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学翻译论文

2022-04-16

[摘要]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朝鲜文学翻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朝鲜文学翻译论文 篇1:

用母语接近世界

辽宁的文学翻译最早可追溯到享誉中外的东北作家群,萧军、端木蕻良等前辈作家均在此领域有所建树。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颇有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上世纪80年代,我省翻译领域更是精英辈出,迄至今天,已形成以英美文学、俄苏文学、日本文学的译介为主体的、具有辽宁和东北特色的文学翻译新格局。同时也储备了一支由姚念庚、范岳、陈殿兴、黄玉光、汪榕培、孙玉华、宋光庆、于雷、曲维、廉运杰、张继云等老、中、青翻译家组成的辽宁文学翻译队伍。辽宁不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翻译学会,文学翻译奖的设立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前不久,以辽宁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审为契机,笔者又一次集中阅读了近两年来的文学翻译作品,整体上的译作水准与前几年相比,又有了令人惊喜的飞跃。

此次阅读的作品种类较为丰富,既有规模宏大的英译汉长篇小说《斯通,与另一个斯通》(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4月出版)、《血誓约盟》(现代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盲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等,又有字字珠玑、短小精悍的“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之一的俄译汉作品集《痛说从前》(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既有个人审美视角的英译汉诗歌选本《北方船》(沈阳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和俄译汉诗选《一扇打开的窗》(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又有英译汉对话录《对话潘基文》(现代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获第八届辽宁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长篇小说《斯通,与另一个斯通》是埃塞俄比亚裔医学专家和作家亚伯拉罕·维基斯历经十年淬炼写就的长篇小说。2009年一上市便获好评,当选《出版家周刊》年度好书,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译者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译协专家会员,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黄洁芳,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副教授。

《斯通,与另一个斯通》以摇曳多姿的笔触和精湛的艺术构思,展现了一对连体双胞胎彼此命运的纠缠与变幻。主人公马里恩和湿婆是一对连体双胞胎,出生时接受了分离手术。他们的出生带来的是一场命运的扭转,身为修女的母亲因难产而死去,医术精湛的父亲眼见无力挽救亲爱者的生命而远走天涯。一对双胞胎兄弟各自承袭了父亲身上不同的秉性:平凡与天资、单纯与世故、热情与冷漠,他们拥有了世界性情的两半,相互排斥又彼此连接。一个青梅竹马女孩的介入,犹如一块石头,搅乱了这对双胞胎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失落、青春的莽撞,导致两兄弟之间的隔阂与伤害,但是时间弥合了纷扰,血液在身体里发出歌吟,两兄弟在最后的篇章中得以完成了彼此生命的拯救,分离的性情在复苏的生命中重新变为完整。

整部作品充满了命运的传奇性。连体双胞胎的人物设计在起点上就引发了阅读的欲望,一个身体被分成两半,他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将有怎样的变化,他们之间是一个重复着另一个,还是彼此走向相反的轨迹?这一悬念将我们带入到对两兄弟成长历程的关注中。

作品对人体医学的细节探究,显现出专业的品格。作者是一名内科医生,他在行医的同时从事文学写作,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医生和医生的后代,而且故事展现的具体场景又具有医院的背景,因此,作者的笔触在涉及这些专业场景时游刃有余,毫无隔膜,使本来虚构的传奇故事获得了专业上的细节支持。整部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写实的魅力。

作品具备了长篇小说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长达四十几年的生命成长历程,跨越亚洲、非洲、美洲三块大陆的空间转换,使这部作品拥有了毋庸置疑的长河般的力量。

作品罕见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亚、非、美洲大陆风俗画。作者集中笔墨为我们描述了埃塞俄比亚首都后殖民时代城市的繁华、王朝的专制、民主的呼求以及国家内部的争端。

人物独白式的跳跃叙述与全知视角的现实主义描写兼而有之,使这部作品亲切、扎实而又充满温暖。

本书译者对原作主题和内涵领会深刻,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化积淀,译作忠实于原著的主旨及精神,译文自然而流畅,信实而雅致,与原作的品格相得益彰。同时译作又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原著的拘束,遣词造句娴熟自如,读来酣畅流利,清晰准确,是一部难得的翻译佳作。

