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批评论文

2022-04-16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翻译文学批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翻译文学批评论文 篇1:

也谈文学批评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的文学批评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型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受人尊重和推崇的文学批评屡遭诟病,其形象和地位在人们心中一落千丈;一些作家甚至公开指责文学批评,态度之轻蔑,言辞之激烈,着实让人愕然。更严重的是,面对这些诟病与指责,许多文学批评者也显示出少有的退却,似乎真的感觉到文学批评就是低人一等,永远只能做文学的奴仆。很多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也对文学批评失去信心,面对“江河日下”的文学批评,他们除了表现出无奈、心痛之外,就是不再那么热心了,他们更乐意用文字喃喃自语,以求慰藉自我。也许在他们心目中,当下的文学批评真的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与其在这沟“臭水”中搅浑,不如退守内心。当然也还有那么一些批评者不是这样,他们仍然坚信文学批评自有其独立的价值和稳定、统一的意义,总是把文学批评看做一种神圣的职业,在各种指责与蔑视中阐释文学批评的意义,坚决捍卫文学批评的尊严。对于这样的文学批评者,我们当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即使在文学多元的今天,文学批评仍然有一些稳定的、统一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着,它的确需要从事文学批评的文化人去坚守与弘扬,它的确需要有良知的批评家勇敢承担维护其尊严的责任。在我看来,在当前的文化氛围中,有关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内容值得我们充分认识和坚持追求。

一、文学批评的文化传承作用

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其他一些著作中,一提到文学批评,往往十分强调它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甚至不少文学史中在论及文学批评的作用时,也特别强调它对作家创作的指导作用。这样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这种作用确实比较强大。但是,综观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文学批评的这种作用整体上还是很小的,至于在现今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不少作家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学批评对他们的创作没有指导作用,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文学批评中提到那些条条框框。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对当下文学的极度不满也证明了我们的批评并没有在作家那里发生多大作用,因为如果作家真要是按批评家们的指导去写作了,批评家们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满了。由此看来,说文学批评指导作家的创作可能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

文学批评不能直接发挥指导文学创作的作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就是文学创作的附庸,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没有意义。文学批评的其他功能是显而易见不可否认的。人们常说,文学创作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其实,与文学创作相比,文学批评更具这样的能力。因为文学批评是理性的,是具有选择性的,它更能健康地传承文化,更能担当这样的重任。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这的确是文学批评的一大重要功能。比如对过去发生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些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与认识,就是通过文学批评实现的;再如对一些重要作家的不断认识以及对他们所代表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也离不开持续性的文学批评。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多年来人们对鲁迅的认可与敬仰也正是在此前提下形成的。但鲁迅精神的传递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必须依赖文学批评家们的不断努力才能持续和延伸下去。从鲁迅开始创作起一直到现在,有关鲁迅文学创作的研究与批评从未间断,正是有了这些持续不断的研究与批评,才使得我们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才使得他所代表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资源。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文学研究与批评,鲁迅和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许早就被人们遗忘了。从这一角度来看,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功莫大焉。鲁迅之例只是个案。如果我们把文学批评的范围放大一点,就会发现它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之大。比如那些种类繁多的文学史其实也是一种文学批评与研究,它在某种意义上也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而且影响更为深远广泛,因为一代代的学生正是通过特定的文学史才会了解发生在过去与当下的文学现象,并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藉以指导人生,受用终生。文学批评的文化传承功能不但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的传递上,同样体现在对外来文化观念和精神的传递上。远的不说,新时期以来的一些文化现象和热点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比如有关现代主义的争论、先锋文学的探讨、后现代主义的引进等,都和文学批评的参与分不开。毫无疑问,文学批评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应当重视它的这种作用,以便让它更为有效地发挥这种功能。

