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练习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对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教材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练习过程的指导策略,课后练习缺乏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不同类型课后练习的使用效果差,积累的记忆和基础知识练习总量少,对感性理解练习的研究不深入,迁移和扩展容易被师生忽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阅读练习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阅读练习管理论文 篇1:

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从总体上看,现行几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质量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都着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开放性和弹性”等理念都有突出体现。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而且能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在学生阅读思索这一动态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的规律”,〔1〕还能体现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但笔者通过对2001年人教版、2004年苏教版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类型、内容、价值取向等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一、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多口头练习,少书面练习

目前,人们对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分类研究,多是对既有练习类型的事实描述,分类标准不统一,缺乏富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无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练习设计的盲区。从语文学科定名为“语文”的初衷来看,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综合体,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言语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3〕因此,从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这一框架入手分析语文教科书练习,能够抓住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和教育功能,是有价值的。

口头练习主要指通过口头语言完成的练习,通俗地说是动口练习。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主要是培养听说读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用“说说”“描绘”“谈谈”“朗诵”“朗读”“讨论”等行为动词提出要求。书面练习则指那些要用纸笔来完成的书写练习,通俗地说是要动手的练习。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主要是培养写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用“解释”“圈”“画”“写下来”“抄写”“搜集”“扩写”“仿写”等词来表述。笔者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练习为例对这一维度各自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人教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练习类型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和苏教版多口头练习,分别占75.5%和75%。练习多为“说说”“谈谈”“交流”和“讨论”,较少“填写”“改写”“概述”“仿写”“默写”。这虽然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益,但如果大多停留在“说出来”的阶段,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前,有一种现象我们要警惕:语文课堂上,随时可见学生对答如流的场景,然而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则往往词不达意,病句和错别字很多。从语文教师的素养来看,口头表达能力强者很多,而能提笔成文者较少。这些现象应该促使我们反思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实效性。可以想见,如果平时在字、词、句、段层次上缺乏有效的训练,却奢望在几次作文训练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可行性是让人怀疑的。另外,书面练习对学生语言规范和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比例是否适当或者说练习要求是否应该更加明晰,还须细加斟酌。叶老的话“听说读写宜并重”,诚为金玉良言。

问题二:从完成练习的思维操作来看,低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足

一般来说,好的练习设计是分层次的。这既符合思维规律,也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依据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语文练习主要可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识记是指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可以用“描述”“标明”“指出”“列举”“说明”“背诵”等词表述;领会是指理解和领悟文本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用“体会”“觉得”“解释”“品味”等词表述;运用是指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用“示范”“运用”“解答”等词表述;分析是指把握语言材料的各种要素,从而揭示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可以用“说出理由”“区别”“指明”“分析”等词表述;综合是将要素或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或体系的能力,可以用“整合”“归纳”“重写”“总结”等词表述;评价主要是对语文材料进行价值判断和鉴赏的能力,可以用“鉴别”“比较”“阐释”等词表述。笔者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为样本,对各层次练习进行了统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苏教版练习设计中低层次的识记、领会、运用练习各占该册练习的63.3%和63.2%,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评价练习则各占36.7%和36.8%。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显然,现有练习设计中“较高要求”和“较低要求”比重不尽合理,还缺乏进一步的结合。

问题三:练习形式还嫌单一,缺乏变化

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教科书练习设计也力图体现这一思想。每课练习一般3—4道题,最多5道题。两套教科书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都有较大的比例,这反映了语文学习重整体把握的特点。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中,多揣摩语句、背诵、相关文章对比分析、练笔等题型,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苏教版则更偏好朗读体会、品味词语、讨论交流等题型。从整体上看,两套教科书的练习形式雷同较多,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讨论交流等形式,没有设计更多形式的练习题。当然,苏教版别出心裁,从八年级开始,设置了自由读写单元。所谓自由读写单元,就是教科书不为文本设计统一的“探究·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设计或与同学合作设计“探究·练习”题。在独立研究、合作学习中释疑解疑,语文学科特点体现得更为显著。这样的安排意在体现这套教科书“具有较大弹性,留有广阔空间”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追求个性化特色教学提供平台。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是应该肯定的。

