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知识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创新型企业的能力系统结构应从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过程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结构一、引言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是指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的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创新知识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创新知识经济论文 篇1:

论企业创新通道

[摘 要]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国际趋势以及国内多年企业改革不力的现实,企业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世纪课题,为此要积极打通五个主要的企业创新通道,它们是:企业观念创新通道,企业制度创新通道,企业技术创新通道,企业市场竞争创新通道,企业文化创新通道。

[关键词]企业创新通道;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创新;文化创新

[

作者:曾三军

企业创新知识经济论文 篇2: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与特征

【摘要】创新型企业的能力系统结构应从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过程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创新能力 系统结构

一、引言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是指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的方式。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整体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其构成要素各不相同。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艾米顿(1998)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由创造力、转化力和商业化力组成。Burgelman和M.A.Maidigue(1998)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Seven Muller(1988)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技术能力、技术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魏江、许庆瑞(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黄玉俊(1993)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林平凡(2002)从创新资源的要素入手,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将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激励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舒辉(2003)提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可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侯先荣、吴奕湖(2003)从企业创新的基本性质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的系统整体功能,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家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组成。

以上表述,是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的能力。我们同时可以看出,正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不能盲目、单纯地从某一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做出界定,要从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过程等多角度,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1、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及过程。从创新的内涵来看,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造,因为发明的目的是新技术的创造或改造,并不一定带来商业价值或经济利益,而创造仅仅是产生思想或主意的过程,而创新是筛选、提炼和实施这些思想或主意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创新的目的是以包含发明、创造为其重要内容的新思想、新方法向实用转化并最终能为自己或间接为客户创造显著价值的、各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

从创新的性质来看,综合性和系统性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活动既有观念的创新,又有技术的完善;既有产品的研制,又有资源的开发;既有科技生产的管理,又有市场的开拓。它既是一个技术行为,又是一个经济行为。因此,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创新的系统性表现在创新的结构层次、功能等方面的整体性以及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从结构上看,企业创新包括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研制、开发,最后到市场实现,由多个相关环节和层次构成。它们既有技术认识范畴,又有技术应用范畴,还有技术经济范畴。这些环节的层次和功能各不相同。此外,创新与其环境存在着相关性,受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熊彼特(1912)提出的关于创新的定义中,包含了产品、工序、组织、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杨洁(1999)指出,企业创新是包括观念、技术、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创新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梁士伦(2003)认为,企业创新的内容是包括产权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创新体系。

从创新的过程来看,白波(2001)认为企业创新过程是受利润的驱使,为了提升其竞争力,经过市场、产品、工艺、原材料及管理创新的一种内在联系的运动过程。他在研究传统的五种企业创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整体创新模型(如下图所示)。黑体表示创新过程的逻辑序列,其下则表示创新过程的具体路线。

整体创新过程模型表明企业的创新过程应该从市场开始,也就是从销售阶段开始,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确定销售网络,组织生产,决定采取何种工艺,需要什么技术和如何获取技术。由于企业的大小和所属的行业不同,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导致企业创新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企业创新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来看,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要靠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则要靠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生产方法、原材料、组织、经营、管理创新的支撑。

2、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系统应该是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能力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

制度创新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方式等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人力、物力、技术等在质和量上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以上这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企业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管理创新的开展,通过技术创新过程管理,能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创新;其次,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果只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来分配,对技术创新中的各个关键角色来说,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服从于现有的制度,而一旦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他们对创新成果利益诉求时,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从而使得技术创新在现有制度下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当技术创新发展达到现有制度的极限之后,客观上要求制度创新,为下一轮的技术创新打好制度基础;同时,技术创新也为本次的制度创新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这些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全体员工。例如,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包括经营管理阶层的各级经理人员,劳动者阶层的工人、科技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市场需求、计划干预、商品竞争、科技推动所构成的外部压力能否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企业活动主体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否带来个人物质经济利益和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利益能否到位,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制度创新应该为创新的主体提供一种将个人利益和企业目标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在这种安排下得到相应的利益,从而拥有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力保障。首先,管理创新是一种创造新的资源整合范式的动态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形成有效的科学管理,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使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经营机构、执行机构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及生产者之间明确的相互机理和相互制衡关系,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立技术创新的决策与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由在独立于企业外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中进行逐渐演变为企业内部进行,即为促进技术创新内在化体系的建立与开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还受到创新主体能力、行为方式、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细节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提高现有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其次,任何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都是一次市场和企业的边界的重新界定和企业内部产权体系的重新安排。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特点

