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论文

2022-04-22

摘要: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不仅是特定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内生结果,而且最终也将通过市场绩效的表现重塑政治及经济环境。本文对竞争政策的兴起及变迁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中国竞争政策设计所面临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竞争政策的目标、例外情形、并购限制及行政垄断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论文 篇1:

知识产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把全社会的智慧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本文以辽宁地方经济发展为视角,论述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经济 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保障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以促进创新资源能够高效配置,把全社会的智慧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知识产权保护在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得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保护的不好,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对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和识别性工商业显著标记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发源于欧洲,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知识产权制度从产生到现在,也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全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细则、条例等配套法规。同时相继加入了多个国际公约、条例、协定或议定书。辽宁省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规章制度,并依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了《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协调机构,结合辽宁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辽宁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全省申请专利为37142件,比2010年增长了8.6%,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224件;全省注册商标申请为22896件,注册17688件;在新产品开发、版权、植物新品种、软件产品、软件著作权登记、地理标志产品等知识产权创造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二、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目前,辽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多数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的也是流于形式,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不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缺乏管理机制;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以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为辽宁创造财富,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服务。

(一)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们喊了很多年,可一直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直没有深入人心。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在全省逐步形成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没有知识产权制度企业一样能发展壮大,所以很多企业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了解很少。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者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怎么办,都不知从何下手。《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2010—2012年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提出了“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理念。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在全省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普及宣传教育,使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成为一种制度,更要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工作,可是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尤其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工作中,以促进辽宁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制度。

(三)用知识产权保护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是全国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劳动力成本增加也非常快,如果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因此,经济发展的出路和机遇就在于创新,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倾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做到“研发产权化、产权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在短时间内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从长远角度看,用知识产权保护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将会大大促进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2011年,辽宁省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比如特变电工沈阳变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丹东金丸集团、鞍山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以自主专利技术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完成了32个国家标准的制定。

(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完善知识产权的扶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有效的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为促进省、市两级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辽宁开展了年度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试点省份。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和瓶颈,为促进经济健康、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们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应用,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②丁丽瑛.知识产权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周丽莉,张佳奇,周宇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安徽科技,2012(1)

④谢建伟,余建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所需[N].人民日报,2011-03-14

⑤涂赤枫,张晓丹,张旋.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3)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论如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编号:2012lslktzdian-01)阶段性成果〕

(陈爽,1969年生,辽宁铁岭人,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

作者:陈爽

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论文 篇2:

中国竞争政策体系的目标与设计分析

摘要: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不仅是特定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内生结果,而且最终也将通过市场绩效的表现重塑政治及经济环境。本文对竞争政策的兴起及变迁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中国竞争政策设计所面临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竞争政策的目标、例外情形、并购限制及行政垄断问题。笔者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本身国情约束下,竞争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可能会更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容纳转轨及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并能够使竞争政策真正发挥相应的效用。

关键词:竞争政策;目标;行政垄断

一、引言

竞争政策,或者说反垄断政策,是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制度。竞争政策可以被定义为一整套确保市场竞争不因受限制而减少经济福利的政策的法律。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竞争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产品,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帕累托改进的效率结果,而激励理论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竞争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增强激励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维护竞争是实现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机制,竞争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竞争自由,维护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游戏规则,中国于2008年8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反复酝酿15年始出台的《反垄断法》,但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制度背景、竞争文化的历史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结合着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竞争政策在设计及执行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研究及完善的空间。从历史上看,中国以往颁布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在立法目标上存在着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立法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具体条文的解释及执行,当前就《反垄断法》设计的目标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另外,中国一直采用产业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引导调节作用,在产业政策指引下,市场竞争主体往往会在政府安排或协调下实现兼并、重组或就市场范围进行划分,而这些活动可能的反竞争效应为《反垄断法》所不容。这导致中国竞争政策设计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即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来看,在某一具体时期内并不必然存在竞争政策无法相容于产业政策的情形,但产业政策目前的强势地位使其构成竞争政策在设计及执行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这为竞争政策及实施指南设计提出了现实的挑战。由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一国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本国国民福利水平这一出发点对特定国情下的中国竞争政策设计进行分析。

