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大学生政治参与反映了大学生在政治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重点对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及作用探究

摘 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乎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党组织必须高瞻远瞩,认清形势,增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策,以期为今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策略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研究并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高校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出发,积极探索,履行职责,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明显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切实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1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巩固党在高校执政的组织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1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先进分子的代表,是共产党员群体中最年轻、最活跃的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较强的能力素质、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可塑性。大学生党员进入社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的事業的接班人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对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对抗、交流与渗透,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以人为本,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高校要主动结合大学生党员教育实际,针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正确方向,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行之有效。

1.2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事业长盛不衰永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肩负起历史重任,始终把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和解决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全体青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1.3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主动适应当今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探索新的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教育载体、创设新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及对策,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增强党性和道德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在当今国际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呈现出均衡发展、稳步上升的趋势,基本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初步形成大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但个别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不强,理想信念模糊,功利心理严重,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必须切实加以重视和解决。

第一,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党员思想觉悟、政治观念、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探讨提出应对措施。大学生党员作为同龄人的优秀分子,一般都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社团组织者,或是学习成绩突出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但由于他们入党时间较短,生活阅历不够丰富,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容易产生迷茫,无所适从。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接受教育和锻炼,特别是在事关政治立场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辨别力,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第二,从大学生党员的成才愿望出发,分析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群体,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承担着管理和教育广大学生的职责。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会对普通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带动和影响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他们渴望求知成才,实现自我价值。但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看作是步入社会高层,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捷径。个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第三,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途径出发,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探讨,进一步系统梳理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分析各种教育措施、教育手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的脱节现象,结合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实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教育管理的措施手段,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管理策略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作用探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世纪,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播和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创设了新领域和新载体。网络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着他们的教育学习方式[1]。

第一,加强对网络教育阵地的研究和利用,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表达个人观点、进行信息与资源交流共享的重要方式,成为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2]。网络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极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且信息量大、交流直接、预警及时,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青年学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

第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弱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呈现扁平化、无界化、即时化特征,使传统的信息舆论引导调控手段相对弱化。必须认识到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汇聚更加集中,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碰撞更加剧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也将更加严峻、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审时度势,抓住关键,分清利弊,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措施,对网络环境现状及原因等进行探究,扬长避短,提出如何解决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第三,努力发挥网络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家园”。创建“网上党校”、网上“党员之家”等,抢先占领网络这个教育的新高地和新载体,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的新高地。利用党建思政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信息化平台,传播党的声音[4],提高大学生党员应对网络的能力,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平台、理论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和实践推广平台”。依托强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丰富、正确、生动的网络教育内容和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以跨越时空范围的影响力,对大学生党员加以思想熏陶和精神净化,使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得到锻炼和提升,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在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努力探究并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对大学生的引领带动和渗透强化作用,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形成网上网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育管理合力。

参考文献

[1] 侯典丽.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影响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5(4):31-35.

[2] 吴荣军,蒋义刚.略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J].南方论刊,2011(2):72-74.

[3] 邱有华.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34-35.

[4] 孙棋.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6-47.

作者:纪小丽

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浅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 大学生政治参与反映了大学生在政治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重点对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参与 影响因素 对策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大学生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进而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和琼·纳尔逊提出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具体来说,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政治体系构成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我国学者则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2]我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大学生参加政党、社团组织和选举行为等。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大学生价值观中个人本位主义和务实化倾向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带有更多的自觉性,更倾向于通过参与来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进而对大学生的政治评价、政治认知,以及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以下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作具体分析。

(一)外在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青年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矛盾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长期以来的主导价值观取向受到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衰退,对政治认知直观化,政治评价功利化,而他们的价值衡量标准也由过去的政治地位的一元化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多元化,这些无疑会影响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国际敌对势力大肆宣扬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主流政治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产生怀疑,政治参与因此也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部分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和政治认知混淆模糊的情况,直接影响其政治评价和政治参与行为的投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与之相应的方式方法的相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的单一方法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造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厌恶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甚至怀疑或远离主流政治思想。在硬性灌输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对教育者灌输的内容不加思考,因而部分学生难以形成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在个人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内心世界广阔丰富、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少家长包办一切,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成熟。学校应该是系统的、规范的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培养学生基本政治能力的场所。在当前社会“炒股热”“经商热”“出国热”等的推动下,而且一些学校不知不觉地淡化了道德、理想、政治、法律的教育。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仍以为政治课教学内容是枯燥乏味的灌输和说教,结果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变得淡薄。

