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2-05-01

【摘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信仰构建的逻辑关系研究

[摘 要]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期,思想与信仰多元化碰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薄弱。对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信仰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探究,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与影响规律很有必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包括对大学生信仰的塑造。基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够承担构建大学生信仰的责任。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特质与大学生自身的特质与需求相一致,在大学生信仰构建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信心、信念、信仰和理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信仰构建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中,而且生活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意义世界之中。正如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世界。所谓生活的“意义”在于超越因生存而存在的自我认知。信仰就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生命世俗性的克服,为人的现实生活和短暂生命赋予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对作为现实的人来说,“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惟有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才能把人从自然产物提升为社会主体”。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对生活更高的要求这种本能,使人类要为生活寻求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信仰。对于代表着时代未来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信仰更应是他们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信仰不但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总体来说,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多种思潮的冲击和现实的压力下,大学生群体似乎遗忘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意义的追问,很多大学生追求着物质上的奢华、精神上的娱乐,以致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他们在追逐具体的物质利益中迷失了自己,甚至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信仰在他们看来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所以在大学生信仰构建中也起着引领作用。在社会和大学校园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很重要,却较难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其信仰的教育更是不尽人意。

目前学界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的信仰构建,从经济环境的负面诱导、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文化环境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蚀、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教育者自身信仰缺失、教育体制的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探索是从外部环境因素、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挖掘,缺乏从理论自身与大学生信仰特征的角度去探究。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透彻、不深入。而教育者在教育时很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成教条进行理解并灌输给学生,造成大学生根本不能从内心真正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挖掘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信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大学生信仰构建中马克思主义所起的作用,才能真正找对构建大学生信仰的路径,从而进行方法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信仰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理清,让大学生以理性为视角、以知识为基础对信仰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这样既能有的放矢地针对理论与现实特点进行信仰塑造,又能对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创新。

二、大学生的情感基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統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是理性的、科学的,但也不排除情感的成分。马克思曾经说过,情感是人强烈地追求目标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大学生的情感基础应该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动力,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的乐观的、积极的、自信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基础不是宗教信仰中的非理想的狂热,而是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因素的强化。人类本身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体,而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求知欲强,所以非理性的成分比成年人来说比重相对大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含着深刻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内含着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深的同情。一个理论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在于这个理论是不是真正地代表着他们的根本利益——关注和同情广大劳动者,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确立并广为接受的内源力量所在。与之相吻合的是,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从情感角度来说,大学生身边的人或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信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性因素上的情感因素,正是帮助信仰升华的关键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情感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当行为或目标符合人的欲望时,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愉悦,从而更加激发人们去行动。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既有理性的认知,也有天生的热爱。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情感也就永远不断地为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其实也是一种非理性信仰,忽视了应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其信仰情感,忽视了从情感上帮助人们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和崇高信仰。因为有了情感,才使人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信仰也是一种需要人的情感力量作为支撑的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当大学生确立起崇高的信仰时,他就不仅超越了本我,突破了有限的活动范围,达到了人的活动未曾涉猎的广阔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符合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基础的。

三、大学生的实践行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为核心的信仰。大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峰期,信仰马克思主义尽管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和经验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作出理性抉择。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能被信仰化的前提是相信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不通过实践活动,无法认知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认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理解世界,而且要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才能进入日常生活中,才能提高人们的理解力和知识,增强抗压力,发挥信仰的力量。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升华为现实的、理性的信仰。离开了实践,绝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用说信仰马克思主义。

