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4-26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通用8篇)

篇1: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始终贯穿“创新”,才能使艺术设计生机勃勃,进而使艺术设计教育清醒且 通畅地运行,使设计出的作品充满活力并具有与时俱进的个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rt and design,it runs through“innovation”only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can make the art and design vibrantly,thus make it clear to a smooth running,it make design work full of vigor and have the personality of times.

Keywords:Art and Design Education;Innovation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就我国而 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不断的提高了 要求。我们如何从实情出发,针对我们现阶段的特定时期建立我们 相对完整、系统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教育 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设计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规模效益提高了,但教学质量下降的势头却凸现出来, 这种盲目的扩招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目前艺术院校生源大战与就业危 机现状的形成。并使这个发展的并不完善的学科承载了超负荷的重 任。艺术设计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不断刷新纪录,从而带来的问 题是,教育资源日趋紧张。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此做出一 番思考.

二、分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艺术教育要和国际接轨,首先要 从艺术设计教育着手,更新观念,大胆改革,逐步完善现有的艺术 设计教育体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与专业设计脱节,基础课重技能轻创意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色彩、素描、三大构成这一套思路.

这套教学方法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在设计院校中,容易使学生陷 入写实,过于照葫芦画瓢从而失去对物体本质的感受。这样一来, 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就可能会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 下手,或者只会呆板地再现物体,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只会模仿 别人的设计.

(二)在专业课程上多度依赖电脑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介入,使设计变得更为简单和易于操作,它 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 表现形式和空间。然而,当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在学生手中成 为一种习惯时,往往会使学生从思维到操作都被动地依赖它。学生 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从而淡化了对人自身艺术潜质的挖掘和 设计思维的调动。电脑操作的熟练带来了作品形式的程式化,而技 法效果的运用也掩盖了思维创意的不足.

(三)创新思维的缺乏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 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 计教育思维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按部 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 教与学的个性发展,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重技巧,轻创造,缺 乏创新性能力,更谈不上持久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的设计基本上都由电脑完成。我们应 该注意的是,对于一个设计作品而言,再好的电脑效果也比不上优 秀的构思。创新不是无原则无方向的,而是不断突破旧有的思维模 式,应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观念.

(二)优化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管理能力,学校要对新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 知识、授课经验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现今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必须 要改革,而且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办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对于我国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艺 术,(7).

[2]张玉忠.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电影评 介,(4).

[3]胡天君.关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成人教 育,(1).

[4]李蕾.关于艺术设计中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3(1).

篇2: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社会总体音乐实践、音乐牛活水准来看,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还有不少差距和缺失。笔者就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谈些个人思考和观点。

一、强调 “素质教育”、“兴趣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音乐领域的一切卓有成效的活动都要以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基础。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我们可以普遍看到由于对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够而产生的种种尴尬与无奈:很多专业歌手、专业剧闭演员不懂乐理、不会识谱,单凭 “口传心授”学唱新曲;群众业余音乐活动形式上轰轰烈烈,而讲规范、有品味者寥寥无几,心理上的巨大热情与实际艺术效果不成正比;青少年盲目追星又总是不得要领;中老年欲显风彩却无能为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严重缺失,这种“只吃赁,不养鸡”的观点和做法,不利于社会整体音乐的普及与提高。

笔者以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完成基本乐理、基本歌唱能力和基本欣赏能力教学外,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足要使多数学生具有 “识谱能力”(简、线均可)。

众所周知:学文化要从 “识字”开始。而学音乐又何偿不是从“识谱”开始?“咿呀学语”式的教唱几首歌曲、轻描散淡地讲一点乐理、稀里糊涂地听几段中外名曲却由于不会识谱而全然没有主动驾驭和良好感受音乐的能力,这样的音乐教学对学生来讲恰恰是迷惑、被动和枯燥的,所谓“陶冶性情”并没有真止建立在音乐功能之上;对教师来讲,无论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还是各个环节都会感到非常吃力,而且难以收到令人愉快、满意的效果。因为,我们只想“砍柴”而忽视了“磨刀”。

二、注重轰轰烈烈的 “提高”,不能忽略扎扎实实的“普及”

各类演出、比赛、考级、选秀活动确实也显示出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累累硕果,而且对锻炼、选拔、培养音乐专业人才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师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受急功近利和社会心理浮躁环境的影响而更加关注表面荣誉和轰动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知道,基础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技能基础;二是大众普遍受益基础。因此,我们应一再强调: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 “尖子”提高与全体普及结合起来;把训练专业技能的高难度与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能力结合起来。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学生,而且也适用于各级各类“音乐专业生”。例如,我们不仅看到很多声乐学牛在基础知识和视唱技能力方面的不足,甚至还常常看到很多器乐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一些钢琴已弹到九级的学生乐感很好、弹奏也好,但对涉及到乐曲的相关知识、内容、背景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独立视唱简单的旋律谱;有的学生单手视奏就弹不准节奏,这就说明教师忽视了“双基”教学与训练,使学生的“心里听觉能力”和“视唱经验积累”不够,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不断矫正”在音符位置上获得了一些“对谱”经验。