另一部获此奖项的对话录《对话潘基文》是由美国资深的新闻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洛杉矶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学者汤姆·普雷特撰写。译者史国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潘佳宁,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文学翻译教学和研究。

这是一本特殊的谈话录,作者从西方媒体人的视角,诠释了这位来自东方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如何以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谦卑谨慎的处世之道去影响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并通过与潘基文面对面地交谈,首次为读者解开了这位“深谙外交妥协艺术,但在原则面前,绝不让步”的联合国秘书长的真实面貌。我们对于这个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他的内心奥秘,所知甚少。他构成我们的谜题。作者不仅具有一名优秀记者的敏锐,而且还拥有学者般宽阔深厚的视角。潘基文既是他的采访对象,又是他的人物研究课题。作者引用《乌托邦》作为每个章节的题记,预示着联合国秘书长这个角色所包含的理想主义悲剧色彩。

作者一开始就把话题引向采访对象对待他工作的态度上,“除非你对服务大众怀着强烈的使命,否则这项工作将变得极为困难,按照一些西方人的标准,我工作像个奴隶”,这句话把东方人的勤恳特质一下子勾勒出来,就像雕塑家把石料中多余的部分凿掉,露出人物形象化的本色。

作者从潘基文的工作作风中找出了哈佛大学的影响力,他要求自己和部下无论问题有多复杂,多棘手,一定要把内容压缩到两页纸内,这是一种新的文风。潘基文也把东方人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带到了联合国,改变了一直以来西方文化的统领。

作者注重人物思想生成的历史来源。他抓住人物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妇女穿的橡胶鞋,来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潘基文回忆起临产的母亲在冬天里逃亡的苦难情景,这促使他把女性提到了重要地位,他将女性健康和婴儿问题视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并在联合国65年历史上首次建立解决妇女问题的超级妇女署。

作者塑造了一个为信念而战的斗士形象。平凡中孕育着乌托邦的理想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原著含有大量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精彩对话,一位是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学者,一位是来自亚洲的韩国人;一位是欲求根问底的资深媒体人,一位是性格含蓄内敛的联合国秘书长。由于二人的东西方文化性格的差异,使对话出现了许多文化负载词和隐晦的比喻,特别是一些貌似平淡无奇却意味深长的词句,经过译者的反复推敲,还原了其现场的语言弹性。

高海涛的《北方船——我喜爱的英文诗》虽未参评辽奖,但它是近几年来难得的文学品位与翻译水准俱佳的译作,是一部打上独特个人烙印的英译汉诗歌选本。这里有我们熟悉的著名英美大师朗费罗、叶芝、奥登、桑德堡、史蒂文斯、休斯、拉金、毕晓普,但更多的则是当代英美诗人的“未名之作”。译者“漫步英美诗坛,流连世纪之间,旁涉俄罗斯白银时代,博观约取,并充分考虑了不同年代、诗风流变乃至价值观念的代表性”。这些译诗的选择标准,首先是个人的感动,译者以“喜爱”为翻译创作的原动力,从大量的阅读中选取最能拨动其心弦的动人篇章。《第三奇观》是美国诗人马克海姆的一首短诗,诗人首先引用德国哲学家康德那个名句“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底的律令”作为诗的开端,译者把这两句话前面的引言,翻译成“撼动我们灵魂”的“两件事”,这与我们以前熟知的说明性的表述拉开了距离,然后,译者亮出了“第三”件重要的事,因为它广大、人数众多、浩瀚,所以,在多种词义中他选择了“奇观”,谜底揭开——这排在第三位的事,原来是“一无所有的穷人”。就是说,我们除了敬畏天地良心之外,我们还应对“穷人”保持一份敬畏的态度。这既是诗人坚定的立场,也是译者的难以释怀的心结。译者在他的散文代表作《故乡海岸桃花》和《青铜雨》中,多次以他故乡辽西山地为背景,抒发对土地一样沉默的大多数的怜悯。联想到这些,我们还会怀疑译者对“人民”一词的念念不忘是偶然的吗?