二、竞争政策的兴起及变迁

根据WTO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制定了竞争法,其中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的,在1990-1996年间,中东欧及前苏联26个转轨国家中就有22个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竞争政策,而发达国家竞争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历史则更长一些,例如著名的《谢尔曼法》于1890年通过,而英国处理竞争问题的最早立法之一是《1919年反暴利行为法》。这一简单的回顾似乎可以发现竞争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与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带来了经济增长,但这一结论仅仅是观察性的,而且不太可靠。因为竞争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对某种势力的回应,或者是针对特定经济环境而做出的决策。例如德国于1923年颁布了第一部卡特尔法,主要旨在对超级通货膨胀做出反映,因为德国担心价格协议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而英国的《1919年反暴利行为法》则主要着眼于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价格过高的问题;促成美国通过《谢尔曼法》的则是在19世纪下半叶农户和小企业所拥有的强大政治力量。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宪法”,竞争政策的设计及实施中应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的一致性:首先竞争政策的设计应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具备普适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今天的美国农户和小企业也许不再具备推动《谢尔曼法》通过的政治力量。而俄罗斯在1991年迫不及待地颁布了《反垄断法》后,目前已经根据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六次修订。其次,竞争政策的考虑应与主流经济学的进展相一致。现代经济学有助于反垄断机构确定哪些案件应被起诉,执法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基于数据和经济理论对案件进行分析以及如何对案件的总体效应做出判定。毕竟,反垄断法是由不断发展的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所构成的法律。最后,一国竞争政策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协调,设计不当的竞争政策容易引发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竞争政策实施过程中,竞争政策的目标、执法标准、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相关规定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的改变以及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都在推动着竞争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发生着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对竞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Kovacic和Shapiro所指出的,反垄断法的发展是经济学与法学相互之间不断凝聚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并不总是平衡的。

反垄断法的发源地是在崇尚经济自由的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铁路的发展使美国的国内市场迅速扩张,这为许多大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市场控制力提供了机会。大公司市场实力的扩张对众多小企业的生存产生了威胁。在这种情形下,数目庞大且在政治上拥有广泛权力的工商阶层和消费者,包括农民和劳工,强烈要求政府对大企业进行干预。可以说,要求通过《谢尔曼法》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于消费者或一般的公众,而是来自于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产业变革带来的新竞争中失利了。失利的利益集团以公众的名义要求国会对行业托拉斯进行管制,这使得立法者对反垄断法的理解处于一种先天的矛盾之中,他们一方面似乎关心伤害了小商业竞争者的低价和差别定价,同时又关心那些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高价。由于美国国会担心不受政府控制的私人企业的集中会破坏自由市场,并最终毁灭民主的经济基础,因此,《谢尔曼法》被设计用来抑制私人企业的过分集中,促进和维护自由竞争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反垄断法抛弃了自由主义的内在理念,干预主义上升为主导的政策思想,这段时期被称为反垄断的被遗忘的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对反垄断法的巨大影响,反垄断法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学分析基础,开始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此外,现实经济的发展导致反垄断执法重心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反论断法主要基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创新、知识产权、新兴网络产业的反垄断及竞争政策的协调也正成为美国竞争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英国在竞争政策方面的立法始于《1919年反暴利行为法》,这部法律的通过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价格过高的问题。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英国面临着大量失业这一问题,而市场竞争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思想似乎促成了1948年的《垄断与限制性行为(调查与控制)法案》。自此以后,英国的竞争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直到1998年的《竞争法案》使得英国几乎与欧盟保持一致。欧盟竞争政策起始于1951年签订的《巴黎条约》中采取的一系列支持竞争的措施。当时引入竞争政策的原因来自于通过向欧洲其他国家供应重要的生产资料来限制德国的势力以及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崇拜,因为美国经济的成果被看做为是不断依靠反托拉斯规则的结果。