二、文学批评的文化建设作用

文化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包括的内容纷繁庞杂,牵涉的范围广博多元。文学艺术或曰文艺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翼。在文艺活动中自然含有文学批评这一内容。但实际上,人们很少去讨论文学批评对文化建设的作用。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批评者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指出,文学批评是文化建设的一股强大力量,而且是冲在最前面的力量。回想“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这样的说法就会得到有力证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目的是推翻封建旧文化,建设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文化。在批判旧文化的各种缺陷的同时,“五四”先辈们援引西方的各种理论,试图让其取代落后过时的封建文化,而这种文化建设实践的主要阵地就开辟在文学领域,这其中文学批评和理论提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还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这些以文学批评或理论倡导为鹄的的文章在促进新文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了新文化发展的步伐,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五四”时期文学领域内的文学批评和相应的理论倡导,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建设肯定是空中楼阁。大致相同的情形在1980年代初期也出现过,那时文学批评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对许多敏感话题的大规模讨论都发生在文学批评领域。例如:文学与人性,文学与人道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化(以对寻根文学的讨论为主导)等,这些重要的关乎文学的评判与论证对当时的文化建设起了直接作用。到了19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民间理论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等都是发生在文学领域内的重大文化事件,它们对整个1990年代的文化发展、变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直到目前还在发生着作用。所有这些都说明,以文学为圆点但涉及广泛层面的文学批评对社会文化的转变与建设都会发生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一事实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学批评是构成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尽管它的直接对象是文学现象,但它一经流通于社会,产生的影响就绝不会仅止于文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过分狭隘地看待文学批评,认为它只对文学负责、只对批评者负责。我们应该正视它的文化建设作用,理直气壮地、真诚地从事文学批评,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文化眼光的文学批评者。

三、文学批评的审美价值

文学批评面对的对象首先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又首先是一个客观审美对象。由此,人们历来特别强调文学批评“发现美”的功能,即认为文学批评的职能在于引导读者发现美,为读者解释美,从而把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中的美展示给读者。这样的认识与强调自然没有问题,完全符合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在强调文学批评发现美、解释美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文学批评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自1990年代以来,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严重。一些批评者沉迷于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理论,在批评中大肆运用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无暇顾及批评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结果使得批评成了一堆乱哄哄的名词堆积,批评文本自身毫无美感可言不消说,就连被批评的对象有哪些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不得而知,这样的文学批评留给人的只能是枯燥无味的面孔。当然,也有许多批评家注重批评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注重文章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选择、逻辑的严密等,他们的评论既是对批评对象的一次审美阐释,也是一次独立的美的创造之旅;读到这样的批评文字,是一种双重的美的享受,它们给人的冲击和震撼是长久的,深入骨髓的,如:

储福金是厚积薄发的学者型作家,是自觉的文体家,虔诚的语言本位者,有着令人惊叹的文字能力:精雕细琢,晶莹圆润,随物赋形,不逞机辩,激情而内敛,呈现出细密柔和的光泽、色调与质地。而随处可见的堪称优秀的白描技法,更是提升了小说的文体品格。读《黑白》,感觉如食上品鸭梨,入口细腻酥软,几无渣疵。(张宗刚:《内外双修的深度写作》)

读这样的批评文字所激起的内心愉悦是自不待言的。它的真正价值还在于有效地引导读者去发现艺术作品的美,领略艺术作品的美,甚至学会怎样去鉴别美,热爱美。毫无疑问,这样的批评文字应当成为每一个批评者努力修炼的目标,因为只有批评者的批评话语本身具有审美魅力时,它才有可能达到传递美的目的,否则再多的发现都只能是论者个人的自言自语。

