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2022-04-16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逐渐盛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各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核心素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进行改革创新。鉴于此,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先是探究了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又详细研究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期能促进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工作的优化,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相较于其他阶段的教学,高中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此种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地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增加学生的阅读技能方法,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教学的形式化较为严重,甚至具有一定的应试化,不仅严重降低了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还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1.2阅读时间较为欠缺

高中阶段的课程安排较紧张,学习时间有限,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同时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教师就直接将日常的阅读练习作为课外阅读了,这无疑于直接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练习题目而进行阅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性较强,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也难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积极探索和引用有效的阅读模式

上文中已经提到传统的应试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偏好等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与阅读能力进行自主化阅读、感知、品味、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阅读方法,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宜自己的阅读方法[1]。

2.2展开个性解读,释放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基础,能够对一些感情进行把握。他们这时候需要增加文章的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体验,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解放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看法。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解读,更多的情感宣泄。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多次阅读,从整体上领略作者的情怀,领略豪放词的优美。我可以让学生找到这里面的一些个典故,这样學生就能大体地理解词的意思,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英雄的慨叹,对于时代的感慨。

2.3结合现代技术,创设相应阅读情境

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关联,学生对语文阅读有足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地进行阅读,分析文章,学习阅读知识,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丧失阅读的积极性,不愿主动参与阅读,只能够被动地学习阅读知识,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结合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教学,能够将文章中文字所描述的内容用光影的形式再现到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4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会主动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阅读,将阅读从课堂上带到课堂之下,结合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深入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氛围,用环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帮助[3]。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在班级内定期举办“书香满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就自己最近正在阅读或者刚刚读完的一本书谈一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在遇到同样阅读这本书的学生时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的体验,引导学生去主动地阅读新的书籍,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开设图书黑板报,班级内的学生轮流负责黑板报的内容,每周都要在黑板报上推荐一本新的自己读过的书籍,并且写出书籍内容的简介以及自己简单的书评,在班级内营造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主动进行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由于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等多项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现有的阅读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应用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方法),在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领悟阅读资料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相信随着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实践,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钱海燕. 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5.

[2]杨伟平.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24-26.

[3]卓建勇.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6):213-214.

作者:刘晓强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2:

考的内容要值得教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Resnick L.B.& Resnick D.P.认为评价有三个重要前提:你测你所追求的东西;你没有评价的,你就得不到;评价的内容要值得教师去教①。依据这些认识,目前建立在纸笔测试基础上的语文高考,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的结果是无法测量的,比如身心健康、人格完善、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对语文世界的探究兴趣等等。更为突出的是,当前语文高考所凸显的内容并不都是语文教师值得去教的内容,语文高考与语文课堂改革存在种种不契合,甚至相悖而行的现象。这里评述的三篇文章,从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角度对此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揭示,值得我们语文工作者,尤其是命题者的深思。

一、我们是怎么考的?问题是什么?

[评议文章]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原载《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

[原文提要]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存在六大突出问题,它使得日常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已异化为数理化一样的习题训练,既不能唤起学习热情,又不能提高语文成绩,反而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作为整个中学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长期以来秉承“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一文,试图汲取语文课程论、教育测量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以系统剖析多年来高考阅读试题中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见。

作者认为,近年来的高考阅读测试题存在六大突出问题:

1.测试重心偏颇,学科本味淡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小阅读题总是以社科文和自科文的内容理解为重心,实际上完全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本味;比较明显的是自科文阅读题,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限,学生答对了不见得语文水平高,答错了也不见得他的语文水平低。

2.信度效度不高,内容分布失衡。测试信度主要取决于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作者分析了2009年福建卷和湖南卷、2007年四川卷和2008年全国卷Ⅱ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近年来高考阅读测试题不管是试题本身还是提供的答案,其可靠性都非常值得怀疑;一个测试即使有一定信度,但不见得就能测量它所要测量的内容,也就是说,其效度未必就高。

3.能力层级模糊,探究试题失真。一些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题常常在题干中直接使用“理解”“赏析”“分析”等词语,但考查的能力层级却很不清晰,对布卢姆目标分类机械搬用,缺少扬弃和吸收;探究题虽标“探究”,但没有体现探究的价值,或者探究的难度很低,失去了其本来的效用。

