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经营海外保险市场论文

2022-04-22

摘要:“进博会”为我国经济全面开放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打造了新平台。“进博会”效应进一步显现,“进博会”对带动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紧跟“走进来”企业、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开放和风险监控等成为推进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化经营海外保险市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化经营海外保险市场论文 篇1:

试论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提高,跨境发展有了明显进步,老百姓的财富不断增长,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大型银行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来获得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他们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时,希望为其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国际经营网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也呼之欲出。

【关键词】银行 竞争力 跨境发展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

20世纪初期,英、法、德等国的银行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其经营活动与这些国家在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资本输出密切相关。二次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和亚洲大规模输出资本,美国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不断增加,美元成为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硬通货。美国的商业银行迅速抓住契机,通过实施跨国经营,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国外客户及时提供了便捷的银行服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发展时期,这些跨国公司常常有大量闲置资金,使跨国公司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跨国公司的发展就成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末期,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孟买成了国际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成员,发展离岸金融则成为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另一重要举措。另外,许多商业银行跨国发展是为了阻止其他竞争对手利用跨国经营时机抢夺原先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现状

在经济国际化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跨国银行在全球拥有数十万家分支机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银行服务,这些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地位如日中天;通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这些银行的盈利来源显著增加。截至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有较大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基本局限在中国国内,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综合实力相对不足,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海外从业人员比较少,地域覆盖范围小,海外资产比重低,服务品种单一,基本上服务于海外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以及国内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另外,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的经验、技术以及人才方面更无优势可言。尤其经营效率较低是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致命弱点。

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经营,市场范围和业务空间急剧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发展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浮动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进一步向多元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各种金融创新方式不断涌现,银行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有一定增强。这些变化都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习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模式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中能“走出去”的应当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银行。这些银行有能力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拓展海外业务,最终建成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银行,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商业银行自来就有跨区域扩张的冲动,但是存、贷、汇三大传统业务仍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存贷款的利率差依旧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最能体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单纯地强调存款发展和机构扩张,是不能从根本上确立银行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运用,以技术创新和网络银行为特点的新战略,会对中国商业银行形成有力挑战。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全球银行业第五次并购浪潮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已经不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的主要标准,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客户資源、国际网络、服务功能及品牌形象等因素对于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实现银行国际化经营也就成为现代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中国的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国际化的同时,更应以管理国际化为重点,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在业务拓展上,中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发展国际信托、国际租赁、银团贷款、涉外保险、外汇买卖与国际投资等业务,积极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将银行办成有个性、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流程再造,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

很多跨国大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几乎都能全方位地提供业务,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模式受制于其现有的竞争实力,很难跨境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这与我国政府一直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行政干预太多,就使银行难以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的内部管理结构,就不能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少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动力。经过2005年和2006年集中的股份制改造以后,其内部治理结构有了显著改进,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跨国大银行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海外业务发展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他们可以结合区位扩张和海外分支机构调整,运用兼并或自建方式,尝试经营面向东道国本地客户的当地货币业务,并进军当地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市场。商业银行实施跨国发展一般是从境内业务国际化开始,然后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吸收外国员工加入,再直接经营外国客户在其本国的业务。考虑到从全球来看金融具有区域性、集中性的特点,中国商业银行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应首选国际金融中心,如中国香港、纽约、伦敦等。在这些金融发达,资源丰富的市场,国家应允许他们多设立几家分支机构。因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币交易产品种类将日益繁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中资银行在境外离岸人民币中心共同参与推动,争取掌握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定价权,在其他地区,如新兴市场国家,考虑到其发展的广泛性和市场潜力,各商业银行则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客户需求,在目标市场和进入形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

四、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潜在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在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也会增加经营风险,特别是会增加银行对传统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给金融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目前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下,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电子网络设施又极大地增强了银行跨境经营的灵活性,增加了单个国家对国际银行的监管难度,从而不得不实行多国联合监管。

中国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中的储蓄一直超过投资,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过剩十分明显。从日本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经验显示,本国丰富的资金供应有助于后发国家银行运用低成本渗透策略进军海外市场。低利息大规模战略是日本银行业国际化的最显著特征。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储蓄率平均达到20%以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进入经济循环系统,为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中国经济中的大量储蓄也为中国商业银行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支持。此外,中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在进入21世纪以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进入2005年以后,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更是跃上了1万亿美元的台阶。这些都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支持。

我们看到,为了决胜国际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同的银行往往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不管如何选择,其国际化的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跨境发展的道路很难给出唯一正确的标准。因此,必须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基于自身资源、能力、机遇做清晰的战略思考和选择,走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斌.走适合中资银行特点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金融,2013(05).