(四)青年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青年学生是社会最为重视和关注的群体,社会发展需要他们参与。但是,受知识结构、能力所限,使青年学生校园政治参与受到很大的局限,导致政治参与信心不足。由于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还不丰富,加上学校实际生活的特殊性,此外,他们有限的经济地位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他们往往不能有较多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他们的现实地位和作用与他们所获得的社会承认的实际容量之间常常表现为一种矛盾的状态。

三、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时事动态,体会政治决策,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参与的认知能力。其次,大学生要努力调节自己的民主期望值,预防自身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再次,大学生要努力调节自己的民主情感,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参与的理智判断和选择能力,预防因外界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过于情绪化的政治参与行为。最后,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在政治参与活动中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

(二)切实发挥学校的培养指导作用

1.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提高参与的自觉性。

从大学生获取政治参与知识的主要渠道来看,课堂系统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在“两课”教学中开设法律基础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涉及政治民主参与的知识却很少,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政治参与是什么。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政治参与方面的知识,把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参与知识教育,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2.改进高校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如果大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在政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能增强对政治的兴趣和政治效能感。否则,形式化的政治活动,往往容易使大学生对政治参与失去兴趣,降低政治效能感。只有在这些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推行民主,鼓励学生通过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才能切实地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对于学生干部的选举,评奖评优,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都应切实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选举,避免形式化。学校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坚持把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通过校务公开规范管理,民主决策,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兴趣。

(三)加强社会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1.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机制。

完善和拓宽现有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随着基层选举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信访、申诉、举报等政治渠道,愈来愈引起政府和学校的重视。传媒视角向社会基层广泛倾斜,媒介开始成为对政府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疏通、加宽乃至开凿更多的可供大学生参与的渠道,运用稠密的政治参与网络,把大学生中的利益群体联结起来,并融入体制中,对因家庭困难、智力较差等原因造成的政治参与机会缺失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使这些青年学生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

2.政府要规范网络秩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网络秩序,严禁各种反动、过激网络内容的传播。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组织机构,加强新闻传媒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努力减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竭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总体上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要改进教育管理方式,重视网络政治参与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真正使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接受国家政治制度,从而能够正确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译.难以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6.

[3]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2-27,(02).

[4]吉喆.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报(上旬刊),2011,(11).

[5]王勇,刘宏伟.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作者:杜永新

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研究

摘要:当前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及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开始借助网络新平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政治表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表达,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领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

如今的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给民众提供了一个意识表达的新平台。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及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方式,除了极个别的游行外,通常会借助互联网各种论坛和校园网,诸如校园BBS、人人网、QQ空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及观点。网络快速传播的功效使表达者能很快召集大量的支持者,从而使其诉求得到最大的拥护。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政治表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管理,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表达,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领域。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的表现及特点

根据CNNIC对我国网民结构的第33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在我国网民中,大学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政治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具有参政议政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利用借助网络新平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具有形式多样性

具有很强责任感和表达欲望的大学生,开始将网络政治传播和政治表达作为自己参与政治的主渠道,他们对国家大事具有很强的关注度,爱家、爱国、爱民族。当代大学生往往只需要借助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甚至一根网线,就可以掌握实时信息,就可以及时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表达出来,人人网、校园BBS论坛、贴吧、网络公告牌等都成为大学生聚集讨论发言、政治表达的重要平台,他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博客、微博QQ空间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和看法,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政治表达的渠道和形式很多。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具有身份虚拟性

互联网为网络政治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众所周知,互联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对上网用户实施有力的隐私保护,一组代码、一个昵称、一个图像都可以代表用户的身份,并不一定要实名制注册,这样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空间,他们可以不表明自己真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来进行某些政治表达,还可以匿名在网上参与各类活动,而不被注意和追究责任,这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及网络身份的虚拟性,恰好使大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地“真实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呈现群体性