4.批判思维欠缺,多元解读消弭。命题者不善于从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挖掘测试考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源,因此,体现批判性思维的题目寥寥可数;在评分标准上“采点”不“采意”,排斥多元解读,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切身感受。

5.选考难度不等,加试内容累赘。把考题分必考和选考本来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不想2007年开始出现的课标卷选考题,在命题时违背了考查等值的测试原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如有的试卷供考生选择的两组阅读题难度不等值,不能为考生带来公平的选择机会;有的试卷加试部分和前面实用类或论说类文本的阅读题和语言表达部分重复。

6.文体测点不准,阅读习惯异化。作者认为,尽管现代文阅读题文体甚丰,但许多考题忽略了文体的测试要点。如社科类文章,不专注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表述、对主要观点的把握及论据材料的判断,反而纠结于词句意义的辨析与理解;新闻类文章没有引导学生注意其快捷传递信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反而在句子解意上作文章。

作者上述的分析与归纳有理有据,取例分析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值得肯定,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值得人们深思。在这里,也许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存在诸多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撇除复杂的社会原因,单从语文高考命题本身来说,笔者以为,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其一,命题者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缺少较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们注意到,2010年的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说明和2001年的现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其中固然有保持命题一致性的意义在其中,但也可以看出,在命题者眼中,10年时间,阅读及阅读教学研究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其次,我们深感惊讶,很多人文学者甚或资深的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师,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情况竟然总体不好,据说有些文章的作者本人也得不了几分。这里除了确实存在命题者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外,命题者既不合“作者思维”,又不合“读者思维”的怪异的“命题式思维”是造成这种怪现状最主要的根由。

其二,命题者的命题素养普遍不高。

命题是一种专业,一门学问。但若干年来,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中鲜有专门研究考试的。他们中虽多为中文系的教授,但命题仅为副业,而且也非他们所热心的副业。他们对于试题的信效度、对于试题所体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不甚了然,你想,让身怀这样素养的人去命题,对于现代文测试什么、怎么测试,如何呈现命题思想与意图,会有清晰的认识吗?

二、我们不该这样考,为什么?

[评议文章]高西栋、沙兴新《辐散式阅读与辐辏式评价的违离与调和》,原载《教学与管理》第5期

[原文提要]常态阅读中要求阅读心理个性化、阅读行为探究性和阅读结果创造性,这种辐散式阅读与高考在“标准”和“统一”限制下形成的阅读心理趋同化、阅读行为程式化和阅读结果聚合化的辐辏式评价存在明显的违离与冲突。要从完善阅读评价标准、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矫治个性化阅读教学之弊等方面来调和这种现状。

应该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于语文高考,尤其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存在的问题是有所认识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来解释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并无突破。在笔者看来,高西栋、沙兴新的《辐散式阅读与辐辏式评价的违离与调和》一文,是非常难得的具有一定理论品质的分析文章。

该文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两个独创性的概念:辐散式阅读教学和辐辏式阅读评价。

所谓的“辐散式阅读教学”,是指反对教师中心、文本至上、学生迷失的话语霸权式,强调学生的多向期待、多方阐释、多重收获的民主建构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它分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了大量的表述,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这样五个基本要求:其一,阅读性质的去平面性;其二,阅读行为的去单向性;其三,阅读心理的去归从性;其四,阅读结果的去唯一性;其五,教学要求的去一统性。总之,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表述是以“现代阅读理念”为指导,强调的是“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与此相对,高考是一种由行政力量约束的制度化的行为。在制度的约束和统领之下,高考阅读测试呈现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统一性,要求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方式统一;标准性,要求文本标准、题型标准、题量标准;可测性,要求有必要的难度、区分度、必要的信效度。高考阅读测试规则的“三性”特征,带来了高考阅读应试行为的趋同化、程式化和聚合化的“三化”现象。

1.阅读心理的趋同化。考场是学生挥之不去的隐形语境。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阐释的同时,隐形的评判者”是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的一把高悬的尺子。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对文本的阐释,要尽可能地兼顾高考话语体系,迎合常规的高考评判视角。

