同类型活动提供依据。其次,做好对参与者的实际影响程度评估,可以对参与者在参与暑期阅读推广活动前后的阅读成绩或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进行对比分析。

(五) 加强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当地农家书屋的合作与交流

大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最大的瓶颈在于可利用的设施及资源,因此应加强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及农家书屋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构的场地设施、设备及图书资源,使得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更富实效性。

三、结论

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在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不懈努力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儿童阅读推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从小处着手,由点及面不断完善儿童的阅读环境。具体说推广儿童阅读就是要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图书馆做起。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皖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师资的公办学校,学校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和幼儿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让这些未来的小学、幼儿园教师深入农村、走进儿童的阅读世界,是学校推动全民阅读的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可持续的爱心活动模式,有助于成为留守儿童的暑期课堂,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活动中不仅可以发挥大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将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指导儿童的阅读,而且实践本身也强化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婕.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开展少儿阅读推广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136.

[2]于树漫.儿童图书馆建设与儿童阅读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191.

[3]朱淑华.儿童阅读推广系统概述[J].图书馆,2006(6),4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促进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养成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 RW-65-14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伍红霞(1982-),女,硕士,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方向研究。

作者:伍红霞

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基于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价值主体意识觉醒,价值取向走向多元、走向务实、走向客观与理智。但因为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原因,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实际参与度较低,且流动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因此,政府应加大监管和投入,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服务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性 社会实践 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作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现状到底怎样?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就此展开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生,调查涉及9个学院,合计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现状,二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三是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四是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比较认同,但参与度低。

调查显示,8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认为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只有65%的学生真正参与过公益性社会实践,其中长期、多次参加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只有10%。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但参与度却较低。

阻碍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就调查情况来看,78%的学生因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而未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虽然有学生主观愿望支持,但由于时间因素、经济因素、他人的不理解、缺乏保障等各种原因导致固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一个固定、高效的社会实践群体。

2.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81%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己,并且可以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92%的学生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不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力,磨练自己,提高个人的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76.9%的学生认为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志愿者的基本信念、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能力、对服务团体的归属感。在培训中,还需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

针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23.2%的学生认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52.9%的学生认为会较快发展,16.9%学生认为是较慢发展,6.5%的学生认为没有发展。

3.公益性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志愿者的服务不够了解这一项在所存在的问题中占32%的比重。现在许多大学生身边有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的说法,就因为政府、学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够到位。因此我们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活动是在散播爱心,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是自己对社会的感恩,对社会的回报,能体现出自己身为天之骄子的基本素质。

而选择对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的占据了31%的人数。不可否认,在相对大型的公益性社会实践中,如奥运会志愿服务、世博志愿服务,有较好的规章和机制来规范、人口出生率。而规模相对较小、资金紧缺的公益性社会实践,不仅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更缺少执行机构来应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从实际情况来看,志愿者来得快去得也快,流动量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表面看,是志愿者没有时间,实质上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志愿活动没有合理的奖励机制(7.4%)。部分志愿服务中还存在缺少指导和培训、活动安排不合理、浪费时间和资源等问题,很多志愿者像是免费劳动力,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志愿活动当中权益受到侵害时,而且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保护等,诸多因素导致志愿者的热情丧失。

4.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经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还是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以下就是我们通过回收问卷总结出来的他们对于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的改进意见。

政府和社会上的民间机构组织应当增加宣传,让更多的普通人去参与。政府要加大监督管理,对于各项经费的使用要公正公开,并建立合理的机制保护志愿者的权益。

平时志愿者活动较少,而想参加的人又很多,有些人想参加而一直没有机会,建议能有更多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并提供一定的培训和保障,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学生,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政府组织长期志愿者机构,并且和很多的民间团体长期合作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并对民间的团体加以引导和规范,发挥志愿者团体的力量。

二、调研结果的思考

作为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志愿者”这个名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人民的生活里的。10年前,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中央“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内容在全国得到推行。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后产生的需求,因此在各级团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志愿服务很快产生巨大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支持。志愿者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尤其在青少年一代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越来越多的有识、有心之士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但是通过这次调研,也对志愿者目前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了一点了解。

1.大学生参与公益性社会实践的问题。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持积极支持的态度,86%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问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多接触社会,借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2)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随意性较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比较令人满意。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时,大学生一般很难满足服务需要。某些活动需要具备专业素质才能保证质量,典型的是去各个小学帮助辅导教育孩子。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孩子们非常希望能上音乐和美术课,但由于志愿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利保障不够到位。团中央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各大高校团委也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主要是出于自愿,但是在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保障还应该由相关部门来提供。例如提供安全保障、相关的服务证明、补贴基本费用(如交通费、伙食费)等。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然而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指导,并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才能让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下去。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活动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在活动经费管理方面。

2.大学生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认识。

(1)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我们要提高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大学生把志愿服务当成丰富校园业余生活的一种普通活动,也不是仅仅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重视不够,自然工作在实际开展起来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往往都是“遇难而退”。在很多情况下,对志愿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是因为对其缺少正确的认识。

(2)有人认为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民间慈善组织活动”,认为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更有甚者,对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着某些偏见,也有人习惯用一种“功利”思维模式来判断,说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是为了赚取政治资本,把志愿服务当成“作秀”。社会需要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更需要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看待志愿者,要跳出“功利”的思维模式,社会需要志愿者们的奉献,而志愿者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保障。

(3)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为了志愿而志愿,为了活动而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从志愿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工作实效。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就可以是志愿工作的内容。如贫困地区教育、白血病患者救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通过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活动中体会爱和感恩。大学生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正确了解社会,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3.对公益性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大宣传,举办演讲、报告,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爱人、爱社会、爱生命——无条件地接纳以及尊重、平等地对待任何人,并且认识自己,人性地对待自己。扩大志愿者的规模和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学生,可以让老人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因志愿者的身份、地位、性别、种族而加以区分,让人人都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让社会充满和谐的爱。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做好公益性活动,通过奉献爱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增强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实践队伍中来。

