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产权培养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知识产权培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知识产权培养论文 篇1:

知识经济背景下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对策研究

在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的出炉为标志,宣告了世界知识经济正式到来。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创造)、交换、分配、消费之上的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核心,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巨量的知识能创造出比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更多的财富。知识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涵盖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社会文化等。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经济的代表,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知识经济也是知识产权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为根本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轫、兴起对传统工业经济起到颠覆的效应。对知识经济而言 ,知识产权极为重要,科技成果乃至智慧成果的产权化是知识经济的最基本的特征,毋庸危言,没有知识产权,知识经济就无法发展起来。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主权国家赋予智力劳动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在特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

知识产权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是知识产品,是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财产。它与电脑、手机、汽车、房屋等有形财产一样,受到主权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重要软件著作权,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驰名商标的价值远远高于电脑、手机、汽车、房屋等有形财产。

知识产权解决的是智力劳动者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有权处置权等问题,是法律赋予智力劳动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民事权利。随着科技发现的增多,技术的快速进步,经济不断的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知识产权制度也应运而生。

知识产权制度的诞生,使知识产权构成人类社会的新兴财富形式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强。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知识经济,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加强知识的创造、运用、转化,通过增强无形财富来增加有形财富,从而增加财富总值,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欧美发达国家依靠对智力成果的有效配置,特别是依靠对知识产权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作为在全球市场上占领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这就表明,对智力成果的有效配置,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是一个主权国家保持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可以说,在某种程度而言,知识经济就是知识产权经济。

知识经济对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的要求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主权国家赋予智力劳动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在特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素质就是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素质十分关键,这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成败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知识产权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清醒认识到知识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具备知识产权良好的素质,否则,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可能实现。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工业形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是基于将人类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取代了资本的主导作用,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形态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农业经济时代,知识主要以实践经验参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工作经济时代,知识主要以科技参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分量要大大高于知识主要以实践经验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分量。农业经济时代、工作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基础资源和主导要素使经济结构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从依靠资源向依靠人的智慧转变。人与人的智慧成为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知识经济对人们提出创造科技成果的能力,以及运用、保护、管理科技成果的能力的要求,这就要青少年具备较高的知识产权素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发生发展、兴起兴盛对投资发展模式、产业生产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对人的知识产权素质要求产生了深远深刻的影响。在投资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无形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在产业结构方面,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方兴未艾,同时,传统产业中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当前知识经济中产业机构的调整是以知识的创新力度为前提的,是以知识的创新速度来呈现发展速度的。就单纯知识经济而言,走的不依赖资源能源的新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知识更新的加快使终身学习成为必要。

第三,要認识到知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成了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尺。目前,无论是国家强盛、民族的复兴、企业的发展壮大、个人理想的实现,都依赖于人们对知识的创造与开拓与应用。知识创新创造、学习、运用,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创新创造、学习、运用能力,已成了时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知识产权素养。

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的不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没有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就没有长远的发展。在关乎国家未来、关乎国家希望和国家远大发展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谁都不应掉以轻心,谁都不应漠然置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知识产权素养,推进知识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责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有的担当。

目前,我国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产权专职教育人才稀少。1996年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的出炉为标志,中国才真正大规模开始研究知识产权。从中国知网有关知识产权文献来看,1996到2006是一个研究高潮,这些文献大多数是介绍国外知识产权理论,同时开展少量实证研究。2006到2016年是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阶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知识产权不同领域的规则,以及在不同产业推动知识产权的思路方法。总体来看,真正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专职研究者还比较少,成为知识产权的教育者更少。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人才缺乏,是当前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国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体系不健全。提高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必须有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体系来支撑,然而,目前青少年急需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学、高校皆缺乏有效知识产权课程。

第三,有关青少年知识产权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较少,而且不对外开放,不利于青少年获取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各种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是信息资源中心,是青少年获取知识产权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渠道。由于各种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有关知识产权的书籍与数据不足,不利于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学习提高知识产权素质。

第四,全社会有关知识产权的宣传不够,不利于提高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社会宣传,尤其是关于知识产权文化创作稀少,激发不了全社会关于知识产权的兴趣。文艺作品是宣传知识产权最有利的方式,一部引起全社会轰动知识产权内容、电影、电视、动漫起到宣传知识产权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但事实上,我国在通过影视作品宣传知识产权仍然在建设当中,其宣传效果还不明显。

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育对策

对我国而言,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是当务之急,是我国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经济的不二选择,是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快速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競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目前,加快我国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快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知识产权教师。教育部门要加强同国内外院校和相关行业的联系,加大知识产权专职教师培养力度,同时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知识产权专家做兼职教师,提高知识产权教学整体师资力量。

