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2022-04-26

摘要:我国脱贫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农村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部分地区扶贫产业建设不完善,缺乏自身造血能力而有可能再度返贫,需要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1: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探析

[提 要] 革命老区在历史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位于革命老区的不少县市乡镇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如今,扶贫脱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故此,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从而为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开启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关键词]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 刘建平: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红色文化、中共党史;王昕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可以说,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实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新常态下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和原则要求,要实现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我们结合革命老区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路径。通过分析发现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和民生功能,从而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助力革命老区早日脱贫。

一 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革命老区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老区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可以说,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众多革命老区的存在,有无数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才会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年,习近平在革命老区考察时都说过些什么?高度肯定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因素等,大多数革命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是我们党重点关注、重点扶持的区域和对象。1952年,毛泽东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发出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報告中指出:“对于许多自然条件不好的山区和老根据地,今后国家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然而由于革命老区普遍基础条件较差、二三产业薄弱,虽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工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始终处于发展滞缓的贫困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优势产业缺乏、发展模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技术短缺、地理位置偏远等劣势更加凸显,这就使得革命老区难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实现飞跃式发展,相反革命老区低速度的发展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革命老区的一些县市乡镇和不少农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内涵就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脱贫工作也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冲刺期,而革命老区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依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可以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革命老区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而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调研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必须要着力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把革命老区作为精准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二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当前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还相当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红色旅游带动精准扶贫,从而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红色旅游的科学内涵及其独特价值功能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决策。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加丰富了红色旅游的资源和内涵。2004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先后出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一轮“红色旅游”的热潮。不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长远规划,培育精品,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富民和民生功能也十分凸显。特别是在振兴革命老区、带动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代以来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这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遗存了为数众多的遗址遗迹、名人故里、会议旧址、英雄故事、红色文献、民谣标语等。这些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得革命老区具有了发展红色旅游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从全国红色旅游的整体战略布局上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革命老区。可以说,红色旅游的战略布局与革命老区的分布十分契合,充分说明革命老区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发展红色旅游能推动革命老区精准扶贫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有效促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具体来讲:一是直接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将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并带动相關行业发展,从而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为革命老区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必胜决心。发展老区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老区的革命历史,感知革命先烈艰苦创业、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深刻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老区精神”,从而在扶贫脱贫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而增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三是开拓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当下,正是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如何加快完成革命老区脱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一个极其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来,各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政策,不少革命老区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相对薄弱,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红色旅游可以给老区带来充足的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老区产业发展。革命老区应按照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无疑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 发展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颇具开发潜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认真分析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的现状,结合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以下途径:

(一)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因此,革命老区旅游行业要认真梳理宣传中央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使红色旅游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

1.把握中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余次的国内考察,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可以说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配套文件,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规范和导向,必须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核心精髓,结合老区的实际,充分认识到发展和依托红色旅游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着力捉住重点,矢志攻坚克难。围绕老区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权限进行了梳理,对各级党委和单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结合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之与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保持上下对应,既突出本地特色,又能集中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确保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监督管理。在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只有在政府的坚强正确引领下,才能确保红色旅游所取得的成果由老区人民群众所共享,只有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以红色旅游来推进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构建合作共享的模式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必须要努力构建起全民参与、区域合作、互惠共赢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具体来说:

1.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设准备中,推进和完善革命老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产业链中,带动和促进老区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等第三產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对外联系中,推广和增强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相关品牌形象的走出去扩宽渠道和路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提供众多的岗位,解决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业态融合中,以红色带动区域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2.积极引导老区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去,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给贫困人口带来新的房子、新的道路、新的产业、新的收入和新的生活,从而实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配合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配合,如整体搬迁、土地流转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易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积极投身于红色旅游的具体运营之中,充分发挥其本土人的优势,或制作售卖当地特色纪念品,或经过相关培训后,表演民俗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解说等服务,等等,在此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加强革命老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老区整体脱贫致富。发展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不只是促进老区具体某一地、某一村的脱贫,更是要带动所有贫困的革命老区整体实现脱贫。同时红色旅游要发展,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的单一景点,必须要串点成线,与区域内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景点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线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共享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品牌,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共同脱贫。

(三)注重科学合理的开发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为了依托红色旅游而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适度合理开发,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1.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现状,统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相关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必须要对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可行性等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统筹规划。

2.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合理的开发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切记盲目“贪多求快”、“大干快上”而不计后果,而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开发。

