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不足,不利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必要性和双方沟通不足的原因,提出增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有效性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1:

新媒体背景下研究生校园媒体的‘微’发展和新融合

摘要: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高校研究生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分析社会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校园新媒体现状、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点,寻找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工作中的优势,并进一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研究生基层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基层工作中的作用,必然有利于增强高校研究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媒体;校园文化

一、社会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新媒体提供了多样信息的渠道,满足了人们愈来愈趋向于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生存压力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我国研究生校园新媒体现状和主要作用

(一)我国研究生校园媒体的现状

研究生校园媒体是研究生自己的媒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平台之一,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承载、传播、反映、引导文化的功能。“研究生媒体”包括由高校研究生为主体独自创办管理的报纸、杂志、网站等多种形式。

1982年在清华大学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研究生校园媒体,研究生通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创办了与研究生有关的校园媒体。三十年的研究生校园媒体实践表明,研究生校园媒体不仅在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保障和提高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研究生校园新媒体的主要作用

第一,加强信息传播与学术交流。研究生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校园媒体借助研究生群体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可以接触到校内的最新学科信息,迅速反映最新科技文化动态,同时也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种手段和桥梁。

第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校园媒体应对校园文化建设起主动引导作用。研究生媒体兼有承载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双重任务。研究生媒体要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一方面要通过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向着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引导研究生群体以正确的心态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第三,研究生校园媒体提供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手段,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促进了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开辟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研究生的德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和信息。

第四,研究生媒体团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为素质优势、社会优势和榜样优势。研究生是高校中学历层次较高的学生群体,研究生校园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沟通的桥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体意识较强,心理比较复杂,价值取向务实通常,高校研究生的求学经历较长,年龄总体偏大,生理、心理已渐趋成熟,具有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网络手段,增加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第二,理论知识较为丰富,注重学术科研,重视实践锻炼。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普遍拥有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研究生阶段,他们大多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注重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尝试着参与发表学术论文。

四、研究生新媒体工作方面的成果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一)学术建设

我校对于研究生学术方面建设非常重视,研究生在上课学习的东西、导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足的。在新媒体下研究生有机会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学术交流、文献的阅读、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动态,更好的对自己进行专业定位,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比传统媒体下的报纸、纸质期刊、文献、图书更加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涉及面比较广,有利于我校研究生的学习。

(二)研究生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研究生研会手机QQ群、飞信群、微信群等信息沟通新途径,开展研究生基层管理工作。通过手机QQ群、飞信群、微信群,把研会信息迅速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学术报告讲座、读书节、征文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数学建模、研究生交流等通过信息交流平台把信息传达出去,既廉价又方便快捷。各高校可以利用短信群发平台,以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向全体研究生发布信息。同时,做好理论宣传工作。

(三)创新校园手机报

首先,手机报拥有较广的用户基础,适合研究生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丰富其精神生活。其次,手机报不同的版面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接受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节省下宝贵的时间,提高研究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思想文化建设

我校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有征文大赛、“读书生活微视频”大赛,通过网络投稿,激发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研究生的文化生活。通过读书节的交流,才艺的展示,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息和自豪感,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科研。

(五)反馈机制

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好的领导者,也需要及时得到基层学生的信息反馈。研会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定时对学生通过邮箱(QQ、126、163、网易、雅虎等)匿名发送到指定邮箱的邮件(平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总结,对今后的领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可行性建议。在新媒体下,每一位同学能更近的、方便的参与到研究生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民主化、自由化、公平化。

五、研究生校园媒体“微”发展和新融合的建议与对策

新媒体的应用,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个性风格的载体;使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得以更加深入,大学生是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思想的整体受体转变为新媒体时代具有强烈个性的主体。这一转换促使新时代的研究生突破传统思想枷锁,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独特认知。

然而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服务于研究生工作的我们,运用新媒体对研究生工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它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应正确认识并逐渐改进,从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做好研究生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在明确高校媒体既有社会媒体的共性,更具有高校媒体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浅见:

第一,校园新媒体是高校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经验不足,新媒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因此要增强时效性和完善性,构建有效的校园传媒体系。应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构筑全面涵盖、全方位立体的网络面;同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主动投入到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中去。支持新闻宣传机构、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提升网络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第二,在思想指导方面,应坚持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生工作者应吸收国内外高校经验,进行立意高远、赋予创新的活动策划,引导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力量。

第三,要加大投入,精心策划,培养优质的传媒队伍。新媒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从业人员的付出。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现代传媒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现代传媒设备。同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主动投入到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中去。

第四,要处理好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研究生工作者应在认识研究高校传媒在发展历程及其行成的传媒理念、风格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现有传媒体系进行大胆创新的改革。注重校园媒体“个性化与融入化”发展,以机构化、规范化、专业化、协作化的思想做好今后的工作。

六、对研究生校园媒体发展与融合的展望

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先进媒介,手机、电脑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开展工作、情感交流等的重要渠道。随着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逐渐成为集聚通信、网络、消费为一体的新媒体互动平台。正是手机、电脑网络媒体的核心传播特征,我们有必要将手机、电脑网络新媒体更加充分的应用到高校研究生工作中。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工具众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鼓励研究生多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和认识社会,同时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增强研究生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对于提升团支部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基层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有利于改进和完善研究生组织建设。高校研究生基层工作人员应当扬长避短,将新媒体与高校研究生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以提高研究生基层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研究生是一个精英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校园文化前进的方向,有人说它是无声的课堂,有人说它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相信在研究生校园媒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微”发展和文化建设必能在春风中沐浴成长,为研究生们开辟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一个途中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郑佳:对研究生媒体团队管理的几点看法中国研究生[J].中国研究生,2007(09):7

[2]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03):132-134

作者简介:徐大帅(1987-),男,汉族,中原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传播。

作者:徐大帅

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2: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不足,不利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必要性和双方沟通不足的原因,提出增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辅导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现状

教育部在2010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1]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两者分别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各有优势却实际上相互制约。”[2]如果能加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取长补短,发挥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探讨推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相互沟通的机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沟通的现状及必要性

研究生导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其学术成就、人生经验和道德风范等都是研究生奋斗、追求的目标。以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增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但导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意识和相应的知识、技巧。辅导员具有较强有力的组织资源,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足够的威信影响力。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术科研素质及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从教育部规定的导师负责制的内容来看,导师的职责包括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容易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3]。辅导员的职责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包括思想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奖助与生活园区管理、就业与心理指导等。然而,近年来现实情况是导师更多关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而忽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就需要与研究生辅导员共同积极寻求协作,对研究生非专业学习的日常管理方面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有效改变以往“学术科研工作硬,思想政治工作弱”的局面,真正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4]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架构中是平行的工作主体,因此,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属于平行沟通。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过程中正式沟通多,而灵活机动的非正式沟通少;有问题时沟通多,平时沟通少;单向沟通多,双向沟通少;辅导员在交流中主动,导师在交流中被动。[3]目前,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缺失,虽然辅导员与导师沟通意愿强,但难以介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而导师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意愿微弱,与辅导员沟通主动性低,甚至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由辅导员负责”的错误认识,致使育人效果受限。[5]

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辅导员或导师,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如果能加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取长补短,发挥合力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1.导师重学术科研而轻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导师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成果”的制度设计,它主要考察导师个人的科研与学术成果,把论文篇数、课题经费、成果等级、学科排名等作为导师考察的主要指标,而把导师的“育人”质量排除于导师工作考核体系之外,实质上是损害了导师“教书”与“育人”两项基本职责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在导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重科研”的制度安排下,导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争取课题”、“发表论文”、“成果获奖”上,相对而言导师投放到育人方面的时间与精力相对就少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导师育人职责基本上未履行的现象。导师的基本职责演变成只是教书,育人的内容是辅导员的职责。另外,我国高校也往往以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篇数来作为评奖学金及其他奖励的主要参考,这也助长了导师和辅导员对思想教育的冷淡心理,更是让导师认为没有必要相互沟通了,这就导致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不畅。

