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德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过程中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能力提升较缓、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经典重读以儿童为本位,以可持续的阅读动力为基础,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实践中以项目阅读启动,以互动阅读推进,以读写阅读总结,实现学生深度阅读生态的重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德育论文 篇1: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摘要]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教育中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而必须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本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手段进行了探讨,并对促进多元化评价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关于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往过多地探讨的是普通中学学生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学校尽管办学多年, 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从方式、方法到手段上大都是承袭或照搬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致使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影响。照搬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只会使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越办越死。

目前,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 即以行政评价为主, 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 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通常造成为评价而评价,从而也不能使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视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评价, 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志主要是学习成绩好,表现老实听话,而不管他的实践能力如何。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主要是以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评价结果来衡量。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又反过来促使学生片面的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对实践教学的钻研。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风, 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在就业中没有竞争优势。一言以蔽之,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较为准确的、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从较为普遍的想法出发,构建学生评价标准的目的有二: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阶段性或总结性的评价。这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微观教育评价, 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 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掘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为此,在构建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时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并注重以下原则:

(一)德育优先的原则。

由于受传统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对职业学校的理解较为缺乏,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度也比较低,使得许多家长宁愿将自己初中毕业的子女花钱买着进普通高中,也不愿意让其进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选择职业学校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进而导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许多新生不仅文化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是道德品质也不够好。这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其最终的产品――毕业生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而许多企业在选才和用人的过程中,大都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企业用人准则。例如,蒙牛乳业公司的用人原则为:“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办出名气,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势必依据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二)满足学生兴趣,加大学习动力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与他的兴趣爱好相符合,那么就容易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甚至为此而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也会自觉地接受相关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会有较多的勇气与毅力来面对问题,突破难关。在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这个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如果职业学校又在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仍然采用老办法,不去满足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哪壶不响提哪壶,势必使学生不能从基础与习惯不够好的泥坑中自拔,缺乏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的信心。

(三) 发掘学生优势智能的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华德·加德纳在对正常儿童各项技能开发过程与脑受伤病人某些技能丧失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及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成下列八个领域: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相对独立的不同智能组成;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个体的差异在于所拥有某种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强势智能,做出显著成绩,取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当作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数学逻辑和语言逻辑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人们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这种理论和思想认为只有掌握书本知识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人才,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考不上高中的末流学生。

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现行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中不是成功者,但他们必然具有其他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具有与社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职业教育应该创设出一种环境,帮助“学习失败”的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智能层面的强项和弱项,使每个学生先天或后天所具有的智能强项能够充分地显现,明确自己未来最适合担任的职业角色,并为此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在学校学习以及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

(四) 与毕业目标相吻合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期望(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除外)不是定位于升入一所理想的高校深造,而是希望能够有一个环境较为舒适的、待遇较为丰厚的、心理上较为认同的工作岗位。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的结果怎么样?这个结论不是由职业学校说了算,也不是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也就是企业和社会说了算。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和利润的增长,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最需要的相关人才。如果学校的标准不能与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的相衔接,而是想当然地或者是仅仅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按部就班地组织和实施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然与社会的需要脱节,也必然为社会所拒绝。学生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实际上也是对职业学校现行教育状况的否定,对职业学校现行学生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否定。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实践能力差, 基本功不扎实,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达到和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二是适应性差, 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少, 实际动手能力差, 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 就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促进深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学生专业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容的丰富性。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不行,但单一的标准又不能准确地形成评价,有些内容的评价如专业理论知识等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 但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并不能被定量评价完全替代。因此,在职业能力的评价中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或学校教师(班主任),教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也因为具有单向性而容易出现评价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职业教育过程中虽然不否定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主体也应有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的优缺点、成绩和缺陷作出一个客观的评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使学生张扬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同时,职业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是为直接面向社会、直接立足为企业服务,要得到企业(顾客)的满意,因而必须让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质量的评价,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 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

