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思考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艺术思想全球化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只有深刻理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从传统文化和思维开发出发,把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从而寻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发展道路上的更好的发展构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设计思考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设计思考分析论文 篇1: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分析

摘 要:根据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部将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部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部分)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这就大大扩展了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范畴。随后随着高考的扩招,全国各大高校均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在我国获得蓬勃的发展。随着高考扩招而来的反而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同时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与进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第二次改革,本文探讨艺术设计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分析建议

1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联系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受限于我国实际的教育水平和艺术的发展程度,基础课程以及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很多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知识是破碎的,零散的不能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部分艺术类专业都是通过高考的途径进入相关的专业进行学习的,往往在教学中都是那些固化的僵硬的教学方式。

同时,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很多的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能达到国家的需要达到的最低水平,很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出身美院的油画系或者是版画系。这和艺术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受到高中教育的影响,完全靠记忆;在实际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很多的情况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知识与创造力,不懂设计程序,更不准确的说,这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以往的油画或者是版画系的毕业生。这和教育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2)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方法单一。很多的学校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进入大学的,所以新生面临各个系或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教学,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视角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本专业的角度是学习艺术设计。往往出现的是艺术设计的毕业生都带有明显的本专业的特点。无法达到教育部的教学目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体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才能构建自成体系的艺术设计理论[1]。

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很快,往往产生了艺术设计的分支。比如城市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课程分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的教学课程。如电脑二维图形技术,这原本是用来进行机械设计的,现在一些艺术设计学校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但是更多的学校却并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3)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艺术设计教育重造型教育,注重在教育环节中的写实和素描。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门纯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客户应对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是在设计上进行不懈的追求,更需要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和工艺制造上的经验的积累。加之各院校自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当今的设计教育将本科教育也误视为技能性教育,忽视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底蕴的加强与人文精神的培养[2]。这些自然的缺陷,导致了我国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方面的改革。

2 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学院调整与确定了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与这条完整的知识链相配套的,便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师力量的不足依然困扰着艺术类学校。但是教师存在教育环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质量以及教师对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这里,各院校之间的沟通,各自成果的及时交流与借鉴是促进这一发展的有效措施[3]。同时,根据各个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不改革方向和目标,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

(2)改革教学模式,实行推进教学的学分制和综合化。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在在学分制的体系中,不同的教师将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目,能够及时反映最新专业发展内容或学科前沿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4]。

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提倡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数学,将以往的很难的一个大的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各学科结合的“杂烩”专业,将分解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而组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造就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变革潮流。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这就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和领导者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变革的潮流。应该以开放的思想面对当今这个世界与时代,密切关注艺术教育在当代世界境域中与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只要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的所需要的。

3 总结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同时时代的变化也需要教育者们更新自我观念。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立足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适应时代变革的潮流,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6970.

[2]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6970.

[3] 王雪青.中国的·时代的·国际的——关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7(04):116118.

作者:许元森

艺术设计思考分析论文 篇2:

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在艺术思想全球化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只有深刻理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从传统文化和思维开发出发,把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从而寻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发展道路上的更好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发展思考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大众生活,对艺术专业人员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载体的发展和进步,将不可避免地起到推动作用。并且在艺术思想全球化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将会有更加迅速的发展和自身完善。只有深刻理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从传统文化和思维开发出发,把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从而寻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发展道路上的更好的发展构想。

一、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通常像理论滞后于实践的规律一样,会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这一点在我国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比较普遍。我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高潮和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发展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刚刚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还不能完全完善,社会和市场及业内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业内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最终明确,某些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适应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还不能形成一个令我们满意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艺术设计教学秩序较不明确,教学思想的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不整,教材取用在各高校均较随意,教学方法在很多院校均显陈旧,招生制度的影响使学生因受教育的学校的不同,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等,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制约了我们不能够把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社会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积极回应社会,尽快建立起能够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方式,现在正走向了与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改善我们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种种教育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1世纪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现在最关心的“素质教育”到了新的日程上。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对教育改革进行不懈的追求。