1、系统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既然作为一个系统就必须自始至终地把它作为系统对待,它的整体能力决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发生了协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加和关系。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能够把各类创新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使企业整体发挥出创新能力的功能。

2、可度量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应表现为一定的具体形式。能力的大小应是可度量的。这样,有利于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界定,在制定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同时使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创新型企业创新工作走向规范化。

3、动态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时间性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充分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林迎星: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吕军、庄小丽、曹休宁: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及内部动力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

[3] 白波、吴永林、高洪深:企业创新过程的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7)。

[4] 赵红梅:企业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及其关系[J].经济问题,2006(7)。

作者:丁云伟 刘晓农

企业创新知识经济论文 篇3:

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摘要 ] 文章在综述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依据,对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应主要包括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与开发经费、开发新产品等五个方面。研究表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2001年后提高速度明显加快。

[ 关键词 ] 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

一、 引言

“创新”的概念首次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熊彼特强调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即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依托,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经营体系,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另外, Burgel

ma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DL.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艾米顿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施姆克勒研究认为,市场要求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力量。英国学者弗里曼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首次将创新理论发展为一个体系。魏江、许庆瑞、陈劲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综上可见,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应包括两点,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是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系统能力,二是它与企业的创新战略密切相关。创新对于企业的经济学意义是使企业能获得优势竞争,从而获得所谓的Schumpeter’s Rents。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它对于正确制定企业创新政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减少企业创新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一个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准确测度为前提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极其困难,测度指标各不相同。对于如何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Christensen(1995)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分类,提出了4种基本创新资产,即科学研究资产、工艺创新资产、产品创新应用资产和美学设计资产; Ransley 和Rogers(1994) 对企业的最佳R &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 提出了7个应考虑的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如许庆瑞、汪应洛、陈劲等。然而,在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针对区域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却很少,实践上有效的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测度的工具更少见。从现有文献看,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主要有国家宏观政策、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服务机构、国家教育体系、金融政策、研究与发展政策等方面。G. Scott Erickson(1996)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对管理行为的影响, 指出由于目的和市场等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同,各国技术创新的效果必然有所差别。Charles Edquist 和Leif Hommen(1999)探讨了机制导向创新研究的主要特征,即强调相互依靠和相互学习。魏江(2000)认为,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外部因素包括国家创新系统、国家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由于宏观科技环境和国家创新系统之间内涵的重复性较大, 他把它们归结为国家科技环境状况和国家技术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了评价外部科技环境状况的8个指标:市场竞争环境、国外技术的可获得性、国家工业化程度、国家科技政策环境、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市场规范程度、国家技术基础设施、法律健全与完善程度。鉴于此背景,笔者以浙江省为例, 重点探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二、 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对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认识、评价的指导基础和准则,是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其对企业加强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这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含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上,尽量客观、明确和科学规范的反映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创新。要求指标物理意义明确、测量方法标准。

2. 可操作原则。指标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功能,又要考虑能够提供企业创新能力数据资料的可能性,数据的采集和归纳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简单、方便、可操作的特点,对设计的指标能进行有效地测度和统计,以便实际应用。

3.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 同时要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4. 可信性原则。评价体系设计各项指标所采用的数据必须合法、真实可靠,数据统计来源要具有权威性,数据真实的反映该区域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状况。评估指标数据最好能在国家及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中可查。

三、 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活动过程能力、内部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等五个方面。从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系统性好、可信度高及潜在创新能力、现实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角度考虑,对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指标应主要包括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个数、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研究与开发经费、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

1. 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个数x1,描述该区域内企业总体进行技术开发的实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载体和平台。这一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即权重用w1表示。

2.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x2,描述该区域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力,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权重用w2表示。

3. 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x3,描述该区域进行创新的潜在能力,创新需要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进行统筹规划和指挥。这一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用w3表示。

4. 研究与开发经费筹集x4,反映区域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总体能力,决定区域整体的创新潜能。这一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用w4表示。