其次,追求新的经验和想象。译者从审美体验出发,“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中,保持一种超然的文化身份和修辞张力,母语的淡淡乡愁与诗本身的异域风情如秋水长天,澄然一色”,实现了译诗的再生效果。整部诗集散发着个人版本的原创魅力。

诗集《一扇打开的窗》参评辽奖并入围,它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后现代主义诗人巴斯别洛夫的诗选集。译者顾宏哲,辽宁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俄语专业教学及研究。

当代俄罗斯透过这部诗集展示着它自己的忧伤。巴斯别洛夫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陌生源于我们对当代俄罗斯文化的漠视。仿佛是对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文化过热倾向的一种反弹,我们对今天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反而变得稀少。我们的心里始终回想着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这些不朽的名字,但是我们对当代俄罗斯诗歌的面貌却所知甚少。《一扇打开的窗》填充着当代俄罗斯诗歌译介的空旷地带。

这部诗集由《越洋电话》和《东来之风》两部诗集组成。在前一部诗集里,我们看见的是时间、爱情、记忆的主题,在枕头、大海、咖啡馆这些飘忽的意象中,我们领略了现代诗在当代俄罗斯本土上的样貌,那种欧式的想象力对这块土地的侵蚀。《时钟》是一首完整的意象诗,它代表了巴斯别洛夫对时间逝去的恍惚感受,它让我们惊觉时间与生命的迅速消逝。“妈妈叫醒我这个孩子,领着睡意朦胧的我去洗脸”,可是“当我在水里忙碌”时,“脸颊”开始变成“粗糙”,“我走进前室吃饭”,“妈妈这么快就变老了,就在我洗脸的时候”,“我坐在桌边发抖——对面的女人,给我盛满冒着热气的土豆……孩子们走过来:爸爸你好”,“我看着他们——仿佛初次见面,我想起身,怎奈双腿枯瘦!我想要一点水,在水罐里,一个老头飞向我的唇边”,“我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吞咽,来自他双唇的震颤”。时间就这样,转换之间,生命由盛而衰,走到了尽头,而“我”的感受却是“惊异”和困惑,记忆衰退得已经记不起,这时,时钟正在塔楼上鸣响。在诗人看来,“那个分享你世界或枕头的人”虽然老去,但爱情就像“一夜的拥抱,手指仿佛长在了一起”,循环往复地与时间进行着苦斗。而时间逝去的无奈,就像“从东到西”的一天过去,“不等我对你说出最主要的”,一生就被它“一笔勾销”。爱情与时间抗衡,赢得胜利的是时间。前半部诗集充满了对时间的伤感。

相对之下,后半部诗集《东来之风》就像它的题目一样,写满了东方的智慧。这里的诗歌大多是短诗,像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绝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的意象单元,其中穿插的《圣人及古籍整理者沈阳的故事》模仿中国的《论语》形式,一问一答,充满了东方式的宁静智慧。

译诗精确而完整地传达出原作细腻、柔情、冷峻、睿智的诗风。译者以她真诚的努力为我们打开了透视当代俄罗斯人内心世界的一扇视窗。

长篇小说《血誓约盟》之血恋·宿命参评辽奖并入围。作者阿曼达·霍金,被《纽约时报》称为继《暮光之城》和《哈利波特》作者之后最令人激动的作家,她的小说最早风行于网络。译者由元,沈阳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文学硕士学位。

《血誓约盟》之血恋·宿命是一部青春奇幻爱情小说。年轻人的幻想寄托于吸血鬼的故事,从而获得了超时空的释放自由。作品以青春情感为主线,融合了吸血鬼的传说,在超自然的框架下,将当代美国青年急于摆脱学业与家庭的压力、渴望独立与生死爱情的心理,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一方是惊险而甜蜜的浪漫爱情,一方是人生面临的诸种两难选择,作者在安全与欢乐、理智与本能、现实与超越之间,极力探寻生命与真爱的堂奥。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都市女孩爱丽丝·伯汉姆与一个吸血家族成员之间难以离舍的情感交往故事。年轻的作者不断把她的主人公抛到选择性的困境中,逼迫她进行各式各样的反应,从而展现青春时期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面。她被彼得的肉身所吸引过去,感受着宿命的召唤;同时又迫切地在杰克身上寻找理智的安全感;她渴望加入长寿的吸血家族,同时又不忍面对与弟弟之间的生死离别,在做人还是做鬼之间,在短暂与永生之间,主人公徘徊不定。