[2]林景臻.分阶段推进商业银行全球布局[J].中国金融, 2013(05).

[3]楊爱民.大型银行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 2013(05).

[4]毕毅.人民币国际化助推银行走出去[J].中国金融,2013(05).

[5]田素华.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信贷偏好——兼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刘影)

作者:孙红杰

国际化经营海外保险市场论文 篇2:

“进博会”效应下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启示

摘 要:“进博会”为我国经济全面开放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打造了新平台。“进博会”效应进一步显现,“进博会”对带动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紧跟“走进来”企业、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开放和风险监控等成为推进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进博会;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进博会的举办,是我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宣示,也成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第二届进博会主宾国进口贸易指数为60.97,2018年同期为60.36,同比上升1.01%,这表明中国与主宾国之间的进口贸易活跃度越来越高。中国举办的进博会在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全球贸易,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博会在制度创新与交流、产业开放和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溢出效应日渐明显。金融保险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其在贸易结算、跨境支付及风险保障等环节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功能。进博会为金融保险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将使其基本服务功能得到拓展。

一、“进博会”显现虹吸效应

中国举办的进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好物和贸易主体参与,这是中国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主动扩大进口,为世界各国开辟中国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国际新产品的聚集与展销,带来新型贸易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与交流。进博会对外作为一个开放窗口,为参展国际企业提供了一窥中国创新的无限动能,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对世界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进博会对内依托“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的天然红利,对周边区域带来的协同效应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上海集聚世界目光,进博会通过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入对接和国内区域的联动开放所产生的虹吸效应,是中国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的重要基础。

(一)“进博会”集聚高端资源与高端产品

进博会为各国参展商提供了展示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的机会,“硬科技”产品扎堆,高品质商品云集,全球高品质产品开始瞄准中国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国际龙头企业带来的最尖端、最智能、最环保的产品,一方面在中国寻求巨大商机,另一方面,进博会成为新产品发布与展销为一体的平台,成为全球进口商的集散地,在买全球、卖全球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全球买和全球卖。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持续性的对外开放,不仅是为国内消费者,也为世界提供了更好的产品。

(二)“进博会”拉动金融保险等产业走向前台

进博会是中国与相关国家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融入全球贸易价值链的重要举措。立足国际前沿,丰富进口产品种类,促进进口市场结构多元化,不断扩大的进口额是进博会产生的最直接的效应,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金融、保险、航运等服务的跟进,全面提升与进口贸易相关服务的质效是形成产业间集聚融合和良性互动的重要方式,繁荣和深富活力的贸易对金融、保险、航运、旅游、潮流产品消费有十分大的带动效应,与贸易直接相关的金融保险业开始走向开放的前台,承载着智慧金融服务引领贸易转型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三)“进博会”推动相关制度与国际规则更好的对接

为精准和深入推进与外国客商的对接,做好进口贸易,中国海关在首届进博会期间就与其他监管部门创新制度与流程,并逐步从试点转为常态化运行。上海会展中心海关是上海海关设立的专门保障进博会的机构,在随时响应进博会需求也常态化为上海地区国际展会提供“一揽子”保障和“一站式”服务,49个“6+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促进展品变商品。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企业会拒绝发展的重大机遇,多种专门化的制度创新和便利举措,为展品和客商进出境提供便利,也对上海营商环境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一系列制度由试点走向常态,对标国际更高要求,激发更多创新,“进博会”推动相关制度与国际规则实现了更好的对接。

(四)“进博会”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磁场效应渐显

首届进博会上,有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占参展企业总数30%。第二届进博會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品占全部申报进境展品的三分之一。开放、崛起的中国市场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共同发展”带来的磁场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沿线国家参展进博会,这是深化与中国务实合作的具体体现,对重塑国际贸易格局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 “进博会”效应下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机遇