人的实践活动是塑造一个人信仰的重要条件。信仰的力量把人的实践活动和自主性连接起来,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当大学生感到能够自由选择之时,信仰状态是良性的、有益于身心的。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使人勇于前行,会让人感到自我价值感,增强对信仰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大学生信仰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带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与发展的载体,又是人们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的人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要而自觉的活动。哈耶克(Hayek)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就谈到“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活跃期,大学生不仅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着客观世界,而且还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发展和完善着自己。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信仰,把自己锻炼成为能够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四、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一种睿智的思维模式。人的信仰是一种力量,人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信仰蕴含着思维模式的力量,信仰也是一种需要思维模式的力量作为支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信仰之所以能支撑人的精神世界,就在于它融合并启示着人的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模式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力量,是与克服困难即克服矛盾相联系的,也是与人不断战胜自我相联系的。人的信仰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使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思维模式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实践与理性不断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挫折和麻烦,如果没有成熟理性的思维模式,很难应对大学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内涵与大学生思维模式的融合,这种信仰就成为大学生思维的精神血液。大学生面临各种现实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矛盾的解决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个解决的过程既是对信仰的考验,也是对信仰的追求,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坚定信仰,汲取新的力量,达到自己想要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可能与必要,并不断地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与品质。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激发大学生思维模式的积极潜能。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倡用积极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对大学生信仰构建有巨大的推动力。用发展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对大学生信仰塑造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现实世界和思维世界是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意指凡事从动态的、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就会带来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情绪和心理感受。用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信仰指引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大学生从危机中看到转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挫折中看到机会,从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

五、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为大学生追求人生目标提供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现实人类存在的理论成为大学生信仰养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大学生摆脱信仰危机、改变生存方式并创造新的存在样态的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人的需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长青的根本原因。关注现实需求是构建信仰的主要过程,一个人之所以需要信仰,也是因为此刻的信仰符合他的需求,信仰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抚慰与激励。人能够真切地审视当下的实际需求,并逐渐形成对信仰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坚定信仰。信仰的养成也是建立在对现实有较为清醒和客观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注现实的理念,能够面对真实的现实,与马克主义所坚持的批判现实的生活、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和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主体,从马克思主义信仰里汲取真正的力量,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使自身的发展与现实相符合,与人类发展的规律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大学生活,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一体化表现。“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社会。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充满对理想的向往,大学生崇尚个体的自由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源与大学生人生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大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内化为现实的动力,牵引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找到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实际上肯定了人的自主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人的意志以及人的力量,这恰好符合大学生渴望参与现实生活与创造未来理想生活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在生活中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鞭策与激励自己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是大学生从事各类体验活动的动力来源。

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统一

信仰规定着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性认知,是对人和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主要是信仰赋予他的。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按这种理解去生活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对人生和世界都有独特的理解,人们接受了这种理解,根据这种理解形成一整套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如果价值取向和理想缺失,即个体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必然对大学生信仰塑造产生消极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在其《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中提出,现代社会的人必须主动为自己的生活发现意义和价值,否则将引发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感的追求,不仅在于它具备科学属性,更在于它拥有价值属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带有浓烈的价值取向并追求真理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追求既有现实性又超越了现实性,强调关注未来与人类共同诉求,由此给平凡的个体生命赋予伟大的意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对当前困境的迷失,能够认识到战胜困境、战胜自我是通往生命意义的道路。

信仰马克思主义会增加个人的积极乐观情绪,因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会感受到空虚无聊,不会虚度光阴,而是面对挫折和困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对待人类解放事业。大学生要把信仰的理想内化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并一步一步走向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在于为人们寻找某种心灵的抚慰,而在于最终使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的职责和任务。大学生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部赋予、寄托或转移到具体信仰对象或信仰内容之中,信仰对象据此成为支撑大学生信仰活动的支柱,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确定的客体。当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的时候,信仰危机就很少发生。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为我”性的特质,确立了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地位,也推进了大学生以一定的意识理念为指导进行价值评估和信仰选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依据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对信仰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尺度和准绳。