作者打破了传统吸血鬼故事的恐怖模式,将美丽、奢华、体贴、爱情、永生——这些为人性所倾倒的魅力加在吸血家族身上,颠覆了吸血鬼的传统形象,给吸血鬼形象赋予了耳目一新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异常鲜活。相对于吸血鬼靓丽的形象,书里现实处境中的人物,却是那么地低迷、猥琐和丑陋,他们被平凡的生活挤压得如同机械生存的动物。

作品表现了青春真实的情感,它的忧伤,它的寻找,它的叹息,它的焦虑,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在青春玄幻的故事中探讨人性的真谛,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萨冈小说的力量。

简洁明快的叙述具有电影画面般的质感。作品没有多余的描述和冗长的叙述,节奏明快,富于青春推进的节拍。

译文契合原作气质,富于青春韵律,遣词造句精确,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城市青春小说的浓厚气息。

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是双重的,仅有高水平的翻译能力是不够的,它还要求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储备。很多人在购买外国文学名著的时候因对名著的原作者有信任感,不大关注译者,结果让出版社和平庸译者钻了空子。辽宁的文学翻译作品资源主要来自辽宁各高校。文学翻译作品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甚微,这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在这种状况下,历届获奖者仍为辽宁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

责任编辑 曲圣文

作者:李霞

朝鲜文学翻译论文 篇2:

朝汉诗歌翻译中意境美的创造性再现

[摘 要]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 韩汉;诗歌翻译;意境美;创造性再现

[收稿日期] 2010-00-00

[作者简介]1.朱霞,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朝汉翻译;2.陈兰玉,女,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朝汉翻译。(延吉 133002)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用另一种语言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过程。“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原作。”。[1](22)文学翻译的“创造说”,不再以忠实于原文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更强调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诗歌翻译首先要传达出原作的意境。那么在韩汉诗歌翻译中如何创造性地再现诗作的意境美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参照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

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2)文学翻译不但要译词,还要译意;不但译意,还要译味。因此文学翻译的语言,不能满足于精确,要追求精美、精彩,也就是说必须具有文学性。

二、对原作实施创造性的叛逆

当代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这样,译者的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忠实于原作,而是转移到读者的接受效果。因为脱离了读者接受的文学翻译是毫无价值的,也难以实现文学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就需要发挥译者的创作性自由。如何把握诗歌翻译中的这种自由度,可以反映出译者的能力和水平,也可见译文的高低和优劣。“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 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9](72)“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10](137)之所以把文学翻译中的叛逆叫做“创造性”,是因为这种叛逆给原作注入了生命。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并有多种表现,如增添、删减、替换等。朝鲜语是表音文字,词句往往较长;汉语是表意文字,词句简短。因此翻译朝鲜语诗作时,诗行往往难以对等,这就需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以《海兰江》的第二节为例:

——低眉抚琴弹唱着生命的赞歌

原作第三、四句如果对译的话,应该是“调紧母亲弹奏的宿命的伽耶琴弦” 。译文“调紧母亲弹奏的伽耶琴弦”删掉了“宿命”一词,因为“宿命”削弱了诗作要表现的民族精神。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每节四行,但第三节的第三、四行只能译为一行“调紧母亲弹奏的伽耶琴弦”,这样译文缺一行,于是笔者展开联想根据上文增添了第四句“低眉抚琴弹唱着生命的赞歌”。因为第一句把海兰江比作温柔优雅的朝鲜族女性,所以第四句增添了“低眉抚琴”这一动作,并根据上文增添了“弹唱着生命的赞歌”,渲染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四节的一、二句:

使译文超过原作。”[11](41)