2.阅读行为的程式化。高考阅读行为,要求省时、准确、便捷地得出尽可能接近评分依据的标准答案。因此一般步骤为:根据题干的发问点,寻找阅读有效区间,在阅读有效区间内标出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根据问话形式特点将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整合形成答案。如果不按这些程式,反倒未必是一件好事。

3.阅读结果的聚合化。高考阅读题每道试题的答案,大部分只有一个,如果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表述的,尽量不另行表述。阅卷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一般根据答案所给定的得分点,踩点给分。因此,学生要尽量地揣测命题者的意图,踩点答题,答案尽量运用原文关键词、关键句来整合。

因测试规则的统一性、标准性和可测性带来应试行为的趋同化、程式化和聚合化,这种阅读评价方式就是“辐辏式评价”。它要求通过统一规则下的阅读测试,其阅读能力得到一种来自于制度化的确认。这样的高考阅读评价方式显然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要发生明显的违离和冲突的。在作者看来,这就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遭到质疑和诟病的根源所在。

由此,作者提出了三项针对性策略:其一,高考阅读评价标准应和现代阅读理论同步跟进;其二,增加语文阅读高考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其三,矫治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某些偏失和疏漏。说明要改变这种辐散式阅读与辐辏式评价的违离现状,绝不单单要调整原有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高考阅读试题编制的科学性。

三、我们该怎么实现考和教的对接?

[评议文章]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3期

[原文提要]高中语文新课改与新高考存在“五个不契合”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高中语文“重建课堂”工程;按照新课标精神强化中学语文的基本训练;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新高考的关键问题。

当考和教发生违离和冲突时,该怎么实现两者的对接是颇为挠头的事情。在前述高西栋、沙兴新的《辐散式阅读与辐辏式评价的违离与调和》一文中对此已经作过一些探讨。袁菊《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一文则倾注了更多的笔墨,引起人的思考也许更多更深。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新课改与新高考存在的“五个不契合”:语文基础学科地位的弱化与新高考方案的主旨不契合;新高考背景下母语学习的科学化要求与人们的认识不契合;语文课程实施方式的简单化、固定化与新高考的新题型不契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与新高考的命题总原则不契合;语文学习的狭窄化与新高考的生活化、开放性导向不契合。文章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推进高中语文“重建课堂”工程。

所谓“重建课堂”,是指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要求为视点,来重新认识和规划语文课堂教学,重新规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把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特点,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努力唤醒师生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把有效的教学评价运用于教学全过程。

第二,按照新课标精神强化中学语文的基本训练。

作者提出,新课标虽强调了人文化,但有点忽略训练,认为从原来强调训练,到现在的不要训练,走到两个极端。其实任何功课都有基本功,语文课和数学课一样都需要训练,关键在于训练什么,怎样训练。他强调,训练要体现逻辑性;要努力挖掘语文训练点;要训练习惯。

第三,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他提到,语文教师应积极努力地去改变语文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时间大量被侵占的不合理现状,还语文学科以“万科之本” 的应有地位,从而将语文能力达成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引领学生关注新高考的关键问题,即夯实“常考点”、研讨“新考点”、突破“失分点”、关注“能力点”、强化“支撑点”。

这里我们注意到,文章首先强调的是高中语文新课改与新高考存在“不契合”,而不是“新高考”与高中语文新课改存在“不契合”,这里的假设是新高考是“新”的,处处体现的是示范性和引领性。这个假设是有问题的。其中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一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在这个有问题的假设之下来推论“考”和“教”的对接,势必存在“一边倒”的倾向。不是以教来“统”考,而是以考来“统”教。因此,文章的四点策略虽都指向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根本上是指向应试的改革,考什么教什么,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该文所体现的倾向很可怕,但是却比较普遍。

客观地说,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考试,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需要在过程中逐步完善。我们要思考的是:它的完善由什么力量来推动?由普通一线教师吗?由语文教学专家吗?否。笔者认为,在当前强大的应试氛围中,以“考”代“教”,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普遍倾向情况下,若语文阅读评价标准不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编制内容与方式不改,单把希望寄托在通过改革日常语文教学来影响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改革,无疑是非常简单、甚至是幼稚的想法。

————————

注释:

①(Resnick L.B.& Resnick D.P.Aassessing the Thinking Curriculum:New Tool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B.R.Gifford &M.C.O,Connor,Changing Assessment:Alternative Views of Aptitude,Achivement,and Instruction [Z]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37-75.)