其次,建立健全我国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培养体系。就高校来说,学校应当把学生知识产权素质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来抓。就中小学来说,应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提高在其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以及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同时,加强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让青少年不断参与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具体科研活动,在具体科研活动中,全方位提升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素质。

第三,大力建设有关青少年知识产权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各种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有关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成熟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库,打通青少年获取知识产权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学习提高知识产权素质。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社会教育功能,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一是在文献管理服务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告知服务;二是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三是配合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加强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第四,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强化知识产权的宣传。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发布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可以发起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利用灵活的奖励形式来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同时,要格外重视创作知识产权的文艺作品,通过电影、电视、动漫来宣传知识产权,培养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

总之,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对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十分重要,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同社会力量一起,加快青少年知识产权素质的培养,是青少年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李先强,兰考县堌阳镇第一初级中学;张瑞,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

作者:李先强 张瑞

经济知识产权培养论文 篇2:

我国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商业谈判能力、应对国际纠纷的合格涉外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极大,这更加凸显了对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迫切需求,西方国家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从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探究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目标,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知识产权人才严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可见,我国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大幅提升,WTO规则体系下,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我国每年面临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激增,但能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熟悉国际规则、充分展开商业谈判、应对国际纠纷的知识产权人才相对匮乏,合格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极大,这更加凸显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迫切需求,知识产权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而国际知识产权人才是稀缺资源,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容乐观,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目前的我国高等院校展开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有一些高等院校从事知识产权教育,但大多偏重于法理方面,缺少实务技能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育不足,对于国际化视野下既掌握国际规则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是缺乏经验和探索,由此高校需要在教学中增强该方面的设置并改变教学模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教学较早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些知识产权人才,而全国像这样设有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为数不多,而且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程度不高。高校里将国际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很少,有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普遍缺乏重视,更没有把知识产权纳入到战略管理层面,在知识产权管理上与国际跨国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国现阶段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曾倡议,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其实在实践中,有关单位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总量不足、素质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等情况。就从事专利工作的人来说,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极不相称的。我国目前从事专利代理工作的人数较少,一些地处内陆的地区如西藏等甚至没有专利代理人。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而涉外的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正是企业所急需的。同时,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及实施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培养应用型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显得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二、国内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总体而言,国外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研究较早,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西方国家,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了的理论水平,而国内的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相对落后。知识产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至今仅三十年左右,相关学者也一直关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问题,理论研究虽有不足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这些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配套或独立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外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因其科技领先,理论研究相对比较领先,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显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复合型、高端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为导向。

在英美法系的美国,现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健全,高等教育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计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多元化的学生来源(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完成本科课程后才进一步学习法律)、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是美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美国的这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来较强的复合型知识背景和应用型法律技能的结合[1]。美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从完成非法律专业的本科学生中实行知识产权(归为法律专业)的教育,美国有一些大学为适应新时代及高科技要求成了知識产权与科技法及相关学科的教育中心[2],这是为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之培养目标的尝试与努力,这种做法也值得国内积极借鉴。

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拥有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德国马普知识产权研究所在知识产权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上表现突出。大量优秀的知识产权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科研条件和研究水平居全球前列,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人才。在实践领域,德国企业特别重视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在企业中着重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文件管理及保密规定,知识产权申请、运营、维权等方面的培训[3]。这都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对当前高校国际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首先,很多高校国际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基本的理工科知识课程,绝大部分都是知识产权法理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去应用到实际中去。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很多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问题都难以用法律的语言概括出来,大大增加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利用的难度。

其次,高校的知识产权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不紧,重理论而轻实践,如学生只是听老师讲授的专利概念,却很少有参与过专利申请或接触到专利产品产生的实际过程。

最后,高校法学院的国际知识产权教育与校内其他学院及国际实践结合并不是恰到好处。在理工科其他专业中知识产权的教育并未普及,这些问题急需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特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立足高校,借助专业背景,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推进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建设,探究高校特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实现高校知识产权涉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完善高校法学专业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与师资强化上,鼓励在高校增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积极培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包括引进海外知识产权人才。除此,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除了根据教育部法学本科专业16门核心课的规定开设知识产权法核心课程外,可增设国际知识产权战略专题、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国际知识产权法等选修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应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材料,借用国外的教学资源,在内容中更新国际化的内容,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5]、西方主要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修订、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变化等。

第二,对高校非法学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国际知识产权法普及教育,在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增强在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特别是针对理工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方向允许其进行选修学习。

第三,进行高校国际知识产权特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用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关法律问题,做到以法评案、以案说法,切实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开展诊所式教学。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双语教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加深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理解与认识,培养使用英语交流和沟通的技能[6]。

