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精准扶贫的现状,在分析调研县教职工编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编率过高的问题,指出造成空编率过高的原因,并从提高教师地位、倾斜编制核定、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编制问题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焦点与转向

摘要: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逐年进步,教师地位也日益提高。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们在评定教师的地位时,不能只关注其经济收入的高低,还要兼顾其社会评价和政治权利。本文主要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焦点也转向开展了简要的探讨分析,从当前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地位现状入手,解读政策焦点,并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焦点

一、引言

幼儿园教师是教师群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师而言,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许多人甚至觉得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就是“哄孩子”,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地位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水平,国家和政府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工作的发展。在下文中,我们就结合国内幼儿教师的地位现状,探讨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焦点与转向。

二、国内幼儿园教师的地位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

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言,家长们给予幼儿教育的重视相对较差,许多家长们将幼儿园视为暂时托管孩子的机构,并不期待孩子们在在校学习阶段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事实上,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正式步入教育环节的一个过渡阶段,去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逐步适应校园生活和集体生活。相对而言,一线城市更加注重幼儿阶段的教育,而二三线城市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甚至只有1000元~2500元,许多有资历、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他们的工资也不过在2500~3500元。尤其是刚刚步入工作阶段的幼儿教师,薪资起点普遍较低,大部分幼儿教师都对于现阶段的工资待遇表示了不满,但却无力改变现状。总体来说,幼儿教师们普遍认为行业的基本薪酬较低,而对薪酬与福利待遇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降低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而相对于其他领域或其他类型的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平均薪资基本是教师群体中的最低水平,只有少量私立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经济收入相对较高,如果长期如此,幼儿教师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幼儿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必然会逐渐流失。

(二)幼儿园教师的声望普遍偏低

教师的声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和认可,幼儿教师的社会声望本就不及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加之,近年来许多与幼儿园有关的刑事案件的发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部分人盲目的以篇概全,将个别幼儿园教师的错误行为无限放大,使得幼儿园教师的社会评价有所降低,也导致幼儿教师行业更加饱受争议。另外,处在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孩子普遍年龄较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可能表现出多动、淘气、吵闹等状态,幼儿教师除了要帮助幼儿纠正坏习惯,适应群体生活,并学习适量的基础知识,还要照顾在校学习阶段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承担的高负荷教育工作逐渐抹杀了教师的耐心,许多幼儿教师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增大了暴力教育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如此循环往复,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越来越低。

三、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焦点解读及相关建议

(一)提高幼儿教师地位,构建平等管理体系

幼儿教师承担的责任较为复杂,既要面向幼儿传递基础知识,又要管理幼儿的生活,帮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部分家长将幼儿教师视为“幼儿保姆”,因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幼儿教师获得的社会评价也有待提高。幼儿园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幼儿园教师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的要求,在幼儿园中设立保育员岗位,一方面能够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幼儿教师不被细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所困扰,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声望。另外,幼儿园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的构建更加完备的幼儿园管理体系,鼓励幼儿园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当中,针对重大的事件决策、活动策划和课程调节,幼儿园方面可以以召开教职人员会议的方式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秉持着民主公正的方针,继续教师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突破公民办教师局限,赋予教师平等地位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幼儿园教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幼儿教师往往被划分为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两种类型,只有公办教师才能够享有国家针对幼儿教师所制定的大量福利政策,民办教师获得的社会性保障相对匮乏。在这种不公平、不一致的管理体制下,民办幼儿园真的叫与常规的公司员工并无过多差异,许多应得的福利待遇却无法获得。尽管近年来许多地区为了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但却为将民办幼儿园中的教师纳入到政策体系当中,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政府方面应当适当调整发展观念,制定有利于幼兒教师团队全面发展的政策,逐步消除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之间的局限,为民办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一份保障,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来到幼儿教育行业,为该行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三)构建普惠性幼儿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立足于实际,国内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为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但事实情况却是资源的分配十分不平衡,部分大型幼儿园的资源十分充足,而中小型幼儿园的发展近缺乏资源和政策的支持,又面临着严峻的行业竞争,如此不平衡、不均等的发展,极有可能会对于现有的教育环境产生干扰。根据相关调查所得的反馈信息,国内许多民办幼儿园都面临着生源不充足、教育资源匮乏的明星的问题,政府的支持只能够于民办教师的发展产生微乎其微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建议幼儿园能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劳动法》中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而国家的政策焦点应当及时朝着普惠性的方向调整,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予幼儿教师充足的生活保障,使幼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结合实际情况,幼儿园教师现阶段的社会地位远不及其他教师,在薪酬待遇方面你处于教师群体的较低水平,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更是面临着重重发展困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幼儿园的发展,还是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都需要获得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国家和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提高幼儿园教师地位,构建平等管理体系,突破公民办教师局限,赋予幼儿园教师平等地位,构建普惠性幼儿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广大幼儿教师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幼儿教育领域的平稳、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政策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浩.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焦点与转向[J].读与写(教师),2019(6): 0015-0015.