七、结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塑造大学生信仰所需要的主要因素——情感基础、实践行动、思维模式、现实需求、价值取向都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得到。大学生的信仰是怎么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是怎样形成的,它需要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多种思维方式,需要开阔的视野,它不能由偏狭的专业教育形成,专业教育會给你一个饭碗,却无助于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中,教师、社会、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人必然是全面发展的,只要朝着劳动解放的方向前进,人就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深陷信仰危机当中的大学生来说,离开马克思主义就无法摆脱信仰危机。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照之下,掌握并开创新的信仰境界和生存境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也是一直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途中并朝着这一目标坚实迈进。目前来看,我们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距离,任重而道远,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更是对人们的信心和耐心的一种考验。因此当代大学生现在所能做的,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并超越物质世界,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周 丹

作者:赵云伟

大学生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状况 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历史的和现实的、传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迷信的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部分持怀疑态度,出现信仰危机甚至信仰缺失,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关系到能否抵挡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共产主义的实现等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树立并保持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基于此,笔者对东北林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和建议。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分析

随机从东北林业大学各年级中选取大学本科生共计500人发放《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8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0份,有效率为96%。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况。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否信仰取决于他们对这一理论是否了解,通过调查显示,66.6%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25.8%的人不完全了解,仅有7.6%的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其中男生的了解程度是68.2%,女生的了解程度是63.7%。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基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这也和这批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相关,他们自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即使对一些反感理论教育的孩子来说,也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这一理论,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了解。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在加深,再加上网络等各种传媒的发达,使得他们能够迅速地掌握想要了解的信息,也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所以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的时候,75%的学生认为没有过时,23%的人说不清楚,只有2%的人支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第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通过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占到总数64.5%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半信半疑的占到23%,完全不信的只占12.5%;其中男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较好,完全信仰的达到了77%,半信半疑的15.3%,不信的7.7%;女生情况则略差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占57.1%,半信半疑的占25.8%,不信的占17.1%;党员与非党员的区别在于党员信仰比例更高,达到84.6%,半信半疑的占15.4%,没有不信的人;非党员的情况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占60%,不信占17.1%,半信半疑占25.8%。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尤其是党员同学,经过了党的一系列培训,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可同时出现一个问题,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大学生的唯一信仰这个问题中,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信仰,占总数的2%,占党员总数的7%,高达93%的党员和100%的非党员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唯一的信仰。有一些同学甚至加入到信教的行列,在调查的学生中,信教比例高达31.3%。虽说这些同学都是非党人士,但也可以看出,非无产阶级的信仰或者说宗教正在和我们争夺大学生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们认同马克思主义,也接受马克思主义,可是没有把它作为唯一的信仰,缺乏对科学理论的进一步认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也就表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第三,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对于中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学们还是非常认可的,赞成的同学是77%,不赞成的占18%,说不清楚的是5%。而对于共产主义这样一个最高目标,72.9%的同学是充满期待的;对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取代关系,则仅有33.3%的人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而不清楚的人高达60.4%。分析其成因,应该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中国所取得一切成就,使得大学生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依然要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也使得对未来的共产主义充满了期待,这是主流,是好的;二是面对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点,广大学生还是持观望的态度,认为共产主义能够取代的只占少数。这也和资本主义目前的发展态势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绝大多数,这些国家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更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所存在的差距。

通过对采集样本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家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但作为我国社会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仍然抱有较高的认同度,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主导信仰。可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已经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的信仰已经面临着多元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等问题。

如何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阵地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不断地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入脑、入心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就,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进一步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表率作用。从调查可看出,党员比非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坚定,这也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党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注重人性关怀,正确对待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使他们不至于去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增强对共产主义实现的信心。

进一步开拓网络阵地,努力拓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辟网络阵地。现今的大学生不上网的已经成为个别现象,而网络上各种资源、各种思潮的存在也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行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必须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政工队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博客、校园BBS建设和管理等。

进一步完善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自身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很难让学生去信仰,就会使理论缺乏说服力,将导致信仰教育的失败。

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加大其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的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要求、生活待遇和工作水平,免除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作者:杨丽艳