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化基础课程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而只能说是培训教育。但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其评价方式也不能盲目地以做得多少题目,记得多少内容为评价依据,更不能完全依据笔试来判定文化基础课程掌握的好坏程度。并且,不同的文化基础课程科目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1)对该文化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这是与传统的评价相一致的地方,也可更多地采用笔试的方法来进行。但此类知识在整个科目中所占的比例不应太重,应该把握在20-30%即可。

(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到的比例也是最重的。其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笔试,而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知识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2.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从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实施情境评价的具体途径有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课题研究等,如幼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幼儿园的相关活动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活动设计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这种评价不只是来自教师,更重要的是随时都能得到同学和自己的评价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思考和制作,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同时,在整个过程评价中,应随时记录评价信息,为学生建立档案并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3. 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

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犹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所获取,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来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我们无法指出爱因斯坦和迈克尔·乔丹谁更聪明、谁最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

但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个方面, 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 考察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 确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一般的评价方式,大致包括有一般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职业学校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沿用这些评价方式,但不能单一地使用某种评价方式,而应该是多种评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一般性评价中,要建立针对不同个体对象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应设立学生成长评价档案袋。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档案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

在阶段性评价中,不能完全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作为定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一次考试定成绩,其成绩的取得有很大的偶然性,考试的信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应以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作为标志。两证结合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的两根好的标尺。毕业证发放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即可,不宜将规格制定得过于严格。职业资格证的发放必须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最好由政府主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门机构进行,标准要严格、考评要准确,把好职业准入关。

三、实现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的措施

(一)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与普通学校相比显得更加多样化,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相符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内容,而更多地表现为与教学内容沟通的方法和手段。既然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状况,那就没有理由再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同的课程。因此,为了满足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职业学校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统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职业学校应大胆地对现行教学体系、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力求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适合其智能状况的职业能力。

(二)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职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场能手和人才。是学校实施职教课程改革,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通过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操行学分,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劳动、纪律、卫生、品行操守等)的考核,绩点学分对学业成绩优秀者进行肯定,通过设置附加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积极参与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智能相吻合的社会活动和竞赛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优势智能和社会能力优势进行肯定。

同时,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克服死记硬背、偏重理论学习的弊病。

(三)通过社团活动或集体活动来体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评价。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获取不能单纯依靠课堂,实际中所获取的更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相关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为主人来组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或社会活动来锻炼能力,发展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去参观和调查,了解社会、企业组织岗位情况及用人的制度,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了解社会,了解组织对用人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能,从而不断发展强项,弥补弱项;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智能,更深刻了解自我,也使学校全面地了解学生。又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舞台。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智能特长和兴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 ,(6).

[2]杨金梅.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邵力,相志利,焦仁普.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作者:郭毓麟

基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德育论文 篇2:

经典重读:整本书深度阅读生态的重建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过程中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能力提升较缓、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经典重读以儿童为本位,以可持续的阅读动力为基础,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实践中以项目阅读启动,以互动阅读推进,以读写阅读总结,实现学生深度阅读生态的重建。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经典重读;深度阅读;阅读生态

语文阅读素养是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经典作品的阅读尤为重要。经典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实践和研究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兴趣不高;教师在指导时习惯于剖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精读的重复;教师教学时仅仅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理解和归纳的训练,缺乏思维的开放性和深刻性。经典重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兴趣,以思维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新的良性阅读生态。经典重读的基本要求有二:第一,所重读的书籍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读物;第二,重读的书籍建议有一定的间隔期,即距上次阅读有一学期以上的时间间隔。在经典重读的互动关系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教师只限定选书条件,阅读书目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确定。教师以学生认知提升为起点,关注学生的思维生长,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需求,帮助学生从任务要求意识转变为任务要求和自身需求并重的阅读意识,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1]。本文以小学高年级经典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索重建深度阅读生态的有效路径。