第四,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让涉外企业实务走进课堂,知识产权意识融入高校和企业。知识产权本身涵盖了管理、法律等诸多领域,复合型很强,所以知识产权人才的也具有很强的复合性。通过互动,进一步提升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以及紧缺人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要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战略培训,同时积极促进高校知识产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论

全球国际知识产权贸易量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WTO已经近20年,在处理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需要有能力有经验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务人才;同时,在企业的研发与知识产权管理中需要具有研发核心技术能力和管理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人才。涉外知识产权诉讼往往是我国企业难以应对的难题,同时,知识产权也已经成为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体现。针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和数量巨大的国内知识产权诉讼,当今我国迫切需要一批既能合理顺应WTO现有规则和我国国情,又能最大限度增强国家、企业竞争力,积极应对这些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法律服务人才,所以,高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计,开展涉外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

参考文献:

[1]唐永忠.面向知识产权诉讼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66.

[2]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政法论丛,2013(6):122.

[3]叶美霞,曾培芳,李羊城.德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5):83.

[4]季景书.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生产力研究,2012(9):100.

[5]陈君竹.探索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02-26(8).

[6]张怀印.《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双语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1(5):75.

作者:杨健

经济知识产权培养论文 篇3: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 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体量过重、应用导向不明确、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保障、本科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知识产权本科的法学主导培养机制、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学科不具有独立一级学科地位和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贪多求全。我国应建立高校知识产权本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学科的校企合作水平,创建知识产权的一级学科,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6.034

Problems,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U Yongjun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China)

0 引言

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逐渐演变成了各个国家重中之重的核心战略资源,体现了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持。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少高校陆续开办了知识产权学科专业。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的创新水平,保障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行。笔者就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便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1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体量过重

知识产权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领域比较广,不仅有知识产权创造,还有管理和服务等。2008年我国国务院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指出,要设立知识产权的二级学科。2015年国务院制定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意见,意见中也提出了要加强建设知识产权的专业学科,知识产权专业应在管理学、经济学专业下继续增加设立。同时,也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的学位教育工作。上述论断也印证了知识产权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但高校知识产权培养中的法学色彩十分浓厚,尤其在知识产权本科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变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笔者实地调研发现,不少高校虽然开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但其学科设置上仍然沿袭了法学学科的培养方向。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专业类别上属于法学的二级学科,一般在法学院系下进行培养。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除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保留知识产权专业14门核心课程外,其他课程均按照法学学科课程进行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成了法学本科专业的备选和替补,其特色和优势难以显现,名不符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与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差无几。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要求的交叉学科特点,往往开设一两门管理学、理工学科等其他学科应景,为交叉而交叉,成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点缀”课程[1]。

1.2 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导向不明确

知识产权学科是一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很大,需求面也很广,但我国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毕业生却远远达不到要求。产生这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导向不明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方式还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习惯的理论教学主导方式,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主要在课堂讲授理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多从高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就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的实践经验,重视理论讲授而轻视实践教学。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虽然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分占比很少,时间也很短。由于高校知识产权教师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专业实践经历,这些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亦难尽如人意。部分高校为弥补校内教师知识产权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实施了校外实践导师制度。但是整体来看,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的系统性不够,授课课时亦难以保障,制度的实效性尚待加强。正如河南省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负责人所称:“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来了不能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独当一面,高校应该多去企业走走看看,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

1.3 知识产权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保障

目前,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并非一级学科,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属于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知识产权本科被当成作为法学类特色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然而,知识产权本科被当成法学类特色本科建设,培养的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层级较低,不能满足市场上用人单位对高精尖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还需要发展硕博研究生教育。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硕博研究生主要在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知识产权方向进行招生,招生规模受到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所在知识产权方向招生名额的限制,整体上招生的规模不是很大,无法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知识产权专业硕博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于本专业限制,各有偏重,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例如,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偏重于管理学,对知识产权法知之甚少,其培养目标限定于管理学学科下的一个知识产权方向,知识产权的法学特质被忽略,这种各自为政的培养模式难以保障知识产权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1.4 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截止到现在,我国本科院校里面已经有100多所高校招生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依据学科规划而不是职业规划,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虽然数量不少,但是精细化程度不够[2]。从已经毕业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问题不小。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同质化等突出问题。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相比于法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其知识产权特色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法学学科培养力度亦不足,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既没有法学的“专”,也没有知识产权的“特”,地位很尴尬。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瓶颈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亟须深入研究探讨供给侧改革。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建设要择其一点深耕细作,不摊大饼,注重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根据院校优势和特点办出特色来。

2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知识产权本科的法学主导培养机制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的规定:知识产权(专业代码:030102T)属于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中的“T”指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特设特需”专业。虽然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不同,但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都在法学学科下培养[3]。这也造成了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培养以法学院系为主力军,知识产权人才的“法学”色彩過重,也就导致“知识产权”专业变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产权人才理工知识、技术背景匮乏,知识产权复合型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这种培养机制导致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偏重于法学学科的素养,很难掌握知识产权本身应该具备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培养机制亟待改变。