德国和日本的竞争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设计,将反托拉斯法强加给德国和日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更在于打破这两个国家中经济权力的过分集中。但德国历史上的主流观点认为卡特尔是控制由激烈竞争及价格战导致的不稳定的工具,日本则具有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传统,因此当同盟国感觉可以依靠德国及日本来对抗来自原苏联的威胁时,德国及日本的竞争政策在很长时期内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日本在战后得益于国内外有利条件,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由以上竞争政策的兴起及变迁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竞争政策往往不是由市场经济机制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来的,它更多的是对某种势力的一种回应,是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结果。而且各国竞争政策最初制定时的条款均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例如美国竞争政策在表面上是由小商业竞争者所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集体行动的困难似乎并没有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由美国特定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另外更为深入的观察可以发现,大公司迅速扩张的市场势力引发了可能破坏权力制衡的担心,这使国会在短时期内更多地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理性的经济学分析做出了决定,这也是《谢尔曼法》逻辑体系内相互矛盾的原因所在。由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到,一国竞争政策的设计应符合本国的国情,否则的话即便设计了适合于未来目标的竞争政策条款,但在执行的时候也往往难以实施。俄罗斯在短时期内六次对竞争政策进行调整使我们看到,法律的条文可以模仿,但一部法律重要的不是它如何被制定的,而是如何被解释及被执行的。因此,不适合本国国情的竞争政策设计在遇到现实经济环境的强烈排异时,要么进行调整,要么会失去其效力。

竞争政策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强调对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更多的是出于对大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势力的担心。由这种考虑,早期的反垄断执法也往往显得较为简单,更多地采用本身违法原则来进行,而且还将本身违法原则用于搭售、纵向限制等领域。但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在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竞争政策关注的重点及判断的标准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到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义,再到后芝加哥学派基于博弈论及新实证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企业策略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来为反垄断机构提供判断的依据,经济学逐渐为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及工具。

三、中国竞争政策设计的特殊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于1979年启动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按预定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呼唤保护市场竞争机制法律的出台,经过近15年的反复讨论和对草案的修改,于2007年颁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法。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规制竞争的游戏规则,竞争法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国家向真正市场经济迈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反垄断法》主要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经营者集中三大制度以及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机构、法律责任等内容。除对行政垄断的限定外,《反垄断法》所关注的其他部分与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么中国在竞争政策的设计中应有哪些差异化内容呢?

第一,竞争政策的设计要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按照GDP计算,2008年中国已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由这个标准,中国竞争政策的设计目标及设计细节似乎应与类似经济规模的经济体保持一致,但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GDP虽然数额较大,但其构成却尚不能够与发达经济国家相比,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GDP的增长近90%靠投资拉动。此外,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仍排名世界100位之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垄断不是在自由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而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产物。在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情况下,保护国内市场以及集中支持少数重点企业的不均衡成长政策,导致了垄断现象的产生。发展中国家的垄断企业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引进技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等,国有垄断企业还有助于政府控制税收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借助竞争政策加以解决。如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的努力面临着发达国家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之所以能够屡屡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缺少可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竞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不公平竞争行为,需要政府通过竞争政策进行协调。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其组织文件中包含了对竞争政策的要求,这也迫使参与这种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自己的竞争政策。

第二,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相对于国际大公司来说规模较小。例如,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2008年的排名中,只有联想集团一家民营企业进入了这份名单,但在2009年的名单中,联想也未能入围。同样令人瞩目的一个现实是,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排名前30位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为14163.26亿元人民币,而同年日本丰田汽车的营业收入为2043.52亿美元,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丰田汽车的营业收入超过中国汽车工业排名前3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计量经济分析也发现,中国的汽车行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率,汽车行业应进行兼并重组以保证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竞争政策的设计及执行如果按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来进行的话,势必会禁止这样的经营者集中,因此,竞争政策的设计应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第三,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这一点对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技术进步的主体是市场中的企业,在这一方面,竞争政策的设计应顾及两个方向的问题。首先是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这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垄断企业创新动机较弱,因为垄断企业不需要依靠创新来保证自己的垄断利润水平;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现代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只有较大规模企业能够提供,而且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项目,小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我们认为可竞争理论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某产业进入壁垒较低,那么在位垄断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可能会保持较高的创新激励。其次是竞争政策需要考虑企业间关于研发的横向协议,反垄断执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适应不断加快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作用扩大带来的影响,反垄断机构需要在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协调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调整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

