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工学结合主体的多元性为前提,从工学结合的特征出发,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是:在内容上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在时间上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在实践岗位上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在教学管理上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出当前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实践表明,该方法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实效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数据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

1 高职数据库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商业、产业、医学等诸多领域,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基础,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企业部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中海量商业数据普遍存在,通过培养大量熟练掌握数据库知识的专业人才来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因此,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例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的必修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理论教学60学时左右,实训教学30学时左右:经济管理系所开数据库类课程一般40课时左右:全校公选课18学时左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也重点以实践技能及相关理论作为讲授重点,教学辅助手段也应用较多,根据笔者多年的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这三类学生的授课内容只是做了简单的章节的取舍。没有深入调研各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真正所需的实际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的需要,从而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取更加符合相应学生基础、更加符合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实际所需相应技能的需要的教学内容;

②在教学方法方面,常常套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工作,例如: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就不适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研究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差异,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③在学生学习方面:目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没有突破;

④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目前的考核评价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以笔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平时成绩为主,以课堂作业为辅。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精神。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兴趣激发、考核评价优化的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精选整合,然后力求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期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设计、安排、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课件开发、教法、学法、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改革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行业与企业的需求。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门技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核心技能需求、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及教学时数,以工学结合为依据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改革。

2.1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的特性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认真分析三类不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数据库技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对数据库技能要求较高的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工作岗位,而且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程序设计能力较强,因此应该多讲些解数据库理论知识及数据库设计知识,例如:一、二、三范式、关系图等。除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这类学生还应该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实际开发一个真实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来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数据库产品则选择最新版本的SQL Server或Oracle系统。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与数据库管理相关的工作主要有:使用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协助开发应用管理软件等。因此对这些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降低。例如,数据库原理方面只需作常识性介绍,应用主要偏向于SQL等查询语言的学习、系统设计以及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简单开发等。其数据库产品则选择相对容易的Access或SQL Server系统。对于把《数据库》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想通过《数据库》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数据库,以便以后在工作中对数据存储与处理有个基本概念。因此对这类学生来说我们的数据库教学就不能过多讲解数据库理论与开发或SQL等查询语言了。而应该重点讲解:数据库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数据库,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方式。并通过让学生实际使用并分析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来感受数据的存储方式和数据库的神奇之处,知道数据库是干什么用的。使这部分学生能对数据库应用系统有个大体了解,在以后的工作工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于其所使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选取教学方法

由于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那么不同的类型的学生,以及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不同,就不可能套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工作,例如: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就不适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研究相应学生以后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有关数据库技能的差异,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更为注重于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例如“学生选课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我们可以把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立看成是一个大的任务,这个大的任务又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因此,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的工作中主要是使用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协助开发应用管理软件等。因此不需要其具有完成的开发数据库系统的能力,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笔者认为,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技能导向下的案例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具体来说就是选取一个已经开发好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核心数据库技能来设计一个个的案例来实施教学。例如:对“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工资信息进行统计。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实施教学。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案例,掌握原理和方法。对于把数据库类课作为公选课的学生,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上网实际操作真实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还能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数据库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存储、显示和传输方式。

2.3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方面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还不够,需要大力培养。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起以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为了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分组式教学”法。就是把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来共同完成教师所安排的项目。组内成员可以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攻坚克难,自主解决实际开发过程中所能碰到的所有问题。以培养学习的实际开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还可以选拔来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以进一步锻炼这部分优秀学生的工作能力。

对于把数据库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及其哲学原理仍是最基本的东西,就目前而言仍万变不离其宗。正是由于数据库的哲学思想,可类比的东西非常丰富。因此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例如我们可以把数据库比作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需要接触的图书馆,可把数据的存储、查询方式与图书馆图书的存储、查询方式进行对比,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的考核评价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以笔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平时成绩为主,以课堂作业为辅。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精神。