以 “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二者不可偏颇。只靠几个“特长生”和几块“奖牌”,是不能体现和提高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水平的。因此,基础音乐教育不能舍本求末,不能失掉“基础”。

三、把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摆上重要位置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她的保护和继承不只是少数专家和某些部门的事,而是全民、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于处在青少年全面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通过学校规范而系统的音乐教学,使全体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问音乐有所了解、热爱,这对乐种保护、传承至关重要。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任何 “统一教材”都不可能包容其全部,难以尽善尽美;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特长、能力和艺术修养、偏好也千差万别。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搞“一刀切”。但至少应该在完成课本规定的内容外,充分利用各种空间,适时插入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内容,通过教师对其艺术特色的讲解、赏析经典作品(听录音、看录像、看现场演出)和学生学唱(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发现有特别爱好并俱天赋者,还可积极举荐、特殊培养。

四、提升教师的素质、科学使用教材

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音乐艺术有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学也始终是一项创造性、灵活性极强的工作。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提高、因材施教的客观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变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都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应有的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又是以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为基础的。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不断保持和充实自己那 “一缸水”,勇于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作为主战场,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特别是视唱技能为首攻目标,以音乐的感染力和师生的审美追求作为教学的内在动力,以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水平。

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国家教育部门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指导性、通用性、普遍性原则而编制的一套系统教材,它是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标准和目的的总体框架,对此,应予忠实完成。同时,由于音乐又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教学规律,它的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又很强,各地音乐教育发展水平又不平衡, “统一教材”无论在横向(民族区域性)还是在纵向(历史阶段性)都永远不可能照顾到全国甚至一省之内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细节。因此,“统一教材”应该在各环节上留出空间,使音乐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际中对原教材做出填充、粘贴和调整。如:对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优秀作品的引入;对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内容的大量自编扩充;对欣赏内容特别是本地特色音乐的添加:为了系统性和连贯性需要对乐理内容和课时的合理调整;伴奏的自行编配和灵活运用;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标准设定(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这样的设定);课外活动的创作与编排……。凡此等等,均为统一教材之补充,也只有这样的教材才是最统一,最趋于完美的。

愿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扎扎实实又充满活力。

篇3: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除北京外, 深圳、天津、上海等三大城市商铺指数分别在2007年9月、10月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至2009年2月, 中房指数仍然显示全国十城市商铺指数七成下跌。尽管3月以来, 部分城市的社区商铺出现旺销,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社区商铺的价格依然处于调整中。

经过前一段时期的超高速发展, 在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住宅市场低迷、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也放慢了脚步。对此, 要有清醒的判断。

一、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社区商业的黄金机遇期

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路径与发达国家不同。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在家庭轿车普及、高速公路修建带来的城市居民郊区化浪潮中, 社区商业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成片开发的进程中, 新居住社区离城市商业中心越来越远, 提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由底层住宅改造而成的商铺大量产生, 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商业。因此, 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化的进程, 并基本与城市化的进程同步,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目前, 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据专家推算, 2030年, 中国将实现60%的城市化率, 到2050年左右, 城市化率将再提高到75%以上。快速的城市化必然给社区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 社区商业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最重要的载体, 约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 人均商业面积1.5-1.8平方米。香港也达到了1.45平方米, 而在我国, 即使社会商业比较发达的首都北京, 人均商业面积也仅为0.7平方米, 可见,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潜力巨大。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中也大力提倡发展社区商业。商务部早在2004年6月发布的《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中就已提出, 今后将重点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 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北京市早在《“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中就已确立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就是将在市区和郊区城镇形成400个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 使之满足迅速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从规划上看, 政府规定开发商开发住宅必须要有商业配套, 并在住宅规划建设技术规范上明确了相关指标。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对房地产市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国际金融危机不会扭转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化进程也不会被打断。一旦国际金融危机过去, 我国G DP可能重返两位数增长, 给加快城市化以坚实经济基础。就房地产市场而言, 只要房价调整到位, 市场需求就会喷发而出, 社区商业也将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

总体看, 当前的困难是前进中的调整, 社区商业开发仍处于宝贵的黄金机遇期。开发商应把握这一机遇, 在开发经营模式的设计、选择和实施等方面苦练内功, 为迎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做好准备。

二、以专业化分工代替传统的住宅开发商开发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 当前社区商业开发大都由住宅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 专业的社区商业开发经营商 (以下简称“专业开发商”) 开发的比例还比较低。

虽然从物理形态上看商业地产和住宅都是钢铁混凝土建筑物, 但其内涵完全不同。住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是一种消费品, 而商业地产和工业厂房一样是生产资料;住宅是私人空间, 商业地产是公共空间。由此, 商业地产开发与住宅开发的开发理念、开发难度完全不同, 前者对开发商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特别是商业店铺的策划和经营管理能力, 住宅开发商往往干不好这瓷器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专业开发商开发模式优于住宅开发商开发模式。