[2]唐爽.对当前学前教育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5,000 (005):151.

[3]张娟.如何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小学,2015.

[4]徐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教育政策法规的视角[J].科教文汇,2013.

作者简介

张塏焱,女(2000.7—),乌海人,汉族,专科,研究方向:幼儿园学前教育。

作者:张塏焱

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篇2:

精准扶贫视域下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编制问题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精准扶贫的现状,在分析调研县教职工编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编率过高的问题,指出造成空编率过高的原因,并从提高教师地位、倾斜编制核定、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编制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 连片特困地区 教职工编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教育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消除贫困的最根本的方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2],教师队伍建设是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脱贫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付卫东、吁佩(2018)指出“有编不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名义上超编,实质上缺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数量的不足[3];施剑松(2018)指出北京市明确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将教师编制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村小学倾斜[4];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城乡差异的教师编制制度。1984年12月27日,教育部颁布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明确了教职工编制标准,强调以校为单位按班计算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合理制定教师编制[5],邬志辉、陈昌盛(2018)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对教师编制的新需要,城镇化推进对教师编制的新需求。[6]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原因以及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的制约,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编制空编率偏高以及学科教师紧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引发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一、广西连片特困地区C县教职工编制现状

(一)样本县师生比例现状

调研样本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于深度贫困县,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辖6镇、8乡、147个行政村、2个社区,有壮、汉、瑶等11个民族约30.4万人口,其中壮族23.7万人,占81.7%。样本县设有各级各类学校209所(含民办83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中心校15所(含劳动小学)、村级完全小学30所、教学点60个、幼儿园89所(含民办幼儿园83所)。该县在校学生51051人(不含成人中专931人),其中,中职学生682人(不含成人中专931人)、普通高中学生3841人、初中生12547人、小学生22636人、在园幼儿11345人(含民办园9425人)。公办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2339人,其中,中职教师34人、普通高中教师198人、初中教师708人、小学教师1327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4人、幼儿园教师47人、教师培训中心11人。另外,民办幼儿园教师446人。

学校 幼儿园 初中 小学 总计 学校数 1 1 1 7 12 113 129 教职工数 199 35 14 58 660 1323 2275 学生数 3730 561 59 2117 11836 23310 40140 师生比 1∶18.2 1∶16 1∶4.2 1∶27.4 1∶17.9 1∶17.6 标准师生比 1∶12.5 约1∶12 约1∶3 约1∶8 1∶13.5 1∶19 ][类别][项目]

根据1984年12月27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职工与在校学生比例标准,目前,样本县高中、特教学校、公办幼儿园、初中教师紧缺,尤其是高中、初中和幼儿园师生比例失调。虽然小学师生比例略高于标准比例,但全县不足100人的村级完小校有8所,不足20人的教学点多达46个,其中不足10人的达25个(1人校3个,2至5人校8个),这些学校都配备了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学生数少,占了相当大的教师比例。

(二)样本县教职工编制情况

根据数据分析,目前样本县教职工编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各公办学校在编教职工2177名,空编250名,空编率为10.3%;在校教职工2275名,按照广西统一城乡编制和教职工编制测算的相关要求,全县现配备教职工与标准配备要求相差500多名。教职工严重不足,城镇化进程加快,造成部分中小学学科教师紧缺,大部分学校只能通过大班额或超大班额来缓解学科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县城区中小学。如:样本县某劳动小学在校生2618人,应配教职工144名,现配104名,缺额40名,平均班额63.3人;样本县城某中学在校学生2321名,应配教职工176名,现配116名,缺额60名,平均班额72.5人;样本县城某高级中学在校学生3730人,应配教职工320名,现配198名,缺额122名,平均班额66.6人。大班额教学,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无法做到照顾全面、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农村学校和偏远学校、教学点多,学生少,按标准比例核定教职工编制数配备教师,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

二、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空编率高原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师空编率

