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2024-04-14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共14篇)

篇1: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数学论文《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 ,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 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篇3: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 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 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 自由思考, 任意想象, 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 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 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 “发散点”, 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1 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 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 “平均数”这一概念, 在简单应用题中称它为每份数; 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 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 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 等分除法; 包含除法;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这个数。其中, 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 求每份数; 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 求份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是已知两个数, 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这个数, 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 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 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2 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 “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根据问题, 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 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 “路程 ÷ 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 要修2400 米长的路, 已经修了5 天, 平均每天修160米, 余下的要8 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 可让学生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 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3 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 根据所给条件, 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 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 “六 ( 1) 班现有学生48 人, 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 3, 六 ( 1) 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 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 + 3 = 8 48 × ── = 30 ( 人) …男生48 × ── = 18 ( 人) …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 + 3 = 8 48 ÷ 8 = 6 6 × 5 = 30 ( 人) …男生6 × 3 = 18 ( 人) …女生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48 ÷ ( 1 + ──) = 30 ( 人) …男生30 × ── = 18 ( 人) …女生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 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 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些数学应用题。

如: 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 元, 甲取出存款的80% , 乙取出存款的75% , 这时, 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 元, 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 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 , 则两人共取了320 ×80% = 256 ( 元) , 比实际多取了256 - ( 320 - 70) = 6 ( 元) , 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款的80% - 75% = 5% , 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 元, 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 ÷ 5 % = 120 (元) , 甲原有存款数为320 - 120 = 200 ( 元) 。

篇4:再谈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80-01

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超越一般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教学,是探索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渗透在各种学科中。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設计和充分应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本人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谈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思维的流畅性主要是指思维发散的量,这个量的多少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知识越丰富,观察、分析、归纳、联想和类比的领域也就越宽广。

例: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3600米

【解法1】(3600-3600×13)÷(3600×13÷4)

【解法2】 3600×(1-13)÷(3600×13÷4)

【解法3】3600÷(3600×13÷4)-4

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法4】(1-13)÷(13÷4)

【解法5】 1÷(13÷4)-4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法6】 4÷(1-13)

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需求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解题途径去寻找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二 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人们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也就是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住一般性的概念、法则和方法,灵活地用来解决具体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大力提倡一题多变。

例: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变化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变化2】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变化3】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变化4】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变化5】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例:一堆化肥重1200吨,用去了35%,用去多少吨?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变化1】一堆化肥重1200吨,用去了35%,还剩多少吨?

【变化2】一堆化肥用去420吨,用去了35%,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3】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还剩780吨,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4】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180吨,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5】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300吨,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0吨,还剩780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通过这种应用题一题多变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篇5: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教学目的】

1.学生在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重要原因,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思维进行专项训练。

2.本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构成了广度内容,聚合性思维构成了深度内容,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2.学习逆向思维法选材。3.了解几种创新文体。【教学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文素材多维构思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通过课外作业使之熟练运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小组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讨论、质疑和探究;同时,各组在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进行思维互动,形成丰富、准确、创新和生动的作文思路;优秀思路公开“发表”,使全体同学能有所顿悟。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近几次作文发现,多数学生作文不是思路混乱,就是口水话连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空话满纸;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故作深沉等等,老师总结同学们写作时最大的困难是“无话可说”和“不知怎么说”,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作文素材”和“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专门研究选材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拓宽选材思路。

二、作文素材再认识,发现规律

其实,同学们作文首先犯的错误是选材太大,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为什么“无从下手”?因为,天太大了。比如,上次半命题作文: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有很多学生按命题人的提示选材过大,直接写“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走近学校”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所以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又是中学生作文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那么作文自然是低分了。此类文章可从小处入手,用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请同学们试着拟题。(先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

老师举例,结合学生举例归纳: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走近张老师”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也就是说作文材料来自生活,同学们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哪里?(家庭、学校、社会、书本),这样取材可以设立这样一个公式:(板书)取材话题:

①社会(人际、竞争、合作、企业、市场„„)②家庭(父母关系、亲戚、邻里„„)③学校(班级、同学、师生、宿舍„„)

④书本(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影视作品„„)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公式再次补题(学生自由发言)