(一)金融保险业持续开放竞争力不断提升

金融保险业在支持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一年以来,中国不断调快金融开放时间表。2019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是“重头戏”,11条最新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中,有4条涉及保险行业。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进入加速期,中资金融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引入先进经营理念、开发多元化保险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和贸易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机构、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51家代表处;境外保险公司在中国共设立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外资金融保险机构为中国金融业注入新鲜血液,将有效发挥“鲶鱼效应”,促进两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二)金融保险机构提供跨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金融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还不是很高,海外大型金融集团和保险机构都建有全球性的机构网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标准化和本地化服务,中资金融保险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中资金融保险机构提供跨境服务能力不足,难以与国际机构相竞争。进博会举办以来,中资银行、保险业机构国际化动力强劲,中国银行业的全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高,2018年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较10年前增长了4倍多。在经营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资保险业通过自主吸收境外保费以输出我国保险机构品牌和产品的负债端国际化,与通过收购进入海外保险市场以配置资产的投资端国际化进程持续加快。

(三)金融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中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进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踊跃参展,将各国最精华的科技、文化带到展会现场。2019年9月29日,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五场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超过72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达到了480亿美元;中马友谊大桥、亚吉铁路、瓜达尔港等一大批重大的项目落地,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也相继建成,累计投资300多亿美元;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了5个自贸协定,与37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5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与19个国家建立电子商务工作机制,与14个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中国与沿线国家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均离不开金融保险业的支持,进博会以来中国金融保险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服务“一带一路”市场,中资金融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融通和风险保障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三、“进博会”效应下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启示

随着金融混合经营的推进,我国银保业的相互持股和深度合作走向深入,这为中资银行保险业“走出去”做好了重要准备。上海作为我国首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其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开放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打下了先进和优质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博会”不仅标志着中国初步完成了从主要出口国向主要进口国角色的初步转换,也为世界各国商品、资金和服务树立了全球性“风向标”。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上海一直站在中国开放和创新的前沿,上海所形成的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发展至今,上海已聚集了股票、债券、外汇、期货、黄金、保险等全要素金融市场,“进博会”效应对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一)中资金融保险业要跟进实业,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首届“进博会”的交易采购成果颇丰,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164.6亿美元,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成交126.8亿美元,汽车展区成交119.9亿美元,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成交57.6亿美元,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成交43.3亿美元,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成交33.7亿美元,服务贸易展区成交32.4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向成交47.2亿美元。中资保险业走向世界的愿望强烈,但与直接在国外开展业务相比,通过服务本国实业进入其他国家市場更为容易。从发达国家保险进入中国市场的经验来看,也是紧跟实业,随着产品的进入而进入。“进博会”中大量的中国企业进口多种类型的国外产品,中资金融保险机构一方面要针对进口企业的保障需求,及时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进口预付款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业务,对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保险产业跟进实业,以进口附带保险业务,以保险服务国内实业,推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实业在东道国的共同商业存在,切实提升金融保险业国际化服务水平。例如韩国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以支持韩国现代集团和其它在华韩国公司的发展为机会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该公司正是延伸了其母公司为母国客户开展海外风险管理业务,将保险服务依托实业扩展,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二)发挥“进博会”效应,金融保险业以“引进来”带动“走出去”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协同开放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上海在其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正在推进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以实现扩大开展国际保险交易,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国际保险交易、支付清算等相关服务。“进博会”带来的巨大交易,使中资金融保险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外资银行机构有989家,外资保险机构57家,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扎堆,形成了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全球金融保险业所产生的“鲶鱼效应”一方面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资金融保险公司竞争力和活力的提升。

(三)对接“一带一路”,加强金融保险业国际化战略推进

“进博会”打开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为践行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开辟了新通道。首届“进博会”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会,成交金额近580亿美元,而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继续聚焦全球经济发展,坚持开放与合作,与会的参展国数量较首届均大幅增加。“一带一路”建设6年多来成果显著,截止目前,与我国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的国家及国际组织共计196个,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0多个,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超6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约900亿美元。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持续扩大和深化,金融保险业在保障资金融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并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同时也为中资金融保险业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化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走向保险强国带来了有利契机。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特点,创新金融保险产品服务,进一步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开展海外投资保险、围绕对外工程承包的各类责任险,开发资信评估、跨境保险服务,同时设立国际投资基金,加强国际业务合作、构建国别风险咨询服务体系,是中资金融保险业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光荣使命,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发展。