教师是教育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教师队伍不稳定必然威胁教育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问题就是教育问题。[7]因此,关心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就必然关心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和使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保障,学科教师紧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不可忽视。造成当前不可回避的教师空编率高等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最主要是“进不来”“留不住”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因素,連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工作单调、生活枯燥乏味,与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相比福利待遇较低,加上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各级师范类毕业生及其他有志从教的青年对深入乡村教学第一线往往望而却步,造成师资队伍的源头活水补充不足。2015年以来,样本县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师范生培养等补充教职工577名,但实际增量仅455名,教师招聘工作的完成率约70%,而辞职、改行、外调、退休等教职工近400人。此外,2012至2014年,通过公开招聘录用特岗教师153名,但到服务期满实际转岗的仅有83名,中小学校教职工的实际增量很小,尤其是每年教师招聘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报考人数少,造成部分学科教师严重缺乏,难以开足开齐课程,部分村级完小校及教学点只能通过兼职教师来解决上课“守摊”问题,学生难以受到正规化的专业训练,专业特长受到制约,甚至被遏制,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次,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在上个世纪特殊历史年代,为了弥补教师缺失,以缓解师资紧缺,一批初中生和高中生加入教师队伍,兢兢业业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经过考核基本上属“民转公”“代转公”,因病长期请假而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从而加剧了教师的结构性紧缺和教职工编制实际存量不足。教师“招不进,留不住”造成学科教师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边远乡村学校生源锐减,大量优生转入城区学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差距日渐扩大,生源越差,教师教学积极性就越低,教学质量越差,越留不住生源,形成了一种生源流失与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地方财政限制教师空编率

教师编制指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连片贫困地区几乎没有大型厂矿企业,没有纳税大户,财政收入仅依靠中央转移性收入。地方政府统筹资金,把资金用于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控制数招聘教师,会增加地方财政支出,无疑会增加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压力,导致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对经济欠发达县份很难支撑。此外,受严格控制编制总量的制约,编制部门对上报的教师招聘计划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核减,使每年教师招聘计划的基数变小,同时,由于当前教师职位实行定岗公开招聘,加上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正式编制内招聘,尤其是紧缺学科报名的人数达不到招聘的需求,每年教师招聘工作完成率仅约为70%,使用编制控制数招聘教师将会更加困难,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师生比要达到标准要求形势异常严峻。

(三)“新生儿童增长”及城镇化发展影响教师空编率

首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8]。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生活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迎来人口增长高峰,每家基本有3或4个孩子,原有教师编制无法满足未来基础教育需要。其次,乡村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结构,随着二胎政策实施,部分年轻女性教师纷纷加入二胎队伍中,造成有些学校虽有编有岗但无教师上课的困境。再次,由于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张,乡村学龄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学校读书或者跟随父母到务工地,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传统的以师生比为标准、以县域为尺度测算教师编制的方式难以满足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对教师的需求。

三、解决教职工空编率高的对策及建议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切实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健全“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逐步建立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师资队伍,是解决教职工空编率高的关键。

(一)不断提高教师地位,以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地位是教师在社会中的身份象征,不仅包含政治地位,也包含经济地位。首先,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使尊师思想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头脑和血液中,内化为大众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大众的自觉行动,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其次,政府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教师职业与公务员职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再次,政府依法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先考虑教师按规定应享受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待遇,尤其是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在与城镇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的生活费、交通费等补助;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专心从教、热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区别对待,编制核定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

由于连片特困地区税收能力有限,地方财政有限,导致地方政府购买能力有限,即使核定再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控制数也难以配足教职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的核定上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多增加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基本编制和附加、机动编制,以利于教育人才的引进。人社部门要明确由地方购买服务的教职工在岗位设置上应享受与正式在编教职工同等待遇,吸引有志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教,推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壮大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脱贫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教师补充机制,在编制许可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中小学教师和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做到应招尽招,为学校持续输送优秀高等院校毕业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贫穷乡村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适当放宽教师准入资格,把更多的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其次,加大特设岗位和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養“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俞建芬.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培训的困境与出路[ J].教育科学论坛,2018(13)

[3]付卫东,吁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效果分析——基于云南省G县和X县的调查[ J].教师发展研究,2018(2)

[4]施剑松.北京将动态管理乡村教师编制[ J].中小学电教,2018(Z1)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邬志辉,陈昌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供求矛盾及改革思路[ J ].教育研究,2018(8)

[7]周兴平,陈姝,程含蓉.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困境与对策[ J ].教育评论,2018(5)

[8]夏茂林,冯文全.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J ].教育探索,2006(1)

(责编 雷 靖)

作者:史言涛 张宗顺 尹勇 宁耀

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篇3:

西方修辞学:当今语言研究之理论渊源

摘 要: 西方修辞学成了当今许多语言研究领域的基础,这一点几乎已成共识。它对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长达数个世纪的影响尤其重大,现时研究句子层面以上语言学的进路和方法,其理论灵感盖源于西方修辞学。20世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取向,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宝库。本文联系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首先论述为什么西方修辞学会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然后仅以西方修辞学传统中的体裁分析和修辞分析,如何发展成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热门研究内容为例,勾勒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拓展的轨迹,揭示这一传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 西方修辞学;语体学;语篇语言学;理论渊源