第四,作为一个转轨经济国家,中国的竞争政策构建中所要面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存在的行政垄断问题,而且这可能是中国竞争政策设计时最为困难的一点。在学术界,经济学家们利用行政垄断的概念来描述行政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和排斥的行为,以区别于由创新及由竞争实力所形成的市场垄断以及由于成本特征所定义的自然垄断。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现象,一方面是形成了一些强势的大型的垄断的部门、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是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分散经营的行业、企业、个体业主、农民等经济体。虽然反垄断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垄断问题,但在构建中国的竞争政策过程中,为保持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应根据《反垄断法》的基本思想做出相应的执法指南。

第五,竞争政策的设计应考虑短期及长期内达到的目标,或者说应对短期及长期能够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估及权衡。目前中国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短期内增长的困难,特别是进出口及国内消费下降。为了确保经济增长的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产业政策,我们估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在产业振兴计划的刺激下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而且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在经济危机之后也会出现大量的企业间的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竞争政策的构建可能会让步于产业政策,如果制定过于严格的竞争政策标准,那么要么反垄断执法机构在短期内会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类似日本的反垄断机构在战后至1975年之间的情形,要么竞争政策的标准会在短期内进行不断的调整。

四、中国竞争政策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竞争政策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的基准,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竞争政策的设计都是为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由对各国竞争政策变迁的回顾发现,历史上日本与德国竞争政策的出台是其他国家强加的结果,但战后全球政治环境的现实以及根植于这两个国家传统的竞争文化使竞争政策在短期内并未发挥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同样,1990一1996年间的22个转轨经济国家竞争政策的出台大多也是华盛顿共识的产物,是激进式改革模式下市场经济体制设计的结果。作为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竞争政策的设计应显著地区别于发达国家以及激进式转轨改革国家所采取的基准,同时其他国家,尤其是转轨经济国家竞争政策设计的教训及经验也应充分地吸收。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并结合发展中国家在构建竞争政策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在设计自己的竞争政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竞争政策的目标

《反垄断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本法。这一条既明确了竞争政策保护市场竞争机制的宗旨,同时也将其他社会目标囊括了进来。对于竞争政策的目标,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其根本目标是经济效率,反垄断执法应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反垄断的所有任务可以总结为在不伤害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配置效率,从而达到既不产生格外收益又不使消费者剩余产生净损失的状态。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竞争政策的目标则呈现了多元化。发展中国家竞争政策在注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注重长期经济绩效。亚洲发展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竞争政策的目标不仅包括促进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促进企业贸易与市场进入的自由,还包括实现短期静态效率、长期动态效率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报告选择了中国、印度、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共6个亚洲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指出除马来西亚以外,其他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明确了竞争法目标的5个国家,其竞争政策的目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政策包含了广泛的社会目标。南非的竞争法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对社会目标的关注,Gal发现几乎所有制定了竞争法的发展中国家,都把公共利益的目标纳入了竞争法当中。我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政策设计在明确将社会总福利作为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同时考虑对小企业的保护、实现经济自由等目标的实现。以往国内对竞争政策目标的讨论多集中在公平还是效率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竞争政策的目标所应涵盖的范围应更广一些。

2、例外情形

发展中国家竞争政策目标多元化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竞争例外的范围广泛而灵活。对长期经济绩效和经济发展的考虑使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高附加值的产业中放松竞争限制,以提高产业平均利润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如韩国竞争法规定的竞争例外包括为实现产业政策或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限制竞争的领域。Khemani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例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发达国家明确规定的竞争例外情况比发展中国家更多,所有国家对竞争例外的规定都比较相似。此外,竞争政策的例外情形既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也有反垄断机构在个案审查中依据竞争政策的目标灵活把握的。墨西哥《联邦经济竞争法》规定,特定的战略性行业不受竞争法约束,而战略性行业是由其反垄断部门确定的,墨西哥竞争法第28条规定的豁免条件赋予了反垄断当局无限的权力,使其能够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甚至某个人的意志确定战略性行业。中国竞争政策设计中对豁免条款应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设计,从法律上看,适用豁免条款是一国竞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用豁免条款中,各国在卡特尔、对外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领域都规定得较详尽,这些是适用豁免条款的核心内容。