问题四:练习设计倾向于从编者的主观意愿出发,对教科书的使用主体——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

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需提供背景材料。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二:“书前插页中有两幅关于圆明园的图片,一幅摄于圆明园被毁当日,是由一位外国人赶在英法联军动手烧毁之前拍摄下来的,一幅是圆明园的遗址。对照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显然,“感想”不能凭空而发,也不是随便说说就完事,如果真要让学生有较为细致的“感想”,还必须向学生提供关于照片的详细说明,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那一段历史的较为清晰的线索(课文中只是大概提及)。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但如果编者的用意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教参上的“标准答案”,那出这样的题就大可不必了。(2)练习设计的意图不明朗,随意性较大。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我们不禁要问:“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问题五:练习没有条件性设计或反馈矫正设计,不便于评估学生的发展状态,不便于学生反思

好的练习应该是完成练习的条件、练习达到的程度、完成练习时间等诸因素的统一,同时也应有反思、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建议。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主题是“学会读书——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编者选编这一单元的意图应该是落实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特别是落实“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目标,而该单元多篇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仅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对读完该篇课文的时间不做较为细致的规定,这样做,只能使师生在教学中“跟着感觉走”,“学习”是否发生不得而知。对要求捕捉的阅读信息也仅仅是“你会留有怎样的印象”“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等,这对提高快速阅读能力无疑是隔靴搔痒。总而言之,练习中加入条件性设计,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练习结果,也有助于学生反思练习结果。

问题六:练习设计思路对学生解读课文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练习中提问的方向、答案的预设、题型的选择、提问的方式都暗含着编者对课文的阐释和理解,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很可能受到编者的设计思路的束缚。应该明确,练习对学生并不总是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功能,有些练习也可能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蓝蓝的威尼斯》“探究·练习”第三题:“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题目隐含了这样的暗示,即“课文的题目是最好的”,这样的暗示很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二、对练习设计的几点反思

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尊重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把想象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给学生评价,学会价值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负责精神;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发展,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练习。”〔4〕

第二,练习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活动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积累,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练习要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概括、评价、抽象、想象、质疑中提升思维品质。“设计多维性练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性练习,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设计推理性练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质疑性练习,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培养创造想象能力。”〔5〕

第三,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叶圣陶先生曾就教科书中思考练习设计的问题指出:“大抵出题之先,必明一义,非每课之后例须有数个练习题,第求凑足之即为了事也,盖将就本课之内容与形式,抉其至关重要之若干点,俾学生思索之,辨析之,熟谙之,练习之,有助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也。”〔6〕这“至关重要之若干点”一般就是学习重难点。练习就是要突出重点,落实重点。国外有实验证明,与学习材料关键内容关系不大的练习,无助于学习,只有与关键内容有关的练习,才能促进学习。另外,如果能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设计练习,学生会受益较大。

第四,练习设计要突出整体性。

每课练习不论题目多寡,都要力图表现为一个整体;每册练习前后之间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册练习总体上要形成一个能力水平递增的训练序列。

第五,练习设计要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样性的练习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多样性体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能为多样而多样。层次性体现为基本要求和创新提高的统一,基本要求要面向全体,创新提高则要尊重个体需要。层次性还体现为合理的坡度和适当的难度,这既符合能力提高的规律,也符合认知规律。

第六,练习设计要增强实践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练习活动设计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语文练习不应该是学生的“紧箍咒”,而应该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练习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3〕同上,第730页。

〔4〕周婉平《引领学生自主地走进语文练习》,《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2期。

〔5〕朱建国《语文练习设计要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第1期。

〔6〕叶圣陶1962年给人教社中语室的书面指示,转引自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9页。

