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统计显示,我国自2002年以来稳步推进QFII制度试点,目前,52家QFII现持有证券资产市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传统”的市场,证券市场政策法制面临一系列挑战。最近“外资围剿股指期货”“外资阴谋说”等引起对QFII制度完善的反思。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1:

《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国际化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国际化的内涵是指国际观念指导建设的课程,由于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际化的课程就将两者的文化进行融合,再通过课堂的方式呈现出来。《证券投资学》是一门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地区的课程,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国内的资本市场,所以在历来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国内的市场为基础,而对于国外的市场的教学内容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下,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国际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际化 证券投资 高等教育

一、课堂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概况

课堂教学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的内涵是指国际观念指导建设的课程,众所周知,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际化的课程就将两者的文化进行融合,再通过课堂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的动态管理,教材的重新编制还是不同语言的教学都侧重于培养链接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深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课程国际化应运而生。课堂教学的国际化适用于国内和国外的学生,其用意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面对多文化和国际化的坏境时可以应对自如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适应生存能力。课堂教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为跨国交流的人才提供一个适应性基础,也是给未能有机会出国游学的学子一个接触国际化教育方式的机会。同时,课堂教学的国际化会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激发起他們的学习热情,也是展现国内优秀教育文化在国际化社会的一个契机。1958年美国政府出台的《国防教育法》中表示要从法律和经济方面支持高等院校的国际化;1966年的《国际教育法》中向高校和有关机构提供资助以及发展国际教育。目前为止,在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基本已经普遍国际化,而且有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课程。在1995年,根据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计划中的一项调查内容显示,澳大利亚已有1000多门课程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如加拿大等的高校在国际化课程的推进上也日趋显著。

二、《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助力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education)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行此类活动的进行。《证券投资学》是研究证券投资运行极其规律和对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学科(邱兆祥,1993)。《证券投资学》是一门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地区的课程,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国内的资本市场,所以在历来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国内的市场为基础,而对于国外的市场的教学内容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下,国际证券投资的研究也越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国际证券投资研究中主要包括了:国际证券市场的概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国际证券投资的方式和方略,以及国际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向海外投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适应新常态下的突出特点。

(二)世界教育国际化的借鉴,高校国际化的内在需求

当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财经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显著,在许多欧美的发达国家的商学院都在课堂教学国际化这方面增加了许多投入。大体来讲,课堂教学的国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教育目标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让高等财经类教育的发展方向趋于国际化,提高学子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较高的高素质人才。其二是教学的内容,国际化的专业设立或者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例如在《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中原本就有国际化证券投资研究这一部分,将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用国际化的教育方式,双语教学的模式,将研究内容进一步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其三是合作教育,例如留学生,交换生,教师的交流互换,合作办学研究等。随着中国加入了WTO,国内的产业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财经类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逐渐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许多的企业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所以对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较高、综合素养优越的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特别是在国际化证券投资这一块,对人才的需求大幅上涨。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财经类方面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

三、推进《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国际化的建议

(一)制定相关政策,调动积极性

近些年来,在高等学府有关国际化教育的进程逐渐推进,但是许多教师对于国际化教育还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回避,这都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国际化的变革。就此现象,对于高等学府来说,教师在课程国际化的参与度需要作为一个重点。相关的政策也需要尽快出台,鼓励教师将国际化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制定国际化课程的清晰目标,对于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给予其条理清晰的课程安排,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到的教学责任和相关要求,将这责任与要求作为教师考核中的一部分,在课程上鼓励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对于国际化教育作大量的宣传,例如在学校的网站、纸质宣传资料、教师会议等等进行宣传。学校的大力支持加上政策的大力推进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国际化助力。

(二)调整规划,配合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关于国际化的发展中,需要将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学校实现国际化的目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配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在短时间内落实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并且能够和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计划与项目相适应,譬如开展双语教学的培训、访问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师生国内外交换以及国际课程开放等等项目,除此之外,外界的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校内的师资培训需要注意向着国际化的目标前进,例如培养教师可以同其他国家的教师一起工作的能力,吸纳一些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在外语能力上严格要求教师等。其次,在课程的协同开发,教学研究项目的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化的课堂改革等方面需要将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与国际化目标联系起来。

