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现实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存在着重物轻人、重原则性轻灵活性、重围堵轻疏通、重整体轻个体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着力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教育观和管理观,按照因材施管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思政教育及教学过程中法治价值取向探讨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式举措。根据依法治国理念和法制思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法制的理念和法制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教学的任务、目标和过程之中,努力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全方位育人相统一、道德与法制教育相统一的法治价值取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价值取向 德育与法制教育融合

现代法治理念极其价值取向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素质育人的过程,它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我们要从国家建设需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把思政课教学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依托,与学法、知法、懂法相贯通,在教学中为法治建设及其法治理论与实践尽责任,以法制价值取向总揽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具有法制思维和价值取向的新生力量,以现代法治理念适应于新形势,适应于新时代,为依法治国的实施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价值取向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法律治理国家,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崛起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程中确立的。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从而保证了法律的正义、公平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宗旨。法律又从制度上保证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宪法将人们民主的权利以及国家的性质、任务及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全国人民享有各种形式来管理国家,实现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依法办事。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国家法律行驶职权。实行依法治国是促进大学生及全体人民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治价值取向的基本要点。法治是执法和立法的手段和方法,而執法和立法都是管理国家具有价值意义的重要举动。执法因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产生价值;立法因建立符合善意、合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影响的法律而产生价值。现代法治所要求的立法和执法,既不单纯表现为法律秩序,又包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同时以维护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政局稳定为目标的法治价值基础和取向。

法治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人本服务和效益优先。人本服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人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尊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承认财富因劳动能力不同的差异化现象,并保护私有财产和人的正当利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的实施,保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同时追求法治效益最大化,保证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实现法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二、法治价值取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知识水平相统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依法建设的轨道,中央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保证了法治价值取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法治价值取向日益显现。

(一)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及培养方向

法治价值取向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培育遵纪守法的理念,社会各项秩序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要弘扬正气,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价值取向倡导法律至上,依法调解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人员依法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内在的要求和表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思政教育要求以道德风尚育人,以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遵循法律所指引的为人、处事和干事业的基本方法。

(二)内容的贯通和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道德、理想信念、人生的价值、法治建设、爱国主义等,这些内容的传播都包含着法制价值取向的理念。法治的施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道德是法治的前提和维护对象,一定的法治都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服务,固化和维护统治阶级的道德。理想信念及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法治的理念下运行,个人的理想信念外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人生的信念只有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方式方法互为促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道德的影响力和内心信念的执着,是受众主体的自律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不分年龄、层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指示作用。法治价值取向的功能表现为对法律的敬畏和强制性的约束,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行为的一种促进和规范。法治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三、法治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法治价值取向应该是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思政教育的法治价值取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法治价值取向以刚性的标准、严格的要求,为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筑底气提供有效保障,而思政教育为法制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

(一)法制价值取向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法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引领人生,启迪大学生思想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既有教育的功能也有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来遵守,依靠自觉的行动来践行,这种教育方式缺少刚性的标准和量化的规定。建立法治的价值取向,培育法治的理念,有助于将思政教育的内在的规律、要求、经验和方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升为制度和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法治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明确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层面的制度和法规来进一步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二)法治价值取向有助于思政教育进一步彰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个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总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法治的理念、法治的规定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法治价值取向引领大学生生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义务。以法治价值取向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加教育的使命感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荣誉感,也会增加受教育者内心归属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都是强调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中国梦意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法律所规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三)法治价值取向的思政教育有利于依法治校

高校的思政教育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思想的支撑,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举措皆源于依法办事。以法治价值取向建设和谐校园其实质在于用文化感染人的思想,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法律至上理念。高校的师生及管理者都必须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享有和行驶法定职权和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共同遵守法治理念的优先适用性。法治价值取向强调权力的制约,学校的管理权力、学生的权利主张,都需法律的调节和制约。特别是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必须严格遵守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原则要求,构建高校崇尚法律、按规则办事的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法治价值取向强调人权的保障。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高校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保障大学生人权,也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法治价值取向的思维深入到师生心中,渗透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四、法治价值取向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在要求

法治价值取向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法治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理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一种制度体系。