住宅开发商往往把社区商业地产作为房产的附属物、配套建筑, 以传统住宅开发的惯性作用和思维定式来开发, 缺少售后经营管理经验, 任其自然发展, 很难形成配套齐全、经营有续发展、品牌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商业。这种开发模式使得社区商业的投资价值增值缓慢, 住宅的附加值低, 商铺销售价格无法提升。于是, 很多楼盘出现社区商业店铺卖不上价格, 商铺投资者苦守着“空铺”, 业主对楼盘缺乏生活配套而牢骚满腹, 开发商不满意, 投资者不满意, 业主也不满意。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成熟, 专业化分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住宅开发商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社区商业地产开发能力的不足, 充分意识到社区商业地产的专业性, 将社区商业地产开发交由专业开发商进行开发, 或与专业开发商、顾问咨询机构进行联合开发,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开发出高质量的社区商业地产。甚至在住宅产品策划的早期阶段就引入专业开发商, 提高社区商业前期规划定位、招商策略制定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以更具前瞻性的销售方式保留对社区商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的权利

销售方式直接决定售后的经营管理, 售后的经营管理直接决定社区商业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 销售方式直接决定社区商业的品质。

早期的社区商业开发中广为采用直接销售方式。这种方式现在仍有不少开发商采用。直接销售后, 基于唯利原则, 绝大多数业主选择社区商业经营者的标准很简单, 即价高者得, 很少考虑经营者的品牌实力、服务内容是否与市场需求和社区品位相适应等问题。这常常导致社区商业的经营无序, 损坏社区的品质和形象。此外, 这种方式下, 社区商铺被零零散散地分割, 根本不可能有统一的社区商业规划, 也在空间上限制了社区商业的发展形态。

借鉴香港特区经验, 内地逐渐引入了租售结合的方式, 即开发商将将社区商业中最具升值发展潜力的物业留作自己经营, 将发展潜力较小、比较零散的用来出售。这样既可以及时回收部分开发资金、分散开发风险, 又能获取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 同时对整个社区的商业业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经营权不集中的缺点, 不利于社区商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

从国外社区商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来看, 统一的经营管理可以合理安排业态, 共享信息经济利益, 降低个体商户谈判和签订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就我国目前来看, 从落实社区商业的整体规划、保持合理的业态结构、提升社区品质等角度出发, 潜心打造优秀住宅及配套商业产品的开发商不应为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而出售社区商业, 至少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有对社区商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权利, 待业态基本成熟、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后, 再考虑出售。因此, 售后返租、只租不售、先租后售都是可考虑的销售方式。

售后返租方式比较适合产权式商铺。对开发商来讲,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回笼资金迅速, 企业经营风险小。对业主来讲, 不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 还能获得稳定收益。成功的产权式商铺大多是开发商在业态定位规划等方面具有主导地位, 与业主签订严格的授权合同, 统一租赁时间, 委托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当然, 现实中不乏标榜“产权式商铺”的商业项目失败的案例, 甚至产权式商铺成为开发商非法敛财欺诈投资者的工具, 引发严重社会不稳定问题。为避免这类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禁止带有投资回报承诺的售后返租、包租销售方式。笔者认为, 只要开发商能够在经营管理上多下功夫, 这种销售方式仍然是可取的。

对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大的商铺, 发展商如果无资金压力, 可采取只租不售的方式, 以获得商铺后市的投资回报。采用这种方式, 商铺的产权掌握在发展商手里, 既可以抵押再贷款, 又可以待增值后再出售。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历史证明好区位的商铺无论卖多少钱都是卖便宜了, 只租不售是最好的选择。此外, 只租不售便于开发商统筹规划社区商业, 充分挖掘社区商业价值, 从而提升住宅的内在价值, 有利于住宅的销售, 为楼盘后续开发以及企业的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只租不售对开发商的社区商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且社区商业从开业到旺场需要一段培养期, 因此, 资金的投资回收期较难控制, 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先租后售方式, 即开发商先期将适合社区品质和居民需要的商家和业态引进来, 待社区商业基本定型后再出售社区商铺。严格讲, 这不是一种独立的销售方式, 而是只租不售方式的变种。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开发商控制社区商业的业态与业种, 使之布局更合理, 并帮助投资者和经营者规避风险有序经营, 从而保证社区商业品质, 又可以回避长期经营管理风险, 及时变现落袋为安, 不失为一种平衡利益与风险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讲, 不论是开发模式的选择, 还是销售方式的选择, 均需要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和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 不能盲目求新、崇洋。在此基础上, 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社区商业开发经营模式, 是开发商在危机中把握社区商业发展契机的关键。

摘要:社区商业是以特定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属地型商业, 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2008年以来, 受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 我国社区商业在快速发展后陷入低谷。本文对我国社区商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剖析, 指出我国社区商业仍处于黄金机遇期, 并对现阶段社区商业开发模式和销售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区商业,专业化开发模式,销售方式

参考文献

篇4: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产权 农村土地流转 征地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要问题,而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则是土地问题。因为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农业的基础。土地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围绕着土地问题不断地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其中有过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地推进,承包责任制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本文通过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就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土地改革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少地的农民,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二)农业合作化运动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把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三)人民公社化运动阶段。这一阶段把土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变更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后来又变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一制度欠缺多样性与灵活性,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无法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宪法》(1982)、《土地管理法》(1986),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更为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该阶段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土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相分离阶段,第二是在此基础上的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阶段。