2.工作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

教思政[2010]11号文规定,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党团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组织、协调班主任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6]

以此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涉及研究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同时二者工作职责又有交集,如此就形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公共部分。导师与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公共部分比各自职责工作的积极性显然要低,同时公共部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双方,双方主动与对方沟通的热情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

从目前高校的制度情况来看,无论是针对导师方面的制度,还是针对辅导员方面的制度,都鲜有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作出的相应的规定。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辩证互补关系,即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育人职责、优劣势的互补,构成两支队伍合力育人、共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在研究生遇到思想和心理问题时,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必须互通信息,才有利于及时处理与引导。但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要保持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通畅,形成教育合力是不太现实的。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对策

1.研究生导师要认识自身主体性地位,提高沟通的主动性。

教思政〔2010〕11号文明确指出,教书和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两项基本职责,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由于认识片面,导师认为自己主要是对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负责,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由辅导员负责,各自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就可以了。导师认识的不到位在行动上表现为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主动性不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学术而轻思想。

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主体地位有一个充分明确的认识,要意识到自己不但要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培养,而且要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导师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与辅导员沟通的主动意识才会不断得到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双向沟通才会得以实现,充分交流信息,使研究生教育形成合力成为可能。

2.提高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综合素质。

研究生导师不但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术的引路人,也要成为学生思想的教育者和政治上的带路人。没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研究生群体,为此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5]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严格导师遴选制度,严控导师资格的评审。在导师的遴选、培训、考核过程中,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列为重要内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应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与高质量。在构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结构以一定数量的专职和大量的青年导师兼职为宜,特别是选拔大量的有责任心的青年导师任研究生班级的班主任。此外要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选拔机制,拓展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机制,强化研究生辅导员的培训机制。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拓宽沟通渠道。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议、面谈、邮件等渠道,信息传递渠道相对缺乏。目前,网络聊天工具、飞信、手机短信、BBS、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沟通形式,使用这些方法,可极大地增加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机会,使两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与及时。对此,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新方法的学习,使沟通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以便进一步从细从实做好研究生工作。

4.高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制度。

高校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德育责任制,用明确具体的制度要求衡量导师、辅导员的行为和职责的履行情况,从而充分调动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导师与辅导员要加强沟通,学校科学建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互补互动机制,增强辅导员与导师相互沟通的主动意识,引导辅导员与导师相互沟通交流,主动交换信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监督制度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监督导师与辅导员之间能够进行充分合适的沟通。如每季度研究生辅导员要以面谈、电话、邮件、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主动与研究生导师联系,通报研究生近期思想政治、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同时向导师了解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与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导师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向辅导员反映近期所带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有问题要及时联系沟通、及时解决。

另外,各高校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导师、辅导员考核体系的各项指标,将导师、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情况明确作为考核指标,促使他们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中。

5.界定双方权责边界,规范沟通内容。

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部分的工作没有办法明确具体界定导师和辅导员谁去完成时,可能出现工作主体的重叠,也可能出现工作主体的缺失,形成工作“真空”。[7]高校要根据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明确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职责分工,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权责,特别是针对公共部分工作的职责分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责任制,用明确的制度要求去界定和考核导师和辅导员的行为和职责的履行情况。同时,还要明确界定在哪些情况下导师必须与辅导员沟通,在哪些状态下辅导员必须与导师沟通。如辅导员应将学生的信息转达给导师,如研究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便于导师对研究生全面了解;而导师也应将研究生的学习表现、科研表现、人际关系表现等情况传递给辅导员。在规定的沟通内容中,如果应主动的一方没有主动与对方沟通,就属于重大责任事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教思政[2010]1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1).

[2]金永东,李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4):91-94.

[3]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4]章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41-143.

[5]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

[7]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15-117.