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在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中,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和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融合,实现开放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

依托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发展好老区红色旅游,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富民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

1.深挖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是其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为此:一是要加强老区党史、革命史研究,深挖红色文化特质。二是要抓住红色文化主题,凸显革命老区特色。三是外化红色文化资源,解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整合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散于各县(市)、乡镇,然而各红色景点、保护单位之间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组合、以点带线、串点成线,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题局域,构建起老区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3.做好宣传营销。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品牌形象缺乏,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要通过品牌营销、媒体营销等加强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实施一整套主动、积极地宣传营销,只有这样老区红色旅游才会在整体上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游客的数量也才会得以增长。

4.开发旅游产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红色旅游开发还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不断提升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刘建平 王昕伟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2:

脱贫成效及2020年后脱贫长效机制构建

摘 要:我国脱贫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农村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部分地区扶贫产业建设不完善,缺乏自身造血能力而有可能再度返贫,需要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以潮州市饶平县贫困农户的脱贫状况和“三色”产业的发展及助力脱贫情况,即上饶镇的红色旅游产业、三饶镇的绿色农产品经济产业、汫洲镇的蓝色海产品养殖经济产业为调研对象,分析特色扶贫产业在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并分别据此在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建言献策。

关键词:脱贫长效机制;“三色”产业;财务管理视角;潮州饶平

0 引言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许多贫困村因缺乏产业支撑,只是依赖政府的贫困补贴和直接的经济援助,或者只是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模式,容易出现返贫的现象。因此,我们基于对饶平县“三色”产业的调研分析,通过完善特色扶贫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此外,也基于财务管理视角来探索资金这一决定性生产要素在筹资、投资、运营、分配中出现的痛点,巩固脱贫产业的基础,增加村民的稳定收入,抑制和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1 上饶、三饶、汫洲三镇“三色”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分析

1.1 上饶镇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分析

1.1.1 上饶镇红色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

上饶镇是一个具有丰富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老苏区,目前,留存的革命活动和战斗战场遗址有17个,从省级到县级各级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6个。其中有当地名副其实的“红军路”,即极具革命气息的西片古驿道和康东麒麟岭古驿道,还有为纪念朱德茂芝会议召开91周年而建的“茂芝会议纪念馆”,该馆亦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饶镇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温暖舒适,风景宜人,气候宜居。地理地势与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使得上饶镇发展历史革命红区更具优势。但在调研中发现,该镇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道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从目前运营状况看,游客接待量和旅游营业收入水平还较低,革命文化遗址旅游区尚未形成吃住玩一体的旅游体验,旅客初到革命区大多只是简单拍照打卡,旅游模式的原初化及粗放經营使其经济价值开发受阻,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1.1.2 上饶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分析

(1)政府重视程度较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2016-2019年四年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及精准扶贫开发资金安排如下:2016年上饶镇扶贫投入共计63334万元,占饶平县总投入资金的798%;2017年则为48032万元,占比589%;2018年为30万元,仅占总比071%;到2019年,下拨至饶平县的1432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中,上饶镇并未获得资金投入。综上可知,上饶镇在全县扶贫资金中的占比并不高且有逐步下降趋势,革命红色旅游扶贫投入资金配比较低,对红色旅游产业的扶持并不明显。饶平县多集中于农业对口扶贫,倾向于食品或茶叶种植,政府未充分认识红色旅游产业对脱贫和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并未依托地理优势形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2)产业发展不健全,整体性规划缺乏。上饶镇目前尚未形成具有统一性、配套性的文旅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业态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上饶镇红色文旅产业的“文化”产品开发非常的原初,未形成强有力的特色旅游品牌,亦未与当地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进行灵活有效的结合。各景点间分散发展,未达成高效联动,在红色旅游方面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缺乏互动感和体验感。

1.2 三饶镇“绿色”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分析——以粮田村为例

1.2.1 粮田村的脱贫概况、模式与特色产业

截至2019年11月28日,该村37户贫困户已按照有关相对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全部达标退出。现在全村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占全农户籍总人数比例为0,符合低于2%的标准,“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实施情况良好。该村在脱贫进程中采取“合作社(致富能人)+基地+贫困户”联结带动模式,通过种养补贴鼓励带动14户贫困户种植粮田村特色农产品凤嘴蒜头,以“保底收益+经营分红”的方式入股投资饶平县风嘴蒜头专业合作社。