二.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产权存在法律规定上的缺陷。

1.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我国《宪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农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一条款尽管规定确认了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集体”究竟是指哪一级,法律又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直到我国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在总结以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进一步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第60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山、滩涂等,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①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②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③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修改依然没有使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明晰。因为法律规定的“集体”包括村农民集体,村民小组集体和乡镇集体这“三级”。而农地所有权到底属于这三级中的哪一级所有,目前相关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民集体”这一词既不是传统民法主体概念,也不能够在当前的民法主体制度中找到对照参考,更不是以一种现实的实体状态存在。所以,在对土地行使其权利过程中,无法对其合法权利进行独立的意思形成和意思表达。再加上,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不是集体,就是名存实亡,集体土地所有权实际上被村委会所垄断,导致许多村干部借土地集体所有的名义,官商勾结,谋取非法利益,造成各地农民不断上访,暴力反抗等现象,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土地所有权的内容应该包含,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这完整的四项。但是现阶段我国立法上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过于严格地限制导致其权能残缺。比如,《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一般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农民宅基地以及兴办乡镇企业等与集体密切相关的建设,而不得用于能够生产巨大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开发项等项目。又比如在处分权方面,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土地买卖和严格限制农村土地用途转变。所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处分权就只能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流转。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权能残缺,权属混乱,再加上农村土地产权的用途管制,使其流转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首先,虽然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是,却没有规定流转主体,流转程序,定价方式等等具体内容。并且在《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因此,必须经过国家征用才可以将农地转为非农用地。接着,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地的转让权仅以“农业用途”为限。该法十七条规定: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第八条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最后,用于农业用途的农地流转权还是受到了严格地限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也就是说,只有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地才可以允许转让。产权流转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保障。因此,土地无法充分流转,市场机制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资源也就无法应用到最优的配置上。

(三)征地制度不合理。

1.征地目的不明晰。根据我国《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规定,我国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给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土地的地上物补偿权后,强制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但是,随着这个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公共利益的需要”从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扩大到了包括非公共利益建设在内的所有用地项目,其后果就是某些地方政府可以打着发展经济的名义,征收农村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以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转让给个人单位,进而侵犯了农民的合法利益。2.租地补偿制度不合理。首先,补偿费的计算不合理。当前的土地补偿费是以农产值计算的,标准偏低,抚慰色彩浓厚,没有充分显现出土地的市场价值,难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征地安置保障乏力。由于当前还没有相关统一的法规来解决安置问题,而是采取一次性的货币安置,自谋职业的做法。因此,被征地的农民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失去了土地后,也就失去了农民的身份和土地的福利,并没有相应的获得与市民等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下,成了三无游民。最后,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和管理不到位、拖欠、挪用、截留等现象严重。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处置混乱,加之账务的不公平,决策的不民主,和监管的缺失,导致了某些村干部挪用、贪污征地款补偿安置费。

3.征地程序不规范。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征收中对被征收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不足,征地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行的征地程序往往是在农民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的。土地是否被征收以及征收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法是由政府说了算,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同时,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分配和监管征地的后期程序,如征地后土地闲置处理程序,往往造成土地征而未用,多征少用等现象。

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1.坚持農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究竟谁应该是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一些人认为应该是地区性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些人认为应该是村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还有些同志认为应该是由村民选举的董事会代表村民拥有和管理土地。对于乡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占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所有者是该企业或事业组织,还是乡镇政府部门,也不是很清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当前不明晰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主体进一步界定为农民,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益,让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得到完满的体现,在土地非农使用后收益得到真正地分享。事实上,《确定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中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要是指: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布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应该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的土地制度改革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宅基地的物权性,这意味着农民不仅享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还享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2.健全土地权能。扩大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逐步放宽当前的有限的处分权,并在立法上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和继承权,让农民真真正正享有充分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四项权益,尤其是要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权利赋予农民,包括土地出租、入股、抵押、转让等等权利。这样不但有利于创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加速产业转移,而且还能为农民提供多项选择,增加收入。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青年人都到城市里打工,村子里就剩下一些中老年人从事农业。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土地抛荒严重。同时还存在私底下自发地出租承包地。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流转是大有潜力的。因此要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1.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就业空间,大量吸收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因为人口增长而产生的对承包权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可以采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来进行规模化经营,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同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淡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积极为土地的流转创造条件。2积极构建土地流转交易中介组织,来具体负责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搭建平台。3.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地使用权证券化,加速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进程。允许土地使用权证持有者将土地委托、租凭给农户经营,还能进行转让、租凭、抵押、入股及贷款。以实现土地的再次流转,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创新的形式。4.坚持市场化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自主选择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纠纷处理机制等,努力培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5.努力完善地籍管理,建立土地管理档案,严格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三).完善征地制度。1.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切实缩小征地范围。目前,《物权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没有进一步地规定。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公共利益: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进行下列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依法征收为国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国家实施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用地范围外进行基础建设、公共管理和服务设施、军事设施等公共性项目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进行非公益性项目建设需要征收土地的,依法定的程序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2.努力提高公共利益征地补偿标准,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首先,应该取消按照同地同价、公平合理、及时足额的原则给以补偿。其次,根据土地的的优越条件,土地的市场供求关系,土地的产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征地补偿费,以代替按照被征土地的原用途给以补偿。征收的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的农民所有,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贵归其所有者所有。最后,要加强对征收费收支分配情况的监督。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的情况,向本集体的成员公布,接受本集体成员的监督。3.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协商机制。推进公众参与和公开化。比如,征地前要拟定征收方案并以通知或公告的形式告知被征地的农民,必要时还要组织相关各方对征地的相关事宜举行听证。在征地中努力通过协商程序就征地的补偿安置方案与农民集体或农户举行协商,并签订相关补偿安置协议。在征地后要要将土地补偿费分配落实到位,禁止侵占、挪用被征地农民的相关费用,各项明细收支都要向本集体成员公布,并接受集体成员监督。