文学批评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对某种审美倾向、审美趣味的促成和培养上。很多时候,我们会特别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审美倾向的引导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其实在文学批评发达的文化环境里,文学批评的这种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有时候甚至比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还要大,尤其在文化、文学的转型期。例如“五四”时期,正是在一大批文学革命者的批评倡导下,以白话文为主导的新文学才逐渐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在文坛上占据越来越显要的位置,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我们知道,文学革命初期,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翻译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介绍国外的文学流派和思潮,这样的翻译实质上也是一种批评。这跟当下评论界翻译介绍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女权主义文论等一样,都是一种具有批评性质的活动。“五四”时期的这些批评活动吸引并引导了年轻一代的读者,培育起了他们鲜活的审美趣味,使得他们对白话文有了全新的认识,为白话文学的流行创造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新文学的成功,文学批评功不可没,正是它们的倡导,使得当时的文坛形成了新的审美倾向,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地在发挥作用,它们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共同彰显着文学批评的功能。作为从事文学批评的文化人,应该能够意识到文学批评的这些重要功能,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有力而正确地发挥自己的批评才能。批评家应该明白: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确认和提升,更不是在玩激情四射的文字游戏,而是对社会文化发展与建设应尽的责任。

作者:胡沛萍

翻译文学批评论文 篇2:

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探索性研究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女性主义译本批评

女性主义自产生之日,就因其所体现的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为其他领域研究所广泛关注、借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女性解放运动直接相关。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席卷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分为美英派与法国派。美英派关注作者主体、性别原型、 妇女形象及小说人物,常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例证,执着于从作品或背景里寻找“真理”;而法国派则重视语言结构,作品不受限制,致力于探求文本潜在的组合与分裂。二者既有区分,也有重合和互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中,翻译研究者获得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翻译的女性主义研究在加拿大迅速崛起,传遍了北美乃至全世界。女性主义翻译通过解构传统的忠实、对等论,力争凸显女性的主体性;通过破除翻译实践与研究中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颠覆长久以来的传统父权观念[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增加了翻译研究的多元化,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方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一、女性主义译本批评发展现状

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开始较早。从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之时,西方翻译界就有学者从该视角对翻译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读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对《圣经》英译本的女性主义研究,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包括译本批评的发展。玛格丽特·西蒙斯(Margaret A. Simons)评论了美国教授霍华德·帕西礼英译的西蒙·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认为译本删除了杰出女性的人名和女性日常生活细节及女性同性恋的内容,渗透着性别歧视,弱化了女性形象,属于父权翻译[2]。谢丽·西蒙(Luise Von Flotow)的专著《翻译中的性别》中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视角的评论[3]。除此之外,一些期刊文章也专门就某个译作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评论,但为数不多。

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开始的较迟,女性主义视角的译本批评就更少,大都散落在介绍兼运用型的文章中。往往通过译本分析,探讨翻译中的女性意识、女性话语[4]等。在理论研究方面,除批评标准[5]以外,针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开展的研究很少。陈丽娟在2006年发表的《女性主义:译作评论的新视角》[6]一文中对女性主义译作批评内容有过专门的研究。理论研究上的薄弱势必制约了批评实践的发展,女性主义译本批评期待着更多探索性的研究。

二、主要研究问题

国内很多学者,包括许钧、文军、杨晓荣、王恩冕、郑海凌等都曾对翻译批评的概念进行过描述[7]。其中主要差异集中在批评对象上:是以译本\翻译结果为主要研究对象,还是以包含译本\翻译结果在内的,翻译过程\翻译活动、译者\翻译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对翻译过程的剖析、对译者翻译思想以及对影响翻译结果的诸多要素的考察都应当建立在文本评价的基础上。回归文本,以理性的目光关注文字,这既是翻译活动的实践性,也是批评活动的对象性所要求和决定的。译本所折射出的是译者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诸多与翻译批评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译本批评作为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定义

尽管不同学者对翻译批评的描述不同,但所有的定义中都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重视译本;依照一定标准;依据一定理论。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而言,对它的定义重点在“女性主义”这4个字上: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是标准?理论?思想?还是方法?