3、并购限制的标准

发展中国家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和广泛的竞争例外范围使其反垄断机构能够在并购审查中放松控制。Correa和Aguiar以巴西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控制进行了研究,指出巴西在1994年新的竞争法颁布后,一年时间内有99起并购提请审查,2001年超过了600起,但没有一起并购被禁止。在并购控制审查过程中,衰退企业、国际竞争力等都成为反垄断机构考虑的因素。而没有合并指南指引的合并控制,将使合并审查的结果完全依靠负责审查的官员的观点,这可能会造成审查的结果与经济原则不相一致的情况。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购控制审查的结果来看,墨西哥1994年6月到1995年6月的122起并购审查中,仅一起未通过。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正是各发展中国家希望本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冲动所导致,因为竞争政策一般禁止或限制的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二是横向限制协议;第三是企业间的兼并。发展中国家所执行的较为宽松的并购限制标

准应该说是基于本国企业的现实经济规模所做出的选择。

4、行政垄断

应该说,在目前中国的竞争政策设计中行政垄断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首先行政垄断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对它的认识应基于整个转轨的进程,从这一点来看,它更多地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行政垄断的来源不是市场集中、资源的独占或者以法律形式所定义的专营专卖。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有些类似于奥地利学派看待垄断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而不是市场,是垄断之源,政府的授权、认证、特许、关税和其他法定限制措施才能够创造垄断,而拥有垄断能力的特殊经济组织便不再参与公开竞争。一般认为,行政垄断往往是依靠公共权力来获取产业的独占地位或达到区域市场封锁的目的,它涉及的理论和问题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行政垄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领域,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公共利益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领域,涉及到行政垄断的竞争政策设计必然会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此外,由行政垄断所具备的权力影响产业资源配置的特征,因此在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将转轨经济所具备的制度因素考虑在内。从竞争政策设计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特定行业中行政垄断存在的程度,而在于行政垄断在特定行业内所造成的效率损失,这构成了竞争政策执行中对待行政垄断的一个基点。目前经济学对行政垄断问题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提出了测算特定行业行政垄断存在程度的ISCP分析框架并基于这一框架对行政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将制度与结构、行为及绩效作为并列的因素进行考察使这一研究框架具备较强的弹性,能够同时兼顾对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运行机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形成可操作的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因此,在竞争政策设计及执行中,ISCP分析框架能够为特定反垄断案例中的反行政垄断诉讼提供相应的经济学分析支持。

五、结论

通过对竞争政策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明确,竞争政策的设计要与本国的国情及具体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现代经济学一般均衡框架的形成使人们了解到,在一定条件约束下,完全竞争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状态,社会福利达到最高。基于这一认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将效率作为竞争政策所要实现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目标,但通过我们的讨论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本身国情的约束下,竞争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可能会更多元化。此外,虽然中国的竞争政策设计的目标出现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同,而且设计的逻辑起点不同,但竞争政策设计在应用经济学作为基本的工具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不同之处更多地体现在了对具体标准的制定方面。应该强调的是,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例如博弈论及产业组织理论在各个国家的反垄断实践中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的差异在于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是分析工具的不同。对于竞争政策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标准,我们应基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及各国竞争政策设计的目标等具体情况来进行确定。不同标准的设计对产业中的企业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边界值一旦确定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因此对边界值的设计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

对中国的竞争政策设计来说,一个很重要但又很难以解决的是行政垄断问题。在这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ISCP分析框架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一个基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何对某产业或某具体的企业的行政垄断程度进行测算,但如何应用竞争政策来破除行政垄断或者减弱行政垄断对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刘 艳)

作者:张 伟 于良春

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机制论文 篇3: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战略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其管理和保护受到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领域地位的不断攀升,一个现实性的问题也摆在了我国中小企业的面前。为数众多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工作中面临很大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欠缺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体系方案。