参考文献:

【1】金丽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出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2期,65—68.

【2】徐瑞娥.《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4期,41—45.

【3】石霞,张燕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路的评析与思考》[J].中国中央党校学报,Vol.7, No.1. Feb, 2003.

【4】赵贞,赵玉姝.《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Ⅱ)》[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197—198.

【5】唐礼彬.《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年4月,131—132.

【6】梅祖寿.《城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社会主义研究,No.6 2008,Serial No.182.

【7】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瞻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6期,5—11.

【8】沈恒林,季元元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东北大学学报,Vol.10, No.3, May 2008.

【9】杨洁,田甜.《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土地制度改革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三期,89—91.

【10】郭春丽,安淑新.《土地制度改革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6期,43—44.

【11】张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探索》[J].当代经济科学,Sep,2006. Vol. 28, No.3.

【12】阮建青.《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实践与政治改革--------“土地制度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1.7,92—96.

【13】朱米均.《试论我国征地制度市场改革的探索》[J].农业经济导刊,2007,4.

【14】陈志刚.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特征诱因与解决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0,15.

【15】王守智,吴春岐.土地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篇5: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育。它能够丰富幼儿童年生活;能怡情养性,优化其精神世界;能够使幼儿继承优秀艺术文化,提髙其艺术修养,终究提高民族的艺术情趣与艺术品味。它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特殊的功效。

但是,我们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就会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多数人已将幼儿艺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将艺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技艺训练”,较少考虑艺术本身对幼儿内在成长方面的影响。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幼儿艺术教育由此走人“纯粹艺术”的误区。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误区

1.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

艺术教育的归宿和目的是提倡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发展,并能够借助艺术手法自主地表情达意,使其创造潜能现实化。但是,在长期的幼儿艺术活动中,许多教师习惯了“我教你学”的权威性教学,习惯了“求同不存异”的规范性标准。绘画教学成了机械的临蓽练习,音乐活动成了单调的发音训练,舞蹈律动成了枯燥的肌腱运动。在“教师至上”“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影响下,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丧失了自如探索、自主感知、自我表现与自由创造的机会,他们不能也不敢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只在记忆和训练中来完成教师分派的活动任务。从工具的操作使用到艺术符号的学习,无一不充满标准、机械、统一的“规范”和答案。他们只能把想像、创造、表现让位于规范、接受、模仿,他们的灵性、创造潜能渐渐湮灭了。

2.重艺术活动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髙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不断获得美感经验的基础上日渐积累起来的。可现实教学中,由于全面性审美教育观的缺失,许多教师常常片面追求艺术活动结果,而忽视了关键的过程:对艺术活动,教师所关注的是幼儿学会了哪些技能,舞步到位了吗?歌曲唱准了吗?构图合理、线条画直了吗?更有甚者,在一些节日或比赛中,幼儿园为了展示艺术特色,凸显其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于是乎全园皆兵大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演练。汗水、泪水换来掌声和称赞虽然暂时挥去教师、孩子们的一脸倦怠,但这种看似颇具艺术水准的文艺活动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带给幼儿生理疲惫,心理倦厌,造成艺术技能和艺术情感、态度相背离。

3.重分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

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走向已指向综合性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成了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但我国现阶段的幼儿艺术教育多处于分科教学,音乐是纯音乐、美术是纯美术、文学更是纯文学教学,这些学科不仅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而且模式也已固定化:歌曲教学一定是清音范唱——完整跟唱——分组练唱——小结点评;美术教学一定是出示范画——讲解示范——指导练习——评价作品。这种模式化、系统化的分科授课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度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还处于动作和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也才刚开始萌芽,过早进行学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任务是背道而驰的。现虽有部分幼儿园也在尝试艺术整合教育,但多为拼凑式的组合,艺术活动、艺术形式与其它领域之间缺少有机、内在的联系。

4.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点明了人的五种需求,作为同样是人的幼儿也有自我表达、表现的需要,但由于个性、能力的差异,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深浅不一,所表达的方式与手段也就会有很大差异。

现实中我们成人喜欢用定型的艺术思维来代替幼儿的艺术思维,用统一标准的艺术模式来评价衡量幼儿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绘画就看“像不像”,树一定是绿色的,月亮一定是银白色,幼儿的奇思异想往往被看作是“怪人”,幼儿的夸张表现则视为“调皮捣乱”。这种单一、固定的评价方式在挫伤幼儿自尊心积极性的同时,还极易造成思维的模式化,抹杀幼儿对艺术的天然感悟力,阻碍幼儿创造潜能的发展。