作者:张永祥

语文阅读练习管理论文 篇2:

“五步三查”背景下八年级语文课后练习巩固提升的策略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对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教材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练习过程的指导策略,课后练习缺乏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不同类型课后练习的使用效果差,积累的记忆和基础知识练习总量少,对感性理解练习的研究不深入,迁移和扩展容易被师生忽视。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材课后联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建议和策略,致力于提高课后练习的辅助学习效果,从而为今后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步三查;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巩固提升

学校以“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杨曦教学第一教学模式为依托,推进精品课堂,制定了一套“五步三查”。一种符合学校现实的学习模式。“五步”是指课堂的五个主要步骤,即:第一步:自主学习;第二步:结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第三步:分组展示;第四步:课堂展示;第五步:组织学习计划,参加标准测试。“三查”是指课堂学习的三个重点研究。一查:学生自主学习时;二查:在组内进行展示的时候;三查:课程结束时和标准测试。本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思考,并就“五步三查”學习模式进行了一些体会。

一、课后练习的作用

(一)加深记忆,深入学习

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设计课外练习。课后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重新巩固。课后练习体现语言的相关性、连贯性、综合性和规律性,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让我们以层次化、结构化的形式理解课文。例如,八年级语文课本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课:鲁迅的《社戏》,课后联系问题五:“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常识和理性,开展课外活动,利用所学和积累的知识比较家乡的风景,扩大知识范围,在课堂上交流。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自己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汉语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抓住重点,抓紧抓好

课后练习通常针对课文的关键内容而设计。由于课后练习的空间有限,经过编写后课后练习的数量相应减少,因此课后练习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集中在课文的重点上,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关键方面,区分层次,把握学习方向。同时,课后练习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诊断学习、测试结果

课后练习可以看作是对课文内容的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完成学生课后练习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测试学生在课堂知识方面的能力。同时,课外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复杂性和进步性,适合各个阶层的学生。

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课后练习大多围绕所学知识进行,但仅限于部分模块,而不是全部内容。语文知识强调联想和联系,在这个阶段,仅依靠课外练习是不够的。课后练习主要以教材为主,缺乏可扩展性和一些课外活动的补充。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参加课外接触练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在这种心态下,课后练习并没有真正达到课后练习的目的,巩固学生知识的目标也收效甚微。

有些老师对课后练习不够重视。教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和完成度。但是,课后练习后,学生没有及时对练习做出反应,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降低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三、“五步三查”法在课外练习中的应用策略

所谓“五步”:第一要展示目标。教师用大约两分钟的时间灵活多样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选择的目标应该是适当的,研究目标应简明、具体、清晰、简明,并且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确定。不规则的目标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问题。一旦确定了目标,老师应该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供简单的解释和指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之前提。

第二步是自学检测。这一步分为两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和动态检测。学生阅读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基于课本、参考书、课外阅读材料、参考书等的自主学习,动态检测是对前一环节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手段。动态检测问题的设计应严谨,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出错点,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相关性,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

第三部分是展示点拨。首先,学生单独或集体展示自我报告的结果。个人陈述要体现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判断陈述的结果并说明原因。教师不应取代他人,而应让学生有足够的论证和推理。其次,教师需要批判性地谈论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复杂的问题。在点拨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授之以渔,取长补短”,强化学生个体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技能。

第四步是课堂练习。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整合和传授刚刚学到的知识,将所学转化为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批判性地思考选题的重要性,选题、讨论和研究,并通过多个类别和类别,让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得到适当的培训。为了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反思或互动和互动演示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不仅仅是对答案做出回应,还要表达对解决方案的想法。

第五步是课堂总结。课程结束时,教师要总结课程内容,表达自己的独特简介,总结课堂所学,并给学生布置当天的书面作业。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书面作业。

所谓“三查”: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第一次检查是在自学部分。教师应该多读少说,看看学生每次是如何自己学习的,并保持警惕。第二个检查是在学生的展示环节,教师要引导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示范解决问题。最好让有错误习惯的学生解释自己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第三次检查是在课堂实践环节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个体辅导处理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应总结类似问题,并通过指导解决。

结语:

经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五步三查”模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有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思维、发展思想、发展智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五步三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周雪梅.基于"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教学论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1):2.