一、以项目式阅读启动,激发深度阅读兴趣

较为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项目式阅读以其真实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等优势,从阅读的初始阶段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

(一)疑问驱动,赋能阅读动力

经典重读是一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历时较长的阅读活动,新旧认知冲突也并不是俯拾即是,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拥有持续阅读的动力。项目式阅读基于课程标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真问题进行探究[2]。真问题即学生认知的空白,以此导入,学生更易进行深度阅读。

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四本书都是非常著名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但很多学生已经读过儿童版、拼音版名著,对其中的故事已经了解,对重读该书缺乏动力。教师就需要运用课内外资源,帮助学生发现认知空白,从真问题出发,重获阅读动力。如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书。”《鲁滨孙漂流记》为什么一直被人们重读呢?(2)《鲁滨孙漂流记》于1719年4月25日首次出版,到现在依然还不断被翻译、出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呢?你真的读懂它了吗?

以真问题驱动项目式阅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就从熟悉走向陌生,激发了更高阶的阅读期待,也更能够全身心投身其中,获得最大的阅读收获。

(二)环境驱动,确定阅读方向

阅读整本书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把厚厚的经典作品翻几个来回,如果不创设良性的重读环境,学生则容易顺着原有的经验和理解略读,而难以获得新的发现和疑惑。良好重读环境的创设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设定阅读的内在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开启“重读发现之旅”。“发现”的关键在于随时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批注和阅读笔记。阅读批注重点记录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阅读笔记则对其进行整理。第二,建立阅读的外部环境。“重读之旅”不是一个人的旅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共读小组。可以根据学生选定的重读书目进行组合,如遇落单的学生,也可以依据主题、国别等与阅读其他书目的学生重新组合,确保形成的共读小组至少两人(也可根据学生能力适当调整,保证每组都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领读人角色)。这样以内外环境驱动重读,使学生沉浸在重读发现之旅中,不断思考记录,不断互动交流,深度阅读生态就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中形成。

(三)任务驱动,搭建阅读支架

经典重读作为重建深度阅读生态的重要策略,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以任务驱动项目式阅读,构建经典重读的支架,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深度阅读。简单来说,学生阅读就是要发现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形成与之前不一样的阅读感悟。例如,在重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快乐读书吧”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要求,以阅读任务单中的各项阅读要求为支架,帮助学生在重读中逐步走向深度阅读。阅读任务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我选择重读的经典书目是:《_______________》;(2)我选择重读这本书的理由;(3)之前我对这本书的认识;(4)我的重读新发现、新感受。

阅读任务单呈现学生前后阅读的差异,帮助学生对重读过程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监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重读经典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收获。

二、以互动阅读推进,重构深度阅读能力

学生在经典重读过程中的阅读发现和感悟是不断积累的,運用互动阅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不断深入思考,推动深度阅读生态的重建。

(一)生本对话,批注阅读理解

深度阅读生态的建构是在深入的生本对话中建立起来的。在互动阅读中,批注策略可以随时记录学生阅读时的所思所感。在经典重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批注,可以实现生本深度对话,激发深度思考。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批注能力,指导学生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做好批注;进行前后对比,联系整本书形成批注;注重新得,对比之前的阅读体会写好批注;开展交流合作,在生生互动讨论中完善批注。批注不拘泥于形式,圈、画、文字皆可。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展示学生不同于初读的新的发现,以此启发更多元的思考。批注虽是只言片语的记录,但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更提供了多种案例和思路。学生在故事的哪里作批注,批注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悟,都反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批注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