三、实践训练

这个公式可用于大部分的话题,自然起到化大为小的作用,有这样一篇材料:某建筑工地上有这样一条横幅:“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请以“质量第一”为话题作文。按上述方法先确定话题的关键词语“质量”,再进行分析: 选材:质量

社会:企业竞争→商场的故事(商场的兴衰、诚信经营)人的质量→骗子和诚实人的故事 家庭:家长、亲戚的为人修养„„

学校:教学质量、作业质量、学校设施质量、朋友的情谊„„

四、逆向思维法

这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它就是与上面既成的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其中主要包括反常规思维方法)。如:①“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与“假如狐狸吃到了葡萄仍然说葡萄是酸的”。“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近墨者未必黑”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来抵制环境的影响,因此,这种见解是站得住脚的。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是,假如狐狸吃到了却仍然说葡萄是酸的(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甜),这正好说明了有些人贪欲无限,怎么会认为自己已经吃到甜葡萄呢?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逆向假设,就可以讽刺那种无止境的贪欲。同时,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却又担心别人来分享既得利益,他怎么会说自己已经吃到了甜葡萄呢?于是便在吃到了甜葡萄后说“葡萄是酸的”,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这种分析及见解便有了新意。

请同学们再以“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为题就刚才自己选材用“逆向思维法”再次选材,如“走近某某老师”,同学们都想到的是老师的优秀,那么可不可以写一位老师的不负责任、不文明呢?以“社会”为角度选材,多数人想到的是名人,那么我选择街头的一个小乞丐、一个修鞋的大爷、学校的门房大叔„„了解他们的辛苦与幸福,不就有新意了吗?

五、文体的创新

上面已提到文章材料的出彩,是学生追求作文新颖的较佳方案,当明确的立意定下来后,便思考以何种形式表现为佳,除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老三篇,还有多种文体,引导将学生发言归纳:(板书)

1.①一般记叙文;②一般议论文;③一把说明文。

2.①抒情散文;②叙事散文;③并列式议论文;④人物传记;⑤通讯报道;⑥人物访谈节目。

3.①历史故事新编;②独幕戏剧;③寓言故事;④小小说;⑤科幻故事等。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总结的结构公式里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作时更顺手。在实际作文中,需要我们平日的精心分类积累与积极训练,从自己把握的材料中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立意、选材、文体,平时训练或考试时,打开思路,养成习惯,不死守老三篇。这样就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高水平作文。

七、作文布置

篇6: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

韩雪梅 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写作能力既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更是一种借助于文学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训练思维的共同一体,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善于联想,面对眼前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有答题的顺序方式或现成材料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

议题就使学生在独立作文之前,对作文题目或作文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法被当代创造工程的奠基人奥斯本誉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极大创造力的集体思想方法”。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有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项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议题可以是讨论一个或一组题目,也可以是先就一个大的体裁、大的范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后归纳成几条或几个题目让学生写或由学生根据所议论的问题自由命题作文。在议题时,须注意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即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既要横向全面地看问题,又要纵向发展的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多角度地得到发散。一次作文训练时,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牛》。学生从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脚踏实地,发散出一种老黄牛精神;从牛辛勤劳作而默默无闻的属性,联系到鲁迅以牛自喻,郭沫若以牛尾巴自喻,发散出一种谦虚求实精神;从牛有股子犟劲,发散出一种可贵的牛劲;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发散出一种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征,发散出一种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从牛生前拉套,死后捐躯——牛肉、牛毛、牛皮、牛黄、牛粪都有用,发散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同一头牛,学生见仁见智,同中求异,常写常新,这不能不说是发散求异思维的丰收。再比如,我让学生写《大森林的联想》,要求同学们要想得细、具体,从形、神等多方面进行联想,不能想到一点就停止,要尽量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同学们从大森林的壮丽、丰富资源,想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从树木的成长,想到人才的成长;从森林、树木,想到集体与个人;从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想到明天的后果: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从昨天茂密的森林想到今天的资源危困;从泉水叮咚,想到郭小川的《祝酒歌》……同学们把种种联想,点连点,面连面,写成了一篇篇闪烁着创造思维的文章。这些来自学生思维的作文训练,生动活泼,远比“一言堂”式的单一命题要丰富的多,实际的多。