大学生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的思考

[摘 要]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关乎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关乎党的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既要遵循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更要以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理论为基础 ,新时期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大学生心理修养和丰富的情感、营造浓郁学习的氛围等方面探索,是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尤其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吸取人类所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其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践行者。如何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动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是当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内容。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要从大学生自身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尤其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的内涵

学习活动是由许多种动力元素构成的整体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兴趣或习惯等。[1]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因素,是引导、促使个体进行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目标取向:以学习作为完成个体目标的方法;二是活动取向:学习活动是源于学习境况的意义而与活动的目的无关;三是学习取向:为求知而求知。宾特里奇在对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等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进行整合的前提下指出,学习动机的研究有三个重要假设:一是学习动机是一种动态的、多成份的心理状态;二是学习动机不是一种不变的质态,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和环境性;三是认知在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取向中具有核心作用。心理学家婆罗门吉普森、安徒生玛格丽特等人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认为,当个体不需焦虑于结果失败,并且认识到所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或当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会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詹姆士麦康纳尔、理查德拉曼等研究认为,学生自主需要的满足是关键因素,也就是当教育者更多的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程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更强。[2]

学习动机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导因素提高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等,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换成激发状态,由此来提高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3]学习动机的激发对于学习活动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会诱发出高水平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专注,具有持久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不同的动机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动机进行诠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包括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根据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创设问题情境,控制作业难度,恰当评定,妥善进行奖惩,合理设置课堂环境,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等。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内涵,国内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内在观点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动力。”二是外在观点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行动的一种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是一种由内部需求产生,达成某种学习目标的行为动力。”[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导因素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要性的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等,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化成激发状态,由此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和知识阅历的日渐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也表现出多种特性: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学习动机成份多种多样。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具有动态性,即外在学习动机日趋减弱,内在学习动机逐渐成熟和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注重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又讲求实惠。

学习动机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要从内、外部学习动机进行探讨。外部包括树立远景性目标、及时的成绩反馈和评价以及合理的奖惩等;内部包括培养研究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等。

(二)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现实意义

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求知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5]马克思主义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了价值合理性和科学真理性的有机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既是理论知识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分析能力,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困境,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时俱进。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可以使大学生积极的去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 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密不可分。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所持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观念也在变化。竞争观念、务实观念增强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过于注重自我和崇尚金钱的观念。因此,必须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情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我的梦与中国梦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确保“总开关”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第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无产阶级和先进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信服、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南。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担当者,更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精神上面先富,再带动其他人后富,最终完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渐复杂,人们的思想活跃与多变,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复杂和多变。因此,只有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动机,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四,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指大学生人格健全,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全面的发展。学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主渠道。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道德水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政治修养,完善人的道德,能使人明辨是非,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的理论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自身对于更好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内在诉求,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动机研究中的体现。马斯洛主张动机源于需要,而需要是按层次发展的。马斯洛认为人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含: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生理需要是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对吃、住等的需求;安全需要指的是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如避免危险事故,职业生涯有保障等;归属与爱的需要,如爱他人及接受他人的爱、组建家庭等需求;尊重需要指的是受别人尊重的需求,得到赞许的需求等;认知需要指的是对认识、领会、阐明等的需要;审美需要包括对次序、对称等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人生的期望,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有意义。马斯洛主张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在马斯洛看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属于成长需要中的求知需要,而求知需要的产生则取决于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动机有可能是因为低级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单亲家庭孩子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未能产生求知的需要。因此,只有设法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这些基本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高一级别的需要——学习的动力。教育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内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便是一种变相形式的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根据对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研究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提出的理论。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动机归纳为成就动机(努力成功的动机)、权力动机(掌控他人且不受他人掌控的动机)和亲和动机(建立友好关系的动机)。他尤其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也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影响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持续的追求成就的动机取向,它是人的稳定的内化的人格特性;二是人对成就的期望,是人对某一成就能否达成的概率的认知;三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败中感受到的情感起伏。