四、中资金融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中资金融保险业要充分利用进博会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走出去”步伐。

(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

金融保险业务的开展需要通过法律或政府文件进行明确,并给予必要的政府政策及相关制度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开放型的世界经济环境当中,金融保险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企业及多种业务,国家布局与指导将是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的重要保障。例如制定涉外保险法和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设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放宽保险行业资金使用限制,赋予保险资金涉猎“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投资领域,为金融保险服务引领方向。如2015年我国已获境外投资资格的49家保险机构对外投资总额达到362.27亿美元,国务院也于2015年允许保险机构设立3000亿元投资基金用于“一带一路”项目的长期投资,这些都为中资金融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金融保险部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沟通,互通各方信息资源,传递和反馈有关政策、重大项目和金融保险需求等信息,相互协调,促进资金、机构、产品、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为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搭建平台,推进中资金融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业务创新

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较落后,保费密度和保险深度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保险产品种类及服务水平不高,这无疑制约了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的进度。我国金融保险业可利用“进博会”和“一带一路”发展跨境业务,加强与国外成熟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增加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境外业务运营经验,扩展中资金融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和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业务创新方面,可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创发展保险电销,如同网上银行的网上保险,并开发手机APP,提升保险业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特点,积极探索各类保障及融资需求,开发跨境保险产品,拓展中资保险机构的对外业务领域和类型,如紧跟实业的企业国际投融资担保业务,以及包含企业和当地居民在内的融资、工程、恐怖事件、意外伤害、流行性疾病等一揽子综合保险服务,满足了企业“走出去”的实际需求并减轻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做到真正的保驾和护航。

(三)深入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

在“进博会”效应和“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以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信保境外业务的开展为基础,鼓励和推进更多有条件的中资金融保险机构设立国外分支机构网点,积极与国外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业务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丰富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开放合作内涵,实现合作共赢。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我国政府就宣布了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及在华业务范围,为中外金融机构业务合作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使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拥有了新空间和新动力,为中资金融保险业进军国际市场储备能量。

(四)增强风险防控,提升监管水平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而“一带一路”沿线又多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能力和发展水平较低,跨境业务的开展仍存在诸多无法预测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多且风险系数较高。在积极推进中资金融保险机构“走出去”的同时,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长期有效地开展金融保险领域的跨境合作及相关服务,研判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关注合作区域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监控体系及提升境外风险防控能力,成为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的“必备功课”。与此同时,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保险监督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双边或多边监管合作机制,并积极开展监管技术合作和技术援助,借鉴国际监管实际与经验,提升我国金融风险监控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为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做好保障。

五、结论

“进博会”为我国实现全方面对外开放、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了新平台,全球贸易进入了自由化发展的新阶段。积极发挥“进博会”效应,以“引进来”带动中资金融保险业“走出去”,是为中国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推进我国金融保险市场成熟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中资金融保险机构可依托国际贸易主体、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和深入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保险跨境服务,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提升中资金融保险业的跨境业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开放发展提供保障服务,推进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泓,杜海涛.第二届进博会主宾国进口贸易指数发布[N].人民日报.2019-11-9.

[2]中国新闻网,进博一年来:释信号开窗口 进博会提速中国金融开放[DB/OL]. 2019-11-04.https:// www.sohu.com/a/351584059_ 123753.

[3]陈文辉.保险助力“一带一路”发展[J].中国金融.2017(5):17-19.

[4]闫帆.两项新举措为跨境保险再注活力[J].国际融资.2019(8):43-45.

[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DB/OL].2017-4 -27.http://bxjg.circ.gov.cn//web/ site0/tab5225/info4066793.htm.

[6]东艳,刘杜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J].人民论坛.2018(11):44-45.

[7]孙祁祥,王国军,郑伟.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议题与政策选择:2012-2020[J].保险研究.2012(2):3-12.