2.2 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一方面,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其认为理论更高级,实践是次要的,将理论培养放在实践培养的更高地位。不少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培养也是这种情况。知识产权学科固然要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如果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将实践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会使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眼高手低,实践技能成为制约其就业和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往往是以纯理论研究的高校博士毕业生为主体,高校师资本身就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实践,也就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产权实践人才[4]。

2.3 知识产权学科不具有独立一级学科地位

法学作为一级学科,其本科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产权列为其中一个特色本科专业。知识产权研究生分散在法学、管理学、哲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下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以河南省高校为例,法学、哲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门类均开设了知识产权方向或者专业,不同的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也各有特色,例如,哲学一级学科下的知识产权方向偏重于知识产权的哲学属性研究,法学门类中的知识产权偏重于知识产权法的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则偏重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此外,图书情报学等学科下也设置了知识产权方向或者专业。2018年我国发布的知识产权强国计划中强调,教育部要继续支持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有关学科,探索知识产权的学位人才培养。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鼓励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仍没有一级学科的地位,知识产权学科还没有取得培养的独立地位。

2.4 知識产权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贪多求全

不少高校在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中,都将知识产权的综合性、交叉性大书特书,致力于培养懂法学、懂经济、懂管理、懂理工等复合型“全能”人才。如某高校的培养目标写明:“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以法学学科的法治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知识为基础,适当结合工学学科的科技专业技术能力、管理学学科的管理研究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应用型之上。”这种泛而化之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产权本科学科四年教育年限内很难达到。高校无法就有操作性的培养目标“对症下药”,而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全,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如人意也就在意料之中了[5]。“高大上”的培养目标最终形同虚设,由此形成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叫好不叫座”。

3 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高校知识产权本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社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知识产权密集的地方就是高新技术密集的地方,高新技术越来越需要知识产权的强保护来促进其发展壮大。要想成为高精尖的知识产权人才,只知道法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产权人才要了解科学技术,懂自然科学,才能理解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有其法律属性,还有其经济属性和管理属性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换汤不换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复合型,杜绝单一型,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懂法,还要懂经济、懂管理、懂技术,这就不是一个法学院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冲出法学专业的小圈子,打破学科壁垒,汇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工科学各学科力量,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不少高校已经探索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例如,武汉工程大学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辅修理工科第二专业,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可以取得法学、工学双学位,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需的基本理工科知识和技能,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3.2 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学科校企合作水平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战略后,专利权、商标权的授权数量每年都有较大的增长,相应的,专利、商标类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口也很大。企业需要有专利、商标等创造、保护的专业人才,国家机关需要专利、商标的审查人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关的专利、商标的保护人才。这里仅仅指出了专利和商标领域,还有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其他知识产权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样也很大。我国高校应抓住机遇,努力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学科校企合作水平,人才培养应盯紧市场、紧跟时代、对接企业,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毕业即用的有用之才。

3.3 创建知识产权一级学科

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规定,只有一级学科才能设立博士点。当前,知识产权学科“挂靠”在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下培养学术型硕士、博士,法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在招生名额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难以保障知识产权交叉方向的培养数量[6]。即使是知识产权硕博人才招生后,其培养模式也受限于所属一级学科,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知识产权学科的边缘化现象比较严重。知识产权成为一级学科后,就能够设立博士点专门培养知识产权学科博士,按照一级学科标准培养高精尖人才。知识产权成为一级学科,不仅能满足培养知识产权高精尖人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法学,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支撑。要想高效运用知识产权,我国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就要具有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培养势在必行。

3.4 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特色优势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超过50万,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毕业生不足2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5年,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包括专利代理等8个相关职业。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立足自身优势,走“特色化”甚至是“订单化”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以某工程类本科院校为例,工程类院校具有传统的工程专业特色优势,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工程类基础知识,毕业生毕业后,可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符合相关条件后可以取得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证书,成为既懂法律、又懂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4 结语

笔者重点对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可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上述问题:建立知识产权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学科的校企合作水平,创建知识产权的一级学科,发挥不同高校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特色优势。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关系到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校理应对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静.高校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2021,40(30):113-115.

[2] 宋凯强.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调研: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20,39(33):48-51.

[3] 冯锋,曹佳音,王涛.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12):36-37.

[4] 窦璐,刘小砚.新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路径探究:目标、类型及重点任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59-60.

[5] 周文,赵炯明.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1-3.

[6] 赵勇,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J].知识产权,2020(12):27-39.

作者:刘勇军

上一篇:当代智性诗歌特点论文下一篇:广告法律制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