笔者认为传统的笔试能够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但为了真正调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和培养以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以后的考核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并在教学中加以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把这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觉培养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可以把其在项目组实施的项目的难度作为整个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把各个学生本人在项目组中的作用和表现来作为其个人的考核指标。对真正在项目组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学生在考核评价上要体现出来。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可以采用教师观察和组内同学互评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把数据库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生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谈谈对数据库的认识、使用一个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感受、以及如何把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3 结语

本文对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层次数据库应用人才。教学改革是我国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而言,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改 陈幼芬 李俊

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 篇2:

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探究

摘 要: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工学结合主体的多元性为前提,从工学结合的特征出发,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是:在内容上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在时间上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在实践岗位上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在教学管理上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其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能否具有突破性进展,高职院校能否与企业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师赫尔曼·施奈德。他通过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的研究发现,工程专业的很多实践知识在课堂上无法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工作岗位的锻炼才能学到。于是,他设想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即把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兼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计划,实施后获得成功,并被学校认可。2003年在荷兰召开的世界合作教育理事会上,4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协会理事共同提出并倡导了“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合作办学的理念;它具有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本质特征;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我们可以把工学结合理解为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实施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已经逼迫高职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彻底转变,但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当前内涵建设中牢牢把握发展走向,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封闭办学的思想和单一的办学模式,坚持开放办学,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让高职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向高职。

其次,从理论上看,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一些学者已从理论上阐释了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必然性;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证实了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真实的工作实践。人们的工作技能,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需要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1]。

第三,从实践上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学结合模式正式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地方学校和企业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来看,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高级技能人才是不可能只靠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其有很强的经验性,而经验性的东西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是仅通过学校培养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说,高级技能需要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经验而获得,因此,高级技能是个体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正因如此,工学结合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在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实际实施好工学结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主体的多元性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谁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工学结合的主体及其关系,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全面推进,这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1.从工学结合的目的来看,学生是工学结合的行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来定位,具有重要的目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所有活动都能更好地围绕着学生展开,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艺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其需求和积极性是工学结合能否取得实效的基本动力和前提条件之一。

2.从教育教学责任承担的层面来考察,学校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主体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须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一方面,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争取政府支持并与企业界寻找利益的结合点,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从而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从合作对象来看,企业是工学结合不可缺少的主体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义务引导学校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学校朝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办学。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自觉担负起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增加工学结合岗位,配强配足兼职教师,以此服务和回报社会。

4.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来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有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和学校行为。政府应该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当好向导,加强引导,使之科学规范;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企业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企业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转,并取得实效。

四、工学结合的策略

根据工学结合的特征,要选择相应的策略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

1.在内容上应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

工学结合的内容十分丰富,实施工学结合就要全面、全方位地展开工作。为此,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使学生从自由人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二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目标;三是要引领专业和课程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职教”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四是要加快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五是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系统转化。

2.在时间上应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

根据工学结合的全程性特征,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既可以在一、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或短期等多层次的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

3.在实践岗位的选择上应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

工学结合里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实习和实践的工作范围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范围。为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将这一路径选择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和社会等场所与环境下轮流完成,彻底改变传统办学模式中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两张皮,以及一些模拟实训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4.在教学管理上应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

根据工学结合在教学管理上的特征,笔者认为,“弹性化”应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今后,“弹性”的幅度和范围还将逐渐加大,特别是在课程与学制方面的弹性化更应加大。弹性的课程与学制带来的是多样化,而多样化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2]。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根据工学结合进程中的情况,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

[2]匡瑛,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责任编辑:许 佳〕

作者:黄 斌

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 篇3: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再探

[摘 要]工学整合是指建立工作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工学整合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工学整合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构建的方法是以被誉为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学者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作为基本框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经验,结合作者顶岗实习教学指导的工作实践建立的。本文将从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四个维度、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2.140

1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四个维度

1.1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1.2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是以被誉为美国课程理论之父的学者泰勒(Ralph.Tyler,1902—)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提出的,该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原则:学校应达到何种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如何组织旨在有效教学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效果(评价学习结果)。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作为基本框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经验确定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内容