二、互相评改,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于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固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相互评改,指的是作文之后,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评改作文。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毫无纰漏。通过互改可以锻炼学生的评改能力,让他们的字词句篇、语言修辞等各方面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从另一个不同于作文的角度得到扩充。在相互评改作文时,可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帮助他们发展新观念,使文章能写出新意来。

1、变换角度立意的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是在评改时,让学生“反其意而行之”,从不同于原文的角 度去考虑问题,去评改作文。也可以是出一个作文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立意。如《评“一目十行”》,从阅读速度着眼 “一行十目”难免有少慢差之嫌,尤其是以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密集的观点出发,可写一文扬“一目十行”而抑“一行十目”。但若从阅读的质量着眼,反对读书时的草率仓猝,又可以写一文扬“一行十目”而抑“一目十行”。如有位同学考试时,擅自涂改分数,把低分改为高分。以这一题材作文时,大多数同学从“为人要诚实”、“反对弄虚作假”这一角度立意构思。这样写,没有错。但大多数同学都把作文改写成大批判稿,只把矛头指向当事者个人。显然,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若对追求高分的本质缺乏剖析,将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于是,我引导学生从造成追求高分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等种种客观因素着眼,从“砸碎分数束缚”的角度立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沿着纵深方向发散,形成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变通思想,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文章的立意也就把高了。

2、选材的变通训练

有些作文立意上变通性较少。如歌颂父母亲友之爱的作文。对这类作文 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材上的变通训练。如写“我的母亲”。通常写作的材料不外是母亲灯下缝补、母亲终日操劳、母亲的体贴关怀等。于是,变换一下角度,让学生从“打是爱,宠是害”的观点出发进行选材方面的变通。有位同学写了母亲为了纠正自己懒散,疲塌的作风而作的种种努力,包括呵责,甚至打骂。同时写了母亲在暑假期间,如何“铁石心肠”地把自己送到又晒、又脏、又累的打石场去抡锤打石,汗水淋淋涤荡了一个月的“苦力”。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容不得半点懒散、疲塌。此时,“我才真正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也理解了母亲的心。”文中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深沉严厉而又理智的母爱。由于选材新,文章也就迸发出了新意。

3、表现手法的变通训练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作文都需讲究手法的变通,尤其是对那些立意无法拔高、材料又有所限制的作文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表现手法方面的变通训练。如《我的故乡》这类具有说明性质的作文,学生写来往往容易流于平淡直铺。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南面是小兴安岭,北面是黑龙江……”这样写文字呆板、文采不足。经启发、引导,学生改为:“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它南枕着巍峨的小兴安岭,北邻着黑龙江,龙江水日夜奔流,象海防战士一样巡逻在中俄的边境线上…….。这样一改,有比喻句、有拟人句,语言生动活泼,有了新意。

三、用反馈法,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它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

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独特见解的形成需经过充实、完善的过程,应设置一定的环境使它们对所提出的新观念进行反馈并加以评价、修改和完善。而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是思维进行反馈,使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以形成独特性的好形式。如在“针对意见时发表议论”的议论性作文中,有位学生第一篇作文这样写道:“晓宇看见其他同学的椅子坏了,坐得不舒服,就把自己的椅子换给他。这是件小事,但做了这件事,就说明他不损人利己、思想品质好。”这段话针对事实发议论,就是论理,较具体切实,但不很准确,有事例小帽子大之嫌。经过师生共同评议之后,它接受了新的信息,思想认识水平、分析能力提高了。于是,它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评价、修改。第二篇作文他改成这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好椅子让给别人,自己坐差的,这是件很小的好事,做一件好事虽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坚持做好事,就能“积善成德”。如果不防微杜渐,就会走向反面。第二篇作文能用发展的眼光,纵向的看问题,说理清晰、立意也高,可见经过反馈后的一题多做,能使智力锤炼得精细、深刻。思维的独特性也得到发展。

篇7: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问1: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思考后再读出:“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这就是联想与想象后带来的奇妙力量。

二、什么是联想与想像呢?

