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大学生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所进行的高层次的、比较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本文从马克思人学思想这一角度,考察和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学教育缺失,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在工作中实践该思想,以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

陈志尚指出:“人学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的生长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这一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从马克思人学这一视角来研究,这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迫切需要。

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在促进其成长成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从现实的人”出发,“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韩庆祥教授指出,马克思人学研究的主题是批判德国哲学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地设定人和抽象的哲学批判之倾向,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

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而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而达到教育、管理、服务的目的。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学思想教育缺失的现状,适当的进行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有效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正确认识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使之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需要高等学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果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贯彻落实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育工作。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得更尤为重要和紧迫。例如,制定高校进行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的实施意见,在艺术类大学生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入马克思人学思想,这样才能充分凸现马克思人学思想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成为德艺双馨、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积极影响和突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应加强马克思人学思想与理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只有不断深化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展艺术类大学生“人学”理论,这样才能使艺术类大学生“人学”思想教育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应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学思想教育的概念、原则、路径等,不断探讨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学思想教育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充实和丰富科学思想内容,逐步形成与完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并理论应用于实际中指导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增强高等学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艺术类大学生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

二、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塑造艺术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关键时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艺术类大学生必须坚持德艺双馨、综合发展为目标与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升自身化修养、道德情操,始终坚定艺术创新之路,努力创造时代需要、社会需要的艺术作品,不断实现自身艺术价值、人生价值。

由于艺术专业学习的特点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的学习与提高,对于政治理论、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认为作用不大,根本不太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能过就过,不过就算,甚至“铤而走险”作弊、不及格。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是重实践轻理论,认为动手能力才是最重要、最实际的,认为只要手头功夫好,找兼职没问题,找工作也不难,甚至有部分艺术生热衷于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因为艺术所以艺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实用主义。

面对不良社会风气、不正之风,艺术类大学生也强烈表现出不满,并予以抵触,希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由于接触社会机会较多,加上心智未成熟,慢慢地就默认、不反感,甚至耳濡目染的接受了某些不良风气、习气,滋生个人名利思想、拜金主义思想。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以及影视歌坛大腕明星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出名,注重物质享受,不能很好的把个人的艺术学习、艺术追求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相结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缺乏不畏艰难、努力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社会兼职容易,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也成为时尚,甚至互相攀比,比较重视物质层面的享受与满足,甚至强调高消费、超前消费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忽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缺乏道德责任感,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艺术类大学生必须克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是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该工作进行考察和评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才能为其存在和发展提供根本的理论基础及指导,从而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对于正处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特别是有其特殊性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加强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提供思想保障,这不仅全面科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也是实现马克思理论引领人学思潮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当代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接受丰富多样的艺术生活形式,艺术人才作用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凸显。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目前也逐步形成从追求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寻求变化与更新以适应时代需要,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层次、全面化发展。因此,如何培养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是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

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为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人学思想关注人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突出“人”的核心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地创新,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独特个性和艺术专业的特殊要求,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诚实守信精神,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奋斗中提高自己。

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为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实践与发展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作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社会实践和尊重学生实际出发,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从艺术类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促进艺术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感受经济发展、社会思潮渠道明显较多,思想活动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并呈现价值观、道德观念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滋生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为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重视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理念,坚持理性引导、融情于教,为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实践空间和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韩庆祥.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像(上)[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张春