(二)生生对话,探讨阅读发现

生生对话是重建深度阅读生态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典重读行动中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也不设定固定的阅读终点,深度阅读能力生长主要是在互动阅读中实现的,特别是学生共读时的交流。学生围绕同一本书,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新的发现,讨论新的困惑,既可以推进阅读进度,又可以提升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共读组为单位的经典重读过程性评价单(见表1)。经典重读过程性评价单既包括学生自读进度展示,也有阅读发现汇总。通过学生每日记录“阅读进度”和“阅读发现”,促使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完成对经典作品中重要细节的理解,以达到提升深度阅读品质的目的,同时在无形中也以学生良性竞争的阅读状态重建深度阅读生态。在课内、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经典重读过程性评价单进行共读组内的交流,在经典重读推进课上重点进行共读组集体展示,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同时实现督促阅读进度和展示阅读方法等多重效果。

(三)师生对话,指导阅读探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互动的阅读热情,都可以营造出热烈的阅读氛围,但同时也会因存在许多“华而不实”的讨论,而错失把阅读推向更深层次的机会。因此,教师介入互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必备环节。在经典重读推进课的共读组汇报交流环节中,教师需要时刻起到指引深度阅读方向的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习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例如:(1)阅读前言、后记等附加内容;(2)阅读封面、插图等非文字内容;(3)对比阅读同作家的其他作品;(4)与家长、同学交流阅读感受等。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发现的值得继续研读的内容给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例如,学生在重读曹文轩的《蜻蜓眼》时发现除开头三章外,其他章节都用一样物品或者一件事作为章节题目,每章节开始便描述该事物或故事,之后逐渐融入整个故事。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和故事与经典作品想要表达的中心是否有关联”,启发学生对表象的发现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重读是对经典的深度体悟和思考,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适时和适合的引导可以形成有指向性的研究性阅读,学生也会乐于迎接挑战,从而实现深度阅读生态的重建。

三、以读写阅读总结,重构深度阅读思维

从经典重读的全过程来看,总结汇报是对学生收获的整理,是一次经典重读活动在形式上的结束。由读到写是从头脑中的思考到笔下的呈现,是精致的思维表达。在经典重读的汇报阶段,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表达,使阅读思维更细致而深刻。

(一)创新写作,厘清阅读重点

运用读写结合的阅读形式开展经典重读,其汇报环节的书面表达也需要依据作品特征和学生重读认识来不断创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梳理阅读收获的重点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中,可以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帮助梳理人物关系,也可以制作人物卡片展示人物形象等。在经典重读记录收获的表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表達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形式,例如:体现之前未发现的情节安排,可以运用阅读地图;解构之前未发现的复杂人物关系,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展现指向主旨的人物信息,可以用表格梳理;等等。创新写作形式是从实用性审视习作,更好地为深度阅读服务。从内容理解到写作形式的选择,不仅指向对整本书故事的理解,更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表达重读成果。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写作形式,阅读生态的重建也从另一个方向走向深入。

(二)叙事写作,梳理阅读启发

经典重读是读整本书,需要学生经历从略读到精读的几个来回,因此从时间上看,经典重读可以运用叙述的方式记录阅读收获。经典重读中的叙事写作侧重的主要是每天进行真实的阅读记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记或阅读笔记与经典重读相结合,做到重读必动笔,动笔必有真实感受。学生进行每日阅读叙事写作时,重点记录新的发现、新的疑问和真实的感受,遇到交流活动也如实记录共读同伴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经典重读活动结束时,再选择主要研究内容,形成有主题的经典重读阅读叙事习作。经典重读采用叙事记录,可以清晰反映学生每天的阅读历程,帮助学生重读的思考步步深入。叙事记录不是简单的阅读笔记,更注重记录学生自我的内心感受,是学生深度思维训练的可靠途径。