1、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同学们:(在黑板上划一条波浪线)“ ~~~~~~”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问: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具象——大海的波涛、绳子、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麦浪起伏„„

老师简评::刚才大家发挥了想象,想到了很多形似的具体物象,大家想一想,我们还可不可以想象出一些抽象的内容? 学生答:商品价值规律 成绩起伏不定

似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

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弯路

在曲折前进的人生中,波峰象征成功,波谷象征失败,我们应该胜不骄,败不馁。

„„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篇8: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护士, 及2006~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实习护士均已完成学校理论学习。共入组63例, 男28例、女35例, 平均年龄 (21.56±2.72) 岁。入组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培训方法

1.2.1. 1 发散性思维训练

以吉尔福特模型为指导, 通过思维导图、形象拓展、直觉延伸、比较质疑等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每周组织2次, 为期3个月。

1.2.1. 2 开设发散性思维讲座

根据临床实习情况, 在完成护理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 每周组织一次发散性思维的讲座, 为期3个月。由专职教师介绍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知识及训练必备的思维方法, 以新颖的内容激发护士的求知欲。

1.2.1. 3 案例剖析

以《临床护理观察学基础》教材为基本大纲, 组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进行授课, 特别对书中列举的典型个案进行剖析, 联系临床实践中的病例, 分析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成功与失败的事例, 引发护士的发散性思维, 引导护士提出观察要点、认识和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措施、总结经验和教训。

1.2.2 工具

对培训者进行: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发散思维测验及量表评定。于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 对入组者分别进行创造思维测验、发散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和案例分析考核, 测验评定由1名取得心理测验资格的主治医师进行。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 样本均数的比较经检验, 样本率的比较经χ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创造思维测验、发散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评分比较

见表1。

培训后与培训前比较, *P<0.05

表1显示, 培训后创造个性测验的独立性、好奇、冒险、表达和敏感与培训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培训后创造性思维测验的流畅性、独特性、标题抽象性与培训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培训后发散性思维测验的各因子与培训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培训前后案例分析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培训后护士的临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能力题考试平均成绩与培训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培训后与培训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学正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护理教育的要求, 能有效地培养护士创造性思维意识、技能与技巧, 为今后独立处理临床护理问题打好基础。

本研究表明, 经过培训, 护士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个性测验评分高于培训前, 说明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护士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 因此, 护士在接受了发散思维训练之后, 首先发展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继而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测试成绩。经过培训, 护士案例分析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 说明思维训练不仅使护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而且也很可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力求获得新颖独特的答案或找到更具创新性的解决途径, 在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和标题抽象性方面有较大提高, 这与本研究的测试结果一致。

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训练, 对提高精神科护士创造力有积极作用。能培养护士在护理观察中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有利于提高护士运用知识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护士在临床实践中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发散性思维训练在精神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63名精神科护士和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培训。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 分别进行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和案例分析考核。结果:培训前后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培训前后护士案例分析质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精神科护士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训练,精神科护理培训,创造力

参考文献

[1]Twibell R, Ryan M, Hermiz M.Faculty per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student clinic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5, 44 (2) :71-79.

[2]Mc Comack B.Opening doors of perception.Creativity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practice[J].Br J Perioper Nurs, 2004, 14 (10) :439-441.

[3]Guilford J P.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56, (52) :267-293.

[4]吉尔福特J P (美) .创造性才能, 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 沈剑平, 唐晓杰,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33-135.

[5]Kern CS, Bush KL, McCleish JM.Mind-mapped care plans:Integra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 ltool as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care plan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6, 45 (4) :112-119.

篇9: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一、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我们每天的英语学习离不开想象与创新。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发散性思维要随着学生知识层次和语言的积累而提高。

二、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中,我们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课前备课,除了做到常规备课外,还要确定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聚,尤其要充分设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向。良好的课堂气氛、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把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巩固已学知识,发展与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取得成功,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 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1. 归类联想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同一类别的词,归纳成表,可加深记忆。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扩展同学的思路。如讲到天气,我们就会想到四季、月份等。讲到chinese Animal Years联想起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goat, monkey, rooster, dog, pig, 名称;由head联想起shoulders knees toes thce, evcs, nose, ears, mouth, tooth, neck, chest, back, ann, hand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由traffic联想到car, bus, train, ship, plane, undrground, light rail等各种交通工具。

2. 类比联想法

由于客观事物在本质或现象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比较同形同音而意义不同的词。如right(右方)与right(正确的), light(光)与light(轻的)。比较音同而词形词义均不相同的词。如weather(天气)与whether。 (是否), deer(鹿)与dear(亲爱的), where(哪里)与wear(穿), meat(肉)与meet(遇见)。