[8]南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创新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9(8):56-59.

作者:刘俊霞 李平女

国际化经营海外保险市场论文 篇3:

浅析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的差异

.香港信奉自由竞争的经济理念,是世界上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香港历来遵循“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和保障、发挥市场自动调节的机能,在各个领域都采取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将最大限度的市场调节与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相结合。其自由市场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實现的。市场机制是香港市场经济的灵魂,包括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三种机制,三者共同作用,调节资源流向,把资源配置到高效率的部门。

香港是亚洲的主要保险中心,近年来吸引了不少的全球顶级保险公司来港开展业务。同时,从2011年开始,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业的贡献率持续升高。以近两年为例。来自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达到101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占期内个人业务新造保单保费(546亿港元)的18.4%。而在去年同期,即2013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为60亿港元,占期内个人业务新造保单保费(457亿港元)的13.1%。反观内地的保险市场,则表现惨淡。

一、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的比较

截至2014年12月31日,香港共有158间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95间经营一般业务,44间经营长期业务,其余19间则经营综合业务。在2013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增加13.7%至2,995亿港元。

(一)、沪港保险市场发育状况比较

以上海保险市场为例,不管是从两个市场的保费收入还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来看,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从保费收入总量来看,上海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还不急香港保险市场的一一半;人均保险两地也存在很大差距;再看保险深度,上海的保险深度多年处于3%—5%的水平,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观香港保险业的深度,已从个位数百分比发展到了2013年的14.1%。

表1沪港保险市场发育状况比较

朱茜月.TIF;%110%110

资料来源:保险业监理处、政府统计处、上海保监局、国家统计局

(二)、成熟度不同

内地地保险业和香港地区存在差距有历史根源。香港保险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成熟的保险市场体系,并具备完善的监管体系。而内地三十年前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后的金融和理财市场才逐步发展起来,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均落后于香港。

1983年香港在《保险公司条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保险体系和监管制度。为了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确保保险公司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保障保险人利益同时维护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2001年香港保险监管当局试行寿险中介人考试发牌制度,对寿险中介人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要求。以上是两个香港保险业的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为香港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法律对许多保险违法行为,均定性为犯罪并规定了包括监禁在内的刑事责任,威慑力更大;香港法律在保险合同以及合同纠纷上也赋予保单持有人更多的选择权。在日常监管中,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奉行灵活自由监管原则,较少管制保险公司的条款费率、产品定价、市场行为,主要抓住公司偿付能力、信息披露、内控治理等环节。

同时,香港是亚太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保险公司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香港的保险业长期都由外资保险公司占有较大份额,许多大规模的英资保险公司都在香港设有分枝机构。多家外资保险公司的进驻,为香港引进世界各地的先进及专业元素,使得香港保险业在公司管理、产品开发、服务素质和赔偿上都具备国际水准。100多家保险公司的长期竞争发展,在迫使香港保险公司拿出更优质的服务、更亲民的价格和更多的保障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让香港保险市场日渐成熟完善。

此外,香港金融业采取的混业经营模式,也促进了香港保险市场的繁荣。保险业与银行业兼容,产寿险兼容,使得香港保险的受众面更广。

(三)、两地养老保障政策不同

从世界各国选择养老保险模式、实现养老保障责任的方式来看,亚洲国家和地区在过去较长时间里,一直坚持和偏好以公积金模式来提供养老保险。亚洲国家普遍存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趋向,政府通过公积金方式积累起数量庞大的养老金资本,然后通过公营机构管理投资来达到控制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目的,从而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支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养老基金制的基本特征表明,任何一种养老金都必须依靠在资本市场中所获得的投资回报来支付退休金。离开了资本市场,养老基金无以生存,而养老基金的发展与成熟又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强化资本市场中的长期性投资,引导促使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和市场结构的现代化等。

(1)强积金政策

《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于2000年12月1日开始正式在香港实行,简称为强积金。香港强积金是由私营部门托管的强制、基金积累制的强制供款计划,作为在政府养老金之外,香港“退休保障三大支付”的第二大支柱,覆盖香港所有雇员。为香港就业人士提供退休保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的强积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成分基金的数量稳步上升。实施强积金制度前,香港34万劳动力中仅有约1/3拥有某种形式的退休保障,而现在约有86%的工作人口已为某种形式的退休保障所覆盖。