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角度略有差异。

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研究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例如,Klaus Jennewein(2005)提倡:“通过知识产权对技术品牌进行管理保护,发挥技术品牌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则是怎样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例如,蒋坡(2007)总结出:“知识产权管理的五个方面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管理、知识产权的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及知识产权的国际经营管理。”袁真富(2007)提倡:“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是面向企业管理的法律实践,包括: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洪小鹏以企业管理的视角,从理论和实务上分别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李卓坪(2014)曾经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进行知识产权管理非常重要,而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做到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为此他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有关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界并没有对此形成统一的看法。

由上可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层次较低,甚至在基本理论上尚无共识。本文将立足于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剖析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进行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管理是近几年在社会当中出现的一个热度很高的名词。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引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企业做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是企业防范其他单位和个人侵害自身知识产权的行为。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学界的通常认为:“知识产权管理是国家有关部门为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行政及司法活动,以及知识产权人为使其智力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和策略的经营活动。”结合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是从本企业长远的经济利益出发,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武器,以知識和技术创新为管理与产权保护的发展理念,谋求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许多中型和小型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经济观念和业务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有形资产的投资,从而忽视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武器。如何有效管理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经营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在严峻的经济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多数企业所处的经济竞争环境变化莫测,这对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凭借的是“汗水”(固定资产投资),而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更多的是依赖于“创新驱动”的新发展理念。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新挑战。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也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在严峻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有些中小企业已经敏锐地察觉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知识产权管理。这些中小企业正是凭借知识产权管理这个法宝,抓住时机在经济竞争中制胜,以小米、九阳这些中小企业为代表,它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资,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武器保护它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了现代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宠。

当今我国中小企业身处的知识产权管理困境与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身处的知识产权管理困境。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总数呈直线增长状态。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企业每年增加的数量超过10 000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小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项安波表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将会遇到更多新的挑战。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管理缺失问题,在经济经营管理中,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加入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这一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足够清晰地认识,导致侵权事件和丧失商业机会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目前令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比较头疼的问题。例如,当前中小企业遇到的侵权事件大多与专利和商标侵权有关。很多中小企业有时候花费大量的心血创立一个新的品牌,正准备注册时才发现公司的品牌早就被别的公司抢先注册,这时候就会面临被侵权带来的巨大损失。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商标注册侵权案例——德国欧凯公司对王致和集团商标侵权的诉讼。王致和是拥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我国老字号企业。在诉讼取证的过程中,令人吃惊的发现,这家德国欧凯公司不但侵犯了王致和集团的商标权,而且先后侵犯过我国其它比较知名的民营企业食品公司的商标权,这里的受害企业包括:今麦郎、洽洽、老干妈等企业。像王致和集团、老干妈集团这些知名企业都会经常遇到侵权事件,其它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就不言而喻了。很多中小企业在面临侵权事件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深究其原因:这些企业忽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或者完全没有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防范体系。近些年来,中小企业侵权或被侵权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都为中小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敲响警钟。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工作中可谓是困难重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陷入了很大的僵局。目前,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知识产权管理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清晰定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涵。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得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陷入僵局状态的原因就是缺乏清晰地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导致许多企业在进行盲目的管理。第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怎样真正体现知识产权管理这一环节的工作,并发挥知识产权管理的真正价值。在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当中也有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这仅仅是流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这是一种“空管理”的现象,只有形式沒有其内涵。当企业真正遇到侵权事件需要保护的时候,这些“空管理”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第三,怎样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有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建立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这些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与现今企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对于目前的知识产权管理困难局面,如果不加以解决的话,中小企业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经济竞争中很难立足发展。

中小企业身处知识产权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身处巨大的知识产权管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目前企业的规模很小,根本用不到知识产权管理,这是大型企业才会用到的管理方法。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中小企业才会屡屡遭受侵权的风险。还有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忽视也助长了业内各种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不良之风。中小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对有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更要建立起对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管理保护的意识。

第二,中小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性人才。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甚至是一些大型企业内部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出现有关知识产权事务时,企业的通常做法是交由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代为处理,甚至是直接外包给别的企业代为处理。该做法其实就是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假管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仅仅流于一种表面的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所在。在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投入少和技术创新的层次低,很多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当中,他们更愿意选择到大型企业任职。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性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畴当中,或者是生硬的在企业的管理中加入知识产权管理这一环节,但是没有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企业管理战略巧妙地结合,建立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如何应对我国中小企业身处的知识产权管理困境。