二、从传统文化角度思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因素是现代艺术设计中讨论的热点,而艺术设计的关键是把传统与传统中的文化因素区分开来,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加以结合。

传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在动力,扎根于一个民族潜意识中的一种不朽的精神。传统也离不开文化要素,而文化要素更要依赖传统的延续而延续。传统展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取向,并体现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中及传统所表达出来的意识、心理变化与传承。由于传统要素的作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样式、文化现象、文化心理相对处于稳定与发展状态,而就传统本身来说,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要素构成了传统外在因素,文化的方式、文化的要素并不是传统的全部,而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才是传统的精髓。就是说传统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艺术设计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在认识艺术设计这一文化现象时,首先就要明了和理解传统与文化的关系,不要认为艺术设计破坏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与传统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传统具有相对稳定与传承的特性,但传统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碰撞中内涵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的,新的文化也就成了新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传统是在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发展、变化。使自身的内在因素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形成的最初始阶段,就已有两种趋势和特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种特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补共生。这种质朴、简约的哲学思想与观点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天然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和传统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统治阶级从主观意志出发极大地夸大了这种传统理念,以至于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在前进、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陷于禁锢封闭的主观意识之中不能自拔,形成了一种落后的承袭方式。人完全处于被动的自然状态,把社会文化、社会生产力全部与自然形态,主观地、人为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方式与品位。社会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而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补生存的。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兴衰与否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在现时空间中所占有的比例的大小,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竞争环境里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勇于竞争、发现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把握住了时间并创造了新生事物,才能够占有现时社会的发展空间,促进民族文化的兴盛,进而拓展人类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认识。

三、从创新角度思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系的创新。一个学科的教育体系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它有一定的传承性。现在,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为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新兴学科。昔日培养人才求“深”与“精”,当今则求“博学”而“面广”。设计院校的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是使学生在自身设计能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在学科建立、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艺术设计教育的互融性,是指设计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任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成果,都可以融合到设计学科中,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艺术设计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设计学科内部各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学科专业方向划分要相对合理,打破专业方向之间的屏障,加强其共同点和交叉性,拓宽专业面。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筛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及时不断地作出调整。

教学模式的创新。纵观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教育模式:技能型、观念型和素质型。所谓“技能型”,即传统的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为鼎盛时期,至今仍有传承,其特征是以具体的设计手法和技巧为训练内容和培养目标。这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忽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性、多样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人才的培养走向匠人型,跳不出旧观念的窠臼。所谓“观念型”,即追随现代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一批新兴的设计院校比较盛行。这种模式使其设计有过多的追求,显得飘忽不定。但其对传统技能型教育模式的冲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代艺术设计主张的教学模式是“素质型”,是以增强设计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崭新模式。这些综合能力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设计表达的驾驭能力等。它具有现代建构多元化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色。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的职责将不仅是向学生的头脑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于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较高的境界。这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如果没有哲学家对认识世界的思索,没有艺术家对审美意识的敏感,没有自然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只有采取切入学生心智,唤起学生探究欲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彰显“创新精神”,意味着知识“仓库论”的终结和教学“拷贝式”的休止。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钻探”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采用更为开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型课程,尝试运用“适当讲课&公开讨论&研究探索”的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学得主动,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注重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设计作品评价体系。支持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尽管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纵向来看,有了很大的发展。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融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景丹.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之思[J].科技资讯,2010,(33).

[2]高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10,(11).

[3]田原.浅论艺术设计通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作者:陆红

艺术设计思考分析论文 篇3: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问题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撰写论文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记录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是一项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技术及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大学生为未来独立工作做准备,可以说它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论文所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深刻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而不是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的简单陈述。陈述的观点或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应能够得到合理采纳,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所以,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该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应该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严谨、语言流畅等等。那么,为了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在教学中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培养方式,改变以往只是堆砌文献资料的现象,在学生最后的学校学习阶段,真正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考虑。

