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现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考核形式以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优化奠定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1:

复合型人才培养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我院经济贸易学院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基础之一,由于其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我院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低、课时严重不够等问题。据此,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合理选用教材、设置有效课程、丰富教学手段、深化理论教学、引入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式,以提高我院《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占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应落实《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我院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课后走访发现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

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借助多媒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较少参与到课堂中;另一方面,受制于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使得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课堂案例讨论,学生参与度较低

我院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了案例教学,由于《微观经济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案例一般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学生参与率较高,但往往效果一般,而如果让学生结合知识去分析案例,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错心理,往往不愿参与其中,这又使得案例教学形成虚设。

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由于我院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有限,导致课程进度较慢,而我院《微观经济学》周课时为3节,如果3节课全部讲课程内容,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安排案例、时事分析等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缩短了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

结论与建议

针对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教学三个阶段。

第一,選择合适的教材,针对理论教学,适当增加课时,设置有效课程内容,借助“微课”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特点,我院选用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作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可分为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内容、较多数理推导的内容和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理论教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切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

第二,结合学生特点,融入时事分析,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经济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结合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等特点,开展案例讨论式教学,将社会经济热点事件、经济政策以及学科前沿等渗透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尽量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向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对所需人才专业化程度的要求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化,侧重人才的综合性思维方法、知识结构、能力体系。

第四,教学语言通俗化,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用语,以易于理解、富有兴趣的语言介绍经济学,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

丰富教学手段,将经济学理论生活化,做到教学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语

总之,在合理设置有效课时的基础上,借助“微课”“案例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期锻炼学生具备综合性的思维方法、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 《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013)

作者:徐永金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优化研究

摘 要:“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现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考核形式以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微观经济学;课程;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实践性强、应用性高的课程,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开设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微观经济学”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相关的经济学定理和规律,运用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进行分析,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内容生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一致。因此进一步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如何优化将是逐步适应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环节。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微观经济主体、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后续经济管理类课程开设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单个市场的均衡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经济问题,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开设“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作为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行课程,教师讲授的方式和学生理解的程度是延伸课程体系的关键。目前,“微观经济学”的讲授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借助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选定的教材以“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主,忽略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层析,“就课本将课本”成为微观经济学授课的主要形式。同时,“微观经济学”中包含大量的经济学经典理论,例如,供求理论、边际效用递减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理论抽象难懂,需要运用高等数学、几何图形等方式进行推导和证明,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加以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而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点的能力参差不齐,授课效果不甚理想。

(二)讲为主,练为辅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课时设计基本在每周3—4课时,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时配比不尽相同。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微观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3个课时,18个教学周,共计5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以及市场失灵等内容,课时量仅供教学大纲安排的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时间局促不能展开,内容局限于经济学浅层知识点的讲解,基本没有实践拓展和深入的内容;章节的课后练习以学生课后学习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对于课后知识点的运用和掌握,授课教师基本没有空余课时对课后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无法安排与经济学有关的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空缺

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组织单位,人才如何培养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很多高校都将实践教学课时增大,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微观经济学”属于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課程,理论抽象难以理解。例如,在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行为主体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经济社会的实际却并非如此,因此在讲解该假设时就很难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解“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些高校也在探索“微观经济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但效果甚微。笔者所在学校也经过不断的尝试,但到目前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得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仍处空缺状态。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否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成了一个空想。高校教师梯队的形成,注重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的结构合理,很多高校引进教师多以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刚毕业的学生进入教师梯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教学停留在教材。尤其是新兴的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缺少实践经验更为突

出。这类高校教师的流动性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极大的缺陷,老走新进使得师资队伍长期处于断层的阶段,更无法涉及师资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这是“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象,除了学校、教师之外,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大学生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后,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作为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更显得不足。加之,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与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已经千差万别,而且大学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更加枯燥难懂。“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并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经济模型等,实践环节几乎没有,这些加大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难度,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大学生挂科最多的课程。

(三)学校层面的问题

高校是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机构,除了研究型高校外,更多的高校都是教学型,而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要建出自己的特色,就要有别于传统的高校,走出一条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一方面,由于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内容都有学习仿效传统高校的传统,包括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传统高校微观经济学怎么开设,一并学习照搬,研究型大学“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更多偏向理论,而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照搬学习致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有效实现。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为突出实践环节的特色,培养方案中的理论型的课程被删除或被压缩课时,“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虽没有被删除,但是课时量不断减少,所设置课时仅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课时的开展就无从谈起了。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真正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一)创新“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

突破原有的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对相关经济社會案例的枚举,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案例的课堂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过去单一的文字图像传递变为更多的视频资料,实现把枯燥理论变为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使得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很多高校都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大量数学公式、经济模型和几何图形,考试过程中学生往往就在这几个方面丢分,而这几个内容的考试分值相对较高,致使考试卷面成绩偏低,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和恐惧,形成越恐惧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即可,关键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方面,通过改变“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除了闭卷考试之外,运用撰写论文、小组辩论、现场答辩、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书本以外的经济学知识,掌握更全面的经济学理论,并能将理论付诸实践。

(三)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微观经济学”课程优化的关键在主讲教师,教师的实践能力若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学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学术科研工作进行的同时,需要注重参与社会实践,在熟悉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不同于运用性较强的课程,将教学内容开展为具体的实践课程难度很大,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有效地充实课堂内容,与复杂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几何图形、数学公式与社会经济案例相结合,例如讲解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影响的时候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既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强.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探讨[J]. 当代经济,2014,(6).

[2]韩锐.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 坛,2014,(3).

[3]王金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35).

[4]王花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思路[J].河 北企业,2016,(12).

[5]杨秋鸾.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湖 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5).