西方修辞学成了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这一点几乎已成共识。它对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长达数个世纪的影响尤其重大,现在研究句子层面以上语言学的进路,其理论灵感盖源于西方修辞学。20世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取向,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宝库,使这一传统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发展为今天语言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为什么西方修辞学会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的基础,然后仅以西方修辞学传统中的体裁分析和修辞分析,如何发展成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的热门研究内容为例,勾勒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拓展的轨迹,揭示这一传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西方修辞学:当今许多语言学科之基础

西方修辞学之所以能成为当今许多语言学科之基础,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古老学科是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最主要基石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由这一学科所形成的传统具有无比的生命力。这一传统在古典时期所规定的许多研究内容,至今仍是西方许多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过挑战,甚至被否定,但是更多的是承袭与补充,尤其是在话语和知识、交际和效果、语言和经历等组关系方面,这一传统所表现出来的因袭和发展,更是说明了这一门学科为什么会成为当今许多学科、尤其是语言研究学科的基础。

1.1 西方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在言语交际领域中享有盛誉的Donald C. Bryant(Walter R. Fisher,1974:199-200)的研究,西方修辞学首先而且主要是关于信息性和劝说性话语的学说,其他关于修辞学的定义其实都是这一定义的衍生。这一定义至少源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而且至少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对修辞学的原则有一整套的规范。像他的诗学理论一样,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理论在这一学科领域中所具有的学科地位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虽然他的理论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过许多的补充和修正。但是,他理论的局限性是历史性的,而不是哲学性的,就像他的诗学理论一样,他的修辞学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是没有对尚未出现的现象,或尚未产生的学问进行过思考或借鉴。

如今,就像过去一样,亚里斯多德关于演讲的性质及其原则的论说,关于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寻找所有劝说手段的论说,一定是任何成熟修辞学体系构建的理论背景。虽然当代的心理学与古希腊时期的很不相同,因而无疑会更科学些,但是现代智慧所发明的听众分析法是无法替代亚里斯多德的原创的。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西方修辞学就将自己的研究范围定位于所有话语和使用符号的交流形式,其目标是从大量的人类话语中选出那些被认为具有劝说作用的成分,对这些成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根据结构和目的对每一种类的成分进行分析,并识别构成每一种类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西方修辞学既对语言使用的正误性原则表示认同,也对有效地使用语言的方法进行分类。它不仅对如何提出证据和论辩的方法进行说明,还为准确推理过程的原则做出规定。

1.2 西方修辞学:当今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的理论源

对话语过程探索之兴趣一直在西方修辞学家的研究视野之中。西方古典修辞学对话语过程的探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当今话语分析或语篇分析的雏形研究。根据西方修辞学史权威G. Kennedy(1968)的研究,从古典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开始就根据交流行为中的主体和参与者这两方面的因素,把话语的生成过程分成构思、组织、转化和传送。昆提利安也对话语的成品进行过研究,他以三种不同的演讲为例, 确定适合每一种演讲的外部因素。他发现政治家的议政演讲话语适合劝说性的场合、法官的法律演讲话语适合辩护性的场合、布道者的宣德演讲话语适合礼仪性的场合。根据在语篇类型学颇有造诣的R.R. K. Hartman(1980)的研究,这种话语“听众诉求”的假设是话语分类的理论框架,这一假设在今天对语篇进行分类时仍然还有很大影响。

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Rhetoric)中,提出了话语形式与社会情景有关的思想,并把修辞演讲语篇与它们特定的社会情景联系起来。从亚里斯多德那时开始,已经为话语的分类、适合的情景、话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索和规定。之后的修辞学家们拓宽了修辞话语的分类形式,把布道词、书信、所有的语篇形式,甚至交谈,只要有明显的劝说目的,都归入修辞话语之列。西方修辞学这些早期的研究兴趣和内容,后来就成为当今许多学科的基础,尤其是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

1.3 当今传播交流模式的雏形

J. Grimes (1975:12)在《话语的结构》(The Thread of Discourse)中指出,在西方修辞学中有一种基本的假设:话语可以用一种“正确的”,因而是有效的方式进行传递,或者可以用一种“错误的”,因而是无效的方式进行传递,但是正确的传递方式是能够被传授的。这一基本的假设迄今仍还被认为是成立的,也正是这一基本的假设,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不仅能够得到延续,而且还外延茂盛。

西方修辞学在对话语传递的方向上是偏向于“演讲者(即传送者)”,但是尽管如此,这一基本的假设还是证明了西方修辞学对作为真实话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正的兴趣。虽然西方修辞学从未明说,但其目的是要对有效交流的范畴和标准进行分类和加工。这一研究包括了交流过程中的“演讲者(即传送者)”、“听者(受众)”和“信息”等方面,因此西方修辞学无疑率先对现今许多交流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描述。