(三)认同度增加,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国际化

高等学府的教师大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会配合院系的相关需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学科的变化和学生对于学习要求的改变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多数的教师可以新课程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面对文化的迅速变迁,时代的全新挑战,学校应当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任务与科研上进一步进行整合,大学的国际化课程开展需要有更多的形式需要有更大胆的尝试。但是对于教师的这一特殊群体,学校方面应当持着支持的态度,需要需要增加其认可度和适当鼓励,这种支持与鼓励可以成为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向国际化转变的一个助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和实现国际化的价值。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校报校刊、简讯传递、校长讲话等等方式对于教师的国际化尝试进行鼓励和宣传。除此之外,对于教师参与的国际科研项目的合作活动以及国际性的交流等进行公开表彰,或者进行参与国际化活动教师的成绩进行认可,再者可以支持教师进行个人特色的创新国际化研究和课堂教学。

(四)创造更多机会,协助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研究

当提及有关国际化的发展时,多数大学都有提供学生留学的机会,去接触国际化教学的内容,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应该接触更多的国际化教学课程,特别是从事与国际化相关学科的教师,更需要学校可以提供其参与国际学习和国际间合作的机会。国际化相关的课程需要得到全校教师的通力支持,而大学有义务为其提供优秀的外部条件,创造机会,确定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有机会拓宽视野,确定自己的定位,构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交流体系。首先,提供在校教师工作的场地,用于研究外语课程,国际化内容教学设计,国际化合作体系等等内容的工作条件。其次,为教师提供时间协调,方便其在处理国际化交流和日常的教学任务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允许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有时间去国际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再者,可以签订教师的交换协议,与国外的大学建立起共同合作交流的关系,有更多的互相学习的机会。最后,可以设立起一些海外交流的讲座等等,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学习的机会。

(五)加大经费支持,支持教师课堂国际化教学

为使得教师对于国际化课程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经费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资金的支持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制约着其继续发展。对此,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逐渐建立,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增加资金的支持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作为学校。在教师参与到国际化的研究和国际化课程的活动中去的时候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充足的经费是教师研究项目的最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国际性的教学任务和国际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等都需要学校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遇到的资金问题需要学校提前设立“备用金”的等等作为资金的保障。再者,如果有教师参与到与国外的教师进行文化交流和教学的互相学习的时候,学校应当进行适当补助。譬如在美国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如果有教师需要出国去学习,学校就会提供1500到2500美元不等的生活资金支持,甚至还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而且在教师出国学习的过程中,支持其在某个大学或者同类大学逗留三天以上用以获取足够的文化交流。回国之后,需要教师针對自己的留学进行报告形式的展示,举办学术讲座。最后国际化课程的基金也要被设立起来,鼓励教师多多开展国际化课程研究工作,每开展一门国际化课程都有一定的奖励。

(六)对改革进行评估,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

教师在参与国际化的课程研究中其实有很大程度会受到职务聘任以及晋升的标准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如果教师去国外任职学习就会影响其在学校的晋升,这就给了教师过多的顾虑。如果教师要去国外开展一门国际化的研究课程,肯定不止是简单的授课研究,还要有着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融入。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要进行分类和不同的教学设计,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入到国际化的课程开展中去,这也需要教师同学生进行沟通协调,设立起针对性的教案。就传统的教师聘任和考核而言,如果开展国际化的课程研究,占用了其大量时间和经济,对于教师来说动力就会明显缺失,学校也无法合理安排对于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评估,这大大削弱了教师对于国际化课程的热情。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就要注意对于国际化课程的价值评估,也就是说,将国际化教学的成就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评估中去,将这一价值也作为教师晋升等等的一个重要考量,这将会是对于教师在长期进行国际化研究计划的一个长期的激励措施。对于参与国际化教学研究的教师延长终身教授评聘的年限,对于国外接受教学改革和学习的教师在海外的时间不纳入计算晋升时限等等措施。这样就打消了教师在去国外学习时影响自身的晋升等等问题上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如果可以优先聘任有优秀国际化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教师以及允许年休假用于在海外教学等可以让教师在海外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J].湛江师范学院,2010.

[2]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2009.