快速、便捷的网络,交互特性很明显,这样就为一些志趣相投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政治表达及组织各类活动的空间,跟帖,甚至链接复制就可以将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表现并传播出去,虽然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各个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但是相同政治热情,相近的兴趣或对某一事件的共同关注,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表现出独特的、强烈的群体性。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就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焦点新闻,政策法规等发表看法,他们往往凭借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几乎每个受网民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式呈现出很强的群体性。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表达具有一定的非理性

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青年大学生在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时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在搜索、接受、选择时会陷入无所适从、真假难辨的非理性状态。互联网的虚拟性又使得监控网络信息的真伪难度加大,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报道来欺骗、误导网民的事件层出不穷,有些青年学生仅仅出于一时的义愤或一时的冲动而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如转帖一些对国家政治决策或领导人的恶语中伤,或根据无中生有、道听途说的传说来指责政府,更加剧了当代大学生政治表达的非理性。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的出现及其发展,为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并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力。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政治表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政治表达能激发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热情

现代社会,网络成为草根参政的重要工具,为当代大学生参政议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正适合青年思维活跃、敏感多变的个性,它所传递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政治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大学生通过这一种方式,锻炼了自己参政议政的能力。当他们的意见借助于网络毫无阻碍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人微言轻的局面,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大学生的参政议政的热情。

其次,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有利于加强民主监督

在民主社会,相应的制度维护与政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运行的基础,占据公共舆论大壁江山的网络言论已经成为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这对于加强当代民主政治的运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济、文化、民主信息经由网络媒介进行广发传播,在大众视野里开始形成一种民主氛围与民主文化,进而扩展到国家政治的范围。民主社会中的媒体还成为民众监督、审视当下政策的窗口,人民可以借此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不同的意见,从而赋予民众更多参政议政的权力。网络作为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快速的整合、汇集大众原始的舆论导向,从而更加直接反映不同群体对于某些民主政治的存在的局限性或失误的看法,进而迫使当政者对其进行改观。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的消极影响

首先,虚拟、群体性的政治表达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

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的海量化,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化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网民言论的自由无约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表达呈现非理性,他们在从众心理、冲动的影响下,甚至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极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的态度,失去理性判断,造成思想混乱,甚至形成偏颇的政治态度。还可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利用,散布一些歪曲事实的观点来引导人们的思维偏向,使大学生做出不理性的举措。

其次,非理性的政治表达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大学生不适当的网络表达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可控度难,大部分人选择以虚拟的“隐形人”身份出现,加之大学生多数属于热血青年,比较容易相信传言,而不会主动追求事实真相,这种不以事实为依据、过于情绪化的网络参与,会形成一股可怕的力量,甚至可能形成与政府相对立的势力,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稳定。使高校和政府很难发现发起活动的主体,很难预测危机发生,这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学校和政府控制危机的难度。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政治表达的对策

高校及社会如何对待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表达,学校老师特别是辅导员如何创新工作,加强教育管理,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表达,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领域。

(一)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的引导

高校要把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推到实处,加强学生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表达行为日益增多的现状,培养学生管理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及快速反应能力,对网络论坛中的重大事情及时跟帖,并且及时发表具有一定深度和水准的文章,从而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对待。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如BBS、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大学生可自由地发表观点,并且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其中的言论加以引导。除此之外,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沟通,融入学生参与的各类网络群体,例如班级、党员干部QQ群、飞信群、人人网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探索利用新的网络平台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网站,正面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如国内一些学校建立的“红色网站”、“红旗在线”、“觉悟网”、“红色中国”、“红色风暴”、“红土地”等等主题网站、网页,成为大学生十分喜欢的网络政治参与阵地;另一方面要主动利用各式新型网络平台,通过跟帖、发言、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合理政治参与。

(三)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免疫力,提高政治素养

面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表达,我们应积极引导其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要培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表达的公共精神。规范青年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使他们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一方面要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心理、方式与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其全面、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参与的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培养网络伦理道德。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培养,引导大学生选择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相符的网络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卡伦.史安斌,董关鹏,译.媒体与权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罗迪.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3]宋争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

[4]许鑫.论当代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J].传承,2010(10).

[作者简介]常家宁(1981.03-),男,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学生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敏(1982.01-),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范翠翠(1983.05-),女,助教,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常家宁 王敏 范翠翠

上一篇:管理层激励工业上市公司论文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商业银行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