(三)应用写作,汇总阅读收获

以报告的形式汇总经典重读的收获,可以促使学生回顾重读历程,梳理阅读所思所获。要求小学六年级学生完成“阅读报告”这样的文体写作是有难度的;但教师不需要拘泥于报告的形式,而更应该重视报告的实际作用,即帮助学生回顾经典重读的全过程,并有聚焦地对重读的重要发现或感受进行阐述。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需要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提纲。例如:第一,要求学生写好报告的题目,可给出《〈 〉经典重读报告》让学生填空,并鼓励学生进行副标题的创作;第二,重读作品介绍,重点阐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第三,介绍对这本书的原印象,其中详写阅读发现和感悟重点内容的原印象,形成呼应;第四,阐述新的发现和感悟,鼓励学生用文字、图标、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梳理,并突出其中的重要内容;第五,对新的发现和感悟进行总结,并写出此次阅读活动的综合性收获。应用写作不同于叙事写作,在小学阶段应侧重其实用性,而非专业性。因此,教师不必拔高要求,意在使学生记录过程,梳理思考,言明收获。在小学中年级尝试经典重读时,可以对表述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更形象化的表达形式。

经典重读是为重建学生深度阅读生态的阅读行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能力。在实际行动中,可以分为重读启航课、推进课和汇报课三种课型,有序实施。重读经典,使学生能够乐于在经典中自由地行走和不断地发现,才能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汲取书中语文的、德育的等多方面的养料。

参考文献:

[1]唐明.聚焦意义建构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0(5):60.

[2]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6):166.

责任编辑:丁伟红

作者:王浩

基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德育论文 篇3:

中职高一学生异性交往艺术活动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本校学生异性交往的态度行为,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结果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统计对比前测和后测问卷报告发现,高一学生的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和行为表现明有所改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本校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采用艺术活动作为课堂和渴望教育结合的手段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和指导,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字:中职生;异性交往;艺术活动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中职的学生已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既要面临成长的困惑,也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很显然,学生很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何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采取什么样方法能够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是学生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的呢?通过对我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实施性健康教育。

学生迫切的需求决定了实施性教育的必要性。我校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压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们对自身变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课既不太正常,对于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又没有得到落实,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贫乏。据学校卫生室调查所知,有38%的学生在学校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性知识教育。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呈不均衡状态,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识;男生懂的比女生多。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极度渴望。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恰同学少年,性意识的产生自然而然。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渐渐成熟,他们愿意甚至渴望与异性交往。再加上中职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许多,活动的丰富使学生们与异性接触机会增多。然而,不少学生没能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出现恋爱行为,甚至发生婚前性行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理及心理发育所带来了困惑。一般来说,女生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识,男生则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识。一旦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往往只能从交友、阅读书刊、看影视录象、上网等渠道,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然而,网络及一些非专业的杂志中介绍的性知识,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东西较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中职学生,分辩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贻害终身。

艺术教育是符合我校特点的必然选择。艺术教育能促进中职学生性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基础, 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促使大部分学生提高对性别美的感受力、激发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性审美经验、提升性审美能力。另外,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艺术教育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和熏陶的,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它不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我校的中职学生都比较好动,他们都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如能加以良好的引导开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促进他们性心理的发展。此外,艺术教育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进行互动学习。就目前来看,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互不干涉、泾渭分明,例如幼教班基本上都是女生,而汽修班基本上都是男生,这导致了学生间不同性别交往面狭窄,对异性不了解的情况,尽管有老师们的授业解惑,但是没有过多实际的经验,好奇的心理油然而生,这是不利于学生性心理发展,而艺术活动恰好能提供一个平台增进男女生的了解和交往,破除彼此的神秘感,缓解紧张感,调剂精神,从而使中职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中职学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校特点决定了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开展性教育。我校是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从师资上讲,有国家级特级教师的美术学科带头人,有专业的艺术教研组,并且各位专业艺术教师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教育比赛中成果丰硕,从硬件上讲,我们有专业的舞蹈教室、钢琴房等配套设施,这为我们开展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研究目的