[2]程晴.初中语文"三维五步"导学案教学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向晓波."三主五步"高效课堂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4(7):1.

作者:龙艳

语文阅读练习管理论文 篇3:

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版块设计新构想

摘    要 统编教材在内容和体系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动,那么原有教学业已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版块设计怎样跟进改动是统编教材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要从预习设计与导入、语言经验的积累、整体把握与概括、阅读理解与转换、练习巩固与提升、总结拓展延伸等方面作重组与构建。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教学版块 设计

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那么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该做出怎样的改进与调整,是用好统编教材所要面对的。

一、预习设计与导入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导入是引入环节。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然而教学中预习管预习、导入管导入却是常态。既然有预习,导入就应该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而不能把课文当作陌生文本来导入。

1.预习单的设计

预习单能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向性、针对性和目标性,克服随意性和浅表性。为此,预习单的形式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设计的预习单分三个栏目:“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我学不懂和疑惑的”“通过学习,我有很多收获”。前两项学生预习时填写,第三项学完课文后填写。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通过“我知道了”培养学生预习的自觉性;二是通过“不懂和疑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三是通过“我有很多收获”增强对照性,从而提升获得感、自豪感。

2.预习内容安排

预习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预习,查找资料和相关阅读。但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教材单元课文而异。如《祖父的园子》除了课文外,还要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经历、作品和成就,阅读萧红描写其童年的相关作品,为理解课文作充分的准备。

3.预习结果运用

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对接,因此,一要做好预习情况的分析与统计,从而研判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二要从预习结果暴露出的问题,确认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三要由预习基础与教学内容确定目标。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交流,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

4.依据预习导入

教学导入的主要目的是确立阅读话题。所谓阅读话题,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的交流话题。具体到一个文本,话题的视角和途径是多元的,其目的是统领整个阅读活动,激活学生阅读动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然而教學中明明已经预习过文本了,还是作为陌生文本来导入,既别扭又尴尬。如《牛和鹅》的教学重点是认知批注、尝试批注。因此可直接导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牛和鹅》一文,该文的学习重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认知批注,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我们先看看哪些内容同学们已经会了,不会的我们一起来学会。

二、语言经验的积累

语文积累不仅是记忆、背诵,积累好词好句,而是语言经验的积累。所谓语言经验,除了词语、句子的积累外,还包括运用语言的经验,如词语怎样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子怎么联结,句与句怎么组合,等等[1]。

1.重在词汇的积累

语言积累的重点是词汇的积累,词是构建语言的最小单位。它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只有建筑材料丰厚,才能建造美观大方的高楼大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语汇的积累程度决定他的思维能力。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思维和细腻情感的。

2.重视语境中积累

语言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语境的依托,语境是语言经验生存的土壤。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词语听写中正确无误,但回到作业和写作中不是写错就是不会用。因此,对学生词语掌握的预习检查,首先是连带句子的生字新词检查,接着才是集中检查,然后回到不同语句中再次检查,这样就做到了从语境中来又回到语境中去。其次,变换词语听写方式,如改用教师说词语学生写近义词或反义词,教师说意思学生写词语,教师说一段话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词语等,这样的词语听写就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3.运用比较中积累

一是在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中积累。例如,假如让“我”来写会怎样表达,“我”的语言和课文语言有什么不同,课文语言比“我”高明在哪里,等。二是在文本异同的比较中积累。具体包括相同内容不同文本的比较,如《松鼠》与《跑进家来的松鼠》;同类文体不同文本风格的比较,如《太阳》与《松鼠》同是说明文,《太阳》科学、严谨,《松鼠》活泼、有趣。三是在表达评改的比较中积累。如外貌素描、征婚启事、寻人启事的描写。它们都要抓住人物外貌特点,但侧重点不同,表达也就有变化。外貌素描如实的白描即可;征婚启事则要突出其优点、长处,甚至需要适度的美言;寻人启事,则要写出一眼而知的外部特点。