综上所述,可以说西方修辞学从理论源的角度,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中许多重要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规定和探索。

2 西方修辞学中的“体裁”(genre)理论

与当今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几个研究内容,比如“话语形式和分析”、“交流目的、对象和情景”、“体裁和语篇”、“信息、传送者、接收者”等,都源于西方修辞学传统。这些基本研究内容的内涵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开发和提炼,现成为“文体学”、“语体学”、“话语分析”、“语篇语言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已有研究表明,西方的“体裁”理论正在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写作、阅读和翻译教学活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体裁”理论,其实也是与西方修辞学传统中“体裁”的思想有关。这一思想或许始于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语言的形式是有机的,并强调分类的形式特征,他们对论辩、诗歌和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的兴趣,便是这种思想的佐证。在《诗学》(Poetics)中,亚里斯多德把诗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史诗、悲剧、喜剧等。他对文学体裁的这种分类,就是属于后来发展成文学“文体学”的内容。2.1 文学文体学

源于西方修辞学传统的“体裁”分析, 后来先发展出文学“文体学”(literary stylistics)。按文体分析的传统做法,是把有关文学的内容与作品的传记、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后来文学文体学又流行起另一种做法,就是通过仔细阅读法,把历史与语言的信息互相联系起来,并寻找文本中具体刺激与美学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以此来解释文本中文体这一难以分辨的现象。这一做法对承袭已久的传统进行了质疑,于是,“文学”文体学者之间在对文体的界定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把文学内容和文本细节作为文体分析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文学内容之外的因素与文体有关。

直到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文学结构主义出现后,才逐渐产生对文体的分析要把整个文本加以考虑的做法。因此,文体和情景之间的联系,文体作为常规的偏移——这些就成了文体分析的显著特征。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长达几十年,有一些“文体”研究学派还继承了这些特征。

2.2 语言文体学(linguistic stylistics)

随着语言学的转向(linguistic turn),出现了要从文本中研究文体的学术研究倾向,“文学”文体学就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围,把整个文本都包括了进去,这种从情景之中研究文本的新观点就使得文体学有了新的内涵。这种对文体所持的新看法就产生了对语言变异现象的处理方法,就是对句子层面以上的关系进行文本与常规进行比较。这种分析方法强调典型的文本材料,强调这些典型的文本材料与主宰文体选择的情景范畴之间的关联,因此就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正是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对文体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文体因此具有了语篇类型(text type)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的性质,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为对体裁做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3 西方修辞学中的体裁理论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修辞研究和批评就对话语的分类发生了兴趣。使用从普遍到特殊做法的修辞学家们,往往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构一种关于范畴的封闭式的体系,这种研究方法以J. L. Kinneavy (1971)为其代表,他的话语分类理论引起过学界相当的关注。他把话语分成四种类型:表达(expressive)、劝说(persuasive)、文字(literary)、指代(referential),分类的依据是按照在交流过程中哪个组成部分是中心。比如,如果侧重点是在传送者,那么话语的类型就是表达型;如果在接收者,就是劝说型;如果在语言形式或符号,就是文字型;如果想体现世界的现实性,那就是指代型。虽然这种分类的方法有令人赞叹的理论依据和一定的分类作用,但是这种一开始就对话语类型定性的做法往往会无法对某一具体的话语做出恰当的分类。

而倾向于使用归纳性研究方法的修辞学家们,往往会较多地把语境的因素考虑进去,在对话语进行分类时主要考虑体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研究话语发展史的修辞学家们,他们强调在体裁创造中同样形式的反复出现,以上这种观点其实更多地是在阐释体裁理论,而不是对体裁进行分类。他们提出了可以用修辞比较来建立一种对某一具体语篇的体裁认定法。“体裁是一组行为,它们被一群形式统一了起来,这群形式反复出现在这一组的每一个行为之中。如果孤立起来,这些形式会出现在其他的话语之中。体裁中行为的特殊的地方就是:形式以一群的方式反复的出现。”( Campbell and Jamieson, 1978:20)体裁是不稳定的独立存在物,“任何社会中体裁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Miller, 1984,70:151-67)Miller(155) 还提出要把体裁分析的范围拓宽到对话语的类型分类,这一观点明显具有令人瞩目的创见成分。

由上可见,修辞体裁学家们对体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他们为体裁发展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语境理论,并推翻了体裁分析必定与体裁分类有关的传统观念。

2.4 体裁理论的发展

由于语言学转向,“体裁”现在越来越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学术性英语写作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原先只研究学术论文的体裁,现在发展到把学术和专业语境下的其他体裁也包括了进来,体裁分析为话语分析或语篇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进路。