作者:胡瑜杰

人才培养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3: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浅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思政顺应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因此,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改革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要通过构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思政逻辑和改革路径,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微观经济学知识,又接受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理想情操的全方位教育,从而达到一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也希望能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一直共存于高校本科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所以,这两门课程呈现的“两张皮”问题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为高校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为了全方位贯彻好立德树人育人的目标,必须要从纯粹的“思政课程”到综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充分融合,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这就要求要充分完善各类专业课程体系,解决好它们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沿同一方向共同行进。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们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可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经济思想理念,也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微观经济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视角,学会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见的各类问题,特别是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政府采取的微观经济学政策,这些政策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多大作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我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坚定不移地予于推进密不可分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一些理论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时刻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绝对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资产阶级理论,要取其精华,这一点非常重要。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限,他们的批判精神也有限, 所以微观经济学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好的途径、好的契机,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充分融合。一方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了解,深刻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专业课加思政的视角为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必需的思想和理论根基,使同学们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2]。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学生充分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勇于面对突发情况和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用经济学思想看待问题的视角,以适合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3]。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

关于“课程思政”的含义,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多数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之外的另一门课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来实现统一知识转移和价值指导。高德义和宗爱东(2017)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加课程或活动,而是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和改革全方位彼此渗透、彼此关联,这也正是立德树人所要求的。为了构建全课程教育模式,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指导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我们必须强化显性思想政治、细化隐性思想政治。具体到微观经济学课程应该这样做:根据该学科的特点,探讨实现学科教学中如何达到知识转移和价值指导的统一,从而使隐性的课程思政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需求、供给、效用等基本概念,以及价格论、生产成本论、市场论等基本理论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基本方法;其次要告诉学生们,经济学虽然产生于西方,但是它的一些理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借鉴过来。具体的借鉴方式实际上就是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部分内容。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阶段,这其中的热点和奇迹都可以结合经济学的理论再结合课程思政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们,既培养学生们的经济学科学精神,也增加他们的国家荣誉感,一举两得。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体现思政教育元素。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将政治同向、国家自主、文化认同、自立人格等重要的内容带入微观经济学课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结合它们的现实价值,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经济学小知识,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面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实际经济问题。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将各部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应于中国经济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白理论、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再次,在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充分挖掘体现。例如,从人文素质、职业胜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开展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引导教师多运用中国的例子,充分展现中国经验与智慧。最后,在教材上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该教材与以往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的编写框架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内容都做了评析,真正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充分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教学理念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一方面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學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判断和解决现实生活中运动的各种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付出,注重集体意识、集体力量,使学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广泛,涵盖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学政策。教师围绕上述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合理组织学习的进程,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思政模式。除了介绍经济人的理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供给与需求关系之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国目前的经济改革和政策也应纳入课堂教育。随着中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无处不在。经济学理论贯穿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整个过程,价值观的取向也要通过教学来树立学生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正确看法。

(三)教学设计

对于本科阶段初涉经济学的学生来讲,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有一些难度,如何通俗易懂地讲解这些理论以及贯彻好思政元素,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扎实掌握和运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例如,价格论这章中讲授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讲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欲望每个人都有,关键得有能力去实现它。这样就可以告诫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使自己的能力提升,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提升自己,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只能作奸犯科,走向失败。又如,成本论这章中的“机会成本”,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念大学的成本不止只是学费和生活费等费用,还包括因为上大学不能去工作等一系列的隐性成本,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再如,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它是指消费者预算约束下达到消费者最大效用的一组商品组合,每个人的预算不一样,满足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平时的消费中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跟风消费,一定要学会理性消费。还有,弹性论这章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人民生活水平越高。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恩格尔系数67.7%,现在达到了30%以下,说明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这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拥护我们的国家制度。总之,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政元素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如何在思政教育与课程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深入挖掘、恰当结合,这正是每位授课教师和授课团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载体正是课堂。微观经济学的思政教学一般采用如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反思。“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可的手段。具体的操作是:课前的理论预习和基础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完善基础内容和问题的能力;课上提问时同时进行教学,这样的目的是将特定的理论与各种案例、情境相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视频、多媒体等,可以向学生展示特定的场景,并直观地体验经济事件,从而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后组织相关的练习,包括核心问题和讨论问题,可以加强学生背景知识的巩固。另外,有必要改进评估方法并建立强调积累和改进多角度评估模式。还要注重平时成绩的重要性,要在平时成绩中加入思政小论文、经济数据的热门评论和其他内容,以鼓励学生提高独立学习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一般讲授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通常会讲授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知识以及有些偏难的知识点,并且一些更紧密相关的边界知识也需要这种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有必要将当前的国家、党的政策、路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将现代高科技融入了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显示,充分激发大家的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思政教育的改革。具体而言,可以在教室中适当播放音频和视频片段,以描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热爱感。

(三)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适用于关键章节。教师可以根据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各章的内容组织主题教学,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国情激发学生了解国家现状并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选择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德育的视角,结合我国国情,选择较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考虑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以选择中国的特定产品,如肉类和香蕉等一般产品,或特殊医疗产品等进行供需变动分析,以有助于训练学生逐步形成经济分析思维。

(五)课外实践教学法

课外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力。通过结合相关经济学章节的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市场研究活动,特别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品有关的市场调研,使学生切身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到底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公司,并对比解放前企业工人的生产状况,以真正感受到国情的变化,提高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储丽琴,孟飞.《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9,(34).

[3]   章丽群.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对外经贸,2018,(9).

[4]   杨轾波.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学探索,2016,(2).

[5]   许鸣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8).

[6]   鲁晨琪.《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18,(3).

[责任编辑   兴   华]

收稿日期:2021-02-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校级课题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Y20-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兰(1977-),女,讲师,从事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研究。

作者:马兰

上一篇:知识产权qq法影响论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煤炭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