1.2.2 粮田村“绿色”产业扶贫问题分析

(1)产业销售模式滞后。目前,粮田村产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农民自销和村合作社代销,未建立电商扶贫和产销对接机制,缺乏专业人才运营,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通机制不顺畅。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进行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农产品存在滞销、贬值等风险。

(2)产业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扶贫资金来源是“631资金”和中山市对口帮扶资金,都属于财政资金的投入。且大部分的贫困户思想上比较保守,即使有财政贴息和优惠利率的小额贷款相关政策支持也参与度不高,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贷款政策和拓宽产业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产业的规模也受限,抗风险能力较弱。

(3)传统收益分配机制面临困境。

①分红模式之不足。一是股权分红比例设置模式偏主观化,不够标准。据调查,其股权分红由驻村干部和当地合作社、经营方协商而定,且分红体系不够完善,股权分红设置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二是股权分配主体有偏颇,体现在“保底收益+股权分红”时,始终以保障当地贫困户为先,对于村扶持产业的合作社及各农户的收益方面来说,是否能实现当地贫困村或贫困县利益最大化仍存在疑虑。

②收益不可持续风险。粮田村入股投资饶平县凤嘴蒜头专业合作社项目合作期限仅为2年,未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将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企业当中,虽然在短期内能保障扶贫户每年有一定分红,但一旦扶贫合同分红期限届满,由于贫困户没有在产业扶持中形成稳定的“造血功能”而将面临再度返贫的风险。

(4)资金监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建立了资金使用台账,做到底清,实现贫困资金来源清晰,流向清楚,使用规范;另一方面落实了扶贫资金项目审批和公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降低了资金被侵占、挪用的风险。但是预算管理比较薄弱,项目可行性缺乏严密的论證,容易导致项目“烂尾”。

1.3 汫洲镇“蓝色”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分析

1.3.1 海洋资源现状

汫洲镇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总长10.5公里,海淡水养殖面积26285亩,盛产鲜甜肥大的牡蛎(“生蚝”)等水产品,畅销海内外。汫洲镇建设有国家一级渔港以及临港工业园区等项目,为粤东水产品物流中心,还是一个集捕、养、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渔业城镇。

1.3.2 产业扶贫主要模式:“公司+基地+农户”

这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除小家庭作业以外,汫洲镇相关企业主要通过打造水产品养殖深加工基地扩大渔业规模,并连接当地农户,缓解其就业难题,充分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1.3.3 “蓝色”产业扶贫问题分析

(1)扶贫产业竞争力不足。汫洲镇现有近2万居民长期从事生蚝初级加工,约占全镇总人口的24.6%,平均每人年加工蚝7600公斤,年收入达2万元。调查发现该产业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体,往往以经验为胜,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且设备投入不够,生产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达到集约高效的程度,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

(2)产业扶贫资金投入、规划不到位。汫洲镇产业扶贫在资金供给方面依旧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政府是整个扶贫链条的重要一环,但是扶贫资金有限,审批流程复杂,存在时滞问题。由于渔产品生长周期长且产量不稳定,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有效供给也对扶贫成效具有很大的影响。金融支持乏力,缺乏有效的资金供给渠道的局面突出。

(3)产业零散,优势不足。扶贫项目对当地特色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和旅游项目缺少与邻近地区合作和跨区域合作的有效机制,仅凭一村或数村的资源整合,很难在农产品加工或其他产业项目中快速建立畅通的全产业链,从而造成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不高。

2 上饶、三饶、汫洲三镇依托“三色”产业脱贫建议与对策

2.1 上饶镇依托“红色旅游”产业脱贫建议与对策

2.1.1 政府重视,多方位资金支持

政府应充分意识利用当地独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在长效脱贫富民及美化村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文旅优惠政策,减少文旅企业税收,提供政策便利。同时大力引进外源资本,搭建上饶镇文旅平台,打造“红色文化”+“景色旅游”+“农业特产”一体化旅游模式,努力提高扶贫脱贫综合效益。政府还应创建上饶镇文旅产业的中小贷款机制,促进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资金供给、信用担保、融资租赁服务,并鼓励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流程、提高专项贷款额度,让当地农民搭上文旅发展的红利快车。

2.1.2 精准施策,提高红色旅游扶贫脱贫的有效性

通过“景区开发公司+旅行社+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学习经营特色民宿、学做特色食品、学制特色红色文化产品,促进当地贫困户“家门口创收致富”。构建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建成“红色文化”+“文化商业”一体化红色旅游开发示范区,同时鼓励当地贫困户土地参股、技术参股、劳动务工多种形式增收。