(一)良好的法治价值取向促进思政教育的认同,促进高校依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1、坚持依法管理学生事务。管理依靠对制度的执行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制定的相关规定相抵触,不得以学校管理的需要擅自更改国家的刚性规定。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做好调研,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尤其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倾听学生及代表的意见。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寻找管理和服务的结合点,学生即使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制度的建立要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制度的育人效应。2、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按照制度办事就是在对待学生奖励、评优、入党入团、处罚、批评等各项工作都应按照国家和校内的规定正常进行,不能人为随意改变,人为造成不公。3、法治价值取向要求程序公平公开。在有关学生管理的事务和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对制度的执行工作要做到事先告知、事中客观推进,事后经得起调查和考验,保证师生的申诉权、对结果的异议权等。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势是国家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由注重保护公权向注重保护私权的转变,由排斥、忽视私有经济向平等保护私有经济的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学生法律上的平等权须得到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学校和学生之间具有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2、学生民主管理的权利须得到尊重。高等学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学校管理。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是高校开放办学的表现,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动作为。尊重和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畅通学生合理的诉求,这本身就是依法治校,弘扬法治的价值取向。

3、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差异化的选择性,理性引导学生的文化选择。文化的繁荣来自百花争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学生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涉猎多元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高校的管理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三)以法治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1、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精神。法治社会要求公平、正义、道德,这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理性思维,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对其规范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規定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等有所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识。

2、在处理自我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要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要学会趋利避害,在保护自我的同时,在法律的关系范围内及时有效地收集证据,以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要依据法律的诉讼程序开展维权活动,以合法的渠道讨回公道,以合法的程序表达合法的诉求。讲法理就是当法律规定出现真空或冲突时,要依据法理确定适用的原则,学会运用法律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最具活力的主人,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最具有爱国的感召力和责任感,也能激发使命感和凝聚力,公民意识有助于内化为建设祖国的道德力量和行为准则。作为国家公民,法律价值取向要求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两者互不可缺。因此,大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应强调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罗安成.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J].晋中学院学报,2006(4):50-52.

[2]王文惠.论建设法治政府的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 2009(9):25-28.

[3]张树俊.论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6.

作者简介:闫冰(1966—),男,安徽灵璧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闫冰

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管理论文 篇2:

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摘 要:在现实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存在着重物轻人、重原则性轻灵活性、重围堵轻疏通、重整体轻个体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着力构建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教育观和管理观,按照因材施管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关键词:人文取向;高校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吴宪(196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我们有必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是优化学生管理的迫切需要

所谓人文取向学生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霍桑实验,该实验设计了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谈话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是:(1)生产条件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生产条件与生产效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生产条件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第一要素;(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和态度以及管理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人文取向学生管理就是基于“社会人”假设的一种管理实践。有效的学生管理应当重视学生的士气(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重视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建设。构建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与动力。人文取向学生管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生是目的,管理只是达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目标的手段。管理的重点一是关心学生和满足学生需要;二是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整体观念;三是强调集体的鼓励为主;四是管理者发挥在学生和上下级之间的联络人作用。

第二,人文取向学生管理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说,人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和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满足。基于此,人文取向学生管理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和才华,为学生充分发挥能力实现自我创造条件。

因此,实现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进步,是学校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有了这片沃土,教育这棵大树才能长的更加茁壮。

二、当前的学生管理明显存在人文缺失问题

第一,在管理观念层面上,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一些高校视学生为学校附属物的思想根深蒂固,见物不见人,官本位意识、官场化现象严重。习惯于发文件、发通知以及开会形式的工作布置,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强调学生服从学校大局和整体利益,不重视学生自身的权益诉求;强调对学生的统一规范要求,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性;强调由上到下的科层管理,不重视学生参与的由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专业知识的同时,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文精神,忽视了民主意识的浸润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第二,在管理制度层面上,以制度为中心,片面强调制度的刚性、原则性,忽视了制度的柔性、灵活性。一是有的制度本身不健全不完善,有的制度条文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的制度之间存在冲突,给执行造成了困难;二是制定制度程序不规范,缺乏法律专家和学生的参与,缺少可行性调研,难以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违纪后没有一个训诫期、警戒期。有的学校规定,受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学生不授予学位,一部分学生由此失去学位,给以后就业造成影响和困难。有的规章制度模糊了与道德规范的界限,执行过程中难以使学生心服口服。

第三,在管理行为层面上,片面强调的以稳定为中心,片面强调管理者的权威。习惯于我说你听、我令你行、我禁你止。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重视工具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的锻炼,重视对学生问题的围堵而轻视疏通问题通道的建立,重视校园稳定而忽视校园和谐的建设,由此管理者就成了扑火队、消防队,疲于奔命,到处善后。

第四,在管理目标层面上,重视学校的现实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强调整齐划一、千人一面,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致使学生循规蹈矩有余,独立开拓精神不足,缺乏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总之,目前的学生管理表现出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以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为主要特征,以管住学生和学校稳定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手段,以量化考评为归宿,把活生生的人简化为一系列数据、指标。