3. 接近联想法

准确记住英语单词,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难的事。我就利用英语中对一词多义、同根词、反义同、近义词、形近词找准不同的发散点,学生能理解记准单词。如,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successor-SUCC-eed in doing sth. 这时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He was successful the exam. 用介词填空)”我引导学生想He succeeded in the exam. 学生就会知道He was successful后还是加in sth。 希望他们以后不要拘泥于一词一意,不能孤立地掌握词性和词义,而要结合短语、句型灵活地加以分析,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

4. “顺口溜”法

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单同、语音、语法规则,收到复习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如巧记序数词顺序口溜: 1 2 3各有异, 8少t,9少e, ve, f两兄弟(five, fifth, tweIve, twelflh), 以y结尾改ie(twenty, twentieth); 巧记oo发短音的单词“好脚站在木头上,遇到老k发短音”(good, foot, stood, wood, book, cook ...)。

5. 循环复习法

学生每天背单词短时间记忆得快遗忘得也快。每天五句汉译英让学生熟悉词组加深和巩固句型,所以在教句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示相同的汉语意思。一句多译,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所以利用情景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发散性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作用很大,它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多加思考,多加创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思考,以达到各单元学习的目的。

篇10: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盘县板桥镇赵官中学

李文学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因缺少写作素材而无从下手,其实,这种情况,与写作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有很大关系。本学期,我主要是从写作前的热身活动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动中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乐于写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怎样做到这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

教师在给学生做热身活动时,可以创建两个平台,即:倒置性平台和标准性平台,让学生在两个平台上互动,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差生也能够享受集体的智慧酿造的成果,在平台互动中能够学到很多连自己也无法预料的东西。下面,我以“挫折”为话题,介绍平台互动方式的运用。

一,倒置性平台运用。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活动主题:挫折。由这句话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写在小卡上,词语、短语、句子表达都可以,用手势表达所写内容个数。此步骤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如失败、困难、危险、打击、艰难险阻、崎岖、曲折、相关故事、俗语、名言、警句等,学生能够写出很多相关内容,为后面写句子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4人小组交换学习卡,浏览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卡,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语言表达,教师用蜘蛛图表示每组学生发言的重要内容,重复的

内容不写。

二、标准性平台的运用。学生以“挫折”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比如:如何面对挫折等,再写有关“挫折”的内容,用句子表达,1~5句,6人小组讨论交流本组成员所写内容,筛选1~2条重要、经典的内容写在大卡条上,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教师点评。由于有了第一步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一些经典的可以作为文章主旨的句子,好词佳句俯拾即是。例如: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者,只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努力,只表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忏悔,只表明你需要吸取教训;失败并 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只表明你得到了经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成功,只表明你 还需要一些时间;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被打倒,只表明你需要微笑面对;成功 的曙光 在成千上万次挫折后;挫折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历练;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敢的心;勇敢地面对挫折,优雅 地迎接成功;挫折不是失败,它是为成功铺设的一条道路;失败是成功的奠基,挫折是成功的阶梯;成功 的秘诀在于永不放弃;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破茧而出的喜悦;我们不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的摧残,我们要做蓝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勇往直前,绝不放弃;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

三、片段作文练习。以“挫折”为话题,自选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然后进行小作文评比,让前面两个平台活动的成果继

续发酵升温,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个性表达,又做到资源共享。限定时间,写作结束后,随机分组,每组8人,组内快速浏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的片段作文在班上朗诵,学生点评,教师挑选精彩片段作文进行点评并给予鼓励。

篇11: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学过这个单元,你对散文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做做下面三段阅读题,试试你的掌握情况,对你的思维训练一定有好外啦!

