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传统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国民气质的重要策略,但是,在长期的对高中语文教育忽略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弱化的整体环境之下,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以及逐渐失去了其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教育传统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育传统分析论文 篇1:

传统语文教育变革的动因分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没有单独设科,是一种经、史、哲熔一炉的“大语文教育”,经过三千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初步形成了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考试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尽管属于经验和直观型的,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由于比较符合汉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考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思想教育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正统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儒家正统观念的两个重心是“忠君”和“克己”,统治阶级用语文这个工具来宣传、教化臣民,使其既忠又孝,以达到“愚民”的境地。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这种“道义”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更具有主流的地位,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礼制和封建秩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二是传统语文教育是文言文一统天下的片面的语文教育,很少或者根本不重视口头语言的教学。这是由于“书面语脱离口头语言而长期停滞、长期僵化”的结果。三是教学上,教师更多采用讲书和让学生背书的方法。长期以来,呆板而僵化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缺乏自觉学习和勤于思考的习惯,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受到西方科学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挑战,使其自身发生重大变革,逐步朝着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现代语文教育方向转变。

一、传统教育的自身缺陷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以儒家教育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天人合一、政教合一、文道结合、师道尊严等基本特征,其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学而优则仕”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对“人”的教育而轻视对“物”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中国虽不乏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但此类知识仅限于私人授受却没有进入课堂的机会,亦未获得‘形式化’的发展。因而,‘科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始终停留在直觉层面和经验主义的水平上未得独立和弘扬”[1]。这种伦理型教育的畸形发展是以科学教育的萎靡为代价的。中国科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育,然而由于重农轻商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科学教育发展缓慢,多停留在实用的经验的层面而没有发展成一种系统的科学教育学说。传统教育只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发达了伦理文化而忽略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中国教育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失落。

总体而言,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封闭的、非机械化的农业文明有很多合理性,但是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来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因素,缺失了科学内涵的以伦理教化为主的传统教育在近代西方文明面前,必然会产生危机感。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的爆发,惊醒了晚清朝野的上下,也惊醒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和文化。作为传播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工具——传统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加速了变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科学的话语对白话的技术化洗礼,使得以文言为学习载体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白话逐步发展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从表现方式来看,科学论文的公式和图表无法用竖排及无标点符号的方式表现,所以必须采用横排和新式标点;从语文知识来看,过去的内容与现代科学精神不合,必然会产生新的语法修辞知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语文学科目标设置来看,由于科学观的介入,使得目标设置由片面到具体,由笼统到详细,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从语文学习内容来看,一些反映自然和科学常识的文章被吸收到语文教材中来,成为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一个窗口;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严密的、高效的科学方法的产生,必然会促使只重“背诵”、“领悟”、“揣摩”、“抄书”的传统方法发生重大变革;从考试技术上看,科学的测验、实验方法的运用,使得传统的考试方法得以改造和发展。

二、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清朝末年,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需要。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地位,晚清政府采取了“废科举,兴新学”的举措。百日维新期间,全国各省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堂,并把各省、府、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高等、中等、初等学堂,还鼓励华侨兴办学堂。以学习西方科学为主体的新式学堂发展得十分迅猛,据统计仅在“1895~1899年,全国共兴办学堂约154所,其中1895年3所,1896年14所,1897年17所,1898年5月以前14所,戊戌变法期间106所,估计全盛时期学生总数达到万人”[2]。科举制度的废除之后,各新式中小学堂大都开设了语文科,然而普遍存在着奖励出身、忠君、尊孔等腐朽的做法,在新旧教育体制的交互碰撞下,兴办实业和办实学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制度的改变总比思想的改变要容易得多。我国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清朝末年就消亡了,但是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仍有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3],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因此,转变观念,完备教育体制,改善教育结构和布局,已成为民国初年接受西方科学观念的学者(如蔡元培、黄炎培等)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在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理论、观念、制度和方法的同时,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育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然而,就传统语文教育而言,早已沦为封建科举制度的附庸,重书面语轻口语,重文言轻白话,严重脱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阻碍着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与科举制度一样成为“空疏无用、禁锢人才”的批判对象。在批判和声讨之中,传统语文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比如,1912~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以及“壬子”学制的补充和修订文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废除了“读经讲经”科,把“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两科统称为“国文”,这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第一个正式的语文名称。该学制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又有了新的进展。教育性质的改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着语文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开始确立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目标,并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标志着现代教育的巨大胜利,语文学科由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现代语文改革运动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的是白话,写的、读的却是文言。由于文言难学,所以文化教育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广大劳动人民也只能处于不会读、不会写、没有文化的愚昧状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科学观念在中国的传播,许多进步的革新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都希望拥有最有利于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工具,而文言文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面向过去的,远离现实生活的,是不利于学习和掌握的,因此,成了被严重抨击的对象。人们希望自己所学所用的语言文字应该是易读、易记、易写,其内容也应该是实用、高效的,而这些要求都不是古奥死板的文言文所具备的,所以使用以口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白话文就成了人们的追求。经过太平天国时期发起的语文改革运动对“俗语”的提倡及爱国志士对文言文的“空疏无用”的批判之后,19世纪末一场现代白话文运动首先在资产阶级改革派中掀起,“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达到高潮。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开展,以文言文为标志的传统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白话文很快为广大民众所接受,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小学率先实行国语和白话文教学。小学国语教科书逐步全部使用白话文编写;初中国文教科书在实践中不断进展,与文言文所占比例相比,白话文最终占据了大半“江山”;在一些版本的高中国文教科书中,白话文约占五分之一左右。现代汉语修辞、语法及各种语文知识开始在语文教学中穿插学习,白话文阅读和写作日益受到重视,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即便是高中也仅要求能读平易的古书即可,高中作文有专作文言文而改为文白兼作或文体不限。尤为值得强调的是口头语言的学习从无到有,听说能力训练开始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育只重书面读写而轻视口头表达、只重文言而轻视白话的局面。学习普通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应付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得到加强。总之,在现代语文改革运动的冲击下,20世纪早期的语文教育在革新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日渐走上现代化、实用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3] 徐梓.总序.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耿红卫