了解目前职校学生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

探讨艺术活动教育在职校学生中培养正确性健康意识的应用效果。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职校生正确的性健康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生命体本身成长规律,懂得真爱自己,尊重他人,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异性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好处。社会交往互动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卓有成效地完成。男孩惟有从女孩的眼里才能读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女孩也只有同男孩充分交流才能获悉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人的一生注定要在两性世界中度过,要获得处理好两性关系的必要技能,适应相应的社会规范,青少年就必须与异性交往而非隔离。如果这种交往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感情便能有一个正常的释放和寄托,这个阶段的爱便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爱就只能成为空谈而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但是,异性之间的交往并不等同于恋爱。

2、实践意义

①王磊等人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发展特点研究中,发现职业高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显著高于普通高中,而且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与异性相关的冲突矛盾占很大比例,2009年门头沟区发生的学生故意伤人事件证明了这点。

②大多数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我校的特点是寄宿制学校,90%的学生来自外地,并且在学校居住,恋爱比率也逐年攀升,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都增加了我们管理学生的难度,如何更好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索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性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③我校是以艺术为特色面向全国招生,从师资上讲,我校拥有以国家特级教师朱德友为领头的美术专业组,有师资力量雄厚的艺术组,因此幼教专业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只有发挥我们的特色,才能为我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广泛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前测选取2013级高一年级学生共101人。后测过程分为两批,第一批《青少年异性交往问卷》等三份问卷同时施测,选取97人,男生49人,女生48人,第二批施测《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二)研究工具

由课题组老师提供的《青少年异性交往问卷》、《学习倦怠问卷》、《scl-90》部分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高中版)。

(三) 实验过程

1、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实自己的阶段

参加全市性健康教育培训;多次在校内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推动课题进展的研究会议;多次走出校门,前往海淀区、石景山区、怀柔等兄弟学校学习听课;课题组成员还多次邀请张玉梅等专家进校知道,与我校课题组的全体认真参加首师大、性教育学会联合组织的历次专题培训会,并及时将相关内容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传达;课题组非常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多次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辅导。例如:礼仪比赛时请张玉梅老师和史红老师莅临指导,开现场会的时候也请了各位专家提前来校观摩。

2、健立健全学校性教育领导机构,实施全方位协作教育

从2011年初开始,学校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牵头,德育处、团委、校医室、校心理咨询室、艺术组等部门参与的性教育管理网络。同时,召集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又是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了强有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前期制定的周密计划,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即教学副校长负责统领全局、组织协调各方工作,心理咨询室负责性教育课程的教学及活动计划和安排,德育处负责整体进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并做有关性法制教育的安排,团委负责组织学生活动拓展相关活动,艺术组负责渗透性教育理念进行艺术活动的指导与组织,校医室负责普及性生理知识。精心的组织需要规范的过程管理,这一切的协同工作,从而保证性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学科教学,渗透青春期性健康知识

2014年2月到6月期间,学校为配合课题,特意开设心理课程,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12课时的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安排参照中国计生协《成长之道》,我们对内容做了稍加的修改和增减,普及了性生理、性心理的内容。这七个班的学生包括幼教专业、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幼教专业三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余班级做为对照组,计划做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侧的比较,因此在5月份时,我们利用一个早晨的时间对所有班级施测了《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问卷》。9月份,这批学生在升入高二之后,老师通过《幼儿心理学》的教学渗透性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幼儿性别化的发展时,就讲了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健康课把有关性教育的内容加进去,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两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除神秘感,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

在专业文化课中渗透性教育,在讲到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内容时,拓展了性别意识发展的内容;在美术课教学中,通过学生人体美术作品欣赏,摄影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性别美,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人体结构积极渗透交往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渗透性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性健康意识。