作者:马强 谢洁芬

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3:

大学生对“平民造星”关注度的调查研究

[摘要]自2004年起,一股“平民造星”之风席卷了大江南北,“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加油中国,加油好男儿”等娱乐节目充斥着各大众媒体,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为各类选手加油、呐喊、投票。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了解度、参与度、影响度三个维度上进行调查,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对“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的关注度,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文化主流;夯实学生内涵教育,树立正确评价标准;注重主体意识培养,提供更多成才机会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平民造星 关注度

一、问题的提出

1.缘起

2004年,随着湖南卫视携手蒙牛乳业集团、上海天娱传媒公司共同打造的“超级女声”的成功,一股“平民造星”之风立即席卷了大江南北。短短的两年间,“我型我SHOW”、“我是中国星”、“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等同类“平民造星”活动在神州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中,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年轻人都是主力军。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受教育最多、思想最为活跃的分子,他们在此类活动中的表现、行为与见解值得研究。当我们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时候,研究“平民造星”活动中的大学生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现状,有助于反思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针对实际切实加强与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2.问题的确立

由于“平民造星”活动兴起于近两年,所以研究资料并不多。有限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这类“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的分析研究多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类节目热播和受追捧的原因。有的学者通过文本分析认为,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造星”节目“内容单调,品位不高”、“商业气息过浓,权威性受质疑”、“数量众多,形成品牌者寥寥”。[1]有的学者通过调查得出,“‘超级女声’就是利用大众媒介制造了一个超女旋涡,广大受众都不同程度地被卷进了旋涡之中”。[2]二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这类节目。有的学者认为这类节目的火爆引发了社会综合征,[3]并从娱乐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4]

由于目前对“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的研究中尚无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作一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从了解度、参与度、影响度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大学生对这类节目的了解情况、参与情况、认识情况、理解情况以及对他们自身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在初步设定问卷题目后,听取了统计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专家的意见,经修改和归并最终确定调查问卷。调查选取了上海市内11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9所、专科院校2所;部属重点院校4所、市属重点院校2所、普通院校3所、民办院校2所。调查对象包括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和本科生,以随机抽样方式获得。调查时间为2006年9月20日至9月28日。所有回收问卷均经SPSS统计软件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手段主要有频次分析、百分率、因素差异等。

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15份,回收922份,其中有效问卷904份,有效率为98.05%,此后的计算均以有效问卷为基准。样本的基本分布情况为: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49.12%,女生占50.88%;从学历结构看,本科生占90.93%,研究生占9.07%;从生源地分布看,上海市生源占61.84%,外省市生源占38.16%;从专业分布看,理科学生占26.22%,文科学生占23.12%,工科学生占23.12%,艺术类学生占8.51%,医科学生占8.19%。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平民造星”类节目的知晓度、了解度是本次调查的基础,因此问卷的第一题就是“请问您知道哪些‘平民造星’活动(可多选)”,选项有“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梦想中国”及其他(补充选项),结果见图1。

此外,约有40位被调查者还罗列了问卷之外的一些节目,如越女争锋、绝对唱响、旅游大使评选等。可见这类节目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知晓率。上海生源比外省市生源更多地知晓这类节目,高出近10%;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了解这类节目,平均高出15.66%。除了对节目有较高的知晓率以外,35.40%的被调查者表示,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关注这类节目了。

在收看频率上,分别有12.17%和36.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对这类节目“每次必看”和“有空就看”,有43.3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观看这类节目超过每周1次。另外,有27.99%的被访者选择“会关心选手的幕后新闻”。

2.大学生对“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的参与程度

由于大多数造星节目的比赛规则都有“短信投票率”这一评判标准,因此在短信投票方式上可以衡量观众的参与程度。当问及“是否为选手投票加油”时,有31.52%的被调查者选择“会”。调查还显示,一部分学生相当舍得在这类活动上花费(见图2)。