源于西方的现代女性主义是伴随着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的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科学,它既在现存的学科之中,又在它们之外。女性主义研究总是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女性主义既是一种认识世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全新视角,也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既是抽象的思想意识,又是具体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策略。既是强调两性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对女性主义译作批评来讲,女性主义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方法论;既是审美体验,也是价值观念;既是理论,也是实践。

女性主义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定义的兼容性和动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女性主义价值观念出发、依据女性主义理论、按照女性主义审美原则、采用女性主义翻译标准、运用女性主义方法论对译本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提高译者的女性意识,从而向男性社会提出宣判与挑战。对译本批评来讲,只要符合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就应当属于女性主义译本研究的范畴。

(二)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研究对象及研究步骤

译本批评不等同于翻译批评,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侧重点上。后者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翻译理论及译本,研究重点应当是译者、译本、翻译过程并重。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对象首先是译本。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对象可以侧重女性译者的译作、女性作家作品的译作或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作,但不应当局限于此,对男性作家作品译本、非女性主义译本或男权译本的关注有时更有利于真实、全面的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

此外,翻译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任何对译本的批评都无法完全脱离原文本。不同的翻译观在看待原作和译作的关系上,观点并不一致。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文应当从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解构主义翻译观则几乎无视原作的地位,译作生,则原作死。女性主义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在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上,打破了原有的“忠实”观,强调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认为译文和原文同样重要。因此,女性主义译作批评的对象既应该包括译本自身的女性主义特征,也应该包括译作与原文的关系。译作与原作在女性意识的处理上是否相同:译者对原文的“操纵”“改写”,或者说译文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是否再现、增强或者削弱了原文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译本批评的对象决定了其基本步骤应当包括:分析原文、比较原文与译文、评估译文。

(三)女性主义译本批评标准

译本批评标准,就是衡量译本价值、判别译本高低优劣的尺度。女性主义译本批评是用当代女性主义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对译本进行批评的。女性主义既是思想也是方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此,对译本的女性主义批评离不开思想和艺术这两个大的方面。其中,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译本思想性的:译作是否还原或者强化了原作本身具有的女性意识;是否改写或删除了对原作中的男权意识;是否具有反对男权、争取平等的进步倾向性;在研究对象选择上是否更关注女性译者、女性作家。艺术标准是用来衡量译本艺术上高低优劣的尺度:一是译作是否保留了原作本身具有的女性化的表达方式;二是如果原作写生活内容的体验和理解是男性的,那么译作是否做出了修改;三是译作是否还原了女性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典型性;四是译作是否存在美化女性形象、丑化男性形象的趋势。在实际的译本批评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密不可分的,任何脱离译本整体有机性而片面地、孤立地分析译本内容或形式的批评,都不可能正确地分析、评价译本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然,批评的标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批评客体本身固有的某些性质特点和功用,也会自然形成对它们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标准。译本体裁、题材、风格、篇幅各不相同,不同的对象存在便会形成不同译本批评标准,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下面将结合女性主义及非女性主义文本的不同特征,探讨女性主义译本批评标准的多样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普遍认为,女性主义文学所写生活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女性的;其中心价值取向应包含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因此,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女性主义作品,其内容上往往偏重于展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其表达方式上往往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表现了女性对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其创作方式上常常采用“身体创作”,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用女性性欲天然合理的表达方式等,追求独立人格;其人物塑造上往往倾向于美化女性形象、丑化男性形象,或者展现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通过反思形成原因,实现对男权社会的抨击。

因此,对这类女性主义文本的译作而言,对原作的彻底解构反而有损于女性权利,恰如其分的译者隐身、等量翻译反而有助于凸显女性意识。因此,对女性主义文本的译本批评而言,关注原文中的女性意识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更具有反抗男权的意义。结合陈丽娟的研究,笔者认为女性主义作品译作批评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点:(1)是否保留了原作女性化的表达风格?(2)是否保留或强化了原文中抨击男权、贬低男性的内容?(3)是否完整的表达了原作者对女性心灵的揭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4)是否强化或保留了原文描述的女性经验?(5)译本本身是否体现了女性意识?(6)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包括对等翻译、强化翻译、增补、加注等)是否以争取女性尊严与平等为目的?