二、幼儿艺术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艺术教育观的功利化。世俗的艺术功利心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正确取向。利益的驱动使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把情感的、愉悦的、创造的、非功利的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异化。他们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用艺术的漂亮外衣包装艺术的商业行为,只要能吸引生源能赚钱能得奖就行了,其它的再好,都不在考虑之列。利益原则压倒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被歪曲了。

一些家长文化程度挺高的,也有经济条件为孩子的艺术学习进行投资。可惜他们的艺术教育见解颇为浅薄,不太懂得艺术教育的根本原理,以为强填硬塞就可以早日造就一个个小小“艺术家”。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高举着家长权威的鞭子,哄骗孩子进这班那个班学习艺术技艺。到头来弄得孩子怨声载道。功利的艺术教育观损毁着幼儿艺术教育的根系。

其次是艺术教育模式陈旧化。部分幼儿教师观念落后,固守陈旧的幼儿艺术教育模式。他们没有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也缺乏幼儿个性发展观。他们既不明白艺术审美在生活日益髙节奏化、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里有疏解生存压力,发现生活价值的重大意义,更不了解艺术审美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格有着重大作用。他们认为,幼儿能学几首歌、跳几个舞,画几张画,这就是艺术教育了,家长也该满意了。于是这些“教书匠”们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教授幼儿,当一幅幅、一个个犹如印章扫过似的“仿真品”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几多欣慰、几多自豪。如此守旧的幼儿教师,将贻误艺术教育,贻误一代新人的艺术发展。

再次是幼儿艺术教育大环境的隐性劣化。乍看起来,社会上各类艺术活动、大小赛事和考级时常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班和学习者也犹如雨后春拜般涌现,幼儿艺术教育真是一片繁荣呀,其实这多是敏感的商人在嗅出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艺术才能、能有一技之长、能在升学和择校上享受优待政策的一片苦心中所引发的商业卖点,他们看中的是家长钱袋里的钱,技艺第一,模仿至上,其它的就一概无所谓了。因此,我们在看到幼儿艺术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的同时,也要冷静看到由于市场力量的介人,幼儿艺术教育大环境的隐性劣化。

三、正确发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以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念为主旨,匡正错误的艺术教育理念。

要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关键是要排除错误的艺术功利观,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观,立足于幼儿审美经验的积累和艺术素质、人格素质、创造素质的整体提高。

要主张在艺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个性,引导他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摆脱技能技巧的束缚,按自己感觉的意象、独特的方式尽情地想象与创造;要帮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努力提髙幼儿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提髙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以升华其审美情感;鲁迅先生说得好:“艺术必需辅翼道德,艺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2.以培养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为基奠,努力创设审美感知的空间与环境。

马克思的名言“人须具有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指出了艺术感知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审美心理学同样认为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基础与前提,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在生活实践中日渐培养。

要賦予孩子一双会选择的眼睛、会辨别的耳朵和能创造的双手,就要有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悦的精神环境。要充分地尊重相信幼儿,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和个性。

要充分挖掘物质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如视觉环境:用各种艺术手段作为美化三维空间的主要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三维空间环境的创设,在不断展示他们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的同时,幼儿的视觉感受也在不断接受剌激和熏陶中得到提升;听觉环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播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外名曲、童话故事,让幼儿随身、随时接受听觉刺激,教师辅佐语言提示。长期置身于这种听觉环境中的幼儿,不仅审美感知力得到提高,而且审美想象力更能得到发展;操作环境: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中投放一些有助于审美表现的操作材料,如化妆台、服装柜、表演台、道具间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亦可让幼儿走出班级,走人自然、走进社会,使他们在看、玩、说、跳、画的多彩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3.以艺术创造为追求境界,正确处理创造力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艺术知识技能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一点的艺术知识技能就无法进行艺术活动,更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与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本能是不一样的,幼儿不可能永远靠本能来生活,随着理解力的增强,对艺术表现力就会有所要求,如果教师不适时地给予必要的知识技能就会挫伤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创造性是幼儿艺术的灵魂,而艺术教育在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的同时,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也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技能技巧又是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就无从依靠就如空中楼阁,因此知识技能是创造力的载体,技能训练过程便是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二者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但相对而言,在新艺术教育观的指引下,我们应以艺术创造为追求境界,以发展艺术能力为重点,而艺术知识技能则应作为帮助幼儿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或是这么认为,当幼儿的自我表现遇到困难,受到最起码的技能技巧干扰时,如幼儿正欲进行爵士鼓练习却看不懂节奏谱或是正在剪纸却苦于剪刀用得不顺手而准备放弃活动时,知识技能的介人和帮助才是必要的。

4.以艺术综合活动为纽带,实现艺教综合性目标与多元化实施方法的互构。

艺术教育要实现与各领域的有机整合,就必须在目标上体现综合性与人文性,在实施途径上体现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性,并以艺术综合活动为纽带,形成目标与方法之间互构互动关系。因此在开展艺术综合活动时应力争做到:

(1)教育目标整体化。

我们要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从提髙幼儿整体素质高度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并使幼儿在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以利于幼儿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

(2)教育内容综合化

艺术教育内容的综合有两种:一种为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如音乐与戏剧、视觉艺术的联系或美术、文学与多门艺术学科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受时间、地界、国度的限制,即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所有适合幼儿的多元化艺术作品都能适用。在这类艺术综合活动中,采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相互强化、统一促进的关系。另一种综合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与科学、健康的综合,音乐与数学、生活的综合,这种联系能构成一种宽广的人类整体文化背景,幼儿在其中审视和赏识艺术,能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开扩眼界,能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但这里强调的综合绝不等于将艺术门类或艺术与其它学科简单地相加拼凑,而是应以某一艺术学科或音乐或美术为核心,有选择地借助其他艺术要素与自己的领域同化,或是借助非艺术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使之转化成艺术表现素材。

(3)教育途径多元化

渗透教育:借鉴并运用现代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把艺术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各领域中去,通过游戏、参观、操作等开放性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了解感受传统工艺、民间习俗及中西文化艺术的魅力。

策略教育:在整合性的艺术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明示策略和动作、表情等暗示策略,让幼儿运用听、说、做、画、动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体验艺术活动感知艺术作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开通所有的学习通道,让幼儿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主动与艺术载体“对话”。

延伸教育: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艺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或家庭能够解并支持艺术,因此我们可以把幼儿的艺术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充分挖掘其有利资源,使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实现家、园、社的和谐统一。

5.以幼儿艺术素质发展为目标,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艺术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往单一的艺术教育评价因其只具备艺术親别的功能。所以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在现代教育观特别是新《纲要》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幼儿艺术素质发展为目标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

一首先评价需坚持全面发展性原则,要从提高幼儿艺术素质人手,采用取质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幼儿成长记录袋的展示,全面评价幼儿的艺术探索和学习过程。这种取质性评价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即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对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及各种综合能力能进行全面性评价,以肯定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辅以建设性要求。

其次评价需坚持尊重差异性原则,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能力进行分析,切忌一刀切、一线画地评价,对个性及艺术表现独特的幼儿应采用针对性评价方式,通过个体的纵向比较,有效地挖掘其艺术潜能,促进其发展。

此外艺术教育评价还提倡从其它角度出发,如幼儿、同伴或是家长,通过幼儿的自评、同伴的互评、家长的鉴赏,使艺术教育评价呈现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篇6: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改革校长任用、评价机制;学校管理层从各个方面关心帮助教师;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多管齐下,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关键词:保障机制

关注扶持

队伍

与时俱进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各国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更直接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都给予基础教育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通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革基础教育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措施,以提升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创辉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得到改善,教育整体水平正在提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还比较滞后,集中表现为由于贫困和条件的艰苦,尤其是地域的原因,学生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原有教学能力差,新毕业的学生不愿去农村中小学任教,流动性大;校长素质偏低、能力较弱;学校办学条件差等。我国是十三多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尤其重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小康,同样,如果没有农村教育的振兴,何谈中国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中国教育金字塔底座的基础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正是基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年来在农村基础教育上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扶持,国家从2006年开始率先在西部和中部试点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盖涵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内容的改革,按照“明确各级职责、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布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长期支持。2007年这项改革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40万所农村中小学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紧随其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和《决定》,有力保障了农村学校有经费正常有序地运转,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使全国各个角落的农村中小学学生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力,有效地保障了农村中小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实现,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建设,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硬件建设必不可少,但软件更是内因,是农村义务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因素,为了使软件建设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作用,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发挥好校长这个核心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在学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统领着整个学校。首先,可以从待遇上适当增加校长岗位津贴,给校长一定的自主权,来鼓励对这一职务的竞争;其次,对校长的选拔要有突破,大胆地从中青年优秀教师中提拔任用有能力、有责任心、思想作风过硬的能人进入领导层,还可以借鉴其它系统的干部任用交流制度,从其它单位、学校选调杰出人才充实领导队伍,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山高皇帝远,碌碌无为的校长一手遮天、欺上瞒下、一纸文件用终生、不干实事的现象,;再次,改革校长评价制度,对校长的评价要由全体教师、学生来打分,进行民意调查,民心工程是最大的工程,校长的合格与否,优劣标准不是由上级或领导说了算,而要由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数来说话,从而有效保证校长这个重要岗位真正由能人来担当,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要千方百计地建设一支有凝聚力、有业务能力、有生机活力、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首先,要信任和尊重教师。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工作的教师,对于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上的需要,较其他群体有更为强烈的追求。信任教师,依靠全体教师,才能使教师在本校小环境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牢固树立校荣我荣,校兴我兴的主人翁思想,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迸发出工作的热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便利才是最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要关心和爱护教师,由于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日常工作辛苦而繁琐,他们的工作往往不是八小时就能结束,打上句号的。大量作业的批改、备课、自身的进修学习、特别是家访都要在休息时间完成,多数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年教师,既要在工作中承担重责,又是半工办农家庭中的顶梁柱,他们八小时之内是教师,八小时之外是农民,上课一身灰、下课一身泥,十分辛苦。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关心和爱护,保护教师的合理需求,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把教师工作的潜能激发出来;再次,建立激励教师培训进修提高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年教师绝大多数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一方面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同时在今天知识结构和层面迅速更新、新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知识陈旧老化、不能适应新教法、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尴尬。青年教师虽然有着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思维敏捷、活跃,对新教学手段得心应手的优势,但由于农村相对比较闭塞,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特别是课堂组织和教学缺乏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还有待加强。学校管理层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考虑眼前教学之需,又要看到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鼓励中青年教师以各种形式培训进修提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第三,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自己,更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过去一般来说,教师是教育者、传播者,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上述两个角色,而应该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指导者,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了顺利实现这个角色的转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现在农村地区整体上条件较城市艰苦,教师在职人数相对较少,加之家庭、环境等因素,正规而长期的离职进修可能性较不大,教师可以通过基层教师进修学校的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改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请进来”、“走出去”,请到本地范围内的名师做讲座,走出校门去兄弟学校、较大城市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国家将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乘着这股东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不同学科、全国各个名校、名师的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自学来汲取新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理念新颖、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合格教师。