4、结合我们的理念,各部门合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

理念一:距离产生美---校园集体舞。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适当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得到异性同学在学习上的帮助,促进人格全面健康的发展和健全。校园集体舞的开展为中小学生的异性交往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跳集体舞过程中可以增强交流,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交往中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向上的交往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这些集体活动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需要, 增加男女同学接触和了解异性的机会, 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 投向集体怀抱。同时, 还可以寓教于活动中, 教育学生注意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 以及交往的方式、举止、时间、地点等要适合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温馨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 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为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理念二:男女有别的性教育---礼仪比赛。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也是个性的教育,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除了有生理发展的差异还有心理发展上的差异,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强调差异性,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完善个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礼仪教育对于学生塑造男性美和女性美,增强美的辨识能力,提高对美的认识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校每年都组织全校的礼仪比赛,参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剧表演,有礼仪示范表演等,比赛中我们看到有展现男人粗犷之美,也有展现男士绅士之美,而女生则会尽量表现出淑女的气质,言谈举止中所散发出来的脉脉温情强烈动人。真正感受到了性别之美,并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种形式的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提高了审美情趣,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何乐不为呢?

理念三:深度决定高度的性教育----辩论赛。性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广度即有关性知识的普及上,还要体现在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上,思考越多,记忆越深刻,认识越清楚。校医室的广度教育体现在定期的对学生的生理状况、身体状况做调查,比如月经期,同时还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根据情况进行讲解;深度教育则体现在,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小册子《美丽青春》,书中以故事的形式对青春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学生自己翻阅讨论学习,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为宣传艾滋病的防治,还举办了有关艾滋病教育的辩论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理念四:树立规范的性教育---法制教育。重视性法制教育,以规范的社会标准来约束学生。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防止性犯罪相结合,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其自制力。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性心理、性行为,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学年度,德育处请了辖区派出所的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请他来给学生一共四次的法制讲座,这样为学生开展性法制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理念五:音乐也可以诠释的性教育。除常规的教育外,校团委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同学们的交往。中学生好交往、重友情,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友谊迅速发展,出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男女生总是要想办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包括身体上的接触,这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但是,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目前中学通常的活动方式还很难满足男女生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适合校园生活特点的活动,学生就必然要到社会上寻找替代品。唱歌比赛、跳舞比赛,可以是缓解青春期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可以给少男少女提供一个在阳光下交流的机会。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评分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退缩性人格的分数较高,其次是交往失调、偏执、过度防卫,经过一年的教学后,各维度的分数有所下降。

由于各变量最高均分为5,我们可以从表2看到前测中,问题最多的前5项是规范失

调、抑郁、多疑、过分害羞、方式不当,后五项分别是外部动机不当、敌意、功能失调、内部动机不当以及攻击。虽然施测时间是高一下半学期,学生们对于职业高中的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但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学生交往范围窄,机会少,使得他们与异性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需求是不相符的,部分同学能很快的适应生活,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拓展人际交往圈,而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异性朋友,也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由于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就出现方式不当甚至以反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 还有一些同学或是压抑自己的心理需求,拒绝异性交往,于是就产生了抑郁、害羞等情绪。另一方面,职业高中的学生相对普通中学学生社会经验丰富,在处理情感问题上可能更有经验,所以攻击、嫉妒等问题少一些。后测中问题分数由多到低分别是敌意、规范失调、过分害羞、退缩、功能失调、冷漠、过分关注、多疑、抑郁、攻击、嫉妒、内部动机不当、择友标准失调、方式不当、自卑。

表3说明了通过一年的教学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异性交往问题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从表里可以看出在内部动机不当、冷漠、嫉妒、敌意、多疑、攻击、退缩、过分害羞、功能失调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5),

虽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到了如何与异性交往的方法,但是学生本身的成熟,以及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观念的差异,人们对异性交往抱有成见, 观念陈腐, 行为无法规范, 交往场地少, 形式单一, 造成不少学生不得不到另辟蹊径,由此附带产生的动机不当、方式欠妥,由于不了解产生的敌意等负面心理依然存在,这些均很不利于健康向上的交往。

表3 各个项目前后测对比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我校还协助首师大老师完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包括CBCL(无计分)、儿童创伤问卷(CTQ-SF)、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RBQ(无计分)、PDQ/ZKPQ、YRBSS(无计分)、BIS、CES-D、SES量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