2.1.3 打响旅游品牌,构建多元旅游格局

以“茂芝会议”纪念馆和古驿道为基点发散联合周边景区,构建红色文化旅游圈,联动激活红色基因,开发人文体验、自然旅游等方式,打响以红色旅游为主旋律的旅游品牌。在旅游体验上注重“沉浸式”旅游,通过VR重现革命故事、互动小剧场、重走“红军路”等方式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唤醒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同时将红色资源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红色文旅中融入生态元素,充分利用当地的蜜柚基地和茶叶基地,发展精细化型、品牌种植型及组合型农作物模式,打造上饶镇独特的文农结合产品。

2.2 三饶镇依托“绿色产业”脱贫建议与对策

2.2.1 以电商平台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

(1)强化新媒体营销。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构建当地村落的电子商务平台,借助淘宝、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将特色农产品和信息传播出去,强化产品销售营销。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提升特色产品的吸引力,加强特色产品品牌形象建设。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做好营销计划管理,扩大特色农产品的获利空间。

(2)政府要主动作为。当地政府发挥好指导功能,针对乡村产品电商销售派发相应人才,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由于大多数村电商发展起步较为迟缓,可以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务工青年等群体中寻找和培养有农村电商运营能力和具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

2.2.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利用好中央、地方划拨的各类财政扶贫资金,需要调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和潜力。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继续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具备良好市场基础和资金实力的市场主体,进行产业投资。还应通过从每期盈利结余的项目提取设立存贷基金,通过内部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建设。

2.2.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1)建立“高额薪酬+股权激励”机制。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可以按劳分配为主对贫困户开展义务种植技能及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劳动技能,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在稳定收益的基础上,将劳动者的收入与生产绩效挂钩,对工作绩效杰出者进行现金配股或土地入股等激励方式。

(2)调整扶贫受益对象动态。对于已实现脱贫的农户,可将优先扶持收益权分配给其他贫困户,进一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当贫困县或贫困村实行脱贫后,可与当地合作社、经营企业续约扶贫合同将扶贫股转换成防返贫扶助股,把该股份作为防返贫辅助基金,用该资金来尽可能避免脱贫后再度返贫的风险。

2.2.4 建立并完善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充分考虑项目预期收益、预期风险、投资回收期、資金需求、资源利用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决策,避免出现扶贫效益低下的问题。应根据预算管理目标、支出扶贫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定性与定量的绩效指标,评价和检查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与精准度,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做到扶贫资金的合理与高效使用相并重;同时为下一年度扶贫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规划和分配依据,优化资源配置。

2.3 汫洲镇依托“蓝色”产业脱贫建议与对策

2.3.1 提高扶贫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建设

(1)延长“蓝色”产业链。汫洲镇的蓝色产业如生蚝,不应仅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应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进行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设计、采用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运用广告宣传等手段,扩大市场销售渠道。

(2)发挥互联网平台效用。利用汫洲政府官网打造“海产品电商平台”,引进优质电商企业入驻海产品市场,以生蚝和对虾为主要产品,带动其他生鲜产品进入电商销售模式,促进养殖业产品产业电商化的发展,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海产品附加值。

2.3.2 建立多方合作模式

为解决企业规模较小,融资少、融资难,成了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难题,应建立多方合作模式集合各方力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带动脱贫的实施。如当地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大型企业等合作,为当地脱贫产业持续注入资金。

2.3.3 探索创新扶贫模式

现存扶贫方式主要以水产养殖业为主,且初级加工仍占主要比重,扶贫形式过于简单,应按照市场发展的需要及趋势对扶贫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扶贫计划资金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提高扶贫基金的运作效率。

3 结论

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产业链建设不完善、资源整合不足等,制约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影响脱贫成果。从2021年开始,脱贫工作已经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脱贫长效机制,减少新致贫、返贫人口是必然要求。对此需要政府强化引导,加快市场化脱贫机制的构建及特色脱贫产业的发展,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从而促进“抓产业、稳发展、促增收、防返贫”长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旭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饶平县上饶镇:打响红色品牌,建设美丽乡村[N].潮州日报,20181225(5).

[2]潮州市饶平县人民政府.饶平县2016-2018扶贫资金公告[EB/OL].http://www.raoping.gov.cn/ywdt/content/post_3656 889.html,20191125.