当今,西方也许是J.M. 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影响较大,他的分析是基于对书面学术写作中的组成部分或步骤的研究,尤其是对科研论文内容的结构。另一种有影响的体裁分析理论是由Carol Berkenkotter、Thomas N.Huckin和John Ackerman (1988:22:9-44)提出,他们强调影响写作的社会和交际方面的因素。

Swales(1990)对体裁的观点侧重于话语的交际目的,他认为在体裁的定义中占有中心位置的是话语社团,这个社团就特定体裁所具有的可接受的特征达成共识。在Swales看来,科研论文、陈述、申请资助提案和书籍都代表了不同的体裁,它们的交际目的不同,因而它们的图式结构不同。Swales认为,体裁不同于语域,因为体裁为一个文本中的不同部分规定了结构条件,比如开头、正文和结尾,而语域从整体上规定了语言及其相适应的语境、情景之间特征的关联性,这一特征的关联性通常是用一个文体的正式程度-非正式程度的连续体来表示。因此,科技报告的语域,往往(虽然不总是)不同于报纸专栏的语域,但是这两种体裁可以使用由这两种体裁的社团成员所规定的不同的图式结构。V.KBhatia(1993)在研究体裁时提出,体裁之中还有次体裁(sub-genre),次体裁之间也有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所使用的不同的策略。因此,在研究论文的体裁之中,还有几种次体裁,比如概述论文, 评论文章等。同样,申请信和促销信是两种次体裁,它们都属于同一种体裁,都是具有促销性的文字。两种次体裁的交际目的都是同样的,都是为了劝说雇主或顾客相信申请或促销的价值。

Swales和Bhatia的体裁研究法,都有助于对话语形式的不同范畴进行区分。C. L. Briggs 和 R. Bauman (1992:131-172)的研究指出,以上对体裁的定义是受到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体裁范畴的规定。亚里斯多德认为,“史诗”和 “悲剧”之间的区别是基于它们不同的结构、传送和接收的方式,因此他提出,要对这些体裁的结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规约做出规定。

2.5 体裁与语篇类型

当今关于“体裁”的界定,在很多语言学家眼里,和语篇类型是没有严格区别的,经常可以互换使用,但有些语言学家对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现在一般认为,体裁是外部和非语言因素为标准对语篇的分类,而语篇类型相反,是以内部和语言因素为标准的分类,所以,体裁一般是以传统的文化因素为基础,如听众/读者、活动目的和类型,而语篇类型则以语言特征的分类为基础,如词汇和句法特征。比如D. Biber(1988:170)就认为,体裁是以外部因素为标准划分的范畴,这些标准跟讲话人的目的和话题有关。体裁划分的出发点是用途而不是形式。Bhatia(1993)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体裁的性质可以通过外部的标准加以具体化。在他看来,外部因素通常应该包括讲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按EAGLES(Expert Advisory Group on Language Engineering Standards)1996年的标准,话题不属于“外部因素”,而应视为“内部因素”,话题是语篇内部分析的词汇层面。正因为如此,David Lee(2001:38) 认为在界定体裁时最好避开话题这一有争议的概念,而把体裁的界定标准限制在那些容易确定的外部参数上。这样的话,来自不同体裁的两个语篇就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个语篇类型,它们在语法形式上存在共享的特征,比如自传和小说有可能都具有[+ 过去]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的特点。B. Paltridge(1996: 237-43)在一篇名为“体裁、语篇类型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结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裁可以共一个类。比如广告和警察的报告有可能是描写语篇;同样,同一个体裁的语篇,如正式信函,则有可能同时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篇类型有关,如说明语篇和问题-解决语篇。

体裁或语篇类型的研究由于旨在对体裁或语篇进行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分类,其成果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对语言教学、翻译和语料库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6 体裁理论与我国的英语教学

其实,西方有关体裁或语篇类型的理论,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多么新鲜的话题,但过去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文体和功能方面,如将文体划分为叙述、描写、解释等。这样的研究自然有其价值,特别是在写作领域。但是,这样的研究大多数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最多不过是对现有理论的应用,而且效果不一定明显,并且不可能持续多久,主要是因为西方关于体裁的理论,以我的看法,主要解决的是与体裁有关的哲学问题,我比较倾向于有些学者的观点,它是说明了影响“语篇”之所以成为其“语篇”的外部的、非语言的各种关系,而要了解和分析“语篇”内部的语言问题,单单依靠体裁理论恐怕是不行的。对我国英语教学来说,体裁理论无法有效地帮助我们的英语教师和学生了解体裁内部的语言结构和规律。再说,西方体裁理论起源于西方,比较适应于母语或二语教学,似乎不能全盘照搬到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之中。

3 修辞分析(rhetorical analysis)与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

