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2022-04-20

所谓发散思维,其实就是创造思维的关键中心,并以它多种形式存在,对实现发展智力、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就初中物理的发散思维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发散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向多向发散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关键和中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1:

发散思维能力在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学科体系内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分析研究中,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索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旨在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对学生严谨科学精神及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有效  分析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和辐射性思维,是指思维从一个单一的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途径探索多种答案,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具体到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将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反过来,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一、构建和谐的发散思维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积极把控和调整活动的各环节,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状态进行有效调节。如在教学重力过程中,精心设计实验步骤,耐心讲好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实验方法、减少误差方法等知识点,才能保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去。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认真总结和记录,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而指导学生学习和设计实验活动有的放矢。

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亲切的眼神、和谐可亲的态度,贴心的话语,无不在心理上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求知欲望,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之中,进而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发散思维氛围。

二、提升学生物理发散思维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物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所学物理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如在教学“惯性”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乘车遇到刹车时的现象,进而发散生成“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以此发散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如何减小或增大惯性、乘车时系安全带的重要性等,将物理知识与安全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对物理知识理解更加容易,加之学生之间将自身感受进行沟通,这样对重力方面知识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

三、发挥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对物理实验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如学生玩溜溜球时受到启发,从而开展有弹力参与做功的物体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活动,并为其设置完整的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铁架台,将溜溜球的一端固顶在对应的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重物上;(2)将这个重物以垂直悬挂到对应的铁架台上,使物理垂落到橡皮筋位置将重物进行下降。这一实验步骤可以有效的了解物体在支架上的状态,并将其对应位置设以支架作为参照物,从而做好物体的下落记录工作;(3)将物体上升到原有位置,再对物体的整个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如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重物的橡皮筋可以以上升的形式反弹,那么重物就很有可能接近起始位置。等到重物下降到对应的位置时,那么橡皮筋就会以一个紧绷的状态与瞬间的速度进行上调。在重物运行过程中,橡皮筋恰巧恢复的反弹上升就会形成对应的机械能守恒。由此看来,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亲历感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加深和简化了对物理知识理解。

四、充分发挥现代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科抽象的抽象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限,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正好能够有效填补物理知识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种新型发散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物理发散思维兴趣;其次,多媒体设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将物理知识通过声音与画面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物理现象表现的更加直观,学生思维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结合思维导图形成对知识系统的扩展。

如在物体相对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简单描述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就存在一定难度,而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为学生构建物体相对运动发散思维氛围,学生就能够有效对该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内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散思维环境,拓宽教学手段。

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填补传统教学模式内所存在的不足,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推广。

五、尊重学生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与基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知识接受能力与兴趣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物理课程学习的思维状态上也存在差别。根据这种情况,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实施因材施教。如学习重力知识是,对学困生设计问题时,应当多设计基础性问题,以阐述重力的特点及定义等为主,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以此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优秀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如提出如何将重力知识与物体运行之间相结合类似问题,以此拓宽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都应该对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高度关注,进而制定出针对有效解决措施,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教学质量。

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巧用矿泉水做物理实验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便利资源作为实践活动的材料。如用废旧矿泉水瓶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取一矿泉水瓶,在其侧壁钻三个上下位置不同的小孔,用橡皮塞塞住,给瓶里充满水,将瓶放在足够高的桌面上,然后把橡皮塞同时拔出,通过实验探究可发现,从不同的孔向外喷水的水平射程不同,从而演示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

还可以演示“惯性现象”、演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些简便的实验让学生增加对物理知识的感知,进而发散了学生就地取材和资源的广泛利用的思维。

七、通过开放性的物理习题,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巩固练习和拓展训练尽可能的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多角度途径的思维方式。如由一個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多个知识点关联的问题,一个问题引发多种思考等。如学习电学之后,要求学生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各种阻力特性及相关电路元件,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仪器电路图。再如学生可以为酒精探测器设计电路图,为油箱内的燃料量测量装置设计电路,为压力传感器设计电路等等。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一个反思、讨论、研究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接受良好的发散思维训练。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多途径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柯璋.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5 (32):141.

[2] 沙文霞.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15 (21):98-99.

[3] 冯楠、王林. 运用演示实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27-28.

[4] 郭丽艳. 初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融入教学方式[J]. 亚太教育,2016(21):66-68.

[5] 安霄. 初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与能动探讨[J]. 学周刊,2013(16):56-57.