[3]邱兆祥.证券投资学概要[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陈习定(1981-),湖南娄底人,温州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作者:陈习定 张芳芳

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2:

我国QFII制度的风险的控制

摘要:统计显示,我国自2002年以来稳步推进QFII制度试点,目前,52家QFII现持有证券资产市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传统”的市场,证券市场政策法制面临一系列挑战。最近“外资围剿股指期货” “外资阴谋说”等引起对QFII制度完善的反思。因此,在引入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切断潜在风险的发生,进而解决存量的不规范问题,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现有该制度表现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发展和完善该制度的意见。

关键词:QFII 风险 对策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说,地球本来是圆的,但全球化把整个世界“铲平”了。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QFII制度的推出,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①。

毋庸置疑,QFII制度的引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促进资本市场开放,增强证券市场资金的供给;优化投资者结构,更加注重价值投资;提升国内证券市场效能;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规范企业行为等,这为国内许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同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2007)中,QFII表现出了明显却又隐蔽的“高抛低吸”特征,并且其“高抛低吸”的过程隐藏在不断出现的“唱空”A股和各种负面传闻之中。而从实际效果来看,QFII在2007年二季度明显增仓、三季度大幅减仓、四季度从已披露年报看亦呈增仓态势。而与QFII增减仓一致的是A股同期行情也出奇地配合,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在QFII的背后实际上存在更大的资金力量在相互配合,显然外资频频利用其影响力谋利并得手②。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指出,QFII是比国内庄家还要厉害的庄家,是互相勾结的庄家③。

我国自证券市场从 1991 年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已来,至今也只有 16 年的历史,因此还是处于非常幼年期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纵观国际上新兴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每个国家对此都很谨慎,大多数在本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成熟后才稳步开放,相对而言,我国在证券市场成立的 11 年后就实行QFII制度,在开放速度方面,不可谓不快,在现行的QFII制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首先,相对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QFII 制度的实施过程而言,我国市场开放偏快(开放进程时间对见如下表)。

其次,QFII 投资者的涌入会将国外的金融风险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带入国内金融市场,加剧金融风险的防范难度,诱发潜在危机。第三,证券市场资金比 FDI 的流动性大很多,证券市场流动性好的特点使得资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进出,有可能导致股票价格的暴涨暴跌,形成游资冲击风险。第四,QFIIS控制境内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他们到所在国直接投资建立一个企业成本更低,形成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掌握控制权的风险。第五,币值波动风险。第六,现行QFII制度的税收制度存在问题,如是否QFII要课征红利税,或资本利得税。另外,QFII是否可以参与股指期货运作还未明确,QFII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QFII只能选择一家托管银行,QFII未必都是长期稳定的价值投资者等都是该制度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面对外资在中国的一些操纵行为却在美国遵纪守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说:“我们需要QFII同时也需要引导QFII的渠道——公平公正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而且严刑峻法的!”④因此在实施QFII时我们应该注意制度的完善化,本文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控制风险:

一、坚持渐进式的发展QFII战略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过大,短期内进一步开放QFII制度,包括开放更多的 QFII 执照及扩大QFII的投资额度,都对我国的外汇政策管理的难度都会加大,为了减低外汇过多及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政府目前除了发行特别国债外,还鼓励扩大QDII及开放港股直通车。因此,若开放更多的QFII及QFII的投资额度,反而招引更多的外汇资金,对我们现行的政策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另外,为将QFII制度的实施对我国金融稳定和外汇管理带来的负面风险降到最低管理层,对 QFII 制度缓慢渐进式的开放,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作法。市场开放程度越大,受国际政经情势的连动性就越大,目前我国股市才刚进入牛市又转熊市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是否有足够能力化解国际危机带来的影响,仍存在很大疑问。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已能开始发挥经济发展晴雨表的角色,经济的增长,实乃我国全体国民努力的成果,证券市场的果实,本就应由我全体国民享有,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缺资金,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法规也还在处于完善期,其中的灰色地带还很多,因此,若快速的开放QFII制度,对我现阶段还在完善的监管体系制度,反而造成潜在的威胁。另外,QFII制度的引进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希望引进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来稳定市场的波动。而根据最新公布数据,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已占总流通市值的60%⑤,同时市场散户也越来越认同机构专业理财,新基金的发行及老基金的再营销,都不断被市场散户所追捧,机构投资者已占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快速引入外国的机构投资者,来稳定市场的波动性,似乎没有必要。

目前外资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正野心勃勃,往往会利用该国政府,来对我国施压,要求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政府应顶住外国的压力,坚持稳定渐进式开放的政策。