·工学整合式教学组织方式

·工学整合式教学成果评价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确定教学目标是工学整合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基础,它们共同组成了教与学的结构,并为评价教育计划是否成功提供依据。

1.2.1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

工学整合式教学是指将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工作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进行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教学组织。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工学整合式教学的核心目标,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设计自身学习内容,规范学习行为;

·工作任务的组织与执行;

·知识应用;

·交流与合作;

·获取、处理、应用信息;

·独立性及责任心;

·心理承受力。

1.2.2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内容

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一个相适应的内容载体。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经验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一种课程模式,它为学生进行岗位学习提供了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学习工具。由此,借鉴德国学习领域经验,并根据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修改调整,使调整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内容(见表1)。

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是围绕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制订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计划。使学生掌握工作技术的渠道,完全是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知识,使学与做融为一体,这正是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精髓。

学习中可借鉴的资料包括:教科书、专业词典和其他工具书;企业信息材料和工作安排资料;机器设备、工具的使用说明等。

1.2.3 工学整合式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名称,以企业完整的行动模式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

企业完整的行动模式包括六个步骤(见图2)。

·咨讯:分析教学任务要求、收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各种信息;

·计划:确定完成工作的途径,可以制订几个不同的教学方案;

·决策:在制定的教学方案中确定一个;

·实施:按照计划开展教学;

·检查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

·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1.2.4 工学整合式教学成果评价

评价学习结果是考核教学内容是否达到实际预期的重要一环,评价工作是确定教学与实际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工学整合式教学的评价方法是以企业、学校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学习结果的评定,评价结果的权重比例是:企业占50%,学校占30%,学生占20%(见表2)。

1.3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它可以应用在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校内实训教学阶段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只简单介绍一下职业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应用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流程(见表3和图3、图4)。

1.4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

1.4.1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熟悉实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丰富理论知识(见图5)。

图5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中,关于工作信息的获取、工具的选择、工艺过程的制定、工作步骤的确定、项目任务的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价等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经过多次反复培训、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4.2 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一种方法指导

工学整合式教学,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要领的一套方法,即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入手,通过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基本组成要素学会如何工作。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同企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这几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其达到要求的工作成果。

通过工学整合式教学,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获得相宜的工作方法、善于与其他员工协作,进而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任务,逐步实现从“新手”到“进步的初学者”的过渡;同时为学生今后的转岗或再就业提供长效的学习工具,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前进道路。

1.4.3 为学生岗位学习提供一个系统化的工具,帮助学生实现岗位成才 工学整合式教学为学生岗位学习提供了一种方法指导,即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通过工学整合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1.4.4 为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进行优化塑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进行优化塑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工学整合式教学内容(见图6)是以学生到企业实习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制定课程内容,即围绕工作任务,学习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累积。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2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或者说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一定的教育实践。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进行的探索,即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以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既能够产生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学术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领域自发的建构知识;学习就是知识的建构;知识并不是仅仅由教师和家长传递给学生,而是当学生对教育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反应时不可避免地自己要进行创造”。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契合了建构主义这一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支架的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教师如何搭建支架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工具。3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启示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朝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个道路前进的教育。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与企业生产劳动内容相联系,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德、能、知三个方面内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工学整合式教学既是学校的育人工程,又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程,这是双赢互惠的教育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学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自觉性,为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实践育人”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载体;为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以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载体开展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变革:

·学习过程的变革。改变了以往实习阶段撰写实习报告的机械僵化形式,将实习考核设计为岗位课程的全过程学习,使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的优化塑造目标。

·教学过程的变革。将以往指导实习报告的撰写,改变为全部实习过程的岗位工作认知指导,履行着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使命。

·评价过程的变革。实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由学校教师单一评价,整合为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校与企业联袂育人的教育功能。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还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培训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系统化工具;为企业员工职业成长、建立自己终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实现自身的价值贡献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5.

[2]柳和玲.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23.

[3]柳和玲.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4]柳和玲.顶岗实习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作者:柳和玲 张世吉

上一篇: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我国哲学研究典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