(一)雨的随想 汪国真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睛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睛的时候,雨也是睛;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不过,不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飘泼成一种灾难。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1、文中的“雨”大致有几种含义?(3分)

2、如何理解第一段的内容?(4分)

3、“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这句话你如何解读?(3)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1)、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2)、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

5、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一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飘泼”各更换一个更平易的二字词语。(2分)————、————、————、————

6、解释第二段中标点的“独”在句中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的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独”的意思相同。

7、《雨的随想》是否也能触动你的一些随想?何不“诗兴”大发,写下你的“心迹”(感想)?50字左右

(二)、枯枝与鲜花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2分)答:(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字)(2分)答:

2、在第三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4分)答:

3、阅读第4、5、6段,填写下面的空白。(4分)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和——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荼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三)花之歌 纪伯伦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1)我是星辰,从苍穹落在绿茵中。(2)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3)清晨,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4)

1、如何理解画线句12?—————————————— 答:

2、由画线句3可以看出花是人类——和——感情的寄托。

3、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答:

4、画线句4有何作用? 答;

5、试从内容上评价《花之歌》。

答案:

(一)1、(1)本义,指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2)是指一种心境,并且多指心有波澜,心绪不好。如“心晴”、“心雨”(3)还指一种意象,如“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中的后半部分的有诗如雨,这“雨”即是一种意象

2、内心世界的“睛”、“雨”与外面世界的“睛”“雨”有时不完全一致,我们感觉外部世界时,是用心在感受,“景因情生”,因此,心的“睛”“雨”很关键。

3、小巷里,细雨中,一对恋人,淡蓝色的小伞,米黄色的风衣,这意境多美呀,犹如一幅图画。

4、排比拟人作用略

5、酝酿(弥散、漫延、升华等)营造(制造、渲染、酝酿等)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

6、“独”在句中的意思:只是、单是。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与老翁别“,”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1、落叶时节繁花满枝。2枯枝与牵牛花复活。

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树头顶,结果它们都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3、拟人对比相互依存、互相帮助

4、人生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从原文出发,合理即可)

(三)1、(1)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2)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2、纯洁神圣

3、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4、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

篇12: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培养发散思维要加强基础

篇13: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一 发散性思维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 由一个新词联想该词的各种形式及反义词或近义词, 可起到很好的归纳和复习作用。如在教学单词“safely”时, 引导学生联想到它的形容词“safe”及其反义词“dangerous”, 它的名词“safety”及其反义词“danger”, 以及它的动词形式“save”等, 通过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既避免了课堂上枯燥呆板的局面,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 由一个单词联想到有多个词或短语, 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这些单词或短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有的只是语气强弱不同而已。如“very”, “quite”和“rather”, 可用“a very good student, quite a good student, rather a good student”或“a rather good student”等来表达“一个很好的学生”的意思。

第四, 由一个单词联想到几个虽有相同含义但在用法上有本质区别的单词。如“look”, “look at”, “see”, “watch”和“read”, 这五个词虽然均可译成中文“看”, 但它们在实际使用上差别很大:“look”强调看的过程, 后面不接宾语, 常独立使用, 意为“看”;“look at”强调看的过程, 后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意为“看”;“see”强调看的结果, 意思是“看见”;“watch”表示特别留意或感兴趣地看运动着的东西, 意思是“观看, 注视”;“read”指看书, 意为“读”。

第五, 由一个单词联想到相似而词义不同的单词。如“sometime” (某时) , “sometimes” (有时) , “some time” (一些时间) , “some times” (几次) 。

此外, 在复习构词法时, 也可以利用前缀或后缀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记忆单词。如以后缀“-ful”、前缀“dis-”、前缀“un-”衍生出来的缀合词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发散思维,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单词, 教会学生巧记单词。

二 发散性思维在句型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 一句多说。在教授一些重点句时, 可引导学生换成多种说法来表达同一意思。如在教学“Can I help you?”时, 也可引导学生换成以下不同的方式来表达:“May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Can I serve you in any way?”

第二, 一句多译 (一句多词应用) 。进行句子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 启发学生用异形同义的词进行同义句转换。如“他花18块钱买了这本书。”可以有以下译法:“He spent eighteen yuan on the book.”=“He paid eighteen yuan for the book.”=“The book cost him eighteen yuan.”=“He spent eighteen yuan (in) buying the book.”