一、撰写具体题目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

就目前的一些大学生而言,理论知识水平贫乏,文学素养较低,很少能完成一篇内容深刻、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因此,能否写出一篇完整、深刻、真实的学术论文,笔者认为题目选择得恰当与否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往往会进入一种误区,认为题目所表达的范围越大越好,知识面涉及得越广越好,只有大题目才能做出好文章。例如:“谈中国装饰艺术的特点”,从这个题目上看,其中包含了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装饰艺术、现代表现方式、审美艺术语言等诸多知识,层次较为复杂,内容涉猎范围很广,组织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其结果容易造成文章空洞、结构凌乱、语言乏味。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尽量缩小题目范围,避免题目过大引起的泛泛而谈;具体的题目更易把握,论点更清晰明确,论述起来更加充分完整。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这个环节完全与社会、市场脱钩,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设定,一般除毕业实习阶段到有关企业去实地考察外,大部分时间完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学校关门做设计,这样就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因此,建议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要走进市场,走进相关企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只有这样才是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真实的社会活动环境之中,为其提供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不仅激发了兴趣,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并重视加强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不同的学习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态度是第一位的。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尤其是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其特征是理解问题不够深入、细致、透彻,甚至敷衍了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培养学生严格细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帮助和培养:一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分段集中检查论文中的部分内容程度要合理,要符合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不能盲目加大检查内容,以致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论文分段集中检查,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教学目标上,集中的程度愈高,就愈能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相应得到提高。二是在辅导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只有经常与学生进行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是对待问题要与学生面对面共同分析,进行解答、点评,要指导学生如何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并逐渐养成细心、严谨的治学态度。

加强平时的文字记载工作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障。毕业设计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早期的收集资料、市场调研、现场考察到后期的绘制草图、方案整理、设计制作等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那么文字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收集资料中的某些观点,现场考察中发现的问题、难点,阶段性的设计思路等等都应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想法、观念,以及一闪而过的灵感都要用简单的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这些记录通过细心整理就是很好的文章素材,为日后撰写论文理清了思路、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实际工程项目的引导下,对于一些知识结构和模糊的观念也会有清楚的认识,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强制学生做好平时文字记载,并且逐渐养成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驾驭论文写作的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选题过大的现象,所以有的学生怕完不成规定的字数,一味追求宽而大的选题,造成文章无实质性的内容,泛泛而谈,不深不透。有的研究目的不明,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严重的脱离市场,脱离实际,很多的内容都流于表面。同时,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了较多的文学语言,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网络语言。再有,就是缺乏驾驭材料的能力,论文中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用多个重复的论据在同一角度去说明同一观点;二是主观推理多,实证支撑少,许多论断性的内容缺少依据,即使提供了论据,也没有注明出处或来源,如空中楼阁,让人感觉无法判断其真假。

四、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我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首先应该是引导学生逐步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其次才是对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指导。导师工作应重在“导”字上,引导、启发学生。随着论文(设计)的进展,指导量应逐渐减少,逐渐放开,点到为止,多指方向和办法,少给答案,让学生主动进行多方面的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同时,指导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敬业、如何拼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原则。以往的毕业设计是单纯地由系里拟定题目,其设计方案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只凭个人的幻想。结果是,在艺术创作中,教师既不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语言的表现和表达,学生在论文中也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与设计脱节,缺少应用价值,造成很多同学的论文只是各个文章的拼凑,没有实质,缺乏真实感。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真正体验生活、融入市场的桥梁。那么教学就必然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只有扩大教学平台,将毕业设计与市场发展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共同提升。由此,必须要打破以往的传统做法,将论文设计与市场工程项目密切结合。具体操作是:我们要先统一拟定设计范围,由学生自主选择某公司实习,并根据该公司的项目做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又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理论表述有了依据,对于所学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深刻理解,并且能够采用自己的语言来阐明问题,避免了以往抄袭现象的出现。所以,此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任何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都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尤其与教师的督促、引导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阅历、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判断问题、理解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那么对于文章中观点的认识程度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动态,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的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消除了以往只注重形式不重视内容的现象。

作者:吴振宇

上一篇:现阶段计量经济学论文下一篇:施工管理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