三、整体把握与概括

概括能力不仅是能力的起点也是能力的终点,是学生高阶思维的体现,是重要的阅读创新能力。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先后16次提到复述和概括能力的要求,可见其重视程度。

1.厘清文章思路

文章表达离不开顺序,要么是事情发展顺序,要么是时间推进顺序,要么是空间顺序,除此之外,还有思维顺序、逻辑顺序、意识流顺序等,哪怕倒叙、插叙的表达,结合文本内容总能理出一个头绪来。为此,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顺序。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文很长,但只要按照“期盼表演—排练节目—演出砸锅—寻找根源”的顺序整理,内容的把握就解决了一半。

2.抓住关键词句

文章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意图往往隐藏在关键语句当中,抓住关键词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统编教材教学的重点。除了了解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和中心句的作用外,更要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五次写到姑父的小舟,而每次都有“节省”这个词,为此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少了家庭贫寒这个前提。

3.提炼概括方法

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概括能力的培养要从策略入手,在运用中掌握方法。如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从人物与事例关系概括,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概括,从景、事、情的整合概括等。此外,还要善于寻找切入点,如从题目扩展,抓总起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以及自然段意归并法等方面概括。当然,还可以抓文章的线索,包括明线与暗线的结合。

4.做好评价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离不开评价的引导,主要掌握两个标准:一是内容的提炼要确切,切忌喧宾夺主;二是言语表达要做到全面、简洁和连贯。

四、阅读理解与转换

统编教材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不再为“教什么”而发愁,但同时又出现了一味为语文要素而教学,如何使统编教材既夯实基础,又重点突破呢?

1.厘清阅读目标

阅读教学要兼顾三个层次的目标,即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创新目标。基础目标是语文基础知识目标,包括字词句段等,是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过关的目标。如读通读顺课文,掌握文中词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发展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指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略读的学习提示等目标内容,是需要单元教学转化的目标要求。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考虑到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难度,该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紧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牛和鹅》主要是认知批注和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重点练习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陀螺》重点训练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批注,以期初步达成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创新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目标。一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鼓励使用批注法进行阅读;二是为了满足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超前发展。

2.把握文章基调

把握文章基调而走入文本语境,是与作者和编者对话的重要前提。文章基调包括内容、表达和情感。不同的文体基调是不同的,说明文强调内容准确与表达缜密,散文强调体验的独到性和表达的独特性。同类问题也有热情奔放、闲适宁静、细腻柔情、豪放豁达等风格的变换。教学时要从文本基调出发,组织好与文本基调一致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以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为内容,大量使用短语、叠词,增强画面感,反映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激动的喜悦之情。

3.用好常用方法

阅读教学需要好方法的运用,在鼓励教师运用新手段、新技术的同时,要善于优化常用阅读方法,如批注、朗读、提问,等等。批注,既是一种阅读形式,更是一种聚精会神而思维的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批注,还要组织阅读批注的检查、评比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朗读,要引导学生依据对话提示语、文本基调和语言风格进行契合语境的朗读,使朗读真正成为理解文本的一种形式。提问是引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手段,课堂要杜绝一问一答的“碎问”,要设法提出能引领全文或触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核心问题。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写了父爱的几个场景,划出父爱场景描写的句子和令你感动的句子作批注,并说说不同场景中父爱的具体表现。

五、练习巩固与提升

不光阅读巩固需要练习,阅读理解也离不开练习,练习有书面与非书面的,这里指的主要是书面练习。常用书面练习有基础练习、运用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基础练习在此不再展开。