修辞分析一直是修辞学的研究内容。从早期对选字遣词、段落组织结构的比较简单的分析,到后来对为适合不同目的而写的各种语篇所作的较为复杂的分析,发展到当今语篇语言学给传统修辞分析带来的新理论和新视角。3.1 传统的修辞分析

传统的修辞分析,简而言之,是使用修辞原则来阐释一个文本的意义,来阐释一个文本的意义是如何及为什么会产生。修辞分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比较传统的,它基于修辞意义诠释三角形,分析作者、读者、文本和语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修辞分析的另一种做法是使用修辞情景,来分析一种真实的或潜在的紧急情况之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修辞分析最完整的步骤就是按照修辞原则进行分析,具体原则如下:

文体方面:选字遣词、比喻性语言、句子结构和韵律、分段。

结构方面:文本的整体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使用了哪些结构成分,结构对文本意义的产生或制约作用,结构如何形成文本及其主题,已知结构可能产生哪些意义。

构思方面:文本的关键词及其在文本中的位置,关键词在文本和主题中所起的作用;平衡理论;三段论;普通论题和特殊论题;艺术诉诸;外部诉诸。思想方面:思想分析的目标是找寻在文本中的信念、价值观、假设,并分析它们在文本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2 语篇分析

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中,许多语言学家感到传统的词法和句法已不能再阐释文本的意义,需要使用新的工具,于是就产生了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超越了句子层面,为修辞分析增加了新的内容。

语篇语言学,试图避免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种种假设,视语言为一种语段序列,既表现出连贯性也具有非连续性话语在语篇中的分布方式,某一话语被分配给特定语篇的方式,语言被分类为各种语篇类型的方式,各种类型语篇的内部构成方式不仅仅是形式问题。所有这些方式都是语篇意义的一部分,它们影响了潜在的语义的产生和交换。语篇的分布、组织、变化、变形、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结构的功能和形式等,所有这些都是语言在语篇层次的特征。

3.3 语篇分析的维度

按语篇语言学理论,语段或语段列的意义是其所处的语篇所具有的功能,更确切地说,语篇赋予语段在语篇中的位置和功能。这一观点是语篇语义理论的核心。语篇语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解释现实的、可能的以及可想象的语言意义,同时还要对这些意义的产生过程加以说明。根据以上论述,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语篇理论导致了对语义研究的新的认识,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最终的、一成不变的语言意义,而是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语篇意义的产生。语篇分析把语言交际的全过程纳入其研究范围,涉及完成交际所需的全部条件和所有功能。基于这一原因,语篇研究需要全面的分析方法。正如语言及其运用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其相关的分析方法也需要更新。首先,语篇的分析方法需要若干学科的支撑,它们分别说明语篇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语篇分析必须考虑的三个核心维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科学、符号学。此外,语篇分析方法还包括交际研究、语用学、心理语言学、逻辑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研究等学科的方法。当然,除此之外,语篇的一些模糊、隐含的特征同样对语篇意义的产生起着作用。

3.3.1 语篇的组织结构

某一特定的口头或书面语篇的内部结构赋予语篇层次特征,语篇分析就是运用多种不同的单位、范畴、图示模型和关系对这些层次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层次始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位系统、形态系统以及句法系统;形态系统描写语素如何构成词汇,句法系统解释句子的结构。继而,分析层次超越了句子层面。语篇语言学更为细致地考虑语篇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的语篇类型之间的形式关系和主位关系的比较;叙事学研究故事的方式,比如故事中信息分布的方式。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注意这种结构分析与传统语法术语之间的差异,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语篇的语义。

3.3.2 语篇的认知表征

结构分析完全忽视了语言的一个特征,即:语言运用的主体不是计算机或者“完美的”大脑,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情景中的人,语言的运用和意义的产生是一个认知过程。人创造和理解语篇,但语篇的结构复杂性不可能超出人的语言加工能力。另外,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所采取的策略受到若干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话的对象、说话人或作者想要采取的态度、他对话题表现出来的兴趣程度等。精神分析也可能成为语篇意义分析的线索。因此,在考虑语篇的组织结构时,还必须注意到语篇的构成与认知表征、情景意识、语义策略、潜意识的影响等可变因素有关。