[3]徐晓泉.旅游扶贫:用“好风景”敲开致富门[N].光华时报,2017526(003).

[4]潮州市创森办.潮州:上饶镇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EB/OL].http://www.isenlin.cn/sf_FB448859CB9D4029858BC6DC 4B05CEE7_209_C2DEF417752.html,20181025.

[5]施海波,李芸,张姝,等.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与收益分配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9299.

[6]岳振.多渠道推进产业扶贫资金筹措——五论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EB/OL].http://www.ddcpc.cn/index.php?a=show &catid=589&id=46310,20180401.

[7]沈素平.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支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8]吴彤琳,陈晨.河北省精准扶贫资金拨款制度设计——基于绩效预算管理[J].河北企业,2018,(10):6869.

[9]潮州市饶平县人民政府.汫洲镇[EB/OL].http://www.raoping.gov.cn/xqqk/gzjs/content/post_3645720.html,20190906.

作者:魏敏聪 梁家榕 谢宗仪 邱艺蕊

红色旅游完善扶贫功能论文 篇3:

大余县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模型研究

摘 要 大余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有着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大余县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严格科学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更是立足现有11个乡镇22个旅游扶贫示范点,以路串点、以路联景,串联红色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等“红、古、绿、黑”特色项目、特色景点,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发展全域旅游。本课题针对大余县全域旅游现状、旅游扶贫成果,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模型的通性,共享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本项目基于此对大余县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大余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一、前言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缓解和消除农民、农村的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解决贫困问题,还得依靠经济发展,而当前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经成为一大支柱性产业,涉及的空间范围大,渗入强度高,对拉动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动力。

以旅游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成为乡村脱贫的主线,是多数贫困县区短期实现脱贫、长期摆脱贫困的主要动力和方法。在全国的众多试点中,江西省大余县高位推动,形成“一股力”、 项目带动,串成“一条线”、 产业联动,开辟“一条路”、 城乡互动,绘就“一幅画”的发展模式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星,显得尤为突出。

二、大余县全域旅游现状

(一)整体战略部署已到位

大余县积极响应“全域旅游”理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认真构思符合该县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全县旅游格局做出战略性部署,创新推出“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全域联动方式,打造了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长廊、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等“三条长廊”,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需求,建设了以周屋理学、畲族元龙等特色小镇,将23个乡村旅游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二)政策财政支持已覆盖

此外,为进一步加深该县全域旅游大发展,县政府陆续出台了《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20多个文件作为政策支撑,并提供财政支持,扶持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方面面。

(三)专业重点项目已落实

而在专业技术上,该县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理念。先后聘请多支国家顶级规划队伍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大规划,重点打造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遗迹探究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

(四)全域旅游理念已吃透

除了充分整合利用全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余县还树立了全域旅游理念,该理念现已深入人心。县、乡、村各级百姓支持发展全域旅游,共同助理全域旅游朝前推动。在此团结大背景下,该县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务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收入。2016年,大余接待游客5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36.2%;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73.8%。

大余县的全域旅游扶贫模式势头良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扶贫工作都具有非凡的借鉴作用。

三、大余县旅游扶贫成果

(一)新型扶贫模式增助力

大余县创新提出“带一接二连三”模式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特别是立足于增强产业对扶贫的“造血”功能,在乡村旅游谋划、建设、管理和制定政策时,均充分考虑、吸纳和倾斜贫困户,主要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五种捆绑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六个方面的收入。目前,旅游扶贫已成为该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2016年, 大余县旅游总收入和全年接待人数由2014年的11.29亿元和171.23万人次,跃升至25.3亿元和580.6万人次,短短两年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大余乡村旅游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彩嬗变。

(二)旅游扶贫车间长就业

2017年,大余县结合前期旅游扶贫发展经验,找准“就业”这一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促进“旅游”与“就业”进一步衔接,提升旅游人员就业空间,加大旅游人员培训力度,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促进脱贫,而且还解决了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用工难问题,实现了企业用工“脱贫”。目前共有84个扶贫车间在运行,带动就业人数2002人,其中精准贫困对象722人。

四、大余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模型概况

2016年1至7月,大余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48.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6亿元,带动3.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受益,其中受益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50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5%以上。近年来,大余县坚持一手抓扶贫、一手抓旅游,采取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等一系列举措,开创了全域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形成了以旅助农、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全域旅游相关要素的耦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将在此部分對大余县全域旅游扶贫的要素耦合进行概要分析,剖析其实行全域旅游扶贫过程中相关要素的有机联动。