二、强化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及约束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外资越来越看重我国内需市场的潜力,同时也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获得是越来越感兴趣,透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获得,长期不但可以相对低价获得公司资产及潜在广大的内需市场,同时可完全控制公司。然而,我国目前法律,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框架,来规范外资有意有计划的获取上市公司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外资可透过合法受让国有股或法人股,或成为战略投资者增持A股,或透过换股并购,或透过QFII资格在二级市场收购,透过这些合法的管道,外资完全可以经过策划,合法的累积股权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同时有些公司是A+H股或在其他海外市场上市但要回归A股上市的,外资可利用增持海外股权的方式,来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目前这种多管道,跨市场的股权获取方式,在现今的法律架构下,仍处灰色地带,没有统一整合的管理法律架构。因此,强化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范及约束,刻不容缓。

三、强化对于QFII 的税收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管理

目前我国QFII方面的税收制度方面规定都没有明确,除了有明确规定交易要缴印花税,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称,QFII委托境内公司在我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取得的差价收入,免征营业税,此外,有关QFII的资本利得是否得课税,是否要缴交红利税等,都没有法律的规定。这不但在QFII期末编制报表时无法准确估算税负之外,对以后QFII要汇回本金及利得也造成困扰,同时给我国税务机关对外资的税收计算,也带来困难。另外,对QFII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完善。而对一般投资大众而言,QFII的投资行为更难获得,除了只能透过季报,且QFII投资要进入该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才会揭露外,难以获得他的投资讯息,也因此社会大众要监督QFII的投资行径,也无渠道可监督。我国台湾地区对 QFII 方面的讯息披露就很全面,每天QFII的进出情形,都可以在交易所网站上查到,除了可加强对QFII投资行为的监管之外,也可更明确作出外资对该地区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

除了对QFII的信息披露制度不足外,我国当前的整体信息披露制度也应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迅速建立完善针对 QFII 投资者的税赋制度;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信息披露体系,加强 QFII 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审查作用;建立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四、培养精通国际金融证券业务人才

证券市场“走出去”和“请进来”都迫切地需要一大批精通国际证券业务的人才,但是我国证券业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特别是缺乏精通国际业务的专门人才,这已成为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速培养国际证券业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外延扩大(人员增加)和内涵提高(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抓紧培养。另外通过引入QFII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引进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营理念、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外国大券商先进的管理技术,使我国的券商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国际证券市场的运作模式,利用国外券商的业务渠道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境内券商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研究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

境外资金是否参加 QFII 制度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避险工具。没有避险工具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样才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风险规避套期保值和增加收益的市场。事实上,没有金融衍生工具,就没有释放风险的渠道,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就会更大。

六、完善监管体制并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

为了保障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改善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局面,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特别是在国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并对市场的正常运行带来新的问题后。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证券监管模式大体分为集中型、自律型、松散型三种类型。一个国家究竟采取哪一种监管体制,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因素:一是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发育状况与自由程度;二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模式;三是国情状况、历史渊源、法系、地缘政治与经济形态等。一国应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选择适宜的监管体制。同时,由于QFII的进入,一国在监管原则、监管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还应注意与国际接轨。对引入QFII的监管涉及我国的法律及对方国家(地区)的法律,引入QFII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的发展,监管本身也急需国际化⑥,因此,应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境外监管机构的合作。

注释:

①《证监会将有意在期货市场中引入QFII》J,证券导报,2007年3月6日A4版

②《关于大盘股上涨是QFII 阴谋的文章评论》中金在线: http://blog.cnfol.com/chuanyanghe/article/609121.html

③《QFII比国内庄家更厉害的庄家》J, 证券导刊,2007年03期

④《外资“围剿”股指期货》,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A12版,2008.2.25

⑤ 李晓寒,《QFII之争:投资乎?投机乎?》J, 中国外汇,2007年Z1期

⑥ 吴志樊,《证券市场与法律》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张宇

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3:

“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与展望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迎难而上的发展过程。从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市場开通,到创业板、科创板相继启动,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以及中国经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应坚持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为主线,以审慎而积极的人民币国际化为推手,形成一个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中国资本市场,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关键词】资本市场 科创板 金融