1.运用练习

运用练习指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语文本身和现实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问题。一是举一反三丰富语文内容。如组词、造句、阅读理解、创建文本等。二是利用所学知识纠错评改。如对现成文本或同学或自身习作的修正。三是利用阅读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学以致用的关键。如“你想去西藏旅游吗?请利用《西藏简介》和《一封来自西藏的信》,说明你想去的理由”。

2.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概念和规则的例证。变式练习对避免大量的重复练习,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练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变式练习有语文本身变式和运用的变式。一是语态的变式。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故事类文本都是对话形式的语体,又称对白体。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资源变式训练,把对白体改编成独白体和辩白体。如二年级上册《坐进观天》,通过变式练习把它编成独白体。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段对话可以改为:“青蛙问小鸟它从哪儿来?小鳥回答说,他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二是体式的变式,就是文体之间转换的练习。如把古诗文改写为记叙文,把记叙文改编为说明文。三是形态的改变,就是把文本形式转变为其他表现形式。如改编为课文剧,把文本变成图画等。

3.综合练习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是教学的难点。一是从阅读走向表达。统编教材尽管增加了一些中国味浓厚的长文章,但多数通俗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这就没有必要在理解上花太多精力,而留足精力用于表达练习。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习得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群人的场面描写,怎么写?首次“痛击敌人”的场面是每位战士逐个描写,写出各自的特点;而到“顶峰歼敌”与“英勇跳崖”却是突出班长一人的场面描写,既突出了团队,又凸显了领队。这样的表达知识,要在阅读理解基础上提取,然后迁移练习,使习作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注重生活习作练习。生活习作重在反映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上文提到过的人物外貌素描、征婚启事、寻人启事三类外貌描写的差异。三是引进相关学科思维。六年级第八单元“走进鲁迅”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篇课文的人物外貌描写采用的是摄影思维,《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采用全景式的远镜头,《好的故事》采用移动的长镜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人物外貌的分镜头。

六、总结拓展延伸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的阅读与习作又需要多读多练,因此,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必不可少。拓展与延伸要以学情为起点组织管理,而不是有意识、无组织的放任。

1.提炼学习收获

课堂小结是提煉学习收获最主要的环节。首先,每位学生自我整理学习收获,并在预习单的第三栏中写下来。其次,组织学习收获的反馈交流,先同桌交流,后小组交流,再是派代表班级交流,在交流借鉴后修改。最后,教师在整合与提取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并适切地表达,然后让学生对照、积累。学生学习收获的提炼积累要成为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2.提供相关阅读

“快乐读书吧”贯穿于小学统编教材整个教材体系,并分阶段整合如“与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阅读教学资源。一是厘清阅读链接的类型。如有的是为深度理解课文服务,有的是相同作者或相似内容拓展阅读,也有的是延伸的阅读等。二是把握阅读链接的运用时机。可以是学课文前就阅读,为学课文铺垫;也可以学完课文拓展认知与视野;还可以集中单元阅读链接整体阅读,然后再学单元课文。三要多采用比较的阅读方法。阅读链接不光是与课文内容、主题、表达和情感的链接,更要通过比较阅读使课文教学与阅读链接深度融合。

3.指导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是专治“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负责。一是上好课外阅读课,即课外阅读推荐课、指导课、交流课和分享课。二是书面作业课内完成。把大量的讲解时间省下来,让位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书面练习,清理过多的重复和不必要的书面练习,为课外阅读留出时间。三是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如《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推荐课,针对《三国演义》的人物以故事“开脸”(人物出场)的特点导入,出示关公“温酒斩华雄”侧面描写的精彩片段,点名关公是“义绝”代表,接着出示曹操“许攸问粮”片段,得出曹操“奸绝”代表,然后话锋一转,“义绝”与“奸绝”相遇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出示“曹操施恩关公”片段,突出“义绝”的坚定,“奸绝”失效。教师这种居高临下的点拨,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J].小学语文教学,2019(07).

[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傅登顺

上一篇: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通信工程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