3.3.3 符号与社会

符号性是语篇的第三个重要特性,符号科学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从最为直接和直观的角度看,语篇是经过编码的符号:口语是经过音位系统编码的声音符号;书面语是至少经过形态系统和句法系统编码的视觉符号。符号学研究符号的本质特征和工作方式。符号首先代表的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或概念,而是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符号之所以会具有某种意义,是因为它不同于处于横组合关系中的其他任何符号。如果一个符号要代表不同于其他任何符号的含义,两种符号间的差异对比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语言的符号系统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透明的意义载体,因为意义的产生依赖于符号的对比、组合、排列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判断需要一个推理过程。而且,语言的符号系统中还存在一种预先给定的关系结构,是符号物质属性之所在。符号的排列、组合必须符合这种关系结构的要求。所以,从本质上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属性是从属于符号的物质属性的。另外,语言的符号系统同其他编码系统一样,是为公众所共有的社会系统,社会本身和发生于具体社会中的语言运用对语言的符号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了解和掌握语篇的社会符号属性,必须认识到符号学是符号与社会的关系之研究。在这种背景下,符号不能仅仅被认为是字母或音位这样孤立的符号本身;某一特定的语篇也是一种符号,它在语篇的范围内运作,具有特定的语义功能。

3.4 语篇的意义

语篇的组织结构是纷繁复杂的语篇意义的一个明显而且重要的参数。“意义”作为一种交际现象,不可能被切分为独立的或单个的意义单位。句子/语段的组合构成语篇;而各种语篇又以多种方式组织在一起,以报纸、杂志、选集等体裁出现。这种连词成句的组合方式,在句子层面以上的语言结构中依然存在。构成语篇的句子处于横组合关系中,而这些句子又来源于处于纵聚合关系中的可选择的句子。语篇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衔接”关系中的语法指称现象进行描写。所谓“指称”就是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指代相同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连贯”概念是对语义层面的语篇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如果语篇的情节或构思具有某种内部逻辑性,那么这一构思或情节就是“连贯”的。“连贯”在不同的语篇之间同样存在,语篇之间的“连贯”被称为“篇际性”。传统观点认为,只要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衔接和连贯,就可以根据这些句子的潜在的意义和它们的组合方式得出语篇的意义。语篇的许多特征,如“衔接”、“连贯”、“篇际性”、等被认为是语篇的系统性或规律性因素,语篇实践正是以这些因素为依据,才使语篇的产生成为可能。比如,“连贯”作为一种语篇特征,使语篇的理解和解释变得更为容易。著名的语篇研究家、荷兰学者Teun van Dijk (1985:116)认为,“宏观结构是一种语义信息,它赋予语篇整体上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整体上的连贯性,就不会有语篇成分在位置上的连接和延续。按照预先给定的位置上的连贯标准,构成语篇的句子可以恰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如果对句子的连接没有总体上的限制,那么经连接而成的句子序列将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由于语篇是对符号的创造性的使用,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意义。语篇概念允许解释者将某一特定语篇视为一个符号整体,如新闻语篇、广告语篇等。通过总体的连贯限制,某一特定的语篇应该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其意义或多或少是清楚的或者单一、明确的。

4 结语

事实上,西方修辞学传统中还有其他许多理论研究问题,现仍是当今语言学科的基础或研究热点。本文仅以这一传统中的体裁理论和修辞分析发展成为当今语体学和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为例,勾勒出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以此说明这一古老学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Berkenkotter, Carol,Thomas N. Huckin and John Ackerman. Conventions, Conversations and the Writer: Case Study of a Student in a Rhetoric Ph.D. Program[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8,22.

[2] Bhatia, V.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 New York: Longman,1993.

[3] Biber, D. Variations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 Briggs, C. L. and R. Bauman. Genre, Intextuality, and Social Power[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ology,1992,2.

[5] Bryant, Donald. Rhetoric: Its Function and Its Scope[A]. Rhetoric : A Tradition in Transition[C]. Ed. Walter R. Fish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4.

[6] Campbell, Karlyn Kohrs and Kathleen Hall Jamieson. Form and Genre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A]. Form and Genre: Shaping Rhetorical Action[C]. ed. by Campbell and Jamieson. Falls Church, Va: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78.

[7] Grimes, J. The Thread of Discourse[M]. The Hague: Mouton,1975.

[8] Hartman, R.R. Contrastive Textology[M]. Heidelberg:Julius Groos Verlag,1980.

[9] Kennedy, G. Quintilian[M].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Inc,1968.

[10] Kinneavy, J.L. A Theory of Discourse[M].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1.

[11] Lee, David. Genre, Register, Text Type, Domains, and Styles: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and Navigating a Path through BNC Jungle[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1,5.

[12] Miller, Carolyn R. Genre as Social Ac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84,70.

[13] Paltridge, B. Genre, Text Type, and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J]. ELT Journal,1996,50(3).

[14]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5] van Dijk, Teun.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 vol.2. London: Blackwell,1985.

Western Rhetoric:Foundation for Present-day Language ResearchHU Shu-zhong (College of Jou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Rhetoric; Linguistic Stylistics; TextLinguistics; Foundation Discipline

作者:胡曙中

上一篇:反转教学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