综合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成就动机可以理解为是个人寻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寻求个体价值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驱力,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思考和行动。成就动机激发人产生成就行为,使得人们追求重要的人生目标。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学习的成就动机不强、对成功的期待感不强以及对成功的满足感期待不强。所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强度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三)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在他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韦纳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归因指人对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压力、天气、情景等。人们在理解他人行为时往往会做出性格归因而在理解自己行为时会做出情景归因。韦纳研究认为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以下六个因素:评估个体是否具备能胜任该工作的能力;努力,个体在工作中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努力,是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借个体经验判断该工作的难易程度;运气,个体认为此次任务的结果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中个体身心状况是否干扰工作结果;其他因素,如他人协助或评分不公等。

归因理论应用于学生对学业成败原因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根据归因理论的观点,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归因是消极的,就会降低学习的动机,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动力。根据学习成败的归因能影响学习动机的产生,则可认为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能促使学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动机状态。针对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而采取的归因训练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本身而非失败上;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信息资料不全面或方法技巧不灵活等原因上而不是缺乏能力上。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断。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解释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够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行为的自信程度”。[7]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下列功能:(1)决定个体会选择何种活动以及对此活动的投入程度;(2)影响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3)影响产生新的习得行为;(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较高、理性处理事件、善于处理应急状况、善于避免自暴自弃;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退缩、情绪化的处理事件、不善于面对压力、易受恐惧、羞怯的影响。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观点,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会较多考虑到自身的缺点,并将可能遇到的困境放大化。这种认知方式较容易导致心理压力,使个体将精力放在可能的失败上而不是运用能力和策略实现目标上;而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则会将精力放在有待解决的情境上,并会被任务的难度激发出更多的斗志。因此,如果注重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 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教育者教师、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氛围、有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多视角、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探索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的效果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动机所影响和支配的。当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学也就会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水平,是很难激发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意愿。只有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才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清晰、生动的渗入教学过程中去,渗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去。其次,要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如果教师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无法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也因此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探索问题深入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力。教师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走入深层次。学生受到新方法和新内容的感染便会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许多研究证明了这样的因果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关乎着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动机关乎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努力程度关乎着学习的结果,好的结果导致了能力的提高。激发和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至关重要,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所以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修养和丰富的情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心理态度。只有求知欲强烈的人,才能将学习动机稳定地持续下去。因此,要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和情感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的思想品质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展现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了解国情、世情,才能发现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激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壮志。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和情感得以培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才会被很好的激发。其次,确定自己学习的榜样,激发政治觉悟和情感。先进楷模用自身的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良的品质,深化了人们对其精神的认知和认同,形成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典范。人一旦有了榜样和信仰就会有无穷的动力,激发出奋发图强、完善自我的情感,从而推动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再次,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时代意识。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紧跟时代潮流,关心、关注国家大事,保持高度的学习马列主义的政治热情,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

(三)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浓郁氛围

良好的理论氛围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使主观接受的教育和客观氛围的感受相结合,可以从正面和侧面激发和调动起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和动力。身处于这样的气氛中,大学生就会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习近平提出,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具有浓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氛围,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给予重点支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传播开来。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应高度重视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发挥各种宣传手段的优势,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媒体阵地。要在提高宣传的质量上下功夫,加强宣传者的队伍建设,贴近学生生活,掌握传播规律和艺术,加强危机应对策略,积极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制定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出对人的个性的尊崇,以及教育的人文关怀。尊崇人,尊崇人的个性,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要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就要依据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授、教学过程的设置与实施等方面, 注重共性与特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坚持能力为主, 尊重学生在能力、兴趣、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别,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开发大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这种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个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海斌.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2011(11):82.

[3]田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理论研究,2011(6):7.

[4]刘燕.浅谈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4(2).

[5]逢锦聚,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7]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作者:王艳华 张天怡

上一篇:通信行业通信电源维护措施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装备适应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