第三, 句式转换。在教授句子时,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或引导他们进行不同句式的转换, 如肯定句和疑问句的转换, 简单句和复合句的区别及转换, 以及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如“hink”“suppose”等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用法等。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句型来表达建议、请求、倍数、意愿、比较、原因、目的、让步、时间、方式等意思, 可以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地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等, 把语言学活。

三 发散性思维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 通过课文的标题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可在刚进入新课文的教学时, 就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来启发学生围绕标题和图片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课文的标题就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围绕标题进行想象的过程, 也就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细心学习的过程, 如在讲授“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 先让学生“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再“What do you guess the passage is about?”然后, 从festivals一词散发, 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 再引入讨论西方的节日, 最后引入当地的节日,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和调动。

第二, 在课文语篇教学中, 可抓住语篇中的“扩点”进行发散、扩展和必要的延伸, 如在教学Loving our planet时, 提出以下两个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探求思考:一是“What can we learn from text?”二是“Why is it wrong to cut down trees?”学生就会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可散发到:“We must plant more trees to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Protecting the forests is protecting ourselevs.”“Planting more trees can stop the soil from washing away by the rains.”“We have only one earth.”等。此外, 还可通过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大意、复述、设问、续篇复述等, 使学生根据原有知识, 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 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发散思维,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课文教学就不会是简单、枯燥、机械的内容讲解和语言分析, 而是把课文当做语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材料, 课文的教学也会显得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这样, 学生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课文, 使他们感觉到学得轻松且学得快乐。

四 发散性思维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如果在语法教学中照本宣科,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因此, 语法教学可像课文教学那样通过设问, 让学生围绕该语法全面思考, 进行发散性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如在教学倒装句时, 教师可以设以下的问题:“What’s inversion?”“What sentences with inversion have we learnt?”“Why is it used?”“How is it used?”“How can we learn it well?”先要求学生自己解答, 教师再帮助他们概括、归纳、补充,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掌握语言的技能。又如, 在学习“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as在其他从句及其作为代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启发学生突破状语从句的框框, 既使学生掌握“as”的多种用法, 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结束语

篇14: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论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产品设计教学     应用

思维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一个好的思维能够促使你尽快有效地完成社会活动。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们来说,尤其是正在学习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开阔的思路和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来指导学习和设计。发散性思维是一种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多方位去进行思考的一种能力,对于产品设计的学习和应用有莫大的帮助。

一、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更新思考方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创新思路,是对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设计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设计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真正打开思路,想其所想,让各种新奇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活动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发展设计技能,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能力上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同时能够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上得到锻炼,挣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枯燥学习,让书本上的基础概念和自己的创意想法得到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明确了设计思维目标,让设计思维的成果有了着陆点。

二、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影响在当今大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学生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地顺应着传统的学习模式,缺少对设计的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针对学生固有的单一思考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让他们运用多种手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例如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进行反方向思考的教育,引导学生对钟表进行思维发散。钟表在传统意义上就是计时报时的工具,但能够计时报时的只有钟表吗?钟表的材质就一定是铜、铁、木质的吗?可以让学生不断进行反问,从而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多种材质进行设计,可以是泡沫、布等软质材料,也可以是玻璃、水晶等硬质材料。通过对钟表本身的造型进行设计,改变其单一的计时报时功能,增加其储物、装饰等能力,做到“一物多用”,新颖独特。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思考,从产品的内部和外部了解规律、掌握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中加以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也是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应用方法。由于人们都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物品在脑海中都有一定的影像联系。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一定程度地联想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根据思维联想找到产品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再加以变形、美化,一个创新的产品就诞生了。例如巴掌椅子的制作,就是联想到人的手掌对心灵的一种呵护功能和保护功能,同时手掌的掌心比较宽大,五指长短不一,又增加了丰富的层次感。因此运用手掌的造型制作椅子既能改变椅子靠背的单一造型,满足各种坐姿的需求和休息功能,又能从心理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三、发散性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通过在产品设计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化,产品设计在创意上有了突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设计对象,对产品进行定位,对设计概念加以理解,融入丰富的设计元素,多画设计草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材质进行表达,最终完成设计作品,一步步帮助学生在设计中运用发散思维,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挑战新的思维模式。在设计作品成果说明部分,教师可以进行主观丰富的评价,从产品本身的设计引入这类产品的市场信息反馈、消费者对产品的试用评价,从而深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延伸,让思维能力贯穿整个产品设计过程。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模仿”、“借鉴”的传统思考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路。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本身不是为了设计产品而进行的,而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设计出充满创意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汪鑫,廖敏.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2] 朱雷鸣.艺术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8(3).

上一篇:声的词语及解释下一篇:《狮子和鹿》说课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