(2)建立相应的机构。期待更多有资质的机构组织公益性社会实践,组织小的志愿者团队定期进行志愿者活动,并且在交通和餐饮上能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志愿者进行较为复杂的活动时应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在培训后上岗。如在服务类的志愿活动中,最能体现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及服务成效。所以在此类活动中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比如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服务需要加强。

(3)政府加大监管和投入,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合理使用并公开各项活动经费,让我们了解志愿者的活动,志愿者的报名机制公开公正,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利,规范志愿者的行为,审查进行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的合法性,并且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补助,如伙食补贴和车贴。在补助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志愿者更加富有热情,也能适度提高大家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4)建立志愿服务的支持系统,重视临时志愿者的管理,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应对地震、雪灾等特殊灾害的志愿者应该及时登记,在突发情况时,更需要有经验的志愿者及时开展志愿服务。针对参与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锦赛、世博会等的志愿者,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我们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能进行有效的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锻炼培养在服务工作上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志愿工作经验的志愿者,让他们在机构中发挥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机构服务水平,减轻专业工作人员的负担,扩展及改良机构活动,使志愿者自觉地参与活动。真正关注志愿者的精神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而坚定地长期从事志愿服务。

三、结论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比较强烈,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多元、务实、客观与理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个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原因,真正投入公益性社会实践的人数还不多,或投入的领域狭窄。调查中,大学生也对社会公益性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建议,高校、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要结合当前的现状,进一步改进工作程序方法,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大学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质量。

作者:黄永莲

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基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对国家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实际的新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明确和践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德优品正、业精致用的优秀人才即成为当今高校的主要建设目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一、新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家的教育事业停滞不前,从而直接导致国家科技、文化、经济多个领域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领域百花齐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高等教育亟需新的社会实践模式

从国家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当今的高等教育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之中,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高等教育理念需要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面来看我国的教育领域,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历经了小学、中学、大学等多个阶段,虽然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不同,但是,其很多方面是同一种教育理念。也正是教育理念在引领者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在我国以前的教育理念中,从小学到中学整个过程中,基础知识和素质培养两方面的侧重程度不一样,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学生基础知识过硬,但是,由于不够重视素质培养方面,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实践对学生成才、人才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2012年5月举办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出:“青年学生必须始终投身人民伟大实践。”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成长于重课本轻实践的教育理念营造的教育环境之中,从其思想本源上来看,是缺乏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观动力和经验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千百年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学生成才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已有实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局限性。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诞生的,国家一向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时代环境限制,以往的社会实践模式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已经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适应,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教育呈现一定的形式化。由于时代环境所限制,能够为学生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有限,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虽然长期存在,但有些时候难免在活动组织和安排上出现一些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若长此以往的话,势必会造成学校、老师的不重视,学生不在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深层次的意义,对学生成长教育缺乏实际作用。总而言之,新的社会形势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也要以此为契机,发生具有实质性和实际意义的转变。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建立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三、创新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概述

1.创新性社会实践模式基本目标和思路。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其根本目标是创建具有一种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反馈机制健全,能够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模式。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思路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根本基点,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指导,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为保障,通过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完整的联动机制,同时也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模式和先进的科技成果,最终构建起富有国家特色、学校特色,适合学生、社会实际需求的可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模式。

2.创新性社会实践模式构成体系。(1)政府政策主导。在我国的实际社会背景下,国家政策在宏观上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领域内,各类高校均是国家教育机关或者地方教育机构进行统一的指导安排,制定大致的教育方针和路线。(2)学校统筹规划保障运行。政府在整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的是指南针的作用,而真正的执行者则是各个高校。各高校在其教育工作中,必须真正贯彻执行相关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合理调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高校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重视。高校要充分结合政府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先前的只重视基础知识教授的旧理念逐步转变成知识、能力兼具的人才培养理念。(3)社会创新性社会实践模式操作流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操作流程基本模式如下:①由政府进行主导,每年暑期或节假日之前,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统一安排布置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并制定针对于各个学校的考核监督机制;②各高校接到相关政策后,要进行认真组织,充分发挥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优点,指派个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指导和负责;③活动开展进行中,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时刻向负责老师汇报实践成果,并由老师进行汇总上报学校,由学校对各院系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比;④后期监督工作。学生、指导老师、二级学院、学校、政府五者之间要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上级对下级进行综合的考评监督,避免社会实践走向形式化。

四、创新性社会实践模式初步实践效果分析

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立不仅仅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功夫,实践模式必须有实际实践效果支撑,因此,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提出构建之初就开始了一些列的实践试验活动。例如在2012年7月,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11名队员和指导老师组成的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团深入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社区和农村,通过政策宣讲、科学普及、文化教育、政策调研等为广大的基层群众服务。这支服务队的建立即是新社会实践模式的初步尝试。服务队是为积极响应重庆市团委、重庆市教委关于2012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而创建的服务团队。有着强大的政治政策背景支持和保障,就目前服务团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在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了政治政策宣讲、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发展调研、蔬菜基地参观等活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参与的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均有所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了解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就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初步尝试来看,新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与研究。需要上至国家政府、各类高校,下至社会基层、普通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基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能够切实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其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各方面的联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对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必将为学生成长成才、国家人才培养、社会和谐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艳.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1).

[2]李江,王泽光,唐家弘,刘举.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机制构建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2,(2).

[3]秦波.“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人成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于桂宝(1981-),男,山东烟台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

作者:于桂宝 朱嘉 秦濛昕 尤文凯

上一篇: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下一篇: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