三十年前,上交所、深交所相继创立并正式营业。从此,中国资本市场告别了单纯的银行信贷融资模式,进入股权市场融资时期,开启了社会投资者股权风险投资的新方式,进入风险社会化管理的时代,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同存的中国金融体系正式启航。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三十而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回顾资本市场的“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产物,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产物,是不断求索构建和优化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中国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产物。事实证明,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在调节社会储蓄、引导资金“脱媒”、形成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在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和激发企业创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在向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对平衡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发展和深化金融价值平台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成为金融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平台。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理性、客观的价值发现机制。经济的发展内生要求金融的发展,资产化定价与交易成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手段。在市场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和经验累积的过程中,2000年以后的IPO先后实行了核准制与询价制,发挥市场上券商的价格发现功能,证监会扮演最后审查的功能。2019年科创板开始实施注册制试点,全面实施IPO注册制的改革正在路上,股票市场IPO制度及价值发现功能将越来越市场化。同时,并购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发现的一个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实施股权全流通改革,有效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近几年中国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已是全球最大的并购市场之一。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中国第一家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2010年4月16日,筹备多年的股指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同时,与期货市场发展几乎同步的期权市场开始运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风险管理和价值发现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丰富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价值发现功能平台的内涵。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社会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和管理平台。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中的风险社会化进程,提高了社会管理金融风险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能力。1997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债券市场的大发展提高了债券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打破刚性兑付,允许高风险产品违约,教育、培养机构和市场投资者要坚决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要寻求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在提高资金流动效率的同时,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2020年证券市场监管机构零容忍打击逃废债,用债券市场纪律教育企业在依靠债券市场扩张经营的同时,必须学会、学好管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做到可持续运营和健康发展。股票市场的大发展提高了股市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股市的波动风险教育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需要树立风险意识,要培养管理风险资产的能力。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成为企业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和示范平台。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的董事为独立董事。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了公司董事会的内部制约平衡机制。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实施全流通。截至2020年11月27日,依据WIND统计,股票市场流动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87.1%。股权全流通便利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转移,形成了市场可以“用脚投票”的公司治理模式。从1992年国家体改委《股份有限公司规定意见》正式对定向募集公司和社会募集公司的内部职工持股作出规定,到1998年中国证监会终止上市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的实施,再到2014年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股票市场积极探索实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代表员工利益参与公司治理,也有利于形成相对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加速推动了上市公司形成内、外部相对平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财富管理的保值增值平台。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居民收入的增长内生要求投资金融产品,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要求资本市场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依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上交所股票市场总市值位列全球第4位。上交所债券现货挂牌数1.7万只,形成了国债、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品种较为齐全的债券产品体系。截至2020年10月,中国资本市场上政府债券融资存量规模接近45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存量超过27万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底,股票市场总市值接近80万亿元,A股流通市值接近60万亿元。近1.7亿户个人投资者直接入市,或者通过超过38万户机构投资者间接入市,管理着自己的股票风险资产,希望能够获取风险资产收益,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投资者管理财富的平台。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信用塑造和管理平台。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换、严厉打击逃废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资本市场是全社会资金融通的平台,属于社会公共关系领域,对资本市场犯罪行为零容忍的强监管是资本市场发现信用、使用信用、保证资本市场良好运作的基础。优质的信用评级公司和征信公司的发展为社会信用的识别和评级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资本市场上建设和完善失信约束机制、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等强化信用的制度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资本市场作为信用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信用治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成为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开放平台。中国资本市场从1992年开始对外实行有限开放,境外投资者可以用美元和港币计价进行B股投资。2002—2003年RQFII、QFII开始亮相,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上述渠道直接投资中国内地的股市和债市。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为上交所与港交所建立了便捷的连接通道,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实现了双向开放。2019年6月“沪伦通”揭开了中国A股市场与伦敦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又前进一步。进入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金融领域多项开放措施将分步具体落实。如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取消外资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的持股比例等。截至2020年10月,外资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超过2.8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的3%左右,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在总市值中的占比也在3%左右。随着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落地实施,中国金融正在按照负面清单走向全面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资本市场是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平台。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目前,国资委体系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大约1000家,约占整个上市公司数量的1/4,市值大约占整个市场市值的30%。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约2500家,资本市场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新舞台。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栉风沐雨到收获自信