[作者通联: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作者:胡根林

语文考场阅读管理论文 篇3:

唤醒阅读意识,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量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应从中汲取文学精华。但是,目前高中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呢?根据现状努力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考试题型,亲近文本,同时教师应积极示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名著阅读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阅读意识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开阔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要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切实考虑的问题。现实情况如何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高一忙调整适应初高中教学衔接,高二忙适应文理分科,高三忙题海战术,真正花在名著阅读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加上没有计划和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可以说名著阅读基本处于沉睡状态。马克·吐温有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阅读是语文生命的灵魂,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名著阅读题于2007年首次亮相福建高考语文卷即成为亮点,引来不少赞美声。历时七年,其命题设计更臻成熟。教师要唤醒阅读主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名著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近几年的一些做法。

一、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主动承担起阅读示范作用。

好的教育首先要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百岁老人杨绛曾谈到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示范性不仅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而且是教师角色的内在要求。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阅读名著,唤醒学生阅读意识。有些教师常常以“读过好多年了,早忘光了”为借口回避名著阅读,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阅读热情。要做好指导或者要指导得更到位,教师重温名著,与学生同步阅读不可缺少。当学生看到不论早读还是晚自习课,语文老师都手捧名著读得津津有味时,学生的阅读意识很快就会被唤醒。

二、了解题型,亲近文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只看考点,忽略名著内容本身。针对此种普遍现象,教师从高一“名著导读”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近几年来,福建省文学名著阅读的考试题型基本上分为两类: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情况,基本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这种形式有较大的覆盖面,让学生判断名著主要内容的正误,能有效检测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积累情况。这种方式考查学生是否读过原著,只要认真读过原著,错误之处应不难发现。简答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内容叙述名著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两道题任选一题。命题人往往把该题型作为比选择题更高一级的考题看待,因此,该题型考查的内容比起选择题,更注重情节的经典性、重要性和相对完整性,不会过细过偏。但如果没有读过原著,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一下,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就无从叙述了。因此,亲近文本,不断增加阅读积累才是正道。为了让学生亲近名著,可以在教室设立图书角。

教师应该以文本阅读为契机,鼓励学生钻研文本,多阅读、多思考,最基本的是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曾经轰动一时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阅读名著与考场写作高度结合的典范。

三、唤醒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外,另一个支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在名著课堂教学中大胆开展该项活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可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影视作品,以此激发阅读兴趣。

1.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做好自我管理。

这一方法的实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质量进行自我督促与自我管理。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起始年级可全年段规定:晚自修6:40~7:00读名著,明确目标,这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切入点。要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初期甚至全过程,都必须进行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自查。

2.定期举办文学名著讲座。

结合《百家讲坛》等视频材料,借助我校囊萤书社阵地,组织老师对必考名著的某一任务或章节举办讲座,激发同学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讨论名著。

3.不定期举行名著阅读知识比赛。

通过周末赛场等活动,促进学生读名著、写心得,及时张榜表彰优秀学生。其次,自学指导,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每节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应该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自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尤其是时间一定要给足,千万不能走过场。文学名著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是挂满着无数问号的天空,培养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发问、合作探究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小组合作人数可由两人一组逐渐过渡到大组合作,当发觉学生的某种感受或体验有道理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大组汇报后,教师必须适时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疑难进行点拨。对于规范性的问题,教师更要耐心指导,对在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连同学生大组汇报展示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的规律并形成名著文本知识树。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得失好坏的主客观原因,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前进。学习要想取得优效,必须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构建学习策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加强学习方法的自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唤醒阅读意识,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对于语言技能的形成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极有益处,更可以帮助莘莘学子打赢高考语文大仗。

参考文献:

[1]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巨明.语文合作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4]燕国材.学习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5]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黄汉宗

上一篇:移动中继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金融监管机构问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