由图2可见,有个别被调查者在此类活动中的花费超过5000元,与一名普通高校学生一学年的学费相当。手机短信投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参与方式,此外还有人选择网络投票。有大约6%的被调查者会拉朋友、同学和家人一起为自己支持的选手投票。甚至有近30位被调查者表示只要有需要,愿意到街上去为选手拉票。不难看出,大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付出了不少时间与精力,甚至金钱。调查表明,大学生在这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比较高的。尽管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专业上有一定差异,艺术类的学生投入了更多的财力,平均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有近21%。有5.31%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曾到过现场支持选手,有33.19%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间、有条件就去。即使比赛结束之后,仍有超过40%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关注选手。

3.“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在设计题目时试图通过一些题项来了解这类节目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这种影响并不大,但是仍有15.82%的被调查者承认看了节目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3.4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影响比较明显。出人意料的是,研究生中选择这两个选项的比例高于本科生,达到了27.72%,而本科生的选择率为18.40%。

电视选秀类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的方面依次是:审美标准改变(占31.75%)、偶像标准改变(占25.77%)、交友标准改变(占16.70%)、择偶标准改变(占12.06%)。近4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会参加这类节目,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容易出名、可以赚钱、可以得到肯定等。有43.36%的被调查者表示节目中的选手基本代表了现在年轻人的主流。

针对选秀类节目中出现的中性化潮流,问卷中也有涉及。当问及“你会选择中性化的女生(或男生)作为自己的女朋友(男朋友)吗”,27.21%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14.6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谈到个人的装扮风格时,中性化的接受率更高(见表1)。

数据显示,这类节目正在或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而有的却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文化主流

第一,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应依托校园文化来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坚持和体现德育的核心功能、指导功能和引领功能。德育工作要牢牢抓住校园文化的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平民造星”活动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低门槛,因而德育工作应该做到立意高、起点低。

第二,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创新道德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形式。对仍具吸引力的传统活动要进行创新,做到传统活动有新意;对已经不为学生接受的活动要淘汰、改进,做到新型活动有活力;同时要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喜欢的活动,做到创新活动有魅力。坚持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结合,做到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用时尚文化吸引学生。校园文化只有紧紧围绕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组织出寓教于乐的各类校园活动,才能引领学生文化的主流。当然,也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放低标准,更不能丢弃原则,将校园文化低俗化。

第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除了传统的校园活动、党团活动以外,社团、网络、学生园区、虚拟社区等已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渗入这些新型组织中,逐渐将其作为工作的新阵地,将学生文化的主流带进网络、带进社团、带进寝室。

2.夯实学生文化内涵教育,树立正确评价标准

第一,青年人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流行有着本能的敏感和急切的追求,这就决定了总是青年人而不是其他人群最先打破社会沉闷的局面,不断制造并掀起阵阵流行和时尚,这也正是“平民造星”类娱乐活动能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学生文化内涵不加强,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有些传媒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率有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大众。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学生才不会随波逐流、信仰迷失。

第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应该成为学生文化内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5]这种精神品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提炼大学精神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有专家指出,媒介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接触状况,弄清楚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工具来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经验”。[6]造星节目之所以风行一时就是利用了媒介的宣传作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主流媒体介绍、热点话题讨论等形式开展。流行、时尚、潮流虽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大众传媒在其中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对媒介角色和作用的认识,学会解读媒介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会利用媒介传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自觉抵制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媒介为我所用。

3.注重主体意识培养,提供更多成才机会

第一,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和实现主体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主体意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一定与其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步。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选秀、造星活动,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体现自我价值,但他们的行为并不都很理性。因此,主体意识教育中除了突出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外,还应该强调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第二,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打破保守思想,发展大学生的个性,通过人文讲座、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区活动等,从多方面、多渠道营造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等节目成功的因素,在各类活动中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艳杰.冷看电视“选秀”[J].青年记者,2004(10).

[2]张洪忠,许航,何艳.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1).

[3]戴婧婷.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引发的社会综合征[J].中国新闻周刊,2005(12).

[4]周树华.娱乐的社会和心理功能[J].现代广告,2005(10).

[5]唐耀华,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

[6]转引自张欣,项国雄.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J].新闻界,2005(6).

本栏责任编辑朱国栋

作者:李 凤

上一篇:地铁与岩土锚固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