第二篇:马克思劳动思想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路径

【摘要】本文论述马克思劳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内涵与劳动教育的目的,基于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及青年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需求,从理念、空间、实践、教育四个层面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路径:强化劳动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重构劳动教育空间,营造生活化的劳动环境;树立劳动创造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劳动审美教育,培育和谐的审美人格。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思想 新时代 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发展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客观需要,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马克思劳动思想以人的本质发展为根源,富含精神意蕴,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要通过劳动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切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劳动思想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的作用,拓展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深化劳动教育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时代新人作用的认识,探索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的逻辑起点,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以扎实推进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中国化发展,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助推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一、马克思劳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时代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因此,要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思想,首先要把握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劳动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整个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大机器生产,这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的作用愈加凸显,同时社会阶级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加尖锐。此外,通过生产积累的各类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自身的经验和技艺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技能,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贯彻于无产阶级的教育之中。马克思劳动思想正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相制衡的现实社会状态入手,以劳动与人的主体性、自由性关系为视角,通过对资本主义教育虚伪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主体能力的弱化,并通过对生产、科技和教育三者关系的综合分析,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为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开辟了一条现实道路。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内涵与劳动教育的目的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站在劳动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劳动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并建构起以人的本质发展为根源的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劳动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它深刻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确证自己存在的根本方式,其内涵包括核心内涵和精神内涵,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两个维度。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从形式深入实质,强调教育同劳动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育人全面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思维的交往和精神境界提升内蕴于劳动之中,必须通过现实劳动才能形成和发展,且受到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交往制约。”这表明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开展自由的、自觉的、有尊严的劳动,才能使劳动者的个体生命和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自由发挥,才能实现自身劳动价值以及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进而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从获得人的身心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是导致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实现劳动自由解放,是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该观点强调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通过对象化的劳动教育,能够真正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界、自由与必然等的矛盾与斗争,人才能真正占有劳动对象和自由时间,实现人的感觉和特性自由发展,从而使人的身心获得彻底解放。其次,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最终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旨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很难超越资本逻辑,获得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旧式分工,导致人的个性异化和人的能力片面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强制性的旧式分工才会消灭,才能造就个人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劳动者自身充分发展,才能维护和实现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正如《共产党宣言》里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劳动者只有参与到社会劳动之中,才能获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

三、马克思劳动思想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路径

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给劳动教育和人的关系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为此,高校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思想,并与时俱进,解读新的社会现实,认真吸纳各类新思想、新理念,最终将形成的劳动价值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找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重塑的逻辑起点,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培养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理念层面:强化劳动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强化劳动价值理念是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马克思劳动思想强调劳动是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树立正確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因此,在任何时代,青年学生都应该对劳动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一是马克思劳动思想强调“劳动幸福”的核心价值,认为劳动是一种内生的幸福行为,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由此出发,高校宣传、行政等职能部门要主动宣传劳动文化,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如通过校内宣传栏张贴劳动教育宣传标语,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刊登劳动教育文章,或者灵活运用新媒体推出更多较具时代感与欣赏性、感染性的新时代劳动题材宣传作品,让学生在劳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增强“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为其积极参与劳动学习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基本品格。尊重劳动就要正确认识劳动对实现民族复兴大任与个人奋斗目标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强化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并通过开展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在此契机下,各院系要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利用新生入学、毕业典礼、五一国际劳动节、创新创业讲座等机会,挑选古今较具劳动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内涵,进而培养其尊重劳动的品格。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可以通过思政课堂,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劳动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脑力劳动方法、技能,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弘扬劳动光荣传统、倡导劳动精神的影视作品,让影视作品中的“劳动模范”逐渐影响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由此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劳动。

(二)空间层面:重构劳动教育空间,营造生活化的劳动环境

重构劳动教育空间是营造劳动教育生活化环境的有效路径。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的劳动教育,最基础的应是生活化的实践教育。因此,当代劳动教育必须采取整合性的实践路径,重视劳动教育各方面资源的有机结合,强化马克思劳动思想教育学习,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设计开发参与式和交流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案,重构多元劳动教育空间,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创设生活化的劳动教育环境,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保劳动教育符合实际、落到实处、起到实效,成为可以托起中国梦的劳动教育。

具体的实践策略,一是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显性课程,以及通过校纪校规教育、校园文明建设等隐性课程渗透马克思劳动思想,帮助学生体悟劳动承载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责任意识等;二是围绕“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劳动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劳动美,梦想真”等主题,开展专题性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由此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同时增加劳动学习的深度。三是使劳动教育课程化,按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开设相应的劳动类选择性必修课程,配套建立完善的授课、实训、考核评价等保障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切实展开。四是在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校企合作基地、研究院所、商品零售批发市场等劳动场所,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庭义务劳动、职业体验劳动等活动,将学生对劳动本质、生活态度的认识转化为“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会尊重劳动者和他人劳动成果的真理性,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格。