综上所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只有立足实际,勇于革新,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持续而和谐的发展,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郭友《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助学体系全面启动

每年将投入500亿用于助学》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9月9日

新华社(3)张安秀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对策 》《 甘肃教育督导》

篇7: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健全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2.2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是创造美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设备的精心配制,让教学设备彰显办学;精心使用,让教学设备促进学生成长;精心管理,让教学设备服务长足发展。教学特色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套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要博采众长,要有特新意识。形成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团队智慧,学会系统思考。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问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传承,而小学教育是未来一切教育的根基,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成长,持续研究,纠正不当的问题,才能走出现状、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5).

[2]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3]司徒秀文.浅谈中日小学教育[J].留学生,2016(06).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首先,挑选优秀的考场议论文。从历年来高考优秀的议论文中,挑选出一些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格式规范、文体特征鲜明的议论文,让学生从中选出符合自己能力水平、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议论文类型。因为这些考场议论文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特点,用心理学术语来表达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便于学生在之后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不断揣摩这些范文的结构布局、语言表达、思维模式、构思方法,最终把这些范文内化为自己的写作风格。但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光有这些考场优秀作文还不够,因为这些考场作文是考生在应急状态下匆忙完成的,这些作文获得高分只是在当时条件下与平庸的文章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细究下去,便会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语言表达不严谨,思维不严密,例证不恰当,分析绝对化,事例同质化等问题。

其次,积累时鲜的杂文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网络报刊杂志中,寻找具有时代感、针对性、语言鲜活的社论、杂文、社会热点评论,让学生针对这些话题写一写时评文,每周设置一节专题讨论课,让学生们在课上畅所欲言,让不同观点在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角度思考与更深层次的理解。周国平说,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这些新鲜文章,经过了深入思考与激烈的争鸣,就可以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现场写作时更能触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最佳水平,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如此写出的议论文更能打动人。

其三,重视审题立意。虽说高考作文中常出现“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要求,但考生也必须注意到“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更为重要的要求,因此考场写作中审题立意的重要性绝对不能轻视。否则这临门一脚若出现失误,造成的错误将无法挽回。通过对不同作文材料的分类的审题与快速立意的训练,让学生在考场中迅速找到写作的方向,快速准确地切入题意,从而避免了无效的思考,节省了写作的时间,最重要的能让阅卷老师快速准确地判断,文章是否偏离题意,减轻了阅卷老师的阅卷压力。

其四,提升拟题能力。题好一半文,正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样,作文标题的优劣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必须全力以赴,将之拟好。例如今年福建省高考高分作文的标题有“吾行孤道,智勇并存”“携阳光之心,踏人生之路”“莫疑山重水复,寻得柳暗花明”“自辟蹊径,灵魂独舞”等。这些醒目的标题在疲惫而忙碌的阅卷过程中,犹如吹过一阵凉风,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议论文的标题一定要醒目、切中论题,避免过于含蓄、抒情。在这里我归纳出的议论文常见的标题类型,观点型、修辞型、化用(引用)诗句型等,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必须要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与题目的关联,准确获知你文章的观点或话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评判。

其五,恰当使用关联词。形式逻辑要求推理的过程合理有序,因此恰当地使用一些关联词,建立一套符合议论文思维表达的关联词话语体系,就像汽车使用润滑剂的原理一样,这些关联词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晰、层次更加分明,行文思路转换更加自然顺畅,语言表达更加严谨,思维更加缜密,论证不武断。也能让阅卷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信息,避免误判。常用的关联词有“首先”“其次”“再次”“原因在于”“否则”“诚然如此”“同样的道理”“在我来看来”“如此说来”“若基于此”“不仅仅是”等等。

最后,化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的使用可以让论说者的观点更鲜明、更有依据、更有说服力。我让学生从自己的摘抄本中选择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避免呆板使用,生搬硬套,以致在写作中出现硬伤;另一方面行文的表达也会比直接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显得更加顺畅,阅卷老师也会折服于写作者的灵活机智的表达技巧。

上一篇:学会报恩作文下一篇:别伤着自己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