调查了370人,年龄覆盖15-24岁,其中父母健在的学生比例占96%,但是父母一方死亡的占到7.2%,离异12.4%,单亲15.4%,再婚的占到15.1%。

其中儿童创伤量表中,我们可以从表4看出情感忽视的平均值最高,说明我校的学生成绩不好有很多相关因素影响,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她们较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一旦有关注就是关于她们的分数,而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知道孩子的情感需求,教育也就无从下手了,性教育就更是举步维艰了。通过此调查,我们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截取部分题目的调查情况。(更多的问卷结果都在附录里)

三、本课题的特色

寓教于乐。编排过程中吸取舞蹈中比较有趣的一些动作和形式,赋予其教育内涵,因此除了娱乐外,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作用。 有的父母担心会不会由此造成孩子早恋,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集体舞这种方式可能对早恋带来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为割断的,如果强行阻止,他们就会选择一种别人发现不了的形式来接触,而这才是危险的。早恋是一种封闭的关系,而友谊是开放的关系,在跳集体舞的过程中,大家不能垄断舞伴,而是不停地交换,这就在同学之间构成了一种广泛的接触,既可以缓解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也不会造成男女同学之间封闭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规避男女生单独相处可能造成的风险。

树立标兵。例如我校的礼仪队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们不仅是学校礼仪的标兵,而且长期为区教委等单位提供礼仪服务,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专人培训的礼仪表演队,为我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

四、反思

1、辅导很必要

通过学生的上课反应,我们发现学生非常欢迎,他们很关注这个话题,而且有些学生对部分事情的看法相对成熟,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他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如果老师能从正面引导,使他们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2、辅导目标的确定

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末期,有普遍的心理特点,另外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于事件的看法和知识也是参差不齐,什么样的辅导方案适合这个年龄群体,目前没有定论,那么依据大纲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在基本理念传达的时候,适当加入让学生思考未来生活的内容。

3、辅导形式的思考

心理辅导课,以自然班为辅导对象,人数适中,依我校的情况可以开展女生专题也可以开展男生专题,但是根据我校情况,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些许困难,男生班的困难程度更大,这对于老师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好控制课堂,也害怕引导不好会起到负面作用,所以男生的教学比较的保守。

后记

在艺术教育的广大舞台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吹拉弹唱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在艺术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琴棋书画实现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挖掘自身无穷的才华潜力,完成自我人格的完满塑造。而这些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学习兴趣的激发,行为习惯的规范,异性交往心理调节的需求,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感谢总课题组给我们机会参与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反思和收获。作为老师,能够和孩子们共同经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样也是责任重大的事,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乃至于影响他们的一生,所有的课题组成员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尽心尽力地完成我们的课题。未来的日子,课题结束不意味着教育结束,好的经验我们还会继续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的完成还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为我们铺平道路,排除困难,提供财力、人力、物力,没有他们做我们坚强的后盾,每一步将会举步维艰。最后,感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大家携手并进,顺利的完成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文利.1988~2007: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综述.调查研究版,2008,3:50-57.

[2]李玲.浅议中等职业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398).

[3]王丹.普通高中实施性教育的初步尝试.

[4]董金平.青年探索,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常见问题及对策,2000,4(44).

[5]赵双玲,高尔生,楼超华. 上海市高中生异性交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31.

[6]宋桂荣,程然,李晓枫,马莉,高晓虹,张翠莉.大连市青少年性知识、性行为和性态度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

[7]朱红,刘安波.高中生恋爱与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研究.保山师专学报,2008,27(4).

[8]宋世琴,张颖,周钰,刘彦,徐世侠.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生性知识及态度和行为比较.生殖健康,507.

作者:冯丽伟

上一篇:地铁规划及科学价值分析论文下一篇: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