三、忠实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

——匣中的珍珠

“自鸣鼓”是韩国的一个典故,笔者加了注解:“传说‘自鸣鼓’是古乐浪郡拥有的一个神鼓,当有敌情时它可以自鸣报信。乐浪郡守的女儿乐浪公主为了与高句丽王子好童相爱,撕破自鸣鼓,帮助高句丽攻打乐浪郡,事后被其父处死。”

又如黄松文的《望乡歌2》里有这样的诗句:

第三句把笔直的田埂说成是“头缝”,是有民族特色的比喻,是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意象。笔者起初译为合乎汉语习惯的“纵横交错的田埂”,后来觉得直译为好,这样可以让人从译入语中感受到异国情调,还能丰富译入语的语言。

黄松文有一首《腊月》,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在秋夜月光下,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丈夫的妻子怀着无比悲痛在捣衣石上捶打衣物。作者用夜晚的沉寂和捶衣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孤寂。后一句里出现“产月”一词,其含义是指临产的月亮,借喻怀孕的儿媳妇,暗示这对婆媳将要抚养遗腹子,孩子的出生对这个家庭来说又喜又悲,今后的日子将更加辛酸。“——产月”在韩国语里指妇女生产的月份,诗里的“——产月”是作者杜撰的词。汉语里与原文“产月”含义接近的词有“满月”,但也不能表达清楚原文的意思,因此译文里增添了定语“(临产的)满月”,并加了注释。

一般来说,不少读者之所以选择阅读翻译的文学作品,基本的阅读动机就是寻求翻译文学中的异国情调、异域风情、外国人行为模式和民族心理等等。

四、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渲染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翻译诗作时必须忠实地表现原作里蕴含的情感。这就需要一定把握好整首诗的主旋律,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来抒情,还要深刻体会诗作的言外之意。比如 ,朝鲜族当代诗人金学松的诗作《难以离婚的理由》的最后两句:

——但可悲的我/却不忍心把它抛弃。

总之,诗歌翻译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选择精美的词语、最恰当的句式,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并忠实地转达文化意象,把握主题,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使读者得到诗情画意的美感。

作者:朱霞,陈兰玉

朝鲜文学翻译论文 篇3:

试析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 要: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当然也会有差异。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文学翻译在当前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文学翻译呢?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种文化用其他的语言翻译出来,文学材料与翻译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就需要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还要对国家的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将翻译出来的作品对读者更有感染力。本文的开头引用了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雪国》,并且对日本的文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日本文学;文学翻译;异文化翻译

随着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日本文学领域较之过去也有着长足的进步,并不断涌现出了许多的经典文学著作。当前,文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译本翻译,但由于需要进行语言间的转换,因此,翻译者必须要提高对异文化的重视度,加强对日本文学领域的了解,以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一、《雪国》的翻译

《雪国》是日本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是日本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而《雪国》在日本被称为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之作。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主人公来写的,三个主人公分别是,岛村、驹子和叶子。岛村是一位舞蹈艺术的研究家,驹子是一位艺妓,而叶子只是岛村偶然遇到的一个姑娘,从此三个人的故事就上演了。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知名度的高低。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人物是故事的主线,同样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导火索,并且作者在写作时对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的描写,不仅能让观看者想象到故事的画面,同时还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作者的思想能够更好地被表达出来。总而言之,人物在一部作品中很重要[1]。

因为是日本的文化,所以在外国人那里肯定需要翻译的,每个国家都会有翻译者。那么,翻译者在对一部作品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人物的翻译,因为人物是一部作品中最主要的,所以翻译者需要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才可以。其次,翻译者一定要结合人物的整体特点来进行翻译[2]。同样也可以使用语义翻译,所谓的语义翻译就是在目的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将原作者在原文中所想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语义翻译所具有的特点非常多,包括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等,可以将作品中的内涵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让作品的真实性以及独特的风格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语义翻译是翻译比较广泛的一种翻译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作交际翻译,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不同就在于交际翻译注重的是读者的理解和反映,其优点就是具有归化、意译以及地道翻译的优势,让作品的内容对读者更有感染力[3]。