[6] 朱明喜. 探究性发散思维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34.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关中学)

作者:马义全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物理发散思维形式与培养分析

所谓发散思维,其实就是创造思维的关键中心,并以它多种形式存在,对实现发展智力、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本文就初中物理的发散思维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发散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向多向发散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关键和中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在物理学的教学改革中,要想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目标,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具体地说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联。

一 发散思维的多种形式

1.横向发散思维。 横向发散思维是指找出某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或借助类似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所形成的思维。

2.题型发散思维。 题型发散思维是指把一种题型变换为其他题型,培养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比较明确、简单的问题的能力,从而便于解决问题。

3.转化发散思维。 转化发散思维是指研究问题时,保持原命题的实质而变换成其他形式的一种发散思维。

4.分解发散思维。 分解发散思维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二个或多个较简单的问题来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的形成,当遇到新的复杂的问题时,就懂得把复杂问题分解。并逐个加以击破,然后综合解决。

5.逆向发散思维。 逆向发散思维是指由目标(结论)到条件(题设)定向思维方法,平时做习题时,可引导学生考虑,要得到题中的结论,可检查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哪些知识与本问题有关,相关的知识又与题设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步步逆推,直到题设为止。

二 如何培养初中物理的发散思维

1.知识能力的迁移。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往往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各个物理知识看作是相互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思路也受到某种固定“模式”的束缚。教师应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变图等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将知识纵横两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形成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全面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够举一反三,才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而并非读死书。

2.思维独特性的培养。 思维的独特性是对思维深度的评价,指思维发散成果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独创思维是以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基础。它不仅要求思维范围大、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特别要求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学生中常有一些思维快。好奇心强的学生。他们一般基础较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敏捷。这些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及解题方法。对此。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们预习教材,指导他们阅读一些参考书籍,参与他们的探索思考,保护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以求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只有有所创见,才能使得学生在解题是勇于从各个角度去破题。

3.克服发散思维的思想障碍。 妨碍初中生发散思维的思维障碍,主要有二:一是学生原有的单一、封闭、刻板的思维方式。初中生的这种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初中生的实践活动范围有限,阅历不多。知识、经验不足,因而容易片面、固定地看问题;另方面还因为学生的学习,都是把本来相互联系、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割裂为一门门的学科、一章一节的内容,安排在一节一节的课来学的,这样,就会不自觉地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单一性、封闭性、片面性。这种思维方式,直接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相对立,只有努力克服它们,发散思维才能发展。

克服的办法是:教育学生认识知识经验及其形成的思维定式的两重性,辩证地对待他们。既要尊重知识、热爱知识,刻苦学习科学的知识、经验,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善于鉴别那些错误的、过时的知识、经验。坚决抛弃之。要准确把握科学知识的实质内容及其适用条件、范围,不能将其绝对化、教条化;在教学中,要细心发现学生思维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加以排除。

三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教学中各种变化训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題思路。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盲目的追求多做题。搞题海战术,而要精选例题,按类型选编适量的习题,并将它们分成广度、深度不同的序列有机联系的训练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在练习中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培养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将问题分成若干类型来掌握。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道题的方法。总结出解一类题的规律来,再把这些规律运用于解一类题中去,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

四 总结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打牢基础。加强知识联系。学会知识的迁移,激发发散动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就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只有使学生学会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形成创新意识,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郭守兰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篇3:

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头脑法,是对思维模式的一种变革。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敢于向老师、向教材质疑。同时,要尽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中能提出新奇的见解,对学生的新见解不能求全责备,要充分寻找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发散思维提高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长期推崇集中思维,使集中思维成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导致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思考问题往往以课本和老师的讲解作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想法、见解与大家不同。有些老师也往往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与自己整齐划一,这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提出新奇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不求全责备,要充分寻找回答中的闪光点,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谈几点看法。

一、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提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于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采用“提问——发散——总结”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时教师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正确,有的片面,甚至错误。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应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最终得出正误之分。这样形成的概念、规律。学生理解快,印象深,记得容易而且牢。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发散——实验——总结”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A.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个物理实验。如:现有刻度尺、天平和砝码、量简、装在烧杯中的水、杠杆、细线、簿塑袋,请测出正方体金属块的密度。

B.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再让学生自行增加某些辅助器材,完成物理实验。例如: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只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够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便能培养好学生的发散思维。

C.规定测量的问题,自主选择仪器,完成实验。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如:请选定实验器材,测定物质的密度。在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中,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其中物体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弹簧秤间接测量;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用量筒测量,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了四种。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多方法,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初中物理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本和自行设计的一些典型例题,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将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A.创设开放性问题活跃思维。

如:一质量为5kg,体积是4立方分米的铝球,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从质量、体积、密度的角度来分析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教学中像这类题型不少,思路不同,方法也各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题,不仅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解题能力,更能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

B.拓宽知识,扩展思维。

如:在《功》一章教学中:某人用力提着一重力为500N的重物竖直上升5m,他所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功的概念,便可得出以下新题:某人用力提着一重力为400N的重物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1m(竖直匀速上移1m;先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1m,再竖直匀速上移1m),他所做的功是多少?这样的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思维。

C.引导联想,培养学生开阔自己的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证实已知的结论;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

四、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外科技活动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但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但我们在强调创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时候,却绝不能放弃对学生集中思维的培养。应将二者统一使其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房村中心中学)

作者:赵继严

上一篇:以房养老市场需求论文下一篇:船舶厨房灰水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