而对于非女性主义文本、特别是男权文本的译本批评而言,是否对非女性文本实施掠夺,赋予译本原作所不具备的女性主义意识应是批评的重要标准。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点:(1)是否改变了原作男性化的表达方式,体现女性对世界的体会与感知。(2)是否采用增译方法放大了女性被忽略的声音,明晰了女性隐匿的身影。(3)是否美化了原作中的女性形象、是否丑化了原作中的男性形象;(4)译本本身是否体现了女性意识?(5)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包括弱化翻译、改写、省略等)是否以争取女性尊严与平等为目的?

对于更多的文学作品而言,两性并不是以对立的方式出现的,对这类作品的译本进行分析时,更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方能更全面、客观的进行译本批评。

(四)译本批评的方法及形态

女性主义本身就是社会研究的方法之一。所谓方法论是关于应该如何进行研究的理论、原则,它包括研究的立场、视角、基本观点、原则以及程序等。女性主义的方法论应当包括3个特征:(1)以女性的经验作为社会分析的来源;(2)研究的目的是为女性说话;(3)把研究者和研究主题放在同一个批判的平面上[8]。

从宏观上说,女性主义的方法论也应当适用于女性主义译作批评:以女性的经验作为分析来源,为女性说话,批评主体、客体在同一个批判的平面上。

从微观上说,女性主义译作批评应当具有以下几种形态:(1)伦理批评:女性伦理道德为标准;(2)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性别、环境、时代等;(3)审美批评:女性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的再现、强化与缺失;(4)心理批评:译者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再现、强化与缺失;(5)语言批评:译作语言本体、文本结构及语言艺术技巧的再现、强化与缺失。

尽管目前我国翻译批评有着科学化的趋势,但其人文主义特色依旧浓重,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翻译批评如何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批评主体的身份、视角、素质与精神,取决于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合理性,取决于批评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但翻译批评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对象性上,因为,批评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关乎批评自身的种种欲求和需要,也就是说,主体应在对象批评实践的结果中看到自身的本质力量。本文尝试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理论探讨。但是,理论的探索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且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其相对的合理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60-63.

〔2〕Margaret A. Simons. Beauvoir and the Second Sex: Feminism, Race, and the Origins of Existentialism Softcover[M].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83.

〔3〕Louise Von Flotow.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97:50.

〔4〕王晓元.性别,女性主义与文学翻译[A].杨自俭.英汉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18-630;孟翔珍.女权主义在翻译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31-35;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4,25(4):10-15;盛夏.从女性主义视角评《荒山之恋》的译本[J].科技信息,2007,(2):177-178;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62-67;赵庆慧,俞溪.《嘉莉妹妹》两部中译本的女性主义翻译视角[J].外国语文,2014,30(3):141-144.

〔5〕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2001,22(6):11-15;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S1):37-41;吴侃.中国翻译批评标准之传统模式和现代思路[J].文教资料,2010,(7):45-46.

〔6〕陈丽娟.女性主义:译作评论的新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17(1):19-22.

〔7〕许钧.试论翻译批评[A].翻译批评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9;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60;王恩冕.论我国的翻译批评[J].中国翻译,1999,(4):7-10;郑海凌.论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翻译,2000,(2):19-22.

〔8〕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0,(2):45-4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黄敏

翻译文学批评论文 篇3:

浅析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在新时代下,多种媒体形式的融合是文学创作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必须尽快找准自身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定位,及时完成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如此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开展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的分析,进行文学批评写作的新诉求研究,将就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批评写作人员的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应对策略;写作

在当前科技发展速度势头十分迅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学行业领域也逐渐受到各种新兴媒体,以及现代化智能移动设备的影响,媒介传播形式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多样起来。所以新媒体时代要求文学批评写作工作者,能够对自身的工作理念与方式进行革新,使写作模式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从而为文学创作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当下文学批评写作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行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写作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全面研究,发现批评写作人员储备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现如今,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一大阻碍。很多文学写作企业领导依旧处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对互联网技术引入缺乏积极性,认识不到二者融合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至于各方面资源投入都较少,根本不足以支撑具体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现如今适应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专业型文学批评写作人员依旧存在巨大的缺口,这使得技术融合的脚步不得不放缓。很多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往往只精通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掌握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十分稀少。此外,互联网广播电视人员的配置存在职责不明等相关情况的存在也为技术融合带来了阻碍。