(一)高位驱动,由上而下

大余把全域旅游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坚持全县盘活,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域旅游扶贫工作。

一是政府工作组织有力。实行“高位引导”工程,县、乡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躬亲而致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并在辖区内各乡镇基础单位设置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实现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五个到位”。

二是政府政策扶持给力。大余先后出台《大余县乡村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2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旅游用地、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旅游扶贫创业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

三是政府主导融资有方。大余县将秀美乡村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土地流转奖补等各项涉农资金打包运作,共同用于旅游扶贫。

(二)以点带动,遍地花开

大余县致力于推进旅游项目带动扶贫全局战略,加快建设旅游扶贫精品项目,着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扶贫长廊”。

一是规划先行,做到布局心中有数。大余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聘请国内外资深的旅游策划机构进行总体策划,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整合和布局全县旅游资源,力求相关要素有机联动,动之能活。

二是广泛撒点,做到各点相得益彰。大余县规划建设了包括牡丹亭文化公园等12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在内的全域旅游支撑点,形成花开遍地之态势。

三是面面俱到,做到扶贫不忘初心。在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基础上,扎实推进乡村旅游点、精准扶贫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一批“多点合一”精品示范点,重点打造乡愁体验型等六种类型的旅游扶贫示范点。

(三)产业联动,联无遗漏

大余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一是依托旅游开发,结合土地确权、林地确权,引导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流转田土、林地,贫困户每亩田土年收益1000元以上,每亩林地年收益500多元,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

二是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就地转移,就近就业。旅游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在景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贫困户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三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打造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示范基地”,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电商交易馆、大余乡村旅游020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四)城乡齐动,相得益彰

大余坚持乡旅扶贫与易地搬迁脱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绘就城区和乡村交相辉映的美丽大余新画卷。

一是着眼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强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余县荣获“2015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

二是着眼提升乡村文明,弘扬新风正气。注重转变贫困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让贫困户既鼓了“钱袋”,更富了“脑袋”。坚持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周程”理学等传统文化精髓,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立下“去穷志”。

三是着眼引导乡村人口创新创业,激发脱贫活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等旅游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创业平台。

五、大余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经验总结

大余县以政府为主导,多方联动的全域旅游扶贫相关要素耦合尝试已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全域旅游中相关要素的耦合,旅游扶贫工作能更高效高质量的推进,以大余县为参考,研究小组总结出经验如下:

首先,用好全域旅游新理念。身处国家全域旅游宏观战略下的旅游扶贫,必须对全域旅游的定义有正确的认识。全域旅游本质上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思路、發展模式,是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发展全域旅游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和条条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就是要推进全域旅游化、全产业链旅游化、全生产要素旅游化,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其次,要创造旅游扶贫大环境。大余县旅游资源,且分布相对均匀而广,于是选择了全域旅游产业扶贫道路,现在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此为例,各地在策划旅游扶贫工程时,应统筹创造有利的交通、水利、文化等大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才能更好更持久地推动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此外,要整合旅游扶贫要素链。资金上,要用好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学习借鉴大余县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推动旅游扶贫的做法和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立企业盈利模式与贫困群众增收相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有特色业态支撑的旅游扶贫;要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找准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和着力点,加大金融支持旅游扶贫资金配套和信贷投放,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模式。

最后,要激发旅游扶贫创造力。抓好新形势下的旅游扶贫工作,要重视基层村社和群众的创造力。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全域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加快扶贫实验和创新探索。

六、总结与结论

大余县将全县资源进行有力整合,专注扶贫工作,近些年来,全域旅游发展良好,旅游扶贫成效显著,是其他意向走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共通发展之路的县市们当之无愧的样板。在大余县的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高位驱动,由上而下”、“以点带动,遍地花开”、“产业联动,联无遗漏”、“城乡齐动,交相辉映”的全域旅游扶贫要素耦合模型。同时,以大余县为参考,我们总结出要用好全域旅游新理念、要创造旅游扶贫大环境、要整合旅游扶贫要素链三条经验。综上,大余县的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耦合样板可推广向全国具有同类资源的县市,助力于全国范围的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推动中国早日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佳奇.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3]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09): 15-17.

[4]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004).

[5]赵博.资源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5.

[6]黄小波.英山县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注: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710421066)

作者:刘佳佳 刘航 薛笑艳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