(三)实践层面:树立劳动创造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创造自信是培养学生創新能力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高校劳动教育从创新层面出发,应坚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通过创新树立劳动创造自信。同时,劳动实践的“生疑─质疑─析疑”过程以及所弘扬的敢于冒险的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品质和创新品格,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社会劳动实践革命性变化的背景下,利用时代机遇锻炼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开展创造性劳动,是促进大学生手脑相长的理想途径。一要立足于新时代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大学生认识“劳动幸福”的核心理念,端正劳动态度,掌握劳动技能,及形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劳动情感,构建青年一代的核心劳动素养。二要整合多领域知识与技能,将人工智能、劳动标准规范、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相关内容纳入劳动课程,引导大学生掌握现代化劳动知识、了解和理解生产技术原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创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教育层面:创新劳动审美教育,培育和谐的审美人格

创新审美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谐审美人格的有效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的审美情感来源于劳动,劳动是一种按照目的和规律进行的审美活动,劳动实践创造了美的品格,提供了审美情感的源泉,是体现人的本质和审美精神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劳动最美丽”的内涵,既指劳动行为美丽,也指在劳动过程中塑造的美丽心灵、高尚道德和品格。基于这一马克思劳动思想,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和谐的审美人格。

当前应试教育考试体系没有涵盖劳动教育,学校和家庭将劳动教育日趋边缘化,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形成错误的劳动观念。对此,高校要依据马克思劳动思想有效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和谐的审美人格。一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支点作用,并将审美教育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揭示美的本质规律;创新新时代劳动价值评估机制,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传承等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不断拓宽劳动美学的审视角度,让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理念,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最终形成感性、丰富、全面、和谐的审美人格。二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创造美的客观基础和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衣、食、住、行等具体劳动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改造自身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成功、喜悦等,由此发现劳动内蕴的和谐之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应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劳动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深层内涵,着力应对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构建劳动课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新体系,促进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时代理念,成长为有创新、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黎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J].中国教育科学,2018(1).

[2]朱丹.用马克思劳动理论指导青年学生校园公益劳动[J].青年学报,2019(1).

[3]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4]顾明远,滕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J].比较教育研究,2019(5).

[5]刘玉方,徐彦泽.加强实习实训劳动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9(4).

[6]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2021LSZ01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扬阳(1984— ),广西宾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冬冬(1987—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办高等教育。

(责编 黄健清)

作者:曾扬阳 李冬冬

第三篇: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摘要】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论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之途径。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学生;素质培养

对人的自由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 1845年马克思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内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而其后出现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使得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终成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第一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第二,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第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它既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也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而形成并积淀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

今天,我们认识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承认马克思这一学说在揭示人的本质、掌握人的发展规律上的成就超过了他以前的几乎所有人,他在他所处的时代把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远远地推向前进。他的学说中已为和将要为实践检验通过并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将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2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当代素质教育的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当代社会人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独立性时期。与这个时期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目前,我们还无法逾越物的依赖性这一阶段,也无法根本消除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给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外在的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的途径与手段,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使人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培育与开发,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自觉追求生命与生活的质量、品位与文化内涵,以逐步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及物对人的支配。当代素质教育正是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些内在要求与尺度而提出的,因而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之途径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规定与指导下,针对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某些缺陷以及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对人才素质越来越全面的要求。在当代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中应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

首先,当代素质培育应加强社会主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时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就说明,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即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道德,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其次,当代高职人才素质培育应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因此,在当代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在当代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中应树立现代能力观和技术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念,并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思路,并为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手段,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入手,促进当代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作者:方醒

上一篇:网络技术基础论文下一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