从1990到2020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从零起步,到“三十而立”。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建立起了多层次、多产品的现代化的资本市场架构。按照中国渐进式改革稳中求进的思路,正行进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道路上。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成长过程。从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市场开通后的接近20年,到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启动,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中国经济创业和创新大潮的需要;再到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开板,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中国经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20年也是中国期货市场成立30周年。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及目前正在筹备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中国资本市场上不久将拥有5家期货交易所。2019年中国商品期货的成交量约为38.6亿手,排名全球第一。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上市,上交所成为境内第一家跨期现金融产品的交易所,50ETF期权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ETF期权品种。

从没有股票,到上市公司超过4100家,股票总市值约80万亿元。从没有股民,到拥有1.7亿股民。从没有企业债券发行,到企业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存量超过27万亿元。从没有商品期货,到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都有。从没有金融期权,到拥有全球第二大股票期权交易品种。整个资本市场也从无到有培养出一大批市场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包括券商、基金等。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過程,是一个栉风沐雨、迎难而上的发展过程。上证指数经历过疯涨、疯跌,市场投资者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坚守和成长。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股灾”的剧烈冲击,在危及到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体系性安全时,“国家队”进入股票市场,稳定股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也是在波折中成长和发展的三十年。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喜悦和增强自信的过程。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逐步努力匹配上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结构和拥有多品种的金融产品。随着中国金融新一轮的开放,构建开放的资本市场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努力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才拥有更大的自信。
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自信而不自满。中国资本市场要成为吸引国际投资者的高水平国际资本市场,还需要努力克服资本市场存在的不足。第一,过于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结构,虽说可以构建比较稳定的银企融资关系,减少“搭便车”行为,但在依靠外部市场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力上存在不足,容易导致银行体系出现不良资产,也不利于企业优化财务结构。第二,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监管和行政干预边界模糊,以行政干预替代市场监管的行为时有发生。第三,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常有出现,经营不善的各种“奇葩”理由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严肃性。第四,股票市场投资行为短期化,“羊群效应”明显,导致市场投机行为比较严重。第五,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还不够强。中小投资者是股票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获取企业信息、参与公司治理和分享公司利润等方面存在天然不足。第六,整个债市和股市缺乏底层的参照贴现率,导致利率传递机制和渠道不清晰,风险资产的估值也因此缺乏稳固的贴现基础。第七,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整个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交融度尚处于初级水平。

因此,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风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提高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市场流动性,构建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相对平衡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更是居民财富管理的需要。

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积极落实资本市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体现了资本市场法治化、市场化的建设方向,构建以制度规则为依据、信息通畅、高效的监管模式。建制度就是要完善监管法制体系;不干预就是监管立于法制基础之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零容忍就是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依法经营和守规运作。严惩财务作假、信息披露失真等破坏资本市场底层生态结构的恶劣行为;加大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力度。依据WIND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底,三十年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量超过4100家,暂停上市的企业105家。要加大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力度,提高退市比例,净化资本市场的生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风险资产。

通过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强化投资者教育来培养市场理性的投资风格。要鼓励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在一个散户投资者占比超过99%的市场上,投资者教育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和强化投资者教育来逐步形成资本市场理性、稳定的投资风格,减少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强化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股票市场要有活力,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主线。与大股东相比,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信息获得处于劣势,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特别是中国经济处于创新发展周期,需要各类资本市场的支撑。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如果在信息披露、大股东减持约束、上市公司分红机制以及退市机制上不够严格和完善,存在短板,不能做到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那么资本市场上的短期行为就会占据主导,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调整债市品种结构,构建、夯实金融市场无风险利率收益曲线。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底层的无风险利率期限结构曲线,风险利率曲线的形成就缺乏稳固的参照系,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估值也因此缺乏稳固的底层贴现率,市场利率传导机制也不会顺畅。因此,要发展好国债市场,应形成不同期限结构的无风险利率曲线。

审慎而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目前美国股市上“中概股”数量达到260只股票,新加坡、英国也有近100家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国资本市场也应该吸引外国企业来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形成“美概股”等。资本市场彼此相互交融的程度依赖于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提高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其次,要仔細深入研究金融账户自由化的进度。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过艰辛的探索和持久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资本市场还存在不少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中国资本市场肩负着中国金融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为主线,以审慎而积极的人民币国际化为推手,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一个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必然。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作者:王晋斌

上一篇: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社会资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