5. 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x5,描述区域实际进行创新资产的投入,反映区域企业实际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研究表明R&D和收益的关联性在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用w5表示。

四、 评估方法

1. 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用各指标的实际状态值除以其理想状态值。各指标的理想状态值可通过专家咨询、经验分析等方法获得,也可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最高值(或最低值、中间适宜值)来代替。为方便起见,在此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各指标的最高值代表各指标的相对理想状态值,这样可以稳定系统误差。

2. 综合指标值的计算。用权重平均、几何平均、以及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权重平均等方法来获得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综合指标值。各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求平均值。采用德尔菲法,把各层因素的重要性成对的进行比较,并把第i个因素对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估计一个值,记做Aij,即有判断矩阵A:

五、 应用案例

参照浙江省统计年鉴,得到不同年份浙江省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情况数据,作为案例分析的数据来源(见下表)。

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根据所得的基础数据,按照前述的评价指标无量纲处理方法,得到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的结果。

3. 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在稳步上升,2001年后显著加快,尤其是在2003—2006年间,综合指标值增长幅度显著加大。表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1987—2006年是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2003—2006年间,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这个趋势符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全国是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但由于浙江省受自然资源稀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初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来拉动(1987—1998),这个阶段由于受人力、物力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比较差。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浙江省经济进入全国前列,由经济发展带动人才汇集和创新意识增强,浙江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1998—2003),这个时期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和数量都在加快增长。前两个阶段的发展为浙江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做好充分的人力、智力保障,随着浙江省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进入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创新来发展,靠创新来生存。因此,进行技术创新成为该区域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要务,该区域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能力都在显著加快。唐晓华(2005)比较了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强度后认为,私营企业最高,外商投资企业其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最低。而国有企业是这些企业中拥有创新资源最少、创新行为最缺乏的,关键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是三种企业中最弱的,因而也是最不愿意进行创新的。企业进行创新会形成新的生产函数,由此在增长曲线上造成拐点来改变竞争格局。同样,进行企业创新也会改变市场发展轨迹,打破已有的并形成新的“市场势力”。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在促进总体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有经济的综合实力,重视和提高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进行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方法不但可以从整体上对一个区域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能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透露出其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但由于笔者在研究和资料收集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以上研究方法和结果还存在许多不足。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尤其是对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跟踪调查,并借鉴国际通行的科技统计标准,使对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更趋科学性和客观性。

注释:

① 从浙江统计年鉴中得到的数据缺少1993年的数据,为保持数据处理的系统稳定性,作者使用穿插法将1993年的数据补充上去。另外,作者在写作本文时,2007年的浙江统计年鉴尚未出版,所以2006年的数据是从其他数据库中得到,按照趋势分析处理得到的理想值,不影响系统的变化趋势。

②这里对于所选用指标的权重的计算方法上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既通过德尔菲法设置因素变量进行计算,又使用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打分的方法,这样既保证变量间的关系,又确保和实际情况相吻合。所得结论中,变量w3= 0.225和变量w5=0.325的最终权重较大。这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创新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的结论是吻合的,同时,企业实际开发新产品的投入才是促动创新绩效的直接变量,创新的绩效和总经费数量关系不显著,这样反映了我国大型工业企业中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创新资源多但创新动力不足的事实。

[ 参考文献 ]

[1]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Barton D L.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development[J]. Strategic MgtJ,1992,(13).

[3]戴·艾米顿. 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魏江,许庆端. 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1995,(10).

[6]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孙健,康旺霖,魏修华.电子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7,(2).

[8]Derek L. Ransley, Jay L. Rogers, A Consensus on Best R &D Practice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March-April,1994 ,(2).

[9] Erickson G S. Environment and Jnnovation: The Case of the Small Entit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6,(25).

[10]Charles Edquist,Leif Hommen.Sys-tems of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demand side[J].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Linkoping,Sweden University of Linkoping,S - 581 :83.

[11]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12]董刚,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4,(9).

[13]唐晓华,唐要家,苏梅梅.技术创新的资源与激励的不匹配性及其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14]浙江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 责任编辑:陈雪梅 ]

作者:徐保根 高照兵

上一篇:我国成人教育学论文下一篇:构建当代中国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