三、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青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但是我们培养的不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工具、机械等硬邦邦的产品。而是有思维、有理性、有感情的人,是能够胸怀理想,仰望星空的人!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勇于担当、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人才,必须采取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培养人、激励人的人文取向的管理。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管理观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民主化,生活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关心和关怀,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为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注重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利益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愿望,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管理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二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管理既是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更是满足、协调、关心、激励、倾听和采访。学生管理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前提就是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不要主观地认为学生一定会违反纪律,一定需要我们严加管理,在学生人数已由几千人增加到几万人的情况下,不能以小国寡民的心态管理学生,消防队的角色、扑火式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工作对象。三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把学生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大多数学生满意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以更加远大的目光、更加开放的心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尽力减少和改变以文件传达文件精神、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的工作模式。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坚决摒弃科学取向管理对学生人性的压抑,代之以人文取向管理对人性的解放,追求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因材施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品质倾向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体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众所周知,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而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同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管理方法。在学生管理中就应当了解学生的个性,预测个性的发展趋势,引导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坚决摒弃那种认为管理就是干预学生的活动,就是把千差万别的实践套在简单划一的规定中、就是对学生的强制和监督的观念;树立起因材施教,因材施答的教育观、管理观,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工具去完成一项任务,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应当着重给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和谐局面。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个性,以便找到个性化管理的科学依据,同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逐步靠近我们的人文化管理。

(三)民主管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民主管理是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也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所管理的对象是具有意识、情感、意志、能动性和创见性等主体性因素的学生,所以要有目的的发展学生,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寻求自主发展的意识习惯。在学校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校造就学生;学校各项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造就学校。学校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没有学生,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集权性、控制性,而要突出平等式、对话式、互动式。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让学生知晓,要征求学生意见,吸收学生参与,通过邮箱、信箱、座谈、接待日等形式,形成学校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信任,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良性互动的关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学校的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从而使学生管理进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最佳境界。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制度是建立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有力保证,制定制度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制定的规章制度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管理规律;既要符合教育目标,也要符合管理目标。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体实在的、切实可行的保证人文取向的管理制度。只有制定出更能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更加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才能增强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二要严格依制管理、依章管理。确保按照所规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由于管理者的个人好恶、主观臆想给学生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提高管理效果。三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各项制度的建设是经过民主与集中的过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如果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不执行,就等于没有制度。因此我们的制度建立出来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该有大局意识,不折不扣、坚决贯彻执行,保证制度实施的可靠性。现在涉及人文取向管理的制度不多,关键在于执行。长期坚持下去,制度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教职工和学生都会自觉地遵守,为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四要不断收集从实际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全面分析,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制的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并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使规章制度更加符合人文取向学生管理模式的需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不断的纠正、改革、更新、完善,才能使人文取向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强、李昌、唐素萍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英法、吴晓慧.高校泛行政化现象及治理[J].人大建设,2009,(09).

[4] 冯润民.以学生为本视域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08).

[5] 刘川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校理论战线,2008,(11).

[6] 张浩明.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三对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7] 李亮.人本管理——学生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教学与管理,2011,(06).

作者:吴宪

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首要问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关内涵作了基础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

如何更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学科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价值一方面作用于对主体的效用,另一方面延伸到了主体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这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具有一般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阶级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方向的选择和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予以厘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向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即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忽略了个体的个人需要,这种偏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渊源,在特定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群体是人,它是关于人的活动,人不仅是社会的存在物,承担着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人也有自然属性,也有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脱离个体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使得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效用和意义问题,是用主体的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衡量客体对主体所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价值的性质以及价值量的大小。[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重要体现在:其一,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互统一,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在此过程中包括教育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还有受教育者,所以被评价的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依点。其二,体现在导向价值和动力价值的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评价获得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全面了解现状,再将评价信息反馈,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力杠杆;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都具有动力价值,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其三,教育价值和管理价值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分析反馈信息、得出评价结论,具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更好的促进被评价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評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导向,为人们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工作原则与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相符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选择

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还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价值趋向单一化,这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上,重视认知过程的评价,就是倾向于知识性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意志、情感的塑造,定量的成分过多,定性的分析欠缺;其二,育人本位的不足,过重的数的测量会导致质的探索的不足,评价中管理色彩浓厚,导致被评价者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水准降低;其三,大学生主体性未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诉求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要以拥护党的领导为己任,将这种价值贯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过程,设立在指标评价中,给予定性的考察,并将评价的结果做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鉴。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不断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测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践行程度,考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地位的不可动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相统一,实现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相统一,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相统一,关注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必然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依和本质要求。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秉持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取向,在测评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所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年版,第46页.

[2]王茂胜,邵莉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转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C].2002,(11)

作者:任娟

上一篇:高中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下一篇:关于幼儿园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