二、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实施方向

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批评写作的方向的全面研究,主要可以将研究内容总结为进行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全能化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从文学实践出发实现革新两点,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归纳如下:

(一)进行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全能化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

在传统文学创作行业中,批评写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创作,而新媒体则要求写作人员变革自身的写作模式,可以在新的理念要求下全能化写作内容,并摆正文学批评工作责任,从而在实现其价值功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从文学实践出发实现革新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创作者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评论与鉴赏后,也能够帮助读者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理解,直接推动文学社会作用的平稳发展。所以文学批评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学实践的直接反映。因此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文学批评工作,可以对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与评论,给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倾向与思维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并使其在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的同时,引导其进行文学实践时能够对当前的文学风尚与文学价值进行有效提升,从而在满足读者审美艺术需求与阅读需求的同时,推动时代审美思想观念的建立与完善。另外,文学批评作为文学争论中最为直接的讨论模式,两者都是从真实生活得到的理解,在笔者看来,相互促进而又不能从一而论,情感与实践有时统一的有时又要分而处之,文学批评作用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

三、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

结合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批评写作的方向,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推动文学批评写作的有效策略的全面研究,主要可以将探究内容总结为拓展思想、学习技术,丰富知识储备、精确把握方向两点,具体可以将研究内容总结归纳如下:

(一)创新写作观念

文学创作行业领域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发展,需要文学批评写作人员在新媒体背景下,打破传统写作观念对自身发展的桎梏,自主的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以及新气象进行学习,意识到对自身观念进行变革对的重要性,能够自主的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文学批评写作工作中,并创新式的利用不同多媒体形式对文学批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与发展,在保证文学创作行业领域未来稳定长久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文学批评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在促进信息传播速度最大化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写作质量。

(二)提高批评写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文学批评写作人员的支持,但现如今很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要求。对此,广大从业人员必须尽快调整思想,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行业造成的冲击,积极自主的学习相关技术,掌握技术融合的有效方法和形式。同时,文学写作部门的领导必须加强对技术融合重要性的认知,将更多的资源倾斜到这一方面,组织专家人员对网络媒体存在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精准把握技术融合的正确方向。加强技术融合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职员的意识。此外,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主体意识有效创建

文学批评中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主题以及文化价值,为了体现文学批评工作的本质,需要文学批评写作人员意识到情感共鸣是推动创造性批评最直接的要素,因此在进行批评写作时,需要写作人员对自身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构建,通过自身文化积累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情感需求、文学观念以及哲学意识入手,对作品的创作现象以及主体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评论,分析其能否在符合批评主体意识的同时,形成符合大众需求的批评意见。

主体意识是指导文学批评写作人员评论深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合理区分文学批评与鉴赏的主要方式。虽然批评与鉴赏拥有相同的精神层面,都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并给其带来更好的审美享受。文学批评写作人员需要以审美为载体开展写作活动,但需要合理把控自身的审美需求,通过主体意识的建立与完善,对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以理性客观的角度进行阐述,在文学批评内容具有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保证批评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就要求文学批评人员为确保批评写作内容的客观性,排除干扰自身思维意识的扰乱因素,保证主体意识有效创建,从而有效推进当代文学批评在新媒体时代未来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批评写作的新诉求的全面研究,我们在明确当下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写作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开展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批评写作的方向和新媒体时代下推动文学批评写作的有效策略的进一步探索。文学批评写作人员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是改革的重要部分,本文详细探讨了文学批评写作人员自身写作模式的革新的方向和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文学创作行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冬梅.文学欣赏中文学批评的语用功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9-170.

[2]毛潔.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翻译[D].西北大学,2010.

[3]康响英,刘宝岩.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6(7):67-68.

[4]谭晓渝.《王子复仇记》中文学批评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X):81-82.

[5]傅琴芳.文学批评理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困难及应对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172-174.

作者:吴晓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