(二)景色描写

川端康成写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对景色的描写。因为他对于自然有着极高的喜爱度,所以他笔下的作品当中的景色非常具有感染力。那么在对景色进行翻译时,语义翻译就不能再用了,虽然语义翻译的优势很多,但是只能体现在对人物的翻译上面,如果运用到景色的翻译中,就体现不出作品的优越性了。然后读者在阅读时,就会觉得非常的别扭,同时对读者也不会再有感染力了[4]。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交际翻译了,但是还是得围绕着全文,在翻译时可以相应地对句子结构做出调整,体现出交际翻译的特点,让作品更加通俗易懂、清晰直接。

(三)文化负载词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是不能缺少,同时也是不可取代的。不仅如此,国外的同样也是有自己的国家文化的。所以,翻译者在对外国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最重要以及不能忽视的就是文化了,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来将外国文化深刻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体会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内涵。

(四)拟声拟态词

在日本的文学中,拟声拟态词被使用的频率特别高,但是在翻译时会增加难度。因为拟声拟态词是日本的文学特点,在中国并没有与其相似的象声词,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拟声拟态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两者结合来进行,还要注意的是不能局限于句子的结构而表达不出情感[5]。应该把日本文学的内涵以及中国汉字的特点全部放在考虑的行列中,一定要将句子的灵活性翻译出来,这样才能不让原作品的内涵流失,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

(五)诗歌民谣

文学作品里面一般都会适当地加入一些诗歌民谣的元素,为的是能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的同时还能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都能够得到提升,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里一般都能看到或多或少的诗歌民谣,虽然篇幅短了点,但是不会影响到作品的内涵,还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6]。有一点不好的就是,诗歌民谣的加入无疑给翻译者带来了难度。在对诗歌民谣进行翻译时,最好使用语义翻译法,因为其能够保证诗歌民谣的内涵不流失,能够将原作品的风格特色全部的展现给读者。据调查,一般对诗歌民谣的翻译,大部分使用的都是语义翻译法,翻译工作者可以由此来借鉴一下。

二、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日本文学进行翻译是需要技巧的,对于翻译者的要求也会很高,不仅要求翻译者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还要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各自的语言也需要掌握得特别灵活,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的能力。

(一)从翻译技巧看

在翻译外国的文学时,不能将原文进行复制粘贴,而是需要翻译者用对的翻译方式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方式翻译出来,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对,那么翻译就成为一种传达原文的工具,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了[7]。众所周知,翻译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同時其作用也是不能够被磨灭的,翻译者需要有很高的文学水平以及方法技巧,才能够保证作品的内涵不流失。

现代社会人群有一个错误的思想,就是觉得翻译的工作只是将原文用另一种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忠于原文的表达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翻译者的工作就是,翻译者需要全方位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方式,然后再用自己的风格来将作品翻译出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首先,不能将眼光只放在作品上面,还要将读者的心理、职业也放在考虑的行列之中,因为时代发展变化得很快,这些因素也只是暂时的,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8]。文学翻译现在已经成为原著和译著之间的桥梁了,不仅如此,在传播日本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文化,要实现文学和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从文化传达看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者最不能忽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要求翻译者要具备很高的文化水平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的解读翻译,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文化,当然也是有文化差异的。中国与日本两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小,会给翻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种差异也会使两国在词汇的使用上出现不同,因此需要翻译者尽量将差异缩到最小。除此之外,中日两国的环境和日常的交际也不同,这也是翻译者需要注意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那么就需要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需要翻译者将两国的差异放在重点考虑行列之内,只有处理好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文学作品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朴香仙.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吉:延边大学,2019.

[2]李晓晗.周作人翻译与其文学创作的变奏[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3]张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4]白宇.“信达切”翻译理论在《生死之外,皆为浮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大学,2019.

[5]李钰婧.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著作日译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17.

[6]陈艳.文化缺省下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D].福建师范大学,2016.

[7]KUNTHINEE JENWITTAYA-AMORNWECH(曾琴文).老舍在泰国的译介与影响[D].青岛:青岛大学,2017.

[8]全毅.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转向”[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陈钟善

上一篇:概念书籍设计论文下一篇:庭院方案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