语文教育传统分析论文 篇2:

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国民气质的重要策略,但是,在长期的对高中语文教育忽略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弱化的整体环境之下,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以及逐渐失去了其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和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促进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渗透 策略

高中语文教育是我国各类高中开展的一项弘扬汉语言文字,提高学生汉语言使用水平,培养学生国民气质的一个重要学科。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国家的热爱程度,提升国民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外来的多元文化不断渗透,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很多中国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促进传统文化不断地得以弘扬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在我们享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精彩生活的同时,也遭受着外来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如果我们新一代的学生没有深刻地掌握传统文化,就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就会造成传统文化的彻底消失,当然也就难以抵御外来多元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高中生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并且在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用现代年轻人的思维观念进行阐释和重新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最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有效抵御外来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高中是学生兴趣建立和培养的良好时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进而不断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1]。高中语文教育中包含了辞藻优美的散文,寓意深刻的小说以及或缠绵悱恻或大气磅礴的诗词等,这些散文、小说以及诗歌等能够让学生从语言、寓意和情感等多种角度来认识和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浓烈的兴趣,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这些对对在浮躁的社会中生存的当代中学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高中生培养出美好的品德,学习到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等,这能够使高中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并且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只重视词句的表意传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高考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汉字的读音、汉字书写方法以及汉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变得碎片化,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看见汉字、词汇和句子,难以看见和感受这些东西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既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使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三、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2]。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薇薇.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09).

[2]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3]罗凤.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稳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08(25)

作者:念云江

语文教育传统分析论文 篇3:

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意义,然后重点从三个方面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弘扬汉语语言文化,提高高中生的语言使用水平,所以,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而且外来文化也给本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文化冲击下,如果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则很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失。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高中生深刻了解我国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并且作为年轻的一代,其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能够用现代年轻人的思维观念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和认识,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促使文化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正处于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而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热情,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高中语文中,学生会接触到散文、小说、诗词等,这些文学体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而且使其情感更加的丰富,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首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高中语文阅读内容丰富,汇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传递了民族精神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去了解那些先贤的思想和情操。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考试中也是学生的重点考察内容,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为学生应对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究

(一)加强人文教学氛围营造

文学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例如在《荷塘月色》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伴着轻音乐进行有感情朗读,通过这种方式,使课堂气氛与课程内容的教学相互融合,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同时融入《爱莲说》、杨万里的《莲花》等内容,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描写手法,进而不断扎实其文学功底。

(二)合理利用古文诗词,科学引导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的古诗词,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如人伦道德、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必须合理利用古文诗词进行科学引导。例如,在《短歌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曹操这一人物进行探讨,在探讨中鼓励学生学习曹操的胸怀大志,摒弃其人物性格中不良方面,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另外,还可以挑选同学对古诗场景的演绎,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动作和神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主人公的形象,从而不断加深其对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三)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文化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应该是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应该将传統文化的渗透有效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中。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进行提炼并完成向学生的传授。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礼义廉耻,通过相关内容的教学,更好的规范学的生的行为。其次,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正能量的内容向学生传递,如忍耐精神的传递,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或者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有一颗坚忍的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其次要合理的利用古诗词,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再者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罗凤.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 科技资讯,2008(25).

[3] 石耀华,赵彩丽. 试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内容的现状与出路[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编辑:龙贤东)

作者:何毅

上一篇:农田水利建设监管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