强积金计划实质上是一种基本保险DC计划,也被称为是香港的社会保险。以职业为本,强制性供款(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供款即时属于雇员,由商业机构依据信托法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作管理,由积金局监管。经过短短十多年的运作和发展,效果非常明显,由于人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其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强积金的总资产净值已滚存超过2800亿港元。

强基金制度的主要特点来看:

1.覆盖范围广泛:强积金是以雇佣为基础的退休保障制度。除获豁免人士外,凡年满18岁至未满65岁的一般雇员、临时雇员以及自雇人士,均须参加强积金计划。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公布之2014年第3季《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在本港379万就业人口中,雇员及自雇人士的数目分别佔346万及31万,另外约有1万3千人为无酬家庭从业员。在就业人口中,有72%获强积金计划保障,13%受其他退休计划保障,如公务员退休金计划及获强积金豁免的职业退休计划等。12%就业人口并没有法律责任参加任何本地退休计划。他们大部分均为家务雇员及65岁以上或18岁以下的雇员。其余4%的就业人口为应参加强积金计划但尚未参加的人士。

2.“小政府,大社会”:一方面,“强积金是一种强制执行和属私营性质的养老金制度”,运用政府政策的力量强制性推动。另一方面,税收优惠也吸引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除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供款以外,还允许自愿性供款。受强积金制度涵盖的雇员和雇主均须定期向强积金计划作出供款,双方的供款额均为雇员有关入息的5%,如果雇员每月入息低于7100元,则雇员便可免除强制性供款责任。同时,强积金制度规定供款的投资收益及员工领取强积金时均免税。

3.账户资金由专业的商业机构运作:在香港,积金局只是一个监管单位,主要职能是核准监管受托人(即信托人)的事务及活动。强积金的管理和运行均由经香港强积金局核准并颁发执照的专业机构操作。

(2)内地养老保险制度

内地的保险政策虽然与香港强积金政策目的相同,都是为居民的养老进行强制性的征收税款基金。但是内地的基金运作是非透明化的,更不是可以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和方法的。因此只能得到固定的养老金,并不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的进行投资的。

2014中国养老金论坛上吴智珊作了介绍,她强调“由私营部门提供‘养老金第二支柱’的投资管理服务,则具备相对的独立性。私营公司负有受托责任,以计划参与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管理养老金的运作及资产。私营养老金提供商常常向计划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基金选择及更高的投资回报。世界银行的研究比较了私营及公共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私营养老金以非常大的优势胜出。许多公共养老金实现的回报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也低于各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养老金由公共基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市場稳定器的职能,同时也可用于一些公共项目,有利于保证当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范围狭窄,投资回报率低,难以达到退休人员的投资预期的问题,严重时可能因资金被滥用及投资不当导致资产损失。

(四)、产品、服务比较

(1)香港保险产品多元化

保险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实际上相当广泛,包括储蓄存款、股票、债券抵押存款、不动产投资、寿险贷款、基础设施投资、海外投资、与金融机构合作来往等多种投资方式。香港保险资金具有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实现了保险费率高、保险收益率高、保障范围广等优势。香港的保险产品比较多元化——有不同货币、种类的保单,投保人也有很多选择。香港保险通常通过美元或者港币购买和赔付,若投资者本身就持有这些币种,选择香港保险也是打理资金的好办法。

香港保险市场的常见险种包括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危疾保险、意外保险、家居保险、汽车保险、旅游保险和投资相连寿险计划(ILAS)。

比如香港的意外险,香港的意外险不仅仅对意外造成的身故或者伤残提供赔偿,还提供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补贴,更有甚至提供全球紧急支援服务。如果全家一起投保,会有更多的优惠。

拿重疾险来和内地比较,首先在的保费上面香港就比内地便宜了至少30%以上;其次在保障疾病的范围内,除了在病种上面比内地多以外,香港还针对儿童制定了8种非重疾险。此外,香港重疾险中大多附加分红功能,在医疗险中附带重疾给付,在分红险中也可以附加重疾、医疗或意外保障。客户选择一类保险产品,就能获得一揽子的保险保障计划。香港保险制定保障疾病的方向是与时具进的,向国际化发展的。而内地保险产品则存在同质化严重。