首先,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应该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做起。经营者只有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至关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并把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全员、全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参加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到企业授课,使企业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要求,并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知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能力,加快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未来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可以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扬企业的科技创新理念,而企业的科技创新理念发展动力来源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活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企业通过实施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奖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的科研创新热情。

其次,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专业性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整个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运营的核心,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基础。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知识产权信息调研,对企业商标、专利进行申请、维护,对版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制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案等。中小企业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尝试设立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该机构可以和办公室或法律事务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套牌子”甚至“一套人马多套牌子”的办法,做到知识产权管理有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等到知识产权管理成熟后再建立更加具体完善的独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应该对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人才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实行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制度。外部培训可以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知识产权培训班、研讨会。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培养、选拔优秀的专业管理型人才,也可以实行传帮带的办法进行内部培训。此外,为了防止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人才流失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提供更多社会福利条件和保障员工子女方便就学等方式解决。

第三,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巩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通常包括这些内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培训制度、知识产权激励制度、职务发明创造的申报与审查制度、知识产权的许可及转让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等。在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每一个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管理的具体内容略有差异,在实践中要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适宜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

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如何顺利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工作是摆在当今大多数我国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管理是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词。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可以极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制度为依据,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经济竞争地位,谋求企业未来的合法经济效益而采取的整体性规划方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促进现代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是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发展立足的基石。

有效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过程。

第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首先,中小企业需要确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总目标。总目标的确立需要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尤其是知识产权部门、企业研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更应紧密合作。企业的研发部门负责研发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并依据研发进展情况向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申请战略立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依据立项情况,检索相关信息资料;与此同时,市场营销部门应该及时向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反馈市场信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此立项的可行操作性做出判断,并在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最终确定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目标。其次,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目标为依据,再进一步制定具体可行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案。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战略方案的时候需要综合考量企业的规模、文化背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类型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案。中小企业制定的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案,基本都是围绕企业总体管理战略目标开展,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控制力和占有率。

第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实施就是企业具体战略方案的实行过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例如,中兴通讯通过成功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以国际化知识产权理念扩展海内外市场,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讯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始终坚持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贯穿于公司整个管理运作过程当中,创立了知识产权基础、分析和运营三大知识产权管理业务体系,通过这三大业务体系来实施企业的具体战略方案。中小企业应该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实施是在企业知识产权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逐步融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对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是至关重要。企业的研发部门要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合作,研发部门研发出知识产权成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通过对研发成果的文献数据研究分析,指导研发部门工作。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控制。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进行控制很重要,它是检验企业是否达到战略目标要求的重要依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控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企业的研发部门将取得知识产权成果通过生产部门转化给市场部门;二是市场部门要及时反馈产品的销售以及被侵权情况;三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及时合理有效的调整战略布局方案,从而顺利指导企业有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工作,对于发现的被侵权情况,要积极保全证据,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过程。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控制,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部门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及时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及时调整变化,以确保企业管理战略过程的顺利实施。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展前景及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逐渐加强。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展前景是要同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一样普遍具有极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全社会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与工信部中小企业于2014年5月19日举行了重要的工作会谈活动,此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是涉及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基础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等问题。此次会谈推动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进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加强知识产权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2015年,北京上线运营了全国第一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平台冰狗网(www.bingoip.com),该平台的服务宗旨是专门为我国中小微企业打造最全最优的知识产权服务。同时这也是对2014年我国出台的《國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倡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新平台搭建中小微企业管理层交流平台号召的积极响应。

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它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有关资料信息显示:“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的53%。”[中小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最能贴近市场群众的需求,它们是知识产权市场非常活跃的群体。中小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提供社会基础服务、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支持市场经济增长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在很多地区,中小企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仅是关乎一个企业的经济安危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影响未来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占领竞争制高点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的道路上虽然任重而道远,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但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指引下,中小企业正在寻求困境突破之法,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活动。相信随着中小企业管理层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理论界与中小企业紧密合作,一定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作者:天则 韩彤

上一篇: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