再看投连类险,2012年内地投连险平均收益率为2.67%,2013年内地投连险平均收益率3.95%,而香港投连险投资收益率保持在8%~10%的高收益。尽管内地的投资渠道已开放,但预计收益水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跟香港有一定差距。

此外,香港保险业人才济济,保险业从业人员众多。截止2014年九月底,香港保险中介人总数达36706人,其中获授权保险经纪650名、获授权的保险经纪的行政总裁及业务代表9621人、获登记的保险代理人46065人、获登记的保险代理人的负责人及业务代表27085人。人才资源为香港保险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2)香港保险关注客户体验

从理赔条件看,理赔难是大陆普遍现象。无论从理赔的规范程度及快速程度等诸多方面,香港的保险都有很大优势,这与保险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国内的保险仍属于发展的青涩时期,只有几十年历史,很多地方的不成熟,竞争还不足够激烈。

内地保险业务“宽进严出”,只要交钱,很容易就能买保险,但理赔时会出现很多纠纷,而香港保险业“严进宽出”,核保过程相对严格,但只要购买保险成功,后期理赔时基本不会出现问题。此外,每个在香港购买保险的客户都会拥有一个网上服务账户,市民可以通过公司网址,了解自己的账户数据。如果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保险,只需在办理手续时候亲自前往,之后无需到港。

在纠纷处理方面,据介绍,除了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外,还有一个非政府机构的自律机构——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2013年5月起,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把内地居民也纳入服务对象范围,为内地的投保单持有人或其受益人提供有效的免费渠道,协调和排解他们与投诉局会员公司就个人保单引致的索偿纠纷,进一步吸纳内地投保资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香港保险业界对纠纷调解的范围扩大,表达了一种积极态度。

二、内地保险业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制度改革,完善保险产品、简化服务流程

内地保险可以向香港借鉴学习的有很多,尤其是在强积金制度上面可以学习香港的自主透明化的管理,让投资者能够明白自己的资金运用在了那些地方并且可以适当的参与,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可以将其投资方向、配资比例分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所期望的生活品质。其次相应的简化程序肯定对加快投保运作效率有利,促使保险市场有效发展。

(二)、对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相较于香港保险,内地保险更为保守封闭,目前很多内地居民频繁投资于香港保险市场,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香港的保险更能带给他们合适自己的产品。因此在现在这个服务业逐步崛起的时代,提升个性化服务无疑不是一种留住客户的绝招。

(三)、重视理财观念的培养和推广

内地居民的理财观念欠缺,根深蒂固的储蓄最稳健的思想也是造成内地保险、证券、基金等理财市场的欠发展和进度缓慢。反观香港居民从小就开始培养理财的意识,所以真的想让市场发展,还需从观念上改变内地居民对保险的认识。

(四)、积极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培养保险人才

一个完善有效的保险市场肯定是有一个强大的信用制度处理体系的,它会及时有效的收集好每一位客户的信息以及在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客户的财产安全,当然这肯定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管理。同时,内地的保险资金投放范围很狭窄,可选择性也不多。因此要想市场发展多元化,就必须拓宽业务范围,灵活运用资金,使其保险资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运作融入到混业经营当中来。

(五)、与香港市场相互推动,进一步实现两地保险一体化

与其形成恶性的竞争不如两地实现互动,合作才能共赢。近年大陆人士在香港投保保险已经成为趋势,据有关报道每年达数百亿元之巨,从长远的角度看,两地的行业交汇,必将使国内保险业在降低产品价格、扩大保险责任范围、提升客户服务以及在保险理赔等方面带给来百姓更多的实惠。港台以及欧美日等国家发达的传统保险具备明显的便捷和优势,不可否认一直作为中国保险业学习和发展全球化的“指路明灯”,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了些许竞争,内地居民一味的到香港去买保险也是不太妥当的,首先在成本、汇率上面就存在风险,更可能的一种模式就是形成互动的机制,拉动内地保险业朝着发达地区的水准完善起来。(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作者:朱茜月

上一篇:预见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态休闲农业供应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